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9500000023

第23章 神秘的争锋(3)

弗兰克刚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塞普·狄迪里希便与一个同事前来宣布,他负命前来枪决一批冲锋队领导人。他拿出一份希特勒曾亲自过目的名单。弗兰克目瞪口呆,说在任何情况下这些人都不能处决。狄迪里希说,命令是元首亲口下的。弗兰克说服了他,由他再打电话向“褐色大厦”请示。他首先与赫斯通话。片刻后,狄迪里希把话筒递给了弗兰克。“希特勒有话跟你说。”

希特勒一开始便大声疾呼:“你拒绝执行我的命令吗?”你是不是同情这些犯罪渣滓?我要把这些家伙连根拔掉!”

弗兰克反驳说,连个书面命令也没有,只有6个名字。“名字上的记号是我亲手做的,”希特勒的话温和了些,“这些先生们是反对帝国的罪人。我是帝国总理。这是有关帝国的问题,从来都用不着你管。”

在施塔德尔海姆,首批6名受害者被领至院内,每人由两名警察押送。“元首和帝国总理判处你们死刑,”一个党卫军首领喊道,“现在开始执行。”当上巴伐利亚冲锋队首领奥古斯特·施奈德胡伯醒悟到监斩官原来是狄迪里希时,他冲口喊道:“塞普,我的朋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完全是无辜的呀!”狄迪里希板着脸孔,“唰”地立正说道:“元首判处你死刑!希特勒万岁!”

第一个人被解至行刑队前。他拒绝将眼睛蒙上。枪声在院内回响。此后两人均对蒙上眼睛表示蔑视。狄迪里希监斩了几人。当轮到施奈德胡伯时,他只好走开。“我已受够了!”

当希特勒的座车开往机场时,天已黑了。“我已赦免了罗姆,”他对前来送行的冯·埃普将军保证,“念在他做出的服务份上。”希特勒坐在“容克52”的前部。波尔驾着飞机朝柏林飞去。一路上,希特勒闷头坐着,一声不吭。

对一般的柏林人来说,从表面上他们看不出有什么可表明,国家正处在动荡中。不错,城内流言四起;沙洛登伯格·绍塞大街由于布上了警察局的路障和来来往往的军车,也出现过交通堵塞现象。人们也知道房子里在抓人,但暴行却是在暗中进行的。很少人知道冯·施莱彻尔将军和夫人已被杀害。也很少人知道格里戈尔·斯特拉塞尔在午餐桌旁被抓,并被关进盖世太保的监狱中的第16号牢房。在那里,躲在暗中的杀手们从窗外朝里边射击,斯特拉塞尔则像笼子里的老鼠一样来回躲避,终于被击中受伤。一个杀手走进牢房结果了他。这样,戈培尔和戈林的敌人便被消灭了,而他们临死时还对元首忠心耿耿。

在柏林,这次清洗的总头目是戈林。当天下午,戈林在宣传部向外国记者作了简单的情况介绍。“戈林穿着整齐的制服前来,”一个盖世太保官员写道,“他不是走上台的,而是缓慢地碎步上台的。开始讲话前,为加深印象,他故意作了长时间的停顿。他的身躯稍往前倾,一手托着下巴,双眼在转动,似乎害怕自己披露的情况。”当他提到施莱彻尔与罗姆一斯特拉塞尔的阴谋有关时,有人问,前总理现在的情况如何?他太傻了,竟敢反抗。”戈林说话时,脸上泛起一种被一位记录者称之为狼的微笑,“他已经死了。”

当日晚些时候,德国国家新闻局发表了一封元首发给维克多·卢泽的电报,一方面为这次清洗开脱,另一方面则指派卢泽接替罗姆的职务。电报为冲锋队的新司令及其手下各级领导列举了十多条“任务”。第一项任务是:“我要求冲锋队司令盲从和绝对遵守纪律。对每个冲锋队员也必须如此要求。”他也对“乘坐高级轿车或篷式汽车作官方旅行”的行为、大吃大喝、酗酒和公开闹事进行严厉的谴责。“本人有个特殊希望,希望每位母亲都能将自己的儿子交给冲锋队,交给党或交给‘希特勒青年团’而不担心自己的儿子在那里会道德败坏。”因此,冲锋队领导人若行为不轨,他们将被逐出冲锋队,并开除党籍。“我要求我的冲锋队领导人做人,而不是作荒唐可笑的猩猩。”出自此时此刻的这些话,遭到了大部分外国观察家的讪笑。但一般的德国人却津津乐道,为元首也与他们一样厌恶冲锋队的无法无天行为而松了一口气。

他更进一步号召,每个冲锋队领导人“必须对国防军忠诚老实,毫无二心”,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领袖、朋友和同志”。末了,在颂扬了冲锋队的老战士一番后——“那些曾征服德国的人们,不是迟迟在1933年或尔后的年月才加入的聪明分子”——他首次提到了他私人的卫队:“我希望,每个党卫军战士身心都要受到教育,成为受过高度训练的国家社会主义战士。”

至傍晚,被杀害的人数已达到吓人的程度。施莱彻尔的朋友冯·勃多夫将军被射杀在他家的前门。勃列斯劳的代警察局长被人用短枪打得血肉横飞;一个党卫军骑兵军官在吸烟室内被暗杀。巴本新近有争议的演讲之讲稿提笔人僵卧在盖世太保监狱的地牢里——该监狱位于阿尔布列希特王子大街。在党卫军的监督下,里希特弗尔德兵营也在处决犯人。在这里被处决的有交通部长、“天主教行动”组织的主席,以及正在度蜜月却被揪了回来的卡尔·恩斯特。恩斯特的最后一句话是:“希特勒万岁!”

冲锋队处在混乱中。有些单位已作了警戒,发了手枪,还受命去找卖国贼——结果却遭到党卫军的包围,受到拘押。其他人则在街头遭到希姆莱的手下的毒打,有些被当场枪杀。有些人榜上有名,或该捕,或该杀,但因有党卫军中友人为之说情而获得了饶恕。对数以万计觉得自己已为党牺牲了一切的人们来说,这是个恐怖之夜,也是丢掉幻想之夜。

直到晚上10时,希特勒的座机才在坦贝尔霍夫机场着陆。在机场迎接他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戈林、希姆莱、弗立契、数名盖世太保官员,以及一名警察。第一个步出座机的是元首本人,他穿着一件褐衬衣,打着蝴蝶结领带,外穿皮夹克,脚上穿一双军靴。“他没戴帽子,脸色白,没刮脸,有点发黄,又有点发肿。”一个盖世太保官员回忆说。与众人握手后,希特勒把戈林和希姆莱拉到一边,仔细地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希姆莱交给他一份名单。当元首的指头缓缓往下移动时,希姆莱和戈林两人在窃窃私语。三人前往上车时,希特勒透露出,罗姆本人不会被处决。他说,他曾向冯·埃普将军作过保证。戈林和希姆莱感到难办。如果叛乱头子得到宽恕,那么,一天来的屠杀便被人耻笑了。车子上路了,三人还争执不下。

冯·兴登堡总统对处决犯人一事泰然处之。他的第一个反应是暴躁地对梅斯纳说:“我早跟你说过,”“几个月来,我一直让总理把罗姆这个不道德而危险的家伙关起来。但,很不幸,他就是不听。看看现在流了多少血吧!”

次日,7月1日,天气冷热宜人。柏林人带着孩子在街头闲逛,似乎这是平常的一个星期天。对当局简短地宣布处决了五六个卖国贼,以及继续运送党卫军,等等,其意义有多大,这里很少有人明白。那些赋有接近元首的特权的人们却知道,元首正在经历他暴风雨般的生涯中最惨痛的危机之一。当天下午,危机达到了高潮,他被迫批准处决罗姆。希特勒宣判的死刑甚至还打上了爱怜的记号。他指示塞奥多尔·埃克旅长,给罗姆一个自杀的机会。

埃克带着希特勒的口头命令和两名手下人员,来到施塔德尔海姆。此时天色未晚。开始时,狱长不肯交出罗姆,因为没有手谕。在埃克高声怒喝下,狱长只好就范,令一名狱卒将三名党卫军带至新楼474号牢房。罗姆光着上身,热得浑身大汗淋漓,没精打采地坐在铁床上。

“你把命丢了,”埃克说,“元首又给了你一个去得出正确结论的机会。”他把只装有一发子弹的手枪往桌上一撂,便离开了牢房。埃克在过道上等待了15分钟光景,仍未听见枪声,便拔出手枪,与两名副手一起,冲回牢房。“参谋长,做好准备!”埃克喊道。他发现,他的助手的枪在发抖,便说“镇静,慢慢瞄准”。两声震耳欲聋的枪声在这小小的牢房里震荡。罗姆倒下去了。“我的元首!”他气喘吁吁地喊,“我的元首!”

“你早该想到这点,现在太迟了!”埃克说。此时是下午6时。逻辑上应首先死去的人却在最后灭亡。罗姆一死,柏林地区——在里希特弗尔德兵营和哥伦比亚大楼——之死亡名单上有名但仍未被处决者,也准备受死。

由于权势友人和外国人常常驾车缓缓在他家周围出没,巴本尚在人间。星期日那天,多德大使在门口留下一张名片,上边写着:“希望不久能拜候您。”多德觉得,巴本是个不正直的懦夫,但又不免喜欢他。他之所以留下名片,“是要对**的暴行表示抗议”。

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人们仍知之甚少,当天晚些时候戈林对屠杀一事所作的冗长的解释,也未达到真正的目的。“清洗将无情地继续下去。”在向全体公民保证全国平静、元首已完全控制局势后,戈林这样宣布。冲锋队内的无法无天的分子将会被消灭。“人民必须明白,我们认真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与任何一国发布的大多数公报一样,它是真理与捏造的大杂烩,给了公众一个去相信他们急于要相信的东西的机会: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只是做了一件可恶的但又是必要的工作,其方法又是光明正大的,目的还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公报发表后,紧接着又公布了冯·勃洛姆堡将军给国防军发布的命令,表示完全忠于元首。尽管对独立于“内围政治斗争”以外的说法诸多反对,它却生动地证明,军队已与阿道夫·希特勒血肉相连。

即使勃洛姆堡向公众保证危机已过去,屠杀却一直延续至7月2日清晨。在哥伦比亚大厦,一个见习军官将队长卡尔·施列耶从牢房中叫了出来。见习军官说:“奉元首命令,对你执行枪决。”施列耶曾目击3位同志被拉去处决,每半小时一人。“像别人那样,到水龙头下去洗洗脑袋。这样你会新鲜点儿,给人留下个好印象。”施列耶被押下楼梯,上了一辆小运动车——将被拉至里希特弗尔德处决。正在此时,一辆“麦塞蒂斯”开了过来,里边跳出一名卫队军官。他拼命在打信号。“停下!停下!”他喊道,“不能再有事了!元首已向兴登堡保证,枪决到此结束。”

这是凌晨4时。在没有审判的情况下被屠杀的约有100人,或200人——准确的数字永无法得知。

星期一,天气炎热。这天在帝国全境内普通的德国人,都在暗自庆幸,那些野蛮的冲锋队终于被降服了。“谁也不爱罗姆及其暴发户军官,”记者德尔默回忆说,“即那些比恺撒时代的普鲁士卫队军官更傲慢、更目中无人、更在普通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旧日的饭馆跑堂、旅店的大班和深山的樵夫。他们骑着崭新的、款式高雅的摩托车,在街头耀武扬威。德国的小人物对他们,连同他们的摩托车在内,既怕又恨。”铲除了这些流氓的希特勒便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兴登堡却在深思。冯·施莱彻尔将军及其夫人被惨杀令他深为不安,也使他下令调查。官方说,他们是拒捕才被杀的。这,他怎么也无法接受。与此同时,他又无法发泄其愤怒,只得又在**起草的发给希特勒的一封贺电上签字。该电云:

从呈交本人的多份报告中本人获悉,由于您的果敢行动及您之勇敢的亲身干预,一桩叛国案已被消灭于萌芽中。您救德国于危难。为此,本人向您表示最深切的谢意和感激。

有这份支持证书在手,希特勒几乎获得了举国上下的支持。

清洗虽然在国内获得了批准,在国外却不然。尖锐的文章或社论纷纷出现。国外的攻击虽然使希特勒畏缩,但其关心的首要问题是,他自己的人中怀疑自己可能受骗之风日甚一日。希特勒也试图与巴本和好,邀请他参加7月3日举行的内阁紧急会议,好像他从未被扣押似的。希特勒显得和蔼可亲,请副总理在平日的席位上就座。巴本大怒,说这是完全不可能的,要求单独与希特勒谈话。两人移至隔壁房间后,巴本把在他屋内抓人、自己的新闻官被杀一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希特勒。他要求对此事立即进行法定调查,并坚持要立即宣布他辞职。希特勒予以婉拒。于是,他便立即前往本德勒大街去见他的老友冯·弗立契将军。一见巴本,参谋总长竟睁大双眼,好像见鬼似的。“你看到了,我还活着,”巴本说,“不过,该阻止清洗了。”他问,“不是你弗立契首先阻止清洗的吗?”参谋长腼腆地解释说,“没有勃洛姆堡或兴登堡的明确命令”,他是无法行动的。前者“严厉地反对干预”,后者又找不着。

同类推荐
  • 一代奇才吕碧城

    一代奇才吕碧城

    吕碧城,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吕碧城是《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也是中国史上第一位女编辑,开创了中国新闻界先河。在任《大公报》主笔期间,吕碧城倡导妇女解放。“北洋女子公学”成立,吕碧城任总教习。她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
  • 安德鲁·卡耐基自传

    安德鲁·卡耐基自传

    这是一个成功者的传奇故事,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的不凡经历。安德鲁·卡内基,13岁来到美国的时候,他是一个苏格兰穷孩子;多年以后,他成为了美国钢铁大王。他从小爱好学习,争强好胜,力求自立,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他乐观地笑对困难,因为“乐观的性格比财富更值钱”。他以给家人和朋友讲自己人生故事的方式,写出了这部自传,书中主要介绍了父母和童年、邓弗姆林和美国、匹兹堡和工作、安德森上校和书籍、电报公司、铁路司、主管、内战时期、造桥、铁厂等内容。因此本书读起来朴实自然,真实可信。我们仿佛在听他娓娓道来,听他讲述富于传奇的精彩故事,从而获得一种难得的阅读快感。
  • 郭沫若的青少年时代

    郭沫若的青少年时代

    郭沫若的少年时期,生活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制度转换的时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塑造着一个叛逆的性格;时代大潮的激荡,则玉成了一个弄潮儿的辉煌。郭沫若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书法艺术等领域都成就斐然。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
  • 向胡雪岩借智慧

    向胡雪岩借智慧

    本书融故事和论述于一体,生动讲述了一代奇商胡雪岩的创业史,从经商智慧、处世手腕等方面,集中解读了他独特的人生阅历与高瞻远瞩的商业眼光,展示了大商人所特有的人格魅力。《向胡雪岩借智慧》内容丰富,论述细致,颇具启发意义,有助于读者对自己人生中各种人际关系、各种选择与得失作出新的审视和判断。
  • 改革大佬王安石

    改革大佬王安石

    历史上,改革人物向来受到争议,而尤以宋朝的王安石为最甚。有人骂他是“民贼”,是“古今第一小人”;有人赞他是“圣人”,是“古今第一完人”。罪恶的阴影与神圣的光环从来没有如此纠结地围绕在同一个人身上,除了王安石。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出一系列变革措施,力图挽救积弊已久的大宋王朝。可是,他试图富国强兵,却招致朝中几乎所有大臣的群起攻击;他想要为民谋利,不料百姓却拿他像猪狗一样谩骂。而且,他不但生前不被看,理解,死后数百年也都背负着骂名,直到近代才有人为其翻案。
热门推荐
  • 大道之昇

    大道之昇

    诡怪荒岛,神秘洞府之外灵境似的世界…古棺之中绝色倾城的女子……她,是谁?黑漆漆的苍天裂痕中伸出的巨手…一切且从这里开始,带着深入灵魂的骄傲与年少的轻狂,佳期未必如梦!踏歌行!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未见萤火虫

    未见萤火虫

    携呼啸而过的苍凉之风,诠释疯狂而伤感的少年之爱。景安少女罗小末的父亲是个有钱的商人,罗小末无意中认识了勒祈诺、勒祈言这一对双胞胎兄弟。因为罗小末的继母不能生育,因而她的父亲收养了勒祈诺这个学习成绩优异、性格乖巧的孩子为养子,希望勒祈诺日后接手他的生意。而勒祈诺在临走之前却和勒祈言换了身份……在时间的流逝中,罗小末变得坚强了,勒祈言一改固执偏激的性格变得成熟了,苏灵珊、夏朵雪、展钦扬也都在慢慢成长。每一个人在这个故事中都领悟到了成长的真谛。疼爱自己的父母,重情重义的朋友,以及年少时为爱做的那些冲动的傻事都成了记忆里永不磨灭的印记。
  • 我讲我爷爷的故事

    我讲我爷爷的故事

    我来给你讲述我爷爷的故事。本来,这个故事应该由我奶奶来讲,她见证了我爷爷的大部分生命,她讲述的视角将更加真实和全面。但我奶奶压根儿不愿意提起我爷爷,只是当她弥留之际,神志昏沉时,才会在深夜里愤愤地骂着那个早已离开的男人。这个故事便是从我奶奶零碎的梦呓中整理得来的。我爷爷出生在拓荒纪元中最疯狂的年代。那时,人类舰队在宇宙的黑渊中行进,一千亿人冬眠沉睡着,只有当检测到宜居星球时,才会使一百万人苏醒,投放到该星球上。这一百万人负责这颗星球的改造,而剩下的人继续航行。人类的版图就这样向四面八方扩张。我爷爷所在的星球,叫芜星。
  • 论文化

    论文化

    《论文化》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文化批评的领袖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写给大众读者的一本启迪之书。伊格尔顿探寻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散文诗一般的语言,风趣而又尖锐的文风,串起了关于“文化”的几个核心议题。《论文化》或许是你了解传统的英式“鲁迅杂文”的好时机。文化使人成为人,《论文化》将为你解析这纷繁复杂的社会精神状况,通过“文化”一窥当代人性中的丰满与贫瘠。
  • 魔力归来

    魔力归来

    这是一本送给80,90,00,还有很多70后的怀旧书。如果喜欢玩重装机兵,如果对红狼有深刻映像的,可以打开看一看。提前说一句,这本书是慢热,可能要看到6万字左右吧。总之一句话!这本书送给我们所有的、热爱重装机兵游戏的朋友们!大家一起来怀旧吧!(前期30万字单主角,之后开始POV写法。本人是一个执着的人,立志在中国写出一条真正的POV文字道路!)
  • 我心如古寺

    我心如古寺

    池鱼一直觉得自己拿的是女主剧本,前十五载,慈老爹,俏阿娘,还有气质阿哥,在线打call。养出了前半生无畏无惧的娇俏小姐模样。后来,一朝变故,池鱼兢兢业业报仇雪恨,想着这个剧本也不错,总归是个跌宕起伏的本子。可惜的是,没人知道,池鱼最初只想平平稳稳过一生而已。
  • 那个夏天的那个你

    那个夏天的那个你

    生而为人,既然不甘,那就努力活着,活的好好的。黑与白的信仰,谁能占据这具躯体的使用权。相爱相杀,当曾经心里的白月光也被黑化,一切的信仰都被破灭,这是一场新生,一个黑暗女王诞生了,最终结果将会如何?只剩自己了!
  • 夏小姐我还在等你

    夏小姐我还在等你

    “程先生,好久不见”“夏小姐,好久不见”因为爱你,想让你变得更好。夏小姐希望明白我还在等你华丽转身。员工头条:“总裁现身街头花样哄女友开心”在休息室里讨论的员工。开会时,程先生打电话耐心哄着女友开心,低下的员工低头在群里庆祝提前下班。老板在轻声轻语地哄生气的女友开心。程先生“宝宝在家乖乖等着我,我现在就下班去东城买栗子,不要生气啦”夏小姐穿着婚纱说“我爱你程先生,你把我宠成一个爱作的女孩”程先生身穿西装说“我爱你夏小姐,你是我生命中的一束光,我愿意继续做你最忠诚的骑士。”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