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74800000002

第2章 学而篇第一

【原文】

1.1 子[1]曰:“学而时习[2]之,不亦说[3]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4]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6]乎?”

【题解】

这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篇第一段,概括而平易地表达了孔子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所有人人生的三个要务:人要学习,以致终身学习,以学为快事;人要交友处世,以人和为乐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于外。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子曰的“子”多是指孔子而言。[2]习: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3]说: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4]乐:快乐。[5]愠:怒,怨恨、不满。[6]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这里指“有德者”。

【译文】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精读论语】

学什么,怎样学

学习可以使人成长,使人进步,使人快乐,使人睿智,使人过上幸福的日子……关于学习的意义,谁都能说上一箩筐,也就不必再赘述了。倒是那学什么、怎么学的大深意,却是很有必要说上一说的。

“学而时习之”第一个“学”指的是学习。那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学问。许多人把学问当作知识,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大千世界,知识海量,如果把学问当作知识,那恐怕一辈子什么都不用干了,只做学生就够了。尽管哲人说,学无止境,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但也要有选择地学。细读《论语》全书,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所说的“学问”既不是指文学水平的高超,也不是指知识渊博,而是指做人做事的学问——做人到位,做事正确。

做人做事的学问不是在书斋里形成的,也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做事、交友、为政、经商、治家乃至穿衣吃饭、打扫卫生等这些具体的社会活动中养成的。这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学问的获得,既需要上述的实践,更需要不断地反思,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改正错误与不足,提高修养。这种人格的培养,是一种行为的习得。没有持之以恒的反复磨砺,是很难形成的。

进德修身,通常而言,是与自己的不良习气作斗争,是痛苦的事情,但是在孔子看来却充满了“悦”和“乐”,有着无限的乐趣——因为个人修养的提高乃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是运用自己的心灵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理性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快乐。

“乐感”是人外在行为收效内化后的情绪体验,这一情感历程无疑是寂寞的。难怪李白曾有诗言“古来圣贤皆寂寞”,一语道破了做学问的境况。这一点,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概莫能外,中国的孔子、庄子,西方的苏格拉底、叔本华、马克思无不寂寞一生。所以,如果真心向学,就要有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否则免谈。

真正做学问的人,活着的时候,很可能没一个人了解他,有时甚至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之后,人们才会认识到其思想的伟大价值。不要说圣贤,就是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常常感叹,了解自己的人太少了。

可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圣贤也是人,身处无边的寂寞中,多么期望能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千秋大业,与他谈论道德学问,和他有着强烈共鸣,能够与其砥砺互进,那是何等的欣慰和快乐呀!于是,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然而,这样的知己很难得,有时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一个。

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怎么办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处世交友都是人生要义,当以人和为乐事,“人不知而不愠”才是为人为学的最高境界。普通人遇到困难,遭到挫败,或被人误解时,往往满腹怨气,怨天尤人。而一个道德学问精深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他们通常会反思自己,问问自己为什么会遭遇困境,自己哪些地方没做好,该如何改进等。自持仁心,不断进德修身,自己的心灵就会充实、圆满,并最终获得幸福。所以,人的一生,关键是自知自立。自己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评价。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鲜[3]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

【题解】

孝、弟(悌),是中国传统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弟弟对兄长持有的正确态度。如此,可以防止犯上作乱。这便是孝道的社会政治意义。自春秋战国以后的每个朝代,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从重亲情扩大到有利于社会秩序的规范,这是有借鉴意义的。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论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2]弟:同“悌”,敬爱兄长。[3]鲜:少。[4]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句,意思是“没有这种人”。[5]与:即“欤”字,表示疑问的助词。《论语》中的“欤”字皆作“与”。

【译文】

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道便产生了,做人和治国的原则就会形成。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爱的根本吧!”

【精读论语】

孝悌的意义

在孔子的学说里,“仁”是核心思想和终极的追求,其核心要义是“仁者爱人”。而要得到这个“仁”,达到“仁”的境界,不仅需要内心的体验,更需要投身现实。

当然,不论是思想还是在行动,都必须有个出发点,而有子的这段话,则明确指出,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换句话说,就是从孝悌这个根本点出发,推而广之,就能成为仁人君子。

“仁”是爱的哲学,同样,“孝”也是爱的哲学,是一种感恩回报的爱。父母生儿育女,你可以说那是繁衍后代的生物本能使然。但是,作为父母,通常会养育照顾子女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付出的情感、心血和财富理应得到回报。当父母年老体衰的时候,子女回过来照料他们,是理所应当的。不仅如此,古人还给这种回报一个好名声——孝。这种互惠互利的内在精神就是孝道。一个人如果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连这点感情和回报都没有,那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者,古人把这种人列为禽兽,认为他不配称做人。那么什么是“弟”呢?“弟”就是“悌”,是指兄弟姊妹之间的友爱。这种友爱情感,不仅仅存在于兄弟、姊妹之间,也可以推广到朋友之间,泛化为一种高尚的社会友情。

在有子看来,一个人如果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当他走向社会后,就会尊重上级,优待朋友同事,能以自己的行为促进人际的和谐,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子此言,深得孔子“孝道”大意。他认为,真正具有“孝悌”精神的人,在待人处世上多怀有深厚的情感,这样的人,是不喜欢冒犯上司,也不愿祸害同事的。

关于“孝悌”的意义,有子是从两个角度阐述的。第一,说的是“孝悌”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有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的亲人,才能将这种爱推及他人,由爱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推广到爱一切人。这样,很自然地就把个人的修养与维系社会稳定连接起来。关于如何维持社会的稳定,保障人类社会的延续,古往今来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大难题。历史上许多彪炳史册的辉煌文明、威名赫赫的大帝国最终走向灭亡,起因多半是社会秩序的崩坏。现代世界,各国依然面临这个严峻的问题。实践证明,儒家这种立足于家庭和睦,进而促使社会稳定的思路是积极而有效的。

自从汉代以来,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奉行以孝治天下的社会政策,这便是中国社会历五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其所依据的理论,正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倡导的这种孝道。在这里,儒家是按照为人孝悌—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稳定这样的思路推演的。

第二,有子从个人修养的角度阐述了“孝悌”的意义。上文讲过,儒家所说的做学问,也就是如何做人,其最终目的是求“仁”。那些真正的君子都知道,不论是人生的建立,还是内心的修养,都应该把“孝悌”作为根本。从个人修养来说,无论是真诚博大的情怀的养成,还是自己至爱的光辉人性的培养,都得从“孝悌”起步。“孝悌”不仅仅是高尚的起点,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所谓“君子务本”,就是指抓住“孝悌”的根本,从关爱身边的人做起,培养自己的美德。

实际上,孝悌之于社会和人生的双重意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最终合二为一,指向人类的福祉。我们知道,个人修养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对缔造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有着具体而微的作用。也就是说,当更多的人成为品行高尚的君子,社会必然会形成良风美俗。反过来,在这样的社会里,将会有更多的人获得幸福和圆满人生。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矣仁!”

【题解】

孔子非常看重实际行动,经常告诫自己的弟子应当言行如一,力戒空谈巧言。在孔子的眼中,善于花言巧语的人,表面上讨好别人,暗地里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这种人言行不一,为了自己的图谋,可以不辞手段,简直就是一群宵小之辈。

【注释】

[1]巧言令色:巧,好;令,善。巧言令色,即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脸上装出讨人欢喜的神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是缺少仁德的。”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3]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4]不习乎?”

【题解】

儒家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十分重视,像本章所讲的自省,便是自我修养的一种方法。曾参提出的“忠”和“信”,不但是做人的标准,也是人们得以立身处世的基础。他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本身的德行就已经非常高了,但是为了追求完美的人格,他依旧保持着“一日三省”的习惯,更被宋儒的道统学家们捧得极高。

【注释】

[1]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以孝著称,据传《孝经》就是出自他手。[2]三省:多次反省、检讨。三,表示多次。在古语中,“三”、“五”等字,一般只表示次数之多,并非指代具体的数量。[3]谋:计议,计策,计谋。[4]传:老师的传授。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会反省多次,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问有没有用心印证、学习呢?”

【精读论语】

要善于自我反省

曾子在孔门中是最重修身的一个人,他通过“一日三省”之法,铸就了完美的人格。在曾子看来,反省是一种很好的修养手段,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地加以改正,提升自身的思想修为和道德境界,在反思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自律精神,是每一位有志之人都要学习的。尤其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只有时刻不忘提高自己,才能站稳脚跟,获得一席之地。倘若做不到这一点,即使侥幸取得一时的成功,也未必能够在以后的风浪中挺得下来。

自我反省是困难的,但自我反省又是修成美德、提升智慧的必由之路。对于人们来说,自我反省就是一种从认识到实践,然后再从实践中汲取经验,进而提高认识和修正行为的过程。若是一个人不善于自我反省,就不会有真正的提高,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不慎而始,而祸其终”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明白。可是,若想一直保证自己的“不失”,似乎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为此,曾子给我们指了条明路,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每天都要进行反省。具体说来,就是每日反思三件事:第一,反思一下自己替别人工作,有没有竭尽全力。若是整天就想着自己应如何偷懒,应付了事,就是不忠。第二,与朋友相处时,自己答应别人的事情有没有做到。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人无信而不立,倘若答应别人的事情没有做到,就是言而无信。第三,老师或前辈们所传授的做人做事的方法,自己有没有进行实践和印证。做人做事不能只在纸上谈兵,应当付诸于实践,只有通过自身的感悟,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能否修得正果,关键在于人们是否认识到了自省的重要性。在生活在中,有很多人会随遇而安,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根本就不关心。对于自省的觉悟很小,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省是一个人修德建业的根本方法,也是少犯错误和不犯错误的关键。倘若一个人能够做到“一日三省”,为自己设定一套自我反省的“程序”,道德和才能就会得到质的提升,这样一来,还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得倒你呢?

在初读这句话时,可能有人觉得这和西方宗教上的忏悔没有什么区别。其实,每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忏悔是基于错误或罪过而产生的一种心理表现,而反思的本身并不具有这种原罪的观念。人们可以通过反思的方式,找出自己身上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题解】

在这段话中,孔子从执政者的角度提出了几条治理国家的方法,即要求管理者认真对待国家事务、取信于民、厉行节约、体恤官员、不要误了农时等。任何管理者的成功,都离不开手下之人的配合,因为他们才是成功的关键。所以,做领导的对这些人要有足够的关心、爱护和尊重,才能让自己利于不败之地。

【注释】

[1]道:通“导”,作动词用,领导、治理。[2]千乘之国: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战车。春秋时期,打仗多用战车,同时战车的数量也决定着国家的强弱,战车越多就越强。千乘之国,在此处指代大国。[3]敬事:指对自己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是指所有人;而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及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取后一种理解。爱人,即爱护官员。[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的老百姓主要以农业为主,在役使老百姓的时候要按照农时,不能误了耕作与收获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应当认真地处理国家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下属,按照时节役使老百姓,不能耽误了耕种和收获的季节。”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爱众,而亲仁[5]。行有余力[6],则以学文[7]。”

【题解】

这段话是孔子提醒弟子们应当先做人,后做事,而后才能成事。

【注释】

[1]弟子:指后生晚辈、学生或年幼为人子弟者。此处应当理解为为人子弟者。[2]入:指父母的住处。在古时父子住在不同的地方,见父母要进内宅,也可理解成在家。[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出门在外。[4]谨:言行谨慎、严谨。[5]仁:指有仁德的人。此处为形容词用作名词。[6]行有余力:指还剩有闲暇时间。[7]文:指文化知识,主要有诗、书、礼、乐等。

【译文】

孔子说:“后生晚辈在家应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爱师长,言行谨慎,做到诚实守信,要博爱大众并亲近有仁德的人。在做好这些事情后,若是还有剩余的时间,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精读论语】

学习做人的途径

作为教育家,孔子极其重视道德教育,他不仅有高深的思想,也有平易近人的教法。人生启蒙,怎样从一个无知的孩童成长为对社会群体有用之才,这是一个教育策略和途径问题。针对人生第一课,孔子给出了浅近明了的回答,那就是,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也就是说,对于弟子的教育,孔子认为应当从伦理教育入手,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其次,学习待人接物,做到严谨守信;这些根基打好后,再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

关于“孝”,前文已有所述,这里不再多谈。

接下来就是“出则弟”了。可是有人会问,都出门在外了,还如何敬重兄长呢?这就要求大家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能够友好相处了。这些朋友就是你的兄弟,只有交好了这些人,你的路才会更加平坦宽广。

“谨而信”,是孔子在告诫我们,学习做人要先注意自己的言行,处处小心谨慎。不过,大家不要误将谨慎理解为拘谨,这两者有着不同的意义。若是过分拘谨的话,就是小气了,不符合谨慎的原意。谨慎也是一种修养,只有谨慎的人,才不会轻易地对他人做出许诺。他们一旦答应了别人的要求,就会尽心竭力地达成别人的愿望,做到言而有信。

“泛爱众”,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有着广阔的胸襟,能够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保持着友爱的态度。这种行为是包括师道在内的所有道的综合体现,看起来比较容易做到,真要修到如此境界却是极为不易的。

倘若一个人对上面的要求都做到了,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修养了,即“亲仁”。亲近那些有道德的人,与他们做朋友,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仁德之心,争取做个有道德的人。这也是孔子这句话的主要目的。只有做到“孝”“弟”“信”“爱”,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着良好的规范,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有了仁德之心后,若是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可以去学些文化知识了。不管你想当文学家也好,还是当科学家也罢,或是做艺术家也行,只要是你感兴趣的,你都可以去学。

总之,孔学的人生第一课便是做人,要求从小就注重道德伦理上的修养。有了一定的道德基础,再学习各种知识。显然,这是德育优先原则。事实证明,这一教育策略和途径是科学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3]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题解】

在这段话中,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要先看他有没有做到“德”“孝”“忠”“信”等。倘若他能按照规范,对这些东西全都进行了实践,那他便是个“好德”之人。即便他没有学习过系统的知识,仍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同时,这也是夫与妻、父与子、君与臣、朋友等四伦的道德标准。

【注释】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卫国人,是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以文学著称。孔子死后,他主要在魏国活动并传播孔子的思想。[2]贤贤:前一个“贤”字作动词用,表示尊重,后一个贤字指贤人。贤贤本意为尊重贤者,此处引申为妻子。[3]易:一是作改变的意思,二是作轻视的意思,此处取第二种解释。[4]致其身:致,意为奉献、尽力。此处可理解为奉献出自己的全部。

【译文】

子夏说:“对待自己的妻子要看重她的品德而不是姿色;侍奉自己的父母,应当竭尽全力;服侍自己的君主,要有献出生命的勇气;与朋友交往,要做到诚实守信。对于这样的人,尽管他没有学习过什么,但我却觉得他什么都已经学过了。”

【原文】

1.8 子曰:“君子不重[1]则不威,学则不固[2]。主忠信[3],无[4]友不如己[5]者。过[6]则勿惮[7]改。”

【题解】

在本章中,孔子告诉我们做人应当稳重大方,举止得体,若是言行轻薄、随意,很难树立起自己的威严,就算是学到的知识也不会有多牢固。在交友的时候也要慎重,应当以忠信文本,对于志趣不相投的人应少交为妙。若是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或过失,应该勇敢地面对,不要一味地藏着掖着。通过这段话,孔子将君子从内到外的修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这对于人们提高自身的品德有着重要的帮助。

【注释】

[1]重:庄重、稳重,此处比较倾向于自重之意。[2]学则不固:所学的东西不牢固。[3]主忠信:以忠信为根本。[4]无:通“毋”,不要的意思。[5]不如己:关于这句的解释异义较多,常见的有两种:一是“与自己志趣不相投的人”,二是“不如自己的人”。此处取第一种解释。[6]过:过错、过失。[7]惮: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一个君子若是不知道自重,就不能在他人面前树立起威严,即使读了许多书,所学的知识也不会牢固。做人做事应当以忠信为本,不与志趣不相投的人交朋友。若是有了过失或者错误,也不要害怕改正。”

【精读论语】

态度决定修为

无论做什么,都应先将自己的态度摆正,只有摆正了态度,才能将事情做好。尤其是在进行道德实践的时候,态度的好坏,更是直接决定着德行的高低。为此,孔老夫子才有了这番言论。

不过,在对本章理解之前,大家还应清楚,道德修养的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只有端正了态度,才能掌握真正的学问。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两句话应当结合起来理解,这是人们对待道德实践的一种态度。做人首先得自重,这样做起事来才会显得沉稳、自信,也更容易在别人面前树立起威信,掌握真正的学问。如果态度随便,那么他的行为和实践就失去了意义,所得到的东西也不会牢固,更不要说什么脚踏实地、受人尊敬了。

“主忠信”,指做人应当以“忠”“信”为根本。为人谋事必忠,应人所求必信,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是道德修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曾经引起过很多歧义。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将它解释成“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另一种将它解释成“没有那个朋友不如你,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长处”。这两种解释是截然相反的。其中第一种解释明显在说孔夫子有些势利眼,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形象。而另一种解释,则是极大地维护了孔夫子的形象。其实,孔子的本意是指在与朋友交往时,应当向德行高的人学习。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也要能够看到他们的长处,学习他们的优点,并非真的不去结交这些人。倘若真如第一种解释那样,恐怕很难有人能够交到知心朋友了。因此,“无友不如己者”是一种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态度,并借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手段。

“过则勿惮改”的意思很明确,有了错误勇于承认才是君子之道。不过,要改错得先知错,找到错误的根源,还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最后才是改错。常言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没有人不犯错的,人们在改正错误的时候,也是在完成自我超越,实现道德上修养和进化,需要极大的勇气,也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做到这一点。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3]矣。”

【题解】

孔子对丧祭之礼非常重视,在他看来这些礼节是一个人孝道的延续,通过祭祀和丧葬之礼,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的高低。而且,孝道历来被儒家看作是“忠君”的基础。

【注释】

[1]慎终:慎重地处理父母的丧事。[2]追远:追思故去的祖先。[3]归厚:归向忠厚朴实。

【译文】

曾子说:“应当谨慎地处理父母的丧事,时常追思故去的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忠厚朴实。”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3]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4]异乎人之求之与?”

【题解】

子禽与子贡的这段对话,表明了孔子为人处世的方式与风格。孔子在周游列国之时,之所以能够受到尊重和礼遇,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他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有关。他为人温和,待人宽厚善良,做事恭敬、严肃,生活俭朴,有好处总是先人后己,谦让有加。像这种人德行高尚之人,有谁会不尊重他呢?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孔子的学生。也有人认为他是子贡的学生。[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3]抑与之:抑,作连词用,还是。与之,(别人)自愿给他。[4]其诸:语气词,表示不太肯定,有“或许”“大概”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知道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主动要求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说:“夫子靠的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的品德得来的。夫子获得这些东西的方法,或许与别人获取的方法不同吧?”

【精读论语】

圣贤的风采和境界

本章是通过子禽与子贡的问答,从侧面反映出了孔子光辉的人格。看似简单的五个字,却是儒家做人做事的精要所在,孔子也是基于此才取信于各诸侯国的。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提出了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是“问政”还是“闻政”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政治和政务本身就是国家的核心问题,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以及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与每个人都有关联。所以,各国政治及经济情况,被不少统治者视为国家机密,一般人很难与闻。孔子所到之处,却能很快了解到各国的政治动向,子禽很奇怪,故有此问。子贡没有正面回答子禽的问题,而是描述了夫子的人格风采,从另一个侧面给出答案。

从孔子一生的行踪和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学者、思想家,还是一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改变社会现状为己任,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

为此,他不辞劳苦,不避艰险,周游于列国,在传播自己思想的同时,渴望得到一个执政的机会,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孔子虽然没有得到的执政机会,但是所到之处,全面充分地了解一国国情则是轻而易举的。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要不然子禽也不会发出惊叹之问。子贡的回答很妙,“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就是孔子得以“闻其政”的主要原因。子贡认为,夫子的人格已经达极高的境界,各诸侯国的君主,不管对他的政治观点赞不赞同,但对他积极求治的善意,还有他的崇高品德是高度赞同的。所以,这些国君对孔子是高度信任的,愿意向他公开国家机密,乐于和他探讨如何安邦定国。孔夫子得闻各国政务,了解各国实情,靠的是做人的修养。

孔子的这一境界,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当你的人品道德得到广泛认可的时候,就能得到上层人士的高度认可,因此你就有机会了解更多、更深的鲜为人知的国家秘密和高层内幕,能够看清这个社会权力运作的本质,了解国家或组织生存发展、强盛衰亡的真正原因,获得更高的智慧。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2],观其行[3]。三年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题解】

孔子在这段话中强调,做儿子的应在父亲活着的时候多留意父亲的行为和志向,在他们去世后仍能按照父亲的意愿行事,才是孝子的表现。

【注释】

[1]其:指父亲。一说应指儿子,此处按父亲解释。[2]没:通“殁”,死亡。[3]行:行为、行动。[4]道:准则、正确的意志。

【译文】

孔子说:“当父亲还健在时,要观察他的志向;在父亲去世后,要对他的行为做出考量。做儿子的若是能够长期按照父亲的原则行事,那他就算是个孝子了。”

【原文】

1.12 有子曰:“礼之用[1],和为贵。先王之道[2],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3]之,亦不可行也。”

【题解】

本章中主要讲述的是治国之道,强调了礼乐应相济为用,通过实际的社会规范和秩序,达到社会的和谐。

【注释】

[1]用:作用,此处还可作动词用,即运用。[2]先王之道:指的是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3]节:节制、约束。

【译文】

有子说:“施行礼制的作用,应当以达到和谐目的最好。古代圣明的帝王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在这一点上做得就很好。无论事大事小,他们都会依循礼制而行。但是,在遇到行不通的问题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追求和谐,而抛却礼法的节制,恐怕也行不通的。”

【精读论语】

为什么要强调制度

礼是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规定,它可以协调各成员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古代的“礼制”已经消亡,但礼的精神却一直存在。

用现代的话讲,“礼”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二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等级,以及与这种等级相关的行为规范。这个东西,在任何社会和历史时期都是客观存在的。从根本上讲,法律也是在礼制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制度形式。

上面所述,讲的是“礼”外在的约束作用,至于“礼”的内在目的,有子说得很清楚,那就是“礼之用,和为贵”。在有子看来,推行“礼”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和谐。这个和谐,既包括国家与民众的和谐,也包括君臣关系、官民关系的和谐,更包括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其实,和谐的社会环境与和睦的人际关系对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从古至今,因国界、种族、宗教和经济利益而引发的冲突,或是思想及语言上的不同而引发的歧义,甚至是因家庭、财产、感情等诸多问题引起的争议等,都是不和谐的表现。

而和为贵的观念,对匡正这些弊病,缓和各阶级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平衡,有着不小的作用。人们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礼”制,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只有全面彻底地推行“礼制”(各种制度),才能达到社会大治的目的。无论是片面执行或是有选择地执行,都会导致礼制的破坏,最终影响到社会稳定。在诸多破坏制度的行为中,有一点要特别注意,那就是以“和”的名义破坏制度。

我们前面谈过,推行“礼制”的目的是营造“和”,但是,却不可以为了“和”而破坏制度。

“和”的适用范围和对象是有限制的,并不是无止境的。在亲人、朋友、同事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往来,以和为贵自是非常重要。但是,在面对一些穷凶极恶的歹徒时,你若想与他们讲和为贵也行,不过得让他们先放下手中的屠刀,愿意改邪归正,同时愿受“礼”的限制才可以。否则的话,和为贵只是一种泛泛之谈,甚至会变成一种无原则、无是非的纵容。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言可复[2]也;恭近于礼,远[3]耻辱也;因[4]不失其亲,亦可宗[5]也。”

【题解】

在有子的眼中,对“信”和“恭”看得很重。“信”应建立在“义”的基础之上,答应的事情才能做到。“恭”就是以“礼”相待,对他人保持着足够的尊重,才能免遭他人的羞辱。

【注释】

[1]近:接近、符合。[2]复:实践,履行。[3]远:作动词用,“使远离”,也可译为“避免”。[4]因:依靠。[5]宗:主,此处引申为“依靠”。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尽量符合道义,这样的话才能兑现。待人谦恭符合礼节规矩,这样才能免遭他人羞辱。亲近那些可靠的人,办事也就有所依靠了。”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1]而正[2]焉,可谓好学也已。”

【题解】

在本章中,孔子觉得身为君子不应过分地追求口腹之欲和安身之所,只需勤勤勉勉地做好本职工作,平时在言行方面谨慎小心一些,多向一些有道德的人学习,改掉自身的缺点,不要只知道死读书,要懂得灵活变通,才算是好学之人。

【注释】

[1]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2]正:改正、纠正(缺点或错误)。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美味和饱足,住所不求安逸享受,办事勤快,说话谨慎,多向德行高尚的人学习请教,让他们帮助自己改正缺点,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精读论语】

怎样才算是好学

这一章探讨的是好学的问题。到底怎样才算是好学,孔子在这里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孔子认为,一个好学的“君子”,应当有着明确的志向,不应过分重视物质生活上(华屋、美食)的享受。否则的话,极易陷于物欲之中,丧失应有的向学之心。在这方面,范仲淹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范仲淹两岁丧父,后随母改嫁,年少的范仲淹虽身世不幸,却胸怀大志。

后来,他为了能够磨砺自己的心志,便约好友同往太白山上的苦寒之地读书。他们住在山上的一间破庙里,每天只煮两升粟的米粥,等它冻结成块,分成四份,当作早晚的食物。生活条件虽然很艰苦,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养成了坚毅的品格,后投身仕途,并以拯救天下黎民为己任,终成一代名相。

这里,应该把古人所说的“好学”与现代的好学加以区分。现代人所说的好学,仅仅指喜欢读书而已,而古人所言好学,乃是提高个道德修养的强烈愿望。提高道德修养,自然离不开实践,所以,孔子说,好学必须勤于做事、言语谨慎。

一个人修养的提高,不是坐下来空想,也不是仅靠读书,而是要通过实践一点点固化自己的好习惯。故而,孔子强调“敏于行”,不在实践中提高的道德,是不靠谱的。至于慎言,本书其他地方多有论述,此处不再多谈。平时能做到多听、多看、多做、少说的人,基本上算是会学习的人,但还算不上好学。

真正标识一个人好学的因素,是乐于“就有道而正焉”。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已经认识到人们不情愿正视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是更困难的。所以,他才强调,只有乐于接受批评并能改正自己不足的人,才算是好学。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要做到好学,首先,应当有坚定学习志向,不能沉湎于物质享受,以免身陷物欲迷失了求学的决心。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凡事均应少说多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学问的真实性;然后,若是有机会的话,要多向德行高尚或是有学问的人求教,验证一下自己学到的东西是否正确,并及时地做出修改。如此这般,才能称得上是好学之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综观孔子的一生,他从不追求功名富贵,也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他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做学问上,并以建立起完美的人格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这也算为后世的好学者做了个表率。

【原文】

1.[10]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2],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其[4]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题解】

本章中,子贡与孔子就贫富问题展开了讨论,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和其他人都能做到安贫乐道、富而好礼。在他看来,只要个人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无论贫富,只需各安其位,便可保证社会的稳定。另外,子贡能够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并能举一反三,也很值得后世之人学习。

【注释】

[1]谄:谄媚,巴结逢迎。[2]骄:骄傲自大。[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卫风·淇奥》。[4]其:表推断语气,可译为“大概”。[5]赐:子贡的名。子贡姓端木,名赐。孔子对学生一般都称名。[6]来者:未来的事,这里借喻为未知的事。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去巴结逢迎,有钱也不骄傲自满,这样做怎么样?”孔子说:“这样还算可以,但是这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要不断地切磋它、琢磨它,做到精益求精’,您讲的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告诉你一件事,你能领悟出另一件事,还能举一反三,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精读论语】

追求更高境界

本章所描述的,是一个师徒探讨学问的温馨场景,弟子的真诚询问、老师的循循善诱,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于探讨的内容,则是孔子适时引导子贡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其实是有着次序、等级和境界之分的,这和道家修道、佛家修佛是一样的。只是现代人不太了解,故而视之为泛泛而修。这一章中,我们不难感受儒家人格修养的境界等差。子贡提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修养,并询问老师这样的人生境界怎么样。夫子首先肯定了这样的人生修养,但同时又向子贡指出更高的修养境界,那就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至于“贫而乐,富而好礼”之上又该是什么境界,孔子这里没有说,想必还是有的。因为在儒家的人生修养课上,人的道德的提高是没有尽头的。

这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只是师徒讨论道德修养的一个立足点,并非核心问题。但是即便如此,仍然值得我们注意。事实上,这样的观点告诉我们在不同生活处境下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通常情况下,一般人与生活处境的关系是“人穷志短”和“财大气粗”,也即是说,人处在贫穷状态下,低三下四的多;当富贵在握之时,通常会傲视众人,当然,这是没有修养的人生境界。

在贫富不同的处境下,第二层境界便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也就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但却不逢迎、讨好他人,富有的人也不是恃财骄纵。能做到这一点,算是有修养的人了。能达到这个层次,已经比较可贵了,但这种人内心还存在着严重的贫富界限,还需更进一步。而更高的第三层境界则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达到这个层次的人已经认识到,贫或富只是一种外在的因素,个人生活是否幸福、快乐,并不取决于这些外在的因素,关键在于精神上是否得到了满足。达到这个层次的人通常不会让贫富问题左右他们的思想,而是以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礼让作为生活的内容与准则。可以说,这些人基本上看透了“贫富”。可见,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已不在财富之上,而是上升到了精神追求的界面,要比单论财富高出了许多。

通过对修养过程中贫富问题的探讨,子贡有了感悟,便借助《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他的言下之意是:“老师,我明白了,人在道德的修养上是没有止境的。在达到一个层次之后,不能以此为满足,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

孔子对子贡的回答非常满意,高兴地夸赞起来,对子贡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做出了极大的肯定。师徒的这番对话,除了告诉我们在贫富处境中应该保持的正确人生态度之外,更是教导我们学无止境,修行无止境。还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应该永保进取之心,精修猛进,达于更高境界。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孔子教导学生的手段,他并不是单纯地教授弟子们文学课,而是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剖析,善于通过启发提升学生的境界和修为。这种思路,启迪所有做师长的人应该怎样去教导自己的学生。

【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题解】

在本章中,孔子依然强调了学习修养的根本目的是自我道德的完善,若是能够坚持这一立场,对于别人是否了解和重视自己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注释】

[1]患:担心、忧虑。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精读论语】

了解别人也很重要

这一章第一句与篇首“人不知而不愠”相呼应,说明学习修养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完善自我,别人不了解自己,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根本不用担心什么。这一点,第一章我们已经做了讲解,不再多谈,这里重点解读一下第二句。

在孔子看来,“不知人”问题很严重。这里的不知人,并不是说不认识某个人,而是说我们对某人的人品、志趣、见识等了解得不够准确,对其人的性格、情感、才干了解不够全面。也即是说,对人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把事情托给其人,不但难以达到目的,反而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会给自己带来性命之忧。

赵国时期,秦军攻打赵国,廉颇率赵军在长平阻击秦军。之后不久,赵王中了秦人的反间计,罢免廉颇,启用赵括为将。由于对赵括才干缺乏准确认识,结果导致长平惨败,40万大军被葬送。

春申君名黄歇,因深受楚王信任,担任楚相。当时,有个奸诈的赵国人名叫李园,投到春申君门下,并骗取了春申君的信任。他先把妹妹献给春申君,待妹妹怀孕后又教唆春申君把妹妹献给膝下无子的楚王。他的妹妹果然生下太子,他也因此赢得楚王的信任,得以参与朝政。李园得志之后,生怕自己的丑行被春申君公开,便豢养死士,准备杀了春申君。楚王病重之机,门人朱英提醒春申君,李园将有阴谋。因为对李园的品行缺乏正确认识,春申君并未把朱英的警告放在心上。不久,楚王病危,召春申君议事,李园在宫门设下埋伏,杀害了春申君。

不知人有两种情况,一是上面所述,把无能者当成干才,把坏人当成好人,遭受不可挽回巨大损失。第二种情况则是把好人当成坏人,把才能卓著之人当作庸人,如此同样会造成恶果。比如上文所说的赵王,把杰出的军事家廉颇看成胆小鬼,剥夺了他的军事指挥权,后果我们都知道了。明朝末年,后金大军对中原虎视眈眈。明军督师袁崇焕智勇双全、忠肝义胆,率兵驻守宁远,使后金军无法施展。可悲的是,有眼无珠的崇祯皇帝竟把袁崇焕当作奸细,凌迟处死。这种自毁长城的做法,最终为明朝招来灭亡之祸。

不了解他人是正直还是邪恶,不知道孰是孰非,后果十分可怕。所以,孔子才强调“患不知人也”。

同类推荐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汇编。最为重要的经典,堪称儒家思想第一书。《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 三言二拍精编(第二册)

    三言二拍精编(第二册)

    《三言二拍精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背的,而且其中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 秦约诗文集:外三种

    秦约诗文集:外三种

    本书收入四种崇明地方名人著作。《秦约诗文集》是辑录了秦约的诗文作品;《海运奏疏》收录了沈廷扬关于开海运的多封奏疏;《求己堂诗文集》是清末崇明诗人施彦士的作品,乃合《求己堂诗集》与《求己堂文集》而成;《沈汝梅诗文集》则是辑录了民国著名教育家沈汝梅散见于地方报刊的诗文作品。四种著作并收入了辑录的相关生平传记资料。
  • 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华国学经典)

    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中“诸子百家”一般是指先秦至汉代时期出现的学术流派。西汉刘歆在《诸子略》中著录各家著作有一百八十九家,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的著作上升到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为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其著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杂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小说家等。
热门推荐
  • 荒原问道

    荒原问道

    由于“反右派”斗争,好问先生和彭教授都被下放到叫双子沟的地方。又由于彭教授的死亡,使好问先生隐姓埋名,只能在河西寄人篱下,放羊、娶妻、生子。本想着在河西做个好医生的夏忠却因一场婚外情又被逼到生活和情感的悬崖绝壁。生活等着他的第二次选择。被迫无奈之下他又第二次参加高考,但命运又和他开了个玩笑。要上的大学恰好就是以前工作和被发配出去的学校。后来在留校上班过程中,他常常被莫名其妙的停课。纵观他的一生,总是生活在矛盾和荒诞之中。其中另一个主人公“我”也同样面对着荒诞和空虚的现实。如果说好问先生的荒诞主要是外因,事业的;而“我”的荒诞主要是内因,情感的。经过了十五岁时的生死师生恋之后,我再不相信真正的婚姻和爱情了。所以我把对人生和事业的困惑都撒在了对异性的探求上。前前后后十几次恋爱是对世界和人生无奈的另一种表达。
  • 芳菲歇

    芳菲歇

    乔纳家的门铃在晚上九点二十七分的时候突然欢唱起来。之所以说如此确切的时间,是因为门铃乍鸣的第一刻,乔纳习惯性地抬起手腕看了时间。虽然现下早已全面进入了手机时代,但乔纳还是一直保留着戴手表的习惯。当然,成熟优雅又有生活规律的男士一般都是这样。他甩掉睡衣,抓起一件T恤套上,希望铃声就此止住。不早不晚的。谁这时候来找他?物业?还是去开了门。然而,竟是——魏锦素。她微微地笑着站在门口。她不是空手,她右手提着一只篮子。一只常见的编织篮。她穿着一袭长及脚踝的白袍。
  • 末世诸天觉醒

    末世诸天觉醒

    地狱崩塌,恶灵入侵人间,被吞食了灵魂的人类变成丧尸,人类走向灭亡。经历了十年末世的洗礼,古鹏回到了末世爆发前,他要活下去,他要强势觉醒!这一世,他势必要踏上觉醒者的巅峰!一场波澜壮阔的热血大剧就此开启!书友群:不朽阁(697784576)玄水阁(533988893)(已满)
  • 明实录宣宗实录

    明实录宣宗实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妃

    最妃

    命运的齿轮转动,是一见钟情的缘,还是命中注定的劫?当小腹黑遇上大腹黑,谁黑了谁?———轻松宠文,看妖孽男主如何宠妃养成。【小剧场:】慕容妃姒:烬哥哥,我去了东宫,把太子妃打了一顿。南云烬:(神色淡然)打了便打了,让幻觉送点医药费去便是。慕容妃姒:你知道我为何打她吗?她骂我是狗!南云烬:(怒而拍桌)放肆!她当本王是死的吗!!慕容妃姒:嗯嗯,她太过分了,我说她太美了,亮瞎了我的狗眼。南云烬:……慕容妃姒:她说那我一定不是南凤国的,因为南凤国的狗长不出人模样。南云烬:!!!
  • 联盟之登临巅峰

    联盟之登临巅峰

    当世界冠军还没有被LPL赛区拿到。当Uzi还没有成为众矢之的。当Ning还没有发烧。当Baolan还没有成为蓝公主。当盛行的皇杂与鸡杂还没有出现。……点了太多外卖的钟渝重回那一年,敢为人先!
  • 一本书,解决女人健康问题

    一本书,解决女人健康问题

    《一本书,解决女人健康问题》一部教会女人从三十几岁就开始正确保养身体的养生圣经!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类疾病、妇科炎病、乳腺类疾病、不孕等多种常见慢性病和抗皱祛斑、美白丰乳、减肥瘦腰等常见美容养颜的中医辩证预防与治疗方案!
  • 在崩坏里的骑士

    在崩坏里的骑士

    这是两兄弟穿越到崩坏世界靠着共享的骑士主系统中获得骑士力量阻止崩坏的故事。
  • 傲娇毒妃:战神王爷,快接招

    傲娇毒妃:战神王爷,快接招

    她从有记忆起就是当朝太子用重金培养的杀手,他则是当朝的三王爷,太子为了除掉这个三弟命她去接近他,她用办法成功成为了他最亲近的人,本来她是为了杀他才接近他的,没想到日子久了,她竟然对这个看起来高冷的三王爷动了真情,他本来是想看看她这个太子派来的杀手能有什么手段,却没想到到了最后却动了真心。。。。。。她是会选择完成任务还是为爱牺牲,他是会选择皇位还是会选择美人?
  • 魔域神源

    魔域神源

    浩瀚星空:一个最邪恶世界的毁灭;为了绝世神魔女婴,一个开启了百万年的追杀……一名普通的乡村少年,异世穿越,成为血魔的献祭之物,生死之际,意外得到一粒残破的血魔源晶,从此开始了修炼之旅。异域世界邪魔横行,一张张阴谋巨网笼罩于天地之间,然而,以他如此身份背景,如何才能突破桎梏,抗衡巨枭魔头、绝世强者?又如何周旋于各种超级势力之间,庇护知己红颜……大道漫漫,前途凶险,且看:普通乡村少年如何披荆斩棘、艰难修炼;又如何顽强抗击凶残、无理、蛮横之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