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说】"病从口入",对于卫生意识薄弱,抵抗力不强的小儿来讲,可以说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病毒时邪容易从小儿的口鼻入侵到孩子体内,引起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如果邪毒侵至口舌,孩子的口腔里就会长疱疹,患儿会感到口腔里头疼痛,又不会表达,于是出现不想吃东西的情绪,容易流口水;如果邪毒入侵到四肢,患儿手足上就会长疱疹;如果邪毒进一步影响到心肺等脏腑,有可能会引起气促、咳嗽、神昏、抽搐等危重的病象,严重的患儿可能会合并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脑炎、脑膜炎等病症,从而引起死亡。手足口病的影响不容忽视,本偏方的药材虽然简单,但是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之功效,适用于易感人群预防。换季时节以及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高发期,多给小儿喝这个偏方,一方面能够将初受入侵的邪毒外辟在萌芽阶段,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小儿对抗病毒的抵抗力。
根据调查,造成小儿个子矮的原因很复杂,除去遗传、疾病和性腺分泌不足等多种先天性原因外,正常小孩个子之所以会比同龄人要矮,主要原因就在于食物方面。儿童期进食的质和量,都是影响孩子发育及个头高矮的重要原因。要想孩子长得高,必须要尽力保证孩子的饮食营养充足。
社会上所谓的"矮身材",是指小儿目前的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地区儿童身高5厘米左右,或者在一百个小孩当中,身高排行倒数三甲之内的,即可称之为矮身材。要提醒的是,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同班同学半个头至一头高度时,就要提高警惕,不能单纯地认为孩子只是"晚长高",从而不对孩子的身高成长引起重视。孩子身高要从小抓起,在幼儿园时期,一旦发现孩子身高落后就要配合食疗多加钙质丰富的食材以提升孩子长高的可能性。因为很多孩子的身高不够,如非先天性原因,则是后天的营养不均衡,或者是骨骼发育缺乏必要营养要素造成的。只要小孩时期营养均衡了,就可避免孩子以后矮个子的尴尬了。
【偏方名】黄豆炖猪蹄。
【食材】猪蹄一个,黄豆适量。
【做法】第一步,先将黄豆用水泡发,大概三个小时左右能发胀完成。第二步,把水烧开,放进猪蹄用水焯一下,反复更换2~3次清水,再煮,去除猪蹄的腥味。第三步,将猪蹄、黄豆、适量酱油、葱姜放入锅中倒进清水,焖煮大概一个小时,待猪脚肉质变软即可食用。可作为佐餐食物,在肠胃消化允许的前提下多吃无碍。
【护士说】在小区里,傍晚散步时总会看到一个七八岁大的小男孩在和父亲一起进行积极的运动锻炼,运动中间,从未停止过,我不禁钦佩孩子的毅力。因为一般来说,孩子七八岁的时候虽然好动,但是更愿意在家看动画片、玩玩具,这孩子竟然能如此自觉地每天晚上完饭后锻炼身体?
结果有一天晚上,我看到了孩子蹲在健身器材旁边哭,父亲叉着腰在教训孩子,说男孩要是再不锻炼,以后变成矮个子了,我看不过眼过去劝父亲,说孩子七八岁,长这个个头也不算矮,就别太要求过高了。
结果父亲竟然说孩子足足有十岁了,还只是这个个头,比同班同学足足矮了大半个头,不加强锻炼不行。我便细看孩子,觉得他身体应该没什么,就是矮了点,还有就是瘦了点,肉不多。孩子继续哭闹说不想跑步,想回家。
我见状便劝服爸爸带着儿子来了爷爷家。
爷爷一看,说孩子个儿矮,一方面是遗传的原因,也有后天的因素,只要稍微注意饮食,配合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就行,不用太侧重什么增高保健操之类的。父亲洗耳恭听,想听出什么惊世骇俗的方子来,结果爷爷就让他和妻子多给孩子做点黄豆炖猪蹄来吃。
再过了半年,我已经很少看到男孩了,有一天晚上见到一个孩子在楼下玩耍,开开心心的,细细一看,原来就是那个男孩,他长高了至少有10厘米。
他告诉我,就是听了爷爷的话之后,妈妈一个礼拜给他做四五次黄豆炖猪蹄,加上猪蹄和黄豆的配搭很鲜甜,他特别喜欢吃,很多时候连汤都喝个精光,爸妈都不能和他抢,结果就长了不少。
【爷爷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有一句老话叫"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说明了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豆类的营养价值是非常高的。豆类所含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其营养价值接近于动物性蛋白质,是最好的植物蛋白,而且富含钙、磷、铁、钾、镁等无机盐,是膳食中难得的高钾、高镁、低钠食品,更是中国餐桌上的"热门菜"。而偏方中的另一个主角猪蹄,也为人所熟悉。猪蹄对于经常四肢疲乏,腿部抽筋、麻木,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及缺血性脑病患者有辅助疗效;其富含骨胶原蛋白,有保持血管弹性、健脑和防止脂肪肝形成的作用,有助于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减缓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的速度。
一到炎夏酷暑的季节,就会有不少的婴幼儿出现一种长期发热的疾病,在医学上,这称为"夏季热",又叫"暑热症"。此病多发于6个月到3周岁的婴幼儿,主要是因为这个年龄层的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自身体温调节的功能较差,加上整体的发汗机能还不健全,排汗时有不畅,散热会慢一些,便很难适应夏季的酷热环境,因而容易造成发热持久不退。
中医认为,体质过差的幼年儿童,常有出现暑热症的情况。家长不用过于慌张,病急乱投医。其实,从孩子的日常饮食入手,扶正食疗,充分促进消化,才是增强孩子体质,打造健壮身体的重点。而且,针对暑热症的家居食疗也很简单,比如在瘦肉汤、鸡汤里加点白芍、淮山、莲子等食材就可以生津健脾,帮助孩子消化之余,又能温补孩子体质。
【偏方一】荷叶冬瓜粥。
【食材】新鲜荷叶1~2张,冬瓜适量。
【做法】将荷叶洗干净后加入水,煎汤大概500毫升左右,将荷叶汁倒出来过滤备用。冬瓜切成小块,倒入荷叶汁及适量粳米,将其煮成稀粥,加入白糖适量即可。
【偏方二】山药蚕茧粥。
【食材】蚕茧10~12只,红枣数颗,山药50克,糯米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蚕茧洗干净,煎汤大概500毫升左右,滤去蚕茧的汤渣,保留其汁液,再将去核后的红枣、山药和粳米等一同放进蚕茧汤水中,煮成稀粥便可。
【护士说】有一次,我连续几天在医院的急诊室遇上常客,是一位妈妈,抱着出生四个月的孩子来打点滴,她说孩子老是发热,今天打了点滴,不下两天又开始发热。因此,孩子一发热她就抱着孩子来打点滴。
我摸摸孩子的额头,看样子他不像是发烧啊,再问问妈妈孩子的症状,她说孩子全身发烫,但是并无咳嗽、流涕等症状。
我见妈妈这样隔三差五地抱着孩子来医院急诊室也不是办法,重点是点滴打多了,几个月大的孩子也会吃不消,于是就带她来找爷爷。
爷爷一看孩子的眼珠子和舌头,说孩子不是单纯的发烧,而是患上了小儿暑热症。暑热症多数发生在母乳期的幼儿身上,主要是幼儿自身的体温调节还不完善,加上夏季天气温度过高,容易打破孩子体内的温度平衡,他自己调节不过来,表之于外,便出现了全身发热的状况,这种暑热症应该从食疗调理和保健消暑的角度进行处理,就算天天去打点滴也只能治标不治本,因为点滴只是通过药力去刺激体内调节系统的暂时均衡,而根本性的调节机理还是没有解决。
于是爷爷让孩子的妈妈多煮荷叶冬瓜粥或者荷叶冬瓜水给孩子喝,煮好冬瓜水之后,放进奶瓶,让孩子代替清水来喝,喝上几天,暑热症便能消除。
【爷爷说】上述两款汤粥,对于消热解暑效果很好,冬瓜清热生津、利水止渴、荷叶清热解暑,适用于发热不退、口渴、尿少的患儿;而蚕茧能够止渴解毒,山药、红枣两种食材是健脾开胃的"好手",适用于低热、神疲乏力、胃纳减退、大便溏薄的患儿。同时,爷爷告诫家长们,发现小儿患上暑热症,切忌给孩子吃消炎和退烧药物,因为消炎退烧的药物药性较强,伤脾胃,本来小儿受热毒邪侵,脾胃心肺已有受损,再用此类药物会导致孩子的体质越来越差,从而引起病情的恶性循环。爷爷建议家长们,除了上述两款食疗以外,暑热比较严重的患儿还可适当地进行中药调理,配合清热解毒、健脾补肺的中药服用以缓解病情。
啼哭是婴幼儿的一种本能反应,小孩子从零岁至三岁,由于说话表述的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善,因此很多时候都会用啼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一般来说,造成小儿夜间啼哭的情况很多。比方说,尿布湿了,小屁股不舒服;室内空气比较闷,小孩呼吸不畅;或者小孩衣服穿得较多,出汗湿衣服裹着皮肤不舒服;又或者衣被盖得太多使孩子感觉到热;饥饿、口渴、疾病疼痛等,这些都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这些情况下的啼哭是正常的。
所谓的"夜啼"是指婴儿白天一切如常,生理照料并无不妥,体检没有异常发现,没有疾病,也没有饥饿、口渴的生理需求,却每至夜间就会出现阵阵啼哭或者持续啼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夜哭郎"。中医认为,夜啼的主要原因是心肺积热,烦躁而啼,脾胃虚寒,寒痛而啼;或者白天受惊,因惊而啼等。
【偏方一】百合粥。
【食材】百合50克,莲子30克,糯米100克,红糖少许。
【做法】将莲子、百合洗干净,放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干净的糯米,三样食材煮成稀粥,再加入适量红糖即可。特别提醒,百合、莲子及糯米需要煮烂才能更好地发挥功效及增强口感。
【偏方二】龙眼粥。
【食材】干龙眼肉20克,红枣4枚,粳米60克。
【做法】将龙眼肉、红枣、粳米等材料洗净后一同放在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成稀粥,再根据个人喜好加入适量白糖,然后将枣核、龙眼肉的渣等隔掉,便可食用。龙眼粥本身略带甜味,白糖分量可酌量减少。
【偏方三】蝉麦大枣汤。
【食材】蝉蜕2克,浮小麦6克,钩藤3克,大枣3枚,甘草2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上述材料洗净,放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待大枣等食材有所微烂即可,然后隔渣,加入适量白糖,饮用其汤。此款汤略有一点药材味道,适合年纪在三岁以上的小童喝。
【偏方四】葱姜红糖饮。
【食材】葱根3根,生姜3片,红糖15克。
【做法】将葱根切成条状和生姜片一起放进水中,开水煎煮大概3~4分钟,加入适量红糖调味,便可饮用。
【护士说】有一天半夜大概10点多,有人来到爷爷家敲门,是对年轻的夫妇,爷爷以为是急诊,赶紧应门。夫妇说,孩子患了一个奇怪的病,爷爷便问到底是什么奇怪的病。夫妇说,孩子中邪了。中邪?爷爷一听便着急了。
夫妇说,孩子很奇怪,像是中邪了一样,白天好好的,多笑少哭,但是一到晚上便哭个不停,有时候哭得喘气,或者提不上气,声音也沙哑了,父母听着像是揪心一样地难受。夫妇便赶紧来找爷爷开一些定惊辟邪的方子。
爷爷看了看孩子,听着孩子在自己面前哭了几声,再看看孩子的眼珠子,笑了笑说,这不是什么中邪,完全不是,只不过是得了一种病,叫"夜啼症"。夜啼症是一种婴幼儿常患的疾病,表现为白天一切正常,晚上却哭啼不断。爷爷说夜啼症不用怕,不用慌,只要稍加调理就能痊愈。
因为夜啼症主要是由于孩子心肺虚热、脾胃虚寒所引起,因此爷爷建议夫妇俩回家多给小孩喝点姜葱红糖汤或蝉麦大枣汤就好,犯不着到处找什么辟邪定惊的方子。另外,爷爷还提醒夫妇,作为新手爸妈,让他们多注意孩子的微表情,很多时候衣服穿多了,孩子觉得闷热,或者室内空气不畅通,孩子觉得憋气,也是会哭的。而衣服穿得多还门窗关得严,正是很多新手爸妈的通病,生怕孩子吹风了会生病,也怕孩子穿少了会着凉。其实一切以孩子表之于外的体温为准,如果握着孩子的小手,能够感受到孩子的手掌是温热的,就证明孩子够暖。因为孩子的体温调节和成人不一样,成人切忌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体温。
【爷爷说】夜啼症对患儿的作息及饮食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以上几款甜饮药膳,性气温和,适合不同症状的小儿多加食用。百合性微寒,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更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和钙、铁等成分,与糯米一同煮成稀粥,让小孩在睡觉前食用,可达到润肺、清心安神、控制孩子夜间啼哭的效果。偏方二中的龙眼肉性甘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类成分。传统中医一直有个说法,龙眼肉是"主五脏邪气,安志,久服强魂,聪明"之品,说明龙眼肉自古以来在中医学上便是补品之中的上品,此方将龙眼肉与大枣、粳米同煮,能够很好地起到安神定惊的作用,减轻小儿夜啼症。偏方三中,蝉蜕性甘平,有疏风定惊的功效,一直以来是婴儿常用药物;而钩藤、浮小麦等材料又有平肝镇惊、养心安神的功用;大枣更是能够养血益脾、清心火,将几种材料同煮成水,每日1次按时饮用,镇定安神效果会很好,坚持饮用1~2周便可治好小儿夜啼。
婴儿口疮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口舌生疮是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小儿出生后,应经常查看小儿,对先天不足的早产儿或久病体弱儿,特别是消化不良腹泻的患儿,更需经常查看口腔有无白屑或舌上、口颊两侧黏膜、口唇内侧、齿龈、上腭的咽部有无生疮。如果患儿口腔有唾液下流,稍有异味,而且嘴唇外翻,充血鲜红,小儿口腔有灼热刺痛感的,则是口糜。
引起口疮的病因是多方面的,病情亦有轻有重,但无论是哪一种口疮,病患儿童都会因为口腔不舒适而降低食欲,轻者仅影响小儿乳食的摄入,重者可出现全身不适的症状,所以一旦发现小儿患有口疮病,家长们要及时治疗护理,并针对不同的病因,在平时应做好预防。
【偏方名】竹叶灯芯乳。
【食材】淡竹叶6克,灯芯草1.5克。
【做法】将竹叶、灯芯草洗干净,放于锅中,加入清水,用水煎煮。隔渣取汁大概10毫升左右,和平常喂哺的乳液搅拌均匀后,给幼儿饮用。每当哺乳的时候都可以加入适量的竹叶灯芯乳。
【护士说】一个妈妈带着小孩来找爷爷,说宝宝刚满三岁,最近小孩经常指着嘴巴说"疼",后来妈妈发现她的口腔壁上有一处乳白色溃疡。妈妈一看,就想起了小孩小时候口腔里经常出现这种白色的斑,以前孩子小,不会讲话,妈妈以为是奶迹就没管它,现在孩子会讲话了,才告诉妈妈,原来口里面的白斑会疼。此后,每隔两三个月孩子口里就会长一粒黄色的溃疡,不久自己又好了。虽然能自愈,但是妈妈还是不大放心,就带她去看医生,可是医生也说不出孩子口里长白斑却又不治而愈的原因,就带孩子过来了。
爷爷看了看孩子,便说孩子是长口疮了,应该多饮用竹叶灯芯乳这个偏方。中医认为,小儿长口疮与免疫功能低下,缺乏维生素或微量元素锌、铁等原因有关。因此,家长多给小儿吃竹叶灯芯乳,再在平时合理搭配孩子的饮食,除了肉、蛋类食品外,多吃些蔬菜、水果,就能有效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减少复发。
【爷爷说】造成小儿长口疮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整体上讲是脾胃积热、心火上升和虚火上浮三大方面。脾胃积热型口疮患者适合选用清热解毒、通便泻火的食材;心火上升型的口疮患者适合选用清心泻火的食材;而虚火上浮型的口疮患者应选用滋阴降火的食材。针对小儿体内热寒虚实的情况不同,家长要有针对性地给小儿用药。其中,上述的竹叶、灯芯草等食材,性温和,清热平燥,对于心火、虚火和脾胃积热都有平和慢调的功用,建议家长可多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