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0500000038

第38章 六祖能禅师碑铭(3)

[6]《涅槃经》:“菩萨摩诃萨修不杀戒,有五种心,谓下中上、上中上、上上,乃至正见,亦复如是。是五十心,名初发心。具足决定,成五十心,是名满足。如是百心,名百福德。具足百福,成于一相。如是展转具足,成就三十二相,名清净身。”《华严经》:“愿一切众生,得上妙庄严相,以百福相,庄严其身。”《新婆沙论》云:“问:如契经,说佛一一相,百福庄严。何谓百福?答曰:上中百思,名为百福。何谓百思?谓如菩萨造作增长足善住相业时,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令净调柔。次起一思,正牵引彼后。复起五十思,令其圆满。譬如农夫,先治畦陇,次下种子,后以粪水而覆溉之。彼亦如是,始足善住相业,有如是百思庄严,乃至顶上乌瑟腻沙相业,亦复如是。由此故说,佛一一相,百福庄严。”

[7]《法华玄义》一:“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法华游意》:“妙是精微深远之称。”《大日经疏》一:“妙名更无等比,更无过上义。”《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经行[1]宴息[2],皆在正受[3]。谈笑语言,曾无戏论[4]。故能五天重迹[5],百越稽首[6]。

[1]旋绕于一定之地也。《阿弥陀经》:“饭食经行。”

[2]宴,安也;息,止也。

[3]梵语“三昧”,三,正也;昧,受也,故译作“正受”。是禅定之异名。定心离邪乱谓之正;无念无病,纳法于心,谓之受。如明镜之无心现物也。

[4]《佛遗教经》:“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华严经》:“永离世间一切戏论,住于诸佛无戏论法。”

[5]刘煦《唐书》:“天竺国,即汉之身毒国。或云,婆罗门地也。在葱岭西北,周三万余里。其中分为五天竺,一曰中天竺,二曰东天竺,三曰南天竺,四曰西天竺,五曰北天竺。地各数千里,城邑数百。南天竺,际大海。北天竺,拒雪山,四周有山为壁,南面一谷,通为国门。东天竺,东际大海,与扶南、林邑邻接。西天竺,与罽宾、波斯相接。中天竺,据四天竺之会,其都城周围七十余里,北临禅连河云。”《汉书·息夫躬传》:“羽檄重迹而押至。”陆机《辩亡论》:“珍瑰重迹而至,奇玩应响而赴。”吕延济注:“重迹,谓远方贡献多,而车马之迹重叠也。”

[6]《史记》:“秦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韦昭曰:“越有百邑。”服虔曰:“百越非一种,若今言百蛮也。”

修蛇雄虺[1],毒螫之气销。跳殳弯弓[2],猜悍之风变。畋渔悉罢,蛊酰知非[3]。多绝膻腥,效桑门之食[4]。悉弃罟纲,袭稻田之衣[5]。永惟浮图之法[6],实助皇王之化。

[1]《淮南子》:“断修蛇于洞庭。”高诱注:“修蛇,大蛇。吞象三年,出其骨之类。”《楚辞》:“雄虺九首,往来悠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2]《诗经》:“伯也执殳。”毛苌《诗传》:“殳长丈二,而无刃。”贾谊《过秦论》:“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隋书·地理志》:“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行以杀人,因食入人腹内,食其五脏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三年不杀他人,则畜者自钟其弊。累世子孙相传不绝,亦有随女子嫁焉。干宝谓之为鬼,其实非也。”《左传》:“命僖叔待于针巫氏,使针季酖之。”杜预注:“酰,鸟名。其羽有毒,以画酒,饮之则死。”孔颖达《正义》曰:“《说文》云,酖,毒鸟也。一名运日;《广雅》云,鸩鸟,雄曰运日,雌曰阴谐。《广志》云,鸩鸟形似鹰,大如鹗,毛黑,喙长七八寸,黄赤如金。食蛇及橡实,常居高山巅。《晋语·诸公赞》云,鸩鸟食蝮。以羽翮栎酒水中,饮之则杀人。旧制,鸩不得渡江,有重法。石崇为南中郎,得鸩,以与王恺,养之,大如鹅,喙长尺余,纯食蛇虺。司隶传祗于恺家,得此鸟,奏之,宣示百官,烧于都街。是说鸩乌之状也。以其因酒毒人,故字或为‘酖’。”

[4]《魏书·释老志》:“诸服其道者,则剃落须发,释累辞家,结师资,遵律度,相与和居,治心修净,行乞以自给,谓之沙门;或曰桑门,亦声相近;总谓之僧,皆胡言也。僧译为和命众,桑门为息心,比丘为行乞。”《释氏要览》:“沙门,肇师云,出家之都名也。梵云沙迦懑曩,唐言勤息。谓此人勤修善品,息诸恶故。又秦译云勤行,谓勤修善法行趣涅槃也。或云沙门那,或云桑门,皆译人楚夏尔。”

[5]稻田衣,即水田衣之意。水田衣,即袈裟。因衣纹正方,似水稻田之界画,故名。《十驾斋养新录》:“释子以袈裟为水田衣。今杭州神尼塔下,有唐杭州刺史卢元辅磨崖刻七言诗,首句云‘水田十里学袈裟’。”

[6]图,亦作“屠”。《魏书·释老志》:“浮屠,正号曰佛陁。佛陁与浮屠,声相近,皆西方言,其来转为二音。华言译之,则为净觉。言灭秽成明,道为圣悟。”

弟子曰神会[1],遇师于晚景,闻道于中年[2]。广量出于凡心[3],利智逾于宿学[4]。虽末后供[5],乐最上乘[6]。先师所明,有类献珠之愿[7]。世人未识,犹多抱玉之悲[8]。

[1]《传灯录》:“西京荷泽神会禅师,襄阳人也,姓高氏。年十四,为沙弥,寻往西京受戒。景龙中,却归曹溪。祖灭后二十年间,曹溪顿旨,沉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盛行于秦洛。乃入京,天宝四年,方定两宗,南能为顿宗,北秀为渐教。师乃著《显宗记》,盛行于世。师于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中夜奄然而化,俗寿九十三。”

[2]中,顾本作“长”,今校从《唐文粹》本。

[3]凡心,凡人之心也。

[4]《往生要集》上本:“利智精进之人未为难。”宿学,积学之人也。《史记》:“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5]《涅槃经》二:“尔时会中有优婆塞,是拘尸那城工巧之子,名曰纯陁。与其同类十五人俱,为令世间得善果故,舍身威仪,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悲泣堕泪,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及比丘僧,哀受我等最后供养,为度无量诸众生故。世尊,我等从今,无主无亲,无救无护,无归无趣,贫穷饥困。欲从如来求将来食,唯愿哀愍,受我微供,然后乃入于般涅槃。尔时世尊告纯陁曰:我今受汝最后供养,今汝具足檀波罗蜜。时大众闻佛世尊普为大会,受于纯陁最后供养,欢喜踊跃。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希有纯陁!汝今现世得大名利,德愿满足。甚奇纯陁,生在人中,复得难得无上之利。善哉纯陁,如优昙华,世间希有。佛出于世,亦复甚难。值佛生信,闻法复难。佛临涅槃最后供养,能办是事,复难于是。”

[6]最上乘,佛乘也。《法华经》:“若诸菩萨,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

[7]《传灯录》:“师子比丘尊者,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其子问尊者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今既长矣,而终未能舒,愿尊者示其宿因。尊者睹之。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手奉珠。众皆惊异。尊者曰:吾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尝赴西海斋,受嚫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矣。长者遂舍其子出家,尊者即与受具。以前缘故,名婆舍斯多。”

[8]《韩非子》:“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谓余知道,以颂见托。偈曰[1]:五蕴本空[2],六尘非有[3]。众生倒计[4],不知正受[5]。莲花承足[6],杨枝生肘[7]。苟离身心,孰为休咎[8]。(其一)

[1]偈者,规定字数、句数,以三字乃至八字为一句,以四句为一偈。梵语偈陀,此译为颂。梵汉双举,故云“偈颂”。

[2]《心经》:“五蕴皆空。”案: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

[3]《心经》:“无色声香味触法。”

[4]倒,颠倒。计,执计。倒计,犹云倒见。

[5]正受,见上。

[6]以莲花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坐故,又以诸花皆小,无如此花。梵天王坐莲花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于宝花上结跏趺坐。坐如是,立亦如是,故云莲花承足。

[7]《庄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依,俄而柳生其左肘。”王维诗:“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柳肘。”苏轼诗:“浮游云泽峤,宴坐柳生肘。”

[8]休咎,犹吉凶也。《书·洪范》:“曰休征,曰咎征。”《汉书》:“箕子为武王陈五行阴阳休咎之应。”

至人达观[1],与物齐功[2]。无心舍有[3],何处依空[4]。不著三界[5],徙劳八风[6]。以兹利智[7],遂与宗通[8]。(其二)

[1]达观,意无沾滞也。凡喜怒哀乐,不为境遇所拘束,谓之达观。

[2]《庄子·齐物论》:“欲齐物我,齐是非,齐名实,齐多寡,齐成亏,齐有无,齐大小、寿夭、生死、梦觉而一之。”

[3]有,即三有等。见前。舍有,舍去有也。

[4]《菩萨璎珞经》:“一切诸法,亦无所倚。不倚内空,亦不依外空。”《起信论》:“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知觉。”

[5]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自他化天已下,皆名欲界。以希须乐欲,故名。自初禅至四禅,皆名色界。以未出色笼,故名。四空天,皆名无色界。以只有四阴,无色蕴,故名。《法苑珠林》:“三界,第一欲界,欲强色微,故号欲界。第二色界,色强欲微,故号色界。第三无色界,色绝欲劣,故名无色界。”《菩萨璎珞经》:“摄意常定,心如虚空,不著三界,是谓无行。”

[6]《锦绣万花谷》:“《宝积经》及《大毗婆沙论》,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为八风。”《释氏要览》:“《佛地论》云: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前诽拨,名毁。不现前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7]利智,见上。

[8]《楞伽经》:“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愍彼偏方[1],不闻正法[2]。俯同恶类[3],将兴善业[4]。教忍断瞋[5],修慈舍猎[6]。世界一花[7],祖宗六叶[8]。(其三)

[1]指韶州地方言。

[2]正法,真正之道法也。《无量寿经》上:“弘宣正法。”

[3]指韶州民族言。

[4]善业者,身口意三业之善也。如五戒、十善等之作业。

[5]忍,见上。瞋,怒也。贪、瞋、痴为三毒,故当断之。

[6]《坛经》:“六祖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之,对曰:但吃肉边菜。

[7]《华严经》:“菩萨摩诃萨,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莲花现身。遍此莲花之上,结跏趺坐。”

[8]考《传灯录》,昔如来以正法眼藏,付迦叶大士,展转至二十八祖达磨尊者,航海南游,是为中华初祖。达磨传慧可,为二祖。慧可传僧璨,为三祖。僧璨传道信,为四祖。道信传宏忍,为五祖。宏忍传慧能,为六祖。

大开宝藏[1],明示衣珠[2]。本源常在[3],妄辙遂殊[4]。过动不动[5],离俱不俱[6]。吾道如是[7],道岂在吾。(其四)

[1]宝藏,累积珍宝之库藏也。《无量寿经》:“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法华经·信解品》:“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2]《法华经》:“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以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

[3]《禅源诸诠》一:“圭峰云: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为禅那。此性是禅之本源。”

[4]此句言妄情一动,则向外驰求,遂与本源殊异也。然舍妄非本源,妄即是本源,故“本源常在”之下接以此句。

[5]动不动者,动与不动也。《佛遗教经》:“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

[6]俱不俱者,俱与不俱也。《楞伽经》:“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成唯识论》:“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

[7]《庄子》:“吾示子乎吾道。”《家语》:“吾道非乎?”《胜鬘宝窟》上本:“印述之辞,如是如是,诚如圣教。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资持记》上一之一:“如是者,指示之词。”

道遍四生[1],常依六趣[2]。有漏圣智[3],无义章句[4]。六十二种[5],一百八喻[6]。悉无所得[7],应如是住[8]。(其五)

[1]四生,见上。

[2]趣,趣住之意。众生因业因而趣住之处也。六趣者,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

[3]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证有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者,余此有漏之依身。阿罗汉为四圣中声闻之极果,故云“圣”。声闻、缘觉得一切智,故云“有漏圣智”。

[4]义,道理也;意味也。《顿悟入道要门论》:“我所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法过语言文字,何向数句中求。”案:此句言章句中无义理也。

[5]六十二种者,指六十二种见而言。《毗婆沙论》云:“六十二见者,五蕴中各起四见。四五二十,三世各二十,通为六十。通身,即是神身异神二见,总为六十二见。”

[6]《法华文句》五:“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托此比彼,寄浅训深,乃至动树训风,举扇喻月,故言譬喻。”《涅槃经》二十九有八种譬喻,《五分律》一有波罗夷四喻,《金光明经》一有佛寿四喻,《法华经》有七喻,《如来藏经》有十喻,《维摩经》亦有十喻,《仁王经》有八喻,《金刚经》有六譬,《观佛三昧海经》亦有六譬。要之,佛经中之譬喻,指不胜屈。西方言数之较多者,皆括言之而曰一百八;如一百八遍念佛,一百八臂金刚藏王,一百八名陀罗尼经,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一百八名梵赞等。今云一百八喻,亦其例也。

[7]《华严经》:“以智慧月,普照法界,了达一切,悉无所得。”《传心法要》下:“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无相故。不可以心得,心无相故。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无相更得无相,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本无所得,无得亦不可得。所以道无二法可得,只教你了取本心。当下了时,不得了相,无了无不了相亦不可得。”

[8]《金刚经》:“应如是住。”《顿悟入道要门论》上:“问:心住何处即住?答:住无住处即住。问:云何是无住处?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云何是不住一切处?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得如是住者,即名无住心也。无住心者是佛心。”

同类推荐
  • 新时期宗教工作与管理

    新时期宗教工作与管理

    面对新时期我国宗教状况的新形势、新变化和宗教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切实提高做好宗教工作的能力,本书从学习党的宗教理论政策知识和做好宗教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宗教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处理复杂宗教问题的有效途径。本书还强调要做好农村宗教工作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宣传教育,依法打击邪教和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
  • 佛教与青年

    佛教与青年

    《佛教与青年》谈论佛教青年的成功立业之道,如何做一个出家人,青年僧伽的十无思想和十有思想,青年的力,菩萨的心,佛教青年的生涯规划,参加佛学夏令营的意义,工作与身心的和谐等等。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金刚经鉴赏辞典

    金刚经鉴赏辞典

    《金刚经》是印度佛教发展的产物,由于该经阐述了大乘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登上佛教舞台后迅速流传,影响十分巨大。唐太宗曾让玄奘依梵本重新翻译,并将新译本发布全国。唐玄宗为推行三教并重政策,在各教中选出一部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亲自注释后颁布全国,其中佛教选的就是《金刚经》。本书的主体部分由经文、注释、译文、赏析及评赞五部分组成。附录收录了两篇作者的研究成果,一是对《金刚经》在印度和中国历史上的流传以及各种不同文本进行介绍;二是对《金刚经》六种汉语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使读者能够对《金刚经》的基本情况有总体的把握。
  • 心中月

    心中月

    从书中你可以领悟出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启示,从而助你打开蒙尘幽暗的心灵。万行法师言:古之成佛者,不惟有虔诚的信佛之心,还必有坚韧不拔的学佛之志。自古道:“信佛容易,学佛难。”即信之又学之,是走向圆满独一无二的途径。所谓“信之”,就是要终生不渝,矢志不移;所谓“学之”,就是要学习佛的崇高品质,学习佛的超凡意境,学习佛的博大胸怀。修学佛法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使自己在心态、情操、体能、智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升华。只有真正地了知佛法,明确见地,才会真修实证,走进走出。信而不知即学者,乃迷信,非智信。惟有信学合一,方可迈入成佛之道。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热门推荐
  • 傲剑轻歌

    傲剑轻歌

    若每个人都不忘初心,若每个人都不经历风雨,若每个人的道路没有坎坷,若我们没有发生过波澜的曾经;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我们不能改变命运;然而,左右命运的不仅仅是天时地利;若我们不曾为名利所诱惑,若我们不曾被生死所胁迫,若我们选择爱情与平凡而不去追逐,又何尝不能避免烦恼与纷争;多少因造化弄人而因爱生恨的怨侣,最终逃脱不了宿命。。。。。。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涅羽

    涅羽

    【介绍】一群羽国妖孽——鸟妖的感情故事。作小鸟也要考试读书,作小鸟还可以学习法术,住漂亮的树屋小别墅,恋爱又该选择哪个种族。羽族曾经迷题的揭露,小乌鸦成长奋斗的旅途,日子可以糖果般甜蜜,可有时也会咖啡样轻苦。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不惑情缘

    不惑情缘

    以虚实结合,架空历史为背景描绘一个从无到有的帝王与一段真挚的情缘。
  • 九洲夙云纪

    九洲夙云纪

    明明是天命神女,再世为人却连个正经身份都没有……她爱的人,化成草木无情,爱她的人,已飞升玉琼。她寻遍三千世界,再无一人疼她、护她、怜她、爱她……直到……遇见他,什么?!差点灰飞烟灭?!她发誓:断情绝爱,踏骨归来!
  • 玉音法事

    玉音法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江汉丛谈

    江汉丛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横川行珙禅师语录

    横川行珙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主神空间特权者

    主神空间特权者

    一张黑卡可以让苏凡自由穿梭在主神空间。“通告:向原住民透漏主神空间,抹杀!你有特权,抹杀对你无效。”拥有黑卡,苏凡可以进入任何世界。“通告:主线任务没完,抹杀!你有特权,抹杀对你无效。”黑卡的特权远远不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