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41900000006

第6章 文艺进行时(2)

他鼓励大家特立独行,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要自己掌握思维的乐趣,独立思考,勇敢打破禁忌跟愚昧。而他已经死了十年了,我们受到他多少影响?现在又能看到多少人敢于自己去思考?敢于打破禁忌和愚昧?恰恰相反,我看到的多是装作“敢于”的样子,而不是真正去思考。很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思考的姿态。要说谁真敢打破禁忌,那就是他的遗孀李银河教授了,但是,为什么今天依然有那么多人要她封嘴呢?这些人有没有尊重过自由思考?如果我们断定一个人炒作,是否就能否定她所说所做的一切?是否就不再需要思考她说的话、做的事情是不是另有道理?

王小波已经死去十年了,如今我们重新看他的作品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你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关怀跟现在有什么差别,那时关心的问题到今天有哪些是我们依然要面对的。

《沉默的大多数》这本文集让我看到王小波也有盲点。书里有篇文章讲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批评的是十几年前,越来越多大陆的节目主持人开始学港台腔了。“港台文化正在侵入内地,尤其是那些狗屎不如的电视连续剧正在电视台上一集集地演着,演得中国人连中国话都说不好了。香港和台湾的确是富裕,但没有文化。咱们这里看上去没啥,但人家还是仰慕的。”文章认为大家应该坚持说好京片子,从今天的角度看,这是一种语音歧视。比如我们说广东话的人,有时候在香港会歧视一些广东话说不好的人,甚至连广州的广东话也看不起,觉得很土。这种语音歧视背后包含的是一种文化歧视,比如“港台就是没文化,只是有钱”。这样的想法出现在王小波的作品里是个败笔,但即便如此,这本文集里的大部分文字在今天看来犹有新意。

最近十年,我们的思想界、文化圈喜欢搞论战,一论战就把人分类,王小波有时候被人拨到这边来,有时又给归到那边去。我们看那些论战,尤其是网上的论坛,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非常情绪化,动不动就要把人批判到死为止。比如不满意某个人写的文章,大家完全可以去讨论如何不满意这篇文章,而不需要上升到人格攻击的程度。

这本书里有一篇文章叫《论战与道德》。十多年前,社会上轰轰烈烈的新文化事件已经很少发生了,但是王小波发现人们的论战方式并没有大的改变,还是要争出谁好谁坏。他说当年上演了一个电视剧叫《唐明皇》,有一部分人说不好看,剧组的成员跟记者开了个研讨会,会议纪要登在《中国电视报》上。“……我记得制片人的发言探讨了反对《唐》剧者的民族精神、国学修为、道德水准诸方面,甚至认为那些朋友的智商都不高;唯一令人庆幸的是,还没探讨那些朋友的先人祖宗。从此之后,我再不敢去看任何一部国产电视剧,我怕我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忽然知道自己生了个傻儿子而伤心--因为学习成绩好,我妈一直以为我很聪明。去看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也有类似的危险。这种危险表现在两个方面:看了好电影不觉得好,你就不够好;看了坏电影不觉得坏,你就成了坏蛋。有一些电影在国际上得了奖,我看了以后也觉得不坏,但有些评论者说,这些电影简直是在卖国,如此说来,我也有背叛祖国的情绪了--谁敢拿自己的人品去冒这种风险?”

某年秋天,王小波在北方一个小城市遇到一批耍猴的人。“他们也用太平天国杨秀清的口吻说: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等等,现在给大家耍场猴戏。”在王小波看来,这就是他那代人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气息。我觉得到今天似乎依旧如此,我们很喜欢在文化论战的时候把自己捧得很高很神圣,占据道德高地。这么一来,凡是反对你的人,必是道德上可疑的人。

书里提到要小心民族主义的情绪,文章名为《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与其说是要大家警惕民族主义,倒不如说是警惕蛊惑宣传。他认为有人把民族主义用一种蛊惑宣传的手法宣扬出来很有问题,如果我们这个社会上出现很多矛盾的时候,要解决现实问题是很难的。“最简单的做法是煽动一种仇恨,鼓励大家去仇恨一些人,残害一些人。比如宣扬狭隘的民族情绪,这可以迎合人们野蛮的劣根性,煽动仇恨、杀戮,乃至灭绝外民族,都不要花费什么。煽动家们只能用这种方法给大众提供现实的快乐,因为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假如有无害的方法,想必他们也会用的,我们应该体谅蛊惑宣传家,他们也是没办法。”

整篇文章虽然看起来是在讲纳粹德国,但他在结尾处说,中国这个地方是个特别欢迎宣传、蛊惑宣传的地方,大家也特别容易中蛊惑宣传的毒,所以,大家要好好小心。这是王小波十年前给大家的警告。

作者小传

王小波,作家,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大陆作家。1997年4月11日去世,此后民间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等。

王小波Ⅱ《黄金时代》

好的色情不遮掩

很多人喜欢读王小波的评论和随笔,固然是好看,也颇具影响力,但是王小波用心最深,最令自己满意的恐怕还是他的小说,尤其是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这部小说曾经拿过台湾最重要的文学奖“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王小波是第一个拿到这个文学奖的大陆作家。

谈到王小波和他的作品,很难不联想到性,他总是酣畅淋漓地描写性。大家当年看的时候觉得很爽,甚至有些人起初是想看黄书,结果发现原来不是本黄书。随便从书里摘几句话,什么“他的小和尚又拔出来”,“乳房摸起来像冷苹果”等等,此类大胆的描写似乎很容易让人看得兴奋。

倘若从严肃文学的角度看,显然他颠覆了大家对“文革”的看法。王小波本身是返城知青,他这一代作家写“文革”或者以“文革”为背景是不可避免的。而过去大家谈到“文革”都会觉得无比灰暗沉重,是场灾难。但偏偏有两个作家改变了大家这种印象,那就是王朔跟王小波。王朔使“文革”变成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而王小波则指出,在一个非常严肃的年代下,大家都愿意为运动而献身,其实这中间充满了原始情欲的爆发。

很多人说他写出了政治和社会对人性的压抑未果,人性最终会冲撞出来,会淋漓尽致地被表达出来。事实果真如此吗?《黄金时代》里所描述的性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戴锦华教授曾评论王小波写的性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性,绝不只是描写政权或社会怎样压抑了人的性爱自由和恋爱自由,他是把性关系写成一种权力关系。

反观他笔下所有关于性或爱情的故事,总有那么一些复杂的权力作用。《黄金时代》的男主角王二跟陈清扬下乡的时候曾逃到山上去住,快活了好一段日子。后来回来自首,天天被人抓去交待,还要写交待材料。这里有个细节很有趣,他们俩每次写交待材料的时候,把性生活经历写得越详细,上头越赞好。那个检查他们思想材料和检讨报告的上级基本上就是把他们的检讨报告当色情小说阅读。这样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复杂而危险的权力关系,因为性关系本身是在权力中被解构和呈现的。

王小波写性并不是要用性冲击大政治,做什么大叙事。恰恰相反,他写性就是为了告诉我们,在那个年代,即使在两个人亲密的肉体关系中权力也无处不在,它左右着每个人对性的想法与渴望,甚至包括做爱的姿态等等。

有人说王小波写性好在不猥琐,可以升华。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成问题。就像很多人说意大利著名的大卫雕像是很健美的,因为它是艺术品,虽然裸体但不色情。这种说法很荒谬。艺术跟色情纯粹是我们主观的区分,在现代社会,为了教育等原因我们硬生生把二者区分开来。像《金瓶梅》,有人说它是伟大的文学著作,难道因此就能说它不色情吗?相反,它的色情正是它艺术成就的一部分。

王小波写性之所以写得好,正是在于他色情得很直接,不是什么“非色情化”或是用一些很艺术的手法去描写。没有,没有任何艺术加工,仅仅是不遮掩。他写性的时候没有有意让性变得更不猥琐或是有意将猥琐的性如实地表达出来,这才是他提出的挑战。

有人说王小波是颠覆的,他颠覆了很多政治语言。在《黄金时代》里有一个人叫做李先生,是香港回去参与运动的博士。后来他在大学里面老被人批斗,还闹了毛病。什么毛病呢?龟头血肿。有一次大伙儿就嬉笑他,给他取名叫龟头血肿。李先生觉得很不好,他还写大字报说:“龟头血肿很不好,龟头血肿很疼。龟头血肿应该否定,绝不要再有人龟头血肿。”最后这两句,我们去掉龟头血肿,保留前面那个“应该否定”、“绝不要再有人”。这种说法完全是当年“大字报”上常见的口号式语言,但是换上了“龟头血肿”整个味道就变得非常荒谬非常好笑了。

换个角度看,王小波所有的幽默,所有的颠覆,在今天的某种意义上已经不颠覆了。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然允许你去写这样的句子,允许你去说这样的话了。请看各大门户网站,你不一定能看到很颠覆性的东西,但是你能看到很多色情的图像或者带有色情暗示的故事,不是吗?

王小波Ⅲ《理想国与哲人王》《个人尊严》

自由主义的精髓在于什么?

王小波生前,影响力最大的是他的杂文。有人认为他的杂文对当代中国年轻人而言几乎比得上鲁迅。他的杂文写得有多好?其间表达出什么样的观念和想法?我们需要好好去看一看他的杂文集。

《理想国与哲人王》一书收集了很多王小波的名篇,比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很多人都觉得这篇文章很好看,它不是说出了什么很特别的道理,而是王小波通过它特别强调了自由主义精神。这恐怕也是后来为什么很多人把王小波归类在自由主义行列的原因。

他所谓的自由主义精神指的是:与其做一个跟所有人想法一样的,千人一面的所谓的人,倒不如做一只生活不被人设置,不被人摆布,坚持自己一套的猪。这种坚持自己一套,不跟别人一样的想法来自什么地方呢?在《思维的乐趣》一文中,他提到自己“文革”时插队,非常苦闷。比如看戏,来来去去看八部经典样板戏,再经典也看得让人闷得发慌。他说当时管着他们这帮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军人代表其实都是好人,但对他们来讲,所谓“思维的乐趣”就是早晚背诵毛泽东思想,脑子里面什么东西都不想。而对王小波而言这种生活实在太苦闷、太难受了。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人不能只求善良,还要思维上面自由。如果在当一个好人和当一个有自由思维的人之间选择,他宁愿选择后者。

很多人对“自由主义”有一种误解,常常在互联网论坛上看见有人说谁谁是自由主义者,这些说法是有问题的。原始的自由主义在道德上主张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多种不同理想的人生境界。可能你信仰某个宗教,根据这个宗教的指引上到天堂,这便是你最理想的人生境界。但对我而言,每天酒池肉林就是我人生的理想境界。自由主义的精髓在于你没有权利把你的那一套理想的人生境界强加到我身上,我也不能强迫你跟我过酒池肉林的生活,因为没有任何人掌握真理,没有任何人有把握确定世界上哪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完美的,是绝对真实的。因此我们应该开放,让人人都有自由思考的能力,让各种各样理想的人生境界共存且彼此宽容,这样我们便能够彼此参考。或许我看一下你信的宗教教义,发现还挺有说服力,我可能会放弃我原来的想法,也可能是你放弃你原来的想法投向我这边。这种共存与包容就是自由主义的精髓,它贯穿在王小波所有的杂文里。

这本文集里我最喜欢《沉默的大多数》,它讲的是很多人批评中国人,说中国人老是沉默不说话,但王小波以亲身体会得出“沉默不可怕,说话才可怕”的结论,因为“有时候我们是被逼听很多话,也被逼说很多话”。什么叫被逼听很多话?他回顾小时候看大炼钢铁:“炼出的东西是一团团火红的粘在一起的锅片子,看起来是牛屎的样子。有一位手持钢钎的叔叔说,这就是钢。那一年我只有6岁,以后有好长一段时间,一听到钢铁这词,我就会想到牛屎。从那些话里我还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30万斤粮,然后我们就饿得要死。总而言之,从小我对讲出来的话就不大相信。”偏偏这些话是高音麦克风,天天在耳边响来响去。“我说自己多年以来保持了沉默,你可能会不信。这说明你是个过来人,你不信我从未在会议上‘表过态’,也没写过批判稿。这种怀疑是对的:因为我既不能证明自己是哑巴,也不能证明自己不会写字,所以这两件事我都是干过的。但是照我的标准,那不叫说话,而是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

我们这个民族经历过太多被迫要听很多话的年代,也经历过被迫要说很多话的年代。但是那些被迫听的话,其真实性比不上自己真实饿着的肚子;那些被迫要说的话,其真实性也只不过是一种必须要交的税。谁爱交税?都不爱交税。但是你能不交吗?

但凡说到王小波文章里的自由主义思想,很多人就会说:对,没错,他就是个自由主义者,他是“右派”。在“新左派”和“自由主义”的争论中,动辄就把人归类,谁是新左派,谁是自由主义者,谁左,谁右等等。这样硬生生的区分非常模糊和不准确,而且有些人实在很难将他完全归到哪一边去,王小波就是如此。虽然他有自由主义的思想特质,但很难说他就是个自由主义者,如果你以为自由主义就是“右派”的话,请看他是怎么看待“左派”的。

《个人尊严》这本文集里有篇文章叫《在美国“左派”家做客》,王小波曾到美国纽约一个老“左派”的家里做客。去他家其实是为了找个地方睡,因为纽约住店太贵了。谁知去了他家后这位老先生就跟他猛讲“左派”的事儿,想看他如何反应。他也当过革命小将,但偏偏就不想谈这些事。从中我们看出一个从中国大陆去的知识分子跟一直在美国想搞革命的老“左派”观点大不同。但是到了最后,王小波说:在美国的各种人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左派”,因为这些“左派”很单纯,很可爱。

王小波常说自己受到很多人的影响,比如法国的大哲学家福柯,还有马尔库塞。马尔库塞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造反”运动及“左派”社会运动最大的思想导师之一。从这些人的著作中得到的养分,使得王小波对资本主义社会,对市场经济影响下的问题有很深的批判意识。

同类推荐
  • 芸编指痕

    芸编指痕

    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变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和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鲁迅与陈西滢

    鲁迅与陈西滢

    在“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中,陈西滢都算不得多么突显的人物,然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陈西滢却是鲁迅笔下最突出的论争对手,一九二五年一年间,鲁迅的大多数杂文都与陈西滢相关,《华盖集》及其《续编》,是这场论战的集中体现。而一九二五年年这一年,在鲁迅的一生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一年鲁迅的社会活动、文学创作、个人生活,都有很多令人玩味之处。一九二五年一年的风风雨雨,对鲁迅一生都有着深刻影响,陈西滢在这样的时候出现在鲁迅的视野里,自然成为研究这一时期的鲁迅时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本书以一种纪录片+评传体的风格,将1925年鲁迅与陈西滢的论战尽可能还原,并且放在显微镜下细密观察,分析其成因,分析鲁迅毫不退缩甚至穷追猛打的原因,分析诸多劝架人士的心态和立场,尤其分析了这场论战对鲁迅杂文的影响,对新文学的影响。无论站在何种角度看,一九二五年的鲁迅,都显得那样意味深长,鲁迅的思想、情绪、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都在这一年浓缩,生发出许多让后人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 爱国·爱国之心从分毫开始

    爱国·爱国之心从分毫开始

    我们如今所处的是一个和平的年代,和谐平安的社会让我们感觉不到动乱的滋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爱国”这样的字眼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但是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诸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等这样的特殊时刻,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的小行为来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也就是说爱国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
  • 读破金瓶梅

    读破金瓶梅

    《金瓶梅》是一部传世杰作,被称为“第一奇书”。《金瓶梅》主要描写了西门庆的一生及其家庭从发迹到败落的兴衰史,并以西门庆为中心,一方面辐射市井,一方面反映官场社会,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广阔图景和政治与社会的众生相,刻画了西门庆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和以潘金莲、李瓶儿等诸多女性。 徐景洲的这本《读破金瓶梅》以札记形式笑谈《金瓶梅》这部奇书里的奇人奇事,点评人物性格,品味艺术技巧,阅读注重细节,行文亲切有味。
  •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是诗篇+绘本的完美结合,色彩绚烂、温暖人心、想象力丰富的图绘+充满精神力量与希望的诗篇,再加上一些诗人的简介和小故事,在这个忙碌的社会中,读完这本书,会给人一种安静的力量,带着你的心归于平静。
热门推荐
  • 八洞天

    八洞天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修罗邪妃

    修罗邪妃

    离王府,到处弥漫着大红喜色,新房极尽奢华,只是与这喜庆的颜色象相不符的是,整个离王府的下人脸上皆无喜色,只为新房里的女子感到惋惜。靠近右边窗户的石柱,透过窗柩朦胧的月色洒下一片清冷光华,为整个房间附上一层银霜。空气中弥漫着幽兰的馨香,与对面的紫檀木妆台散发出的香味混为一体,带着令人微醉的气息。一道莹润光滑的珠帘静静垂落着。珠帘之后,摆放着一张刺绣屏风,屏风后隐隐显出一张质地……
  • 重生之腹黑狂妃

    重生之腹黑狂妃

    她拼死生下孩子,却被夫君和表姐连同孩子一起丢到乱葬岗喂狗。谁料她竟重生归来,带着无尽的恨意回到十二年前,化身成为含着罂粟的魔女,将伤害她的人一一斩尽杀绝。想害她家人?不扒你几层皮也剁你几斤肉!贱人敢矫情?拖出去打一顿再不行就砍了!大舅母恶毒?不送你见阎王我良心过不去!表姐爱爬床?扒光了送给渣男正好凑一对!重活一世,她只想和家人过着安稳的生活,挑个“凡夫俗子”过温暖的小日子,却不晓得自己偏偏挑了个全天下最招烦的男人,宠她护她样样依她,要嫁给别人?不行!你是我的。他,是世上最文雅的无赖。既然敢扰了她的清静日子,那就莫怪她心狠手辣!且看浴火重生的她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 营养湘菜集锦

    营养湘菜集锦

    湘菜,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风味菜。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渔发达;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称“鱼米之乡”。在《史记》中曾记载了楚地“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
  • 纪元世界之魔焰

    纪元世界之魔焰

    纪元世界,强者为尊!中部圣陆乃是仙魔妖神人五大族的汇聚之地,五片大陆他们各占其一,绚丽的元素之力,绽放不一般的光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重生空间:八零彪悍小媳妇

    重生空间:八零彪悍小媳妇

    堂姐的算计,让夏天丢了性命,重生回到八零年代,踩极品,虐渣渣,那些曾害了她的,欠了她的,欺了她的,都准备下地狱吧。可是,哪来的救命恩人,还是一个老了她“十岁”的男人。夏天嫌弃无比,陆少一挑眉,“嫌我老?夏天眨巴眼,点头如捣蒜。
  • 他在四楼她在二楼

    他在四楼她在二楼

    刚进入中学的杨梓在办公室第一次见到林夕后,对这个女孩产生好感所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 左先生为何如此抠门

    左先生为何如此抠门

    云南妹子孙清娜一不小心成为新贵,相亲了一位帅海归,以为从此平步青云过上完美生活……岂料,竟然败给抠门的左先生!“那谁,我要重来,坚决拒绝被洗脑!”·#正经版#·以上海左家2个儿子在改革开放中的起落发展为主线,以云南孙家1女1子工作情感发展为辅线,展示改革开放中,市民阶层的生活及情感变化。
  • 父亲的战争

    父亲的战争

    《父亲的战争》的构思初衷,则试图通过一群生动的人物,重塑在共和国诞生之初那场伟大的剿匪运动中的一代无名英雄,是他们在一次次的短兵相接和血肉相搏中,真正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匪的历史。同样。《父亲的战争》也将通过对不同匪类的刻画,重新诠释旧中国形成而遗留的各种人生悲剧。
  • 穿越之残王病妃

    穿越之残王病妃

    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逗她,疼她,宠她,护她。只是护着护着,他似乎想对她做点什么。她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嫌弃他,嫌弃他,在嫌弃他。只是嫌弃着嫌弃着,他在她心里的位置,似乎不一样了,好像有点喜欢他了呢。一纸赐婚,两个从未谋面的人双双逃婚了,可他们又以不同的身份相遇了,他们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