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6200000013

第13章 旷达人生(12)

九月六日,朝廷的祭祀活动结束,大臣们就都急着赶往司马光的宰相府吊唁。程颐负责主持司马光的丧事,却不许大家在这个时候吊唁司马光。为什么?理由来源于孔子的《论语》。程颐说:“《论语》中说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曾经说过:如果你今天参加了丧礼吊唁之类的活动,就不能再参加唱歌、跳舞这类综艺娱乐活动,否则就是对礼仪的亵渎。

程颐说:“你们刚刚参加了朝廷的吉礼活动,现在又来参加丧礼,同一天里一会儿嘻嘻笑笑,一会儿哭哭啼啼,太不严肃,不符合古代的礼仪。明天来吧。”

孔子的这段话的确是对礼仪之道的规范,但这种规范也是建立在人们真实情感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经历或者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中,从情绪上来讲,很难真正忽然转为喜悦、兴奋,所以孔子这段话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古代的礼仪制度并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这样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点点总结出来的。

转悲为喜不大符合人之常情,但是乐极生悲,从喜悦转为悲伤,从情感上来讲就比较顺畅了。这就好比流水很容易很自然从高处落到低处,但是要从低处到达高处,就比较麻烦。正因为如此,当时就有人反驳程颐道:“孔子是说过哭则不歌,但并没有说歌则不哭呀。”

程颐有些尴尬,满脸涨得通红,不禁提高了嗓门,继续高声争辩。这件事情本来与苏轼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但是一则苏轼本来就很讨厌程颐古板僵硬的作风,二则他看见这种尴尬而滑稽的场面,觉得非常可笑,似乎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止不住上前加入争辩的队伍,进一步挖苦程颐道:“此乃鏖糟陂里叔孙通所制礼也。”(事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3)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叔孙通是秦汉之际的儒生,刘邦称帝后,他为汉王朝制定了一整套规章与礼仪,算是汉朝开国的大儒,礼仪策划的总监。“鏖糟陂”则是一处污泥烂草、肮脏不堪的沼泽地,位于东京汴梁西南十五里处,“夏秋积水,沮如泥淖”(宋·庄绰《鸡肋编》)。

“鏖糟陂里叔孙通”的意思是:程颐是一个从京城郊区污泥脏水中爬出来的冒牌叔孙通,这套伪规矩都是村学究制定的。这是讥讽程颐拘泥小节,不识大体,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假学者。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在司马光去世的哀悼现场,本是一派庄重肃穆的氛围,而苏轼随口勾画出的却是一个滑稽、生动的漫画式的程颐形象,这一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对照,在场的官员们禁不住哄堂大笑。程颐一下子恼羞成怒,而朝廷中那些程门弟子更是怒不可遏。从此,苏门与程门算是结下了深仇大恨,也为后来的政坛引出无穷的后患。

这件事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场口角之争,无关国家大体,至多不过反映了苏轼、程颐两人在思想、志趣和性格上的歧异,但从深层来看却意味深长。

第一,北宋以来的学者,普遍具有个性执拗、独树一帜、严以律己、严以律人的特点。发展到极致,不免自我标榜、惟我独尊,对于异己观点动辄大肆批判甚至群起围攻,王安石、司马光、程颐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特点。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些特点不过是有些古怪、古板或者不合人之常情罢了。但是在苏轼看来,这就是奸伪。如前所述,苏轼就曾数次指责程颐的这种表现是“奸”,也就是“奸伪”。所以说苏轼对程颐的嘲讽首先就是基于这种学风、人格乃至个性的差异。

第二,苏轼对程颐的嘲讽还反映了苏轼本身的个性缺陷。苏轼虽然担任着翰林学士、经筵侍读等重要官职,但是性情并没有很大的改变,依然有意气用事的一面,喜欢以个人好恶来臧否人物。这也从某些方面说明苏轼政治上的不成熟,说明他在政治上难以堪当大任。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做宰相必须要能够容纳不同的人物性格、政见,将各方面的人物团结起来共同做事。苏轼的师长欧阳修就善于团结个性耿介不群的石介,司马光更是善于将不同派别的人物聚拢帐下,苏轼却没有这个本事,这是他政治个性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缺点。

第三,苏轼对于程颐的这种态度,以及发展到后来的“洛蜀党争”,反映了司马光去世后,旧党一派人物群龙无首的政治局面。比起新党人物,旧党内部的政治、文化、学术乃至人际关系要复杂得多,混乱得多,凝聚力也要差得多。司马光这杆大旗一旦倒了,他们就立刻互相攻击,乱作一团,难以形成一个拥有共同奋斗目标的团结体,自然也就难以形成强大的统一的政治力量,自然也就给新党人物的卷土重来创造了机遇。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党势力尚未重返朝廷的时候,旧党人物各走各的路,等到新党再次上台,旧党人物就都开始“分享”共同的悲惨结局,在这个时候,他们似乎才开始走到一起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司马光去世之后,矛盾重重、貌合神离的保守派旧党阵营分裂为三个学术兼政治派别。一派以程颐为首,朱光庭、贾易为辅,程颐的籍贯是河南洛阳,所以这一派被称为“洛党”;一派以苏轼为首,吕陶等人为辅,苏轼的籍贯是四川,这一派被称为“蜀党”;还有一派以司马光提拔的谏官刘挚、刘安世等人为首,羽翼尤多。刘挚是河北东光人,属古代河朔地区,所以这个门派被称为“朔党”。

苏轼的一句取笑嘲讽之语从此拉开了洛蜀两派党争之幕。

在上一章我们曾说过,苏轼对于元佑时期的政治有一个基本的态度,即:“今朝廷欲师仁祖(仁宗)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蝓;欲法神考(神宗)之励精,而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流入于刻。”(《试馆职策问三首》其一)大意就是,既不能像仁宗时期那样过于松懈惰怠,也不能像神宗时期那样过于紧张严苛,应当作必要的调合折中。

程颐的门生、谏官朱光庭针对这几句话进行了断章取义的解释,认为苏轼的言论是对仁宗与神宗皇帝的恶意诽谤,要求朝廷对苏轼予以惩治。主持朝政大局的高太后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对朱光庭等谏官的这套手段洞若观火,她没有明确表态,而是采取了和稀泥的办法,下诏苏轼免罪,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苏轼却不肯受这冤枉罪,马上表白自己的那段话的真实含义,指出朱光庭为诬告。朱光庭也不肯善罢甘休,继续上表攻击苏轼。殿中侍御史吕陶乃是蜀党的人物,他也上表弹劾朱光庭,一针见血地道破朱光庭弹劾苏轼的真实意图:

议者皆谓轼尝戏薄程颐,光庭乃其门人,故为报怨。夫欲加轼罪,何所不可,必指其策问以为讥谤,恐朋党之敝自此起矣。(《宋史·吕陶传》)

意思是说:大家都知道苏轼曾经戏弄嘲讽程颐,朱光庭是程颐的门人,这样做分明是在报复苏轼。如果要给苏轼加罪,什么理由不可以,为什么非得指责他的进士策问之题?我担心朋党的弊端从此会兴起。

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场洛蜀之间的口水大战难道真的就因为苏轼对程颐的几句嘲讽之语吗?而朱光庭弹劾苏轼,也难道仅仅就是为了报一箭之仇吗?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其实,以朱光庭的地位,要想扳倒苏轼是根本不可能的。元韦占时期,苏轼、苏辙在朝廷中都曾经担任很重要的官职。苏轼先后担任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苏辙则先后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等职;蜀党的门生在朝廷中也很有权势。与此相比,洛党一派在朝廷中的政治权势则小得多。再说,程颐即便因为苏轼的嘲讽而恼羞成怒,但他这个人说到底不过是一介书生,距离政治较远。况且,就洛党本身而言,也并不是什么成熟的政治派别,他们对于“熙宁变法”乃至“元韦占更化”并没有提出过什么更为独立的见解,说到底,洛党还算不上一股巨大的政治力量。

但是当朱光庭对苏轼展开激烈的弹劾,尤其当朝廷传言要罢免朱光庭的时候,却在当时的政坛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不仅洛党,连朔党也开始群起而围攻苏轼,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攻击苏轼的政治浪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洛党的势力只不过是扮演了马前卒的角色,它背后真正强大的政治势力在于刘挚、刘安世等人为首的朔党。当初苏轼因免役法与司马光争得不可开交,根据苏辙的回忆,司马光本想将苏轼挤出朝廷,但他恰好去世了,这件事情也就放下了(语载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现在以刘挚等人为代表的朔党一派,借着洛党弟子朱光庭开战的机会,也纷纷拉开架势开始对苏轼群起而攻之,认为他结交朋党,认为他维护免役法,甚至认为他可能是又一个王安石。

那么,朔党对于苏轼的攻击难道也仅仅是为了废除免役法,为了维护朝廷的传统体制?恐怕也没有这么高尚!

说到底,朔党攻击苏轼的本质是为了权力。此时正值司马光去世前后,宰相这个权力中心出现了真空地带,朔党人物眼看苏轼深得高太后赏识,所以借着洛党与蜀党的矛盾,试图推动整个事态朝着不利于苏轼的方向发展。所以这一场洛蜀党争的口水大战,从表面来看,是因苏轼与程颐的口角之争而起,结果逐渐发展为洛蜀两党的争斗,但其本质却是苏轼与朔党人物的内在矛盾冲突,这个冲突的表象是所谓政见不一,而其实质还在于权力斗争。

苏轼对此其实看得非常清楚,他在奏章中说:陛下即位,起臣于贬所,不及一年,备位禁林,遭遇之异,古今无比。臣每自惟昆虫草木之微,无以仰报天地生成之德,惟有独立不倚,知无不言,可以少报万一。始论衙前差顾利害,与孙永、傅尧俞、韩维争议,因亦与司马光异论。光初不以此怒臣,而台谏诸人,逆探光意,遂与臣为仇。臣又素疾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色词,故颐之党人,无不侧目。(《杭州召还乞郡状》)

大意是说:皇上即位之后,将我从贬所迅速提拔到翰林的位置,这样的恩遇古今少有。自己为报答圣上恩典,一直坚持独立政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前番与诸位大臣所争论的不过就是与司马光有分歧的免役、差役问题。当初与司马光争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本人并不因此而与我反目。只是他所提拔的诸位谏官,妄自揣度司马光的意图,故意与我结为怨仇。我又看不惯程颐奸伪的作派,所以洛党一派也对我没有好眼色。

司马光尚且不与苏轼结仇,为什么他手下的谏官却急着跳出来结这个仇呢?就是权力之争。所以苏轼将他与朔党的矛盾排在前面,而洛党不过是第二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洛朔两党人物对苏轼是步步紧逼,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一天,御史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与高太后当面发生激烈的争论。王岩叟等人手持苏轼的策问之题,要求太后惩戒苏轼妄自议论仁宗神宗的“为臣不忠”之罪。高太后不想扩大朋党相争的混乱局面,没等王岩叟等人说完便忽然厉声说道:“我不想也没有必要看这些策问之题!”王岩叟等人不肯罢休,当面开始诵读苏轼的策问之题,高太后表示大不以为然,王岩叟等人说:“如此看来,太后是坚决偏袒苏轼,站在苏轼一边了!”高太后气得厉声说道:“我凭什么偏袒苏轼?苏轼又不是我的亲戚!”盛怒之下扬言要将争辩的双方统统撵出朝廷(事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9)。

苏轼在这场争辩中当然也有不少的过错,甚至有不少令人遗憾的表现。但是总的来说,苏轼一直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决反对借此大兴文字狱;二是始终强调这场争论的核心是他与司马光的不同政见,而不是权力斗争。这其实也是鉴于自己在“乌台诗案”中的遭遇而极力避免陷入政治陷阱。

所以,苏轼一旦觉察到这场政见辩论渐渐偏离了争论的方向,开始走向政治权力斗争的时候,一方面感觉到深深的疲倦,同时也产生了一丝恐惧。曾经遭受过囹圄和流放之苦的他不愿意在这场口水仗中重蹈覆辙,他决心放弃眼前一切令人羡慕的职位与生活,请求到外地去做地方官。于是他接连上了四道奏章,请求离朝外任。

面对苏轼的请辞奏章,高太后着实为难,她非常希望苏轼能够留在朝中,成为平衡朝廷权力的重要力量。

一天,高太后唤苏轼人内起草诏书,草罢苏轼正要告退,太后忽然问他:“我有一件事想问内翰。”苏轼忙说:“请陛下明示。”太后问:“内翰前年任何官职?”前年,也就是神宗元丰八年(1085),苏轼刚刚由黄州团练副使改判汝州团练副使。苏轼不知太后为何问及此事,只好据实回答。太后接着问道:“那么内翰现在任何官职?”“翰林学士。”苏轼回答,心中更加纳闷。

太后又问:“内翰如何能有今天的地位?”苏轼赶紧回答:“都是陛下的提拔。”太后微微一笑,说:“这都不关老身的事。”苏轼赶紧说:“那一定是官家(哲宗)的提携。”“与他也没有关系。”太后摇了摇头。“难道是大臣们的推荐?”苏轼有点不解。“与大臣们更没有关系。”太后摆了摆手。苏轼心里一惊,连忙辩白道:“臣虽然无德无能,但还不至于为了做官而请托权贵朝臣。”

“早就想让学士知道。”高太后慢慢说:“学士能够有今天的地位,完全是神宗皇帝的遗愿。想当初他在世的时候,每当吃饭停下筷子看文章,宫人们都说:‘这一定是苏轼的文章。’有时候读着读着,神宗皇帝会忽然称赞说:‘奇才,奇才!’只是还没有来得及进用学士就仙逝了……”听到这里,苏轼再也忍不住悲痛,失声痛哭起来。太后与左右宫人也掉下了眼泪。

过了一会儿,太后赐茶赐座,语重心长地对苏轼说:“内翰啊,你一定要尽心尽力地侍奉官家,报答先帝对你的知遇之恩呀!”苏轼连声诺诺,拜辞而出,太后特命宫人手提御前金莲花烛送苏轼回翰林学士院(事载宋·王巩《随手杂录》)。

高太后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的确是用心良苦,苏轼也并不是不想在朝廷做出一点实实在在的成绩,可是洛朔两党对苏轼依然紧咬不放,而且大有排山倒海之势。如果继续在朝中呆下去,自己“必致倾危”。在给高太后的《乞郡札子》中,苏轼痛陈自己在朝中举步维艰,难以有所作为的困境。

苏轼说,自己与司马光交情深厚,见解相近,本来没有什么不睦之处。只是因为免役、差役问题有所分歧。但目前朝中的舆论早已经背离了他与司马光争论的初衷。洛党、朔党以及自己所谓蜀党的下属、门生、故旧纷纷群起,使用愤激的语言互相弹劾、指责甚至谩骂对方。其中造谣生事、蛊惑人心、煽风点火者大有人在。他伤心地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自己所选拔推荐的人才也都因此遭到恶意的诬陷诽谤。

苏轼在《乞郡札子》中指出,当今圣上固然天资聪明,但是目前洛朔两党气焰嚣张,震动朝廷,朝野百官无不畏避其锋芒,太后与皇上深居宫中,朝野上下的情况难以周知。自己担心如果被洛朔两党官员抓住奏章、诗文中的“小辫子”,太后与皇帝又听信了他们的言论,自己再次重蹈“乌台诗案”的覆辙,那自己在“怨仇交攻”当中,将“不死即废”了。因此他再三请求离开朝廷,去地方上任职。

同类推荐
  • 名人传记丛书:惠特曼

    名人传记丛书:惠特曼

    名人传记丛书——惠特曼——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销售女神董明珠

    销售女神董明珠

    铿锵玫瑰书写商界传奇。她36岁南下闯世界,从担任一个集体小空调厂的销售员开始,凭借出色的才干一直升至格力电器总裁;她领导的格力电器连续多年空调产销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居中国市场首位,家用空调产销量连续3年蝉联世界第一;她以特立独行的销售模式独步天下,一系列“叫板国美”似的铁腕手段彰显其行棋无悔的品格,而她所倡导的“工业精神”更是发人深省。董明珠的成功,在于她对信仰的坚持,对梦想的追求,在于她那追求“立功”的人生目标。
  •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

    吴小莉:与卓越同行

    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两岸三地最知名女主播吴小莉首部高端商业访谈录,与中国企业界领袖级人物柳传志、马云、马蔚华、宗庆后、刘永好、常小兵等畅谈“管理经”“生意经”,关注热心话题,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大势,助力中国经济发展,为创业者和经营者指点迷津。
  • 兵家鼻祖:孙武

    兵家鼻祖:孙武

    孙武[挟三万兵,纵横天下无敌],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孙子兵法》。此书早已被广泛流传到了世界各个国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运用到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这部传奇的兵法是如何完成的,我们不妨看一看孙武的传奇人生。读《兵家鼻祖:孙武》,不但可以感受到孙武生活中的曲折、离奇,又能够被战争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紧张形势所牵掣,也能够了解到孙武、伍子胥、吴王阖间、伯韵等人物的性格、脾气,以及品质的不同。
  •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终其一生,横空出世地来,旁若无人地活,听天由命地走。她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一生,她说过许多的话,有些被时光淡忘,模糊不清,唯独这句,清醒明透,不离不舍。离世的那一天,她穿着一件赭红色旗袍,这是她留给世人,唯一的念想。她,就是民国奇女子张爱玲。
热门推荐
  • 追捕迷糊小可爱

    追捕迷糊小可爱

    在他又一次‘狠心’逼走自己的N号男友后,她终于忍不住爆发:“靠!老娘我到底要怎样做你才会放过我!”“做我女人。”只见他唇角噙着的那抹笑意愈加邪魅,起身,将她逼到墙角,温热的气息暧昧地扑面而来,他薄唇轻启,似笑非笑,“如果你不同意,两个选择,要么你死,要么我死,不过,我想我很爱我自己……”
  • 我是死神呐

    我是死神呐

    我是一个死神,本来没什么事,就没事在人间逛逛,顺便唱唱歌、接引一下灵魂,但是突然命运小姐姐说给我安排一个实习生让我带着。我该怎么办,死神还能实习的吗?在线等,急!
  • 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

    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

    本书精心挑选了100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创新故事,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以及生活中的新观念、新方法。每个故事皆充满智慧,体现创意,给人启迪;每个故事配有精彩独到的点评,挖掘故事深层的智慧,揭示创新的内涵和方法。
  • 成名日

    成名日

    正版的是英语书附带的听力磁带,盗版的是做题时循环的A面B面。桌兜里掖着的纸条,课本下藏着的闲书。苗木繁茂漏下的几星日光,长风而过带来的一场离别。青春里喜欢的少年,就该在时光里一直欢喜下去。青春校园文,成长,友情,悸动,鬼马。
  • 无穷梦世界

    无穷梦世界

    梦,每个人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能给梦一个可能性,让它成为一个真实的世界?支离破碎的梦境连接起来就是史诗般的故事,它能比任何青春文艺片感人,比任何科幻大片宏伟,比任何恐怖奇作惊悚……进入这个世界,接触另一种可能性,究级的大门向你打开!目前进度:第一卷——对话文(共7篇)第二卷——短篇
  • 毒女为凤

    毒女为凤

    她是相门嫡女,却命运多舛,惨死爱人算计。重生再活,物是人非。她为了改变命运,报仇雪恨,与庶母、姊妹周旋、机关算尽步步为营;庶母阴险,她见招拆招,姊妹狠毒,她亦变得魔高三丈;侯门诡橘,她如鱼得水,意外揭开了隐藏多年身世之谜;情断义绝,家仇国恨,却不料渣男竟对她情有独钟;仁义太子、阴狠王爷、神秘公子,皆对她用情至深,是阴谋还是爱情?是重蹈覆辙,还是佳偶良缘?且看毒女为凤为你展开一幅摄人心魄的侯门相府锦绣画卷。"
  • 薄情总裁失忆妻

    薄情总裁失忆妻

    “刚才,你跟他做了什么?”将甄慧贤逼到无人的角落,他支着墙壁,一手捏着她光洁的下颌,令她直视着她。甄慧贤摇头,却看到他那双邪魅的眼眸越发的犀利。“我要一个诚实的妻子。”冷酷无温的话语再次响起,字字铿锵有力,几乎是从齿间挤出。同时,捏着她的手也越发的用力。
  • 一眼卿如故

    一眼卿如故

    上官伊倾看着屋子里的人,开口道:“来人,给我把这个人拖出去。”“伊伊,为夫是来看你的。”京城人人都知道将军和公主已经和离,某人还扬言说此生将军夫人还是上官伊倾。伊倾为了自证清白,拿出和离书,没想到某人竟然吞了下去。他说:“伊伊,我心悦你,从一开始就是。”
  • 重生之傲娇悍妃有点甜

    重生之傲娇悍妃有点甜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混沌初开。盘古用自身血肉化为世间万物,同时也孕育出了人、神、魔三界众生。……
  • 楚少,老婆回来,请接驾

    楚少,老婆回来,请接驾

    五年前,她曾在这个城市人仰马翻,五年后,回到这,却和那个最不想见到的男人不期而遇。他记得她的习惯,喜好,甚至她从小留下的细小伤疤位置形状。“楚先生,我不认识你,我们从未谋面。”她装傻充愣。“是吗?”他俊眸闪过一抹戏谑的暗芒,轻巧的声音,温热的大手,烙在她的腿上,“我记得某个女人膝盖上,有一块月牙形的陈年伤疤。”某天,祸不单行,小奶娃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看着身边和对面一大一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脸,她惊恐。“妈咪。”见小奶娃向她奔来。“我不认识他。”使个眼色给对面帮忙带娃的闺蜜,她急急落荒而逃。都说楚少,不苟言笑,是个冷面阎罗,那是因为,你没看到他,在她身边讨好忠犬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