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3300000036

第36章 庭训格言(1)

【作者介绍】康熙(1661—1722年),原名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二代皇帝,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顺治十一年(1654年),玄烨生于紫禁城景仁宫,顺治十八年(1661年)即帝位,时年八岁,由索尼、苏克萨哈、鳌拜、遏必隆四位大臣共同辅政,年号康熙。康熙六年(1667年)亲政,但他仍没有完全掌握皇权,直到两年后,十六岁的康熙联合侍卫索额图等人智捕鳌拜,才真正成为君主集权的皇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驾崩于北京畅春园,享年69岁,庙号圣祖。

康熙帝自幼勤奋读书、好学上进,精于历史、算学、地理、医学等多类学科。他一生历经坎坷,八岁丧父,九岁丧母,再加上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虽面临的情况复杂,但他临危不乱,在祖母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智擒鳌拜,裁撤三藩,收复台湾。康熙帝一生励精图治,政绩显赫,他积极抵抗外国的侵扰势力,与俄国确立了边界,并两次亲征准噶尔叛乱。因为其统治期间卓越的文治武功,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

康熙帝一生非常崇尚孝道,并身体力行,对其祖母、母亲极为尊敬。他的母亲康皇后去世后,几十年来,对其嫡母章皇后极为恭顺,每年都要亲自陪同章皇后去热河避暑。在康皇后病重期间,他每日前往寿宁宫探望,直至皇后驾崩。

此外,康熙帝还是清朝十二帝中子女最多的皇帝,他有子35人、女20人。

【导读】《庭训格言》是康熙帝对他一生修身齐家、治理天下的经验总结,在其治国的六十一年中,可谓建树颇多,创业和守成之功绩举世无双。康熙帝非常珍惜自己所创立的事业,希望能将它传之千秋万代,他相信自己对人生和治国的每一点体会都是有益处的,因此编成《庭训格言》一书,传给子孙后代。

法国传教士白晋先生亲身见闻了康熙帝教育皇子的各种方法,他在向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的报告中说:“中国皇帝以父爱的模范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中国的皇帝特别注意对皇子们施以仁德教育,努力进行与他们身份相应的各种训练,如教之以经史、诗文、书画、音乐、几何、天文、骑射、游泳、火器等。”而在《庭训格言》中,白晋先生所讲的内容都有涉及。

康熙帝的子孙,多数能文善武,特别是在他之后的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在位期间,都有很大的作为,他们把封建社会推向一个繁荣的高潮,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程。也正是“康熙盛世”的基础,奠定了满清王朝两百多年的统治。这些与康熙帝的仁德智慧和他的《庭训格言》是分不开的。

防患未然小心谨慎为上

【原文】

训曰: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灭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也。

【译文】

当人们没有事做的时候,应经常保持一种有事在身的状态,时刻注意提防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样,就不会有任何意外之事发生。如果人们在有事的时候,能够像没事时那样泰然处事,使种种忧虑平静下来,那么,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会自然消失。古人曾说:“无论办任何事情,越谨慎小心越好,在行事风格上则又要勇敢大胆,雷厉风行。”我认为,遇到事情都应该如此对待

安若盘石处变不惊

【原文】

训曰:曩者三孽作乱,朕料理军务,日昃不遑,持心坚定,而外则示以暇豫,每日出游景山骑射。彼时,满洲兵俱已出征,余者尽系老弱。遂有不法之人投帖于景山路旁,云:“今三孽及察哈尔叛乱,诸路征讨,当此危殆之时,何心每日出游景山?”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闻。不久,三孽及察哈尔俱已剿灭。当时,联若稍有疑惧之意,则人心摇动,或致意外,未可知也。此皆上天垂佑,祖宗神明加护,令朕能坚心筹画,成此大功,国已至甚危而获复安也。自古帝王如朕自幼阅历艰难者甚少。今海内承平,迥思前者,数年之间如何阅历,转觉悚然可惧矣!古人云:“居安思危。”正此之谓也。

【译文】

从前,吴三桂等人发动“三藩”叛乱,我办理军国事务,从早到晚,没有闲空,但我保持着内心的镇定。表面上给人以悠然自得的样子,每天都到景山骑马、射箭。那时,我们满洲八旗兵都离开京城奔赴前线,古代人物留下来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者。在这种情况下,便有一些不法分子在景山的路旁扔下一些书帖,上面写道:“现今正有‘三藩’和察哈尔布尔尼的叛乱,各路大军忙于征讨,在此危急之时,为何还有心思到景山去游玩呢?”对这种造谣生事的现象,我装作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似的。不久,“三藩”之乱和察哈尔叛乱都先后剿灭。当时,倘若我稍稍表现出惊疑、害怕的意思,那么人心就会动摇,或许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意外之事。这都是上天保佑,祖宗神明加意保护,使我能够坚定信心,认真谋划,终于完成此等功业,使已面临危亡的国家重获安稳。从古至今的皇帝,像我这样从小就经历了不少艰难的,真是不多啊!而今,四海之内又是太平盛世,但回想起往事,在几年的时间里我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反而有些担惊后怕。古人说:“居安思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采纳良言闻过则改

【原文】

训曰:今天下承平,朕犹时刻不倦勤修政事。前三孽作乱时,因朕主见专诚,以致成功。惟大兵永兴被困之际,至信息不通,朕心忧之,现于词色。一日,议政王大臣入内议军旅事,奏毕佥出,有都统毕立克图独留,向朕云:“臣观陛下近日天颜稍有忧色。上试思之,我朝满洲兵将若五百人合队,谁能抵敌?不日永兴之师捷音必至。陛下独不观太祖、太宗乎?为军旅之事,臣未见眉颦一次。皇上若如此,则懦怯不及祖宗矣。何必以此为忧也。”朕甚是之。不日,永兴捷音果至。所以,朕从不敢轻量人,谓其无知。凡人各有识见。常与诸大臣言,但有所知、所见,即以奏闻,言合乎理,朕即嘉纳。都统毕立克图汉仗好,且极其诚实人也。

【译文】

现在,天下安稳平定,但我却每时每刻不知疲倦地勤奋处理着国家大事。以前,吴三桂等“三藩”发动叛乱时,因为我意见坚定,所以才能成功地平定叛乱。只是在大军被围永兴那一次,事情危急到连消息也不通了,我内心非常忧虑,不免流露于言语和表情。一天,众大臣进宫商议军事问题,他们进奏完后都退下了,只有都统毕立克图单独留下,对我说:“为臣观察陛下近日的脸色,稍有忧虑。皇上您想一想,我大清八旗官兵,如果五百人集合编队,冲锋陷阵,谁又能抵挡住他们呢?过几天,永兴方面的我军必定会送来胜利的捷报。难道陛下不了解当年太祖、太宗他们用兵的情形吗?为臣从未见过他们皱过一次眉头。皇上您如果这样担惊竭虑,就比不上祖宗了!您何必为这样的情况而忧虑呢。”我很以为他的话是对的。过了几天,胜利的消息果然来到。所以,我从来不敢轻视人,说别人无知。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经常和各位大臣说,你们但凡知道什么、见到什么,都可以进奏,让我知晓;对于那些合理的意见,我将赞许并乐于采纳。都统毕立克图,体貌魁梧,面目俊好,而且是一个十分诚实的人。

法令实施身先士卒

【原文】

训曰:如朕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而人自从。即如吃烟一节,虽不甚关系,然火烛之起多由此,故朕时时禁止。然朕非不会吃烟,幼时在养母家,颇善于吃烟。今禁人而己用之,将何以服之?因而永不用也。

【译文】

我身为皇帝,倘若让法规能够顺利实施,只有自己身体力行,众人才会跟着去做。比如吸烟这件事,虽然它与国家大事没有什么关系,然而火灾的发生常常由它引起,所以,我时时下令禁止吸烟。其实,我并不是不会吸烟,小时候在养母家里,我就开始吸烟。现在我下令禁止别人吸烟而我自己却不在禁止之列,怎么能够让别人信服?因此,为了让众人执行禁令,我就坚决永不吸烟。

广开言路体察民情

【原文】

训曰:人君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之心思为心思,何虑闻见之不广?舜惟好问好察,故能“明四目,达四聪”,所以称大智也。【译文】

身为皇帝,能以天下人的耳目为自己的耳目。以天下人的想法为自己的想法,岂有担心自己所见所闻不广不博的吗?舜正是由于喜好询问,喜好观察,才能够广开四方之视听,洞察社会的情况,所以,才被后人称之为有大智慧的人。

消除悖逆祸难上身

【原文】

训曰:世上秉性何等无之。有一等拗性人,人以为好者,彼以为不好;人以为是者,彼反以为非。此等人似乎忠直,如或用之,必然偾事。故古人云“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者。此等人之谓也。

【译文】

社会中什么样性格的人都有。有一种性格执拗、古怪的人,别人以为好的,他却认为不好;别人以为是对的,他却以为是错的。这种人看起来好像忠贞正直,假如用他办事,必然会失败。所以古人说:“喜好别人所厌恶的,憎恨别人所喜欢的,这就叫做逆拂而为,定会引祸上身。”说的就是这类人。

善恶有报天理难容

【原文】

训曰:凡大人度量生成与小人之心志迥异。有等小人,满口恶言,讲论大人,或者背面毁谤,日后必遭罪谴。朕所见最多。可见,天道虽隐而其应实不爽也。

【译文】

高尚人的胸怀与卑贱小人的心志完全不同。有一种小人,满嘴讲的是恶毒的语言,对高尚的人常常说三道四,或者背后诽谤中伤,这种人日后必定会遭到报应、惩罚。这种事我见得多了。由此可见,天道虽然隐秘,但对善恶人的报应却是不会有差错的。

躬行实践学以致用

【原文】

训曰: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世故多者,又每逐事圆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译文】

记载于经书典籍中的哲理,有具体的方法,而范围却是有限的,但天下的事变化莫测,头绪纷纭复杂。因此。那些刻苦用功读书的人,往往遇事拘泥于经书典籍的道理,不懂得变通;而那些阅历丰富、过于世故的人,又往往遇事圆滑而失主见。这两种人都带有片面性。我认为在读书的时候,必须要好好体察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办事时。又应当根据经书典籍中的道理来处理事情。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出现上述的两种错误。

取长补短无往不利

【原文】

训曰:孔子云:“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如宋周、程、张、朱诸儒,皆能勉行道学之实,其议论皆发明先圣先贤之奥旨。又若司马光,乃宋朝名相,观其编辑《资治通鉴》,论断古今,尽得其当,可谓言行相符,然未尝博道学之名也。今人讲道学者,徒尚语言文字,而尤好非议人,非惟言行不符,而言之有实者,盖亦寡矣。朕不尚空言,惟务实行,尤不肯非议人。盖以人各有短长,弃其所短而取其所长,始能尽人之材。若必求全责备,稍有欠缺即行指摘,非忠恕之道也。

古代人物【译文】

孔子说:“先去实践做事,然后再告诉别人。”诸如宋代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这些大儒,他们都能够努力地将所主张的儒学理论付诸实践,而他们所议论的又都是阐发先圣先贤们的理论、思想的要旨。又如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宰相,看他所编辑的《资治通鉴》,论古谈今,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可称得上是言行一致。然而,他并没有去争名声。现在的人讲宋明理学,只崇尚语言文字,而且又特别喜好责难、讥讽他人,并不仅仅是言行不一,而那些说话讲究实际的人也不多见了。我不崇尚说空话,只注重实际,更不喜欢非议、责难他人。因为,每个人都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抛弃别人的缺点而吸取别人的优点,才能够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才能。如果一定要求全责备,一旦发现别人稍有欠缺的地方就指责不已,这不是尽心体谅他人之道。

熟读典籍开卷有益

【原文】

训曰:古圣人所道之言即经,所行之事即史。开卷即有益于身。尔等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夫吟诗作赋,虽文人之事,然熟读经史,自然次第能之。幼学断不可令看小说。小说之事,皆敷演而成,无实在之处,令人观之,或信为真,而不肖之徒,竟有效法行之者。彼焉知作小说者譬喻、指点之本心哉!是皆训子之道,尔等其切记之。

【译文】

古代圣贤之人,他们说的话就是经典,他们做的事就是历史。所以,只要打开古代的典籍,就会对自身有益。你们平常诵经读书以及教导子弟,只应该以经史作为主要内容。吟诗作赋,虽说是文人学士的事情,但你们平时只要熟读经史,日积月累,自然也能慢慢做得到的。童年接受教育期间,断然不能让他们读小说之类的书籍。小说之类所描述的事情,大都是作者夸张、引申而成的。缺少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让儿童读了这些书,就会信以为真,尤其是那些不成才、不正派的子弟,会照着小说上的人物去行事。他们哪里能知道小说的作者运用譬喻、指点手法的真正目的呢!这些都是教导子弟的重要道理,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

少壮须努力

【原文】

训曰:人在幼稚,精神专一通利;长成以后,则思虑散逸外驰。是故应须早学,勿失机会。朕七八岁所读之经书,至今五六十年,犹不遗忘。至于二十以外所读经书,数月不温,即至荒疏矣。然人或有幼年遭逢坎壕,失于早学,则于盛年尤当励志。盖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壮而学者,如炳烛之光;虽学之迟者,亦犹贤乎始终不学者也。

【译文】

人在年幼时期,精神专一,没有私心杂念,思想畅通无阻;长大成人以后,考虑的事情多,容易走神。因此应当及早读书学习,莫失良机。我七八岁所读的经书,到现在已经五六十年了,但还不会忘记。至于二十岁以后所读的经书,如果几个月不温习,就要生疏了。但是人也有因为幼年遭受到坎坷不幸而失去早学的机会的,那么就应该在壮年时期更加发愤读书学习以弥补早年失学的不足。幼年学习的,就好像太阳初升的光芒;壮年学习的,就如同燃烧着的蜡烛的光辉;即便很晚才知道学习的人,也还是要比一向不学习的人聪明。

汲汲求学方有所成

【原文】

训曰:为学之功有三等焉:汲汲然者,上也;悠悠然者,次也;懵懵然者,又其次也。然而懵懵者非不向学,心未达也,诱而达之,安知懵懵者之不为汲汲也。惟悠悠者最为害道,因循苟且,一暴十寒,以至皓首没世,亦犹夫人而已。古之圣人进修贵勇,如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岂有瞬息悠悠之意哉!孔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盖深悯学者之悠悠,而冀其奋然用力也。学而能日新,则缉熙不已,造次无忘,旧习渐渐而消,至趣循循而入,欲罢不能,莫知所以然而然。故诗人美汤曰:“圣敬日跻也。”

【译文】

同类推荐
  • 三言二拍精编(第一册)

    三言二拍精编(第一册)

    《三言二拍精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背的,而且其中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 道德经全书

    道德经全书

    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以下克上,烽火连天,战乱频仍。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
  •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题宋杨维德等撰, 真实作者 尚待考证。尽管如此, 作为记录与六壬、太乙各名的奇门遁甲术 的《遁甲符应经》, 仍然不失为一部中华术数奇书。奇门遁甲在我国可能已经失传 , 通过《遁甲符应经》等书, 我们有机会一窥它神秘的面目。
  •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

    本书分析阐述了红楼梦作者当时的社会思想、著作的版本问题、前八十回中的某些特殊框架结构组合、后四十回及其作者、作品中的两大疑案等问题。
  • 三言二拍精编(第三册)

    三言二拍精编(第三册)

    《三言二拍精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背的,而且其中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热门推荐
  • 不科学的世界麻将之旅

    不科学的世界麻将之旅

    高三毕业少女们的麻将之旅,在地区赛、全国赛之后,目标是全球第一。(本作品中所有出场人物均为成年人,远离赌博生活更加美好)(因为有太多人说不是同人很失望,我就在这里加上吧。)
  • 错过,即一生

    错过,即一生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故事,或遗忘或铭记,总需要时间去回首爱的珍藏、痛的过往。因为一次错过,痴恋十年;因为十年,又恐再度错过。
  •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降神山

    天降神山

    雷光闪烁之际,从天降下一山,被世人唤为神山。山为何而降?来自哪里?又要去哪里?天际之上,主宰突然自我沉睡。这又是为何?看主人公凌云天是如何踏上强者之路,一一解开这些谜团。
  • 无敌小仙医

    无敌小仙医

    身怀绝世武功,还会神奇医术,秦风肆意纵横都市,揽美女无数,登王者巅峰!
  • 新论

    新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贪财夫人很大牌

    贪财夫人很大牌

    “你要一直失忆也行,我就当你是个其实什么都不会、只会招摇撞骗的女骗子!”钱多多一朝穿越,成了压寨夫人,还要鄙视讽刺?开什么玩笑!她就做个‘财女’给他看!只是她闹过赌坊,赢过商队,抢过钱庄;却躲不过暗箭,防不过小三,直至在他眼前生生坠崖……带着残缺的记忆离开,往日恩爱不过浮云,她在另一个天地崭露头角。白玉为栏金为砖,她是西凰国最有钱有势的女人---钱多多。想要再拥的她的心?那就拿命来换好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花落荼蘼醉芳菲

    花落荼蘼醉芳菲

    上古神物降临,人界幽冥暗潮涌动。各种阴谋与阳谋相互交织,似一场毁灭的盛宴。“那怕负了这天下,我也不会放开你的手!”所向睥睨的大荒战神只为她情有独钟。“谁若伤害我极君熠的女人,只有死路一条!”傲视万物的幽冥太子却因她爱的卑微。前世的纠葛与今生的错过,若一切可以重来,我惟愿化身荼蘼,了然一生。
  • 冷王狂妃御天下

    冷王狂妃御天下

    现代杀手女王误入陷阱,被心爱之人谋害,一朝穿越成为人人可欺的废材嫡小姐,异世重生,风云变幻即将掀开帷幕。斗莲花,虐渣男,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到。可是身边这只大尾巴狼是从哪里来的,我不需要你暖床,我要逍遥自在浪世界。某狼欲哭无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