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51000000002

第2章 丝绸之路的兴衰

中国素称丝绸之国。自古以来,中国人通过海上和陆路,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联系,开展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提起丝绸之路,人们自然会想起张骞通西域后,那条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伊朗和两河流域直抵欧洲的东西贸易通道。如说到海上丝绸之路,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却又似曾相识。但玉米、白薯等,就是经海上丝绸之路从国外引进来的品种。在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曾经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它是一条沟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东起中国的广州、泉州、扬州等沿海港口,途经东南亚,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这条重要通道的开辟,不是一朝一代之功。它始于秦汉,之后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与西方的海上贸易也日益繁荣,逐渐开辟出一条与西方进行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记载了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纽带,这是一条友好之路、文明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今天世界各国人民依然怀念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非常重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发起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

(一)丝绸之路及其由陆路向海上的转移

中国文明与欧、亚、非三大洲的古代文明很早就开始接触,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但这些古文明之间的交往路线一直没有概括性的名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名著《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他对丝绸之路的经典定义是:“从公元前114年到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这个名称很快得到东西方众多学者的认同。他之所以把丝绸之路的开通定在西汉使者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后,是因为张骞说他访问中亚诸国时“其地皆无漆丝”,所以他特别强调张骞通西域的重要性。1910年,德国史学家赫尔曼从文献角度重新考虑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他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提道:“我们应该把这个名称的含义延伸到通往遥远西方的叙利亚的道路上。”他把丝绸之路的西端定在叙利亚,则是因为张骞通西域不久,中国丝绸就沿丝绸之路运到了罗马帝国境内。因此,赫尔曼提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不限于中国与中亚和印度之间,还存在于中国与罗马之间。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不断研究,大量的考古发现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今天,我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要比李希霍芬时代深入得多,《中国大百科全书》是这样解释“丝绸之路”的:“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绵延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了大量的文明古迹,它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陆路的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开始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

19世纪一位德国学者在《中国亲程旅行记》中,描写了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首次在一张地图中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体提到:“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由此得出“海上丝绸之路”之名。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外贸易通道,但后者自秦汉形成一直沿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在这两千多年的中外贸易历史中,中国的主要输出品有时是丝绸,有时是瓷器或其他商品;而外国的贸易商品更是五花八门,因此有的学者也称之为瓷器之路或皮货之路、丝香之路等等。既然丝绸之路的称谓已约定俗成,也就称海上丝绸之路。在隋唐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到唐宋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的航路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陆上丝绸之路到了唐朝中后期就开始衰落,除了因为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的影响外,还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致命弱点:

首先,陆上丝绸之路只能通达毗连邻国,再向远运便要穿过一些国家,如果其中有一个国家发生了变乱,或有任何一个国家为垄断丝绸贸易而操纵了这条通道,就会影响全线的畅通。而这样的变故或因战乱而使丝绸之路中断的情况,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其次,陆上丝绸之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而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区都在东南沿海。陆上西运,既不经济,又不方便。何况,对于环太平洋各国,陆上丝绸之路是无法到达的。

再次,陆上丝绸之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巨,又只能以骆驼运输,运输量有限,而且耗时久、运费高。

最后,随着商品生产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商品外运与日俱增,尤其像瓷器这种较重且容易损坏的商品,陆路运输就难以承担。因此,陆上丝绸之路已不能适应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和商品运输发展的需要,这是陆路运输转向海路的关键因素。

而上述陆上丝绸之路的这些致命弱点,恰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优点。我国东南沿海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有许多终年不冻的良港和海港城市。陆路能够到达的国家,海路大都可以到达。陆路不能到达的许多海岛,海路也能到达。海路也不像陆路那样容易受别国的牵制,可以自由通航,越过那些发生变乱或操纵丝绸之路的国家。另外,我国东南沿海是外销丝绸、瓷器、茶叶的生产基地,又是造船、航海最发达的地区。就运输量而言,商船也比骆驼之类的运输工具不知要大多少倍,而且运费低廉,安全可靠。以上这些都显示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巨大优越性。而且在唐朝中期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和造船技术已经大大提高,人们征服海洋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了,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创造了必要条件和可靠保证。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海上丝绸之路从此日益兴盛,同陆上丝绸之路的日益凋敝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到唐代中期达到高峰。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隋唐时期的四大港口

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比陆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还要悠久。我国原始航海活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则始于秦汉,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所称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大宗货物主要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做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渐渐成为主要的出口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做“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叫做“海上香料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东海起航线始自周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前1112年)时,他封箕子到朝鲜,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此通过黄海最早传到了朝鲜。秦始皇(前221年)兵吞六国时,齐、燕、赵等国人民为逃避苦役而携带蚕种和随身养蚕技术不断泛海赴朝,更加速了丝织业在朝鲜的传播。南海起航线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所以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明初海禁,加之战乱影响,泉州港逐渐衰落,漳州月港兴起。清代闭关锁国,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过程中,在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了比较繁华的广州、泉州、杭州、明州(今宁波)等四大港口,在历史上起着重大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直到今天仍然是著名的港口。

1.广州

广州是唐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唐末曾经遭到战乱的破坏,但不久就恢复旧观。北宋时期,广州仍然是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11世纪七八十年代,明、杭、广三市舶司博买乳香,共354449斤,其中广州收到348672斤,占总数的98%,可见广州在当时全国外贸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南宋广州贸易仍然繁盛,“宝货钱物浩瀚”,“收课倍于他路”。每年都有来自占城、真腊、三佛齐等国的数十艘海外商船,把大量海外珍物——例如犀、象、珠、香、琉璃,源源不断地输入广州。

宋元时期,大量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以及南海诸国商客进出或居留广州,使这个南部港口充满着异国情调,文化氛围与内地大不相同。美国著名中世纪专家汤普逊在其著作中提到,在9—12世纪的将近四百年中,中国广州的“阿拉伯殖民地”(蕃坊)和中国人间的政治关系,除了9世纪末一度微有裂痕外,其余时间保持着和睦状态。

宋末,宋元双方在广南进行激烈争夺,广州对外贸易受到重创。元中期以后,广州贸易逐渐恢复。大德年间(1297—1307年),广州与世界上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宣称是一个比威尼斯大三倍的城市,船舶数量极其庞大,“整个意大利都没有这一个城的船舶多”。元末,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到中国游历,认为广州是“一大城市”,街市美观,最大的是瓷器市,由此运往中国各地和印度、也门。

2.泉州

五代时期,在闽国统治集团经营下,福建经济有了长足进展,泉州成为东南沿海一个重要港口。北宋中期,泉州贸易越来越旺盛,尤其在对高丽的贸易中占相当大比重。

由于福建没有设置市舶司,泉州船舶出海,须先到广州市舶司呈报,领取公凭,方准出海,回来时也必须到广州市舶司抽解,否则货物将被没收。如此周折,对福建的对外贸易颇为不利。直到1087年,宋朝终于在泉州设置市舶司。北宋末年,官府在泉州设置远驿,专门接待来华外国使节。一些外国商人,聚居泉州城南一带,形成“蕃人巷”。

南宋时期国都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泉州与政治中心的距离拉近了。大批宗室贵族的进入,大大增加了地区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对泉州商业贸易有刺激作用。他们也是商业贸易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泉州因天时地利,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舶货充盈,号称“富州”。13世纪初,与泉州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三十多个,很快又增加到五十多个。

南宋末年,广州的西域人后裔蒲开宗移居泉州,其子蒲寿庚、蒲寿晟平海贼有功,曾任提举泉州市舶司,掌管泉州的对外船务和贸易长达30年之久。1276年,蒲氏降元,得到朝廷特殊关照,泉州贸易继续保持着平稳发展势头。

在元代,泉州是全国最重要的港口。马可·波罗说,印度所有船舶运载的香料及其他贵重货物,都运到这个港口,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他估计,从埃及的亚历山大或其他港口运载一船胡椒到欧洲各国,同时必有百余艘船至泉州。

元末,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来泉州,也曾“看到港内停有大艟克(一种能运载上千人的大船)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他因而认为泉州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

3.杭州

江南是中古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唐代杭州虽不及苏州,但作为东南交通枢纽,钱塘江口的海舶可以通行无阻,贸易繁盛,经济地位不断上升。后来吴越国统治浙江时期,保境安民,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特别是与日本、高丽之间的外交、商贸联系有了较大发展。

北宋时期,杭州作为浙江首府,经济发达,风景优美,号称“东南第一州”“地上天宫”。宋朝在杭州设置两浙市舶司,管理浙江贸易。南渡以后,杭州成为首都,聚集了庞大的人口,都城及其附近九县的人口超过124万。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把杭州称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14世纪20年代,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到中国游历,认为杭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四周足有百英里,其中无寸地不住满人”。

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距离杭州城东25里的澉浦镇发展成为蕃舶会聚之处,商业贸易成为该地经济的主体。直至元代,澉浦仍然是一个对外通商的要冲,远通诸蕃,近通福广,官府在那里设置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4.明州

明州即今天的宁波,地处东海之滨,有甬江、姚江通杭州。五代时吴越对日本、高丽的商人使节往来,固定从明州进出。北宋在明州置市舶司,还设有来远亭(一名来安亭)、波斯馆、高丽馆等,为招待外商之处。

明州海外贸易主要面对日本、高丽贸易,与东南亚、阿拉伯诸国也有往来。鄂多立克称明州的船多得“难以置信”,恐怕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多。

同类推荐
  • 金台集:维吾尔族诗人名作(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金台集:维吾尔族诗人名作(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金台集》是元代维吾尔族诗人纳新的代表作。为危素所编,纳新通过努力学习,充分掌握了汉民族文化,在文人才子云集的京师和江南,以诗文知名于世。其诗文以游览酬唱居多,亦不乏针砭时弊之作,风格清丽,不刻意雕饰。陈垣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对他极为推崇。
  • 中西合俎集

    中西合俎集

    本丛书体现了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全体同仁如是学术旨趣——静虑澄心,“虚怀若谷,静一至道”。于学科建设而言,此为根本,当有深意焉。“大学,乃大师之谓也”。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全体同仁恪尽职守,教书育人,同时“皓首穷经”,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拓展学术境界,提高专业能力。我们高悬起“学术境界”这把标尺作为理想的目标去衡量、读解与阐释外语教学生动的现实实践,试图以求“道”之旨“月印万川”,鉴照理论与教学实际,使其呈现“有我之境”。丛书的核心理论追求就是“求道”,并将其悬为映照万川之“月”,作为价值尺度,以求“学理”。
  • 乾坤:刘君祖讲乾坤大智慧

    乾坤:刘君祖讲乾坤大智慧

    乾、坤两卦在《易经》中具有开天辟地的领导意义,被称为天地之卦、父母之卦,是《易经》核心的核心。本书细讲详解乾、坤两卦的经传全文,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从乾先坤后的自然秩序到乾刚坤柔的立身行事,详尽阐释乾坤两卦的哲学意涵,帮助读者从容进入《易经》之本,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智慧;并以生活实例佐证解读,使读者深悟其理,并可在生活中借鉴应用。
  • 以孝管官(中国孝文化丛书)

    以孝管官(中国孝文化丛书)

    本书重点论述了历代的丁忧制度。例如,秦朝为了强化对人民的精神禁锢,曾号令天下臣民一律戴重孝为天子守丧三年等。而丁忧制度真正普及开来,是在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认可,成为国家正统思想之后。如在唐代法律中,丁忧制度被加以确认,形成了对官员丁忧行为的礼制和法制层面的双重约束。而到了清朝又施行了满汉不同的丁忧制度。
  • 景德镇文化研究·第一辑

    景德镇文化研究·第一辑

    景德镇有着两千年的治陶史、一千年的官窑史、六百年年的御窑史,并孕育了浮梁茶文化、乐平古戏台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被后人称作“千年古镇、中国名城、世界瓷都”。第一辑收录了30余篇文章,分为学界视野、陶瓷史话、御窑寻踪、文史钩沉、人物春秋、古镇遗韵、耕读人家等部分,以陶瓷文化为重点,挖掘景德镇区域内方方面面的历史文化,考据有源、调查到位、论证有据,追求“原真性,原生态,原文化”,实现“越是本土化的文化越具有国际性”的目标,为保护和传承悠久历史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热门推荐
  • 星光不及你万一

    星光不及你万一

    马路上必拦不到车,公交上必找不到座,上个班也能被狗连追几条街。上有一个肤白貌美有能力的姐姐,下有一个整天不想让她好过的妹妹,私生女的名声伴随二十一年的人生……林希本以为她的衰运人生够倒霉了,没想到一场意外,她不仅背上巨额债务,还惹上一个恶魔。只是谁能告诉她,外界传闻的冰山大总裁为什么是个整天求亲亲抱抱的索吻狂魔?“我警告你,你再亲我……我,我就要收钱了!”“好啊,我把所有财产都给你,你让我亲个够!”“……”她被迫躺在命运的坑底苟延残喘,直到遇到那个让她负债的大魔王,她才体会到什么叫做开挂的人生,打脸逆袭之路停不下来!冰山总裁和腹黑少女的爱情故事就此展开……
  • 毒医傻妃

    毒医傻妃

    Z市高级住宅区,一栋别墅里面,一对妙人儿,对面喝着茶,聊着天,男人和女人都露出淡淡的笑,脸上的幸福不……
  • 郁达夫短篇小说集

    郁达夫短篇小说集

    郁达夫短篇小说作品集。郁达夫的小说中散发着一种天生的的伤感气质,作品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忧郁、苦闷以及颓废的思想感情,多受到中国古代文学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文字唯美,思想大胆暴露,写出了青年一代灵肉遭受的双重压抑,代表作《沉沦》是其中的佳篇……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爱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爱

    农门长女陈小鹤凭借自己的勤奋,一路从小山村奋斗到大都市。嫁给同是凤凰男的苏发之后,顺利成为两个男娃的母亲。然而,生活是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原生家庭的泥淖,让陈小鹤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先有戏精公婆大战三百回合,陈小鹤被迫成为全职妈妈;后有真爱父母隐藏天大秘密,且看姐妹兄弟如何相爱相杀。一个关于原生家庭、女性成长、子女养育的原创故事,与你共同开启追爱的旅程。
  • 开国功贼2:柳絮词

    开国功贼2:柳絮词

    程名振历尽艰辛后终于回到馆陶,本以为还可以找县令兑现当初的承诺,不料却被县令以通匪的罪名关入了死牢。在死牢里,他终于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必须死,心中对人世间一切都感到绝望。乡勇们听闻程名振蒙冤,愤愤不平。张金称趁机来攻,馆陶县沦入匪首。攻下馆陶县后,张金称对城里的官吏、富豪大开杀戒,只有周宁等少数人被程名振救下。程名振再次进入巨鹿泽,成为新任九当家,并与杜鹃结为连理。新婚之夜,周宁趁人不注意,将毒药倒入了程名振和杜鹃的合衾酒中。
  • 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

    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

    本书探讨中国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织机构教研组(教研室)的性质、历史与现状、基本职能、以及与教研室工作相关的各种社会、教育因素,并对教研室的历史使命和未来发展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思考。
  • 荒野求生:印第安人野外生存手册

    荒野求生:印第安人野外生存手册

    《荒野求生:印第安人野外生存手册》中介绍了美洲和其他大洲土著居民的生存智慧,详细教授了野外生存的各种技巧。书中讲述了架住帐篷、野外取火、寻找水源、制造工具、加工食物、利用植物、如何在野外保持好的心态。近200幅图片的生动讲解。
  • 天命凰妃:拜见九殿下

    天命凰妃:拜见九殿下

    她想踏过千山万水,赏遍红尘蒹葭,看尽人世繁华······他愿放弃王权,舍下战神荣誉,甚至自残双腿,只为圆她此生一梦······可她却成了他的侄媳,而他则成了她的九皇叔。当失踪数年的他突然出现,凤天王朝将掀起怎样的一场血雨腥风?繁华落幕,烽火燃烬,她最终情归何处?倾城雪落,一眼一生,一世一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南风替我告诉你

    南风替我告诉你

    刚毕业的女大学生顾笙南为自己的人生做了完美的规划。可是,突如其来的事件把她的规划搅了个天翻地覆——顾家父母居然为了利益把她送给了一个双目失明、有暴力倾向的男人!于是,男友被迫分手、自由从此被约束,顾笙南还要照顾一个情绪阴晴不定的残疾人。这场协议婚姻背后,到底潜藏着一场怎样的阴谋与背叛,那段好不容易维持起来却变得岌岌可危的爱情,能否在真相揭开的那天,重新被挽回?你是南风一场,拂我眉间心上。
  • 殷商玛雅征服史(典藏版)

    殷商玛雅征服史(典藏版)

    这是一本适合公交上、窝在沙发里、蹲在马桶上舒适阅读的便携轻小说。讲述了由攸候喜指挥官带领二十条大船的殷商军团周游世界的整个旅程。因为指南针指错了方向,于是军团将错就错,在南美洲开始了他们的征服史。舰队成员汇集了士兵、巫师、公关学家以及聪明而又啰嗦得不可思议的鹦鹉。书中涉及军事学、历史学、地理学、天文学、考古学、逻辑学、量子力学、语义学、哲学、古代唯心论与诡辩术等社会和自然学科。尤其是现代的篮球赛和埃及的金字塔,在文中呈现一种更新颖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