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3600000010

第10章 再闯生死鬼门关(1)

打进牛棚

正当李琼久准备大展宏图之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袭来,又一次将他抛进苦难的深渊。

“文革”一开始,在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中,在震声如雷的批斗口号中,因为“政治背景复杂”的李琼久,很快被戴上“黑画家”、“地主分子”、“特嫌”帽子,被赶下讲台,打入牛棚。

遭遇批斗的李琼久面容黑瘦,身上的衣服又破又旧。烈日下,他头顶草帽,足裹布袜,穿着一双“水巴龙”草鞋,手拿镰刀,背着一个大得出奇的稀眼背篼,成天与山野为伴。按 “规定”,他每天必须早早起床,忍饥挨饿割满一背篼猪草,到中午才能回到学校吃饭。

“清理阶级队伍”的一天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欲将大地烤焦,在烈日下劳作的李琼久,早已被汗水泡透了衣裤,身后的背篼终于满了,他一边擦汗,一边伸了伸疼痛的腰板……高强度的劳作,让年过六旬的李琼久苦不堪言。然而,更为难熬的,还是批斗会上文武夹攻的阵势。

这天大暑,天气特别闷热,学校大礼堂内,挤满了热血沸腾的师生。批判大会主席台下,头戴高帽,脖挂黑牌的“走资派”、“牛鬼蛇神”和对立派的大小头目,一字排开。面对摩拳擦掌、气势汹汹的红卫兵小将,站在最边上的李琼久却显得有些轻松。作为资深的“挨批老将”,他预感到即将上演的这场闹剧,“火力”会集中在那几个对立派头目和当权派身上,其余的,都是用来陪“杀场”的。

此起彼伏的口号声夹着刺耳的叫骂声充斥着整个礼堂。室外烈日如火,室内犹如蒸笼,李琼久浑身上下早已被汗水湿透,也只能低头垂脑,汗水滴在水泥地上浸出若隐若现的图形,在他半闭半睁的视线里,竟然出现了奇幻的河流、浮动的丘壑,瞬间又幻化为各种抽象的动物图形。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精论,让他在这种幻觉空间里面又有了新的发现……当他被人赶走时,抬头四顾,才发现礼堂里已空空如也。

接受劳动改造不久,随着运动的深入,李琼久被带出学校,关进了地区文教系统重点人员“牛棚”。就这样,李琼久与外界隔离,被完全剥夺了自由。每天,除了没完没了的写检查、汇报思想,就是严厉的审讯和盘问。弟子黄仲新回忆说:“‘文革’中,李老师被关进高级中学不准出来,李师母叫我给他送点衣物和日用品去。里面审查得很严,我带进去的所有东西都要接受严格检查。见到李老师虽然又黑又瘦,但精神状况还好。谈话间,我看到桌子上摆满了报纸和一些零星纸张,一叠厚厚的烟盒纸引起了我的注意,每张上面,都密密麻麻用钢笔写满了各种书体的精美小字。我知道老师长期以来一直养成了临帖的习惯,被关在这里也没有放弃。他说,这里没有纸张,只好将就用这些烟盒、报纸练习了。我实在喜爱那些近乎微刻的小字,向老师讨要了几张,一直珍藏至今。”

逐出校园

“文革”中李琼久被扣上“黑画家”、“反动学术权威”、“地主分子”等许多帽子。然而,最令他恐惧的是“特嫌”,一旦定案,后果不堪设想。

新的一天,新的一轮审讯又开始了,站在审讯席前面,李琼久显得有点紧张。不一会儿,穿着风衣、戴着眼镜的专案组长,不紧不慢地靠近李琼久。他仔细地打量着李琼久,一双眼珠子藏在镜片后不停地转动,突然间转身向李琼久发问:“你不是艺术权威嘛,请问你画得最好的是什么 ”李琼久答道:“画马。”这时,专案组长叫人取来一支粉笔递给他,说道:“你就在地上画匹马给我们看看。”接过粉笔,李琼久很快就画了一匹奔马。专案组长漫不经心地绕画踱来踱去,击掌几声说道:“画得好!”话音刚落,他突然脸色一变,冲到李琼久身边,劈头就问:“你这画是跟谁学的 ”李琼久这才明白专案组长的用意,回答说:“跟梁鼎铭学的。”接着,发问一个接着一个,像炮弹一样打向李琼久。

问:“你们在一起搞了些什么活动 ”

答:“跟他学画。”

问:“你参加了他们一些什么组织 ”

答:“参加过‘三国演义连环画创作会’。”

问:“梁现在哪里 ”

答:“听说在台湾。”

……

迫于无奈,李琼久还是在笔录上画了押。很快,专案组又发起了第二轮攻击。

专案组长点燃了一支烟,向旁边的人使了个眼色,那人便从卷宗里取出一张发黄的照片,递到李琼久面前,专案组长说:“你要仔细看看这张照片,老实交代到底是怎么回事。”李琼久接过照片,突然像触电般地脸色惨白,摇晃了几下,差点跌倒在地……

原来,上世纪三十年代,李琼久为了赶时髦,便和几个年轻朋友一起到相馆,各照了一张身穿黄军装、脚蹬长统马靴、手持军刀的照片。几十年了,李琼久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不料,这张发黄的老照片,竟然落在专案组手中。有了这“呈堂证供”,李琼久怕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不待李琼久作出解释,第三轮攻击又开始了。

专案组长又问:“听说你还会发报。”

原来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李琼久生活拮据,曾被介绍到邮电局当发报员,由于没有兴趣,几天后便放弃了。而今,专案组借题发挥,将此作为“特嫌”的佐证,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梁鼎铭何许人也 “反动画家”、蒋介石的御用文人。据此,李琼久便和“通蒋匪”脱不了干系。而手持军刀、身穿黄色军装,又成为“伪军官”的“铁证”;“发报”何人所为

于是,“敌伪”、“特嫌”、“通蒋匪”三大罪名加在一起,飞来横祸令李琼久猝不及防,难以招架。

专案组耗时半年,煞费苦心地跑遍全川,内查外调,查无实据,仍然无法给李琼久定性。也就是说,李琼久虽然戴了很多“帽子”,但全是莫须有。最后,气急败坏的专案组,以“社会关系过于复杂,历史问题混乱不清,不宜留在人民教师队伍”为由,将他清除出教师队伍,还美其名曰:“劝退”。因看在李琼久工作多年的份上,按党的“给出路政策”,专案组才“网开一面”,给了他两千元遣散费。至此,李琼久被逐出校园,成为无业的城镇居民。

天后宫蒙垢

大渡河俗称铜河,在汇入岷江合流处一带,高高的城墙上是一片低矮的棚户区,故这一地段又叫铜河碥。这条街巷最高的建筑是一座破败不堪的古庙——天后宫。新中国成立后,为安置一些城里无家可归的贫民、乞丐,政府将庙中破旧房屋简单修缮后,改成数十间住房的大杂院,里面挤满了二三十家城市贫民。由于房小人多,虽然天井宽敞,却塞满了家什杂物,院内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大呼小叫声中还夹杂着粗野的叫骂声,是个名副其实的贫民窟。

“文革”开始,被打成牛鬼蛇神的李琼久在被抄家后也被赶进了天后宫,之后十几年,破庙给他留下了一生中挥之不去的恐怖记忆。

虽然李琼久身居贫民窟,却挡不住仰慕者前来拜访的脚步,不仅有省内知名画家登门,也有不少到乐山、峨眉山写生的全国各地画家慕名寻觅到天后宫。

当访客一跨进天后宫,一股霉变腐臭夹杂着刺鼻煤烟味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让人难以忍受。穿过高低不平、七拐八弯的狭窄巷道,摇摇欲坠的后殿旁边,一幢破败小阁楼上,一间十几平方的木板房间,便是李琼久一家祖孙三代蜗居的住所。在这间昏暗的老屋中,熏得发黑的瓦格伸手可触,小小的“牛肋巴”窗洞和屋顶两片发黄的玻璃瓦,便是唯一的出气口和光源。两张小木床,一把竹椅和两只小木凳,一只破木箱,就是一家人的全部家当。吊在房间15瓦灯泡下一张低矮小饭桌,便是先生每天在上面演绎笔墨乾坤的方寸之地,和唯一可以抚慰他孤独灵魂的“桃花源”。

光线昏暗、房屋低矮也就罢了,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小阁楼下,每天做三顿饭,楼下几家人一字并排的锅灶,一股股浓烈的蜂窝煤烟夹杂着炒菜的油烟味,往楼上小屋直窜,熏得人几乎窒息。长年累月烟熏火燎,老先生健康遭受重创,老妻也因此患上严重的肺气肿心脏病。李琼久在1975年9月9日给苏国超的信中写道:“我真想去峨眉山一趟,换一点新鲜空气,煤烟气实在闷得发呕。”难怪成都老友杨允中先生来后感触良多,回去为他刻了“城镇居民”、“白屋人”、“烟熏楼”三方闲章,调侃这段辛酸的历史,成都人甚至戏言:“李老师这段时间的作品带有烟熏味。”

每年春秋两季倒还凑合,一到数九寒冬,呼啦啦的北风猛烈地拍打着风雨飘摇中的小阁楼,穿墙破壁从木板、瓦缝中灌进屋里,小屋简直就成了冰窟隆,一家人只好燃起微弱的蜂窝煤,围炉取暖苦熬严冬……

三伏天,烈日高照,头顶瓦片晒得滚烫,热浪阵阵袭来,酷暑难耐,一家人只好到铁牛门河边纳凉,或在楼下巷口坐以待旦。年复一年,一家老小在这水深火热中不知熬过了多少苦不堪言的日日夜夜……

在那破败与嘈杂的天后宫中,岁月无情地摧残着艺术家的精力和健康,在那没日没夜的悲凉与苦难中,李琼久没掉过一滴眼泪,也没有怨天尤人。四面楚歌、危机四伏中,他在那张方寸画桌上,回归心灵中的桃花源,倾情笔墨。在他心里,唯有艺术是他的太阳,能使他身心脱离苦悲,温暖冰冷的心,带来一线希望之光。

李琼久被逐出校园,断绝了一家三口的生计来源,老妻胡咏娴也受到丈夫牵连,被打成地主分子,成天游斗、扫街。

虽说脱离了教师队伍,但粗野的折磨,还远远没有结束。按照居委会的规定,李琼久每天要清扫天后宫大杂院里的厕所。厕所的地面没有铺水泥,凹凸不平,打扫起来很费力。特别是农民出粪之后,地面洒满屎尿,清扫的难度可想而知。这时,李琼久的脑海里会突然冒出一个词:斯文扫地,不,是斯文扫厕!

两千元的遣散费,每天开销尽管是精打细算,但只出不进,日子长了也会坐吃山空。李琼久想到找点零活,赚钱补贴家用。干什么零活呢 体力活肯定不行,唯有一技书画专长。

一天,李琼久从供销社门口经过,看见里面正在卖纸折扇,有顾客问,有没有手画的纸扇 供销社人说没有,只有黑白两种。听到这里,李琼久灵机一动,便同供销社商量,画一幅扇面,他可以挣一角钱。接受了供销社的“来料加工”后,李琼久一天能画二三十把。但后来,根本卖不掉。供销社扇子停售,李琼久便自动“失业”,重新回到只出不进的日子。这样一来,李琼久又开始为生计犯愁了。

为了节省口粮和开支,也为了避灾躲难保全老命,李琼久不得不逃离天后宫,踏上了漫无目的的流浪之旅。其间,在不少接纳他的学生、朋友家中,或小住一晚或三日五日,李琼久总要画上几张小画用以回报,混口饭吃,混张床睡,又继续茫然前行。

逃亡周坝

青衣江畔的周坝村,地处富庶而秀美的河谷平原地带,隶属乐山夹江县。村子里住着一个爱好绘画的年轻乡村教师周连城。1962年,他慕李琼久名,专程徒步二十多公里到乐山投师“永好堂”门下。李琼久在山穷水尽时,周连城曾倾力相助。回忆起当时的情境,他百感交集,深有感触地说:“1972年的一天,我接到李老师的来信,写得很凄惨。信上说:‘我的人生已走到三岔路口,前面一条路不让我教书,已经堵死了。现在还剩下两条:一条是自杀,另一条是到周坝来。你考虑我该怎么办 ’我看了十分震惊,潸然泪下。见老师已走到绝路,这么一个卓有成就的画家,是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一定要让他坚强地活下去。我立即给他回信,安慰他,千万不能走绝路,目前的困难是暂时的,只要熬出来就好了。周坝是我的家,也是你的家,只要有我一口饭吃,就有你的。我是回乡知青,还是代课教师,多你一个老人,也能负担得起,我愿意供养你一辈子。

“后来老师果然来了。我见他杵着一根竹竿,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背个破旧的挎包,里面装着一张旧毛巾和一只搪瓷缸,一副乞丐模样,真是落魄的凤凰不如鸡。我含着泪水赶忙把他接回家,端水奉茶,安慰说:‘不要怕,到我这里,就到了家。咱们只要熬过这一关,还看得到你大展宏图的一天。’”弟子的一番言语,让老人心头安稳了许多,他拉着弟子的手说:“我是老牛,你给我一把草,救了我一条命,我一辈子都记得你。”随后简单用餐,周连城赶忙收拾打扫,安排老师的住房。李琼久起身说道:“你就别费心了,给我找块木板搭床,一根稻草都不要,我要睡光板板‘卧薪尝胆’。”

周连城回忆道:“老师到周坝时正值夏天,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到青衣江畔走走,早饭后回画室作画……晚餐后到河边擦洗。”周坝的农村生活是俭朴的。每天漱洗,河边一站,涉进水中,全身上下“一笔带过”。那是物资匮乏的年代,粮油等日用品全是低限度配供,周连城没有要老师带来的粮票,粗茶淡饭同吃一桌。周连城说:“平时我家一个月都很难吃上一次肉,看到老师每天起早贪黑,勤苦作画,疼在心里。只要我外出代课或去修堰,就在街上给他端份肉回来打个‘牙祭’。”

尽管日子过得清苦,但这里不受外界骚扰,可以集中精力研究创作。白天,周连城出去放牛或代课,晚间,师生对坐河边谈画论道,倒也落得逍遥自在。

不久,李琼久在周坝的消息不胫而走。夹江城里爱好书画的青年纷纷登门看望李琼久,向他求教。周连城和李琼久热情地接待他们,也由此招来一场不小的政治风波。

原来,当时夹江县有关部门得知李琼久到周坝的消息,便以资产阶级的黑画家、地主分子、被开除出校门的牛鬼蛇神来夹江散布资产阶级思想、毒害青年的罪名,强迫所有接触过李琼久的人揭发检举,划清界线。如果“执迷不悟”,将受到处罚,甚至开除公职。周连城回忆说:“县里领导做工作,要我写检查,揭发检举。我想李老师成天画画,教学生也是讲的画画,从来没有发泄过不满情绪,也没有搞什么反革命活动。一个人做事要凭良心,怎么能胡编乱造迫害好人呢 我坚决不写,要开除就开除。还没等他们说完,我背起铺盖卷一气之下就回来了。从此也丢了民办教师饭碗,回家彻底务农。”

“文革”抄家前,周连城到李琼久家背走了不少先生珍藏,而后完璧归赵。如今李琼久人生走到绝境,他又义无反顾,舍生取义,保护了老师。1975年,李琼久在给周连城的一张画中有题:壬子七二年夏月,于周坝收容。应北京友人创作四川风光时,在此生活……记录了这段刻骨铭心的师生情缘。

探险金口河

在李琼久患难时,还有不少人在继续关心和帮助着他。

其中的杨允中先生,就是一例。他是一位精通艺术史论,博学多才,为人热情豪爽的金石书法家。在四川,他一直关注着李琼久和陈子庄这两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一有机会,便与他们交流切磋,并在艺术上为他们出谋划策。特别是对李琼久格外关照,即便是自己生活拮据,还是想方设法帮助李琼久,甚至还结下了儿女亲家。

正当李琼久在周坝苦无出路之际,杨允中的老同学、中央民族学院教授、画家张正恒来川考察。乘机,杨允中拿出陈子庄和李琼久的画向他推荐。在四川老家同时发现两个天才画家,让张正恒十分兴奋。相较之下他更欣赏李琼久的作品,他说:“陈子庄只有小品不能大作。”便决定带李琼久的作品到北京,向时任全国美协副主席的吴作人推荐,争取把李琼久“挖”到北京画院。

同类推荐
  • 心即世界:王阳明传

    心即世界:王阳明传

    本书收录了胡越、王勉三、梁启超、太虚法师四位民国大师的文章和著作。胡越和王勉三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梁启超和太虚法师从不同视角,阐释了王阳明的学说精髓。本书是集王阳明平生事业与思想要旨于一体的权威读本,此四位民国大师对王阳明本人及其思想、学说的阐述,能使读者从中汲取精神养分,了解到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王阳明。
  • 中南海里的战友情深

    中南海里的战友情深

    本系列是反映我国老一代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人的工作和生活故事的系列图书。本系列共分为家世渊源、乡情悠悠、衣食住行、情趣爱好、博览群书、战友情深、博大胸怀、肝胆相照八部。通过对老一代革命家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的小细节和有趣的故事的描述,揭示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和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的高尚革命品格。 本书介绍了领袖们在戎马一生的革命生涯中,相互关怀,相互支持,建立了终生可信赖的兄弟般情义的感人故事。
  • 班超传

    班超传

    这是一本传记体小说。班超是个豪强世家子弟,少有大志,誓效张骞立功异域,但在年过不惑之前,一直混迹市井,籍籍无名,借给人抄书写信维持一家生计。后来得到世交显亲侯窦固的破格超拔,参军出使西域,一跃成为中华历史上难出其右的纵横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其出类拔萃的军事指挥才能、成熟的政治见解和艺术的领导能力,使他在缺乏庙堂持续支持的情况下,南征北战20年,稳定建设10年,逐步驱逐了匈奴势力,恢复了西汉时期朝廷对西域36国的统治,重新建设并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为中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世界伟人传记丛书:隋炀大帝杨广

    世界伟人传记丛书:隋炀大帝杨广

    隋炀帝杨广被后人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荒淫腐化的昏君。他凶残弑兄杀父,登上皇位,当上了皇帝的杨广大肆奉行享乐主义,美人为重,江山为轻;游玩为重,社稷为轻。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使数以万计的百姓死于劳役。他的残暴统治最终在起义军和反叛军的威逼下宣告结束。让我们拨开了笼罩在炀帝身的上重重迷雾,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炀帝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
  • 卫国英雄:林则徐(青少版)

    卫国英雄:林则徐(青少版)

    《卫国英雄:林则徐(青少版)》主题鲜明,思想深刻,情节生动,文字优美,通俗易懂,适合青少年学习和阅读,可以说是青少年学习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教材。卫国英雄丛书,将中国历史上在抗击外敌战役中荣立功勋、威名远扬的名将事迹做以介绍,将中国古代名臣名将独有的思想气节,转化为民族共享的文化力量。在当代中国正经历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戍边卫疆、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亟需宣扬,卫国英雄的形象更需要深入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心中。
热门推荐
  • 玲珑小公主

    玲珑小公主

    占山为王的步玲珑偶然下了一回山,便劫上来一位书生,要立他为压寨相公,这书生手无缚鸡之力,长相却是极好。开始,展言痛苦流涕:女侠求放过后来,展言嘟着嘴控诉:媳妇你最近都不亲我了。
  • 重生之河山乱

    重生之河山乱

    一场车祸将她从未完成的复仇之路卷进新的政治漩涡。凌王府的嫡女凌雯儿,和戏子私奔,被官府抓了正着,再到服毒自尽,琴棋书画样样稀松,生在王侯家却抓了一手烂牌。前世的仇人,转世的姻缘,且看女主楚琪如何逆天改命!
  • 不忘法心

    不忘法心

    这是一个怀抱梦想的底层年青人自强奋斗的励志故事,这是几个至情至性的年轻男女爱恋缠绵的情感宣泄,这是两个法律人在情与法之间艰难抉择的心路历程。最终,在奋斗中成长,在爱恋中成熟,在抉择中蜕变。人在变,情难留,法高悬,贯穿其中的是法律人维护公平正义的初心!
  • 亦是颜开

    亦是颜开

    从小被抛弃,长大被利用?亲生的?还是夺命的?一朝得到爹亲娘爱的家庭,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秘密吗?管它呢,我自开心展颜开。
  • 我的神级选择系统

    我的神级选择系统

    穿越异界,开局便是人皇墓,好在,林安获得了神级选择系统。“选择1:等待有缘人出现营救,奖励境界+2!”“选择2:默念十万遍【人皇经】,奖励人皇传承,境界+5!”“选择3:拿起手中的人皇腿骨,破开棺冢,自行离开,奖励境界+3!”....从此,林安就牛逼了!
  • 夫人姐姐

    夫人姐姐

    芜筝因为一场意外,穿越到历史没有的王朝,刚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就被人陷害被迫嫁人,还好自己是个父亲疼姐姐爱的人,所以嫁就嫁吧反正也只是个挂名夫妻而已,但这陷害自己的人一直追着自己跑,这是怎么回事?
  • 源枪

    源枪

    自毁灭时代终结,新纪元断更时代已延续八千年,和平与发展似乎成了新时代的主旋律。但在光明无法抵达的幽暗地带,神秘而邪恶的力量正悄然滋长。枪械师统治的时代,无尽大陆又将迎来它走向毁灭的宿命,而这时,一个青年从厄斯世界穿越而来……
  • PARADISE LOST

    PARADISE LOS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起源天书传

    起源天书传

    元古大域覆灭,天书出世,诞生出灵智,纵横圣灵时代,仙古时代。惊天黑手背后出击,天书打回原形。世界重开,万物重演。天澜大陆,奇遇无数,法宝无数,一少年偶遇天书,从此开启一段逆天旅程!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作者没有写远大的理想,锦绣的前程。她把生活里的拧巴、纠结一一融化在淡淡的笔尖。写那些最朴素的人、最朴素的生活。偏偏让你嗅到理想应该有的味道。合上书,你也许会忽然发现,原来一直误解了理想的意义。生活不应是为了周遭的人对自己满意而已。54个人生最温暖的瞬间里,我们渐渐明白,平凡的一生不代表碌碌无为;变得成熟也不意味着要丢掉初心。就算怀揣世上最伟大的梦想,也不妨碍我们得到一个普通人的快乐。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