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年,安徒生打算创作一部厚重的历史小说《卡尔里克·克里斯蒂安二世》。为此,他必须搜集大量的资料,研究那个时代的宗教、语言、衣饰、饮食、风俗等。安徒生埋头查阅了大量资料,但是写作的进展很缓慢,思路打不开。
于是,他决定到小说的实地去看一看,作一番考查,寻找灵感。在征得科林先生的同意后,安徒生在1830年的夏天,搭乘一艘轮船,离开哥本哈根码头,开始了生平第一次大范围的旅行。
此前,他去过的地方只限于家乡那一小部分——富恩岛和西兰岛上的几个地方,还有默恩岛的几处峭壁。安徒生准备先去日德兰岛看看,然后穿越北海岸,遍访他的家乡富恩岛。日德兰半岛的风景十分怡人。美丽庄严的大海、宽阔的沙岸、干净的小镇和古老的城堡,这一切让安徒生心旷神怡。而且半岛上各小城镇的人们,很多都读过他的《徒步旅行》,因此,所到之处,他都受到热情接待。后来,经过这个半岛来到富恩岛,访问了一些农家,被几家大庄园待若上宾。安徒生充分享受了纯朴乡村生活的乐趣。到了欧登塞近郊,印刷商埃弗森的遗孀把安徒生当作贵宾接待,挽留他在马里霍耶别墅度过了几个星期的难忘的日子。别墅位于一条运河附近,幽静舒适。在这里,安徒生突然感到一个具有神奇力量的新世界展现在他的眼前。在下面这四行诗里,他是这样描写这个广袤的世界:
我瞥见一双棕色的眼睛,
那里就是我的家和我的世界。
天才孩童般和平地栖居;
它们在我的记忆中永不消失。
安徒生后来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这儿是我少年时期所向往的一座理想的乡间住宅。小花园里提供了丰富的碑文和诗句,那些诗文写出了人们在每个地方的观感。在有轮船驶过的运河附近,修建了一个炮台,上面架设着一尊木制大炮,还有一间瞭望台和一间设有一个木头兵的岗亭。这些显示出孩童般想象的率真与魅力。我就住在这样一位有才华、性情开朗的老夫人家里,身边围着一群聪明可爱的孙子、孙女。”
安徒生敞开他的感官,看,听,交谈,乐此不疲,他恨不得把一切装进眼睛,珍藏在心里。
在旅途中,他路过一位大学同学克里斯蒂安·沃依持的家乡,特地去看望了他。
在沃依特家的客厅里,首先跑出来迎接他的,是一位身穿白色衣裙的姑娘。这位少女就是克里斯蒂安·沃依特的妹妹——丽波儿·沃依特。
丽波儿芳龄正盛,有着一头漂亮的黑发和健康红润的脸庞,一双黑黑的大眼睛闪烁着热情天真的目光,像两汪波光闪烁的潭水。她风姿绰约,摆弄着别在胸前的一朵红玫瑰花。一看到安徒生,红云骤然从她脸上泛起,慌乱中那朵玫瑰花掉在了地上。安徒生急忙把它捡起来,递给惊慌失措的美少女。这少女望着他感激地嫣然一笑,眼睛那么清澈。刹那间,像一股电流,安徒生浑身一震,感到内心深处被深深触动了。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
他们寒暄着,彼此觉得有说不出的亲近,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在他们之间流转。风是那么温柔,简单的一切瞬时变得那么富有意味。
“嗨,我们认识啊!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你。对,在一个古城堡的画廊里,我看见过您的画像。”安徒生首先打破了尴尬。
“我的画像?在古城堡的画廊里?”这少女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像一只惊鸿,更加惹人怜爱了。
安徒生清楚地记得,当时一道阳光射到那古城堡的墙壁上,只见墙上的橡木框里一个少女在向他微笑,脸上红晕乍起,眼睛流波暗转,身上的白衣裙和手上的红玫瑰交相辉映。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美丽的一位少女,栩栩如生,简直呼之欲出,他一时惊呆了。这情景让他铭记终生。
“没错,是的,我见过你!”安徒生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这个姑娘就像你一样。富于表情的黑眼睛,健康的肤色和头发,红润的脸庞,一切的一切,都和你一样,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安徒生看着眼前的丽波儿,充满深情地说。
一位来自首都的诗人竟然光临他们小镇上简朴的家,这已经让丽波儿感到莫大的荣幸,现在又听到了他发自内心的悦耳动听的恭维话,更感到非常愉快。她赶忙说:“不久前我重读了您的《徒步旅行》,书中描写的那位少女才美丽呢!”
“可我眼前的少女比她还美丽。”安徒生脱口而出。可不要因此以为安徒生是一位花花公子,他可从来没有这样恭维过一个少女。不过今天他说的全是真心话。他就是这样心直口快,喜怒溢于言表。
她笑起来,脸上现出一对美妙的酒窝,水灵灵的。
在这个小镇上的三天,安徒生仿佛沉浸在瑰丽的梦境里。丽波儿甜美的笑容,清脆的声音,面颊上的酒窝,曼妙的身姿,都使安徒生心醉神迷。丽波儿总是认真地倾听他朗诵诗歌,也很喜欢听他讲自己的见闻。她特别喜欢安徒生给她朗诵他写的诗,尤其是到她家做客后新写的诗,这些诗里都明显有她的倩影。
他们在客厅的烛光里共坐,一起谈论安徒生的诗作;他们在乡间散步,聊着各自的童年经历。这让安徒生的爱情之火燃烧得更旺了。他从来没有对一个异性有如此强烈的爱意,在这几天里,他变得容光焕发。
安徒生对丽波儿一见钟情。虽然时间不长,但安徒生已爱上了这个聪明活泼的姑娘,他觉得待在她身边,就是世上最大的幸福。安徒生认为丽波儿也是倾心于他的,他能感觉到她炽热的爱意。
安徒生已经把丽波儿当成是难舍难分的恋人了。虽然他考虑到,丽波儿的父母可能会因为他是一个贫穷的诗人,没有积蓄,前途未明,不会答应丽波儿和他相恋。为此,他甚至下了决心:放弃自己最心爱的事情——写诗,如果必要的话,去当律师或教员,以便有一份固定的收入,和心爱的人儿共筑爱巢。他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是认真的。
沃依特看出安徒生和他妹妹在一起时特别愉快,谈得特别投机,起先他对此毫不在意,以为他们不过是比较知心而已。但是,到了秋天,他才知道安徒生爱他妹妹爱得不可救药,简直发狂了。他不得不出面阻止安徒生。
“可怜的安徒生啊,我妹妹已经订婚了,而且很快就要结婚了。这是覆水难收的事情!”沃依特说。
此时,安徒生已经回到哥本哈根。这个消息并没有让安徒生打消念头,反而促使他写信向丽波儿·沃依待求婚。他大胆地表示希望能得到她的爱:“不要拒绝我,不要让我成为一个不幸的人!我愿意为你付出全部。你和你的父母要求我做的,即使有千难万险,我一定都会做到!”
接到安徒生向她求婚的信,丽波儿既惊喜又难过,没想到安徒生那么纯情,爱她爱得那么深。当然,她也喜欢安徒生。但是,喜欢的人却不能相爱,这就是现实。她可怜自己,也可怜他。唉,有什么办法呢?她只有流着眼泪给安徒生写了一封信:
“我很对不起你,很抱歉!我可以做你的好朋友、好妹妹,尽我所能为你服务。”
接到这封被泪水浸湿的信,安徒生满怀炽热的情感一下子被兜头的一盆冰水浇灭了,前所未有的伤心绝望笼罩了他。这是他的初恋,他带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冲动,敞开了火一样的心扉,可是结局却让他陷入深深的失落。
美丽的信,凄凉的感情。安徒生一再读着这封拒绝他的信,两眼看着低矮的天花板,长长地叹了口气。他把这封信装进了那个精美的信封。把美丽、凄凉的一切尘封起来吧。振作起来,不能就此消沉!他暗下了决心,用紧张的学习或写作来消除愁思,治疗心伤。
正当这时,一场关于诗歌来源问题的争论正在哥本哈根文学界如火如荼地进行。一种观点认为,诗人应该在大自然中熏陶性情,获得创作的灵感;另一种观点认为,只有通过扎实的学习和阅读,在积累的基础上培养理性的敏锐感觉,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歌。追随奥伦什拉杰尔的人持前一种观点,海伯格则持后一种观点。
在这场争论中,安徒生经历着情感与理智的煎熬。安徒生通过科林先生认识海伯格,也曾受过海伯格的一些影响,海伯格也很欣赏安徒生。但在关于形式问题的争论上,安徒生与海伯格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海伯格认为形式是重要的,而安徒生却认为在形式上,诗人应该“越朴素越好”,作品的内容、诗人的才情和思想才是真正重要的,这些决定了诗歌的形式。安徒生不主张诗人应该在形式问题上刻意讲究,精雕细琢。
安徒生说:“我逐渐对一种不健康的幽默着了迷,并有一种渴望,执意要寻找生活中忧郁和伤感的东西,且沉醉其中。”因此,安徒生的作品倾向于探索人生中压抑人的东西,倾向于揭示事物的阴暗面。但他由于受到学校教育较晚,学生时代就急于成为作家,语言基础打得不够牢固,所以作品往往出现一些语法修辞错误。他不愿意请人校订作品,这些错误就原样地出现在印出的书里了。安徒生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他承认:“我的教育就像一座灼热的房子,我被迫从一个年级进入另一个年级,直到能够参加考试。所有这一切导致我在某些方面停滞不前,甚至退步,最明显地表现在我的语法上,就是说,我必须始终如一地按照既定的拼写规则尽力拼写。”
安徒生已经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了众矢之的。他的作品越受读者欢迎,一些人就越加挑剔毛病。有一个牧师,专门为挑毛病而去读他的诗,记下他在书里面多少次用了“好看”这个词儿,而不换用别的同义词,甚至夸大说他的作品通篇都是错误。更有甚者,有些人一叶障目,对安徒生作品里优美的诗意描写视而不见,把安徒生贬低为一个没有受过教育、没有学问的人,说他不久前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中学生,连语法都弄不清楚,却整天好高骛远,痴心妄想自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这些无情的指责,极大地伤害了安徒生。对这一切,安徒生默默忍受,充耳不闻。但是,这些人却变本加厉,就更加肆无忌惮,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安徒生被赞美宠坏了,在写作上不仅毫无建树,也毫无责任感。安徒生忍无可忍,声称一定要做一个人们公认的、光荣的、享有盛名的诗人。那些人又说这是自吹自擂,是虚荣心的表现,是个典型的自大狂。这时候,他们已经把安徒生弄得很自卑了。他又一次陷入了心情最暗淡的日子里,似乎又回到读书时那种胆怯又焦虑的心境里,阴霾笼罩着他。安徒生在自传中回忆道:“我的脾气变得急躁,更容易记住的是人们对我的批评,而不是赞誉。”
敏锐的科林及时发现了这种情况,建议安徒生出国作一次短期旅行,休整心身:换换空气,消除忧愁,吸收一些新的思想,那样,烦恼自然烟消云散,灵感也会纷至沓来。
1831年春天,安徒生离开丹麦来到德国,一切都使他感到新奇。游览吕贝克和汉堡时,许多新鲜事物使他眼界大开。游览不伦瑞克时,感到这个世界如此新奇地展现在他面前,愉快的心情像归巢的鸟儿重新栖息到他的内心。布罗肯山巅有个纪念簿,旅行者到此可留下姓名,也可记录心绪、抒发感怀。在那里,安徒生留下了一首诗:
站在云峰之巅,
心灵感应
天堂近在眼前
我与她触手可及。
短暂的德国之行,他敞开心胸,广交朋友。在德累斯顿,他结识了德国著名作家蒂克。离别时他们拥抱,像多年的老朋友依依不舍,安徒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在柏林,他结识了作家沙米索,并且成为忠诚不渝的挚友。沙米索也是第一个把安徒生的诗翻译介绍给德国读者的人。他在《晨报》上介绍安徒生说:“秉性机智、幽默、富于想像力和民族朴实感,安徒生还能以他的最强音唤起更大的反响。他特别善于寥寥数语和以流畅生动的笔触描绘小小的画面和风景;而这些画面和风景往往具有独特的地方性……”
美好的记忆激动人心。德国之行对安徒生影响很大,让他积蓄了新的力量。新鲜的印象在安徒生脑海翻卷着,朋友的美好祝愿在耳畔萦绕着。在这年入秋回到丹麦时,他又倍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
然而,在丹麦,对他的攻击依旧没有消退。这次攻击已经不像是若隐若现的阿拉丁城堡,而是招招狠毒的明枪暗箭了。有毅力的人总是愈挫愈奋勇,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会坚持、会战斗下去的!他心潮激荡,奋笔疾书,把旅途印象写成了一本书,题为《旅行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