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3300000023

第23章 张之洞家训(1)

【作者介绍】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壶公,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贵州安龙县)。他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一,近代重工业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晚清杰出的教育家。

张之洞出生时,他的父亲张瑛时任贵州兴义府知府,因此,张之洞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封建教育。同治二年(1863年),张之洞考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从此踏上仕途,官居显赫。

从同治六年(1867年)起,张之洞先后任浙江、湖北、四川等省学官,在各地倡导兴建书院,培育人才,促进了晚清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年的学官生涯,也使他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他历任湖广、两江总督,在任时,兴办了许多实业。1907年张之洞被调回京城,担任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且兼管学部。第二年,清政府决定将全国铁路兴建权收归国有,他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兼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慈禧死后,张之洞以顾命重臣晋为太子太保。

张之洞于宣统元年(1909年)病卒,谥号文襄。其一生著述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导读】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他强调向西方学习,欲借西方的技术来达到强国的目的。这一点在他的家训中有深刻的体现。张之洞非常重视对后辈子女的教育,他从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让他们大胆进入西式学堂,学习军事,并鼓励他们出国留学。

他还主张子女以贫民贱卒的身份去了解百姓的生活,这种注重亲身实践、体谅民苦的教育方法在今天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他主张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要在真正的生活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素质,培养正确的人格。

张之洞曾做过多年的学官,对当时的教育状况很了解,他提出“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他想要构建一种中西文化共存的模式。但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局势下,他的这种思想没能得到实现,但他的这一主张,仍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是对封建社会“独尊儒术,维护大一统”思想的突破,值得我们深刻反省。

一、立身处世当以忠孝为先

【原文】

示谕吾儿知悉。近阅报载康、梁等自逃显戮后,避居扶桑,日以革命邪说瞽惑人心。年少子弟喜新厌故,多盲从之,吾儿谅不至此。然汝性情粗浮,血气方刚,年幼时又未尝一读圣贤书,难保不为诱入。此则灭门之事,非可儿戏者也。

自三代以下,得国之正,莫如大清。历祖历宗,又深仁厚泽,施于臣民。从无一代非贤主者。吾人厚受国恩,正当尽致身之义,以报答君上。不宜妄听邪说,以自外生命。康梁之徒,昔尝以奸说离间两宫,谋害忠良,以实行其操莽之事。幸天佑大清,为御史杨崇伊告密,得于一夕之间敉平大怼,此正中国之福。今又以惑在外子弟,自正为痛恨。吾儿如遇此者,应掩耳而走,勿为所迷,是为至要。汝须知汝之今日得以安然求学者,其原何在?不过汝父任两广总督,有力以供汝求学耳。而汝父之得有今日,其原又何在?实早受德宗及西后皇上之厚恩。总之草茅之中,置身青云之上,是汝之有力读书,一丝一粟,皆出自大清之赐。受人一饭,尚报千金,况自顶至踵,靡不戴其泽乎。而可昌言排满,昌言革命,以自重罪戾乎。汝又知父之所以令汝不远万里,而去国求学者,又为何故,即欲汝学成归来,得以上致君、下泽民耳。若所学未遂,而先无父无君,是余尚遣儿求学何为,反不如使之一物不知,尚得保其天年,保其家室。况革命之说,本为一二叛徒之邪言。儿何可舍汝父金玉之良规,而从其作贼,以更冀吾儿注意者也。

民生于三,事之如一。天地而下,君亲为长。既可以无君,即可以无父,余尚何必有此叛逆之子乎。余固知汝必不为此,然不可不叮咛告诫,以导汝于正。或者叛徒施其伎俩,以汝为现任两湖总督之子,奇货可居,万端引诱,结果彼辈匿迹无恙,而汝反不保其身,即父兄亦同丧亦是。故尤不得不先事预防,反复申诫。汝年已而立,尚不致绝无心肝,切记切诫。

儿近日身体如何?起居饮食,务须注意。父年力虽衰,精神甚健。家中大小,亦均平安。儿不必悬系。

——节选《张文襄公全集》

【译文】

我写此信是要让我儿知道:最近读报,报上载有这样的消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自从逃脱诛戮后,便避居日本,每日以革命邪说蛊惑人心。而那些年轻人,往往喜新厌旧,盲目追随他们。我想,我儿当不像他们那样吧。不过,因你性情粗心、浮躁,年轻气盛,易于冲动,年幼时,又未曾读过圣贤书,很难保证自己不受引诱而成为他们的一伙。这可是满门抄斩的大事,不可以儿戏待之。

从夏、商、周三代以后,取得国家政权之正当者,没有比得过大清朝的。我朝历代皇帝又都是对臣民非常仁爱、有恩泽的,没有一代不是圣君明主。我们深受国恩,正应当尽到自己献身为官的职责,以此来报答皇上。而不可以妄听邪说,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过去曾以他们奸诈的学说在皇帝和太后之间挑拨离间,并图谋迫害忠良之人,以此实现他们所从事的曹操、王莽式的篡权活动。幸有上天保佑我大清王朝,他们的阴谋活动被御史杨崇伊告密,故而一夜之间,就平定了这些穷凶极恶者。这正是中国的福气。现今,他们又以其邪说迷惑我朝留学国外的子弟,自然是非常令人痛恨之事。我儿如遇到这种人,应该掩耳走开,切勿被他们所迷惑。这件事非常重要!你必须知道,你之所以今天能安然求学,其原因何在?只不过是因为你父亲担任两广总督,有能力供养你读书罢了。而你父亲能有今天,其原因又是什么?其实就是我早先受过德宗及西太后的大恩,提拔我于山野,安置到很高的官位上。所以,你能够读书,穿的一丝、吃的一粒米,都是大清朝所赐给。吃了人家一碗饭,还要报答千金。何况我们从头到脚,无不领受清王朝的恩泽呵,怎么可以宣传、鼓吹排满和革命,以加重自己的罪过呢!

你还须记住,你父亲之所以让你不远万里而去外国求学,又是为了什么?就是要你学成归来,能够上而为君主献身尽力,下而施恩泽于百姓。倘若你所学的知识尚未有所成就,却首先变成无父、无君之人,果真这样,我又为什么派遣儿子去求学呢?倒不如让他什么也不懂得的好,那还能保证他平平安安度过一生,并保全他的家庭。况且,革命学说,本来就是本朝那一两个叛徒的异端邪说,我儿怎么可以置你父亲的金玉之言、最好的规劝于不顾,而去追随他们、充当本朝的反贼呢?这是我特别提请我儿要注意的事。

人生在世,对于三个方面的问题,都要一视同仁。天地之下,君王、父母即为长者。一个人既然可以心目中没有君王,那他也就无所谓对父亲的尊重了。倘如是,我又何必还要这种叛逆之子呢!当然,我深信你不是这种人,不会这样做。但我不可不叮咛告诫于你,以引导你走正道。或许,那些本朝的反叛分子会施展种种伎俩,千方百计引诱于你,最后,他们躲得好好的,安然无恙,使你反而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就连父兄也受牵连而丧命。所以,我不得不特意预防于先,再三告诫于你。其实,你已是三十岁之人,又非那种绝无心肝者。望你一定要牢牢记住我的告诫之言!

我儿近来身体怎样,衣食住行,一定要注意。为父我年纪体力虽然已显衰老,但精神还很旺盛。家中大大小小也都平安无事,你不必挂念。

二、刻苦求学勿沾恶习

【原文】

方今国是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为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以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炼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予智自雄。

同类推荐
  • 《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

    《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是后世《传习录》的母本,因未经后人妄改,拥有极高的权威性和珍藏价值,被已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称为“最完备而可靠”的版本,是阳明心学的首选读本。《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最经典的入门必读书。
  • 中华家训1

    中华家训1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历代赋评注(唐五代卷)

    历代赋评注(唐五代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庄子

    庄子

    《庄子》是《老子》以来最重要的道家典籍,是传承和弘扬道家思想的第一经典。《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涉及到伦理、哲学、人生、政治、科学、艺术诸多方面。
  • 三言二拍精编(第四册)

    三言二拍精编(第四册)

    《三言二拍精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背的,而且其中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热门推荐
  • 王妃你很皮

    王妃你很皮

    一切皆为虚构,仅供娱乐而已,莫较真!莫喷!
  • 文明之异星崛起

    文明之异星崛起

    一个平常的日子里,地球被一股神秘的力量侵入。地震海啸天崩地裂之时,承载着人类精英的舰队则在千钧一发之际发射,奔向了未知的宇宙去寻找新家园。被遗留的《野蛮6》玩家夏羽成了被选中的人,携带着地球文明的火种——文明系统,来到了新的世界。这片新的土地除了他和他的子民,似乎还有着不少其他邻居。种田苟科技?扩张玩侵略?眼前的问题亟需解决。但他的最终目标,还是夺回自己的家园。
  • 带着快递去修仙

    带着快递去修仙

    张师弟,巧克力豆还有没有?老二,天煞帮在哪啊?二哥,呜呜,我又挨打了。张扬:魔镜啊魔镜,谁是修仙世界最帅的男人?好了你不用说了,我知道是我。魔镜:呸,不要脸。本书真谛,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致敬子华神!(书友群是:246164066.)
  • 一寸灰

    一寸灰

    “一寸相思一寸灰。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会消失殆尽,但如果你曾经尝过灰的味道,垂暮之年也会在瞬间让你年轻起来。”《一寸灰》集结了著名专栏作家、影评人毛尖近年发表的68篇随笔。电影评论、文学评论、生活随笔等兼而有之,随手一翻即见生趣。毛尖文风犀利、语藏机锋,堪称“毒舌”,可嬉笑怒骂之间,又有“世俗的温暖”,她能不着痕迹地“将完全不曾发生过关系的事物容纳进一个魔幻的瞬间”:从黑帮片演进发现文化价值,从综艺节目开播引申至节制美学,从包法利夫人谈及“我”外婆,从美剧英剧透析七夕脱单指南……如黄裳所言“毛尖用笔之活,近时无两”。
  • 和律师姐姐的合租日常

    和律师姐姐的合租日常

    假女王/真傲娇刑辩女律师×假乖巧/真腹黑临床医学大五弟弟【文案一】同居前:殷子薇鬼迷心窍地答应了闺蜜的请求,然后……殷子薇:有客服吗?货不对版怎么破?说好的妹妹难不成是女装大佬?#全世界我最义气,就欺负我#同居一个月:殷子薇:我把你当弟弟,你居然把我当闺女?!许闵洋(神秘一笑):对啊,你是我的女儿#未来女朋友也是要当女儿宠的#同居半年后:殷子薇:全律师界都说我是老牛吃嫩草许闵洋(捂着良心):我是老牛,你是嫩草。#全世界老婆最大#【文案二】和律界后起之秀同居的许闵洋最近有一个新发现,据说冰冷女王范的人居然是个超容易脸红的小傲娇?!于是乎,他每天除了实习又多出了一项任务:每天一撩他的律师姐姐姐
  • 情系雪域献身高原的孔繁森

    情系雪域献身高原的孔繁森

    本书介绍了孔繁森的生平,内容包括:齐鲁之子——孔繁森的家乡山东聊城、第一次进藏——青藏高原、第一次西藏情缘——西藏岗巴县、“高原红色边防队”——查果拉哨所、回乡第一岗——山东莘县等。
  • 培养青少年走向成功的故事(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培养青少年走向成功的故事(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健康的身心、丰富的情感、较强的实践能力、优良的品质、过硬的特殊技能、良好的习惯、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必要的合作素质等,都是青少年朋友顺利通向成功之路所需要的基础条件。本书收录了培养青少年的成功意识的经典故事,通过这些哲理故事,使他们坚定目标,一路前行。让这些故事成为最有效的强心剂,为青少年们注入无限的精神力量,也希望每一位青少年朋友都能在这些故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道。
  • 哈佛口才课

    哈佛口才课

    150年来,很多从哈佛大学毕业的人,进入美国军界、政界和商界等领域,获得显赫的职位。
  • 暗渊围城

    暗渊围城

    神秘陨石毫无预兆的降临地球,砸落的瞬间整个城市化为噬人深渊。无法正常使用的兑换系统,被压制的异能,面对预言中的创世,林初怎样自处?又如何在新与旧中做出命运的抉择?受到入侵的地球又会走向何方?
  • 顶级密码

    顶级密码

    本书为“中国当代故事文学读本”幽默讽刺系列之一。本书囊括了当今故事界优秀作者的幽默讽刺精品力作,还首次整合了《故事会》杂志创刊以来尚未开发的幽默讽刺类中篇故事资源,这些故事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已成经典之作。故事或幽默风趣,或辛辣讽刺,让热爱幽默讽刺故事的读者尽享故事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