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51300000002

第2章 哲学让人拥有智慧

熟知并非真知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怀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族人特别崇拜一个名叫“戈尔肖克”(Golshok)的东西。他们相信,“戈尔肖克”孕育着生命和智慧,就像源远流长的密西西比河和一泻千里的亚马孙河,它是称量善恶的天平,是佑护人们幸福的万应符咒。由于这个词实在重要,每一代智者都投入毕生精力,青灯黄卷,面壁冥想,企图破译它的真谛。他们的言论汇集成典籍,流传于民间,成为人们世代信守的金科玉律。

终于有一天,一个对此感到厌倦的人问道:什么是“戈尔肖克”?这个词究竟指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一下子惊醒了所有被“戈尔肖克”催眠的人。他们忽然发现,自己对这个一向以为最熟悉的词竟然一无所知。

这个故事印证了哲学家黑格尔的一个说法:熟知并非真知。

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物的熟知形成了我们的常识。常识是负载人生的海洋,人们成长的过程譬如学游泳,学会常识才能生活。会水的人能让水托举着不至沉溺,同样,想游得快也会遇到水的强大阻力。健康的常识能指引人获得平安,走向光明,如冷了穿衣,饿了吃饭,不懂就学,不会就问。这些姑且不论,有意义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克服水的阻力游得快些。这就需要检视探讨一下哪些常识于我们不利,以及如何克服。

孔子教育我们凡事“三思而后行”。然而常识往往不在“思”的范围内。因为某些常识化为人们心中不可动摇的精神权威,获得了不受思维审视的豁免权。大家都见过东西往下掉,譬如苹果落地,而不去思考什么是地球的吸引力;一般人说话都合乎语法而许多人并不懂得语法。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常识不再是人们思考的对象,而成了人们思考的支点。常识是大多数人熟知的,而熟知的东西更加潜伏着危险,因为“熟知并非真知”。

常识,是相对于专门知识而言的一般的普通的知识,是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教条,人们不能离开它,但又不能停留在这个范围内。历史一再启示我们,人类思想的进步,都是在突破常识中实现的。

对苹果为什么落地的追问是产生智慧、产生巨人的起点。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是对“为什么”的无穷无尽的解答尝试。哲学是科学之母,是“科学之科学”。

哲学高于常识的地方,就在于它用怀疑和批判的目光洞穿了常识中的壁障,使一切联系起来,流动起来,变得亦此亦彼。因此,确立哲学的理性精神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将使人敏思锐目,不断摆脱蒙昧无知,走向精神自觉。既不墨守成规,也不随波逐流,而是在精神上独立不倚地站立起来,运用理性精神或批判精神思考和审视生活和自身,决不精神瘫痪。在目前改革的时代,面对五光十色的生活,思想观念良莠混杂,如果没有哲学的批判精神和超越精神,是很难驾驭和挺立自身的。只有按照哲学思想的指引,才能免于沉沦;自觉行动,才能超越常识的局限,完成健全理想的人生。

学习哲学,最重要的是锤炼一种冷静的理性品格,培养一种超卓的思想力量,确立一种批判精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

对一切都无动于衷

皮浪是怀疑论的创始人,最初是画家,他曾随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到亚洲战斗、旅行、作画。一日,他面对一座山,在作画时陷入了沉思:一座山从远处看,是紫的;从近处看是绿的。山其实不紫也不绿。由此,触发了他对事物的怀疑。

皮浪的怀疑主义是从爱利亚学派先驱色诺芬那里的“万物一致而不可分”这一命题出发的。他认为,“存在与不存在”“这样与那样”“美与丑”“生与死”等这些概念之间并无区别,人们想要认识它们,分别它们是不可能的。人们只能按照风俗习惯对事物的现象做出相对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而事物本身不是这样,这种判断只能带来困扰和无谓的争论,因此,皮浪主张对一切都要无动于衷,不做任何反应,不做任何判断。他说:“最高的善就是不做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便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

据说,皮浪有一次外出,在船上遭到暴风雨,船在浪谷中颠簸,船上的人都很惊慌,只有船中的一只猪若无其事,仍安安稳稳地在那里继续吃食。皮浪便指着猪对大家说:聪明人也应该像猪那样不动心。

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这样评价皮浪的怀疑主义:“怀疑主义是懒人的一种安慰,因为它证明了愚昧无知的蠢材和有名的学者一样是有智慧的。”是呀,对一切都要无动于衷,不做任何反应,不做任何判断,因为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所以何不做一个无知的懒人呢?这样能让事物的真实面貌自己呈现,而人自身也成为一个应付自如的勇者、智者。或许正因为这些原因,怀疑主义在一般人中就相当的成功,成了一种很实用的哲学。

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

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曾这样说过,越是知识渊博的人越是深感自己知识不足。有人对此大惑不解,问他:“您具有如此渊博的知识,为什么总是感叹自己无知呢?”他答道:“哲学家芝诺用圆圈来表示知识的范围,圆圈里是已知的知识,圆圈外是未知的知识,圆圈越大,圆周也越长,圆圈的边沿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因而未知部分当然也就更多了。”

西方哲学家们一再强调知识与智慧的区别。知识是人类对有限认识的理解与掌握,智慧是一种悟,是对无限和永恒的理解和推论。因此,博学家与智者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智者掌握的知识不一定胜过博学家,但智者对世界的理解一定深刻得多。两者比较就如一个知识女性和一个聪慧女性的比较,后者令人心仪的不是其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在其灵性。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也不一定很有知识,但有智慧的人往往不以为自己拥有知识,因为智者会不断地学习、思考、追问和反思。他们总是朝未知世界的纵深发展。苏格拉底就以为自己没有知识,所以不断地向人请教,同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强力的反驳,结果成为最有智慧的人。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其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智慧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使人知道了许多事,使人更聪明,人们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固然很好,但智慧更为重要,智慧表现在人如何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所以人仅仅有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地加以应用,这些知识就失掉了价值。所以智慧包含了知识和聪明,它是头脑的智能,是洞察人生和实践道德的才能,是丰盛生命美好人生所需要的,成功的人生在于不断地把拥有的知识,有智慧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一个人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在这样一个知识丰富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追求、学习,要竭力追求智慧。

科学与宗教

在西方,有一个非常有趣却又耐人寻味的现象: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虔诚的宗教徒。牛顿是,爱因斯坦是,罗素和莱布尼茨也是。科学象征着理性之剑,力求把所有巫术、迷信等非理性的东西扫除得一干二净;而信仰在于人内心的确信,是一种信念,理性在这里没有丝毫位置。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言:“正因为荒谬,我才相信。”

其实不然。科学与宗教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科学”本身就是哲学讨论的一个命题。我们可以对科学作工具主义的解释,但是,对于站在已知与未知世界之间的科学家来说,科学是一种价值理性的表达,否则我们就不能理解爱因斯坦坚持说,上帝不玩骰子。虽然爱因斯坦本人一生都在从事科学的探险活动,但这种活动却给予他一种特殊的情感,使他比平常人更透彻地了解所谓“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并在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之间找到结合点。

正如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爱因斯坦这样解释他的这句话:

科学只能由那些彻头彻尾浸润了对真理的理解和追求的人们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对于一种可能性的坚信也属于这种领域;这种可能性就是,适用于存在世界的那些规律是理性的,即可以用理性来概括的。我不能设想一个没有这种深刻信念的真正科学家。

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去追求科学呢?多数人会以为是出于对铁路、飞机一类东西的需要导致了对科学的追求。实际却并非如此。当前所谓进步的一些人为了铁路、飞机去追求科学,他们永远也无法懂得科学的真谛。在欧洲历史上,那些真正献身科学、为科学进步而努力的人们,那些使修筑铁路、制造飞机成为可能的人们,他们最初根本就没有想过铁路和飞机。他们献身科学并为科学进步做出贡献,是因为他们的心灵渴望探求这广袤宇宙的神秘。事实上,正是为了探索“这广袤宇宙那可怕的神秘”,才使得欧洲历史上的毕达哥拉斯们几乎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给这一在其产生之时并无实际效用的事业;事实上,也正是由于这种超越现实功利的科学追求,才使得西方人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纯理论的研究,善于使用演绎的方法,追求范畴的严密和体系的完整,而非简单地进行经验归纳,零打碎敲。这样一来,宗教与科学的结合便同时提供了动机的超越性和方法的逻辑性两方面的条件,而这两个条件的出现,也正是西方科学得以长足发展的必要前提。

由于有了超越性的动机,使得西方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很自然地将对宗教的殉道精神逐渐转化为对科学的献身精神,从而造就了无数阿基米德、哥白尼、布鲁诺式的科学家。而他们所留下的故事,不仅使人震撼,而且令人深思。当罗马大军攻陷叙利亚城的时候,阿基米德正在沙地上演算着几何题。面对着敌人明晃晃的兵器,这位日神般的数学家镇定自若地提出了人生的最后一次请求:稍等一下,让我先解完这道题……为了确立“日心说”这一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科学理论,哥白尼几乎耗尽了自己后半生的精力,在其生命的弥留之际终于使《天体运行论》一书公之于世……而为了坚持这一科学结论,布鲁诺曾不断遭受处分、监禁,被开除教籍,直至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安徒生在其童话《光荣的荆棘路》中断言:“除非这个世界本身遭到毁灭,这个行列是永远没有穷尽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支配着这个行列的人们将自己的感性生命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为科学而献身呢?文化的发展真可谓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过去,我们只知道宗教是科学的大敌,却从来没有想到,从某种意义上讲,宗教同时又可以是科学的前身和动力。烧死布鲁诺的,固然是一群可恶的宗教徒;然而支配着布鲁诺去进行科学研究的,却同样是一种由忘我的宗教热情转化而来的无私的科学精神。唯其如此,布鲁诺才能够视感性生命于不顾,而在科学的探索中达到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

科学与宗教都肇始于人类探索宇宙及自身的冲动,但随着科学取得愈来愈大的进展,在一些人的心中,它也成了一种宗教似的信仰,但科学精神的实质是怀疑精神,它本身反对任何形式的崇拜,在科学面前,任何真理都是短暂的。人们曾一度以为牛顿发现了宇宙的终极奥秘,但爱因斯坦又拓展了人类认识的疆界。其实,20世纪科学最大的发现,就在于发现了科学的近乎无限的扩展性,这宣告了19世纪机械宇宙观的终结,但作为人类认识能力之一的科学也自有其界限,对界限的认识应让人反思宗教退后的历程,对知识的追求与对道德的探究同样应成为人类智慧的双翼,这也是爱因斯坦这句话让人掩卷深思的地方。

智慧始于怀疑和思考

2300多年前一个秋日的下午,苏格拉底穿着他那件常年不换、皱皱巴巴的短袍,悠闲地穿过雅典城中心的广场。他对于动荡不安的时局充耳不闻,对于当局的作为也不评论,他在广场一角坐下来。这个时候,有很多青年人围拢到他的身边来,有柏拉图和亚西比德那样的阔少,有安提西尼那样的清贫和淡泊之士,也有亚里斯卜提那样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们每天都到这里来,他们都虔诚地拜苏格拉底为自己的导师,他们喜欢听老师对雅典民主制度所做的分析,也羡慕老师这自由自在的生活。

很多时候,苏格拉底给他们出题目,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回答出来,但是苏格拉底并不满意。他发现他的这些学生太依赖他的思想,太依赖他的学说,太没有自己的主见了。所以,有一次当他的学生们都围拢过来以后,苏格拉底从他皱皱巴巴的短袍里面掏出了一个苹果。他站起来,目光深沉地对青年们说:这是我刚刚从果园里摘下的一个苹果,你们闻闻它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他拿着苹果走到每一个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最后,他问靠他最近的学生闻到了什么味道。这个学生回答:闻到了苹果的香味。他又问第二个学生,这个学生同样回答: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柏拉图今天坐在距离老师最远的地方,到了他回答的时候,前面的几十个人都回答完了,而且答案是一致的,都是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老师示意他站起来回答。他站起来,看了看同学们,然后慢慢地对老师说:老师,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同学们都万分诧异:怎么可能呢?我们明明是闻到了苹果的香味,一个熟透的苹果怎么会什么味道都没有呢?一向聪明善辩的柏拉图今天怎么了?

苏格拉底把柏拉图拉到自己的身边,然后告诉所有的学生:只有柏拉图是对的。

其他的学生都十分疑惑。苏格拉底这个时候把那只苹果交给学生传看。学生们一个个都如坠五里雾中,这竟然是一个蜡做的苹果!可是,他们都问自己:自己刚才怎么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呢?

苏格拉底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柏拉图,他对他的学生们说:“永远不要用成见下结论,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更不要人云亦云。我拿来一个苹果,你们为什么不先怀疑苹果的真伪呢?不要相信所谓的经验,只有怀疑开始的时候,哲学和思想才会产生。”

苏格拉底的学生明白了,他们知道了老师的用意。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这些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一直到他们帮助苏格拉底创造了伟大的欧洲哲学!也正因为柏拉图的与众不同,他才成为苏格拉底最有成就的门徒。

苏格拉底的这个故事不仅让人们看到经验和成见的副作用,更挖掘人性的弱点,那就是迷信权威,懒于思考。这样不但会错失很多亲身认识事物真相的机会,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哲学教人怀疑,教人思考,哲学开始于人们对于事物的惊讶!

泰勒斯的智慧

在伊奥尼亚海岸的边上,有一座叫作米利都的城市。这座不起眼的古城,看起来和别的城市并无多少差别。平时,这种多少有些温馨的小城的居民,一直习惯于用一种独有的稳重消磨时光。不过,这座城市里发生的一件新鲜事却引起了居民们一阵轰动,彻底打破了小城特有的宁静。

清晨,温暖的阳光懒懒地照在米利都城的大街上。但是,居民们议论纷纷,相互传递着一则小道消息:有人在收购榨油机。

“你知道吗?有人要把咱们城里的榨油机全部租去呢!”一位口齿伶俐的年轻人,眉飞色舞地告诉他周围的人。

“谁?他要干什么?”听众中,不知是哪位好事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大家觉得这说出了大家想问的问题,也就随声附和,想让年轻人解释。

“就是那个掉进土坑的人。听说他和一个商人打赌,可以用自己的知识,让自己富起来。”年轻人解释说。

听者都大笑起来,因为这个年轻人提到的这个人,以及与这个人有关的故事,大家都太熟悉了。据说,这位老先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经常独自对着天空,目不转睛地凝视,有时则自言自语,说一些大家都摸不着头脑的话。有一次,他又在凝视天空,却没有注意到自己走到了一个土坑的边上,结果一下子掉进去了。

就是这位老先生,经常口出惊人之语,却过着清苦的生活,以至于一位商人实在看不惯他的穷困样子,甚至对“有学问到底有什么用处”提出了疑问,并教育他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经商的本领,警告孩子“如果不努力学习经商的技巧,就会沦落到老先生的地步,成天过连咱们家的狗都赶不上”的苦日子。老先生气不过商人的态度,就和商人打赌,他要在一年之内,用自己的知识赚一笔钱,并承诺如果自己真的输了,就自愿给商人做奴隶,听任商人的摆布。

可是,租这么多榨油机能赚到什么钱呢?何况那么多榨油机,用到什么地方呢?就算租金比较便宜,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呢!大家都以为这位老先生是在胡闹。

半年之后,到了收获季节,居民们才发现,老先生不是胡闹,简直就是“先知五百年”的“神仙”。原来,这一年雨水充足,橄榄获得丰收。等到大家需要使用榨油机的时候,才发现城里所有的榨油机,都被老先生租去了。大家只好花高价从老先生那里租用榨油机。结果,自然是老先生赚到了一笔可观的钱,赢得了他与商人的打赌。老先生和这座小城的名声,也就随着这件事情,传播开了。

这位老先生,就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泰勒斯。他的“水是万物的始基”的论断,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命题。正是因为如此,他被尊为哲学的“鼻祖”,受到后来者的敬重和崇拜。

泰勒斯的聪明与洒脱,对于哲学作为一门品质学和智慧学,做出了十分经典的诠释。但是,仅仅依靠这个故事,我们还是不能说明哲学对于人们的用处在哪里。其实,答案很简单:如果从具体的技术操作角度来看,哲学很难让人富有。哲学不是赚钱的机器,不会让学哲学的人学会很多获得滚滚财源的技巧。如果有人奢望可以通过学习哲学获得生产或者经营的具体经验,就是过于苛求哲学了。可以说,不是哲学本身让泰勒斯具有了预见气候的能力,那些宣称自己可以利用某种学说预知未来、左右乾坤的人,不是骗子,就是赌徒,并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哲学是这样,其他学问也是如此。

但如果从这一点出发,得出“哲学无用”的结论,就未免过于武断了。那些学习哲学的人,都不是从哲学那里获得了财富,但他们的财富与知识,都不是离开哲学独立存在的。可以说,哲学对于他们的用处,不是给了他们一个金矿,而是给予了他们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哲学的用处,首先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存智慧。哲学给予我们的,不是生活的具体内容,而是如何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一位哲人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种说法只有在经过了生活的磨砺之后,才能成为切身的体会。而哲学则让我们先行进入到这种“体悟”之中,从与哲学的交往中了解人生的真实意义,学会生活的智慧。泰勒斯并不是因为哲学的知识才取得胜利的。要知道橄榄是否丰收,他首先需要的是天文学方面的知识,要预见橄榄丰收所带来的商机,他需要具备农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不容否定的。而泰勒斯的过人之处,就是他敢于接受挑战用以证明:知识是可以带来财富的。哲学家不是不能,而是不屑于关注财富的获取。可以说,这种豁达的态度,正是哲学给予的。这种达观,不是超脱俗世的自命不凡,也不是看破红尘的清心寡欲,而是一种源自对世界和对人生的洞见“态度”和“智慧”。拥有这种态度和智慧,正是哲学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从无知到有知

在我国古人的字典中,“智”与“知”本来是同一个字,可以互相通用。故知识与智慧也就成为一个问题的两面,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关系。那么,是否无知不可能有智慧,而大智慧必然也就与丰富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在“希圣”导向下的历史传统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翟)提出了一个后来通行的标准来判定,那就是看它与古代圣人(王)的事迹是否相符。在中国哲人看来,无知最终是可以导向智慧的。而儒家的观点是从无知走向有知。

孔子曾说过:“我有知识吗?没有呀!有一庄稼人向我求教(他所需要的知识),我却什么也不知道。然而,我通过一种对他所提问题的两端反复追问的办法,最终明白了他需要什么并实际上解答了他的问题。”

这样看来,儒家的无知其实只是一种手段,是一种虚心听取和吸收他人意见的心理状态。后来荀子采撷道家思想而提出的“虚一而静(虚心、专心和静心)”,则是对这一状态的进一步的表述。虚心也就是无知。儒家的大智实际上包含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认识过程,故智慧与知识的获取并不是矛盾的选择。可见,“无知”也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智慧。虽然智慧并不就是知识,但它却为知识的获取准备了良好的前提。

无知也可以导向智慧

道家同儒家一样,也是认为无知最终是可以导向智慧的。但道家如老庄对待无知与儒家截然不同。老庄认为智慧的境界就是与道合一的境界,对无知本身给予了赞扬。老子的基本观点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不可道”,所以它不能够通过学习的途径为人所把握。人只能够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道。故无知与无为之间,在老子是一种直接的联系。所谓“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也。日常聪明才智与道是不相干的。道之为道,正在于你不知“道”,知“道”也就不是道了。

所以他倡导无知和“去智”,缘于智慧的效果不好。所谓“智慧出,有大伪”,智慧都被用于干坏事去了。所以,统治者如能做到使人民没有知识和欲望,使智慧之人不敢有意作为,就不会再有机巧、奸诈和争斗,那这个社会就会很美满了。后来,庄子的寓言故事讲:

群缺向王倪求教,四次提问王倪四次都不能作答。群缺于是跳了起来高兴极了,去蒲衣子处把上述情况告诉给他。

蒲衣子说:“你如今知道了这种情况吗?虞舜比不上伏羲氏。虞舜他心怀仁义以笼络人心,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不过他还是不曾超脱出人为的物我两分的困境。伏羲氏睡卧时宽缓安适,觉醒时悠然自得;他听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马,听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牛;他的才思实在真实无伪,他的德行确实纯真可信,而且从不曾进入物我两分的困境。”

当王倪以“四不知”对答群缺的四问时,群缺欢呼雀跃,因为他从中悟出了以无知为知的圣人之道。如此的无知可以说是人的最为舒适惬意的状态。它已经远离了常人的“聪明”和“形智”,甚至连自己是人、是牛还是马都分不清楚了。庄子便为自己究竟是人还是蝴蝶感到糊涂。如此无知之知是最为真实之知,最值得信赖和推崇。无疑,庄子所推崇的,其实不是无知本身,而是无知者所达到的与道浑然合一的境界。其实,可以说,老庄是叫人们放弃机巧、奸诈和争斗,这样自然的状态才能与道合一,成为大智者。

扫除心中的尘垢

看似愚笨、白痴的人,也许不具有很多的知识,但是他也能通过内心的修炼而得道,打开智慧的心灵。

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当中,有一位名叫周利盘陀伽的尊者,又名盘特。盘特从小就是一个很愚笨的人,对于事理一点不懂,就好像和现在说的白痴一样。但后来他遇见了佛陀,出家学道。由于根性愚钝,佛陀教他诵念四句偈,他无论如何也念不会。佛陀为了教化这位特别愚笨的弟子,大开方便之门,看到盘特在扫地就告诉他:“盘特!以后你打扫精舍,每天边扫边念‘扫尘除垢’,如果能一心地持念,自然会有所收获。”

盘特每天不停地扫除邸园精舍,口中一直唱诵着世尊所教的那句话。盘特虽然愚笨,可是他有坚毅的恒心,经过6年的时间,专诵“扫尘除垢”,常受人家讥笑,但是他不灰心,把那些讥讽嘲笑当为替他消灾一般。后来他头脑慢慢地清醒,心慢慢地不再散乱。有一天,他看着破烂的扫帚忽然开悟了:“啊,我知道了,世尊是叫我扫内心的尘垢。我的心充满了欲望,充满了不满,世尊叫我扫的就是这个内心的尘垢。欲望消失吧!愤怒消失吧!不满消失吧!我每天不断地挥动着扫把来扫,可是再怎么扫,尘还是扫不完,一直地飞扬上来,我内心的尘与垢也一样地一直飞扬上来,那要怎么办才好呢?即使尘垢扫不完还是要扫,就是因为扫不完才要不停地扫。扫尘除垢!扫尘除垢!扫尘除垢!”

知道盘特悟懂了“扫尘除垢”后,世尊对一直瞧不起盘特的弟子们说:“在那之上的扫尘除垢已经不是人的力量可及,所以才要靠佛的智慧、佛的拯救。大家也应该注意悟道不一定要学习很多东西,即使只是一句话,如果能正确了解它的深意,那么一样可以步上正道,就因为遇上盘特,我才有机会以别于常人的方法教导他真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应走的道路,大家说是不是啊?”一直瞧不起盘特的弟子们深感惭愧。盘特终于开悟了,从此以后,智慧的心灵开了,他能够懂得微妙的道理,能够领会佛陀深奥的法语。过去看不起他的人,现在都很尊敬他,不再有人嘲笑他了。

聪明和博大的知识并不是得道的唯一条件,其实,人只要坚毅有恒心,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心,如扫尘垢般扫除内心的欲念,同样也能拥有智慧。

怀宝行乞

人类的智慧是心思的发展,知识的扩展,也是对生命的意义和生活方式的理解,有着强有力的道德内涵。在犹太人看来,一个人有智慧,不仅仅是个知识分子,而在于这人明事理,能忍耐,勤劳,可靠,自律,谦逊,德性好,才是一个智慧的人。

其实上天给了每个人智慧,只是要人们自己去发现和利用罢了。

从前,一个穷汉去拜访亲戚,受到热情的款待,以至于喝得酩酊大醉,在座位上酣酣睡去。

刚巧,那位亲戚因为公事,必须立即外出。眼看着那个穷亲戚醉得人事不省,就把价值非常昂贵的宝珠缝在他的衣服里,匆匆离去。

这个穷汉已经烂醉如泥,哪里知道这件事情。酒醒之后,他也起身到外地去了。他仍然一贫如洗,生活潦倒,仅能糊口。

这时他仍然不知道自己衣服里藏有价值连城的宝珠。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碰见那位亲戚,对方目睹他衣衫褴褛的样子,不禁叹息道:“你真是个傻瓜,为了衣食费尽心机,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以前,我还以为你生活得很舒适,因为那年你来我家里时,我曾把一枚价值连城的宝珠缝在你的衣服里。本想着你会从此富有起来,可是你却毫不知情,一直为衣食奔波劳碌!”

曾几何时,上天将一切智慧送给世人,可惜大家却不知不觉地忘掉一切昂贵的智慧宝珠,仍然劳劳碌碌、稀里糊涂地奔波在人生的旅途。

另一则真实的故事更让我们醍醐灌顶: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年开始时,罗森塔尔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100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这时校长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普通老师罢了。

这个结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这三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并且学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对教学充满了信心,工作自然非常卖力,结果肯定非常好了。

可见,勤劳、敬业、自信就是通达智慧之路的垫脚石。

聪明、勤奋、知识

知识的积累往往不仅靠聪明,而是靠勤奋,而聪明、勤奋加知识是保证一个人的人生道路的方向正确的条件。只有方向正确才能成功,才能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国藩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国藩却成为毛泽东都钦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大源的人。”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个贼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记忆力很好是无可置疑的。但是遗憾的是,他名不见经传,或许一辈子只是个贼,他的人生道理和曾国藩相去甚远。这就提示我们,聪明对获取知识有益,但勤奋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聪明、勤奋、知识引导自己的人生,走向成智成圣的道路。

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并具有高超的音乐鉴赏评判能力。

孔子从小喜好弹琴,并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因此在年轻的时候便有较高的造诣。但是孔子并不满足,他认识到,单凭自己的努力很难有更大的进步了。于是在29岁的时候,孔子师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琴。

一天,师襄交给孔子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孔子拿着这首曲子,废寝忘食,日夜弹唱,足足练了10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第11天早上,师襄一起床,便听到从庭院中传来的练琴声,孔子弹的还是那首曲子,师襄忍不住了,走出屋外,和蔼地对孔子说:“你已经弹了很久了,现在可以换个曲子练练。”谁知孔子认真地回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还需要继续练。”说完便又弹了起来,师襄也没有加以阻拦。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觉得孔子弹琴的水平大有长进,于是对他说:“你已经摸到这首曲子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停下琴,礼貌而恭敬地回答道:“老师,我虽然摸到了它的规律,但是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还需要再练。”师襄以前教过许多学生,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但是从没有碰到一个像孔子这么执着而好学的学生,心中暗暗高兴:此人以后必成大器。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像变了个人一样。一次,孔子正在庭院中练琴,师襄悄悄地走到他身边,凝神倾听孔子弹唱,深深地陶醉于孔子的优美琴声中。一曲弹罢,聚精会神的孔子转过身来,惊奇地发现老师站在自己身后,于是便作揖行礼,对师襄说道:“老师,我已经体会到音乐的形象了,它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名就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师襄对孔子说:“你说得很好!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孔子不慌不忙地答道:“施行仁政的人推崇伟岸,鼓吹和平的人爱好粉饰,充满智慧的人喜欢弹唱,殷勤钻营的人追求艳丽,该首曲子刚健有力,高亢激昂,学生于是能够推断出该首曲子是文王创作的。”师襄听后,大为钦佩,连连点头赞许。

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和勤于钻研,再加上师襄的高明点拨,他的琴技很快就炉火纯青了。在后来的教学中,孔子把弹琴纳入到学习范围之中,所谓“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乐”指的就是弹琴唱歌及跳舞等技艺,一直影响到后代,这不仅促成了文人与琴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中国音乐向前发展。

孔子学琴,在学习中循序渐进,由曲调到演奏技巧,由技巧到曲子的志趣神韵,由志趣神韵进而体会作曲者的人格风貌,最终登堂入室,臻于化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中,要勤于思考,勇于钻研,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穷究事物的原理以求得知识的极致,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同类推荐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哈佛逻辑课

    哈佛逻辑课

    逻辑与人类理性思维的关系犹如空气与生命,我们绝不会因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而否定它对于生命的意义。人类与生俱来的逻辑思维能力,正是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具有超常逻辑思维能力的人,走到哪里者是卓尔不群的。请让我们跟随大学的教授和学子们,一同走进哈佛的逻辑思维世界。在领略哈佛风采的同时,带你走进一个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
  • 孟子七讲

    孟子七讲

    儒家代表作之一的《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但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大学》是二程及朱熹对原本《大学》改编、注解而成的。南先生认为《大学》原文本来就是儒家追求“内圣外王”之道的集中表述,逻辑严密,文气通顺,粲然可观,不必加以篡改。为了向大众揭示原本《大学》短短千余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义,先生特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经,对其本旨重新加以阐释。
  • 《中庸》通解

    《中庸》通解

    本书是我国当代著名儒学家杨朝明教授对中国儒学经典著作《中庸》的通俗性解读作品。全书分为“中庸之为德”“人生难得中庸”“儒家,耕耘在社会中”“哀公问政”“至诚与至圣”等五章,从为人之德、为政之道、治世之法等方面对《中庸》中蕴含的儒学思想进行了详实的解读,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儒家文化,为现代人修身正德和现代国家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 苏格拉底之死(译文经典)

    苏格拉底之死(译文经典)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刑,是古希腊雅典城邦史,乃至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本书收录的四篇对话录,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所著。通过记述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历史事件,柏拉图发展了他的哲学,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苏格拉底独特的生活、思想和人格魅力。
热门推荐
  • 报告老婆,忠犬老公100分

    报告老婆,忠犬老公100分

    无论前世今生,于凤飞都笃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只可惜上辈子忘了远离渣男,落得个出租屋无人收尸一朝梦回知青岁月,她发誓要远离所有大猪蹄子从生活老师起步,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单亲、孤僻还是顽劣不堪只要交到她手里医生律师万元户,社会贡献不含糊事实上,她做到了金凤凰,名不虚传只不过命运总会附加刁难和条件为了顶起半边天,她被迫选择了一个大猪蹄子嗯....大猪蹄子,真香!
  • 忆合欢

    忆合欢

    殿下,三年前,你怨我,伤我,弃我!三年后,又何必寻我?我若说三年前,我不怨你,却无心伤了你,也不想弃你,是你自己执意离开。你走后我才发现,我心里早已有你!这三年我一直在寻你,你信否?不太信!!那你便下毒试我一次,像当年那样······
  • 千面邪凰至尊全系召唤师

    千面邪凰至尊全系召唤师

    他们是世界上最强的千面杀手组合,令人闻风丧胆,而他亦是影视界的超级巨星,她亦是闻名黑白两道的女厨王,一场致命的阴谋,令他们纷纷穿越。你说我没有圣兽,我可是万兽之王,神兽,超神兽,勾勾手就来,你说你有珍贵丹药,我丹药一练一大把,都当糖豆吃,你说你是两系天才,我让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妖孽,全系召唤师外加魔武双修,你说你有魔族做靠山,切!魔帝都是我干儿子。(本文是重写,男女主都是穿越过来的,没有背叛,男女主没有废柴,请求收藏和支持)
  • 总裁追妻:娇妻拒婚大作战

    总裁追妻:娇妻拒婚大作战

    他俊美如缪斯般残忍,不择手段的让她成为了他的女人而她因为家人身背巨额债务,为了偿还那笔巨额的债务,而不得不曲意承欢。本以为恶魔变成良人,俩人感情正浓的时候,她发现一切爱恋不过一场笑话,全都是逢场作戏。于是她带着伤痛离开了害她满身伤痕的男人,五年之后,她带着她的孩子重新回来,他们又将如何面对曾经的爱恨。而他又将如何挽留她的真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囚生之所

    囚生之所

    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在玩VR游戏的时候,你的灵魂被困在游戏世界里,你该如何?樊俊和他的小伙伴们就遇上了这么一出,他们的灵魂被困在一个在游戏世界内任意穿越的异界里,他们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来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一同寻找逃出这个异界的办法。而这个异界的背后又似乎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新书《恶魔出差实录》已发布。
  • 轮转与升格

    轮转与升格

    人间轮转,世界升格。前世因果的延续是轮转既定的命运。在未知轮回的第三世,带着前世因果碰撞的火花,一切都是无限命运的驱使。在唯一的无限之下,无定的命运掀起壮阔的波澜。
  • 卑微之爱

    卑微之爱

    父亲姓江,母亲姓姜,当年,他们是市队的伉俪花,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前程一片大好。只因,父亲的变心,这一切,全都化为泡影了。母亲在气愤之余,以红杏出墙来报复父亲,最后,两败俱伤。母亲绝望了,她说,只要能和父亲在一起,死也甘愿。于是,两天后的晚报,出现了这样一则消息:我市两名优秀的双人滑运动员于昨日凌晨在家中自杀殉情,这是我市滑冰队的损失。
  • 异世同道

    异世同道

    现实的无奈充满咯抱怨,他恨上天的不公,命运的不济。但在另一个世界,他如何力挽狂澜,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和他的伙伴如何登上这天,如何登临峰顶,我们拭目以待…
  • 存韩

    存韩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