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57500000050

第50章 鉴真(1)

——六次东渡创立律宗的盲人高僧

李利安

一见佛动心始作沙弥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鉴真出生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市)的一位商人家中。

唐朝自创立后,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生产发展的措施,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武则天上台后,虽然发生了改朝换代的政治动荡,但国家的大政方针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武周皇朝继续着盛唐的雄风,国家经济依然在持续地发展。特别是江淮一带,更是富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就是说除了长安、洛阳这东、西两京之外,最繁荣的便是扬州和益州了。唐诗中有云:“商胡离别下扬州”,可见当时扬州的对外贸易非常发达。那时,扬州与全国的商业交往十分密切,与阿拉伯、印度、日本当地的商业往来也十分频繁,许多胡商经常居住扬州经营生计,逐渐成了巨商大贾。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文化的昌盛。扬州的学子辈出,文人云集,又为这座富庶的古城增添了很深的文化氛围。此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佛教。

鉴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会受到多方面的熏陶。

鉴真之父俗姓淳于,精明强干,经商有道,一家人生活得十分美满。鉴真在幼儿时代,印象最深的不是父母的慈爱、美丽的古城,而是父母每日必作的诵经拜佛。那悠扬清亮的诵经声和肃穆虔诚的拜佛动作,对幼年的鉴真来说,既那么熟悉,又那么神秘。尽管鉴真的父母虔诚信佛,但他们并没有打算让儿子走出家修行的路子。所以,大约从七八岁开始,鉴真便被送到附近的私塾学习。从识文认字到诸子百家,鉴真的学业也随着他的年龄而慢慢地增长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公元701年春的一天,鉴真随父亲一起前去附近的大云寺朝拜。

大云寺是在公元691年,即鉴真三岁时兴建的。那时,武则天改唐为周,并借《大云经》理论,声称是弥勒下生,要作大唐之主,于是一方面下诏颁《大云经》于天下,另一方面下诏在两京和诸州各设大云寺一所,如此一来,佛教大兴,成为当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学说。扬州的大云寺便是在这种形势下建立起来的。

快到大云寺时,便可见到许多香客纷纷向寺中涌去。鉴真觉得好奇,便问父亲道:“爹爹,怎么有这么多人都去大云寺?”父亲对他说:“你原来从未来过大云寺,当然没见过香客云集的景象。要知道今天是佛像开光的特别日子,寺里有盛大的法会,智满法师还要登坛授戒,法事之盛将非以往可比。”

听到父亲提起智满法师,鉴真觉着耳熟,便又问道:“智满法师可是那位为您授戒的师父?”

“正是,正是!为父早已皈依于智满法师,后来又从他受菩萨戒,我在家念的经、拜的佛都是从他那里请回的。”

正说着,父子俩已随着人群走进寺院。这是一座新建的寺院,虽然没有参天的古木,但花草处处,殿堂座座,倒也十分清净庄严。特别是新修的几座殿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堂内香烟缭绕,梵乐阵阵,一片肃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信众此刻正在忙着供佛、拜佛。

鉴真同父亲将各个殿中的佛菩萨挨个拜了一遍,然后随众人来到新修的大佛殿前。这里是法会的中心会场,将要开光的佛像就在这座佛殿里。鉴真为周围那些虔诚的信众所感染,也为那些慈祥庄严的佛菩萨所震慑,内心产生了一种肃穆而清净的感觉,此刻,当面对这座高大雄伟的宝殿时,他不由自主地合掌礼拜起来。

“儿啊,先不要着急,待会儿佛像开了光,我们再进大殿礼佛不迟。”父亲见鉴真一副认真的样子,心里十分高兴。

“父亲,听说这新修的大殿中共有三尊佛,那谁是师父,谁是徒弟呢?”

“上次我听智满师父说,这新塑的三尊佛像是一组三世佛,一世一佛,共三尊佛。他们分别是三个世界的教主,所以并无师徒之分,都已证得至高无上的觉位,圆满自在,平等无别。”

鉴真一听,颇感疑惑地说:“怎么还会有三个世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还不是唯一的世界吗?”

父亲说:“这些问题太复杂了,我们还是先到西院观音殿礼拜观音菩萨吧。观音菩萨本来早已成佛,后来为救度众生而倒驾慈航,甘愿降为菩萨身份。而且这位法力无边的菩萨既在西方世界随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又常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寻生救苦,他既打破了师徒高下的区别,又打破了世界苦乐的界线,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敬仰。”

说着父子俩已到了观音殿。拜完观音,鉴真又问父亲道:“为什么既要念佛的名字,又要念观音的名字?”

鉴真的父亲被儿子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无法回答。这时离法会开始还有一段时间,他们便去找智满法师。可智满法师忙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讲这些。幸好智满的一位弟子此时已忙完了自己份内的工作,便热情地接待了鉴真父子。

“贵公子能思考这么多的问题正说明他早具慧根,可喜可贺啊。”这位和尚对鉴真父亲说。

“犬子不才,师父过奖了。”鉴真父亲忙合十言道。

那和尚继续说道:“观音既具有父亲般的威严和慈祥,又具有母亲般的温柔和慈爱。众生如果遇到苦难,只要像呼唤父母那样呼唤观音,观音就可前来解救他的苦难。所以,人们念观音就是对观音的虔诚呼唤,就是为了在现世中离苦得乐。而念佛却与此稍有不同,因为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具有一种奇妙的神力,只要人们呼唤他,他就可把这种神力传寄到每个人身上,使得他临终后能够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人们既关心今世,又关心来世,所以便既念观音,又念弥陀。”

鉴真听得十分认真,此时,他已如醉如痴,只顾不住地合十点头,那样子逗得周围人忍不住笑了起来。鉴真并不在乎这些,他是真正地神往那个极乐世界了。

就在这时,一阵低回雄浑的鼓声传来,法会正式开始了。智满法师率领全寺僧众在佛殿前举行了隆重的法事仪式,为新塑的三尊佛像开光。鉴真父子夹杂在众人之中,侧立在东西两旁,双手合掌,念佛之声不绝。法事如律如法地进行着,终于轮到居士弟子们拜佛了。鉴真怀着激动的心情,缓缓步人大殿之中。

进入殿门,一股浓浓的檀香伴着清悠的铜磬声扑面而来。一片金光闪烁在前,抬头观望,但见巨大的佛龛内,三尊包金佛像威然端坐,道道金光之中,佛正在含笑俯视着众生。鉴真情不自禁地拜倒在佛前蒲团上,以己之头,礼佛之足,以此顶礼表达内心深处对佛的虔诚敬拜。

大殿中的三尊佛像每尊高约七米,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位居中央,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位居西侧,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位居东侧。鉴真先在释迦牟尼佛前顶礼膜拜,那种虔诚的样子不亚于其父和其他香客。

开光法会结束后,紧接着又举行传戒法会。戒坛上,三师七证威然端坐,受戒弟子虔心受戒,气氛比刚才的开光法会更加肃穆。鉴真再一次被这庄严的氛围所感染。

“我也要去受戒!”鉴真突然向父亲说,“父亲,请您允许我受戒吧!”

父亲感到十分突然。是啊,过去他尽管常来大云寺,可带儿子来,这却是头一次。至于诵经拜佛,虽然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课,鉴真早已司空见惯,可感受今日这拜佛气氛,目睹信众云集、争相受戒的场面,这对十四岁的鉴真来说,更是一生中的第一次。鉴真受这种气氛的影响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求立即受戒的确出乎父亲的预料之外。

“儿啊,受了戒就要离家修行,青灯黄卷,远离父母,你能受得了吗?”父亲问道。

“佛菩萨对众生那么慈爱,无异于父母的关怀,与佛菩萨在一起,就如同和父母在一起一样,只能是安稳舒心,怎会有受得了受不了的说法呢?”

鉴真这一反问,使父亲不禁惭愧起来。回想自己这些年来皈依佛门,修持不辍,可见他竞不如十四岁的儿子。他兴奋地打量了一下鉴真,对他说:“可你还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他们现在受的是具足戒,你还不到年龄啊。”

“那么,难道只有受了具足戒才能出家学佛吗?我怎么也看见有一些像我这么大的小和尚也住在寺庙里边?”鉴真不解地问。

“小孩子学佛当然也可以,那也要受沙弥戒,带发修行者只是极少数。”父亲很耐心地对鉴真解答着。

由于法会要连续举行三天,所以,鉴真父子俩与许多香客一样,当晚便住宿在大云寺里。尽管条件十分艰苦,可寺中特有的氛围却使鉴真依恋不已。夜幕之中,那悠扬的钟声和那绵绵不断地诵经声将鉴真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第三天,法会正式结束。香客们纷纷离寺回家,寺里顿时清净了许多。鉴真由父亲领着,前来向智满禅师辞别。智满法师是一个着名的禅师,修持精严,学识渊博,很受信众尊崇。鉴真已早闻其名,只是一直未曾相见。走过一道小门,来到另一别致的院落,再向前走,踏上一处台阶,便到了智满法师的禅房。一声“阿弥陀佛”,房内无人应声,正在迟疑之际,忽听身后传来一声“阿弥陀佛”,鉴真回过头一看,只见一位老和尚正合十走来。老和尚身材魁梧,步伐稳健,红光满面,威仪具足,一看就知道他是位有道高僧。

“弟子前来叩见师父!”鉴真的父亲拉着鉴真一同向智满法师叩拜。

“起来,起来,屋里坐吧!”智满法师将鉴真父子让进屋内。

“这是弟子的儿子,今天一同前来礼佛,他非常喜欢这里,看来也是与佛有缘啊!”

“是吗?”智满法师把目光转向鉴真,问道:“喜欢这里的什么?”

“喜欢这里的一切。”鉴真不慌不忙地答道。

“为什么呢?”智满法师又问。

“因为佛在这里,而佛又是慈悲无边的。特别是新修的大殿之中,那三尊金光闪闪的佛像把佛的威严与慈悲传递给芸芸众生,使弟子感到无比的温暖。还有您这样道行高洁的法师把佛法的奥秘传授给众生,使众生从中得到巨大的益处,所以,这里便成为人们向往的圣地。”

智满法师一听,心里不禁一惊:“这孩子小小年纪,竟会有如此认识,真是天生慧根,非一般人可比啊。”智满对鉴真说:“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心诚并持之以恒,总会修成正果的。学佛的关键在于自己,而不在外界的诸多因素。”

“可法由经诠,理在人弘,道场庄严,三宝汇聚,他处岂能相比。”鉴真继续坚持自己的看法。

“好了,好了,还是请法师早点休息,我们也该回去了。”鉴真父亲插话道。

临别时,智满法师对鉴真父亲说:“这孩子慧根深厚,望施主多加照管,长大定会有出息的。”

“谢谢老法师夸奖,弟子一定不辜负您的希望。”说着,他拉起鉴真,向智满法师拜别。鉴真礼拜完毕,随着父亲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云寺。

自此以后,鉴真迷恋上佛法。平日里在家随父学佛,慢慢地对佛法有了更深的认识,而随着对佛法理解的不断加深,他的信仰也就越来越虔诚,对大云寺也便越来越向往。

两年后的一天,鉴真正式向父亲提出要去大云寺学佛。由于父亲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便十分爽快地答应了。于是,鉴真便拜智满法师为师,剃度出家,成为一位小沙弥,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小和尚。鉴真修持勤奋,好学善思,学业进步极快。

神龙六年(705),鉴真听说光州龙兴寺道岸律师精通戒律,便辞别智满法师,前往就学。

道岸(645-717),俗姓唐,世居颍川,是当地的望族。后迁于光州。出家后坚修律仪,深入禅慧,曾相继住持白马寺、中兴寺、庄严寺、荐福寺、罔极寺等着名道场。后又还于光州,大兴律学,被誉为天下四百多州的“授戒之主”。鉴真来皈,道岸精心栽培,亲自为其受菩萨戒。菩萨戒即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大乘佛教认为凡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都可称之为菩萨。菩萨戒的主要内容是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的一切佛法。佛教认为,持菩萨戒有五种好处,一是会为十方诸佛时常护念;二是临命终时正见在心而无畏无惧;三是来世转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四是功德汇聚;五是今世后世福慧圆满。菩萨戒所有的佛弟子都可以受,鉴真此时只是个沙弥,尚未受过具足戒,但菩萨戒却是有资格领受的。

景龙元年(707),道岸应诏入京,鉴真随师前往洛阳,不久又去长安。景龙二年(708)三月二十八日在长安实际寺从弘景律师受具足戒,从此成为一名正式的比丘僧。所谓具足戒即戒条圆满具足,共有二百五十多条,对僧人的日常修持和日常生活作了非常具体的规定。传授此戒的律师弘景是当时非常着名的一位高僧。此人初从律宗创始人道宣的弟子文纲受学律学,后来又到荆州玉泉寺研究天台止观学说。则天、中宗朝曾三次奉诏出山入宫,作授戒师。当时,为鉴真受具足戒的还有许多有名的律师。鉴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

二巡游两京究学三藏

受具足戒后,鉴真便以正式僧人的身份云游于长安诸寺,遍访名师,博学诸宗,特别研习律学,穷究戒法。

长安自古帝王都,唐代的长安更是一座国际性的文化中心。城市布局严整,气象宏伟;街坊结构划一,布列匀称;街道纵横交叉,齐整笔直,道旁“迢迢青槐树”,“千条弱柳垂青锁”,店铺鳞次栉比,作坊随处可见,一片昌盛景象。对鉴真最有吸引力的并不在城市的繁华,而是佛学的发达。那时长安一带高僧云集,学派林立,佛教文化特别兴盛。鉴真一头扎进这佛学的海洋之中,如饥似渴地苦读起来。

鉴真在长安游学的第一站在实际寺,也就是他受具足戒的地方。实际寺位于长安城太平坊西南隅,原为隋太保薛国公孙览妻郑氏舍宅而立。隋大业二年(606),隋炀帝置此寺为四道场之一。后来,三论宗创始人吉藏、净土宗创始人善导、善导的高足怀恽等一代大师曾相继住寺弘法。鉴真受戒时,弘景法师受敕住寺弘扬律学,律学正是鉴真最感兴趣的。

律是梵语“毗奈耶”的意译,又称“调伏”、“善治”等,是对比丘、比丘尼所拟定的禁戒,以制伏诸恶。相传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便制定了各种戒律。第一次佛典结集时,由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优婆离涌出律藏。部派佛教形成后,各部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流传的戒律也便有了差异。东晋以后,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法藏部的《四分律》、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化地部的《五分律》等四部小乘律先后传人中国,其中以《四分律》流传最广。唐初,道宣大师从智道受学《四分律》义,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律删补随机羯摩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等律学着作,同时在终南山创立戒坛,依律传戒,中国律宗由此创立。

弘景律师在实际寺传播的律学正是道宣大师的学说。弘景是道宣大师的再传弟子,此时受中宗李显的优礼,住实际寺开坛传戒,弘宣律学。

这一年三月底,也就是鉴真受戒后的第三天。弘景律师登坛说法,鉴真同受戒比丘们一起,聆听大师法语。

“学法修法,首先应知道什么是佛法。道宣大师将佛法分为化教和制教两类。”弘景律师已开始正式说法了。可这一开口,就让鉴真深感新鲜奇特。因为他知道,佛法的分类历来是按戒、定、慧三学来划分的。

同类推荐
  • 班超传

    班超传

    这是一本传记体小说。班超是个豪强世家子弟,少有大志,誓效张骞立功异域,但在年过不惑之前,一直混迹市井,籍籍无名,借给人抄书写信维持一家生计。后来得到世交显亲侯窦固的破格超拔,参军出使西域,一跃成为中华历史上难出其右的纵横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其出类拔萃的军事指挥才能、成熟的政治见解和艺术的领导能力,使他在缺乏庙堂持续支持的情况下,南征北战20年,稳定建设10年,逐步驱逐了匈奴势力,恢复了西汉时期朝廷对西域36国的统治,重新建设并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为中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韩愈与柳宗元

    韩愈与柳宗元

    韩愈与柳宗元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头上顶着光环的人物,其文章不但在古代而且在今天都是学生的必读范文。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反不容易见到其真面目。有光环的地方,就有盲从,就容易放弃理性的思辨与探索。时至今日,普通学子对韩柳的认识又比古人深刻多少呢?
  • 李光耀和他的新加坡奇迹

    李光耀和他的新加坡奇迹

    李光耀的去世令全世界目光聚焦在新加坡这个弹丸小国,关于李光耀和新加坡的故事重又引起人们的兴趣。50年前,1965年8月9日上午10点,李光耀通过广播电台宣布新加坡独立,但这独立却是被迫的。24年后,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他依然将此视为自己最大的政治挫折。李光耀的独立宣言只有短短90个字:“世界犹如大海,在大海中大鱼可以生存,小虾也可以生存。新加坡将以一条小虾,生存于国际大海之中。”今日读来,依然悲壮而充满自信。今天的新加坡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
  • 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4)

    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棠棣之殇:曹植传

    棠棣之殇:曹植传

    才高八斗,诗成七步,谁人不识曹子建?然而人生定位上的错谬,使文才陷入政争,*终酿成一代英才的悲剧。作者将传主置诸三国时期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置诸曹氏父子特殊而微妙的关系之中,以蘸满感情的笔触,抒写传主嵚崟磊落的人生。——文史专家郭启宏作者以近乎抒情性的文笔,传写曹植的悲情性人生。诡秘的历史风云、险恶的环境命运,将置身其中的曹植表现得真切生动;尤其是在与父亲曹操、兄弟曹丕、曹彰、曹冲等人的相互纠葛与性格比较中,写出了曹植特有的文人禀赋与诗人性情,以及由一系列诗作所表现出的情感郁结与精神苦闷、人性洞察与人生哲理,读起来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文学专家白烨本书系“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
热门推荐
  • 风雪梅寒香

    风雪梅寒香

    一段神秘奇幻的仙人传奇,一桩精心策划的宫廷政变,拉开了唐末至五代年间一出难解难分的恩怨情仇……梅寒香出身名门,美丽绝伦,在一次行刺暴君的归途中,意外结识了年少英侠叶思秋,并对他一见倾心。然而,尽管两人随后共同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梅寒香也一再对叶思秋暗示自己比海还深的情意,可叶思秋始终对她不冷不热,若即若离。后来,梅寒香终于得知其中惊人的原因,一条横亘在两人面前的仇恨鸿沟与叶思秋心中一段刻骨铭心的情伤,使得她与他几乎不可能成双成对……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惊心动魄的争斗传奇,荡气回肠的情爱纠缠……潇潇江湖多风雨,世间情义总沧桑,梅寒香与叶思秋的这段乱世情缘,终将何去何从呢?
  • 我的粉丝是昏君

    我的粉丝是昏君

    一朝穿越,家徒四壁,网络女作家提笔写话本,势将白话小说推行到底!只是,力度是不是大了点?居然把史上那个最强昏君都变成自己粉丝了?还想召自己入宫?不,我拒绝!某昏君:今天更了吗?更几章?再不更新封你当贵妃……简宁:陛下,民女正在努力更新,莫冲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深渊剑魔系统

    深渊剑魔系统

    魔焰大魔君第六子焰殇,幼年被驱离大魔堡,放逐海外。却意外觉醒剑魔系统,熔炼血脉成魔剑。魔剑横行,深渊从此动荡难安。
  • 开个杂货铺吧

    开个杂货铺吧

    “你有什么愿望吗?”“有啊,开一个和门卫爷爷一样的杂货铺。”因为里面有吃不完的咪咪虾条,喝不完的娃哈哈,对了,还有辣条。你吃过那个叫“老鼠大便”的东西吗,就是壳子上有孙悟空,盖子是口哨,棕色的小丸子,吃起来甜甜的。就像是,太阳的味道。你知道满天星的花语吗?思念,清纯,浪漫,还是不可缺少的配角。“你还想开杂货铺吗?”“想啊。”“为什么?”我们都不是儿时的样子了。“因为,想把所有的遗憾丢进去。”——你对生活有遗憾吗?记得留言哦
  • 三嫁皇妃乱天下

    三嫁皇妃乱天下

    她是一个善良的女子,也是亡国的公主,被冠上了弑君弑父的罪名之后成为了新君的禁脔。一碗堕胎药,她失去的不仅仅是她的孩子,还有她的男人。一纸诏书,让她从高高在上的贵妃变成了他所谓的“皇妹”,奉旨和亲北国。两国边境,大军交接之地,她却不幸的“死”在了花嫁的路上。她的命运,从来都没有掌控在了她自己手里。改头换面进入了北国皇宫,面对诡谲的后宫,几经挣扎,终于挣脱牢笼。却不曾想是才出了狼窝,又入了虎穴…她只求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可她却辗转于三个国家之中,先后侍奉过三个君王。兜兜转转,究竟何处才是她最终的归属?失了身又失了心的她究竟应该何去何从?片段一:云逸初欺近齐宣的身边,一把扯落齐宣的袍带,健硕的身躯便是覆了上去。沙哑的嗓音道:“宣儿说的一点都不错,宣儿的确是天姿国色,姿容绝世。任何一个男人都没有办法不为你倾倒,朕也不是例外。宣儿的功夫还不是很好,还是让朕再调教调教吧…”片段二:舞停,齐宣站在云逸初的面前,笑的倾国倾城,一只柔弱的小手伸到云逸初的面前,手上一只通体翠绿的镯子。轻轻的抚摸着那带着自己体温的镯子,道:“逸初哥哥,宣儿要嫁人了。这个镯子,是你当初给宣儿的聘礼。如今,宣儿原封不动的还给你。”片段三:蓝天凌一身蓝衣飘飞,眉宇间英气勃发,笑道:“宣美人,跟朕回去。朕愿意为你倾尽后宫,和你共执北国江山,许你一世荣宠。”云逸尘打马而出,大笑道:“齐宣,本王知道你从来不喜欢那波诡云谲的争斗,更加的不喜欢红墙高瓦。若是你愿意,本王愿意陪你共赏风月,笑看红尘。”云逸初手中长剑轻震:“宣儿,你早便是朕的女人,你的人和心都是朕的。哪怕是死,也只能死在朕的怀里。”
  • 心素如简

    心素如简

    虽然常常会听到希望人生若只是初度的话语,可是当一个深深爱过的人在你的生命中——只是飘浮如一片黄叶,那么,这份爱的执拗还要不要进行下去?当名教授之女关心素偶遇商贾世家的简庭涛,从萍水相逢,到矛盾重重,再到两情相悦直至走进婚姻的殿堂,看似平静美满的背后隐藏着层层危机:逝去的初恋男友,别有用心的第三者,和平淡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种种猜忌、不满还有误会,他们终于选择劳燕分飞。岁月的手,拂过心间。相爱的人,淡如秋菊。兜兜转转间始终在人生转角处帕逢的他们,是破镜重圆,还呈命中注定从此陌路?
  • 这年头公主不好当

    这年头公主不好当

    这年头公主不好当,要顶得住内忧,扛得住外患,要震慑得住太后老巫婆,唬得住姐妹姑嫂,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时刻警惕那个猪一样的太子兄长不定时给自己抛来的小鞋。本宫对这些魑魅魍魉烦不甚烦,决定不干了。可惜遇人不淑,好不容易相中一纨绔,本以为从此山高水长闲云野鹤过日子,不想竟是从一个坑跳入另一个坑。。。
  • 最强人皇

    最强人皇

    天赋异人董家长孙董明,遭人暗害被废经脉,被赶出家族与姨娘相依为命,受尽屈辱;多年坚持不懈终得神秘人皇守护,助他脱胎换骨,修炼神魔功法,摆脱天地束缚,逆天改命,一步步解开天地迷局,创造旷世传奇!
  • 九世莲尊

    九世莲尊

    《悟道》月溅星河,长路漫漫,风烟残尽,独影阑珊;谁叫我修为不凡,谁让我正邪两难,到后来,尘缘未断。幻世当空,恩怨萦怀,舍悟离迷,六尘不改;且怒且悲且狂哉,是魔是鬼是妖怪,不过是,侠义之债。叫一声道祖,轮回彼岸,跪一人为师,恩义交关;善恶浮世真假界,尘缘散聚不分明,难断!我要这金莲有何用,我有这天眼又如何;还是不安,还是氐惆,转世重生,欲说还休。我要这金莲除妖魔,我有这天目识善恶;踏碎灵霄,放肆桀骜,世恶道险,终究难逃。这一剑,叫你灰飞烟灭。
  • 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帝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留侯世家》:“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很明确,“帝师”是指皇帝的老师。本书从记叙帝师生平事迹入手,再现了帝王之师对历代帝王的教育、指导和辅佐,同时揭示了帝师以其亦师亦臣的特殊身份,对帝王决策的各种正面、负面影响之谜。展现给读者一幅亦真亦幻的历史画卷,道出一些亘古不变的历史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