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1100000012

第12章 投资未来有发展的企业(3)

巴菲特为柏克希尔公司建立了一个理性购买模式,他认为:“加州银行所面对的主要风险是地震,除了危及贷款者,也破坏了借款给他们的银行,它所面对的第二个主要风险是系统性的,包括一些企业萎缩的可能性或严重的财务恐慌,以致不论经营者多么精明地管理它,它几乎仍会危及每一个靠高负债运作的组织。”巴菲特的判断使他觉得发生这两种重大风险的可能性不高,但他仍然认为“市场最惧怕的莫过于西岸的不动产值将会下挫,因为房屋兴建过剩”。这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他的投资理念和方法是经得起考验的。即便是大多数人反对和风险降临且几乎动摇人们信心的时候也是如此。

巴菲特赞赏理查德,表明在他挑选的银行投资中,理查德是经营者最好的银行。他说:“我不想要开始吹嘘威尔法斯哥的股票或任何事,我只是认为它是真正的好企业,有最好的经营者,价格也合理,通常就是这种情况,投资人可以赚得更多的钱。”

从1994年开始,柏克希尔公司利用全美股票市场报酬率走低的时候,开始了又一轮大规模的收购行动。巴菲特的观点是,只有当优良的公司被不寻常的信息包围,导致股价被错误地评价的时候,才是真正大好的投资机会。

在巴菲特的投资事业中,值得一提还有美国运通,他是巴菲特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就进行投资的目标,与柏克希尔公司保持的关系也是除可口可乐之外最长的一家公司。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运通曾爆发过著名的沙拉油丑闻案。事情是这样的,当时运通公司曾出证明说它库存了大批沙拉油,但事实上没有什么沙拉油的存在,于是它很快就负债数百万美元,股价猛跌了一半多,善于瞄准问题股的巴菲特随即乘虚而入,以1300万美元购入该公司5%的股票。至90年代,柏克希尔已拥有该公司10%的股份,总资产在14亿美元左右。

美国运通的业务共有三大部门:一是旅游及相关服务,从事美国运通卡和美国运通旅行支票,此业务占运通营业额的72%;二是运通财务咨询,包括财务规划、保险和投资产品,占营业额的22%,美国运通的财务咨询专家超过3600位,负责的资产达到1060亿美元,这个子公司因此成为美国最大的基金经理人之一;三是美国运通银行,它只占该公司营业额的6%,却是分布在全世界37个国家共78个营业场所的服务网的中心枢纽。美国运通旅游相关服务部门持续生产固定的利润,此部门一直都有巨额的股东盈余,用来资助它的不断成长。

巴菲特一贯的观点,也是鉴别公司经营管理层是否负责的表现是,当一个公司所产生的多余现金大于营运所需时将如何处置。为此,巴菲特把经营管理者分为两类,一是对股东权益负责的,他将用资本余额增加股利分配或回购股本;二是盲从法人机构,花掉现金用来扩展其企业领地。巴菲特欣赏前者,而认为后者是很不幸的。美国运通1992年前的前任总经理詹姆斯·罗宾逊就是盲从于法人机构,用多余现金收购同行业,结果在收购希尔逊·李曼公司时遇到了很大挫折。希尔逊·李曼公司不但没给美国运通以回报,还要靠运通不断注入资金才能维持营运,整体算下来,美国运通已投入希尔逊达40亿美元。罗宾逊为此求助巴菲特,柏克夏购买了3亿美元的特别股,但直到运通公司变得理性时,巴菲特才成为普通股的股东。

1992年,哈维·戈勒继任总经理,戈勒与巴菲特志向一致,强调美国专利权和品牌价值。他上任的当务之急是强化旅游相关服务部门的品牌意识,重整希尔逊·李曼公司的资金结构,以便抛售。前后差不多用了两年时间,戈勒清算了美国运通的不良资产,恢复了公司的获利能力和股东权益报酬率。1992年戈勒出售美国第一数据企业,使美国运通净赚了10亿美元以上。1993年又将其资金管理部门——波士顿公司以15亿美元出售给美伦银行。不久,希尔逊·李曼公司也分割成两部分,卖掉了希尔逊公司零售业务账户,而李曼兄弟公司,在戈勒投入10亿美元以后,免税分配给了美国运通的股东。

1994年,旅游相关服务部门成为公司最有利润的部门,公司也誓志将美国运通卡建立为“世界上最有威信的服务品牌”,重视“美国运通”的无形资产,连IDS也改名为美国运通财务咨询。戈勒定下了美国运通公司的财务目标,每股盈余要求每年成长12%—15%,股东权益报酬率达到18%—20%。1994年9月美国运通发布一项声明:宣布董事会授权管理阶层买回2000万股普通股。

巴菲特密切关注着美国运通的变化,早在1994年夏天,他先将柏克希尔持有的特别股转换成普通股,并开始收购更多的普通股。到年底,柏克希尔已拥有了2700万美国运通股,平均价为每股25美元。1995年春,美国运通又宣布另外回购流通在外的股票4000万股,此举高达总流通在外股数的8%。而巴菲特也采取相应的行动,于1995年2月又另外增持了2000万股,使柏克希尔取得了近10%的美国运通的股权。

按保守的方法估计一下美国运通的成长率,大致可以这样看,1993年通过出售子公司,该公司至1994年底的盈余为14亿美元。戈勒确定的公司成长目标为12%—15%,假设未来10年能持续成长10%,第11年以后只剩5%的成长率,这肯定低于管理阶层自己的预估,再以10%来折现盈余,那么美国运通的实质价值为434亿美元,每股为78美元,按此计算,巴菲特是以美国运通实质价值的70%买入该公司,具有较大安全边际。说明他投资并长期持有美国运通是正确的。

5.学会分析企业,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投资者要将自己看成是企业分析家,而不是市场分析师或总体经济分析师,更不是有价证券分析师。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说过:“仅在你的竞争优势圈内选股,这不在于这个竞争优势圈有多大,而在于你如何定义形成优势圈的参数”。

对巴菲特来说,股票是抽象的概念。他不以市场理论、总体经济概念或各产业领域的趋势等方式去思考。相反,他的投资行为只和该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有关。他相信,如果人们的投资行为只是基于一些表面的观点,而完全不了解企业的基本面,那他们很容易在出现一点小状况的时候就被吓跑。这样情形的十之八九的结果就是赔钱。巴菲特当然不会这么做。他将注意力集中在尽可能地收集他有意收购企业的相关资料上,主要可分成下面三方面。

1.该企业是否简单易于了解

以巴菲特的观点,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和他对自己所投资对象的了解程度成正比,以这样的了解,可以区别以企业走向作为选股依据的投资人,和那些带着一夜暴富的投机心态,整天抢进抢出,却是占了绝大多数的投资人。

多年来,巴菲特一直拥有许多企业:加油站、农场开垦公司、纺织厂、连锁性的大型零售商、银行、保险公司、广告公司、铝业及水泥公司、报社、油田和矿产开采公司、食品、饮料、烟草公司以及无线和有线电视公司。巴菲特或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或者只是拥有该公司部分的股票。无论哪一种情形,巴菲特总是明确地掌握那些企业运作的状况。他了解所有伯克希尔持股公司的年收入、开销、现金流量、劳资关系、定价弹性和资本分配等情形。

因为巴菲特只在他了解的范围内选择企业,所以对伯克希尔所投资的企业一直有高度的了解。巴菲特建议投资人,在竞争优势圈内选股,这不在于竞争优势圈有多大,而在于如何定义形成优势圈的参数。

有人批评巴菲特划地自限,使得自己没有机会接触如科技工业等具有极高投资潜力的产业。但是根据巴菲特的观察,投资的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你了解的有多少,而在于你能否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投资人并不需要做对很多事情,重要的是不能犯重大的过错。”在巴菲特的经验里,以一些平凡的方法就能够得到平均以上的投资成果。重点是你如何把一些平凡的事,做得极不平凡。

巴菲特选择投资华盛顿邮报,就在于他对报业的深刻了解。巴菲特的祖父曾经拥有并且编辑《克明郡民主党报》,一份内布拉斯加州西点市的周报,他的祖母在报社帮忙并在家里的印刷厂做排字工作,他的父亲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念书的时候曾编辑《内布拉斯加人日报》,巴菲特则曾是《林肯日报》的营业主任。人们常说假如巴菲特不从事商业,那他最可能从事的是新闻工作。

1969年,巴菲特买下了他的第一份重要报纸——《奥玛哈太阳报》,连同一些周报。虽然他尊敬高品质的新闻事业,但巴菲特一想到报纸总是把它当作企业看待。他期望一个报社老板得到的奖赏是利润而不是影响力。拥有《奥玛哈太阳报》让巴菲特学到一些报纸的经营方式。在开始买进《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之前,他已经有四年经营报社的经验。

同样,巴菲特基于对保险业的深刻了解,投巨资购买GEICO的股票。1950年,巴菲特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念书的时候,他注意到他的老师格雷厄姆是GEICO的董事之一。好奇心刺激巴菲特花一个周末去华盛顿拜访这家公司。巴菲特有许多问题,营业处主管大卫森花了五个小时告诉巴菲特GEICO的特点。

后来当巴菲特回到奥玛哈他父亲的经纪公司时,他推荐公司顾客购买GEICO的股票,而他自己也投资1万美元在GEICO的股票上,这大约是他所有财产的三分之二。然而,许多投资人拒绝了巴菲特的建议。奥玛哈的保险经纪人向巴菲特的父亲抱怨他的儿子竟推荐一家“无人敢当经纪人”的保险公司。这一度让他感到非常灰心。一年后,巴菲特卖掉手上的GEICO股票,赚得50%的利润,然后到1976年以前都没有再买GEICO的股票。

不久巴菲特就又毫无畏惧地继续向他的委托人推荐保险业股票。他以它盈余的3倍,购买堪城人寿的股票;他在伯克希尔哈萨威的有价证券投资组合里,拥有马萨诸塞州损害赔偿暨人寿保险公司。1967年,他购买国家偿金公司的控股权。在之后的十年中,杰克·林区教导巴菲特如何经营保险公司,这次的经验帮助巴菲特了解保险公司如何赚钱,这种经验不易从其他地方得到。尽管GEICO的财务状况仍是危机重重,巴菲特仍很有信心购买其股票。

2.该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是否稳定

巴菲特不愿碰复杂的企业,对于那些正因面临难题而苦恼,或者因为先前的计划失败,而打算彻底改变经营方针的企业,他也敬而远之。根据巴菲特的经验,回报率高的公司,通常是那些长期以来都持续提供同样商品和服务的企业。彻底改变公司的本质,会增加犯下重大错误的可能。

巴菲特相信,“重大的变革和高额回报率是没有交集的”。不幸的是,大多数的投资人都背道而驰。看到有许多投资人拼命抢购那些正在进行组织变革的公司。巴菲特说:“基于某些不可理解的原因,投资人往往被一些企业将来可能带来的好处的假象所迷惑,而忽略了眼前的企业现实。”

巴菲特从经营与投资的经验中总结到,把气力花在以合理的价位购买绩优的企业,远比以较低的价格购买经营困难的公司更为划算。巴菲特解释说:“查理和我还没有学会到如何处理难以应付的企业。我们学会的只是去避开它们。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不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清除所有的障碍,而在于我们专注地寻找可以跨越的障碍。”

巴菲特告诉伯克希尔的股东,他第一次和华盛顿邮报公司有财务上的关联,是在他13岁的时候,当时他的父亲在国会服务,他做送报生就专门送《华盛顿邮报》和《时代前锋报》。很明显,巴菲特非常了解报纸丰富的历史,他认为《新闻周刊》是一个可以预测其未来的企业。他也很快就知道了公司电视台的表现。多年来华盛顿邮报公司,一直报道他们广播部门主要的绩效。巴菲特根据他本身的经验和公司成功的历史判断,他相信这家公司拥有一贯优良的营运历史,未来的表现将可预期。

然而,看了巴菲特收购GEICO的表现,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巴菲特违背了他关于公司稳定经营史的原则;很明显,GElCO的营运在1975年和1976年完全不具一致性。当伯恩成为GEICO总经理的时候,巴菲特说,他的工作目标是使公司起死回生。但是巴菲特以前提及起死回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那么该如何解释伯克希尔对GEICO的购买行为?更重要的是,巴菲特认为GEICO还未被危机击垮,只是受创而已。它在提供低价、无中间代理的保险商品上所具有的特许权仍然是独一无二的。而且,GEICO还有机遇,市场上仍然存在着小心谨慎的群体的族群,公司仍为他们提供保险需求来赚取利润;在价格基础上,GEICO一定可以打败它的竞争者。十年来,GEICO将资金投注在其竞争优势上,并为它的股东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巴菲特认为这些优点仍然存在。GEICO在20世纪70年代所遭遇的困境,与其是否还保有市场上的特许权毫无关系,而是因为业务上以及财务上的问题使公司误入歧途。即使没有任何资产净值,GEICO还是非常值钱,因为它的特许权仍在。

3.该企业长期发展的远景是否被看好

根据巴菲特的说法,经济市场是由一小群有特许权的团体和一个较大的商品型企业团体所组成,后者其中大多数是不值得投资的。他将小部分拥有特许权的团体,定义成是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而这些商品和服务的特点是有旺盛的消费需求、无近似替代性产品和不受法律规范的。因为具有这些特色,使得有特许权的经销商可以持续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而不用害怕会失去市场占有率或销售量的减少。

一般情形是,有特许权的经销商甚至在供过于求以及产能未完全利用的情况下,也能提高商品的价格。像这样的价格变动能力是此类经销商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使得它们获得较高的资本投资回报率。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有特许权的经销商拥有大量的经济商誉,这使得它们有较高的耐力去承受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影响。

而大多商品型企业(商品型企业是商品没有品牌,消费者采购标准是价格和品质。)所提供的商品多半大同小异,竞争者之间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尽管有庞大的广告预算,要有效地区别这些产品的差异仍然极为困难。

同类推荐
  • 杜兰特和斯隆:通用汽车两巨头传奇

    杜兰特和斯隆:通用汽车两巨头传奇

    他们在各方面都正好相反。威廉·克拉波(比利)·杜兰特,一个从高中辍学的学生,是个浮夸的梦想家和赌徒,重视人际关系,喜欢冒险。而小阿尔弗雷德·斯隆则是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工程师,是严厉的管理者和经理人,重视数据和逻辑(当然还有利润)。比利勇敢地蔑视当时的工业和金融巨头,奋然创办了通用汽车公司。斯隆则将其转化为世界上最大而且最成功的企业,不管怎样,今天,全球各个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都还在应对他们两个入在20世纪前50年所创造的那些先例的影响。
  • 韩愈与柳宗元

    韩愈与柳宗元

    韩愈与柳宗元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头上顶着光环的人物,其文章不但在古代而且在今天都是学生的必读范文。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反不容易见到其真面目。有光环的地方,就有盲从,就容易放弃理性的思辨与探索。时至今日,普通学子对韩柳的认识又比古人深刻多少呢?
  • 大文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文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也是人类和自然界关系的再现。文学既可以揭示生活的本质,又可以体现人们的喜怒哀乐。人类如果没有文学,其生活就会枯燥无味。因此,伟大的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中南海里的博大胸怀

    中南海里的博大胸怀

    本系列是反映我国老一代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人的工作和生活故事的系列图书。本系列共分为家世渊源、乡情悠悠、衣食住行、情趣爱好、博览群书、战友情深、博大胸怀、肝胆相照八部。通过对老一代革命家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的小细节和有趣的故事的描述,揭示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和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的高尚革命品格。 本书通过在不同历史时期具体的革命故事,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宽大胸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 鞋道:汪海思维 行为探究

    鞋道:汪海思维 行为探究

    作者在满怀激情地赞美汪海以及双星集团所创造的业绩的同时,也没有避开使他们引起争议的一些问题,比如:借用佛教文化的某些说法来加强企业管理,请观音菩萨的佛像为双星信团值班站岗,以及在《鞋道》的最后一章“双星走好”进而提出的供汪海思考的若干忠告,等等,都写得妙趣横生,而又颇有深度。
热门推荐
  • The Vanished Messenger

    The Vanished Messeng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就在这一秒

    就在这一秒

    三十岁的李灵犀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真命天子居然是一个小自己十岁的小朋友!
  • 快穿之这个大佬有点邪

    快穿之这个大佬有点邪

    讲真的是帝九夷啊全天下最可爱的作者呐看快穿吗她不会让你失望的
  • 酒魂

    酒魂

    小说通过描述一家三代人之间的感情纷争,来表述亲子,爱恨之痛。感情的纠葛,在情义之中的轻重,如酒之魂让人迷醉。通篇以酒言情,言人生,言不能言语的悲痛和愤慨。在现实生活中的难分难解,诉说人生历程中的那些不堪回首的曾经,以及灯火颓靡的现实生活,自然而然地将人带入到醉与醒的边缘,撩起现实社会的痛。
  • 明海风云

    明海风云

    天苍黄、地苍黄、十八离家好儿郎山高高、水长长、当兵十年人如枪雾茫茫、雨茫茫、转战千里斩豺狼日长长、月长长、旧伤未愈负新伤怜我辈、凄惶惶、马革裹尸葬他乡不跪天、不跪地、我代兄弟跪爹娘(出自大神常书欣的红男绿女)
  • 聊斋剧作三种

    聊斋剧作三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侯府有女待出嫁

    侯府有女待出嫁

    谢长安,荣安侯府嫡次女,自小在福建祖宅陪伴祖母长大,却因为已有婚约的嫡姐谢长宁与人私奔,被迫易容成谢长宁的样子顶替联姻。君王将门,一曲长终,谁人有幸,可得幸福?
  • 道虐

    道虐

    宇宙之阴阳,乾坤之虚实,人世之生死,德之贤明昏庸,人之喜怒哀乐,事之悲欢离合,演绎泰兴一百年兴衰,勾勒情爱一瞬间痛彻心扉,静观天人数万载此消彼长,心听仙魔一念间尘世沧桑。
  • 凰帝招夫

    凰帝招夫

    作为南国的第二任女国君,赵向零刁蛮且任性。骂朝臣,踹武官,简直是手到擒来。作为众人口中暴戾的昏君,她过得比谁都开心:没事喝喝小酒,调戏调戏良家国师,开心的时候斗鸡、斗蟋蟀,不开心的时候踹个国师进池塘......怎么了,你还想要造反不成?造反朕不同你计较,但是要说朕受死,朕可就记下了。朕乃皇上,自然高高在上。爱卿,还不给朕乖乖跪下?===本文纯情一对一,【嚣张精分女暴君】&【冷艳低调人妻臣】作者百万完结作品《百医百顺》《君心可策》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