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54100000004

第4章 生死之间(1)

悟思

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春天,百花盛开,树木抽芽;到了秋天,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这就是无常相。人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世间没有常驻不灭的东西。如果将一个人的出生作为人生旅途的起点,那么,从他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每时每刻都在接近旅途的终点,在奔向他的末日。正是由于我们的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死亡,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每个生命的经验均以死为方向,这乃是生命经验之本质,这一点对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不管你是富人还是穷人,到了寿终正寝之时,黄泉路上就完全平等了。佛教依据缘起的智慧考察生命现象,认为生命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的。生命不仅包括了我们的现在,还有着生生不已的过去和未来。我们这一期的人生仅仅是生命延续中的一个片段。生命像流水,从无穷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生命又像铁链,一环套着一环。我们现有的生命形式,仅仅是其中的一片浪花、一个环节。人的“生”与“死”的关系,就如同“冰”和“水”般互相转递,水可以凝结成冰,冰也可以溶化成水;死了以后可以再生,生了之后还是会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我们在生死轮转之中,其实我们的生命永远不死。

但是,生命每时每刻却在不停地消逝,然而能洞察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洞察到能够超越的人更是微乎其微。通常,人们总是沉浸在种种短暂幻化泡沫式的欢乐中,不愿意正视这些,生命从来就没有停止流逝。现今社会多教育人如何成功,但是很少有人传授如何享受生命,学着思考生死,正视死亡,超越死亡带来的恐惧。当前人类面临许多重要的生存问题,但由于死亡是生存的必然归宿,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在无痛苦中自然死亡的方法。人类的无奈在于,明明知道生命必然的归宿是死亡,却似乎对此无能为力。生命的结束,意味着一切的消失——人死如灯灭,“到了生死关头,一切都没有什么可爱的。”死亡作为个体生命的结束,充分体现了人生的有限。这是必须面对的事实,无法逃避。

人不可能选择生,同样不可能选择死,但人可以选择如何的死去,以此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标准,一点也不为过。人的一生是极为短暂的,在短暂的人生路上,我们总应该做点什么。汶川地震中——舍小家为大家、舍亲人为他人、寻声救命、救苦救难的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去点燃其他生命,以自己的生命为更多的生命奉献出来,当肉体消亡时,其精神价值历万劫而不灭,这便是佛菩萨所实践的生命体现。“一次伟大的死去,更是一种崇高无限的新生。”生与死之间的抉择并不难,你的心会给你答案。也许,我们的生命没有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也许我们的生命没有面对灾难的环境特性,但只要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可贵,理解了慈爱的光芒,我们就能更加坦然地面对生死抉择。

必然的归宿

今世众生之命,没有定相,不知能活多久,它悲寂、苦短,为苦恼所系缚。

凡是活着的,都无法逃避死亡。

一旦衰老,死亡就将来临。

生命的规律,其实就是这样。

熟透的果实,往往会过早落下枝头。

同样,活着的生命也必定死去,死的恐惧总是围绕着他们。

仿佛陶工烧制的陶器终将全部坏损一样,众生的命也是如此。

年轻人也好,壮年也好,愚者也罢,智者也罢,都将为死所征服。

一切必走向死亡。

——《释迦牟尼妙语录》

人的死亡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死得过早,一种是死得太晚。

不过,任何人的一生都会有了结,死亡就是一生的了结。

正因为死亡之线横在前方,我们才必须对一生进行一次总决算。

你,不是你的一生之外的任何存在。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妇人,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因此,她对这唯一的孩子百般呵护,特别关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妇人的独生子忽然染上恶疾,虽然妇人尽其所能邀请各方名医来给她的儿子看病,但是,医师们诊视以后都相继摇头叹息,束手无策。不久,妇人的独生子就离开了人世。

这突忽而至的打击,就像晴天霹雳,妇人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天天守在儿子的坟前,夜以继日地哀伤哭泣。她形若槁木,面如死灰,悲伤地喃喃自语:“在这个世间,儿子是我唯一的亲人,现在他竟然舍下了我先走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地活着,有什么意思啊?今后我要依靠谁啊?……唉!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妇人决定不再离开坟前一步,她要和自己心爱的儿子死在一起!四天、五天过去了,妇人一粒米也没有吃,她哀伤地守在坟前哭泣,爱子就此永别的事实如锥刺心,实在是让妇人痛不欲生啊!

这时,远方的佛陀在定中观察到这个情形,就带领了五百位清净比丘前往墓冢。佛陀与比丘们是这样的安详、庄严,当这一行清净的队伍宁静地从远处走过来时,妇人远远地就感受到佛陀的慈光摄受,她认出了佛陀!她忽然想到世尊的大威德力,正可以解除她的烦忧。于是她迎上前去,向佛陀五体投地行接足礼。佛陀慈愍地望着她,缓缓地问道:“你为什么一个人孤单地在这墓冢之间呢?”妇人忍住悲痛回答:“伟大的世尊啊!我唯一的儿子带着我一生的希望走了,他走了,我活下去的勇气也随着他走了!”佛陀听了妇人哀痛的叙述,便问道:“你想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吗?”“世尊!那是我的希望!”妇人仿佛是水中的溺者抓到浮木一般。

“只要你点着上好的香来到这里,我便能咒愿,使你的儿子复活。”佛陀接着嘱咐:“但是,记住!这上好的香要用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来点燃。”

妇人听了,二话不说,赶紧准备上好的香,拿着香立刻去寻找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的火。她见人就问:“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妹妹一个月前走了。”“您家中是否从来没有人过世呢?”“家中祖先乃至于与我同辈的兄弟姊妹都一个接着一个过世了。”妇人始终不死心,然而,问遍了村里的人家,没有一家是没死过人的,她找不到这种火来点香,失望地走回坟前,向佛陀说:“大德世尊,我走遍了整个村落,每一家都有家人去世,没有家里不死人的啊……”

佛陀见因缘成熟,就对妇人说:“这个婆娑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春天,百花盛开,树木抽芽,到了秋天,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这就是无常相。人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并不是只有你心爱的儿子才经历这变化无常的过程啊!所以,你又何必执迷不悟,一心寻死呢?能活着,就要珍惜可贵的生命,运用这个人身来修行,体悟无常的真理,从苦中解脱。”老妇人听了佛陀为她宣说无常的真谛立刻扭转了自己错误的观念知见,此时围绕在冢间观看的数千人群,在听闻佛法真理的当下,也一起发起了无上菩提心。

——《佛教故事》

佛教生死观

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一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害怕。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便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老师走到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

“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

“你的茶杯死期到了!”

——《佛教故事》

中国文学受佛学影响,经常用一句话:“人生如梦。”不错,人生是如梦,但是梦也是人生。我们在刹那之间做一个梦,有时几十年的生活都反映在梦中。像有名的“黄粱梦”,是中国佛道两家的名人吕纯阳得道以前做的梦,他梦到自己考功名、中状元、出将入相,四十年功名宝贵、家庭儿女样样圆满,最后犯罪被杀头,头一砍醒了。醒后看到旁边有个老头在煮饭,饭还没有熟呢!四十年中一顿饭还没熟,形容人生的短暂。因此吕纯阳想到这个就修道去了。

实际上一个梦几十年在一顿饭里还太长,真正的梦再长没有超过五分钟的。有些梦从年轻梦到老,经历很多事,其实没有超过五分钟。梦中的时间与现实生活的时间是相对的,证明一切时间都是唯心相对。人生如梦,梦也是人生。活到八十岁的人回头看过去的八十年,仿佛昨日的事。我经常说走路可以看到人生,爬山走路看前面还有那么远,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很短,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

生灭当中是有,但它不是永恒的存在,这个地方要细细地体会。念念是生灭,但是能够使你的念头发动、跳动的那个东西,它不生不灭。因此,我们晓得“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它本来是空的,“而能得大报”,为什么最后要受大果报?不要认为念头空,无所谓,想一想没有关系。真正了解佛法的人,单独一个人坐在房间,或坐在高山顶上四顾无人,一个念头都不敢乱想乱动,一想,因果历然。

——南怀瑾:《宗镜录》

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在各项进步当中,有一项非常可喜、可贵的现象,那就是“生死学”,不但受到社会大众的关心,甚至热心研究。

生死,这是人人都免不了的问题,然而过去大家一直都忌讳而避开不谈;不过到了现在,大都已能坦然地面对生死,而且不但不再逃避,反而有心来揭开生死的面纱。

在古老的观念里,生之可喜,死则可悲。当人之生也,弄璋弄瓦,皆在庆贺之内;一旦撒手人寰,即呼天喊地,万分的感伤悲泣。其实,当人出生之时,就注定了死是必然的结果;所以人之生也,都要死亡,又有何可喜呢?当人之死也,如冬天去了,春天还会再来,死又有何悲呢?生死是一体的,不是两个,生了要死,死了还会再生,所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生也不足为喜,死也不足为悲啊!

人之死亡,如住久了的房子,一旦朽坏,就要拆除重建,才有新屋可住;当新居落成之时,这是可喜呢?还是可悲呢?一部旧的汽车,将要淘汰换新;当换一部新车之时,我们是欢喜呢?还是悲伤呢?老朽的身体像房屋乔迁,像破落的汽车汰旧更新,这是正常的过程,应该可喜,不是可悲!

人之惧死,就是认为生可见,死是灭,所以灭之可悲也!其实,人之生命如杯水,茶杯跌坏了不可复原,水流到桌上、地下,可以用抹布擦拭,重新装回茶杯里。茶杯虽然不能复原,但生命之水却一滴也不会少。

人之身体,又如木材;木材烧火,一根接着一根,纵然木材不同,但是生命之火,仍会一直延续不断。

信仰佛教,并非就没有了生死问题,只是要人看破生死!生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即使是佛陀,也要“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人生世缘已了,随着自然而去;重重无尽的未来,也会随着因缘而来。能把生死看成是如如不二,生又有何喜?死又何足为悲呢?

——星云法师:《迷悟之间》

生死的痛苦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首先,生死是痛苦的!凡愚众生,无论在时间方面,还是在空间方面,都不能得到绝对的自由;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社会,努力的结果,也都无法达到绝对完美的幸福!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有生必有死,死亡,谁都不愿意。

生与死,具有极大的束缚性。我们现在无法知道生与死的来源和去处,这就使我们局限在短暂的人生中思索。离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对于过去和未来,都毫无知晓,毫无把握,最多也只是留下一些模糊的记忆,却无法重现它们的真实面目。整体的生命似乎被分割成无数个零落的碎片,随风飘逝。而感觉中,我们总还以为拥有什么似的。对于生前死后的凌乱与隔阂,这种无知的状态,佛法中称之为“分段生死”。

现实的人生,就是分段生死的展现。形体的美丑,寿命的长短,知识的多寡,情绪的高低,智慧的深浅,人人各不相同,自有特色,彼此之间难以沟通,难以理解,难以想象,种种差别情景,都是“分段”之意。分段生死具有最基本的三种痛苦:苦苦、行苦、坏苦,通常称为三苦。

苦苦,就是直接的、具体的、客观的、痛苦的感受。一切不如意的痛苦感受,具有强烈的逼迫性,逼恼身心,不堪忍受之苦。生老病死谁替得?咸酸苦辣自承当。爱者有别离,怨憎却相会,所求不如意,五阴常炽然,忧悲恼苦,难以尽言。旧苦未去,新苦又来。如麻风病未痊愈又生毒痈,毒痈未好又生疮;年老体衰已经行动不便,偏又摔跤骨折甚至瘫痪。屋漏更遭连夜雨,人生之痛何堪言!无论什么身份什么职务,从生到死,总要接受各种苦难的折磨。在一切苦苦当中,老、病、死之苦,是最根本的痛苦。

行苦,就是间接的、无形的、变化的、不苦不乐的感受。一切事物无常变化,没有永恒的存在,亦即这种不知不觉使人迁流在三界六道之中,受尽苦楚。时光不待人,渐渐皆远去。看看他人老,不觉轮到己!人生在世,能让自己快乐和痛苦的事情,在时间的比例上并不是最多的,而不苦不乐的感受,才是最多的。从生到死,能够留下的记忆实在少之又少,因为大部分的光阴,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然而,在生活中,人们却是何等的无能为力?一任时光流失,一任岁月蹉跎。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无常之鬼面前,众生显得何其脆弱!何其无奈!

坏苦,这是指直接的、具体的、主观的、快乐的感受,必将坏灭,从而产生痛苦。所有的快乐感受,都会形成感官上的强烈对比,在失去快乐时,内心就产生极大的痛苦。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亲人的别离,相爱的分手,青春的逝去,才华的枯竭,财富的消耗,荣华的衰落,无一不是乐极生悲之惨状。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有快乐,终必损败,无常世间,谁能久留!人们只知道追求幸福,却不知道正在幸福的时候,幸福已经渐渐的离去!临死之际,回首人生,一切都是无常、败坏、不安之相。

凡夫众生处于生死之中,不知诸法缘起缘灭,未明生命本质内涵,对于身心苦乐感受,产生欣厌,执取坚固,就是如此的习惯成自然!不能从痛苦中认得真相,不能从苦难中锻炼心志,而是苦上加苦,苦不可言。也不能从快乐中悟得真理,不能由欢乐中升华生命,而是乐极生悲,徒自兴叹。亦不能从不苦不乐中晓了实相,不能因为不苦不乐而倍加珍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豁达超越之胸怀,而是糊里糊涂、得过且过,浪费生命。于是,受苦固然是苦,就是快乐也变为痛苦的根源,不苦不乐亦成为痛苦的重要因素。

人生中,最大之苦,莫过于老苦、病苦、死苦!在十二因缘中,“老死”同属一支,当然这一支还包含了出生之后的种种病苦,以及忧悲恼苦。所以,在佛法中正面的临终关怀,就包括了对于人生的老、病、死的关怀,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这项工程就建立在“生死是苦”的基础上来进行。明白生死是苦,这绝对不是消极、胆怯、懦弱的表现,而是如实观察的结果,正是一种对生命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是对人生的局限充满挑战性和大无畏的精神。面对一切事业和行为,就能够坦然地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了。所以,在照见“生死是苦”的黑暗之后,进而就能看到解脱此苦的光明!

——达照法师:《饬终:佛教临终关怀思想与方法》

同类推荐
  • 宗教与体验

    宗教与体验

    《宗教与体验》的内容包括佛教修持体验诸方面,如佛教各宗派修持方法、当代人修持的态度、奇人的修证、伟大的佛陀、佛陀的样子、佛陀的宗教体验、阿罗汉的宗教体验、菩萨的宗教体验、我的宗教体验、谈迷说悟等。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修行诸法:洗心禅3

    修行诸法:洗心禅3

    眼睛所见受物质世界限制,如何达到心所见而无所不及?何又为佛家“五”眼?如何禅坐,才能由身体的平静达到心灵的静谧?贤宗法师尽毕生修行所悟,引据佛家典籍,为读者们讲述如何看透尘世苦难,开阔心境,收获快乐人生。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 禅定养心

    禅定养心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热门推荐
  • 我有一座大金山

    我有一座大金山

    简介:本作者先言,本书不腻。十二岁那年,地球迎来新生,黄金枯竭,世间稀少。师父说,人这一生,不看开头、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和平被打破,一座黄金大山在大洋漂浮,先知预言,世界要浴火重生,我们皆在涅槃。一场旷世大戏上幕,你们都在奋力出演,而我,是唯一的看客。走上一条不归路时,我与这世道在争斗,想努力成一个阿拉丁神灯,帮你实现最后的愿望:名利、金钱、权位,请任选其一。人穷不过过饭,终有一日会出头,我在金山的顶端,等你超凡。
  • 世界

    世界

    世界是残酷的,就像个丛林,弱肉强食,世界也是污的,物欲横流,世界也是美好的,因为心也会是纯洁的。
  • 马祖道一禅师广录

    马祖道一禅师广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十八岁的婚嫁

    十八岁的婚嫁

    腊月一到,办酒事的人家就慢慢多起来了,远远近近整天不绝于耳的爆仗声,总会让人想起一些用红纸裹着的事来。人们也乐得每天换了干净的衣服,今天下坝底吃贺房子酒,明天过东山吃讨媳妇酒。酒事一场一场吃下来,日子也就一天一天挨过去了。好在这时节,田里各种庄稼正值开花期,除了偶尔扛着锄头到田里给油菜豌豆放放水,或是逢着哪家地里砍甘蔗赶去帮一下,倒无什么要紧事做。听到爆仗声,也有些人心情一下子就暗下来了。
  • 独上西楼月如钩

    独上西楼月如钩

    一句命格判言,为丞相府召来灭门之祸,府中人再醒来的,已然物是人非。宫中寄养、民间藏身,小心翼翼不敢暴露于人前。然而平静之下,暗藏玄机,人心贪婪,逃不掉、躲不开。十数年人生兜兜转转,那最终的归宿,果真是如那判言所预示一般,或者是还能人定胜天?!
  • 桥(下)

    桥(下)

    废名先生写这部小说是在十四年十一月,他说,《桥》教会了他作文,懂得道理。原书将桥分为了上下两篇,上篇十八章,下篇25章,至今已出版过多次,有许多改动。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文辞简约,情景幽深,平淡朴讷,却又有生辣奇僻之美。废名的禅学思想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桥》是他第一阶段的代表作,这一时期,废名的小说整体上远离现实和社会问题,几乎难以在其中找到作家对于现实人生的哀愁或抗议。
  • 误南风

    误南风

    陈签签万万没想到,自己平凡的人生竟然会这么快被打乱。从天而降的一个美少年秦言止赖在她家里不走要带她回鬼蜮。将近十年没见的美男子赵南风竟然一根皱纹都没长的出现在她的面前还一掌将她拍回了异世界。她与赵南风的相遇竟成了对方生命的终点,有关这一切的真相就如一只缠丝绕线的壳将她包裹,尘封在历史的洪流里。一切都指向一个叫“山海”的支点。万事皆如镜花水月,唯你是我舌尖上的一点甜。
  • 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次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尼克惊讶地发现,盖茨比内心惟一的牵绊竟是河对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心爱的旧情人黛熙。盖茨比曾因贫穷而失去了黛熙,为了找回爱情,他不择一切手段成为有钱人,建起豪宅,只是想让昔日情人来小坐片刻。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真正的悲剧却在此时悄悄启幕……《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世界文学史上“完美之书”,村上春树,海明威,塞林格疯狂迷恋。
  • 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忏

    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麦子不想长大

    麦子不想长大

    这是一个梦,一个关于我从什么都有,到什么都没有的梦,一个让我越走越孤独的成长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