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57500000009

第9章 鸠摩罗什(3)

翻过月支北山,穿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罗什母子终于抵达沙勒国(今新疆喀什一带)。沙勒是从厨宾国通往龟兹的必经之地,这里地域辽阔,绿洲处处。由于靠近天竺,所以受天竺文化的影响很深。当时,沙勒佛教极为兴盛。国王每五年还要举办一次盛大的斋会供养四方沙门,并大举施舍。

沙勒当时以小乘佛教为主,但由于其地处交通要道,不光西连天竺,东连温宿、龟兹,而且向南,还可抵达莎车(今新疆沙车县)、于阗(今新疆和田)、子合(今新疆叶城)等国。这些地方皆盛行大乘佛教,所以沙勒受他们的影响,也有大乘佛教流行。

罗什到沙勒时,已近隆冬。冰天雪地,寒风不止,行走极为困难。于是他与母亲决定暂时住下来,待开春天气暖和之后再走。罗什挂单于城郊的一个寺院。由于天寒地冻,法事活动不多,罗什便从所带的经典中找出一部《发智论》,专心地研读起来。

《发智论》全称《阿毗达磨发智论》,又译作《阿毗达磨八犍度论》,共三十卷,是古代印度说一切有部着名论师迦多延尼子所着的论书,全面阐述了有部佛学的基本观点,是小乘佛教的代表作之一。罗什日诵夜思,两个月下来,《发智论》已背得烂熟。

这一天,罗什与其他僧人谈起有部学识,便以《发智论》为准,阐发自己的体会,众僧一听,大为惊叹。这样,消息便传到寺中的一位大德和尚那里。

这位和尚名叫佛陀耶舍,意为觉明,本是厨宾国人。十七岁出家后,宗习小乘佛教,对法藏部、有部佛学有精深研究。传说他每日诵经二三万言,悟解超群,四方归服。后度岭北游,来到沙勒。此人赤髭红颜,又善解佛学内毗婆沙义理,所以在沙勒都称他为“赤髭毗婆沙”。佛陀耶舍把罗什找来,问其对《发智论》的理解。罗什也不保留,便如其所思,向这位大师作了汇报。佛陀耶舍认为罗什对其中的“十门”、“修智”诸品见解独到,而且十分切合原意。其它诸品虽然也能理解,但尚未深入其玄秘之处。

于是,罗什便拜佛陀耶舍为师,学习《发智论》。有了名师指点,加之他对此论业已熟背在心,所以一个月后,便完全精通了此论,而且对解释此论的另外“六足论”,即:《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品类足论》,也一一通晓无碍,受到佛陀耶舍的夸奖。

不久,罗什的名声便传遍整个沙勒国。这时,有个沙门名叫喜见,向沙勒国王建议道:

此沙弥不可轻,王宜请令初开法门。凡有二益:一、国内沙门耻其不逮,必见勉强;二、龟兹王必谓什出我国,而彼尊之,是尊我也,必来交好。

国王一听,认为言之有理。那时,沙勒国内修学佛法的出家人(即沙门)极多,虽然也有许多名震四方的高僧,但多是厨宾等天竺诸国来的僧人,本国高僧极少。许多僧人修学不力,学识不足,国王早就不太满意。如今借罗什这位十二岁的小沙弥激励大家,倒是个很好的办法。至于如此还能收到与龟兹国交好的效果,这也是沙勒求之不得的美事。于是国王下诏,命即日创设讲坛,礼请罗什升座,为大众宣讲《转法轮经》。

《转法轮经》本属《阿含经》内的一部单品,介绍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宣讲的四谛八正道。这是佛学的精华,是整个法门的理论核心。但许多人或者只知其名,或者是理解肤浅,遂使佛法妙义失去了应有的光彩。罗什熟读《阿含》,体悟幽微,升座之后,便口若悬河,层层分析,条条阐释,讲得既深刻又明白。座下听众无不心悦诚服,他们在这位小沙弥面前,深感愧疚,发誓用功修习,以续佛慧命,传佛法灯。

讲经法会持续了好长时间。罗什之名便又越出沙勒,传向附近各国。龟兹王一听,十分高兴。果然像喜见预计的那样,龟兹王以为沙勒王礼敬自己的外甥,就是友好的表示,于是他立即派遣使臣,带着交好的国书和大批礼物,送往沙勒,表示酬谢,并永结友好。

罗什在说法之余,还寻访佛教以外的各种书籍,这一点,恐怕也受其师佛陀耶舍的影响。据说佛陀耶舍曾学穷五明诸论,对世间的各种法术奇技也多所宗习。罗什自幼出家即以佛学为主。这时,他接触到印度传来的大量外典,便非常好奇地研读起来。此时学习的主要外典有:《韦陀舍多论》、《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这些典籍是古代印度最权威的正统学说,就像中国儒家的四书五经一样。除此之外,“五明诸论,阴阳星算,莫不毕尽,妙达吉凶,言若符契”。五明是古代印度最流行的五种学科,即语言文学的声明、医学的医方明、工艺技术的工巧明,还有咒术明和符印明。每一明均有着名论书。罗什博览群书,精通各类奇术,不但为深入佛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而且也为以后适应各种场合需要提供了应变的能力。

佛陀耶舍对罗什的影响还不止这些。史载佛陀耶舍少年时代便性情高傲,不为诸僧所重,自以为是,为所欲为,受到其他僧人的攻击,这恐怕也是他后来远走他乡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想到在沙勒遇到罗什,一下子找到了知音。因为罗什不但智力超群,而且言行亦不受俗间各种环境的支配,史载其“为姓率达,不厉小检”,颇有点我行我素、不注重仪表与戒规的习惯,所以“修行者颇共疑之”。这也难怪,佛门自古以来就是要严守戒律,清净自守,古来高僧哪个不是以戒为本。可罗什却是个不注重戒律的高僧。

罗什的母亲耆婆发现儿子自从随佛陀耶舍学法以后,性情变化极大,昔日那种谨慎的作风在他身上已逐渐地消失了。想起在月氏北山那位罗汉所说的话,她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耆婆暗下决心,一定要随时教诫儿子,至少不要让他在三十五岁之前破戒。

这一天,耆婆领着儿子巡礼沙勒境内的一处圣迹。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当年用过的一个佛钵。那时佛与僧众一样,每到食时,即手持自己之钵,亲自步行乞食,吃毕之后,自己收拾钵具,再与众说法。佛钵成了佛严于律己、谨持净戒的象征。耆婆领罗什来这里瞻礼,看来是有用意的。

罗什母子夹杂在巡礼佛钵的人群之中。人们礼拜佛钵之后,都要触摸佛钵,以表示亲近佛陀,蒙佛加持。其中有些人还把佛钵捧了起来。其实,这具佛钵也不见得就是当年佛使用过的,从它那巨大笨重的样子来看,或许是后人为了纪念佛陀而仿制的。总之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罗什拜完佛钵之后,也用手触摸了一会儿。他还觉着不过瘾,便又双手举起佛钵,顶在自己的头上。这时,他心中在想,佛钵并不重呀,怎么有些人举佛钵时显得那么吃力呢?正想着,他却感到佛钵变得越来越重,终于支撑不住了,罗什不由得摇摇晃晃,随之尖叫一声,抛下佛钵。

耆婆一看,禁不住笑了起来。她问罗什道:“该知道佛的威力了吧。凡是不严持佛的戒律的人,就会感到佛钵的分量,你可要……”

不等母亲说完,罗什便抢先言道:“儿心有分别,故钵有轻重,万事在心,而不在外,钵之轻重与持戒无关。”看来罗什早已为自己的不羁行为找到了理论根据,气得耆婆直摇头。

那时,罗什登坛讲法,听众极多。特别是随着天气一天天地变暖,南来北往的僧人也日益增多起来。这一天,从南方的莎车国来了两位僧人。他们是兄弟俩,哥哥名叫须利耶跋陀,弟弟名叫须利耶苏摩。他们是莎车国参军王的儿子,他们放弃荣华,出家修行。当时,莎车国盛行大乘佛法,莎车以南诸国也以大乘为主。受此影响,两位王子也都皈信大乘佛法。须利耶苏摩虽然年纪不大,但才技绝伦,“其兄及诸学者皆共师焉”。他听说罗什在沙勒集众说法,可沙勒与龟兹一样,均盛行小乘佛教。罗什所讲之法是大还是小呢?

一打听,果然不出须利耶苏摩所料,罗什登坛所讲,全是小乘的东西。罗什尚在幼年,能有如此超群智慧,实乃难得之奇才。可如果只囿于小乘,终难有大的作为。须利耶苏摩甚感惋惜,他准备亲自教化罗什。

这一天,苏摩同众人一起,前来听罗什讲经。当轮到听众问难之时,苏摩连发数问,罗什虽然引经据典,多番阐释,但苏摩据理辩析,步步相逼,罗什渐感吃力,他知道,对方一定是位高手,自己辩不过他的。幸好苏摩适时退却,为罗什留了个台阶。于是,双方皆大欢喜,罗什虽然在众人面前风光不减,但他心里明白,苏摩绝非等闲之辈。讲经法会结束后,他立即找到苏摩,虚心求教。苏摩也不推让,便拿出一部《阿耨达经》,向罗什演讲起来。

《阿耨达经》亦名《弘道广显三昧经》,经中记述释迦牟尼佛应阿耨达龙王之问宣讲般若义的经过,层层解疑,步步深入,将大乘佛教的核心理论全盘托出。这种理论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及所有一切名言概念,都不是真实的东西,此即所谓万法皆空、无相无住的思想。法即一切事物、一切现象、一切概念。佛教对法的分类很多,主要有“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等等。《阿耨达经》即以“阴”、“界”和诸“入”为例说明诸法性空假有的道理。

罗什自出家以后,无论是在龟兹,还是在厨宾,所学的佛法都是小乘的学说,特别是有部的学说。这种学说的核心便是“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事物、现象从时间上看一直存在(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从法体本身看也是实实在在的“有”。这种“法有”的理论同苏摩现在讲的“法空”的理论是对立的。

史载:“什闻阴、界、诸入皆空无相,怪而问日:‘此经更有何义,而皆破坏诸法?’答曰:‘眼等诸法非真实有。’”

眼等诸法指十八界,十二入。十二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官及其所对应的六种外境: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则是在十二入外另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双方至此可谓是针锋相对。“什既执有眼根,彼据因成无实。于是,研核大小,往复移时。”罗什以视觉器官“眼根”入手说明一切为“实”,而苏摩也从分析眼根人手说明一切“无实”。双方以此展开了大小乘谁优谁劣的辩论。经过认真研讨,仔细评核,反复辩难了好长时间,“什方知理有所归,遂专务方等。乃叹曰‘吾昔学小乘,如人不识金,以瑜石为妙!”’罗什终于认识到方等教(即大乘)的微妙。

于是,罗什便拜须利耶苏摩为师。苏摩诲之不倦,教以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论书《中论》、《十二门论》。中观学派是大乘佛教两大派别之一,另一派名叫瑜伽行派,是专识法相唯识之学的,但也以中观派的核心理论——法空思想为理论基础。中观派的最大特色就是一切皆空、毫不执着,连空都不能执着,既不肯定绝对有,也不肯定绝对空,不执两边,而取中道,故名中观学派。《中论》、《百论》、《十二论》都是阐释这种学识的。这三部论书后来由罗什译成中文,并大加弘宣,奠定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三论宗的基础。

罗什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曾拜过那么多的高僧,甚至远涉葱岭,在天竺巡礼求法,竟然没有闻到大乘的法音,如今在这西域小国沙勒,却有幸遇到一位大乘高僧,从此改变了他的信仰,使他迷上了中观,迷上了大乘。

四重返龟兹道流西域

东晋升平元年(357),罗什与母亲离开沙勒,再一次踏上返回故乡龟兹的旅途。

从沙勒到龟兹大约有一千七百多里的路程。罗什与母亲走走停停,沿途经过了许多小镇,三个月后抵达龟兹西北部的温宿国(今新疆乌什县一带)。这里是返回龟兹的必经之地。

罗什来到温宿的消息很快传到国王那里。国王十分高兴,立即派人接罗什入宫。罗什以为又要请他讲经,可到了王宫中才知道国王请他是另有打算。原来,“温宿有一道士,神辩英秀,名震诸国。手击王鼓,而自誓言:‘论胜我者,斩首谢之。”’这位道士敢击响王鼓挑战,说明其自有“神辩”之才在胸。由于早有“英秀”之名在外,吓得一般沙门竞无人敢来应战。那时,温宿国王崇信佛法,可经这位道士一搅和,国人信仰受到动摇,国王正急得一筹莫展,听说在沙勒大展辩才的罗什来到温宿,于是急召进宫,请其出面与外道决一雌雄。

罗什本不想在此停留。出游数载,思乡之情难免,加之这里离本国龟兹已不太远了,他想早点回去,看望父亲、弟弟和昔日的恩师。可外道如此嚣张,作为一名虔诚的佛弟子,怎能袖手旁观呢?罗什立即答应了国王的请求,他用新学的大乘义理,对付这位外道的论点,仅仅用两条原理便驳得外道首尾不顾,迷乱自失,惨败下来。外道只好放弃自己的学说,皈依罗什,作了沙门。国王大喜,敕令重奖。国中沙门扬眉吐气,奔走相告,温宿国的佛法再度勃兴起来。此番辩论的胜利,使罗什一下子“声满葱左,誉宣河外”,四方皈从者纷至沓来。盛情难却,罗什只好暂住下来,为前来求学的沙门讲经说法,切磋义理。

消息不久便传到龟兹。龟兹国王立即带了一班人马,不远数百里,赶往温宿,恭迎罗什母子回国。罗什也未拒绝,于是母子二人随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返回故乡。一到龟兹,四方沙门无不皈从,无不崇仰。罗什此时已是满腹经论,便为大家广说诸经,人们听了之后,深感法义清新,理趣幽邃。

这时,有位尼姑名叫阿竭耶末帝。她是国王的女儿,天生聪慧,自幼好学善思,博览群经,特别擅长禅法。据说已证得二果,即小乘四种果位中的第二种斯陀含。就是说,她已断灭了与生俱来的烦恼,只须再转生两次,即一次生天上,一次生人间,使可最后解脱。可见,这位王女的修行是很有成效的。但她听了罗什说法之后,颇觉法义奇特,论旨玄秘,久已平静的内心一下子又激荡起来。于是,她亲自出面组织,筹设讲席,招集众僧,恭请罗什为大众讲解大乘经典。

自回国后,罗什为众僧讲经,虽不太正规,但三五成群,时断时续,倒也灌输了许多大乘的思想。这时王女亲自出面邀请,让其专讲大乘,罗什便不在乎有啥遮掩,以阴、界等诸法范畴为例,辩析说明一切皆空、假名非实的道理。罗什循循善诱,分析透彻,说理明白,听众心服口服。史载:“听者莫不悲感追悼,恨悟之晚矣!”大家对过去偏信小乘的作法深感痛惜和悲哀,对于罗什传来的大乘佛法则是相见恨晚。

讲经弘法获得了成功,这对龟兹佛教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此前,龟兹佛教以小乘为主,很少有大乘流行。此后,大乘佛教逐渐在龟兹取得主导地位。过去崇信小乘佛法的沙门、居士纷纷改宗大乘。罗什便成为龟兹国内最有名的大乘法师。

就这样,罗什一边广为四众讲经说法,一边继续搜寻、研读大乘经典。法海游心,道场施化,四方宗仰,名被西域,一晃便是几年过去了。

东晋兴宁元年(363),罗什年满二十岁。在母亲的精心管教下,罗什总算一直没有破戒。可月氏北山那位罗汉说的是三十五岁以前绝对不能破戒,还有十五年的时间,均需随时小心谨慎。作为母亲,耆婆对儿子有守护的义务。作为一名普通的佛弟子,为了保证罗什以后大益于佛门,她更应该铭记那位罗汉的叮嘱,想尽办法,保持罗什的律仪无亏。不过,耆婆也有自己的难处,一方面儿子已渐渐长大成人,母亲既不能随时跟在他的身边,也不能像对待小孩那样指东划西。另一方面,她随着修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虔诚地向往佛国,她已不愿在龟兹继续呆下去了。

同类推荐
  • 《儒藏》春秋:汤一介传

    《儒藏》春秋:汤一介传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儒、道、释历来三分天下。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却只有《佛藏》和《道藏》,而没有《儒藏》。21世纪初,这一历史终于得以突破,而改写中国这一历史的带头人就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一代国学大师汤一介。
  • 韩愈与柳宗元

    韩愈与柳宗元

    韩愈与柳宗元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头上顶着光环的人物,其文章不但在古代而且在今天都是学生的必读范文。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反不容易见到其真面目。有光环的地方,就有盲从,就容易放弃理性的思辨与探索。时至今日,普通学子对韩柳的认识又比古人深刻多少呢?
  • 金丝小巷忘年交

    金丝小巷忘年交

    范玮丽作为杨宪益最后三年生活的亲历者,记录下了与杨宪益在金丝小巷的相处经历,金丝小巷忘年交主要介绍了杨宪益的生活情况及杨宪益对往事的回忆,用细节展现杨宪益的真实性格与为人品格,并融入了范玮丽与杨宪益作为忘年交的深厚情谊。
  • 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传

    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传

    做一个安静的人,缓慢地活。与世无争,简简单单过此生。亲人在,爱人在,狗也在。山川巍峨,河流清澈,天空湛蓝,花草繁茂。有善意,有信任,有团圆,有相伴。最好,也真的还有“一生一世”和“至死不渝”。这是我所有的梦想,大概也是最奢侈的。但我觉得,林徽因做到了。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与梁思成一起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等。
  • 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我们翻遍所有的古诗词,无论多少作者,多少作品,所表达的不过乎一个情字而已。这是我们喜爱的真正原因。仓央嘉措、弘一法师、纳兰性德、李商隐、王维、苏曼殊,本书针对以上人物生平经历并结合传主诗词深情解读,语言优美,资料翔实,可读性强。
热门推荐
  • 火爆妹砸,我来宠!

    火爆妹砸,我来宠!

    “少爷!芡小姐今天撩了她班上的一个男生”少年坐在沙发上,轻晃红酒杯说道:“处理了”“少爷!芡小姐今天去初二三班撩了一个男生”“老样子,处理了”“少爷!芡小姐今天撩了个女生……”少年危险的咪了咪眼睛:“女生?”手下巍巍颤颤地点了点头:“是…是的…”少年大力地拍了一下桌子“好大的胆子!”把旁人都给吓到了“走,给我把这得寸进尺的小丫头抓回来”晚上——“小熙熙小熙熙,别生气嘛~伦家最爱的还是你吖~”“是么?”“当然啦当然啦,我保证下不为例!”“好,信你一回”结果,她依旧如此,对此,少年只能随她去,自己选的路,只能为她铺好[甜文,不虐,男女主身心健康,作者不健康哈哈哈哈哈]
  • 施米特文集:政治的神学

    施米特文集:政治的神学

    《政治的神学》收入卡尔·施米特经典作品五种:《教会的可见性》、《政治的神学》、《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政治的神学续篇》、《价值的僭政》;均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法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关系。欧洲的法学传统与基督教神学有内在关联,施米特借助“政治的神学”这个提法,力图在现代语境中保有欧洲传统的法学品质。本书可以让我们看到施米特法学思想的基本信念所在。《教会的可见性——经院学思考》乃施米特一系列政治法学论著的滥觞,关注的是基督教教会建制的政治形式意义。《政治的神学——主权学说四论》讨论的是政治法学意义上的公法问题,在现代语境中进一步阐发了博丹“主权就是谁决断非常状态”的著名论断,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和法学的经典文献。《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讨论政治制度建构中的“代表”问题,从韦伯“新教伦理”的对立面——天主教政治法理来看待自由民主现代性的形成及其问题,带出截然不同的现代性问题景观和意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政治的神学续篇——关于终结所有政治神学的传说》乃施米特八十高龄时所著,旨在为针对“政治的神学”的大批判展开反批判,相当神学化,但谈论的仍是现代性政治的正当性问题,是其著作中最难迻译的一篇。《价值的僭政——一个法学家对价值哲学的思考》从法学家立场检讨现代启蒙主义价值哲学,对于了解施米特对议会民主制的思想史批判的理论出发点具有重要意义。
  • 逆风入君怀

    逆风入君怀

    “我拿你当亲弟弟,你居然想睡我!”陈素素叉着腰站在沙发上指着林陌晨。“从我们第一次见面那天,你就在我心里刨了土,种下种子,让它生根发芽的是你,开花结果的也必须是你!”林陌晨看着正在发脾气的素素,邪魅的嘴角翘起,“你可得对人家负责呦!”林陌晨紧紧地拥着素素:“你为什么就不能放过你自己!喜欢你我从来没后悔过,给我个机会让我爱你好不好。”“好!”素素终于放下了一身的戒备,爱情从来没有迟到,迟到的是勇于抓住它的决心,她想要抓住属于自己的爱情。素素非常庆幸他执着的爱,让她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内心。
  • 自动自发

    自动自发

    执行力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执行不力是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当今时代,执行力已成为企业的效率之源、成功之本。执行力的核心是人。拥有了执行力强大的员工,组织才能拥有强大的执行力。企业需要执行力,更需要执行的人,需要不折不扣的优秀执行者。
  • 葛底斯堡的雄狮:美国南北战争传奇将军张伯伦回忆录

    葛底斯堡的雄狮:美国南北战争传奇将军张伯伦回忆录

    《葛底斯堡的雄狮(美国南北战争传奇将军张伯伦回忆录)》是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介绍张伯伦将军。张伯伦将军的勇敢精神,尤其是他的宽容精神,无论是对美国内战,还是当今中国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 中国清官廉事(新版)

    中国清官廉事(新版)

    清官与廉吏大体同义,其要旨在一个“廉”字。“廉”原指物体露出棱角,朱熹集注《论语》时说:“廉,谓棱角峭厉。”以之比喻人的禀性方正刚直。“廉”又作收敛解,引申为逊让、节俭,进而引申为不苟取、不贪求。故古时将有节操、不苟取之人称作“廉士”;将清廉守正的官吏称作“廉吏”。我们案头的这本周庆苾先生精心撰构的《中国清官廉事》一书,陈列先秦至明清一百多位清官的懿言嘉行,读来直觉清风拂面,深感天地毕竟有正气。
  • 父皇我真的不想当太子

    父皇我真的不想当太子

    “父皇,我真的不想当太子啊!!”“逆子!将来你必须给我继承皇位!”“我不——我就不!!”“父皇,娇妻伴身旁才是我的梦想,数钱数到手抽筋才是理想,皇位与我如浮云,你还是给弟弟们吧!”“来啊!拿荆条来,打死你个逆子!”“父皇……你……能不能讲道理?”“朕乃是天子,我说的就是道理,屁股撅起来!看打!!”
  • 深谙大地

    深谙大地

    一片荒芜的大地上,许多不知名的野兽嘶吼着。一个个不明所以的人降临在这个世界,杀戮成了他们唯一的主题,回家成为他们唯一的愿望
  • 女扮男装之二少是女生

    女扮男装之二少是女生

    当他在学院里遇上她,两人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等等再等等

    等等再等等

    你有没有爱过一个人,爱到不再爱?你有没有等过一个人,等到不再等?当你不再等时,是选择一个人将就?还是再等等,等待真爱的降临?豆蔻年华,情窦初开。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豆蔻情结,或深或浅。浅的,如过眼云烟,随风消散。深的,情结变情劫,不知何事,不知何时,她或者他就渐渐融入你的骨髓了,随着你每一缕血液的循环而流动,伴着你每一次心脉的跳动而跳动。快乐、疼痛,皆切肤。文君尧就是苏向暾的豆蔻劫,不知不觉,犹如心头长出的一颗朱砂痣,鲜红妖娆,不给人碰,不给人问,一个人偷偷的欢喜着,思恋着,想念着。一次次挣扎,一次次呐喊,一次次疼痛都深深的刻录在血脉里……当有一天,蓦然回首,才不得不默默的叹息一声,原来我单薄的青春里,那每一幕过往都与你有关。那记忆犹如一片草原逐年沙化,而那一幕幕片段,便好似细小珍珠粒遗落在沙尘中,偶尔凝神翻开,才有些微的光华,也并不耀眼,剩下的,全是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