登陆注册
20193200000005

第5章 因小失大 问责倾向的二次伤害

第11节 利比亚阿拉伯航空114号航班

108条冤魂

1973年2月,以色列空军雷达发现一架客机正在穿越苏伊士湾,进入以色列交战地带。飞机沿着一条“带有敌意”的路线行进,与埃及战斗机的路线相同。是偏离航线了吗?有这种可能,因为埃及和西奈半岛正遭遇沙尘暴袭击,飞行员的视线会受到干扰,但以军指挥官要确保万无一失。13点56分,以空军多架“鬼怪”战斗机起飞,对客机进行拦截。3分钟后,战斗机接近了客机,确认了那是一架利比亚航空公司客机。但以军仍然怀疑,中途多次迫使客机降落。客机降落到一半时,突然向西方转向,似乎在试图逃脱。这时“鬼怪”战斗机向机翼根部开火,迫使客机降落。客机迫降后撞上了一个沙丘,发生了爆炸。事实上,利比亚阿拉伯航空公司114号航班是一架完全正常的客机。在从班加西飞往开罗的途中,这架飞机偏离了航道,误闯以色列交战地带。在机上共有113名乘客与机组成员,其中108人在最后的爆炸中殒命。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起事件在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要求以色列军方领导人为这起重大惨剧负责。

然而,外界此时还不知道的是,从以色列人的角度看,这起事件应该由另外一方负责:那架客机的机组人员。说到底,他们为什么拒绝降落?当时他们离利非订机场的跑道仅有几千米,为什么他们又转向西去了?为什么他们在翼梢被击中后仍然坚持飞行?

本章主要研究谴责的心理。我们会看到,在失败与各种各样的负面事件面前,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反应。一旦事情出了差错,我们总会埋怨别人。我们喜欢从一个高度复杂的事件中提炼出一个简单的标题,如“以色列刽子手屠杀108名无辜者”或者“渎职机组执意忽视降落指示”。

在很多意义上说,谴责属于一种叙述性谬误,是人类大脑偏见造成的一种过度简化的行为。我们还会看到,这种行为会造成难以察觉但又实实在在的后果,会削弱我们学习的能力。在某些组织与文化中存在着一种谴责他人的本能,这种本能会营造出一股强大并能进行自我巩固的力量。如果想取得有意义的进步,就必须抗拒这种本能,抵制这股力量。

“圆圈行刑队”

114号航班事件中,谁该为这场悲剧负责呢?是下令击落民用客机的以色列空军指挥部吗?是偏离航线、没有明白“鬼怪”战斗机指示的利比亚航空机组成员吗?是没有及时通知114号航班他们已经严重偏离航线的埃及空中交通管理中心吗?还是说,这三者都要承担责任?必须要说明的是,在调查清楚事件真相之前就急于谴责当事人是毫无道理的。

这种急于谴责的行为往往会导致一种被称为“圆圈行刑队”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在谴责别人。在商业、政治和军事等领域,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经常在一群人互相推卸责任时发生。但在“圆圈行刑队”情况下的人们通常都在发自内心地谴责别人,他们是真的认为别人犯了错。只有全面地看问题,才能明白这些看似对立的观点其实也可以统一起来,人们才能尝试去做一些在谴责别人的情况下永远不会做的事:对体制进行改革。

减少谴责,提升业绩

在企业、医院和政府部门中,错误时刻都在发生,这是我们每天与这个复杂的世界发生联系时在所难免的一个部分。事实是,在企业中,谴责他人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能把企业的重大问题归咎于少数几个“害群之马”,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不失为一件好事。

谴责是很常见的。管理层认为员工得到了严格的理,建立了一个纪律严明、表现卓越的文化氛围。犯错者会被严惩。管理者觉得自己是站在患者一边,在向医护人员问责。初看上去,这些管理者似乎是正确的。问责机制似乎确实对医疗整体表现有着积极影响。埃德蒙森惊讶地发现,这些部门中的护士很少上报任何错误。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在任务最艰巨的部门上报错误的数量还不到另一个部门的百分之十。

然而,埃德蒙森在一位人类学家的帮助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调查后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实。在所谓纪律严明的文化氛围下工作的护士虽然上报的错误数量很少,但是实际上犯的错误却更多;而在较少谴责他人的团队中结果却恰恰相反,他们上报了更多的错误,但总体犯错的数量更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正是因为较少谴责他人的团队中的护士们上报了大量的错误,他们才能从中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出现相同问题。频繁谴责别人的团队中的护士们不敢上报错误,因为他们害怕面对后果,因此学习的机会也被浪费了。只有当从业人员相信自己上报的错误与问题会被当成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谴责的理由时,这些重要的信息才能真正得到传递。医院管理层本来担心减轻惩罚力度会导致错误增加,而事实恰恰与此相反。

在较少谴责他人的部门中,管理者其实并非不够强势。在很多意义上说,他们才是最强势的领导。他们深知系统的复杂性,并愿意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他们是黑匣子思维的有力践行者。

公开透明的态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谴责也是叙述性谬误的一种形式。谴责就是把一个复杂事件简化为一个直觉性的解释:“都是他的错!”当然,谴责有时也不是认知偏见的产物,而是自私自利的做法,我们在谴责别人的同时也为自己解了围。不管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可能会这样做。

在商业领域,避免谴责别人的行为非常重要。“后视偏差”是一个得到广泛研究的心理倾向。我们一旦了解了一起事件的后果,想摆脱这种后果对思维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困难的。人们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设身处地地从当事人的角度看问题。当事人往往面对着环境的压力,需要协调多重需要,无法预知某个决定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无益的,进化过程就无法展开。这也正是公开、透明的态度并非可有可无的原因。这种态度是进步的必需品。我们无法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全面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因此必须自下而上地发现它的秘密。在这一过程中,开诚布公的重要性几乎超过了其他一切因素。开诚布公的行为方式不仅决定了对错误的态度,还应该渗透到对战略与擢升的抉择中。这种管理方式就是追求进步的代名词。

第12节 第二受害者

狂热追责的反作用

2007年,在伦敦哈林盖,仅有17个月大的婴儿彼得·康奈利遭遇了严重的虐待与忽视导致死亡。他的母亲,母亲的男朋友以及哥哥这三名犯罪者被判有罪。就在判决公布后的第二天,媒体却齐声对另一群人发出了谴责,他们就是那些有责任保护彼得的人。

很多人相信,社工的服务质量会在这次公众狂热事件后有所改善。人们认为,即使惩罚过重,至少也会让人负起责任来。事实是,社会工作者开始大批离职。加入这一行业的人数也急剧下降。从此以后,自我保护的意识开始渗透进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几乎所有的评论人士和学者都认为,在媒体引导的“增强责任心”舆论形成后,儿童受到的伤害反而增加了。

从英雄到罪犯

威廉·格伦·斯图尔特是英国航空公司最有经验的飞行员之一,1989年11月21日,他驾驶客机从巴林到伦敦的希斯罗机场,执行日常飞行任务。进入欧洲上空后,机组人员得到通知,希斯罗机场上空天气状况恶劣,浓雾让外部能见度降到仅有几米。斯图尔特必须要操作飞机进行“盲降”了,在着陆过程中要用到自动驾驶系统和其他操作系统,操作难度相当大,但并未超出斯图尔特的能力范围。

然而,因为这是一次困难操作,机长必须遵守一系列安全规定,以保证不会在压力下贸然做出着陆动作。对斯图尔特的指控很简单:他故意违反了这些规定。

按规定,机长必须在降至距地面约305米以前放弃盲降。机长必须选择进行“盘旋”,回到等待航线上以解决信号接收问题,或者选择另一个天气状况较好的地点降落。但是斯图尔特却无视这一规则,在降至305米以下后继续保持下降。直到飞机降至距地面约38米时,斯图尔特才终于下令进入盘旋状态,但此刻为时已晚。在机长启动引擎、拉升机头的同时,飞机又下降了约15米。飞机最终返还到下降高度,终于平安落地,但是只要飞机再下降约1.5米,就会与贝尔特酒店发生碰撞,机毁人亡几乎是必然的。

在大部分公众眼里,斯图尔特的过失是很明显的。虽然他最终避免了灾难的发生,但他确实违反了操作规程,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相关部门急于把事件的责任推给斯图尔特。他们希望把责任都推在飞行员身上,以逃避监管不力的谴责。

在事件发生18个月后,斯图尔特在伦敦西南部的艾尔沃思刑事法庭接受了判决。这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就这样成了罪犯。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远非公正

实际上机组成员到达巴林时,几乎所有人都得了肠胃炎。他们饱受肠胃炎之苦,却被要求连夜飞往希思罗,机组成员都非常专业,他们不会让肠胃不适或者疲劳影响到255名乘客的安全。后续一系列问题中,斯图尔特也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这架飞机在复飞后平稳着陆了。如果简单地看这起事件,斯图尔特似乎确实应该受到谴责。但如果我们追根究底的话,我们能看清事件背后的种种微妙因素,也能感受到斯图尔特在面对一连串突发事件时承受的巨大压力。

“11月奥斯卡”号事件表明了推卸责任而不求解决问题有多么容易。航空业对过失的态度通常都很宽容,也因此常被看作公正文化的代表行业。航空业很少进行盲目谴责,总是通过错误学习进步。但“11月奥斯卡”号事件也说明,即使是航空业,也难以完全避免谴责倾向的影响。也许这起事件最大的意义就是提醒我们,要彻底根除谴责的本能,任重而道远。

同类推荐
  •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本书通过一个又一个优美的小故事,来阐述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每一个故事,都有一段画龙点睛的感悟,每一个故事,都能为读者带来一次心灵的洗礼。
  • 武则天向右,向右,再向右

    武则天向右,向右,再向右

    关于事业作为现代女性,如果想要在职场取胜,如果不屑于利用女色走捷径,那么就会在武则天的每次挣扎、每次裂变、每次权谋手腕百转千回里,与“她”的管理经验、情理选择、思维方式“相遇”。关于成功成功女性不应该是所谓的有钱有地位,而是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想要什么,多年以后,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 哈佛时间管理课

    哈佛时间管理课

    哈佛是美国人的骄傲。独立战争中,几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的毕业生。在美国政府看来,哈佛就是政府的思想库。在这里,先后走出了八位美国总统、四十多位的诺贝尔奖得主和三十位普利策奖得主。可以说,哈佛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对美国的经济走向和社会发展动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打开这本徐宪江编著的《哈佛时间管理课(畅销3版)》吧,它会让你在享受工作、生活乐趣的同时,拥有获得成功荣耀的基本能力!谨以《哈佛时间管理课(畅销3版)》献给那些渴望成功并不断为了梦想而持续付出努力的人,愿你们未来都有实现梦想的时刻!
  • 赢在感恩

    赢在感恩

    世界五百强金牌员工的成长法则,阿里巴巴、百度等知名企业的优秀员工吐血推荐。赢在感恩,就是赢在职场。感恩是员工在职场生存发展的必备品质之一。只要怀抱感恩之心,你也能成为金牌员工。
  • 解读微软致中国学生的一封信

    解读微软致中国学生的一封信

    《解读微软致中国学生的一封信》是从中国学生比较欠缺的素质出发,结合微软招聘人、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观念和经验,在比较中美文化观念和精心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一本书,对中国众多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
热门推荐
  • 沈先生,我是你的晴天

    沈先生,我是你的晴天

    这是一个无多余情绪的男主角缠上暴力的欢脱女主角宠的无法无天的故事。后来...时敛晴难得矫情“书上说,一个男人条件再好,他没有时间陪你,就是多余的。一个男人愿意给女人多少时间,就是他有多爱她。”正在工作的沈总依旧安静的翻看着资料,没有丝毫的停顿。时敛晴叹气,“看来我就是望梅止渴的命啊。”感叹完跳下摇椅丢下手里的某本言情小说出了书房。第二天早时敛晴依旧自然醒,朦胧中竟然看到每早在她醒前就消失的沈大少竟然安安静静的躺在旁边,睡着的样子神似天使。反应过来的时敛晴小心翼翼的摸了摸沈少的脑袋,自然自语“没发烧啊,怎么比我起的还晚呢.....”她自然不知道,沈叶为了她随口念出小说里的一段句子,便交代工作到凌晨五点,只为能够陪她几天;
  • 含苞欲放的年代

    含苞欲放的年代

    作品写的是上世纪60年代一群决心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中学生的三年生活。以高中男生齐望为代表,充满年轻人的活力和对祖国的热爱,认为自己是个标准的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还有千姿百态的女生们,如文艺委员秦小力,教授女儿邢还,军人女儿王明明,都怀着各自的理想,共同经历了团结、友谊、情感、金钱、出身、党团等种种考验,在渐渐复杂起来的社会环境中,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 华严经疏注

    华严经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超级锋芒

    超级锋芒

    他曾经是篮球场的畸形天才,却成为了足球场中的王者。生涯巅峰期,禁区被称为“神之领域”,而他则被球迷称为“战神”!这是一个尽量真实的故事,有哭有笑,有磨砺,有挫折,不是个一帆风顺的故事。
  • 我和一个离婚男人的故事

    我和一个离婚男人的故事

    你有爱过吗?在看我写这篇博客的人我想你们应该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有”。爱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看起来多么简单,回答起来却有那么的艰难,太难以形容了,而且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取决于每个人的思维,有的人把它说得轰轰烈烈,有的人把它说得平平淡淡。那么我们再问问我们的心,你现在幸福吗?幸福的定义又是什么呢,一定是和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才是幸福吗?我认为:爱=生活=幸福!!!
  • 我有万千世界

    我有万千世界

    王洛作为华夏最年轻的考古学家,在一次考古过程中意外得到了一块奇怪的石头,就是因为这块石头,从此王洛开始了他万千世界之旅。
  • 胡王妃

    胡王妃

    她曾两次被君王看上,而他穷尽一生只为她谋取自由,远离世俗,跨越族群,披荆斩棘的爱何时到达终点?
  • 雪球专刊第078期:股灾启示录

    雪球专刊第078期:股灾启示录

    股灾过后,余震不断。本轮股灾发生时散户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广大股民从本次股灾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请看本期《股灾启示录》!
  •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珍藏版)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珍藏版)

    纵览季老的人生,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再次将心灵打动。他的每一句话都那样严肃、真情而又生动。没有华丽辉煌的殿宇,却留给人们一座硕果累累的庄园。从季老丰富的阅历中抽取那些最能体现其锋芒、感情与人生转折的片段,加以淳朴、本色而富有敬意的点评,编织成一本智慧的集锦,希望可以通过本书继承先生的学识,发扬先生的学风,秉承先生的遗志,广大先生的精神。
  • 佛说阿耨风经

    佛说阿耨风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