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389000000009

第9章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时间到了1968年,张其昌取得了肥城县中的高中毕业证书,他毕业了,尽管他只读了不到一年的高中课程。

一切还在继续,大学停止了招生,张其昌是农家子弟,只有一条道路——回家务农。

张其昌回到了安驾庄。

两千多年以前,孔子的学生樊迟向他请教如何种庄稼,如何种蔬菜,孔子很不高兴地回答“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待他的学生走后,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

孔子的这一段话,很多年来都被用作孔子轻视农桑的证据。其实,真实的情况未必如此,孔子的学生,应该算作知识分子,在当时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远比现代少,是名副其实的社会精英,不像现在,满地都是。孔子可能认为,社会精英应该做他们在社会分工中应做的事情,比如去辅佐君王,比如去领兵打仗,比如成立研究机构、提供咨询,不一定要亲自躬耕于农田。

实际上,这是孔子关于社会分工的见解,孔子的主张照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每个人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何来对农桑的轻贱?

但毕竟,孔子曾经将有志于农桑的樊迟斥责为“小人”。

现在,不管张其昌愿意不愿意,他只能做“小人”了。

他生在农家,生来就带有农民的印记,现在他重回土地,没有怨愤,没有社会不公的感觉。田地里的农活,他假期里差不多都已经身体力行,唯有两样农活,他还没有碰触过。

一种农活是耙地。

被犁头翻过的土地,凸凹不平,有大块大块的泥土颗粒,裸露在阳光下,风吹日晒,有利于益生菌的生成,土地变得肥沃。但这样的土地,不能直接播种,在庄稼播种以前,必须有一个平整土地的过程,把大田里土壤的颗粒弄碎、弄细,去掉土壤的起伏与褶皱,使大田如镜面一般平滑。这时候,农人就可以像艺术家一样在上面描画了。

这个平整土地的过程就是耙地。有一个成语叫作深耕细作,耙地就是细作。

所用的农具也称作耙,是一个长方形的木制边框,由厚重的硬杂木构成,长两米多,宽不到一米,边框朝下的一面都镶满了铁质的钉齿,耙被牲畜牵引,从土壤上划过,犹如梳子滑过发际,土地变得细腻平滑。

牵引的牲畜通常是一头牛,但必须健硕,或者是两匹马、两匹骡子、两匹驴,也可以是它们的混编队伍。

单纯依靠耙的自重,不足以使钉齿深入土壤,达不到粉碎土壤颗粒的目的。于是人站在耙的上面,既弥补了自重的不足,又给指挥、驾驭前方的牵引牲畜带来了方便。

人站在耙上,是前后两腿分开跨立的,一只脚踩着耙的前边框,一只脚踩着后边框。系着前后边框的绳索攥在农人的一只手里边,另一只手持一杆长长的鞭子,一声吆喝,长鞭挥起,驮载着农人的耙缓缓起行,越过了起步时的迟滞,耙的前行就变得轻松而流畅。

宛如一叶轻舟越过水面,耙过土地的细碎颗粒,就是轻舟过后水面的波纹。耙上面站立的举重若轻的农人,不就是棹一叶扁舟的气定神闲的船夫?

这是具有飘逸、浪漫气息的为数不多的农活之一。

不仅是浪漫,这件农活还具有很高的技术性,需要极强的身体协调能力。

在耙的前行中,如果遇到大块的土壤板结阻挡,需要站在耙上的人身体后倾,前脚稍微抬起,同时将手中系着前边框的绳索提起;如果耙的中间部分积累了不少的秸秆和枯草烂叶,则需要耙上的人身体前倾,后脚稍微抬起,同时将手中系着后边框的绳索提起,使得耙中间的蓄积物得以放出去。危险的是,如果耙的后边框抬得过高,很容易使耙兜翻过去,将人扣在下面。

只要想一想这件农活的难度,就会有许多人却步。

如果评定职称的话,干这件农活的人,至少应该是农人中的副高级吧。

张其昌从来没有站到过耙的上面去,也从来没有见过安驾庄有人因为耙地出过工伤。

第二件农活就是收割黄麻。

现在,不要说肥城,就是整个泰安市,黄麻种植都已经绝迹,可是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黄麻却是肥城南部几个公社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只要符合水资源充沛条件的平原地区,没有不种植黄麻的。夏日的平原,随处可见黑绿黑绿的农作物,矗立在地平线上,随风荡漾着波浪。

黄麻的播种是一件如绣花一样细腻的农活,先备好一条平整的畦子,放水洇湿,用手均匀地播撒一层黄麻种子,这些种子比芝麻粒略大一些,呈圆球状。第二条相邻的畦子里已经备好了细土,用木锨铲起土,均匀地撒开去,在黄麻的种子上薄薄地覆盖一层。

如法炮制,一畦一畦地种下去。

没有几天的时间,绿色的小苗就覆盖了大地。

当小苗长到四五公分高的时候,进入了黄麻生长期的第一个管理阶段:间苗。

所谓间苗,就是将多余的孱弱的苗株剔除,保留长势茁壮的苗株,要求苗株之间的距离均匀、合理,合理的标准没有数字量化,全凭经验判断。

承担间苗农活的全是妇女,有一些在哺乳期的,就将几个月大的孩子放置在地头草编的蒲团上,间苗的妇女人手一个小板凳,两只脚分别踩在畦子两侧的垄背上,屁股下面的板凳则在畦子里往前挪动。手里边攒满了拔起的苗株,随手放在垄背上,一畦到头,再顺着垄背把拔下的苗株收回来。

地头蒲团上的孩子咿咿呀呀,不知道是呼喊自己的妈妈,还是和其他的小朋友交流。蔚蓝的天空,和煦的春风,绿色的视野,清新的空气,是现代城市幼儿园的孩子绝对享受不到的。

再以后的管理就简单了,按时浇水即可。黄麻苗株长到一人多高的时候,几乎每隔三五天就要浇一次水。

黄麻长到两人多高时,最下边的叶子开始枯黄,苗株的根部由绿泛白的时候,表示黄麻成熟,应该收割了。

农人对于黄麻的收割从来不说割麻,而是谓之“杀麻”。

从收割诸种农作物的称谓上可以看出细微的区别——割麦子、割豆子,砍玉米秸秆、砍棉花柴,再到杀麻。由割到砍,再到杀,反映了农人对于收割不同的农作物重视程度的升级,也反映了劳动技能和劳动强度的升级。

收割而用“杀”字的农作物,只有黄麻。

张其昌回到安驾庄的第一个夏季,就参加了杀麻。

杀麻通常开始于下午三点多钟,这时中午最热的时段已经过去,离天黑足还有四个小时的劳动时间。黄麻地头一字站定了十几个男劳动力,每个人对着一条麻畦。最右边的人先动手,推进两米后,相邻的人跟进,依次呈雁行展开。梯次前行的目的是为了给后边的人腾出场地,使得两米多高的黄麻能够放倒,能够撂地,给出舞弄的空间。

张其昌也和其他人一样,长裤长褂扎束,袒出右臂,左手从右前方圈转,揽一抱黄麻在臂弯里,左腿前伸,抵住这一抱黄麻的底部,右手的镰刀挥出去,嚓嚓嚓,从黄麻的根部逐一削断,全部离地后,抱在怀中顿挫一下,令一抱黄麻根部变得齐整,再将黄麻撂在地上。

杀麻的镰刀比割麦子的镰刀的锋刃短一些,但更锋利。每推进几十步就需要在磨刀石上磨砺一次,成熟黄麻的苗株有手指头粗细,细一点的也和筷子差不多,必须时刻保持镰刀的锋锐。

这个时候就能看出劳动技艺的高下之分了,熟练劳动力的镰刀贴地划过,茬口平整,不夸张地讲,光脚站在收割完的麻畦里,也不担心脚被扎破。像张其昌一样初次杀麻的人,残根高出地面足有一指,而且斜指向天,尖锐如箭簇。这样的茬口,不要说光脚踩在上面,穿鞋尚需谨慎,一不小心,就会从鞋帮里刺穿进去。

一大抱两米多高的黄麻揽在臂弯里,足有几十根,几十斤重,用镰刀逐一削断的时候,必须保证臂弯里的这一抱不离不散,待最后一根割断,才能整体放下。不一会儿工夫,张其昌就感到了手臂的酸麻,这才体会到为什么这项劳动叫作杀麻。

这是一项需要搏斗的劳动。

黄麻地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飞虫,包括蚊子,在人的周际飞来飞去。好在长衣长裤,全身防护严密,裸露的身体部位处于运动状态,也不怕蚊虫叮咬,讨厌的是飞虫经常被脸上的汗水粘连,需时常用手拂去。

一抱黄麻放到地上后,抬起左手,用衣袖擦一擦额头的汗水,往前看,依然是密不透风的绿色屏障,周围不闻喧声笑语,只有嚓嚓嚓的镰刀切割声,复又弯腰,将镰刀挥出去,开始下一抱的收割。

一畦黄麻收割到头,“青纱帐”被打出了一条通道,金黄色的夕阳照过来,晃人眼睛。大地褪去了它绿色的衣饰,裸露出了原本粗犷的肌理。

劳动的时候,前有领导,后有追赶者,人无暇四顾,亦无暇念及其他,连疲累都顾不上感知。一门心思想着把活干好,不要落在别人的后面,待到了地头,告一段落,可以直一直腰喘一口气的时候,才突然感到腰部的酸痛,就像骨架断裂了一般。而地头的凉风又像对农人辛劳的抚慰,送来了沁人心脾的舒惬。

收割后的黄麻经过晾晒、捆扎,四小扎打成一个大捆,俗称麻箭,接下来便进入了沤制的阶段。

沤制需要将麻箭在水里浸泡几天,直至成熟。浸泡的水塘有两种,一种是村子里天然的池塘,一种是人工挖掘的水塘,四壁和底部用砖石砌就,石灰水泥抹缝,人们叫它麻池。沤过麻的水又黑又绿,发出刺鼻的臭味,等于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人们多不愿意用天然池塘来沤麻,多少天都不能自然更新水质,大多使用麻池,污染过的水由抽水机排出。

黄麻沤制的成熟与否,要看池水的颜色和有没有气泡逸出来,判断成熟以后,必须马上起池,将黄麻从水里捞出来,须臾不可耽搁。时间的提前和延后,都直接影响到皮麻的产量和质量。哪怕遇到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或者是天降冰雹的极端天气,只要到了黄麻沤熟的时间节点,也要立即起池。

农作物的收获,通常都具有抢收的特点,一地沉甸甸的麦穗,丰收在望,如果在收割前遭遇风雨大作,会造成倒伏,严重的会颗粒无收。即使收到了打麦场上,码成了麦垛,如果遇到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收到手的小麦依然会霉掉烂掉。所以只有当粮食入仓以后,农人悬着的心才会彻底放下来。黄麻的收获也是一样的道理。

张其昌他们运气不好,该起池了,却适逢大雨如注。

雨大得几乎让人睁不开眼睛,雨水从人的脸上流过,如瀑布一般,几米之外不能视物。麻池周遭赤条条地站了七八个人,张其昌不习惯这个样子,裆部围了一条毛巾,还惹得别人讥笑。

农村,黄麻起池的时候,麻池周边是男人的地盘,绝对不会有妇女前来,男人可以肆无忌惮。有两个人跳下了麻池,解开了上层束缚的绳子,将一个麻箭拨弄到池边,顺池边站立。两个人微蹲,借助水的浮力,将麻箭举起来,同时,上边立即有两个人抓住了麻箭的梢头,四个人同时用力,一个一二百斤的麻箭就从麻池里拽了上来,或者说被下面的人抛了上来。一会儿,又有两个人跳到麻池里,加快了起池的进度。上边的人觑空将麻箭背到稍远些的空地上,以腾出麻池周遭的空场。麻箭上布满了绿苔,滑腻异常,再加上如注的雨水,更让人手脚无所借力,上边有两个人滑倒,一个坐在了地上,屁股着地,另一个跪在了地上,膝盖当即变得瘀青。

天地间一片混沌,充斥的尽是哗哗的雨声,天际偶尔有闪电透过厚厚的雨雾,接着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低沉的雷声,之后,原野复归雨声哗哗。在大自然雷霆万钧般的声势之下,麻池边忙碌的几个人变得如蚂蚁一样微不足道。

平常时间遇雨,人们可以戴草帽遮挡,黄麻起池的时候,两米多高的麻箭都是贴身起落,草帽反而成了累赘,只能任凭大雨浇注,即使雨水影响了眼睛视物,也不可用手去拂,因为麻池里的水万万不可溅到眼睛里。

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一池麻箭罄尽。雨势亦缓。

有人吼了一声,其余众人也随着大吼,他们是向劳动的标的物示威,向大雨如注的天气示威。同时,这也是雄性的示威。

张其昌周身酸痛,麻木到已经感觉不出疲累,他充盈的只是紧张。跟着众人大吼之后,他站立在麻池之上,一阵风吹过,掀起了围在他裆部的布片,凉意袭来,裆下有物累累然垂至股际,他突然意识到他也是雄性,接着长啸一声。劳动唤起了他的力量。

冲洗掉麻池里的污垢,揩抹净身上的雨水,换上干松的衣服,起池的人们团团围坐在一起,开始享受美食。

在干最苦最累的农活时,生产队对待自己的社员从来不吝啬。两盆菜,一盆是蒜泥拌熟猪肉熟豆角,肉块足有一指多厚;一盆是韭菜炒鸡蛋,老远就闻到了窜鼻子的香气。主食则是男人们最爱吃的葱花烙油饼,焦黄的饼面上,满布着爆张脆裂的纹理,点缀着绿色的葱花,包裹着几欲要滚落的油滴,尚未近前,人们的眼睛已经亮了。

只有经历了类似搏斗的劳动,掏空了男人的体力,再在雨后斜风的照拂下,享受这顿野餐,才能品味出粮食的香醇、蔬菜的甘美。这是农人最惬意的时刻。

沤熟的黄麻再经过晾晒和硫磺熏蒸(起漂白作用),就进入了收获的最后程序,剥麻。

顾名思义,剥麻就是将皮麻纤维从黄麻的茎杆上剥离,这是一项男女老幼都能参加的劳动。张其昌四岁时就已经在陈家城宫实践过了,这也是他最早参加农业劳动的记忆。

剥麻有两种劳动方式,一种是大家都聚集在生产队的场院里,每人领取数扎黄麻。这时的黄麻已经过熏蒸,且处于半干半湿状态,很容易将纤维从上面扯下来。从根部扯开部分纤维,约有一臂长后,在手中合把攥住,垂下这一段,另一只手一扯直到梢头,这一根纤维就完全剥离了。上下反转黄麻茎杆,将已经剥离的一侧朝上,“啪”的一声撅断,剩下的纤维也被扯到了梢头。

剥离了纤维的黄麻茎杆雪白颜色,不一会儿,每个人的面前都堆起了白花花的一片,这是农村中的上等烧柴,火力旺,且持久。

到最后皮麻纤维留下,剥离的茎杆大家自己拿走。黄麻茎杆就算是剥麻的劳动报酬了。在那个季节,几乎家家的院子里都堆着这种白色的烧柴。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领取黄麻带到自己家中,剥完后向生产队交回皮麻。

人们从事剥麻的时间大多是晚上,除非遇到连阴雨天气,白天人们不能下地,也可以从事这项劳动。所以夏季总有几十天的时间,每当夜晚降临,就如约定好了一般,整个村子都充满了噼里啪啦的黄麻茎杆折断的声音,堪称一道风景。

如果遇到天上有月,风景将更为完美,村子里几乎是人人参与。每当此时,张其昌总会想起王维的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只要把“捣衣”二字换成“剥麻”,就是王维诗意的再现了。

至于其他的农活,张其昌也都做过。

农历五月份,当布谷鸟开始鸣叫,正像白居易所描绘的“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时,小麦就要收割了。

小麦是安驾庄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从头年秋后播种,直到麦收,倾注了农人大半年的呵护。种下以后就关注着土壤的墒情,最欣喜的就是冬天能够给麦田覆盖上厚厚的积雪。开春以后,密切关注麦苗返青的颜色,若现枯萎模样,则需及时补水和追肥。籽粒灌浆的时候,要紧的是水和充足的日照。这时候如果连续下雨,农人的心便会提起来,固然满足了雨量充沛的条件,但罕见阳光,小麦籽粒依然不能饱满。最好是风调雨顺,下一天雨,来一天烈日当头、碧空如洗。

在还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时,农人对于天气的关注,就是对于生命的关注。

头一天晚上是早早睡下的,凌晨三点钟,张家街上就响起了敲门声,不知道谁最先起来,已经在挨家招呼下地的人们。十几分钟后,一群人迤逦走上了去南洼的路。

夜色深沉,星光熹微,没有人大声喧哗,有的人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仍在回味着酣睡时的梦境。夜色微凉,出门时还感到皮肤发紧,不一会儿就舒展开来。

走到待收割小麦的地头,东方才露出一线鱼肚白,天亮了。

割麦子和杀麻的动作基本类似,一手揽小麦一手挥镰的步骤都一样。小麦苗株齐胸,没有黄麻的压迫和震慑感,怀抱中的重量也比黄麻轻,但割麦子需要把腰伏得更低,这就增加了农人的疲累。另一个不可轻觑的是麦穗的芒刺,越是熟得充足甚至是过分的麦穗,芒刺越是坚挺锐利,被夜露润过的麦芒,只要在阳光下暴晒十几分钟,当即恢复其桀骜本色。胳膊不加防护的话,一个上午下来,满胳膊都是红色的斑疹,皆为麦芒的杰作,被汗水一浸,针扎一般疼痛。

也有岁数稍大些的农人不穿长衣,袒露双臂,毕竟已经是酷热季节,也没见他们的双臂有何异样,庄稼无语,难道也会欺软怕硬?

割下的几堆小麦足够捆成一个大捆的时候,农人会就地取材,用一小把麦穗,分开来,穗头缠绕,结成一段简易草绳,捆扎麦堆,一个麦捆就宣告完成。前方依然麦浪滚滚,后方则是均匀散落的麦捆,这是农人的成就、农人的安慰。

评价农人技艺的标准依然是麦茬的高矮,又低又平的是好手。另一个标准就是看有无遗漏抛撒,有的遗漏是麦株根本没有割下来,通常这样的麦株长得又矮又细,回首身后,竟有星星点点的麦株在那里摇曳,连自己都不好意思。有的遗漏是麦株虽然割下来了,但手里的活不过硬,没有都放在麦堆上,零零落落,身后依然有散落抛撒。

三年困难时期,生产队还组织少年儿童和成年劳动力捡拾麦穗,后来经济向好,收割小麦时,不论有无遗撒,都没有捡拾麦穗这道程序了。

一直到早上八九点钟,太阳升起有一竿子多高,人们开始频频直起腰来,往村子的方向张望。真是望眼欲穿,等待送饭的人。

早饭是一罐子稀粥,白面饼,豆角菜。白面饼的厚薄和现在市面上看到的煎饼差不多,略小一些,煎饼是摊出来的,而饼是烙出来的,白面饼的主要吃法就是卷菜吃,豆角菜就是它的辅料。当然了,如果是在家宴客,白面饼可卷的菜就多了,最常见的是炒鸡蛋,最佳是炸过的小鱼,又香又脆。

早饭后的劳动顶多两个小时,十一点钟以前收工,然后进入了长长的午休时段。

所有能够遮蔽太阳的地方都是农人休憩的场所。抽水机房是最好的,它最大的长处是凉爽,屋顶阻挡了太阳的暴晒,南北两面的门窗形成了自然的通风廊道,粗壮的水龙头不断喷溢的水花犹如空调一般,将本已比室外凉爽的空气又降低了几度,从骄阳似火的田间骤然来到这里,舒惬至极,真不啻人间仙苑。

缺点是噪音太大,抽水机的马达震耳欲聋。

再就是容纳的人数实在太少,于是公路两侧的白杨树下,就成了绝大多数农人的休息场地。中午时分的公路两侧,横七竖八躺满了人,有的人拿块砖头作枕头,有的人脱下自己的鞋枕在头下,草帽通常盖在脸上,此时,人们都成了“大槐安国”的嘉宾。

躺下时,整个身体全在树荫里,一觉醒来,半个身体已经暴露在阳光下。高大的白杨之间,是一人多高的紫穗槐灌木丛,偶尔有蛇出没,但与人从不相犯。

不论是抽水机房轰鸣的马达,还是公路上来往汽车的呼啸,都没能打扰休憩的人们沉睡入梦乡。

那时从没有听说过哪一个人患过神经衰弱的毛病,非得靠安眠药才能佐梦。

下午三点钟以后再开始劳动,七点钟以后收拾回家,一天下来,不计算来回路途的时间,仅在麦田里的劳作就超过十个小时。

一个小麦收割季节短则七八天,多至十几天,天天如此。

麦收初开始的几天,还感觉到腰酸背痛,麦收的后期,好像身体经过了淬炼,疲累的感觉反而没有一开始强烈。农人向来安贫乐命,也从来不认为在田间劳动就比其他社会分工低人一等。烈日暴晒的劳动条件固然艰苦,但一顿美食,甚至是自然界廉价的凉风,都是对他们的慰藉与回报。他们看待日常劳作,就像看待日出日落一样平常,一样自然。

傍晚,最后回去的人,帮忙装车的人,还可以搭乘运输麦捆的大车。

运输麦捆的大车,照现代城市的交通规则,都属超高超宽之列,摇摇晃晃,巍巍哉,但很少有翻车的事故。搭车的人从车的后部攀绳而上,顶部则是一个柔软的凹陷,在上面俯瞰四野,苍茫大地尽收眼底,太阳已经落到了地平线以下,暮色四合,星星和月亮开始亮了起来。

只有农人才是披星戴月的人。

相对于小麦收割,收获玉米的劳动强度则要轻一个量级了。

收获玉米是在秋天,是金风送爽的季节,没有了割麦子时的暑热。收获玉米分两个步骤:先掰玉米棒子,最后砍下玉米秸秆,这两项劳动都不需要弯腰,玉米穗子的挂果处,正与人的手臂抬起等高,倘若那个时候也开办了郊区游或者农家乐,这两项劳动都可以开辟成城里人的健身活动。

掰棒子令人感到趣味盎然。手握住玉米棒子的上端,往外往下用劲一按,“咔嚓”一声,玉米棒子就掉了下来,要么放在筐里,等筐满了倒在玉米堆上,要么直接将玉米棒子扔到堆上。整个玉米地里都是“咔嚓咔嚓”的声音,又脆又响。偶见几个硕大的玉米棒子,带给农人的那份惊喜,只有参与栽种的人才能体会到。每当这个时候,人们总会记起“黑瞎子掰棒子”的故事,想象一个憨态可掬的庞然大物在玉米地里一路走过去,伴随一路的“咔嚓咔嚓”,每掰下一穗玉米,夹到胳肢窝下,原先夹的就掉落地上,走到地头,黑瞎子身上还是只有两穗玉米,而身后却是一地散落的棒子。

想起来令人莞尔。

掰下的玉米堆得像小山一样,生产队的大车运了一天,还不及一半,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生产队需要留人值夜,看护集体财产。

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合值夜呢?生产队的干部,需要回去安排第二天的生产,不能留下;中年男子,是家中的顶梁柱,而且孩子尚小,家中离不开,不宜留下;结婚不久的青年,不愿意让新婚的妻子独守空房,不愿留下。排除了这些人之外,剩下能够留下值夜的只有老年鳏夫和未曾成家的小青年。

这一天的玉米地里没有老年人,张其昌成了不二人选。

众人都回家以后,张其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搭一座晚上栖身的窝棚。

从地上砍下的玉米秸秆,几十根绑扎成一个大捆,满地都是这样成捆的玉米秸秆。只十几捆,梢头斜斜相抵,就搭成了一个窝棚。内中再铺上一层散碎的秸秆,容得一个人睡卧,宽绰有余。一床被褥是下午着人捎来的,虽是旷野,夜里御寒已经没有问题。

张其昌不想早早睡去,便来到窝棚外边。

一轮圆月升起在东方,大地铺满了一层白霜,地上有薄薄的水汽氤氲腾起,似水在缓缓地流动,蟋蟀和不知名的秋虫一起鸣叫,远方的天际有火光闪现,该是其他值夜的人在准备晚饭,西北方向白天清晰可见的山脉冈峦俱隐没在了夜色当中。张其昌仰躺在玉米秸秆上,望着正上方的星空,静静地想着心事。

天空湛蓝,星月皎洁,似乎触手可及,此情此景的两句写照油然而出:“星垂平野”,“野旷天低”。

这两句分别源自于杜甫的著名绝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以及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两句诗句的意境差不多,都是写出了天空星辰与大地江河的互动。气势宏大,捕捉精准。安驾庄没有江河,与月亮的互动自然谈不上,但两句诗句的上半阙,却是像极了张其昌所踏之处的情景,非身临其境之人,写不出这样的传世名句。

张其昌由衷叹服华夏民族先人的伟大,叹服中华文明的瑰丽与璀璨。

他躺在玉米秸秆上,头枕在双手的臂弯里,长时间保持这个姿势,使他想起了孔子的话。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

张其昌没有想到,他目前的这个状态和姿势,居然会受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欣赏。

他想到了目前的处境,小时候做的如苏秦一样“相六国”的梦又隐隐浮现出来,但他现在已经不在孩提时代。小时候凭借朴素的英雄主义激励产生的无数绮丽的梦,大多都经不起以后的岁月里现实生活的磨砺。不要说将来“相六国”,做政治家,就是走出这块土地,脱下这身农民的外衣,都希望渺茫。

难道就在这块土地上老死牖下,他似乎心有不甘。

夜已深,他才回到窝棚里睡下。夜风从窝棚的两端穿过,发出呜呜的声响。他将棉被往头上拉了拉,很快沉入了梦乡。

梦境中,他好像来到了异国他乡,一个武士装扮的人全身披挂,骑着一匹羸弱的瘦马,手持长枪,正在倾力与风车搏斗,张其昌知道这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走近了看,和塞万提斯的原著不同的是,梦中的堂吉诃德的腰间,赫然挂着六颗印绶。

同类推荐
  • 奔月舞

    奔月舞

    八月中旬傍晚最后一缕金色的阳光从屋檐落下,喧嚣了整日的集市渐渐安静下来,然而清水河畔的画舫上却开始张灯结彩,迎接一年一度的中秋盛宴。微波粼粼的水面倒映着舫上繁华的彩灯,从河面拂过的清风中带着奢靡的香粉味和女子们娇柔的笑声。清水河畔有一处歌楼,名为“一等堂”。这里不仅是清歌雅乐之处,而且还是一个有名的美女窝。早有“天下美女尽出一等堂”的赞誉将其推上遥不可及的尊崇地位。为了帮舞姬们抬身价,一等堂的惯用办法就是故弄玄虚,所以就连许多常年流连于此的人都不曾亲眼见过一等堂中红牌的真容。
  • 孝心不打折

    孝心不打折

    本书精选了名作家孙瑞林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中,发表的39篇故事,约十四万字。每个故事或颂扬一种人生积极的态度,或把深奥的道理,融入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之中,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其中的《孝心不打折》获得“2005年中国最有影响的故事”优秀作品奖第一名、“首届中国故事节银奖”,并被改编成电视剧;《来自大洋彼岸的声音》获得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新故事创作)入围奖。
  • 薨之灵(二)

    薨之灵(二)

    该说说法医吕鸿的故事了。此时她正赶往一个案发现场。城市已经入睡,喧闹渐渐停息,在行进中,吕鸿从越来越厚的寂静中辨别出一种声音。对于这个声音,她久违了。那是蟋蟀的叫声。不是因为城市中很难听到蟋蟀叫,而是,这种叫声,在吕鸿的心理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叫声远远的,躲在某个地点,很弱,却不停歇。吕鸿乘坐的警车在公路上像一个夜行侠,快速安静地移动。
  • 山围故国

    山围故国

    十月革命后,白俄军及难民大股向中国境内溃逃,狼山烽火由此燃起,各种势力纷纷登台,明暗较量,一触即发。小说以宏大的叙事笔法,尽展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着力塑造各色人物,情节迭宕起伏,形象饱满生动,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艺术穿透力,为作者新近贡献于世的又一部长篇力作。
  • 肉形石

    肉形石

    方森说他为了出卖秦斯晋新发现的产石区,用假身份证办理的电话卡将秦斯晋约出捡石头伺机将其杀死。沈含听完惊诧地咬住牙关半晌难以言语。方森早已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告诉了他整个答案。他说案件起始的重点嫌疑人是萧远,因为他与秦斯晋存有利益因果关系,具有充分的动机,再加上那个与他又与秦斯晋有过联系的神秘电话号码,更加深了他的嫌疑程度。可经调查,无论怎么都难找到这种关系的线索与证据。如果照此方向寻探下去,只能永久地停留在怀疑的程度上,不会有任何进展。而这其中的转折点究竟是从哪开始的呢?就在我们一筹莫展之时,你所提供的两条重要信息起到了关键作用。
热门推荐
  • 风之队

    风之队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足球小说:不同的人设,不同的场面,与都市小说接近……年轻的教练林海涛千辛万苦找寻他心目中的那十一名风之队的人选……
  • 花严经疏卷第三

    花严经疏卷第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足坛刺客

    足坛刺客

    被系统《乾坤》附体的足球爱好者方言,为继承哥哥的遗志,实现自己的足球梦,争战欧州足坛,踢出一个世界,成为全世界瞩目的超级球星。
  • 错爱卑微如尘

    错爱卑微如尘

    苏萱萱爱楚肖睿爱了十年,最终终于如愿嫁给了他。她原本以为嫁给他便是她的幸福,却不知这是一场劫难。她走不进去他的心里,生生地被他折磨了两年之久。等到他知道事情的所有真相后,却和她说爱?那她这两年承受的算什么?
  • 忘槐之诗

    忘槐之诗

    本文cp感很淡,只要是吸血鬼、僵尸和人的交流,当然本文是一篇奇奇怪怪的文。
  • 谁家玉笛听落梅

    谁家玉笛听落梅

    九重天茫茫,玉笛暗飞声。雪影重重处,落梅似有无。前世,她与他分隔于一场洪荒之劫,一个殒灭天际,一个被困禁地。这一世,同样只拥有两魂六魄的他们,因一场娃娃亲缘定今生。除妖降魔历天劫,他们是八荒四海中最受人崇敬的上位者;赤炎流冰魂散去,他们是三界六道最令人痛惜的有情人。他说:上天入地,成仙坠魔,我只想跟在你身边。她说:前世今生,三道六界,我只庆幸你还爱我。
  • 荀子(中华国学经典)

    荀子(中华国学经典)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此外,荀子还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 修仙联盟

    修仙联盟

    因此书过于真实,已被修仙界诸位道友封杀!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莫待寒风至

    莫待寒风至

    一颗痴心一颗泪,一场误会一场劫,我们之间会否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