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的教育,就是文学素养的培养,就是养成人的温柔敦厚的性情;但是老是去搞文学的人,变成读书读酸了的书呆子,很讨厌,那就是笨蛋,所以,过了,“故《诗》之失,愚。”
《尚书》的正与反:
“疏通知远,书教也。”《尚书》读了可以让人们了解历史,人读了历史,可以比较通达,透彻了解世故人情,知道远大;但是,读历史要注意,尤其读中国史更要注意,因为各朝的历史是后代人编的,很多事情相隔久远,而且各人的主观、成见又不同,所以历史上记载的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但有时候事实不一样,也不完整,还需要其他的补充;只读史书,就归于片面,会产生误差了,所以,“《尚书》之失,诬。”
《乐经》的正与反:
“广博易良,乐教也。”《乐》包括了音乐、艺术、文艺、运动等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这些都包括在“乐”里,“易良”就是由坏变好,平易而善良,是提高人们的修养了;但是,片面执著地讲艺术等等,又容易使社会风气变得太奢靡了,“《乐》之失,奢。”
《易经》的正与反:
“絜静精微,易教也。”絜静就是哲学的、宗教的圣洁;“精微”是科学的了解认知。易经的思想融合了哲学、科学、宗教三种精神,让人们变得智慧;但是研究追求过度了,如果没有基本道德修养,一个人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手掐八卦,未卜先知,别人还没有动,他就知道了一切,就未必是好事了,此人就鬼头鬼脑,花样层出了。古有“察见渊鱼者不祥”的说法,所以,“《易》之失,贼”。
《礼》的正与反:
“恭俭庄敬,礼教也。”《礼》是规范人行为的,学了就能提高人格的修养,有助于薰陶人品,规矩很重要;但是,过分讲规矩就非常恐怖了,全照医学理论,两手就不敢拿食品了,过分研究法律条款,连路都不敢走,动辄就要犯法,过去的很多繁杂的无意义的礼节,让人又好笑又头痛,所以“礼”要恰到好处,“《礼》之失,烦。”
五经之外,还提到了关于《春秋》的正与反:《春秋》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属辞比事”是历史给我们提供很多人生方面参考。
《春秋》是孔子著的历史书,虽然古代的社会形态与我们不同,原则却没有两样,所以读了《春秋》,知道古人同类事情的善恶、处理方法,“属辞比事”,就知识渊博,是读《春秋》带来的有益之处;但是,懂了历史的春秋大义以后,固然是好,但是研究过甚了,容易自以为是,带来不应该有的灾难,所以,“《春秋》之失,乱。”
孔子的一个学生子游就说过一个故事,说你如果是一个臣子,君王有了不对,每次见了劝他,次数多了,硬要做忠臣,不讲究方法,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时命都丢了。对朋友也是一样,朋友不对,你劝他劝多了以后,他不听你的,你也应该动态地用一些其他的方法,否则,一味地说教,你不但不能改变朋友,还会变成冤家了。
种种这些说法,都是讲的一个道理,即做事情做人要适度,不可过分,这就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本质。
最合理的路
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为某单位设计建造了一组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这是三幢建设在一大片空地上遥遥相望的漂亮的大楼,建筑师超人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大楼轮廓初具的时候,看到的人都已经赞不绝口了。
快竣工时,工人们问他:“三幢大楼之间的人行道如何铺设?”
“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全种上草。”建筑师回答。
大楼主人和工人们都感到纳闷,但这是著名的建筑师的话,他们不好反对,就在这空地上全种上了草。
一个夏天过后,在三幢大楼之间,和三幢大楼通往外面的草地上,已经被来来往往的行人踩出了若干条小路。这些小路有些因为走的人多,就宽些,有些因为走的人少,就窄一些,但他们蜿蜒伸展,错落有致,就像是几条树林间的小道。
到了秋天,建筑师又带着工人们来了,他让工人沿着人们踩出的路痕铺就了大楼之间和通向外面的人行道。然后在道路两旁种上了树木和花草。
每一个走在这些道路上的人都说:这几条路,是比大楼更伟大的杰作。
建筑师创造了两个伟大的作品,而在道路作品里,正有着自然和谐的真谛。
别太在意
曾有3个病人在同一病房接受治疗,一个是工人,一个是农民,还有一个是医生,他们都得了一样的病——脑部微细血管破裂,半身不遂,即俗称的中风。
那个农民回家以后,其家人看他没有了劳动能力,如同废人,对他也只是一般性的照顾,已无往日的热情。没几个月后农民孤独地死了。
曾是医生的病人了解这种病的顽固性,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干脆整天躺在床上,看看小说,听听歌曲,不再愿意活动,不愿意到户外去运动呼吸新鲜空气,由于他害怕碰到熟人。大约半年后,医生死了,死时平静祥和。
那个工人回家后,老伴精心照料,天天陪着运动,多活动,用一边的身子带动另一边的身子,只用一个拐杖走路。再后来,没知觉的一边身子渐渐有了知觉,虽然仍未彻底好起来,但却仍然顽强地活着。
三个人对待生命的三种各异的态度,以及别人对他们的生命的不同态度,以及生命力在他们身上的不同表现,令我们不能不为之动容。
幸福的含义
一个朋友参加一项竞赛,得了个二等奖,奖品是一台43厘米的纯平显示器。抱着显示器回家,他却不太开心。他跟我们说了从前看过的一部电影,片名好像是《天堂的孩子》。
主人公小阿里在参加比赛时,一心只想跑第三名,以拿到梦寐以求的奖品——一双小鞋子。他想让妹妹每天穿着它,而不是光着脚去上学。他被别人推倒了又爬起来再跑,情急之下,竟然冲到了第一名,主办单位安排大官和他合影,阿里却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尽管冠军有着很高的荣誉,能得到更为丰厚的奖品,他却只想要那双并不漂亮的小鞋子。结果,他不仅没有得到,反而连仅有的一双鞋也跑坏了。
在那个时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幸福;幸福就是得到你急需的东西。独自住在乡下的老人,总是能收到城里儿子寄来的钱物,很让乡亲们羡慕,但老人最想要的不是这些,而是孙膝下承欢的天伦之乐;在炎炎夏日下赶路的人,急需的是一片树荫,一阵凉风、一把扇子,一眼清凉的泉水,而不是一件名贵的貂皮大衣。大海是富饶的,它哺育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珍藏着无数的宝藏和财富,但在海上迷航的人,急需的却是普普通通的淡水。现我不需要显示器,显示器我已经有了。
这个朋友原本只想得个三等奖,三等奖的的奖品是一台彩色喷墨打印机……
其实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最幸福的事情,不是比别人得到的多,而是得到自己最需要的。
农夫的哲理
有一位农夫,家境贫寒,散淡疏放,疏于劳作。别人忙于农事时,他却常常躺在树边的树荫下自己去乘凉。
一次,又值农忙季节,一个下田去干活的邻居看到他还像没事人似的悠然躺在大树下,劝道:“你不该这样活着。”
农夫问:“那么该怎样活着?”精明的邻居说:“你应该比别人更勤于耕作,春天不要偷懒,夏天不要怕热,起早搭黑,把你田里的庄稼种好。”
“那以后呢?”农夫问。“到秋天,你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邻居说,“你再省吃俭用,又会节余下很多粮食。把节余的粮食卖了,换成钱,又可以买许多田地。有了更多的田,你可以打更多的粮,卖更多的钱。这样下去,你就越来越有钱,过些年,你就可以盖深宅大院,买许多螺马,雇一大群人,替你干活了。”
“那以后呢?”农夫问。“那以后你就自在了。别人去干活,你就可以舒舒服服躺在树荫下过日子啦!”
“那么,你看现在呢?我不就是舒舒服服地躺在树荫下吗?”农夫问。
惧老休妻
有一个叫陶邱的人住在平原郡,他娶了渤海郡墨台氏的女儿做妻子。这位女子不但容貌十分美丽,而且很有才华,为人温柔贤慧,亲戚邻居没有不羡慕的。陶邱也感到心满意足,一家人过得十分幸福。
一年后,他们生了个儿子,家中更是充满了乐趣。一天,妻子对丈夫说:
“自从嫁到你家,这一年多我从没回过一次娘家,我很是想念母亲和娘家的人,我们是不是择个日子,回一趟娘家,顺便也把孩子带给他们瞧瞧?”
丈夫想了想,说:“也是,应该去见见岳母。”
于是一家三口人选了个日子,雇了车马一路上风尘仆仆到了渤海郡。到了墨台氏妻子家里,娘家人见了女儿、女婿和小外孙,都非常高兴,杀鸡宰羊招待。岳母丁氏已是70多岁的老妇人,自然行动迟缓,步履蹒跚,满脸皱纹交错,说话也不灵巧了。岳母上前见过女婿便回房休息去了。
几天后,陶邱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家。一回到家就把妻子休了。
妻子感到十分诧异,便问丈夫:
“不知我有什么过错,夫君要休我回家。”
丈夫陶邱说:
“前几天到你家去,见了你母亲真叫我伤心,她年龄老了,满脸老气横秋,德行礼节都不讲了,已不能与过去相比。我担心你老了以后也会变成这副模样,倒不如现在就把你休了。再也没有别的原因了。”
妻子听了,哭笑不得。后来,亲戚和邻居知道了这件事,都骂陶邱愚蠢至极。
这位丈夫实在是庸人自扰,为担心遥远的将来而放弃现实中的美好,这不是太愚蠢了吗?
抚琴而治
有一个人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他到任以后,只是抚琴自娱,并不管政事,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前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
于是他请教道:“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他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而且不分主次,看见什么管什么,需要什么做什么,所以十分辛苦,却仍然难以治理好;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制定好计划,分清先后、主次,所以能治理得好。”
人生要学会厚德载物
当高产抗病的土豆传到英国时,英国农民并不感兴趣。为了推广种植这种土豆,英国当局做了大量宣传,但收效甚微,优良土豆仍被冷落,于是有人出了一个主意。
在各地种植土豆的试验田边,让全副武装的哨兵日夜把守。此举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一块庄稼地怎么会有士兵把守呢?周围的农民无不好奇,不断地趁着土兵的“疏忽”而溜进去偷土豆,小心翼翼地把偷来的土豆拿回去揣摩,并种在自家地里,用心侍弄,看到底有何不同。一个季节下来,此种土豆的优点就迅速广为人知,普及开来,成为英国农民最受欢迎的农作物之一。
送者贱求者贵,越不容易得到的越珍贵,自重身价往往能要个好价钱,当然分寸尺度要拿捏好。比如故事中的士兵看守过严便不行了。
养花人的梦
在一个院子里,种了几百棵月季花,养花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每个月都看见花。月季的种类很多,是各地的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偏爱,设法托人带来送给他的。开花的时候,那同一形状的不同颜色的花,使他的院子呈现了一种单调的热闹。他为了使这些花保养得好,费了很多心血,每天给这些花浇水,松土,上肥,修剪枝叶。
一天晚上,他忽然做了一个梦:当他正在修剪月季花的老枝的时候,看见许多花走进了院子,好像全世界的花都来了,所有的花都愁眉不展地看着他。他惊讶地站起来,环视着所有的花。
最先说话的是牡丹,它说:“以我的自尊,决不愿成为你的院子的不速之客,但是今天,众姐妹们邀我同来,我就来了。”
接着说话的是睡莲,它说:“我在林边的水池里醒来的时候,听见众姐妹叫嚷着穿过森林,我也跟着来了。”
牵牛花弯着纤弱的身子,张着嘴说:“难道我们长得不美吗?”
石榴激动得红着脸说:“冷淡里面就含有轻蔑。”
白兰说:“要能体会性格的美。”
仙人掌说:“只爱温顺的人,本身是软弱的;而我们却具有倔强的灵魂。”
迎春说:“我带来了信念。”
兰花说:“我看重友谊。”
所有的花都说了自己的话,最后一致地说:“能被理解就是幸福。”
这时候,月季说话了:“我们实在寂寞,要是能和众姊妹们在一起,我们也会更快乐。”
众姊妹们说:“得到专宠的有福了,我们被遗忘已经很久,在幸运者的背后,有着数不尽的怨言呢。”说完了话之后,所有的花忽然不见了。
他醒来的时候,心里很闷,一个人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他想:“花本身是有意志的,而开放正是它们的权利。我已由于偏爱而激起了所有的花的不满。我自己也越来越觉得世界太狭窄了。没有比较,就会使许多概念都模糊起来。有了短的,才能看见长的;有了小的,才能看见大的;有了不好看的,才能看见好看的……
从那天起,他的院子逐渐成为了众芳之国。
“浑沌”的命运
在传说中南海的君王叫“倏”,北海的君王叫“忽”,中间的帝王叫“浑沌”。倏与忽经常作客于浑沌的国土,接受浑沌丰盛的招待,倏与忽欲报答浑沌热情的款待,想着人都有七窍而浑沌却没有,就想要一天凿出一窍,让浑沌也能跟他们一样享受美食、音乐、怡人的景色等,没想到等七天凿完七窍后,浑沌却因此死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体质与活动的条件,很难将其他人的条件硬套在另一个人的身上;生活的方式虽有多种,但智者只采取适合自己的一种。
学唱歌的驴子
有一则寓言是这样讲的:一头驴听说蟑唱歌好听,便头脑发热,要向蟑学习唱歌。于是蟑就对驴说:“学唱歌可以,但你必须每天像我一样以露水充饥。”于是,驴听了蟑的话,每天以露水充饥,其结果呢,没有几天,驴就饿死了。
这个故事讲起来有点可笑,可现实生活中像驴这样的人还很多。不要总觉得别人拥有的比自己好,不顺应规律,勉强行为是一切痛苦和灾难的本源。
毁瓜与护瓜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夫宋就被派到一个小县去担任县令,这个县正好位于魏国与楚国的交界处,这地方盛产西瓜。虽然同处一地,可是两国村民种西瓜的方式和态度却大不一样。
魏国这边的村民种瓜十分勤快,他们经常担水浇瓜,所以西瓜长得快,而且又甜又香。楚国这边的村民种瓜十分懒惰,又很少给西瓜浇水,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慢又不好。楚国这边的县令看到魏国的西瓜长得那么好,便责怪自己的村民没有把瓜种好。而楚国的那些村民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是一味怨恨魏国的村民,嫉妒他们为什么要把瓜种得那么大那么香甜。于是,楚国这边的村民就想方设法去破坏魏国村民的劳动成果。每天晚上,楚国村民轮流着摸到魏国的瓜田,踩他们的瓜,扯他们的藤,这样,魏国村民种的瓜每天都有一些枯死掉了。
魏国村民发现这个情况后,十分气愤,他们也打算夜间派人偷偷过去破坏楚国的瓜田。一位年纪大的村民劝阻住了大家,说:“我们还是把这件事报告给县令,向他请示该怎么办吧?”
大家来到宋就的县衙。宋就耐心地劝导本国的村民说:“为什么要这么心胸狭窄呢?如果你来我往没完没了地这般闹下去,只会结怨越来越深,最后把事态闹大,引起祸患。我看最好的办法是,你们不计较他们的无理行为,每天都派人去替他们的西瓜浇水,最好是在夜间悄悄进行,不声不响地,不要让他们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