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0500000022

第22章 机缘品第七(1)

机谓根机,缘谓胜缘;机有利钝,缘有胜劣,机缘相感,自性开发。故以“机缘”名篇。按:古本无此篇题,别本或作《参请机缘第六》。今从流行本也。机缘者,兼师及弟子言之也。大凡世出世间,一切善法恶法,无不由过去生中种植前因,至于今生或他生,始获果报。种善因者获善果,种恶因者招恶报,此一定不易之理。必也见自性佛,已断后有,不遗诸因,而后果报可灭;因果即灭.始得超出三界,不入轮回。师之传佛心印,与弟子等之得闻大乘,皆非偶然,故立此品。

师自黄梅得法[1],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2]。时有儒士刘志略[3],礼遇[4]甚厚。志略有姑为尼[5],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6],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7]。

[1]黄梅,见前注。

[2]别本云:“师去时至曹侯村,住九月余。”然师自言:“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此求道之切,岂有逗留?作去时者,非是。按《传灯》《会元》《正宗记》等,以为未得法以前之事。今本则以为得法之后,至韶州逢刘志略。兹依今本。

[3]《万姓统谱》五十八:“志略,唐刘志道之子也。”

[4]礼遇,以礼相待也。

[5]父之姊妹曰姑。尼者,出家之女子,梵语比丘尼。“比丘”之语通男女,而“尼”音则示女性也。”

[6]暂,须臾之间也。

[7]《传心法要》:“裴相公问师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悟,岂在言说?言说只是化童蒙耳。”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1]:此是有道之士[2],宜请供养。有魏[3]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4],竞来瞻礼[5]。

[1]年高德优之人曰耆德。《周礼》:“八十曰耆。”《周雅释诂》:“耆,长也。”《周语》:“耆艾修之。”注:耆艾,师傅也。

[2]《书》:“惟有道曾孙周王发。”杜甫诗:“先生有道出羲皇。”韩愈《诤臣论》:“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谓有道之士乎哉?”

[3]“魏”一作“晋”。

[4]魏武侯,《魏志》第一云:“太祖武帝,姓曹氏,讳操,字孟德,追谥为武皇帝。”或云曹氏玄孙有仕晋封侯者,故作晋武侯玄孙。按:玄孙,乃“系孙”之误,“系”与“”字体相近,故改“系”为“”,后又改“”为“玄”。故有此误。系孙即远孙。《旧唐书》:“柳宗元,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

[5]仰视曰瞻。

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1]。遂于故基重建梵宇[2],延师居之。俄成宝坊[3]。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4],被其纵火焚草木[5],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6]。

[1]《帝王姓系》四:“隋都长安。始文帝辛丑,篡后周,即帝位。终恭帝戊寅,三主共三十八年而灭。”

[2]梵字,谓佛寺也。江总文:“我开梵宇,面壑临丘。”

[3]俄,顷也。时之至短速者曰俄顷。《翰墨大全发集》一:“给孤长者,布黄金地为伽蓝。故寺宇号为宝坊。”按:《大集经》一:“尔时如来示现无量神通力,渐渐至彼七宝坊中。”又云:“诸大菩萨俱共发,来至娑婆世界大宝坊中。”盖欲界、色界中间有大宝坊,佛于此说《涅槃经》。后称寺宇谓宝坊,即据此为美称也。

[4]遁,隐避也。

[5]纵,放也。

[6]挨,强进也。

石今有师趺坐膝痕[1],及衣布之纹[2],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3],遂行隐于二邑焉[4]。

[1]趺坐,结跏趺坐也。《声论》云:“以两足趺加致两,如龙盘结。”《慧琳音义》八:“结跏趺坐略有二种:一曰吉祥,二曰降魔。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此即左押右,手左在上,名曰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依持明藏教瑜伽法门,即传吉祥为上,降魔坐有时而用。其吉祥座,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仰安跏趺之上,名为吉祥坐。如来昔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故如来常安此坐转妙法轮。”《嘉祥法华义疏》二:“结跏趺坐是诸佛常坐之法。作此坐者,身端而心正也。”

[2]常人闻石有趺坐痕,则起疑,谓为怪事。以意度之,师固未尝留痕于石也,石上今有膝痕者,殆后人重其德,或镌其迹于石上,如儒者所云“爱其甘棠”之意耶。然佛家多不可思议之事,慎勿以常人之见测度之。

[3]见上文。

[4]二邑,即怀集、四会二县。详见上文注中。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1],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2],后念不灭即佛[3]。成一切相即心[4],离一切相即佛[5]。吾若具说,穷劫不尽。

[1]唐释慧海《入道要门》下:“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云: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无对。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传灯录》:“明州大梅法常禅师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师言下契,直入大梅山住二十年。祖令一僧去问:和尚见马祖,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云:马祖向我道,即心是佛。僧云:马祖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去,任他非佛非心,我只即佛即心。僧回举似祖。祖曰:梅子熟也。”

[2]前念已过去,不可沾恋而再使之生。以全此心之清净圆明,即离一切相也。

[3]心体湛然,应用自在。故后念不可灭也。后念若灭,已如槁木死灰之无情,不可作佛。

[4]经云:“一切惟心造。”又曰:“心生则种种法生。”故知一切皆由心造。

[5]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瞋、无憎爱、无胜负,离一切相,即是本来清净佛。

听吾偈曰:即心名慧[1],即佛乃定[2]。定慧等持[3],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4]。用本无生[5],双修是正[6]。

[1]不起一念即定,此名即心。是心常能照境谓之慧,同体异名也。

[2]离一切相,即佛乃定。定是慧体,其名虽异,其本来则一也。

[3]等持,别本作“等等”。《传灯》《会元》《正脉》皆作“等持”。即“定慧均等修持”之谓也。《涅槃经》:“定慧等学,明见佛性。”《顿悟入道要门论》下:“僧问:如何定慧等学?师曰:定是体,慧是用。从定起慧,从慧归定,如水与波,一体更无前后,名定慧等学。”《小止观》上:“《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故经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智慧力多,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如来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见于佛性。’”

[4]习性,研习修成之性也。《地持经》:“习种性者,从先来修善所得,是名习种性。”

[5]定体起用名为慧。慧,寂而常照。定,照而常寂。寂,故无生无灭也。无生无灭之所起用,用亦无生无灭,故能照而常寂。是乃本来一体正法也。

[6]双修,定慧双修也。《修心诀》:“曹溪云: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若悟如是,任运寂知,遮照无二,则是为顿门个者,双修定慧也。”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1],不悟而自屈[2]。我知定慧因[3],双修离诸物[4]。

[1]前念不生,后念不灭,成一切相,离一切相,无二无别。

[2]不悟者,自己屈辱自佛。

[3]言我今始知定慧之正因。

[4]双修定慧,则离一切相。

僧法达,洪州人[1]。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2]。来礼祖师,头不至地[3]。祖诃[4]曰:礼不投地[5],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6]?

[1]洪州,隋置,旋废。唐复置。南唐建为南都。宋初复为洪州,旋改为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县,即旧时州治也。

[2]《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明释智旭云:“此经乃如来究竟极谈,具明施设一代时教所以然之线索,如家业之有总账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非精研智者大师《玄义文句》,不能尽此经之奥,仍须以荆溪尊者《释签妙乐》辅之。”

[3]头至地者,以我所贵之首,接彼所贱之足。五体投地,表至敬也。

[4]音“呵”。《说文》:“大言而怒也。”

[5]《法苑珠林》二十八《致敬篇·仪式部》云:“既知一心合掌之仪,即须五体投地礼之。”按:法达礼六祖,头不至地,盖是乖慢之礼,非如法行礼。故大师诃禁其无礼之慢心,实为法中之诫勖。后学宜知。

[6]蕴,蕴蓄。习,积习。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1],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2],都不知过[3]。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4],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5],亡功福无比[6]。

[1]不以为可胜人,则无慢心矣。

[2]《孟子》朱注:“负,任在背。”《前汉书·高祖纪上》“自负”注:“应劭曰:负,恃也。”

[3]都,一概也。

[4]幢,幢幡也。《笔削记》一:“破邪见幢树。”《正法宝净影双卷经疏》:“我慢高胜,幢上出。”慢心之高举,譬如幢之高耸,故曰慢幢。

[5]《止观》七:“为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观之,实无有我。我在何处?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原人论》:“形骸之色,思虑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如灯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瞋、痴等三毒;三毒击意,友动身口,造一切业。”按:我慢为有我中之一。以法达恃诵《法华经》三千部而慢人,故以生罪之说折之。

[6]“亡”与“无”通。无功与有我对待。旧刻本及藏经本皆作“亡”,俗刻本改为“忘”,非是。“无功”则成无漏因,故曰福无比。功,指一切之有为功德而言,诵经特其中之一端而已。法达以诵《法华经》三千部自以为功,故以无功之说折之。《金刚经》:“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师又曰:汝名什么[1]?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2]?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3]。空诵但循声[4],明心号菩萨[5]。汝今有缘故[6],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7],莲花从口发[8]。

[1]什么,不知而询问之词也。《传灯录》:“在此作什么?”

[2]若实达于法,行住坐卧,出息入息,皆真诵经。今徒劳于文句,故知未达真妙法也。

[3]休歇,止息也。

[4]《破相论》:“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但循声,言心实未诵也。

[5]不但循声读诵,且将经义明白在心,即号菩萨。或云:明心见性,方号菩萨也。

[6]缘,宿缘也。

[7]《血脉论》:“至理绝言,教是言语,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庄子》:“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

[8]《法华合论》一:“众生难见者自心,习见者莲华。指其习见之象,示其难见之妙。故以经名《妙法莲华》。”《法华句解》一:“莲华者,上根人观之,即是自性,法华三昧,更非他物。中下之机,则作引物譬喻本有觉性、清净妙理也。妙玄云:问莲华定是法华三昧之莲华,定是华草之莲华?答:定是法莲华。法莲华难解,故以华草为喻。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但作法华之解。中下未悟,须譬乃知,以易解之华草莲华,喻难解之三昧莲华。”《戒环要解》:“一称经名,则莲华出口。一能随喜,则法香在身。”此言法达果信佛未尝有所说法,离言说相而忘诵经之功,则可以诵《妙法莲华经》矣。故曰:“莲华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1]: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2],岂知宗趣[3]?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4]。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5]。纵说多种譬喻[6],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7]。

[1]悔谢,忏悔谢罪也。

[2]《破相论》:“在口曰诵,在心曰念。”

[3]《起信论法藏疏》:“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4]止,使之止于《方便品》,不再诵下文之《譬喻品》也。

[5]出世,佛出世也。

[6]纵说,尽凭而说之意。《法华文句》:“譬,比况也。喻,晓训也。”

[7]《法华经·方便品》:“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法华指掌疏》一下:“唯,犹独也。以,犹为也。言诸佛所为,无二无三,故曰唯以一事。此事非小,故曰唯以一大事。因此生悲,缘此感佛,故曰唯以一大事因缘。因缘凑合,佛乃出兴,故曰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1]。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2]。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3]。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1]《法华要解》:“佛知见者,彻了实相真如真见也。在法名一佛乘,在因名一大事,在果名一切种智。故曰诸佛因一大事故出兴,为一佛乘故说法,欲令众生开佛见知,而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也。此真知见,生佛等有,本来清净。唯人以妄尘所染,无明所覆,而自迷失。《中峰广镜》一曰:佛知见者,乃破生死根尘之利具也。”《法华文句》四:“佛以一切种智知,佛以佛眼见,开此智眼,乃名佛知见。”《法华玄义》九:“灵知寂照,名佛知见。”

[2]《智度论》七十:“佛名为觉,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最初觉,故名为觉。”

[3]《法华经·方便品》:“令众生开佛知见者,即开觉知见也。欲示众生佛知见者,即示觉知见也;令众生悟佛知见者,即悟觉知见也;令众生入佛知见道者,即入觉知见也。”《法华合论》三:“佛不言以佛知见授之众生,而言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者,则知众生本自有之,不从他以得之也。虽不从他以得之,必藉善知识为之缘,以方便为开示,而使之悟入也。”《法华要解》云:“开,破无明之封蔀;示,指所迷之真体;悟,豁然洞视;入,深造自得,而证一切种智。是为佛知见道也。”又以四门配释四位、四智、四教等者,详《天台文句》、《文句记》、及《法华科注》等。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1]。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2]。

[1]按:此小乘劣慧之机,每兴“佛知见我辈无分”之叹者。如《法华·信解品》云:“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又如“穷子即受教敕,领知珍宝”是也。

[2]驱驰,驱车马而驰逐也。《诗·皇华篇》:“载驰载驱。”按:此言为尘劳所驱驰也。

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1],种种苦口[2],劝令寝息[3],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4],侵入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5],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6]以为功课者[7],何异犛牛爱尾[8]。

[1]三昧,见前注。《法华·方便品》:“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2]《法华·方便品》:“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苦口,犹云苦言。《法华经·信解品》:“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我子。”

[3]寝,止也。寝息者,止共贪爱也。

[4]我慢者,自恃高贵而慢他之谓也。《法华经·方便品》:“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5]《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

[6]劳,疲也,勤也。《说文》:“剧也。”劳劳,言劳之至也。

[7]功,功令。课,课程。每日限定时间作事,谓之功课。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道教史

    道教史

    《道教史(精装典藏本)》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道教史(精装典藏本)》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世界佛教通史·第五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

    世界佛教通史·第五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

    本书是世界佛教通史丛书之中国佛教卷,介绍了宋至清中期的中国佛教发展情况。主要内容如下:一、宋代佛教。两宋社会与佛教、临济宗的理论与实践、云门宗的理论与实践、曹洞宗的理论与实践、华严和天台的“中兴”、律宗与净土信仰、佛教艺术新风貌。二、辽金佛教。辽代社会与佛教、辽代寺塔建筑艺术、金代社会与佛教、金代佛教艺术概况。三、西夏佛教。西夏社会与佛教、佛教政策和管理制度、僧众管理与寺庙、佛教宗派和藏传佛教、佛教艺术。四、元代佛教。元代社会与佛教,元代教门简况,临济宗及其禅学演变,多民族佛教文化艺术的融合发展。五、明代佛教。明代社会与佛教,明代初中期佛教,明代后期佛教(上),明代后期佛教(下),明代佛教文化艺术。六、清代前中期佛教。佛教政策与管理措施,禅宗诸派及其演变,教门诸派、律宗与净土信仰,寺院组织管理制度,三类重要法事。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热门推荐
  • 何泽涌:放大的细胞人生

    何泽涌:放大的细胞人生

    1919年1月28日,何泽涌出生在苏州的“两渡书屋”。“两渡书屋”是何泽涌父亲何澄“灵石何寓”院内最早盖起的一幢房屋。“灵石何寓”为何澄亲书,由工匠镌刻烧制成一个长方形的搪瓷匾镶嵌在大门旁边的院墙。当时的门牌号码是苏州十全街一四三号(后改为151号)。“灵石何寓”门匾,不仅开宗明义地标明了何澄是灵石移居到苏州的山西人,而且在“灵石何寓”的界地十全街和五龙堂小巷的拐角处,何澄还立有一块不同寻常的界碑——“灵石共和堂何”。
  • 德行

    德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给马云一个团队,他会怎么管?

    给马云一个团队,他会怎么管?

    这是一本直接向全中国最牛团队取经的团队管理书籍。如何带好一个团队?这让许多中高层管理者、职业经理人感到困惑!尽管有很多书籍在向我们不厌其烦地传授带团队的方法,但仍无法完全解决带团队过程中诸多潜在而未知的新问题。本书将用直接简单的语言,以“像马云一样带团队”为视角,展现阿里巴巴这支神秘的团队,向广大读者诠释马云及其团队执行力的管理之道和创新理念。本书颠覆了传统经管书说教式的、高深莫测的管理理论,以马云日常工作中如何抓团队的简单实用语录为主线,用这些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和全新的不落俗套的幽默生动诙谐的小案例作为辅助,力图帮你解决管理团队过程中复杂棘手的问题!
  • 忧心浅殇

    忧心浅殇

    办公室,父子俩一前一后的看着工作的女人。一顿饭后,女人将要奔往异乡工作,此次带走的还有自己的儿子。而身为她的丈夫,面对这种事情的态度竟有些不寻常?!!刚下飞机,一眼便定故事,是开端还是结局?那么,这次的奔波又将掀起怎样的故事?
  • 假婚真爱:左少克制点

    假婚真爱:左少克制点

    渣男迫害,母亲冷漠,父亲重病,弟弟受伤。这一系列的事情就像山体垮塌一样压在孟依岚身上,她绝望得想要一死了之的时候,左泽渊就像天神一般降临在她身边。为了父亲的手术费,他们协议结婚,她要为他挡掉父亲安排的对象。她一直都清楚,他们结婚是假的,她只是他的一个挡箭牌。却没想到他却要假戏真做,把他变成他名副其实的太太!被压倒在床,她奋力反抗:“左少,这跟说好的不一样啊!”左泽渊则邪恶一笑:“证都领了,我履行以下做丈夫的义务,天经地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落花镇

    落花镇

    那时,落花镇叫梅溪口,静静地卡在落花河的腰上,就那么一湾碧透的水,一条倚江而筑的街,却上连着桂北下接着湘南,于是,那条名叫梅溪街的街面上行走着的男男女女不是浓浓的湘音就是淡淡的粤韵,日子久了,那湘音与粤韵就融杂起来分不出什么是真正的湘音什么是真正的粤韵了。他们倒也无所谓,倚着梅溪街的铺面做着生意,从北边来的那生意大都是些日杂百货,顶有特色的就是那武冈豆腐宝庆乳鸭衡阳卤鸡了,从南边来的那生意就讲究得许多,他们经营的是江南绸缎粤西盐巴,最不济的也是桂林的药草,日子过得远比北边来的人滋润。
  • 盾矛黑白

    盾矛黑白

    一分知缘由的开始,铸就一世的阴魂,人生能有几次机会,重新来过,重新开始,是爱情!那重获新生的力量在哪里!需要你我思考人生的意义,没有武侠的墨家就像没有灵魂的人行走在无聊的黑暗世界中走向光明中,不知道方向在哪里?只想告诉自己,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替别人活着,担起那自以为是的责任!
  • 凉风叶

    凉风叶

    流年终抵不过回忆,再好的过去也留不住岁月。前行,是唯一的办法。
  • 封天龙帝

    封天龙帝

    六道崛起,丹帝重生!踏碎凌霄,吾为龙帝!强横的武者碎山裂石,焚山煮海!在这个以武为尊的大陆,重生一世的少年姜陌,觉醒逆天武魂,身怀炼药、炼丹绝技,亲手将那些陷害他的人撕成粉碎!且看少年姜陌如何在荆棘丛生的武道一途,杀出一条血路,成就一番绝世霸业!
  • 不负朝夕

    不负朝夕

    众人皆知,他宋遇卿是顶顶有才华的人,年少就成名,虽说有家里长辈的名望为引,但他自己也确实是杰出的后生。年少时期的锋芒到如今气势内敛,他用了十五年的时间,他身边一直无人相伴,传闻是因为一位名叫温忆君的女性,只是直到属于宋遇卿的传奇落幕,众人也不知“遇卿忆君”是怎样一段故事。唯有自小与宋遇卿长大的范如明白,这个在外人看来不可一世的男人不过是一个求而不得的可怜虫罢了,纵使误会万千,到如今也只是: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宋遇卿落寞逝世,再睁眼却发现重回少年时期,那个还没有遇到温忆君的时候,他不会再放手了,有误会就解开,有无奈就打破,有困难就迎头直上,这一生,他不愿意再仅仅只是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