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418000000002

第2章 如何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第一节 诸葛亮:人生的场面和局面

绝大多数人到了一定人生阶段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瓶颈,我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当然,这原本是一个经济学中的概念。很多国家在发展到人均GDP大概3000美元之后,便会始终保持在这个水平,无法继续增长,就好像进入了一个陷阱,在里面来回打转,再也走不出来。

其实,很多人的收入也会遭遇“中等收入陷阱”,达到税后2万元左右后(刚好是3000美元),便会在这个数字上徘徊。很多人到了40岁左右,依然卡在这个陷阱里出不来。

其实,绝大多数被困在“中等收入陷阱”里的人,缺乏的是一种资源整合能力。

如今,很多人都喜欢把“资源整合”挂在嘴边,听起来这种能力似乎指的是混圈子的能力,只要你认识很多人,你就能具备资源整合能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这些年的观察,我发现那些身家好几千万的富豪与挣扎在“中等收入陷阱”里的人,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便是:中等收入的人是在用自己的时间来换钱,或是做一些小项目,赚点上下游的差价;而逃离了“中等收入陷阱”的人,不会用时间来换钱,相反,钱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是一串数字和进度条,他们真正追求的是两样东西,其一为场面,其二为局面。

场面指的是,当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谁在配合你、帮助你,谁是你的支持者、谁是你的盟友以及谁是你的敌人。

而局面指的是,你所做的这件事在整个行业中处于什么阶段。打个比方,整个行业中的所有同类项目就好像是一个班级,你需要了解,你所做的项目在班级中的排名是第几位;或者,你的项目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在班级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那些企业家和大公司里的高管追求的便是这两样东西。而绝大多数中等收入的人,他们的场面仅仅是在公司或单位里的位置,甚至沉溺于办公室政治中;他们的局面仅仅是手里的“活儿”,而且还并不是自己的活儿,而是老板的活儿:一方面,他自己做不了主;另一方面,他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活儿做砸了,赔钱了,他可以辞职,让老板来背锅,但如果这个活儿赚了很多钱,大部分收入也是归老板所有,他只能拿固定的工资。

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区别。绝大多数遭遇“中等收入陷阱”的人,他们的人生“天花板”就在于场面和局面。

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够扩展自己的场面和局面呢?关于这个话题,结合诸葛亮来阐释,再合适不过了。

隐藏在《隆中对》中的秘密

很多人对诸葛亮很熟悉。在小说里,诸葛亮是一位神人,擅长使用权谋,懂得排兵布阵,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但是,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角,他也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个问题——主角光环太强。就像鲁迅先生曾说过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也是由于这一点,导致很多人不喜欢诸葛亮,觉得他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功劳。比如,赤壁之战其实是周瑜指挥的,刘备取西川其实是庞统的主意,庞统死后,刘备指挥夷陵之战被火烧连营七百里,这时诸葛亮又在干什么呢?后来刘备死后,诸葛亮接盘,辅佐着一个无能的刘阿斗,一心只知道打仗,耗尽民财,而且在蜀国横行霸道,排除异己,俨然是一位腹黑政治家。

然而,小说里的诸葛亮与真实的诸葛亮是不同的。所以,我要为大家重新解读诸葛亮。

大家应该都熟悉与诸葛亮有关的两篇文章,一篇是《隆中对》,一篇是《出师表》,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诸葛亮。

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父亲诸葛珪当年做过郡丞(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副市长)。他的伯父诸葛玄,当年做过太守(相当于今天的市委书记)。后来,因为战乱,诸葛珪被杀,诸葛亮无奈之下逃到乡下躲避战乱,所以他在《出师表》中说自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也发生在这一年。27岁的他英姿勃发,他的登场改变了整个三国的局面。

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诸葛亮登场之前,三国基本上就是曹操横扫中原,破黄巾,诛吕布,平袁术,灭袁绍,基本上以河南为中心,平定了北方大部分地区。他只有一个对手没有搞定:刘备。

如果你仔细查看三国的历史,你会发现,在诸葛亮登场之前,刘备始终都在被曹操“爆捶”。

他们的首次较量,是在第一次徐州会战。当时,徐州刺史陶谦死后,徐州当地的一些士大夫,比如糜竺、孙乾等人,一起推举刘备做了徐州牧,于是刘备也成了一位割据一方的诸侯。然而,他的军队一旦遭遇曹军,就立即崩溃了,连战连败。

就在情况最危急的时候,吕布来投奔刘备,一起守卫徐州。然而不久之后,曹操就用计离间了吕布和刘备的关系,结果吕布反客为主,从刘备手中夺得徐州,把刘备赶到了许都去投奔曹操。这是第二次徐州会战。

再后来,刘备又打着灭袁术的旗号,逃出了许都,回师徐州。曹操听说了这件事,又派兵前去攻打。第三次徐州会战爆发了。最终,曹操又一次把刘备打得仓皇逃窜,还掳走了他的老婆孩子,顺带抓走了关羽。

刘备无奈之下,只身投奔袁绍。当时,袁绍在河北地区算是实力比较强劲的军阀。但曹操并不畏惧袁绍,他追到了北方,和袁绍决战。刘备见袁绍式微,便逃离河北,前去投奔刘表。

当时,刘表有个外戚蔡瑁就对刘表说:“刘备走到哪里,曹操就追到哪里,咱们收留他,那下一个就奔着咱们来了。”果不其然,等到曹操灭掉了袁氏一族,收复整个河北后,又挥师南下荆州,再一次把刘备打得仓皇逃窜,占据了刘表的土地。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一路往江南逃,几乎无处可逃了。

这一年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在这个时候,诸葛亮登场了。此后,曹操和刘备斗争的局势被全面扭转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前后,刘备和诸葛亮的势力达到了鼎盛,不仅成功地占据了荆州,还取得了益州,控制了今天的西南和中南的绝大部分地区。此外,他们还出兵夺取了汉中。

夺下汉中之后,黄忠在定军山斩杀了曹操的堂弟夏侯渊。紧接着,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进行了一次总决战。在这次战争中,曹操败得一塌糊涂,还被射掉了两颗门牙。

至此,刘备已经占有了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以及陕西南部,差不多拥有一半天下,势力一度达到了鼎盛。这一次全面的反转,和诸葛亮有很大的关系,但这个关系,不是因为他运筹帷幄指挥战斗取得了胜利,而是因为另外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我们在小说中是读不到的,它就藏在《隆中对》里。

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始。公元208年,此时的曹操已经在官渡之战中赢得了胜利,袁绍伤心郁闷之下吐血而亡。接下来,曹操用了几年时间一路追杀袁绍的几个儿子,从河北追到了辽东,最后拿到了他们的首级,斩草除根,袁绍势力完全被清除。这个时候,曹操坐拥数十万雄兵,准备南下实现他人生最后一个愿望——平定江南,完成统一大业。

而此时的刘备正窝在刘表帐下,度日如年。首先,刘表这边外戚势力很强大,因为蔡瑁本来就是当地的土豪,刘表算是中央派过来的一名官员,到了当地就得听人家地头蛇的。他自己尚且做不了主,更何况刘备。

而且,此时蔡瑁觉得刘备对他来说是个威胁,是刘表在培植自己的势力,总觉得刘备碍眼,整天都想除掉他。

因此,这个时候的刘备连基本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证。

就在此时,刘备认识了诸葛亮。两人第一次见面,诸葛亮就为刘备讲出了《隆中对》。其实,早在好几年前,诸葛亮就已经想好了这个《隆中对》,这是他准备的一个期货,就等着识货的人买入。最终,刘备就成了这个买主。因为《隆中对》直接给刘备指明了方向。

在《隆中对》的第一段,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告诉他,曹操不久就要南下了,“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这就意味着刘备还得接着跑,可是他能往哪儿跑呢?

当时刘备还有三个方向可去。第一个方向是往南,到达今天的广东地区,当时的广东人烟稀少,刘备去了就只能和少数民族一起生活。第二个方向是往西,去投奔刘璋。第三个方向是往东,去投奔孙权。

如果让刘备自己选择,他肯定会投奔刘璋,至少都是刘氏宗族的,说不定能收留他。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这个选择是错的。如果曹操举兵南下,肯定是刘备往哪儿跑,他就往哪儿追,谁都不敢收留刘备,胆小的刘璋肯定也不会。然而,《隆中对》之所以厉害,就是因为诸葛亮告诉刘备,其实他可以不跑,而是与孙权结盟。而且,诸葛亮还给刘备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并帮助他完整地执行了这套方案。这才是诸葛亮最厉害的地方,然而《三国演义》中根本没有写到这一点。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与孙权结盟呢?这就要说到诸葛家族了。了解三国的人都会知道,诸葛家族是一个庞大的政治家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

诸葛亮有个堂弟叫诸葛诞,他投效魏国,做到征东大将军,成了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左膀右臂。在曹魏时,征东大将军官位仅次于三公,统领青、兖、徐、扬四州。要知道,曹操控制的地盘有八个州(冀、青、幽、兖、徐、豫、荆,加上司隶州),他一个人就统领了最重要的四个州。此外,诸葛亮还有个好朋友叫孟公威(孟建),后来在曹魏也做到了征东大将军。

诸葛家族还有一支也在曹魏帐下,叫诸葛绪,他的儿子诸葛冲在晋朝担任廷尉,诸葛冲的孙女诸葛婉还嫁给了晋武帝司马炎。

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后来投效了东吴。诸葛瑾这支势力在东吴历史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后来权倾朝野。

诸葛家族就是这样盘根错节地把所有子弟派往各个国家,分散风险,无论哪个国家取得最终的胜利,诸葛家族都能屹立不倒。

《隆中对》发生的时候,正是诸葛家族稳步布局,并且稍有起色的时候。此时,诸葛家族就剩下诸葛亮和诸葛均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阵营。

诸葛亮是在南阳见到刘备的。南阳这个地方不简单。它是荆州九郡中最北边的一个郡,再往北就是曹操的地盘兖州,往西是张鲁的地盘汉中,往东是袁术的地盘豫州和后来孙策的地盘江左,往南是刘表的地盘荆州。诸葛亮之所以来到南阳种地,就是因为这个地方四通八达,什么消息都能第一时间知晓,可以完全掌握全国的局势。所以,虽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自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其实,他对自己的未来有着周密的部署。

和刘备相比,诸葛亮最大的优势在于:刘备只知道中原的情况,不了解南方的情况,但是诸葛亮既了解北方的情况,又了解南方的情况,再加上诸葛家族的有利条件,他完全有可能帮助刘备完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场布局。

利用结构洞反转局势

至此,就要讲到诸葛亮的第一个心法了。

首先,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叫作“结构洞”。这个概念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罗纳德·伯特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他说:“结构洞是指两个关系人之间的非重复关系。结构洞是一个缓冲器,相当于电线线路中的绝缘器。其结果是,彼此之间存在结构洞的两个关系人向网络贡献的利益是可累加的,而非重叠的。”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绝大多数人,一辈子的人际关系都仅限于一个圈子。但是,在两个圈子之间,会存在一块区域。这块区域就叫作结构洞。比如,一个影视圈的人和一个互联网圈的人,他们的人脉完全不同,但如果这两个人叠加在一起,就可以在院线或者电视台之外,以互联网的形式宣发电影。这种合作方式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如今很多爆红的网络电视剧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就是结构洞的威力。

诸葛亮就是利用了结构洞,从而扭转了整个东汉末年的基本局势。

他通过兄长诸葛瑾了解到了孙氏集团的战略部署。周瑜在和孙策征战江东的时候,就定下过一个向西发展的战略,因为孙氏的地盘主要在浙江,东面靠海,南面是一片荒蛮之地,若要扩张,就只能向西。于是,周瑜建议孙策一路沿着长江建立一条防线,一直深入到四川,在整个长江流域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起初,这个策略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后来,孙策遇刺身亡,孙权坐领江东。当时,孙权只有十几岁,帐下的鲁肃等人都觉得他太年轻了,打算另投明主。可是,江东基业是周瑜和孙策打下来的,周瑜肯定得想办法劝这些人留下,所以,他把自己的那套战略公之于众,众人一听表示赞同,便都留了下来。

再来看《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的方案:先取荆州为佳,再向西取益州,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发展帝王大业。这其实根本不是诸葛亮原创的,而是周瑜战略中的一部分。

《三国演义》中讲到诸葛亮“三气周瑜”,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呢?按照周瑜的设想,他应该先夺取荆州,接下来取西川,但孙权兵力有限,无法与曹操抗衡,于是他便把荆州借给了刘备,想和刘备一起对抗曹操。可是,刘备一旦占领了荆州,整个长江就被他切断了,周瑜原本的战略计划就无法执行下去了。但周瑜是个性格倔强的人,他还是想把这套战略继续执行下去。这样一来,周瑜和刘备之间就产生了很多冲突,在这个过程中,他一次又一次地被诸葛亮算计。这就是“三气周瑜”的来历。

就这样,诸葛亮通过诸葛瑾了解到了东吴内部的战略形势,然后又结合自身特点把个人战略分成两部分:一方面,利用孙权想要与曹操对抗到底的心思,鼓动孙权与曹操决战;另一方面,把周瑜计划中的一部分当作自己的计划。

于是,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就像一只股票一样,在跌停了十几年之后,终于迎来了人生的三个涨停板。

首先,赤壁之战之后,《隆中对》的第一步基本完成,尤其是在周瑜死后,他的战略计划没有人执行了,所以孙权就选择了北进,与曹操对战。为了形成掎角之势,孙权把自己在荆州的地盘借给了刘备,后来刘备又自己带兵攻下了荆州南部的四郡,基本占领了整个荆州。

接下来,在刘备基本上稳定了荆州之后,马超与曹操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马超战败,逃到了汉中,被张鲁收留。刘璋怕张鲁联合马超来攻打他,于是请求刘备入川援助自己。刘备得到消息,立即决定留下关羽看守荆州,自己带着主力出兵益州。不久,刘备就赶走了刘璋,占据了益州。这样就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二步:跨有荆、益州,夺取三分之一天下。

最后,是《隆中对》的第三步,刘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兵马从荆州北上,进攻河南;一路兵马从汉中出发,进攻西安,两路齐发,将曹操彻底击溃。刘备在汉中大封群臣,自立汉中王。刘备和曹操在汉中决战大胜之后,关羽就带着兵从荆州出发,进攻樊城,在樊城水淹七军,紧接着兵打襄阳,逼得曹操走投无路。

眼看着《隆中对》的战略就要实现了,刘备真的有可能在诸葛亮辅佐之下,夺取天下了。

然而,意外却发生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就在刘备夺取汉中、达到鼎盛的时候,孙权在背后捅了一刀。他派吕蒙偷袭了荆州,紧接着就是关羽走麦城、大意失荆州。刘备的两条腿被砍断了一条。为了继续跨有荆、益,刘备出师讨伐吴国,结果兵败猇亭,含恨而终。

从此以后,蜀汉政权就只能偏安一隅,虽然历经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多次北伐中原,但全都无果而终。最后,蜀国就自然地灭亡了。

于是,很多讨厌诸葛亮的人指出,《隆中对》有个根本缺陷——跨有荆、益在地理上根本无法实现。因为从益州到荆州,都是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从军事层面来说,是一个大弊端。刘备讨伐孙权的大军就因为后勤得不到保障,只能步步为营,所以才会被火烧连营七百里。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成立。根据历史学家的统计,当年刘备讨伐孙权的大军其实只有四万人,而且这四万人还不是刘备的精锐部队,他的精锐部队依然留在汉中盯防曹操。而孙权这边不仅是主场作战,而且他派出的是五万精锐。在人数和实力的多重劣势下,刘备自然会惨败。

可是,刘备既然如此渴望收复荆州,给关羽报仇,那么他为什么不派出精锐部队与孙权一决雌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史书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细节,而刘备失败的秘密就藏在这些细节中。

当时,诸葛亮和刘备觉得,荆州原本就是他们的地盘,那里的百姓听说他们要回来了,肯定望风而降。可是,他们在奔赴荆州的途中却发现,他们收获的却是当地人的拼死抵抗。

还有一个与此相似的细节。关羽从荆州出兵攻打曹操时,带着主力部队倾巢而出,根本没把孙权放在眼里,所以才会被吕蒙偷袭后方,导致大意失荆州。可实际上,关羽派出的这支部队也不是全部精锐,他把兵力一分为二,大部分主力依然在荆州。他在襄阳和曹操决战时,荆州并非无人防守。关羽听说荆州失守,立即回师来救,可是这个时候,大本营里的大部分人都已经投降东吴。关羽在往荆州赶的路上,频繁遭遇偷袭,这些人既不是山贼地痞,也不是东吴的人,而恰恰就是原本荆州集团的人。

那么,为什么孙权会反过来对付刘备?为什么刘备手下的人会背叛他?其根源在于刘备连下的三招臭棋。

第一招臭棋,暴力夺益州。

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担心张鲁攻打自己,帐下的法正、张松二人建议他把刘备请来,共同对抗张鲁集团。但是刘备到了益州之后,在葭萌关逗留不进,既不打张鲁,也不回荆州。紧接着,张松和法正“废璋迎备”的阴谋败露,张松被刘璋所杀。刘备转而回师攻打益州,让诸葛亮带着张飞、赵云前来援助,最后攻破了益州。他废掉了刘璋,将其安置在公安,由关羽负责看守。

这件事让孙权觉得孙刘联盟出现了重大危机。刘璋的下场让孙权看透了刘备这个人的本质:表面上谈的都是理想,背地里却是在为自己谋利,完全不顾盟友死活。

第二招臭棋,进位汉中王。

马超见刘备夺取了益州,也觉得自己不安全了,就投降了刘备。要知道,马超是曾经的西凉刺史马腾的儿子,他和刘备是平级的,都是诸侯。可以说,马超的归附,是刘备人生中第一次被诸侯投靠。

与此同时,益州集团也觉得刘备背信弃义,大部分人表面上附和,背地里拆台。

这时,诸葛亮给刘备出了个主意:要想稳固益州集团和新归附的诸侯马超,刘备必须抬高自己的爵位。于是,刘备在诸葛亮的鼓动下,自封为汉中王。

这件事彻底吓坏了孙权。在他看来,刘备称王,自己作为讨虏将军,就比刘备矮了一截,那么,与其屈居刘备之下,不如表面上归附汉朝,实则与曹操结盟。于是,他暗自联合了曹操,准备一起夹击关羽。

第三招臭棋,称帝失人心。

关羽死后的一年间,曹操死了,曹丕废汉称帝。在孙权看来,刘备这时候应该为了保护汉献帝而跟曹操死磕,可是在苦苦等了一年之后,他却得到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消息:刘备也称帝了。

在刘备看来,曹氏是权臣和外戚,曹丕篡汉就是王莽第二。刘备作为汉朝宗室,应该学刘秀称帝。但是,刘备和刘秀的情况大不相同:刘秀称帝的时候,汉平帝已经死了,而且刘秀是各地诸侯联合推举的。可是刘备称帝的时候,汉献帝并没有死,只是被曹丕封为了山阳公,而且后来曹丕一直对汉献帝很不错。此外,除了马超算是诸侯,孙权、刘璋都不支持刘备,所以,刘备的这一步棋只能算是自编、自导、自演。

这显然是一步臭棋。此前,支持刘备的士人之所以支持他,是因为他是抗曹盟主,现在汉献帝还活着,他自己称帝了,在本质上他和曹丕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后来刘备讨伐孙权时,一路上被火烧连营,都是荆州当地的士人干的,他们觉得刘备只是个不可信任的野心家,所以要报复他。而当时只有孙权还没有称帝,他们便把孙权当成了汉朝最后的希望。

这三招臭棋才是刘备失败的根本原因。

只要场面在,人心就还在

我说过,想要实现人生进阶,必须具备资源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场面,一个是局面。可是,《隆中对》的所有细节讲的都是局面,却忽略了场面。

其实,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在场面上做得极其成功。他很善于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在天下人心目中,刘备作为对抗篡逆之汉朝宗室,扶汉讨贼的形象是不可动摇的。这也是他后来在荆州获得许多士人支持的关键。而且,刘备熟读经典,礼贤下士,一向以仁义为立身之本,他身边的人都对他死心塌地。这就是曹操一直视他为死敌的原因。

前不久我看了一篇文章,名叫《有一样东西,思考时需要警惕它,沟通时需要利用它》。这篇文章提到,在职场中,要想说服别人,有两种办法,一种比较有效,一种比较无效,前者叫“价值观假设”,后者叫“描述性假设”。

举个例子。你是公司的人力总监,老板跟你说:“最近有些中层反映,高管们收入太高了,和他们的差距太大,你得安抚一下。”你该怎么安抚呢?

一种方式是:你对中层说,公司里的高管都是优秀人才,如果不给他们开高薪,他们就会离职,给公司带来损失。

这种方式只会引起中层的愤怒,他们会觉得,这是在说他们能力差、不够优秀,所以只能拿低薪。

而另一种方式是:告诉中层,他们其实很优秀,但公司的企业文化认为,效率比公平更重要。

这两种说辞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说的是一个事实,是公司的基本情况,但每个人看到的情况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对事实有自己的判断;而后者描述的是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不证自明、永远正确的,没有人能够反驳。

同样,起初刘备在团结自己麾下势力的时候,用的就是一种很恰当的价值观: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他把自己塑造成正义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并且确实做到了言行一致。因此,很多人才会团结在他的周围。

当刘备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一步,在荆州确立了自己的地盘后,他本应继续经营他的场面。这包括两个层次:第一,联合和维护一切抗曹势力,让诸侯团结在他的旗帜之下;第二,维持自己的抗曹形象,保持士人归心。

可是此时,他的策略却变成了“成就霸业,让身边的人过上好日子”。的确,他身边的人都过上好日子了,个个加官晋爵,可是一般的士人却都对他失望了,最后众叛亲离。

在刘备托孤的时候,益州已经烽烟四起,各地叛乱不断。当时的汉嘉太守黄元听说刘备要死,立即起兵造反,益州南部四郡全部叛乱。同时,益州集团中的一些人公然叛变投降魏国,并得到了曹丕的赏识,纷纷升迁。成都内部还流传出一段政治谣言:刘备的两个儿子刘封、刘禅,名字里暗含“封禅称帝”之意;如今刘封因为在关羽大意失荆州时见死不救,被刘备处斩,“封禅”只剩下“禅”了,那么爹叫“备”,儿子叫“禅”,这不就是说“准备好了禅让”吗?刘备的政权肯定无法持久了。甚至还有人发起了和平演变政策,给诸葛亮写信,劝他投降。就连远在东吴的亲哥哥诸葛瑾也劝诸葛亮投降东吴。

刘备推翻刘璋政权后,把刘璋安置在了荆州公安,后来孙权占领荆州后,刘璋就落在了孙权手里。此时,孙权看出来刘备的政治死结,把刘璋的儿子刘阐派到益州边境,给他封了个益州牧,准备让他接管蜀国政权。

就在这危如累卵的时刻,诸葛亮再一次挺身而出。他吸取了经验教训,开始把所有心思都用在撑场面上,最终挽救了蜀国。

这里,我们就要提到《出师表》了。上学时,我们学到这篇课文,老师会说,《出师表》体现了诸葛亮的忠诚,但其实这个说法是错的。实际上,《出师表》是一篇高级软文,它的宣传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出师表》的意义就在于打出了“北伐”这个招牌,而不是真的要去北伐。我们从很多历史细节中可以发现,诸葛亮真的想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吗?他真的想要带兵攻下长安吗?其实,他根本不是这么想的。

关于北伐,诸葛亮和魏延之间长期存在着一个争论。魏延希望尽快解决问题,他提议从子午谷出奇兵迅速包围长安,因为子午谷离长安近。可是诸葛亮却只敢走大路,缓缓而行出祁山。很多人置疑诸葛亮的方案,觉得祁山不仅离长安远,而且在大路上很容易被曹军阻击。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还要坚持他的方案呢?就是因为他清楚北伐不可能成功。当时,蜀国已经偏安在四川一线,主力在几次大战中已经丧失殆尽,北伐只能制造声势,却无力与曹魏决战。所以,出祁山,走大路,可进可退,其实就是给自己留足了退路。后来,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经常无功而返,不是因为粮草不足,而是因为北伐这件事本身只有政治意义,没有现实意义。

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意识到了,只要场面在,人心就还在,虽然无法重建帝王大业,但至少能够保全自己的班底。这就是诸葛亮的第二个心法,我们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才能理解他后半生所做的事情。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这个心法相当有效。

当时的蜀国分为三股势力——原从系、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

原从系从刘备被曹操追着打的时候,就一直追随他。他们见诸葛亮再一次扛起除贼扶汉的大旗,便重新团结在诸葛亮周围。

荆州集团是诸葛亮和刘备在荆州建立政权后经营出来的一拨人,后来成为蜀国实际的统治者。《出师表》中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诸葛亮提到的这些人,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全都是荆州子弟。

益州集团就是原本刘璋手下的人,他们虽然被刘备收复,但始终没有完全归顺。

这里要说到一个名叫李严的人,当初刘备指派了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李严有一个双重身份,他原本是荆州人,还做过秭归的县令,后来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才投靠了刘璋。所以,他不仅能衷心辅佐诸葛亮,还能安抚住益州集团,这样一来,诸葛亮就可以放心地去北伐。

而此时,打出北伐的旗帜是蜀汉集团能够活下来的唯一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如果蜀汉不打出这个旗帜,蜀国就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国,时间一长就会被人们遗忘。

第二,如果蜀汉不打出这个旗帜,就无法继续团结原从系,因为原从系基本上都是北方人,他们渴望打回老家去。

第三,蜀汉打出这个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益州集团,至少他们不会怀念老主子刘璋了。北伐这个政治主张比效忠主子至少能好听得多。

第四,打出这个旗帜的实际效果也很明显。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天水郡等数郡马上归附,可见当时北方确实也欢迎王师。不仅如此,就连孙权也主动前来和好,双方再次结盟。

这才是《出师表》的一个伟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解决了强敌环伺的问题,而且稳定了整个国家。

可是,很多人会有疑问:如果诸葛亮的“假北伐”那么伟大,那蜀国后来怎么会第一个被灭呢?难道不是因为“假北伐”导致民穷财尽,才使得蜀国最终不堪一击吗?

这个说法对吗?我们不妨借助一个比方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2007年前后,诺基亚举步维艰,强敌虎视眈眈,准备收购它。假设你是诺基亚的高管,那么收购对你来说是利还是弊?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当年诺基亚的高管们,后来都跳槽去了其他公司,诺基亚的倒闭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影响。

而蜀国灭亡的时候,出现了与此相同的场景。

公元234年,诸葛亮和汉献帝先后去世,光复汉室这个话题就永远被埋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再也无人提起了。

又过了三十年,魏国将领邓艾偷渡阴平,只带了三万偏师,走了一条崎岖险恶的小路,很快就兵临成都城下。诸葛亮的继承人姜维手里至少有二十万大军。东吴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没有坐视不管,迅速派出五万大军支援蜀国。然而,刘禅居然没有抵抗,投降了魏国。

在这个过程中,只发生了一场决定性战役,也就是绵竹之战。其实这场战役打得并不惨烈,只不过蜀国这边的将军战死了好几位——关羽之子、糜竺之子、赵云两个儿子、诸葛亮三个儿子、蒋琬之子,这些人大部分都属于原从系。而绝大部分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的人,根本没有参与战斗,直接就投降了。

陈寅恪写过一篇《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他就说晋国的历代君主非常喜欢蜀国人,不喜欢吴国人。因为吴国人投降了之后内心不服,可是蜀国人投降了之后都心服口服——不只是刘禅乐不思蜀,蜀国人全都乐不思蜀。其中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叫谯周,一个叫郤正,他们力劝刘禅投降。其实,当时蜀国主力还在,姜维还能回救成都,可是益州集团却非要投降。

谯周投降之后受封阳城亭侯,迁骑都尉,散骑常侍。他有个小徒弟叫罗宪,后来在晋朝做到了冠军将军。他还有另一个不错的小徒弟,就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后来也在晋朝当官。

郤正则随刘禅前往洛阳,受封关内侯,又得到晋武帝司马炎赏识,任巴西郡太守。

有一次,罗宪和司马炎一起喝酒。司马炎让罗宪推荐一些人才,罗宪就给他推荐了诸葛京。诸葛京是诸葛亮的孙子,后来为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还做到了江州刺史。

所以,虽然蜀国“倒闭”了,但这些蜀国人都找到了新的工作。这是因为大家一直团结在诸葛亮周围,没发生过激烈的内斗,所以后来才会完整地被接管到了晋朝,并且个个加官晋爵,这就相当于一家公司被另一家公司收购了。

而魏国和吴国后来的命运就比较悲惨了。

曹操父子可以说是强人,靠武力收复天下,本来就对士大夫不平不忿,得罪了很多士人,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杀了孔融。

汉朝的士人并不是一群小知识分子,而是世家大族,都是当大官的人。可是曹操并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他信奉军事的力量,动不动就用武力打压他们。

可是,武力上台也有缺陷,一旦有一天武力衰退了,就会遭到根深叶茂的士人的反击。

其实,赤壁之战后,曹操的主力已经基本消耗殆尽了,只能控制北方。当时曹操想到的办法就是养民、屯垦、休战,然后等待时机慢慢吞并小的地方。后来,曹操去世,曹丕根本没有能力统一全国,所以他不得不勾结华歆、钟繇、王朗和司马懿,在一群世家大族的推举下,逼着汉献帝禅让,当上了皇帝。曹丕一上台,就施行了九品中正制。在今天看来,九品中正制是个特别反动的政策,它规定了一个阶级的人必须永久地属于这个阶级。这就意味着,寒门的人不管怎么努力都是寒门,贵族无论怎么堕落都是贵族。曹丕之所以出台这个政策,就是为了拉拢、讨好世家大族,为曹氏家族谋得安全感。可是,这种安全感太虚幻了,当他们的武力值下降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遭到世家大族的抛弃。

曹魏一系传了五代,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前两位英年早逝,还算是明君,其他三位,除了曹奂禅让了帝位得以安享晚年,剩下的两位甚至都没有善终,被司马家族除掉了。

孙权清楚曹魏的缺陷,而自己帐下也是一群士大夫集团,早晚会给自己造成威胁,不如先下手为强。孙权的策略就是重用所有孙氏家族的人,哪怕是远支,只要姓孙,就一律重用。所以,孙权去世后,吴国就出现了与魏国完全相反的局面,所有孙氏贵族联合起来一起除掉其他大臣。

比如,诸葛瑾去世后,他的儿子诸葛恪原本是孙权的托孤重臣,可是孙权的儿子孙亮不仅自己无能,他的兄弟、子孙全都无能,孙氏大权落在了他们的一个远亲孙峻手里。孙峻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联合孙亮设计杀害了诸葛恪,并把诸葛家族连根拔起。

孙峻死后,他的儿子孙綝掌握大权。孙綝专政嗜杀,使朝野都对其不满。与吴帝孙亮矛盾激化后,孙綝废孙亮而立孙休为帝,后来,孙休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设计杀死了孙綝。但此时,吴国的精兵强将已经被孙綝杀得差不多了,没有人能保卫吴国。结果,没过几年,吴国就灭亡了。

而蜀国从来没有出现过魏国和吴国的这些问题。虽然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中也有很多世家大族,甚至诸葛亮还曾经“挥泪斩马谡”,杀了马氏家族的人,但大家都团结在北伐的旗帜下,并无异心。而且,蜀国也从来没有过哪个姓刘的大臣试图杀害其他大臣。这就是诸葛亮提出北伐的重大意义——促成蜀国内部团结。

最终,魏蜀吴三个国家都灭亡了,但下场最好的就是原来蜀国的这些人,这都是诸葛亮的功劳。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诸葛亮的心法。

想要实现人生进阶,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我们需要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制造场面和局面的能力。

场面就是:谁是我的朋友,谁是我的敌人,谁在支持我,谁能成为我事业上的助力。

局面就是:我在我现有的行业里面排第几,我在做的这份事业到底有多大的潜力。

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制造局面上创造了奇迹,诸葛家族本身就是一个人际关系的结构洞。因此,诸葛亮有能力制造出一种局面,让刘备成了曹操与孙权最终较量中间的一枚棋子,后来还实现了跨有荆、益州的场面建设。

但是《隆中对》有个天然的缺陷,就是他缺少制造场面的能力,盲目扩张引起了盟友的反对。

于是,诸葛亮在刘备死后重整旗鼓,提出了“北伐”的概念,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团结了他能团结的所有力量,还让孙权这个曾经背叛的盟友重新回到了他的怀抱。

所以,如果大家想要持续地精进自己,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做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都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资源整合能力,既要懂得制造场面,也要懂得制造局面。如此,才能突破瓶颈,不断实现人生的跨越。

第二节 J.K.罗琳:触底反弹的逆袭标杆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J.K.罗琳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们这代人是读着《哈利·波特》,看着同名电影长大的。我非常喜欢罗琳,《哈利·波特》电影我看了几百遍,就连台词都背下来了。我去英国旅游的时候,第一站不是伦敦,而是爱丁堡,在罗琳写出《哈利·波特》的大象咖啡馆里坐了半天。

其实,我这种粉丝还不算是最狂热的。

最著名的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出版时的一系列事件。新书书稿编辑完了之后,出版商担心文稿泄露给盗版商,于是采用了跟英国皇室出行一样严密的安保措施来护送书稿前往印厂。

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哈利·波特迷称得上是铁杆粉丝,他们主动帮着罗琳维护书稿。有一天,一个萨福克郡的卡车司机经过野地时,发现了几本破旧且没有封皮的书。读完前几页之后,他猛然发现,这居然是即将出版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内容。这位司机果断停止阅读,也没有传阅这本书,而是赶紧给《太阳报》报社打电话告知情况,并主动把书上交给了报社。

更神奇的是,这个总发表八卦和耸人听闻的消息的报社竟然也没有在报纸上爆料这件事。他们把书锁在保险箱里,不允许任何人阅读,并在第一时间给罗琳的出版商打电话,让他们把书取走。甚至有人愿意花高价买新书前三个章节的内容,报社都没有卖。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新书上市那天,零点钟声刚响起来,数百万的读者就涌进各自城市所在的书店,迫不及待地翻开新书,集体开始阅读。然后,读者开始了阅读比赛,看谁能最快读完新书。最后,一位年轻的大学生以104分钟的成绩获胜。

看看吧,这就是哈利·波特迷的素质。

后来,罗琳的故事被拍成了纪录片《罗琳:生命中的一年》。就在那一年里,罗琳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失意和不顺,就连维持生存都成了问题。当时的她想:“我的生活已经如此糟糕,还能再坏成什么样呢?”于是,她横下一条心,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写作中去。从此,她的人生触底反弹,开启了一场标杆式的逆袭。

接下来,我就简单复盘一下罗琳在出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前后发生的事情。

天然的励志故事

1993年,罗琳28岁。小女儿杰西卡出生之后,她和丈夫的关系降到了冰点。后来,两个人迅速离婚。住在爱丁堡的妹妹戴安妮邀请她回去生活,伤心欲绝的罗琳就离开了葡萄牙,回到了爱丁堡。

回到英国的时候,她拥有的只有《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前三章和襁褓中的女儿。

一开始,罗琳想尽快写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但是她发现,要做到这一点,难于上青天。

很多人认为,罗琳的成功要归功于英国的福利制度,其实持有这种看法的人明显不了解英国的历史。

1993年,撒切尔夫人刚下台,执政的依然是保守党。当时的首相是约翰·梅杰。虽然首相换了,但保守党的政策依然不变:不劳动者不得食。

所以,当时英国的大环境对于单亲妈妈来说是非常严苛冷酷的。幸好当时有个好心人借给了罗琳一笔钱,让她勉强有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但是,她住的破旧公寓根本不适合写作,而且几个月大的女儿一直哭闹,她根本没有精力继续写作。在生存的压力之下,罗琳差一点儿就放弃了写作哈利·波特。幸亏在一个雨后的下午,她一时兴起给妹妹戴安妮讲述了自己正在写的魔法故事。妹妹非常惊喜,迫不及待地想看完全部的故事。这才让罗琳有了点信心,觉得自己应该坚持把书写完。

一开始,罗琳准备找一份工作,然后一边工作一边写作,但是如果她去上班,不但没有人照顾女儿,还不能领救济金了,这笔钱虽然比上班少很多——大概每个星期100美元出头,但是至少不会饿死,而且还有时间写作。

最后,经过再三考虑,罗琳决定先不去上班了,在家专心写作。

这段时间正是罗琳的人生低谷。救济金能够支付房租,但是剩下的钱只能够勉强维持生存。罗琳为了让孩子吃好,自己经常在喂完孩子之后饿着肚子睡觉。当时,人们写作都是用打字机或者电脑,但是罗琳买不起,她只能自己上街去收集废纸,到处找铅笔头,然后在废纸上写作。

罗琳住的公寓不但破旧,而且没有暖气,冬天格外阴冷。有时候实在是太冷了,罗琳就推着婴儿车在城里一圈圈地转悠,直到把孩子哄睡着,然后她就去当地的咖啡馆点上一杯浓缩咖啡,趁女儿睡着的时候,抓紧写上几个小时。罗琳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一只手推着婴儿车,另一只手不停地写。这个咖啡馆就是如今鼎鼎大名的大象咖啡馆。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写出来的。

罗琳坚持写完这本书的时候,穷得连复印书稿的钱都没有了,只能在旧货摊上淘了一台便宜的二手打字机,自己打印书稿。当时,罗琳耍了小聪明。儿童读物的字数一般在4万字左右,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有9万字,这对于孩子来说篇幅太长了。罗琳便用单倍行距打印,这样看起来显得字数少一些。罗琳把书稿寄给了12家出版社,但都被拒绝了。

对出版一无所知的她,干脆去图书馆翻阅《作家和艺术家年鉴》,准备从中物色一个出版代理来代理自己的作品。在众多的名字中,因为喜欢“利特”(Little)这个充满童趣又可爱的姓,她将前三章的稿子寄给了代理人克里斯托弗·利特(Christopher Little)。

很快,利特先生回复了,内容很简单:“谢谢你,我们想看到手稿其余的部分,并保证绝不会泄露。”在漆黑冰冷的小屋里,罗琳在餐桌前手舞足蹈,足足把这封信读了七八遍。

后来,利特看完了全部书稿后,给罗琳回信说:“谢谢您,我们将很高兴独家代理您的手稿。我把这份信读了8遍,这是我这辈子收到的最好的稿件。”就这样,利特成了罗琳的出版代理人。他用了一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了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罗琳的书。后来,出版商觉得罗琳的女性身份会影响图书销售,建议她用一个中性化的笔名。毕竟,喜欢看魔幻小说的大多是男孩子,他们更愿意看男作家的书。罗琳听取了建议,给自己取了J.K.罗琳这个笔名。

1997年6月26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正式出版,首印只有500册。

刚出版时,这本书反响平平,但很快就开始爆发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销量超过了15万册。

第二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销量已经突破50万册,创下英国童书出版的记录。

接下来,哈利·波特七部曲相继出版,销量屡创新高,创造了出版界的奇迹。

2005年7月,《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首印1080万册在一天内就全部卖光,平均12秒卖出一本书,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7年7月,《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市后,1100万册首印图书几天就卖完了,很多人甚至把7月称为“哈利·波特月”。

从1997年到2017年,《哈利·波特》系列已经被翻译成73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了5亿册。在这7部小说的基础上,诞生了8部系列电影和1部衍生电影,全球票房超过80亿美元,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系列电影。

随着作品的成功,罗琳也实现了个人的逆袭。

2000年5月,罗琳被授予大英帝国荣誉勋章。

2004年,罗琳登上《福布斯》富人排行榜,身家达到10亿美元。

2006年,天文学家以罗琳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

2017年12月12日,J.K.罗琳被英国王室授予“荣誉勋爵”。

一个单亲妈妈带着女儿,靠领政府救济金生活,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出版了处女作,可是谁都没想到,这本书居然创造了一连串吉尼斯纪录。后来,罗琳在采访里坦诚:“从来没想到过《哈利·波特》能如此成功,除非我疯了。”

罗琳的故事,是一个天然的励志故事。她仅仅用了一两年时间,就实现了人生的触底反弹。这样的故事如果是虚构的,拍成电影都没人相信,然而它确实在现实世界里发生了。如此神奇,不服不行。

跨界创新,引发黑天鹅事件

那么,罗琳为什么能够实现人生的逆转?因为太传奇,所以要分析罗琳的逆袭逻辑并不容易。

一般来说,作家成名有两个途径。

鲁迅、李白、苏东坡,他们少年爆得大名,是因为他们有文人圈子,大家都在一个共同体里面,有人帮着传播和推荐,一来二去就引爆了。

但是有一些现代作家没有圈子,比如东野圭吾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之所以成名,靠的是一个台球术语,叫“大力出奇迹”:用力击球,反正桌上那么多球,总会有一个进袋的。套用到写作上就是:拼命写作,以量取胜,总会有一本成功的。

但是罗琳没有圈子,她只是一名孤苦伶仃的单亲母亲;她也无法靠量取胜,《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她的第一部作品。所以,这种说法解释不了罗琳成功的原因。

也许,只有一种解释能说得通:罗琳的逆袭是一个超级黑天鹅事件。

所谓黑天鹅事件,指的是那种不可预测、没有规律、一出现就是毁灭级的现象,比如恐怖袭击、股灾等。

《哈利·波特》的畅销属于正面的黑天鹅事件。很多人包括罗琳自己都不愿意承认,《哈利·波特》畅销是因为运气。然而,事实的确如此。

不信的话,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后来,罗琳用了一个男性的笔名罗伯特·加尔布雷思,写了一本推理小说,书名叫《布谷鸟的呼唤》。出版3个月之后,只卖了1500册。罗琳不信邪,用这个名字又出了一本书,叫《罪恶生涯》。但是还没来得及检验,有一个知情的律师把内情告诉了妻子的闺蜜,这个秘密泄露了。结果,这两本书迅速登上了亚马逊畅销榜。

这件事说明了两点:第一,《哈利·波特》能如此畅销,真的是不可预测的。第二,我们无须去神话一个单亲妈妈的励志故事,更不要梦想像罗琳一样一夜成名。因为黑天鹅事件是不可预测、无法解释的,纯粹是一个意外,没有办法归因。

若要理解罗琳和《哈利·波特》的神迹,得回到黑天鹅事件的本质。

《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对黑天鹅的归纳,有一点我觉得很有意思:“答案就在黑天鹅的定义本身——既然黑天鹅总是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所以要避免负面黑天鹅出现,就别去那些容易出现意外的地方。”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就是,别人贪婪我恐惧。大家趋之若鹜、容易出现系统风险的事情,尽量不要参与。比如深夜打黑车,这样的事情不要去做,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反过来思考,若要获得正面黑天鹅,就应该多出现在本来不该你出现的地方,多做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暴露的机会越多,出现正面黑天鹅的概率就会增加。这种做法,塔勒布称之为“随机漫步”。随机漫步,是为了增加曝光在正面黑天鹅事件下的概率。

举例说明。什么叫幽默?作家简·奥斯汀给过一个定义:把两个没有关系的东西拼在一起,就叫幽默。话出现在不该这么说的地方,就容易产生幽默。这也是很多段子手的重要理论思想。

同理可得,什么叫才华?把一些不相关的东西串在一起,就叫才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明明是描述瀑布,李白却联想到了银河与九天。这就叫才华。

如今都在讲创新,其实最常见的一种创新就是跨界创新。

郭德纲以相声为基础,将京剧、评书、地方小曲等融入其中,很快就脱颖而出了。

微信是从QQ衍生出来的,有了语音功能之后,放在手机平台上,就成了一种全新的通信工具。

支付宝原本是个支付工具,但是开发出余额宝之后,就打通了金融领域。

相对于中国移动和银行,微信和支付宝就是个黑天鹅事件,原来移动觉得竞争对手是联通和电信,谁也没想到,被微信给打劫了。

在数学界有一个费马大定理,一个代数问题困扰了众多数学家上百年,许多大神级的数学家也无法解开。然而,这个问题最后被英国解析几何学家怀尔斯解开了。相对于几百年没解开的费马大定理,怀尔斯就是个“黑天鹅”。

这就是黑天鹅事件的特点:出现在了本来不该出现的地方。我们再反观《哈利·波特》的成功,我觉得回归黑天鹅的本质去理解《哈利·波特》和罗琳,反倒可以找到答案。

当魔法照进现实

有人认为,《哈利·波特》里的魔法世界,其实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因为现实世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太多,所以很多人渴望逃离现实,进入一个神奇的魔幻世界。

然而,东西放错了,才会出现奇迹。《哈利·波特》最大的魅力在于:魔法闯进了现实世界,而不是逃离现实世界。

《哈利·波特》不是一部逃离现实的小说。这种描述魔幻世界的文学叫魔幻文学,和《绿野仙踪》《魔戒》《纳尼亚传奇》属于一个谱系下的。就拿很多人知道的《魔戒》来说,里面的故事和现实没有多少联系,霍比特人的世界也无法和现实世界一一对应。因为那是作者托尔金创造出来的世界,跟现实相差甚远。

然而,《哈利·波特》可以和现实世界产生联系。

《哈利·波特》里有一个完整的世界:学校、法律、竞技比赛、委员会、历史、百科全书、媒体……现实世界里有的,魔法世界里也都有。你不仔细看的话,这就是一个现实世界。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四个学院格兰芬多、赫奇帕奇、拉文克劳、斯莱特林,就是源自英国寄宿学校的分院制度。校园霸凌、血统论、体罚,《哈利·波特》里也都有。

就连《哈利·波特》里的头发都是有说法的。赫敏的头发,黄褐色;哈利·波特的头发,黑色;罗恩一家,红色;卢娜和马尔福家族的头发,白色。

英国是一个层累结构,原住民是红头发的凯尔特人,后来黑头发的罗马人征服了他们,再后来白色头发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又征服了罗马人。

所以,罗恩象征着凯尔特人,被统治者。哈利·波特象征着罗马人,古典贵族;卢娜和马尔福象征着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者。而赫敏,象征着红发和黑发的混血。而在魔法世界,麻瓜指的就是混血人。

哈利·波特和伏地魔之间的斗争,也是基于英国人的集体记忆。不少英国人能看出来,说的就是两次世界大战,而伏地魔就是德国。

这就像金庸写的《射雕英雄传》,主要依托于抗金、抗元的历史背景,很容易就能激发每个人的底层记忆,读者一看就懂,基本不用解释。

《哈利·波特》之所以受欢迎,不在于罗琳创造了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魔戒》《绿野仙踪》《冰与火之歌》,也描述了一个纯粹、神奇的魔法世界,却很难引起我们的共鸣,全情投入其中。是罗琳在现实世界里加入了魔法,才让霍格沃兹的故事变得那么神奇。

《哈利·波特》的魅力之一,是罗琳把魔法拉进了自己的世界。

罗琳写作《哈利·波特》的灵感来源于1989年的一次旅行。当时,刚大学毕业的罗琳坐在曼彻斯特开往伦敦的火车上,她看着窗外出了神,眼前忽然出现了一个小巫师。小巫师一头黑发,灿烂地笑着向她招手。这个画面一闪而过,但那个灿烂的笑容却永远定格在了她的脑海中。

后来,罗琳为脑海里的小巫师取了一个名字,叫哈利·波特。波特是罗琳的邻居的姓。小时候,罗琳经常跟邻居家的小朋友玩装扮游戏。另外,哈利·波特的生日和罗琳是同一天,7月31日。

后来的7年时间里,罗琳断断续续地写,每次现实遇到困境了,她就往魔幻世界去投射。

罗琳带着女儿回到爱丁堡后,被诊断患上了抑郁症。《哈利·波特》中摄魂怪的设定,就来源于罗琳身患抑郁症的经历。她形容那时候的自己是“一个麻木的冷漠的生物,不相信自己还能感到幸福和愉快”。

1998年,罗琳正在创作《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一个超级粉丝娜塔莉得了重病,不久于人世了,粉丝的一个朋友给罗琳写信,希望她能为娜塔莉做些特别的事情,好让她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开心一点。罗琳不但回了一封长信,还将小说中的一位女生命名为娜塔莉·麦克唐纳,并被分到了哈利所在的格兰芬多学院。后来,她还和小女孩的父母成为了好友。

要了解《哈利·波特》和罗琳,赫敏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在赫敏身上有很多罗琳的影子。

从小时候开始,罗琳的性格就有一种张力:因为自卑,所以需要用文字证明自己,但越是证明自己,她就越自卑。而且,这种张力后来又被环境反复强化,最终造就了《哈利·波特》。

青春期的时候,罗琳的成长环境不太好。她初中上学比较早,比同学的年龄都小。那段时间,她的脸上还有雀斑,而且近视,体育成绩也很差。这些因素都让罗琳特别自卑,总想证明自己。她唯一能证明自己的一张牌,就是学习成绩。

这个办法在小学的时候管用。有一段时间,罗琳的班级是按照成绩来安排座次的,成绩好的坐左边,成绩差的坐右边。有一次,罗琳算术得了0分,便被安排到最右边的位置。后来,她发愤图强,在学期结束的时候,终于坐到了左数第二排。

然而,上中学后这个方法就不管用了。因为学习好、长得不好看,她经常被霸道的女生欺负。

罗琳出身于英国中产家庭,父亲是机场的经理,母亲是实验室技术人员,都属于白领阶层。罗琳有一个比自己小两岁的妹妹,就是鼓励她写作的戴安妮。罗琳和妹妹的生活很幸福,从小便和图书相伴。罗琳后来回忆说,她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就是父亲坐着给她读《柳林风声》。一切美好得像个梦一样。

但是到了青春期的时候,这个梦就碎了。罗琳变成了一个想用才华证明自己,但是又害怕外界打压的人,所以就干脆畏缩不前,不敢表现自己,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她一生都是如此,很多事情能体现出来。

其实,罗琳从小就有文学天分。她的第一本书是6岁时写给妹妹的,是一个得了麻疹的兔子和朋友们的童话故事。她的文章和报告也得到了老师的喜爱,但她就是不敢把自己私下里写出来的小说拿出来给人看。

后来,罗琳工作了,也不敢去挑战特别有压力的工作,只愿意找一些文秘类的事务性工作。毕业后的6年内,她换了很多份工作,主要都是文秘,工作简单枯燥,薪水微薄。

然而,罗琳始终没有放弃写作。一有时间,她就会把故事点子、人物关系之类的记在本子上。

但是,她从来没有把自己写的故事给别人看。每次她写完一些东西,先自己读一遍,觉得不满意就丢弃,觉得满意就装进档案夹和箱子。最终,她写的故事装满了箱子和档案夹,却不敢投稿或者出版,因为她害怕听到别人批判她作品的声音。

这样的性格,自然也映射到了爱情里。

罗琳在艾克赛特大学学习的时候,主修的是法语和古典文学。罗琳恋爱了,但是她没有自信,慢慢和男朋友疏远了,加上毕业之后工作不太顺利,就和第一任不了了之了。

后来,她辗转了几年,在葡萄牙波尔图找了一份英语老师的工作。

在那里,她认识了当地电视台的记者,两人一见倾心,几个月之后就闪婚了。结婚前两年,两人的小日子还是很幸福的,书稿的进展也比较顺利。后来,丈夫不但吸毒,还经常对她家暴。

最终,女儿的出生也依然无法挽回婚姻。离婚后,罗琳带着女儿杰西卡回到了英国爱丁堡。这才有了《哈利·波特》的诞生。

罗琳自卑的性格,一直都没有完全改过来,导致她喜欢逃避和闪躲。即使她成名之后,也是如此。离婚后领救济金的那段时间给她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她觉得那是一生的耻辱。后来,她积极从事慈善事业,担任过英国单亲家长委员会代言人,还建立了哈利·波特基金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为了弥补内心的阴影。

了解了罗琳早年间的故事,相信很多人能够看出来,赫敏的原型就是罗琳自己。赫敏是个学霸,但是总被马尔福这些坏孩子欺负。而且,赫敏的体育成绩也不好。

这都是罗琳的故事,也投射在了赫敏的故事上。正因为如此,后来罗琳在选择电影编剧的时候,都要先问问对方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如果说是赫敏,她就放心了;如果不是,马上换人。

正是因为罗琳这样的性格,才有了《哈利·波特》的魔力。

《哈利·波特》这本书如此吸引人,关键就在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前三章。罗琳花了七年时间,只酝酿了前三章的内容,可见她的心血和功力。那些曾经有过童年阴影的人看到哈利被姨夫欺负,那些上学被霸凌过的人看到赫敏被马尔福嘲笑,那些渴望亲情的人看到哈利站在厄里斯魔镜面前看见自己的父母,都会为之动容。这种感情特别真挚细腻,这都不是我们在架空世界里看得到的,这就是现实世界。

《哈利·波特》最难得的地方,是故事中的人物会随着现实世界一起成长。罗琳写到《哈利·波特》第四部的时候,开始有了恋爱的元素,《哈利·波特》第六部,甚至整本书都在写青春期的事情。

不得不说,这正是罗琳的厉害之处。其实,整个《哈利·波特》的故事就是一个现实世界的学校故事,只不过因为有了魔法的外衣,故事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才会有奇迹

东西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才容易产生奇迹。魔法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现实世界里,才显得那么有魔性。

其实,魔法、巫师、巫术在西方历史中的含义并不正面。欧洲历史上曾经发动过持续几个世纪的猎巫运动,其实是打着抓捕巫师的旗号迫害女性。这从侧面上也反映出,巫师并不是一个好传统,至少是一种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传统。

但是在罗琳笔下,这个传统竟然摇身一变,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神奇世界。这本身也是一个容易出现奇迹的地方。这比凭空创造一个新传统——像托尔金和乔治·马丁那样凭空创造一个新世界,要更容易被人接受。

罗琳笔下的魔法世界,有一个亮点,那就是自成系统的咒语。

如果你看过英文版的《哈利·波特》,你就能从内文中的咒语里看出里面的学问。

罗琳大学学的是法语和古典文学,所以她的拉丁文水平自然不低。

罗琳的专业,体现在了霍格沃兹的魔法世界里。《哈利·波特》中的咒语都是用拉丁语说的。很多国外的孩子就是因为这些咒语,爱上了古典文学,读了很多拉丁文著作。

就算我们忽略这些咒语,单就罗琳的文笔来说,《哈利·波特》也是学英语的绝佳范本。

我准备托福和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的时候,背单词背到要吐了,就开始疯狂地看《哈利·波特》电影,记里面的台词。有人做过统计,《哈利·波特》的电影里涵盖了90%的托福词汇和70%左右的GRE词汇。

除了单词量,哈利·波特的句型和句法也十分典雅。想学英语的同学可以自己对照电影,尤其推荐《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重点听邓布利多教授和斯内普教授说的话。

可以说,罗琳把自己的专业放进一个普通小说里面去了。

清朝外交家曾纪泽当年是背了一本基督教赞美诗学的英语,所以说话特别奇怪。如今,很多人学英语都是通过背《哈利·波特》。我就见过不少这样的人。比如《J.K.罗琳传》的翻译符瑞祯,她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随着家人移民澳大利亚,为了融入当地的生活,她就背诵《哈利·波特》英文原版书,还同步听斯蒂芬·弗莱的英式口音的朗读版,看《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能够大段地背诵原文中的经典段落。等她上中学的时候,说着一口流利纯正的英式英语,连入学考试的老师都以为她是从英国转学过来的。

所以,当罗琳把古典文学放进一本通俗小说里的时候,奇迹又发生了,《哈利·波特》掀起了全球学英语的狂热。

把悲剧故事装进喜剧外壳里

这一点涉及一些文学创作的专业知识。

《哈利·波特》按照故事情节来看,属于通俗小说。而写作通俗小说,和商业电影一样,都是有套路的。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电影、迪士尼和皮克斯的动画片的故事情节,就是经典的套路。

这些常见的套路有几个特点:

第一,必定是以弱胜强的故事。

第二,故事在发展到四分之三的地方,主人公往往会陷入低谷,然后触底反弹,最终战胜了自己、困难或者反派。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的性格发生了巨大转变,比之前更强大、更深刻。用专业用语来说,就是人物弧光。

第三,故事发展到黄金分割点的时候,要把次要矛盾全部清零,正面人物之间原来的冲突和矛盾得到了解决,他们团结一心,去解决主要矛盾。

如果你善于观察,类似的套路特点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慢慢体会。无论是知名影视节目《情深深雨蒙蒙》《复仇者联盟》《疯狂动物城》《寻梦环游记》,还是经典名著《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鲁滨逊漂流记》《威尼斯商人》,都是这些套路。

《哈利·波特》系列七本小说,无论是合在一起,还是单独拆开来看,都符合前面几个特点。

罗琳从小就熟读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C.S.刘易斯和《魔戒》的作者托尔金是好友,两个人互相切磋了一辈子。对于他们的套路,罗琳非常熟悉,她的书里就有很多托尔金的影子。西方的魔幻小说除了前面说的经典套路之外,还有一些基本的道具:龙和魔法,主人公一般是孩子。这些特点,《哈利·波特》也全部符合。

所以有人说,罗琳是故意把《哈利·波特》写得特别像电影,所以她的小说很容易改编成电影。《哈利·波特》1997年出版,2000年就正式拍摄电影了。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用的是视点人物写作手法,所以很难改编成影视。《冰与火之歌》1996年出版,但是直到2011年才以电视剧的形式正式播出,比罗琳晚了11年。

罗琳是个跨界高手,她怎么能满足于《哈利·波特》只是一本通俗小说呢?

2000年初,著名编剧斯蒂芬·科洛弗接受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电影改编工作。科洛弗在《读者文摘》的采访中表示:“从第一页开始,罗琳就俘获了我,书里有敏感和黑暗,她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任何地方都没有迎合或是迁就读者。”

这话里面其实就揭示了罗琳成功的又一个秘密:她把一些不该出现在通俗小说里面的东西融进去了。

人们一般都认为,悲剧比喜剧深刻。悲剧可以有上千种写法,但是喜剧的写法寥寥无几。即使是莎士比亚,也只能认命。这个套路人类磨炼了几千年,早就定型了。

罗琳最厉害的地方,是把悲剧手法给写进了喜剧里面去。

我们再回顾一下哈利·波特的整个故事线,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无比悲怆的故事,而且越到后面越明显:哈利来到霍格沃兹之后,发现自己的父母早就被伏地魔害死了。等他去寻找伏地魔的时候,发现了小天狼星,终于找到了家人。但是小天狼星并没有得救,反而成了整个故事里面被命运无情嘲弄的那个人。等到哈利终于收获了友谊的时候,小天狼星却被害死了。等哈利想去报仇的时候,邓布利多教授死了。哈利和小伙伴们最后孤军奋战,终于打败了伏地魔。

这里面一点都没有层层打怪的故事线,看着倒像是哈利·波特的战友和保护伞一个接着一个离开,最后只能和罗恩、赫敏孤军奋战到底。

这其实是个经典的悲剧写法,只有《红楼梦》和《水浒传》才这么写。

罗琳的过人之处远不止于此。她最精妙的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写作手法。在她的笔下,故事线早就埋好了,伏笔相当多。比如,珍妮和哈利是《哈利·波特》第六部才在一起的,中间都没怎么出现过。珍妮在《哈利·波特》第二部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珍妮只是哈利英雄救美的道具。但是在第二部马尔福挤对哈利的时候,珍妮站出来怒目而视,马尔福嘲笑哈利:“哈利,你给自己找了个女朋友。”这就是一个伏笔。

在《哈利·波特》第一部里也有类似的细节。罗恩对赫敏说:“你这样的谁能喜欢呀?”结果,后来两个人真在一起了。

如果大家看过小说的话,在很早的时候,韦斯莱夫人在清扫小天狼星的住宅时,遇见了一只魔法界的神奇生物博格特——它会看透你的内心,变成你最害怕的东西。它一直在变成各种她的家人死去的模样,其中就包括去世的双胞胎。这一幕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被忽略。直到《哈利·波特》第七部,这个梗才被打开。

这就是经典的《红楼梦》笔法,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前面有伏笔,后面有暗示。

后来,有人在罗琳的办公桌上发现她常年会贴着一张密密麻麻各种故事线的图纸,这张图纸上包含了诸多信息,包括哪些人物在什么时间发生了哪些事情,以及在那些貌似无关紧要的情节中可以插入的重要线索。所以,我们在多年之后再倒回去看整个《哈利·波特》,你会发现一点都没有违和的地方,那些故事早都埋藏好了。

所以,《哈利·波特》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甚至可以被当作严肃文学来对待。但是这样一本书,偏偏被界定为童书。我查了一下,罗琳是和出版代理人利特一起商量过的,也是同意的。把一本用力这么猛的书扔进了童书那个小类目里面,这本身也是个成为黑天鹅最重要的原因: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地方。结果,这本书马上就火遍了全球。

同类推荐
  • 让业绩倍增的销售口才

    让业绩倍增的销售口才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行业,本质上都在做销售:政治家销售自己的政见、科技工作者销售自己的科研成果;男人销售自己的才华横溢,女人销售自己的风华绝代……总而言之一句话;人生何处不销售!时代在进步,客户也越来越精明。成功的销售人员,往往能够成功地说服客户。本书总结销售过程中提高口才技巧的诸多方法,让你在客户面前变得更“能说会道”,用出色的口才打动客户,让销售业绩变得更加卓越!
  • 成功之道1

    成功之道1

    等待成功,是一种极笨拙的行为。你不要以为成功像是一个到你家里来的客人,他在你的家门口敲门,等待你开门把他迎接进来。恰好相反,成功是一件不可捉摸的活宝贝,无影无形,无声无息,它有时潜伏在你努力的工作中,有时徘徊在无人注意的境地,如不用主动创造的精神,努力去寻求,也许你永远不会遇着它!本身涵盖了各种成功之道,希望在你成功的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 人生高起点:气质导演人生

    人生高起点:气质导演人生

    顾盼之中,流溢着自信与温柔,浑身透出一种难以言述的魅力,仿佛丰盈的深秋一般灿烂成熟、卓而不群,仿佛这间狭小的咖啡屋因她的到来而陡然生出了诗意的魔力……灯光朦胧,你无法看清她的容貌,但这已经够了。
  • 永不放弃:马云给创业者的24堂课

    永不放弃:马云给创业者的24堂课

    有人说,人生有两杯必喝之水,一杯是苦水,一杯是甜水,没有人能回避得了。区别不过是不同的人喝甜水和喝苦水的顺序不同,成功者往往先喝苦水,再喝甜水;而一般人都是先喝甜水,再喝苦水。在成功的过程中,持之以恒非常重要,面对挫折时,要告诉自己:坚持,再来一次。因为这一次失败已经过去,下次才是成功的开始。人生的过程都是一样的,跌倒了,爬起来。只是成功者跌倒的次数比爬起来的次数要少一次,平庸者跌倒的次数比爬起来的次数多了一次而已。缺乏恒心是大多数人后来失败的根源,一切领域中的重大成就无不与坚韧的品质有关。成功更多依赖的是一个人在逆境中的恒心与忍耐力,而不是天赋与才华。布尔沃说:“恒心与忍耐力是征服者的灵魂,它是人类反抗命运、个人反抗世界、灵魂反抗物质的最有力支持者。”对于创业者来说,要想成功创业,就要像马云、约翰森那样认准目标,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即使遇到一千次一万次困难也不放弃追求,不言失败,不退缩,不向命运屈服,如果能做到这点,那么你就可能会成为另一个马云,另一个约翰森。
  • 比起努力,我们更需要自控力

    比起努力,我们更需要自控力

    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想要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必须要付出努力和成本,但我们就是做不到。“努力”几乎成了时下一个流行词,不论学生还是上班族每时每刻都在试图接近它,想通过它来得到自己所要的一切,可无数人仅仅是沉浸在被自己所感动的假象中,他们并没有真的努力,他们缺乏自控力。 长期从事新闻稿写作的90后姑娘,以职业特有的犀利切入点准确剖析了年轻男女时下在各个领域所遇到的困境,以独到的视角从自身经历出发帮助读者敲开自我内心的大门。
热门推荐
  • 异界寒冥

    异界寒冥

    阴阳之间,名为生死之界。阴界秘术将那些被命运选中的使者化三界送信人,往来于阴阳之间。然而这时,秘法流失,阴阳大乱……
  • 鬼王的宠妃:逆天三小姐

    鬼王的宠妃:逆天三小姐

    新书{纨绔狂妃:邪王无限宠}已发布!一朝穿越,天才重生,有怨抱怨,有仇报仇!什么?让她嫁给传说中的鬼王?相貌丑陋,冷酷无情,还是个病魔缠身的,活不过25岁的?好吧,没问题,嫁就嫁,她不怕,大不了等他死了她就继承他全部家产,到时候她就可以带着钱远走高飞了!
  • 沧禾传

    沧禾传

    普天之下,万物如尘,唯剑照吾本心,割舍不得!
  • 潜意识:突破思维的墙,做最优秀的自己

    潜意识:突破思维的墙,做最优秀的自己

    在我们的体内,有一种潜藏的强大力量,它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的遗传信息,但是至今无人能将它开发出来。其实通过一些技巧性的训练,我们便可以灵活掌控这些神秘而强大的力量。而这种技巧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开发它,唤醒它,就是你的任务!这本书将向你揭露潜意识的秘密,阐述潜意识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以及如何通过操控潜意识来掌控自己的生活。
  • 糖尿病食疗谱(美食与保健)

    糖尿病食疗谱(美食与保健)

    民以食为天。我们一日三餐的饭菜不仅关系我们的生命,更关系我们的健康。因此,我们不但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出品味,吃出高水平的生活质量。
  • 从今天开始当好人

    从今天开始当好人

    [轻松文,欢迎入坑]莫泊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居然有天会重生,但他更没想到的是,自己这一世居然会被逼着去帮助别人,当个好人!行,不就是帮助别人嘛,我帮就是了!从此,他便是成为一个了令世人都感〔恨〕激〔之〕不〔入〕尽〔骨〕的人。
  • 万三金的主母时代

    万三金的主母时代

    万三金冷冷看着,俏唇薄抿,面无表情,脸色却是孤煞苍白寂寥无比。溺死后重生,锋芒毕露。现代富家女,撞见未婚夫与男人滚床单,好死不死被灭口;***破落户女儿,未婚夫婿见死不救险溺毙,可有可无被退婚:这两个,哪一个比较惨?万三金无时间比较,左手账本右手算盘忙的不亦乐乎无可奈何,破落户女儿可没有现代富家女娇惯的权利。振兴家业,没问题,强抢有主男人,没问题,改嫁无良未婚夫,也没问题,接二连三为当家主母,更加没问题,最有问题的是,她肚里孩子的爹,是生还是死,谁能鸿雁南方捎个信?※※※※※※万三金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若是犯到头上绝不忍让叶闻人如果我不是叶家闻人,我大可以尽情爱你,只可惜,对不起,我不敢爱你未轻寒你若主动投怀送抱,我可不要,你若拒人千里,我偏喜欢的紧(微微云:果然是个别扭的孩子啊)未清韵我可以赢尽天下所有男人,为何,偏偏赢不了你?※※※※※※片段一男人:你可会想念我女人:你若不消失,我怎会想念?片段二洞房花烛夜女人:你若继续效仿关公,天就亮了男人:你可知从何下手?片段三分娩阵痛时女人:混蛋杀千刀,给我滚进来!两个男人相视一眼,同时撞门:我在!
  • 此岸的时光

    此岸的时光

    《此岸的时光》本书收录了安庆的小小说作品,分为作品荟萃、作品评论、创作心得和创作年表四部分。篇幅短小,制式灵活,内容上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
  • 剑入明流

    剑入明流

    隆景二十五年,朝局动荡不安;蒙古大汗西北作乱,女真人关外虎视眈眈;大都督命绝赤儿山,落得满门抄斩;老道孤身闯皇城,遗子远上凌空峰;血海深仇,奇技淫巧,酸腐文章,三尺宝剑;璇玑门内有四绝,武功、商贾、韬略、圣学,一本《阴符经》,动乱江湖庙堂。奸佞宵小,仁人志士,书生侠客,枭雄谋臣,或偏安一隅,或阴险狡诈,或口吐锦绣,或横刀立马,为万万百姓,还是一己私利?为江山社稷,还是流芳千古?是权谋,还是仁道?且看一剑入明流,携众生百态,随滚滚江水,一去不返……
  • 医之心——妇科篇

    医之心——妇科篇

    生活中我们享受的所有服务,几乎都能以等价形式体现消费的交易特征,独独医患,不能,也不可以。患者,因病痛求助医生;医生,因使命和职责,为患者提供治愈、帮助或者安慰等专业性很强,非一般意义的服务。花钱可以买任何商品,唯独生命和健康不能用钱等价交换。医生与患者,本是陌路人,却因为天职,因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渴求,坐在了面对面,构筑了人世间最奇特的人际关系。医,是医疗、医术,又是医疗、医术之上承载医德、医风的医生之心地。医之心,是医生对患者的理解所体现的心性,是从医者对专业的不懈追求,又是对患者疾苦的感同身受。医之专,医之难,医之疼,医之美,构成了医之心。医学专家们发自心底的文字,是千万个好医生执业感悟的一部分。如果,你能静下心听他们平实讲述职业生涯中对患者的感念之情,以及有痛更有欣慰的医之心感悟,作为医生,你会对怎样才是一个好医生,怎样做个好医生,何为仁心,何以信守仁心,有新的解读;作为患者,当你生病就诊时,会因为对医生的更理解和信任,得到更科学、更有效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