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46700000003

第3章 身:简朴 空灵 明朗 自在(2)

禅师不语,用微笑和沉默与这个人对话。这人离开了禅师,重新回到了社会,他用行动与禅师对话。这世间又多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人。

故事中,禅师对那个人的启发,归根结底就是要让他明白:社会是有规则的,或者说是以固定的形态出现的,但是人却是可以随时改变形态以适应社会的,说得更简单一些就是要善于改变自己。

具有自我中心型幼稚型人格的人,永远不知道自我检讨、永远都认识不到或者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凡事都会把问题推到他人身上或者找一个与自己不相干的借口推脱,凡事都只会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人最大的困难是认识自己,最容易的也是认识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认不清自己,只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给了自己一个错觉。所以,不怕前路坎坷,只怕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心中仅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声音。每个人都想别人做自己的听众或信徒,这是极度的自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做任何事情都要把自己考虑进去,深入反思自己,一切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忘记了自身的限制,则必将是好高骛远,水中月、镜中花,事与愿违。没有自己一切都是空。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我离相,不计内外。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需精心去处世。人生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回归自然。

要想静心,需要摆脱日常的琐事和烦恼,沉寂下来,认真思索人生的真谛。用禅者的智慧去洞察人的生存,用哲学的方法去思考人的发展。有不少人总认为,改变自我就是取消自我,这是错误的想法。改变自我就是消融自我,就是把自我融入一个群体,这样才能长久。

佛祖释迦牟尼问弟子们说:“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一次,我在北大听国学大师叶曼老先生讲座,针对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她就毫不掩饰自己的批评:

“在我们生之前,天有多长?地有多久?有人类多久?人类从哪儿来?天之上,地之下,空间到底有多久?谁生了天地?连祖先从哪儿来都不知道,怎敢称自己是‘万物的灵掌’?天的恩泽,地的供养,天地是长久的,人类仰仗它们生活。人永远不满足自己的长寿,人永远对现实要求太高,人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对于宇宙完全无知,整天在那里高谈‘平等’,请问:你为人类做了什么?我们第一个应该感激的是大自然。人类整天在破坏天地,不知回报,不知珍惜天地给予的一切,甚至糟蹋。没有天地,就没有生活的地方。最应该感激的,是天、地、君、亲、师。天地把你养大,你要知道报恩。肩不能挑担,五谷不分,所谓‘知识分子’以何报答?常常反省自己,为了这个世界、人类、社会,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不要一开口就说‘我要……’,是我欠世界,不是世界欠我,还得太少,取得太多!讨债的人,心情最恶劣。凡是人,凡是生物,都是很自私的。当大家都觉得应该的时候,人生就会十分痛苦。人之所以痛苦,就是不知道感激。”

是啊,人在天地之间十分渺小,有什么值得骄傲与自我的理由呢?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自以为是地改变社会和改变他人,但是最难改变的就是自己。要将《坛经》中的哲理牢记于心,扫除分别心、执著心、是非心、凡圣心。雁过长空,不留痕迹。竹影扫阶尘不动,月华照水无痕。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慢慢从“自我成长”过渡到“自我消融”。而方法原则其实很简单,就是少一些自私心,多一些慈悲心;少一些烦恼心,多一些智能心。当有情绪出现时,就要用观念和方法来调整、疏导以及化解,而这个过程就是在“自我消融”。

自我的世界不外是自心的反射,但这“我”只是个“观念”而已。人烦恼的主要原因是不认识自我,若能认识“我”的真相,则很多的问题便能化解。观察这世上,世间人有如蜗牛,都是躲在“我”的甲壳内生存,为我而继续活着。人在这甲壳下感到压力与负担,想放下又脱不了,即使用功修行,这“我”还是如影随形,无可奈何。

圣严法师说,消融自己,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力量的源泉。就是一种超然,一种物我两忘。一个人活在世上,还是应该多一点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克制自己,战胜自己,这样你的内心才能归于平静,无为无欲,顺其自然,与“道”翱翔,成为有“道”之人。老子说,能够认识和了解别人的人只能算有智慧,能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人才算高明。

三、人之所以受苦,是因为执著于自我

《庄子·齐物论》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意思是说,有大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而有小才的人,总爱因小是小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恢弘盛大。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人生,无休止的被私欲占据着,有数不清的是是非非,一切围绕着一个“我”。一个人最大的障碍、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这个“自己”,指的不只是个人心中的观念和习性,还包括自我意识。人之所以会有烦恼痛苦,皆因有“我”。“我”是烦恼的根源,我爱、我要、我欢喜,凡事只想到我的需要,就容易与人对立、冲突,因此“我”多则苦多,“我”少则苦少。

要征服自我,先要解构自我。痛苦可以从根断除,因为如果没有自我,就没有痛苦。圣严法师说,当我们的自我中心太强、自私心太重时,就会不断地向外追求,同时又不断地排斥外在环境中的一切,所以会带来许多痛苦。当我们渐渐放弃自我中心的烦恼,就能随时随地感受到豁然开朗、清凉自在的快乐。

从前,有个人总是非常苦恼,听说佛陀能灭除一切苦难后,就背上行囊去找佛陀。

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对他说:“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可是,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的正是我自己啊!”那人不解地说。

“你想一想,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佛陀对他慈悲地微笑着说道。

这个人沉吟半晌,没有说话。

佛陀继续开示:“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站在温暖而灿烂的阳光下,苦恼的人终于明白:自己的苦恼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执著,要求得到解脱最终也只能靠自己。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太强,那就会有太多的我挡在他和周遭的人与事之间,而使他的目光变得短浅,只看到“我”,却看不到其他东西。这些挡在自己和周遭人与事间的“我”,其实都是由识心或妄心产生的“忘我”,也是我们必须先加以排除的“我”。

为什么我们会执假为真呢?因为我们生生世世在无明大海中生死轮回,紧紧抱着一个“我”,所以产生种种的“我见”“我所”“我有”,而不能超脱。佛是破执,离执、去执、无执,由此而“外离诸相,内心不乱。”不向外寻原因,搬弄孰是孰非,反向内求,反省自己。

佛家说人是由四大五蕴组合而成的,哪一部分叫做“我”呢?如果说受、想、行、识是我,思想能单独成为“我”吗?五蕴里找不到一个“我”,所以“我”是没有自性的。佛陀认为万物无常,刹那生灭,不存在可以名之为“我”的固定不变的实体。

在亚洲,有一种捉猴子的陷阱。

人们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绳子绑起来,接在树上或固定在地上。椰子上留了一个小洞,洞里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而无法握着拳头伸出来。于是猴子闻香而来,将它的手伸进去抓食物。理所当然地,紧握的拳头便缩不出洞口。当猎人来时,猴子惊慌失措,更是逃不掉。

没有任何人捉住猴子不放,它是被自己的执著所俘虏,它只需将手放开就能缩回来。

生活中许多人就像这只猴子一样,时刻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坚固的程度。心中的欲念使我们放不下,内心的欲望与执著,使我们一直受缚,我们惟一要做的,只是将我们的双手张开,放下无谓的执著,就能逍遥自在了。

现代社会的人,往往个性张扬、率意而为,一得势就盛气凌人、傲慢无礼,这些都是无知下贱、自以为是的表现。张扬自己人生才能灿烂,但过于张扬就变成了张狂,变成了幼稚,有可能让你跌入万丈深渊。心理学家说:“我们一定要了解别人的立场,人与人之间会冲突、不愉快、会争执,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立场不同,看法就不同,作风也不同。

“我执”,就是对“我”的执著,而不明白这一切都是缘起的、幻化的、无常的。“我执”本能地把自我当做认识一切事物、处理一切问题的根本视角。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中,总是离不开一个“我”,一切的烦恼、生死皆因“我”而起,这些都根源于第七识——末那识的执著。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打上了“我执”的烙印。

“我执”,说到底是深深地盘踞在人们动物性中的一种对“自我”的盲目的肯定,和这种肯定中所包含的向周围空间无限扩张(注意:是扩张,而不是包容)的欲望。“我执”,小乘佛学认为这是痛苦的根源。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著,指人类执著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或者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者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由于自我太强大了,所以你不可能真正地爱他人。消除“我执”是佛教徒的一个修炼目标,认为没有我执就可以将潜在的智慧显现出来,成为有大智慧的人,即为“佛”。著名作家林语堂说:“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著。”

学者易中天说,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现代的人好像特别脆弱。报纸上天天报道众多名人得抑郁症,这些人一定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正因为踌躇满志,才坚信自己是完美的,是无所不能的,如果受到一点挫折,就会变得极度自卑,甚至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

你最执著的东西对你的伤害最大。你对哪件事、哪个人、哪句话执著心最强,它对你的伤害就最大,人就是这么被伤害的。佛学中有个“中道”理论,即不执空而对事物作绝对的否定,也即不执有对事物作绝对的肯定。如果掌握了“中道”理论,你就不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烦恼中最难放下的是“我”,最难转的是“我的感觉”。一般人的“我”很刚强、很傲慢,往往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可以主宰世间,认为我是优秀的,我好就是好,永远都不会变的,因此才产生“自我”对立与“人我”对立的苦恼。其实,五蕴本空,“我”不是真我。放下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命中自有定数,若一味偏执,痛苦的只会是自己。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时,不慎失足从桥上掉了下去,所幸他两手及时抓住桥旁边的横木,当时他就急喊“救命”。佛祖正好从那儿经过,就告诉他:“不要怕,尽管放手,桥下是没有水的,而且你的脚离地面只有一点点的距离。”盲人不相信,抓着横木仍然大声哭喊,佛祖只好无奈地走开。

过了很长时间,佛祖从此地返回,见那个盲人仍然是双手抓着横木,满头大汗。佛祖不忍心看他如此受累,再次告诉他:“放手吧,下面真的没有水,在你脚下几公分就是地面了。”这时那个盲人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他摇摇头,依然固执地不放手。又过了很久,直到力气用尽,失手跌下桥。

这才知道佛祖没有骗他,桥下的确没有水。自己白白在桥栏上坚持了那么久,受了那么多苦。

生活中不乏执著之人,他们固执己见、执著陋习,就像那过桥的盲人一样,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肯在别人的意见中获得认知。这样的人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执著是一种美德,但是,过度的执著会把一个人带入深渊,无法自拔。只有学会变通才能发挥所长,从而绝处逢生,走向成功。

世间芸芸众生,如上述盲人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我”,最放不下的也是这个“我”。于是所有人拼尽一生,去赚这个“我”所需要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最终衍生出无穷无尽的痛苦。人总是趋向于保护自我,相信我,供养我的,殊不知,世人所执著的我并不是那个真我,而是自性的一个幻影。如果一个人能够放弃“我执”,就会减少很多烦恼,在人生的道路上就能轻装上阵,从而获得幸福快乐。

一个哲人曾经说:“世事如棋局,不执著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见真空。”庄子认为,人人都为我,都去争取自己的利益,人们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不同的“我”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人们之所以处于这样一种悲惨状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人们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太过执著,一定会变得太计较得失,太在意结局,从而把自己逼向人生的死角。当你了解到自己无法做到,或者是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根本就不成立时,你一定要放下你偏激、固执的行为,用变通的思维适时地放下。

世上的人,常被很多烦恼所缠绕,往往被“身见、我执”所惑乱,在无常无我中妄执有我。这里所丧失的“我”是指偏执的我,违反了天道的我。这个“我”是一切冲突甚至罪恶的总根源。有了“我”,就有了你、我之分,有了你、我之分,争执就产生了。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今日的盲目执著,会造成明日的悔。

佛经讲“烦恼即苦提”,因此,见事多往正面看,能够看得开、看得透,能对一切吉凶抱着超然洒脱的态度,就不会自寻烦恼。用佛法的智慧来告诉自己,自我中心是五蕴皆空的,不必那么执著、那么痛苦。

云居禅师参访洞山良价禅师,问道:“老师,请问你每天都吃些什么呢?”

洞山禅师想也不想地回答说:“我终日吃饭,从来没有吃着一粒米。终日喝茶,从来也没有喝到一滴水。”

云居禅师听了,恭恭敬敬地说:“老师,你可是每天都真正吃到米、真正喝到水了。”

参禅学佛的人,每天自然也要吃饭、喝茶、睡觉。对于每天所经手的事情,事过境迁,其实都应视作过眼烟云,不必再去执著,不必再去计较。

人必须打破“我执”,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达摩说:“法无有我,离我垢故。”就是说,清醒的智慧不是存在于自我中心,而是在于自由的心灵。

四、当守住“不动心”时,清净的本性就自然呈现

“不动心”就是不执著,心不随外部环境游弋。为什么要不执著呢?《金刚经》提出了一个看法,那就是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妄的。《金刚经》最后的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用了梦、幻、泡、影、露、电等六个比喻,来形容这种虚妄性。

去留无意,任天空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窗外花开花落。遇事想得开、看得透,放得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让自己放松、释然、坦然,让自己的灵魂和人格得到完善和超越。

有一天,魔鬼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变成一个没有嘴巴的怪物出现在老和尚面前。想恐吓老和尚。

老和尚一看,说道:“哦!这是什么东西?怎么没有嘴巴呢?”说着,便用慈和的口吻道:“其实,没有嘴巴也好,既然没有嘴巴,就不会乱吃东西、乱说话了。”

魔鬼一看吓不倒老和尚,又变成一个没有眼睛的魔鬼站在老和尚面前,老和尚一看,说道:“啊!怎么又没有眼睛呢?其实没有眼睛也不要紧,以后就不会乱看了。”

同类推荐
  •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

    宋代是汉学、宋学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论语》诠释也由汉学转向宋学。在此期间,面对时代的核心议题,围绕当时人的生存焦虑与制度焦虑,各派学者纷纷通过《论语》等经典的注疏、训解与阐释,提出自己的思想观念,架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论语》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兴盛。通过对该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梳理《论语》注释自身发展演变的脉络、探讨《论语》诠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与特征等问题,有助于明晰宋代学术思想史的基本形态,特别是有助于考察儒家学术的传承、创新与经典诠释、流传之间的关系,从《论语》学的角度具体把握学术的发展、演变,学派的形成与分化,学术风尚与学术旨趣的变化,学术范式与学术视域的转换,等等。同时,研究宋代《论语》诠释,还可以从经典诠释的角度,考察、探索儒学在不同时代得以传承与创新的内在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儒学的认识,还有助于在当今时代更全面地思考儒学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启迪。这正是我们对宋代《论语》诠释予以研究的意义所在。
  • 理想国(经典超译本)

    理想国(经典超译本)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一篇对话录。在这个对话录里柏拉图建构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人类的正义与善是这个乌托邦的主题。这部作品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与思考,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该译本可从任何一页翻开阅读,精致的排版与精巧的开本适合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翻阅,特别适合非专业、非学术人群。
  • 心、脑与科学(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

    心、脑与科学(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

    约翰·塞尔(1932—)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的、以研究语言哲学问题著称的分析哲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言语行为》、《词语与意义》、《意向性》、《心、脑与科学》、《心灵、语言和社会》。本书是初稿系约翰·塞尔在1984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里思学术系列广播讲座上的演讲稿,经修改后以《心、脑与科学》书名于当年出版、被西方哲学评论家誉为“比他以往任何著作都更广,更深地表述了他的心的哲学观点”。当代英美分析哲学及语言哲学往往拘泥于命题,语词的研究,而忽略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塞尔将语言哲学的观点用于研究心身问题。塞尔将语言哲学的观点用于研究心身问题,使语言哲学也开始回归传统的哲学基本问题,而且,其研究方法富于当代语言哲学的色彩。
  • 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

    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

    从2016年11月30日开始,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从小时候起,许多中国孩子都熟悉且背诵过《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四句里,藏着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这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观察的经验总结,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春种夏耕,秋收冬藏,节气与节日里藏着大自然的语言和代代沿袭的民族基因。于丹老师从文字学角度,讲中国历史悠久的节日与节气。从节气故事、历史由来到古诗谚语、天文气候,应有尽有,字里行间传递着传统文化与自然之美。
  • 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

    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

    本书撷取了许多北大先哲的精彩言论、真实的人生经历,并结合大量生动深刻的故事,详尽地阐述了北大人的生命智慧和人生哲理,体现了北大人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智慧、博大、厚重与坚强。阅读本书,聆听大师们的谆谆教诲,汲取其人生经验和智慧,学会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多一些得、少一些失,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热门推荐
  • 别叫我山贼

    别叫我山贼

    秦川:我打下了一个国家!李万重:你就是个山贼。秦川:我手下兵多将广。明主:你就是个山贼。秦川:我有倾国红颜。苏明月:你就是个山贼。秦川:我会大荒九剑。阮星辰:你就是个山贼。秦川:能不能别提山贼?二牛:你爹被人杀了。秦川:……范无救:你岳父被人杀了。秦川:……卓天养:你师父也被人杀了。秦川:咱还是提山贼吧。巴必克:你就是个山贼。秦川:我……
  • 我左手一只鸡

    我左手一只鸡

    一天,亲爹来认私生子。于是,马纳祖玛就成为了贵族子弟。可是,自己的身份原来是弃子是怎么回事?还好,有管家有女仆有宝物在身旁,就算是弃子也活出个精彩。
  • 堕天铸世

    堕天铸世

    天欺我一世,我可退,可欺我两世,我便堕天,以自己的喜好,铸就世间一切。可后来我发现,一切都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悲哀。
  • 乱斗乐园

    乱斗乐园

    点进来的各位行行好,不要给我投推荐票,我有强迫症,还没完结的时候我就控制在1000票了,后面有的我都没投,大家看书就好!(* ̄3 ̄)╭?
  • 猗觉寮杂记选辑

    猗觉寮杂记选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末代大明

    重生之末代大明

    明朝末年,权宦当道,东林横行,内忧外患,如何能掌控群臣?如何能灭绝乱匪?如何能清除外患?在宅男刘健附身崇祯之后,能不能改变这无可挽回的一切?
  • 幸福童话

    幸福童话

    已经深深的刻在了心底又怎么能忘记?即使忘记了想必连心也都会跟着一起死掉。他要为了自己那颗悸动的心再次画设计图,悸动的心?对,这幅设计图的名字就叫做悸动的心,闭上眼睛,脑海里出现的是第一次在酒会上见到楚依然时的情景,那时她一身桃红色的礼服……“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此时的他未醉,不知道这酒有多浓,可他爱了,知道了这个情字究竟有多重,再一次将目光投向窗外,浓浓的夜色渲染着他的心,蓦的,心事已定,眼中的坚决世人无法阻挡,伸手拉上落地窗,将夜风阻挡在外,高傲如他,自负如他,这样的男人一旦动了情,除非他自己放手,不然这世上没人能阻止他去争夺自己的爱人。都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话说的还真对,这不勇敢坚强的灰姑娘楚依然就一天发生了两次倒霉的邂逅,第一次撞上这个冷漠傲慢的酷帅哥杜云泽,没有浪漫梦幻的舞会相遇,只有第一次见面就不惜大打出手,第二次被困电梯邂逅了这位优雅稳重的完美绅士沐天扬,对她那是百般呵护与追求,因为贪财所以楚依然签了一份佣人契约,因为上一代的交情她又莫名其妙的和完美绅士有一个口头婚约,现在一个是握有契约的酷王子,一个是和他有着一个口头婚约的完美绅士,面对两个优秀至极的男人做为灰姑娘的她将何去何从?幸福群1现以开通67907590希望大家交流经典的童话爱情故事将从新演绎,带你走入一个浪漫幸福的国度中,一同去感受那纯纯的爱恋。《幸福童话》乃是幸福三部曲之二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谢谢。鞠躬。)《彩虹传说》幸福三部曲之一也开始上传了请大家继续支持一则古老的彩虹传说牵扯着两代人的爱恨纠葛父辈的爱,爱的痛彻心扉,这一代的情也要爱的刻骨铭心坚信彩虹传说的两代人能守候到属于她们的幸福吗?请大家多多支持下面是有关VIP阅读的一些问题。大家可以参照看下。一、注册后在个人管理中心充值就自动成为VIP用户。二、指通用红袖网站的一种虚拟货币,其计量单位为:1元人民币=100点红袖币。它可消费红袖上所有需要收费的服务。每消费一次,红袖系统都将扣除相应数量的红袖币。三、充值步骤是:登陆个人管理中心后点击“VIP用户充值”,输入您要充值的用户名。四、VIP作品的阅读价格根据会员等级划分:初级会员阅读收费章节的消费价格为0.03元/千字(即3点红袖币/千字);
  • 药神要成仙

    药神要成仙

    魔族联合妖界企图占领人界,天帝命药神下界平息战事,但没有想到的是半路遭到了魔族和妖族的偷袭,导致神体陨落,沦为一个乞丐,最后通过修炼,返回神界的故事
  • 歪神包安平

    歪神包安平

    歪神有三宝:人参,宝剑,棒槌鸟,镇恶除魔本事高,保民安康真英豪,挥动手中景震玉靶剑威风凛凛战四方……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