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3500000029

第29章 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1)

人生无非是做人与做事,我们应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不事张扬,谦卑忍让,淡泊名利,保持平常心;应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积极进取,追求卓越,保持上进心,赢取人生所需。佛说,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此为做人做事之最高境界。

以平常心待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

很久以前,在偏远地康地东边有个老人,大家叫他“摩尼老叟”,因为他日以继夜很虔诚地一直在旋转自己做的小摩尼转经轮。转经轮装满大悲观世音的心咒――嗡嘛呢贝美吽。

“摩尼老叟”和儿子住在一起,他们还有一匹骏马。儿子是老人生活的喜悦,那匹马则是男孩的骄傲和快乐。老人的妻子在漫长岁月辛勤持家下,早已辞世,投生到更有福报的地方去了。父子俩住在平原靠河的一栋简陋的石屋中,过着朴素单纯的日子。

有一天,他们的马不在了,邻居都为老人遗失了唯一的财富而惋惜不已,但老人却默不作声地继续摇动他的转经轮,口中不停地念者“嗡嘛呢贝美吽”这句西藏最流行的咒语,对别人的询问和安慰,他只是淡淡地说:“要心存感谢万事万物,有谁能说什么是福什么是祸?咱们等着瞧吧……”

几天后,那匹骏马回来了,后面还跟着一对野马。老人和儿子很快便接受了这对野马。于是每个人都为老人的好运而歌唱恭贺。老人摇着转经轮微笑着说:“我很感谢,但谁晓得呢?咱们等着瞧吧……”

之后,男孩在骑着其中一匹野马奔驰的当儿,跌下来而摔断腿,邻居们将他台回家,大家都诅咒那匹野马,并为男孩的厄运而叹息不已。然而,老人只是坐在爱子的床边,不停的一圈又一圈地摇着他地的转经轮,嘴里轻声喃喃念者大悲观世音的心咒。他既不抱怨,也不抗议他们的命运,只是温和的点头,重复他以前说过的话:“佛是慈悲的,我很感激我儿子生命幸存,我们等着瞧吧……”

隔了一星期,军官到村庄召征年轻人参军,当时正打着一场激烈的边境战争,当地所有的年轻人都立刻被带走了,只留下摩尼老叟躺在病床上的儿子。村民争相向老人共恭贺他的好运,并将这好运全归功于老人不停地转转经轮,以及那干裂的嘴唇不曾间断持诵真言所积累的善业。此时老人笑而不语。

一天,当男孩和他的父亲注视者他们的马群在草原上吃青草时,沉默寡言的老人突然唱起歌来:人生就这么周而复始、起落。就像水车一样,我们的生命就向他的筒子,空了又满,满了又空。似陶土般,我们的肉体被塑成一个形态后又一个形态;形体破灭了又重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卑下必高升,崇高必堕落;黑暗将变亮,富贵转成空。儿啊!如果你是非凡的孩童,他们将会迎你到寺院,如转世活佛。儿啊,如果你过度聪明,你将会为争执所束缚。一匹马有一匹马的困恼,财富虽好,但太快失去它的滋味,终将成为负担、争执的根源。没有人知道什么业等着我们,但是我们今日播种的因,在来世将会成熟结果,这是确定的。因此,要慈悲对待所有的人,不要在得失的幻想上心存偏见。不希求也不恐惧,不企盼也不焦虑;不论你的命运如何,要常心存感激。接受每一件事,接纳每一个人;遵从佛陀正确无误的教诲。要淳朴与自在,自然保持安适与祥和。假如你喜欢,你尽可将箭射向虚空,儿啊!但他们终归要落回大地。

老人唱歌的时候,经幡旗在他头的上方飞扬,而那塞满成千上万手写密咒的摩尼轮,就那么不断地旋转着。

之后,老人就沉默了。

醍醐灌顶

以平常心待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平常心不是“看破红尘”,不是消极遁世;平常心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忧;无时不乐,无时无忧。面对旦夕祸福,应知天达命。只有从最平常的事物中,才能发现至真至美的真世界。

禅机故事

不信是真谛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

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慧忠国师作了总结:“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邪见者,何能语真谛?”

佛学百科

和尚为何敲木鱼

木鱼是佛教的一种法器,共有两件。最常见的一种是圆鱼形,大小不等,大者置于佛殿,小者置佛案。二者均使用硬木制成,中心挖空,和尚诵经时用木锤敲击它,便发出清脆的声音,其用途是便于掌握诵经节奏与调整音节。和尚敲木鱼除了上述用途外,尚有它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自警”。因为“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这里说得十分明白,佛教徒在修行中的这种“警众”与“自警”(不寐),乃是他们之所以敲木鱼的宗教内涵。

知足之人心常乐,能忍之士身自安

这是《百喻经》中的一个小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只野狐狸和一只野鹿,同住在一颗大树下。当风吹来的时候,会有一些嫩枝被折断,然后打在野狐狸和野鹿的背上。

野鹿没有感觉到什么,因为风吹而树枝折断是平常的事。可是野狐狸就忍耐不住了,打算迁到别处去。

临走的时候野鹿对它说:“这颗大树能为我们挡风遮雨,还能供给我们甜美的果实,你为什么要到别处呢?”

“不,我忍耐不住了,你认为这里很好,那你就住在这里好了。”野狐狸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野狐狸离开了大树之后,来到了一个旷野。那里白天气候很热,到了晚上气候又会变得很冷,它觉得忽冷忽热很难受,住了几天便挨不下去了。

当它要走的时候,另一只野鹿说:“狐兄,你为什么要走?这里虽气候差些,但没有虎狼出没不是很安全么?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到什么地方都有不愉快的事情,你还是安心的住下来罢。”

野狐狸倔强地说:“不,这种忽冷忽热的天气,我已经忍受不了了,我看我还是到别的地方去吧。”

最后,野狐狸走啊走啊,又到了一处翠绿的山坡上,这里气候好,而且环境优美。于是野狐狸就决定住在这里,住了没有几天,又想这里又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了,因为这里有凶猛的狮子,也有阴险的豺狼,时时都听到他们吼叫的声音,使它心惊肉跳,可是贪恋这里优美的环境,勉强住了下来。

然而有一天,在它出去觅食的时候,却被野狼抓住了。那时野狐狸才深深地懊悔当初不听朋友的劝告,才会落得今天的下场。

醍醐灌顶

人有欲望和追求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人没有了欲望和追求,那活得也会像行尸走肉,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在欲望和追求的背后,一定要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可以满足,所有的追求都可以实现。要记住:知足之人心常乐,能忍之士心自安。

禅机故事

岂曾混淆

有一位云水僧在参访时,路过一位老太太所管理的庵前休息,他问老妇人道:“师姑!这座庵堂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若草若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什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佛学百科

什么是五蕴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当行脚之时行脚,当隐居之时隐居

无德禅师一向在行脚,一天来到佛光禅师处,佛光禅师对他说:“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禅者,可惜为什么不找一个地方隐居呢?”

无德禅师无可奈何的答:“究竟那里才是我的隐居之处呢?”

佛光禅师道:“你虽然是一位很好的长老禅师,可是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

无德禅师说:“我骑了三十年马,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下来。”

无德禅师在佛光禅师处住下来,一天,有一学僧问道:“离开佛教义学,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道:“如果是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说:“你问得很好,你问得很好。”

学僧道:“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

无德禅师道:“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问:“干净得一尘不染时又如何呢?”

无德禅师答道:“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问:“什么是您禅师的家风?”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的责问说:“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也就不客气的答道:“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是认真的责问道:“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

无德禅师说:“打坐!”

学僧更顶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着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个铜钱给学僧。

学僧终于省悟。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报告说道:“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我现在已找到了隐居的地方!”

醍醐灌顶

禅是的随缘随性的,没有什么限制。自古以来的禅僧,有的行脚云水,有的陆沉隐居,有的躲藏盛名之累,入山唯恐不深,有的接待十方,等待有缘的传灯之人。究竟怎么做才是禅僧真正的生活行止呢?正如无德禅师说:“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

禅机故事

晒香菇

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驼背的老禅师,在大太阳下晒香菇,住持和尚道元禅师看到以后,忍不住地说:“长老!您年纪这么老了,为什么还要吃力劳苦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我可以找个人为您老人家代劳呀!”

老禅师毫不犹豫地道:“别人并不是我!”

道元:“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呀!”

老禅师:“大太阳天不晒香菇,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

道元禅师是一寺之主,指导万方,可是遇到这位老禅师,终于认输了。

佛学百科

落发、染衣和受戒

俗人出家为僧,按佛门戒律规定,必须剃除须发,换上袈裟,这就叫落发染衣,以示从此脱离尘俗和烦恼业障。更衣之后,再通过隆重仪式,接受佛教戒律,就叫受戒。因为佛教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的区别,受戒的仪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僧人,在受戒时还要在头上“烧痂”,佛家叫“爇顶”;即在头顶上点燃几个塔形残香头,让其燃烧至熄灭,以示“愿以肉身作香,燃点敬佛”的诚心。烧痂后留下的疤点,俗称之为“戒疤”。由于各人发心的不同,疤点的数量也不同。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十二点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萨戒”,现已废除此制。

忍受雕凿才能成器

很久以前,某座城市里建起了一座规模很大的寺庙,寺庙建好之后,善男信女们便祈求能有一尊最好的佛像。于是如来便派来一个精于雕刻的罗汉幻化成一个雕刻师来到人间。

雕刻师千挑万选,终于选中了一块质地最上乘的石头。开始了工作,可是,没有想到他刚拿起凿子凿了几下,这块石头便喊起痛来。雕刻师劝它说:“不经过仔细的雕凿,你将永远都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还是忍一忍吧!”可是,等到他的凿子再一次落到石头身上时,它仍旧哀嚎不已:“痛死我了,痛死我了。求求你,停手吧。”

于是雕刻师只好选了一块质地远不如它的粗石头重新雕刻起来。

虽然这块石头的质地较差,但它感到自己能被雕刻师选中而感激不已,它更对自己将被雕成一尊精美的雕像深信不疑。所以,任凭雕刻师的刀琢斧敲,它都默然不响地承受着。而雕刻师也因为知道这块石头的质地差些,为了展示自己的艺术,他工作得更加卖力,雕凿得更加精细,不久,一尊肃穆庄严、气魄宏大的佛像赫然立在人们的面前,大家惊讶之余,很快就将它安放到了神坛上。

后来,这座庙宇的香火果然非常的鼎盛,日夜香烟缭绕,天天人流不息。为了方便日益增加的香客,那块怕痛的石头被人们丢去填坑筑路了。由于当初承受不了雕凿之苦,现在只得忍受人来车往、频繁碾过的痛苦。

那块筑路的石头看着雕像安享人们的膜拜,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有一次,它愤愤不平地对路过此处的佛祖说:“佛祖啊,你太不公平了!你看那块石头的资质比我差多了,而如今却享受着人间的礼赞尊崇,我却每天遭受凌辱践踏,日晒雨淋,你为什么要这样的偏心啊?”

佛祖微微一笑说:“质地也许会给你带来人们偏爱的幸运,但成功确是来自一刀一锉的雕凿啊!你受不了雕凿之苦,只能最后得到这样的命运啊!”

醍醐灌顶

从表面上看,人与人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有的人天赋高,有的人却很笨拙。其实,这些表面上的东西是不能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真正决定命运的是一个人能否对自己的潜质和潜能不断地挖掘和发展。所以,忍受雕凿才是最终改变命运的关键按钮。忍受雕凿才能成器。

禅机故事

菩萨讲经

有一次,梁武帝请善慧菩萨讲《金刚经》。

善慧在讲台上拍了一下惊堂木,就下台了。

梁武帝十分惊诧。

在武帝身边的志公(即宗教顾问)问道:“皇上,你了解吗?”

梁武帝说:“不了解。”

志公说:“菩萨已经讲完经了。”

佛学百科

佛教中的律师

“律师”又称为持律师、律者,指专门研究、解释、戒律的僧人。如北魏慧光,唐代道宣、怀素等皆称为律师,以娴熟《四分律》见称。后来则指通达佛教戒律的僧人。至于现代法律界称打官司时的辩护士为律师,则属于借用这个词,与佛家没有丝毫关系。不过,就通达和记诵法律这一点来说,却有相通之处。

每只蜡烛的光融合起来,才能满室生辉

有一天,法启禅师听到几个小沙弥在讨论佛教宗派的问题。有的说禅宗第一,有的说禅宗最好,议论间不乏对其他佛教门派有歪曲贬低之意。法启禅师听后立即把那几个小沙弥叫过来,让他们把寺院里的一棵生长得非常茂盛的小樟树给“修理”一番——只留一个树杈,而把其他七八个树杈全都砍了。

一棵枝叶繁茂的小树,马上成了惨不忍睹的单枝独杆。十几天之后,这棵不幸的小树居然死掉了。

这天夜里,幡然醒悟的小沙弥们一起来到法启禅师的禅房一同检讨。法启禅师一点也没责怪他们,只是语重心长地说:“佛教各流派之间一定要讲究团结,相互映照,共存共荣,就好像这满室的烛光,不只是由哪一只蜡烛照耀的,每只蜡烛的光融合起来,才能满室生辉……”

佛教讲究虚空法界,一切法相,一切的人、事、物同来自一念自性,诸法平等、法法第一。

醍醐灌顶

同类推荐
  • 中国禅学

    中国禅学

    金开诚、杜永刚编著的《中国禅学》禅学对佛学教义的把握并非义学式 的,而是具有藉教悟宗的特点,参禅者开悟时称其感受为“如人饮水,冷暖 自知”,这成为禅师悟感的典型表述。在禅学看来,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 不是水的感受,只是禅悟的某个阶段的境界,其最高境界仍要求视山为山、 视水为水。《中国禅学》讲述中国禅学的文化精神,早已融入了传统文化思 想之中,并对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道可道:内外修为,人生即道场

    道可道:内外修为,人生即道场

    崇尚自然无为的天道、秉承顺其自然的天人关系、追求返璞归真的精神气质、修炼隐逸之士的人文关怀,这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不变的文化基因,也是今人为人、处事的行动策略。本书从深邃的道家文化中摘取精髓,从集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道家文化中找到生存的智慧,从深刻而浅显的道家文化中找到快乐的源泉,从而明晰人生的航向、把握生存的本质,并为心灵提供滋养。
  • 欢喜满人间:慈悲

    欢喜满人间:慈悲

    本书分为欢喜满人间、传家之宝、幸福之门等三卷。从个人的身心修养和家庭的和睦相处,到社会的祥和幸福,综述了人生的各个阶段应该注意的快乐生活的法则。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佛海中的摆渡

    佛海中的摆渡

    我们经常听到或读到,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可以改变周遭的一切。从客观上来说,外在的一切并没有改变,我们仍然是原来的自己,因为心灵的修行改变了我们的观点及看法,所以一旦心灵产生了变化,世界的一切也随之改变。可以那么说,世上一切的根本都在于心性,心灵的修为是至高无上的。佛陀教诲的奥妙就在这里,一切都在改变。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热门推荐
  • 海贼之冷血大将

    海贼之冷血大将

    僵尸,顾名思义就是僵硬的尸体,而在民间传说中特指人类的尸体在死后,因为阴气过重而变成的妖魔,它们拥有尖锐的指甲和锐利的犬齿,它们会用尖锐的指甲来充当武器攻击任何活着的生物。
  • 末世少女狂霸帅

    末世少女狂霸帅

    她曾是个校花,有人爱,有人疼,更有人宠,她只用天真善良甜美就好了,像极了故事里的女主。然而,末世来了,她才发现,她活的像一个女配,母亲为她而死,爱人为了另一个女人欺骗她,最后还害她性命。重生而来,这一世,她不要在天真,她要努力变强不在依靠别人,好好守护最爱她的亲人。――简介无能――
  • 快穿女配异能之重生女帝

    快穿女配异能之重生女帝

    前一世,她不甘心,就这样被所有人设计,一步步被众人逼下悬崖。转世重生后,却转世到了现代世界,一步步登上异能学院,开启了异能之战,不慎落入系统,从而发动异能,重生回了前一世,开启了复仇之旅,一切想不到的事情都发生了,命运因重生而被改变。不料却被他抓住了小尾巴。“怎么你是重生者?”他缓缓开口道。“不是。”她坚定地说道。“为什么非缠着我不放?”她委屈说道。“因为你偷走了我的命盘”他一脸从容,嘴角微微上扬,邪魅的笑容在脸上露出。“这也未必有些太妖孽了吧。”她打了个寒颤
  • 宦乡要则

    宦乡要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乙仙元志

    太乙仙元志

    无垠的夜幕降临,天地间却是一片血红。少年踏上了寂灭的土地,寻找他内心渴望的光辉。面前是深渊,背后是烈焰,纵然千难万险,他也要打破束缚,渡劫成仙!
  • 二十几岁要懂得的99条人生经验

    二十几岁要懂得的99条人生经验

    本书为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精心提炼了90条富含哲理的人生经验,从道德修养、处世方法、人际关系、生活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每一条人生经验都以寓意深远的哲理点拨,挖掘人生深层的内涵,向人们阐释了人生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让你在轻松阅读中心灵得陶冶,领悟成功的真谛,把握人生的航向。
  • 冷血特工皇后

    冷血特工皇后

    无限好书尽在阅文。
  • 齐鲁飞将军

    齐鲁飞将军

    罗荣恒元帅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齐鲁,在这古老的土地上曾经演过了一出威武雄壮的活剧,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 想和你从多云转晴

    想和你从多云转晴

    据调查所有人都逃不过的定律——真香定律。安左离隐藏身份,低调回归,定要完成和顾佑川的婚约,却惨遭拒绝。第一次见面:顾佑川:“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挽回,这个婚约都会解除。不管你做什么,都不会勾起我的兴趣。”安左离:……没订婚前:顾怼怼:别和我比,我狠起来连未来媳妇都怼。安左离是谁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不想知道。订婚后:顾对对:啥?老婆说啥就是啥!安左离是谁?那就是我失散多年的媳妇!-打脸双标真香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
  • 外科全生集

    外科全生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