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32500000032

第32章 始信文缘是苦缘

对缪斯的钟情,可以追溯到幼年就读私塾和进入初中之后。就是说,从读过了《诗经》《史记》《古文观止》和鲁迅、冰心、朱自清的散文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当然,读书还不等于创作,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但毕竟是两码事。

我没有新中国许多同辈作家和一些文学新秀那样幸运,有机会上文学讲习所、北大的作家班,或者创作伊始就能得到知名作家、文学编辑的指教与培植。我的走上创作之路,纯粹是靠着独自的摸索、磨练,所以,常有悟道太迟、事倍功半之叹。我们这一代人,实在是耽误得太多、荒废得太久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在县里工作,一个偶然机会,结识了一家报社的一位驻县记者,有时间我们就在一起谈论有关文学创作的事。他见我文学功底比较深厚,又有较好的生活积累,潇湃的创作激情,便鼓励我从事小说、散文创作,并答应带回去送给副刊发表。这对于一个僻处县城、孤陋寡闻、“两眼一抹黑”的爱好文学的青年来说,确是难得的机遇。

于是,我就尝试着以散文、小说的形式,描绘农村的新生活,抒写自身的独特感受,先后写了《绿了沙原》《插在货郎担上的一束鲜花》《红粱赋》《春夜》等四五篇作品,居然都连续见报了,而且,据说反映不错,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当时,虽然嘴里没有冒出“文豪赋客宁有种乎!”那类狂言壮语,但悠悠乎、飘飘然的心态还是有的。

天遂人愿。不久,这家报社发来了调令,要调我去做农村部的记者。其时,正值1962年春节后的雪消冰泮时节。因为隔着一条大河,当时又没有修桥,报社批准我,河川解冻、通航之后再去上班,但我等不得,硬是带上行李,搭乘火车,绕经省城前去报到。一路上,我认真盘算着怎样采访新闻,如何深入农村,怎样同基层干部交朋友,想到要买一辆轻便的自行车和一件雨衣。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进了市委大院,到宣传部报到时,部长竟亲笔在我的调令上批了“我的意见,让他去编文艺副刊”的话。我暗自思忖,这可能同那几篇文章的见报有直接联系。来到了报社,同样获得了上下的青睐。总编辑自然尊重宣传部长的意见,这样,我便开始了四年多副刊编辑的生涯。

这段经历,对我日后登上文学创作之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感触最深的是,这里有一种鼓励人成材、上进的氛围。总编辑在大会上公开地号召,要立志当名家,要敢于出头、冒尖。他说,有人讲,不想当元帅的不是一个好士兵;同样,不想当名记者、名编辑的,也决不是一个合格的报人。这番话,对我来说,不啻空谷足音,晴天炸雷。

因为过去在我所供职的单位,漫说公开讲这种话,即便私下议论,也是绝对不可以的。在那个年月,哪个敢冒“走白专道路”的大不韪呢!那里是“武大郎开店”,我不行你比我更不行才好。一次,我给中国青年报写一篇散文,编辑部准备釆用,发信给所在单位了解作者情况。这一下可翻了天。主管文秘的是个女同志,不敢作主,便把公函送给了“头头”,“头头”不但把信压下,还在大会上不点名地批评,“有的人名利思想严重,只专不红,不务正业,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一连串甩出三顶大帽子,实实地扣在我的小脑袋上。大家都知道指的是我。反正也就这样了,此后,我倒大大方方地往外投稿,但心头却像坠着一块沉铅,总有一种压抑感,又像干下了什么见不得人的错事,觉得抬不起头来。调到这个报社之后,总算把它消释了。

副刊编辑这个岗位,使我有条件接触到当地数得上的一些文艺界、学术界的名流,结识了许多文友,无论是孔子说的“以文会友”,还是庄子谈的“乘物以游心”,都有了着落。由于整天生活在文学的圈子里,显着地增强了创作意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大家相竞而生互争雄长,想偷懒也不成,这种良好的学术氛围颇有益于人才的成长。

不久,由总编辑创议,以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为榜样,在副刊版上开设了一个专栏,每天发一篇杂文、随笔,基本上由编辑人员包揽。这样,写出作品来不愁没有地方发表,只怕你江郎才滞拿不出东西,可说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加之,每期版面上都有一些补白和随感式的言论,要靠编者待稿子凑齐之后即兴撰写,这种短平快的“点睛之笔”,时间紧,要求高,最能锻炼笔头子。本事往往是逼出来的,逼的次数一多,“鸭子”慢慢也就学会上架了。

编辑部里人才济济,素有“四大金刚”、“八元、八恺”之誉;单是副刊编辑除我之外还有一老一新,各有“应手家伙”,“三人同行,我师在焉”。再就是向书本学习。编副刊有机会披览各种报纸,阅读各类文学作品,观摩内部放映的影片;而且,编别人的文章,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与借鉴。

这里,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当时的评报活动。编辑部向例:本报重要稿件发排后,先打出小样交各组讨论,大家尽情修改,作者为谁,不遑计也。每天上班后,第一件事便是评议当天出版的本报,往往一张报纸画得朱墨琳琅,而且,常有不同意见交锋,气氛十分热烈。读报、评报,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当时我曾写过两首小诗,以纪其盛:

史笔千秋重是非,无须曲意定依违,

摘疵辨误挥朱墨,不管文章属阿谁。

编采由来问舆情,每从议报见分明。

阿侬不是初笄女,头脚人前任品评。

我还写过一首《听课》的诗:

昼采新闻夜拜师,青灯课读似儿时。

苏洵发愤年同我,学海扬帆未觉迟。

为了帮助编采人员开阔文学视野,提高写作能力,报社特意从高校聘请专家学者前来讲授古文,开办外国文学讲座,当时听课者颇多,甚至包括市委机关的一些干部。予年二十七,故有“苏洵发愤”之喻。

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培植了我的勤于动笔、敏于思考的习惯。在尽力参与办好自家报纸的前提下,我几乎攫取了一切业余时间,为各地文学报刊撰稿。也就这样,纵身跃上了文学创作之舟,至今还在上面晃荡着。

当时写了一首七绝,以抒怀纪感:

于斯初上缪思船,史海文渊结厚缘。

短棹一挥人去也,灯遥岸阔任浮潜。

谁知,盛筵易散,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的狂潮把这一切都冲毁得七零八落。首先是总编辑被作为“三家村”黑店的代理人揪出批斗,紧接着,我们这几个所谓“四梁八柱”的黑爪牙,也进了牛棚。在批判《燕山夜话》的大会上,报社造反派扎了个纸人,身上用墨笔写上“邓拓”的名字,并打了个大“X”,我们几个人由总编辑领头,披着纸糊的孝衫,站在两旁,被勒令交待与北京黑主子的关系,开办反党专栏的罪恶意图。讲不清楚,就拳棒交加,一站就是一天,晚上腿肿得连床都爬不上去。

主持批斗会的,乃是当年因为胸无点墨、不学无术而又妄自尊大、不肯学习,曾遭到总编辑严厉批评的一个编辑组长。戏曲里有个“张五可”,他的外号叫“张三渴”,来源于老师讲授《曹刿论战》,由他领读,他把“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竭”读成了“渴”。弄得满场哄堂大笑,从此,他就获得了这个外号。总编辑嫌他给报社丢脸面,立逼他坐下来三天,学字典,读古文;还在全体编采人员大会上点名批评,引为鉴戒。这口恶气一直出不来,“文化大革命”给了他报复的机会。他用加厚的铁板特意做了一个大牌子,穿上两根细铁丝,挂在总编辑的脖子上,头一天就勒出了血口子。

我写过一篇题为《镜子上面有文章》的杂文,里面引了唐人刘禹锡的五言诗《昏镜词》。诗的前面有个小引,说磨镜工人摆出十面镜子出售,其中只有一枚明澈,其余全是昏暗的。镜工解释说,不是我的制镜手艺低劣,乃是为了适应世人的心理需要而有意这样做的:凡是来买镜子的都要照一照,面目姣好的自然喜欢明镜,但这样的人极少,仅占十分之一吧?而陋貌衰颜者都喜欢模糊的镜子。诗的主旨是讽刺那些护短自欺、文过饰非的人。

按说,这类人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无可取,刺他一下也是应该的。可是,却被造反派诬为“反党反社会主义,污蔑现实,给新时代抹黑”。无论怎么检讨,横竖过不了关。

后来,斗争对象重点转移到“走资派”了,我们这些“黑笔杆子”、“反动文人”,才被当做“死狗”搁置在一旁。群众造反组织自然没有资格加入,最后被分别送到工厂劳动改造。于是,我在一家纺织厂,天天去跟着女工学习接线头。也倒好,下班后我又可以看书了。灯下,偷偷地写下了一首七绝:

始信文缘是苦缘,为伊消得人憔悴,

青灯孤影鲜清欢。无悔无尤对逝川。

同类推荐
  • 蘑菇课

    蘑菇课

    在距我七八米的阴暗树冠层中,有根粗枝桠猛地一动,陡地蹿出一条鬼魅般的黑色鸮影,疾快无声地飘临头顶上方。在那一瞬,我来不及做任何反应,连害怕都来不及。当时只会一样,瞪大惊恐的双眼,眼睁睁地看着它当头罩下。那可怖黑影似夜魔的风筝,阴风凄凄悄然无声,阔扇般的漆黑双翼遮蔽了月亮。它在我头顶三尺处收住,打个快旋,回落到左侧的树杈上。月光清晰地勾勒出它乌黑的轮廓,身长近半米,形体圆粗,似一个大树瘤。佯攻。我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刚才那一刻,整个人毫无反应,如同被绑紧的牲口,对方可以用任何方式在任何部位下手。稍稍回过神,第二轮攻击又至。它直扑到距我头顶一尺处,才猛地凌空敛翅,疾旋一周而去。刹那间,我嗅到了它身上毛羽间散溢的微腥气。虽属佯攻,但比上次凌厉。
  • 落入凡间的羊

    落入凡间的羊

    散文集《落入凡间的羊》包含《比早晨还早一点》《还过着牛日子的牛》《家里的燕子》《邻居麻雀》等精短散文47篇。作者用心描述和记录了家乡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乡风民俗。对花草树木、世间万物及生命的敬仰和尊重,对一些小人物的悲悯和同情,对生存与死亡的思索以及亲情友情和所有世间真情的记录和思索。
  • 夏丐尊精品集

    夏丐尊精品集

    大师的魅力是永恒的。大师们的精品是性情的结晶,是思想的精髓,是语言的楷模,是文学的榜样。能窥得大师们的心路历程,得大师们行文结集之堂奥,以开我之心智,启我之文采,何乐不为?
  • 编辑部内外

    编辑部内外

    老作家范若丁倾情讲述数十年《花城》杂志编辑部生涯的点滴体悟,《花城》杂志是中国文学刊物“四大名旦”之一,在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花城》编辑部的故事,折射着中国文坛的一段历史。另有报告文学,记述一群在基层工作,勇于创新、不断奋进的人们的故事。
  • 蓝厅的故事

    蓝厅的故事

    以随笔的方式 ,讲述了百年北大的一些老教授的轶事,寻常生活的 点点滴滴,回顾了陕西下放生活的美好时光,国内一 些文化名人、景点的游历,以及去欧洲、俄罗斯、以 色列等国的游记。文笔优美,由于作者的独特经历, 她的所听、所见、所闻与普通人有很大的差异,她的 视角独特,反映的生活层面各种各样,特别是工作关 系,她结识了莫言、铁凝等文化名人。
热门推荐
  • 皂荚树下

    皂荚树下

    嘉陵江汇集了西秦岭山山壑壑的小河大溪,到阳平关已经成了一条大河。据说,它西边源流古时又称西汉水;东边叫东汉水,它穿过陕西汉中这个汉民族的起源地,向东南流到大武汉,使万里长江显得更加壮阔。山高谷深,迂回曲折,嘉陵江匆匆流过大沱,闯过老虎嘴,冲出明月峡,水势才渐渐平缓下来。到了江城,有一千多平方公里集雨面积的南河从东面流入,江水流量增大。当它正浩浩荡荡地向前奔去的时候,绵延数百里的南山挡住了去路,只好右转西流,到来雁塔下的山嘴那里又才左转向南。山形水势,得天独厚。嘉陵江和南河流过,给这里留下大片大片平坦开阔的土地。
  • 时间是一封情书

    时间是一封情书

    我们终将大彻大悟,不那么计较结果。用力爱,是活下去最好的方式。
  • 我喜欢这个世界但更喜欢你们

    我喜欢这个世界但更喜欢你们

    生活是有趣的,它绝不能变得死气沉沉,我在人群中看来看去,只有你们有最大的可能性使我得到永远不枯燥的生活。
  • 暗恋·橘生淮南

    暗恋·橘生淮南

    这是一个关于暗恋的故事。只是这场暗恋的时间太漫长,长到足以唤醒每个有过暗恋经历的人的记忆。故事里,女主名叫洛枳,十几年来,她在自己的世界里演着这场暗恋的独角戏,对男主盛淮南感情复杂,既因他的优秀而被吸引,又因别的一些原因而嫉恨他。因为盛淮南,洛枳一路追随,考上了最好的大学。因为各种机缘,洛枳和盛淮南终于走近。但成长的过程和现实的压力,让两人接受了很多考验,两人是否能走到一起?洛枳的日记本到底是被谁捡取?盛淮南的家庭是不是有变动?洛枳对盛淮南的爱,到底在面对现实的考验时,会不会坚持下去?在家庭和爱情的面前,这一场暗恋,会不会无疾而终。
  • 皇后狠凶萌

    皇后狠凶萌

    【已完结】【【新书《重生后与陛下互穿了》已发,请大家多多支持!】一朝穿越,莫名变成了小宫女,去伺候不得宠的妃嫔不说,小命还差点搭上。好不容易死中得活,终于有人罩着了,可总有人不想让她消停。“别……别过来!”瞪着不断靠近的男人,苏璟安一脸无奈。她的麻烦已经够多了,这位殿下,您能不添乱了吗?【1V1甜宠,男女主身心干净,已有多本完结书,坑品保证,请放心入坑。】
  • 海畔秋思

    海畔秋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强玄宗系统

    最强玄宗系统

    修炼升级不愁,杀人抽奖,等级飙升,修炼最顶级的功法,林雷带着九天玄宗系统踏上强者之路,以霸道绝伦之姿斩压各界天骄,试问整个鸿蒙之中,谁敢与之一战?
  • 都市之神级天秀系统

    都市之神级天秀系统

    系统“不管宿主秀不秀,反正我就要天秀。”
  • 老年英雄俱乐部

    老年英雄俱乐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世道艰辛,但我依旧快乐!因为我是如风般快乐的美男子……啊!别打!别打!我错了!
  • 完美攻略之侦探世界

    完美攻略之侦探世界

    街角,有一家不起眼的漫画店。店铺正举办开业活动,买全套漫画,赠送高科技游戏体验机~~欧阳晓南,买了全套的《名侦探柯南》,得到了赠品。因此,和她的母亲大人欧阳若晴,来到了柯南的世界……不要以为赠品就都差劲,这个游戏体验机可不简单哟,它可以随机或任意选择柯南世界里的任何角色,有趣是有趣,只是系统设定有些不讲道理……想知道有什么精彩内容,请点击看一看哦,好看请收藏,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