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9500000026

第26章 节日老风俗(2)

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皇后霸占了朝廷权位。功臣们讨平和诛灭了吕氏诸恶势力。汉文帝刘恒登位后便决定把每年夺位胜利的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作为自己出宫与民共庆的日子,并把这天晚上出游叫元宵。宵者天河夜空也,所以,那时的元宵是指一年的头一个月圆之宵,叫元宵节。因此,把元宵节说成是吃元宵而得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另一说法,认为这天是要为天官上元大帝诞辰设祭,以求天官赐福,要诵经持斋,不御荤酒,用米饭面团之类的素食作祭品,面团便逐渐演变成了汤圆,并成为元宵。

从西汉文帝到东汉明帝时,永平年间提倡佛教,明帝刘庄于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要举行太一神(北极星神)的祭典,寺院也要“燃灯表佛”,明帝命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此后这种佛教礼仪便流传到民间,年年上元之夜,张灯结彩,通宵达旦,这就是元宵节又叫灯节的由来。

唐代历朝皇帝差不多都下达过有关观灯的诏书。永乐七年明成祖下诏“元宵节日十一日为始,赐假节十日”,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放灯时间各朝代也不相同,汉代为一晚,唐玄宗规定为三晚,北宋延至五个晚上,明代朱元璋规定以正月初八开始张灯,至十七日晚落灯。灯节期间,灯火辉煌,万灯展姿,绮丽无比。

俗语云:“上元的灯,中秋的月”,“除夕火,元宵灯”。古代的灯节虽不像现在有电子声控之类的灯具和华丽的霓虹灯,但盛况却不亚于今。杨贵妃的姐妹韩国夫人在山上置百枝灯树,高八十丈,子夜百里可见。唐睿宗先天二年元宵节做的高二十丈的灯轮,燃灯五万盏,还有千余踏歌少女舞灯,盛况空前。真是“今宵闲杀团团月,多少游人只看灯”。到宋代赏灯的风俗更盛,宋代汴京的灯会是有名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词中这样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可见,当时赏灯情景何等壮丽!

赏灯习俗流传至今,一直兴盛不衰,在全国城乡,人们怀着欢乐的心情,在元宵节举行玩龙灯、舞狮子、猜灯谜等群众性娱乐活动,使整个文娱活动达到了高潮。赏灯玩灯的习俗,各地也不尽相同。乡村多举行赛灯、打地花鼓等娱乐形式大闹元宵,城镇多举行灯会、扭秧歌灯舞、猜灯谜等游艺活动,在东北,还举行冰灯观摩欣赏,尤以哈尔滨市兆麟公园的冰灯雕塑制作艺术最为著名。还有的地方,有一些特殊乡俗。中原一带有的地方,民间流传新媳妇忌观娘家灯;另外一些地方,元宵这天新媳妇一定要回娘家住,说是“躲灯”。

正月十五日吃元宵,相传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元宵起先为一种“白粥泛膏”形式,后来用糯米粉做成有馅的汤圆,形如满月,白如银圆。因此,元宵佳节吃元宵,既有团圆之意,又尝甜蜜之味。这样,吃元宵之风,流行全国。清代中叶,著名诗人李调元,曾对两百多年前的元宵实况作出生动的描写: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有趣的是,各地还有一些吃元宵的地方食俗。云南一些地方喜欢吃豆面团,河南一些地方则讲究吃枣糕,陕西人这天爱吃“元宵茶”,这种元宵花样是在面汤里加入各种蔬菜和水果,很有风味。

灯谜,是我国艺苑中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每到重大节日,尤其是元宵节期间,是猜灯谜最盛的时候。各地的游园会。文化宫、俱乐部都少不了猜灯谜这个游艺项目。“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到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

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来源于民间口谜,后来经过文人加工就成了谜语。包括灯谜、事物谜、儿童谜、填格谜等。谜语,是以某事物或某词句、成语、俗语或文字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的描写方法作出谜面,供人猜测。今多称猜测事物者为谜语,以文义做谜底者为灯谜。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每年元宵节放灯,一些好事之人把诗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测,这时,文义谜语也就成了“灯谜”。首先是在官宦士大夫阶层兴起,后来渐渐普及到民间。每逢灯节,制谜猜谜者异常众多,内容也颇为生动活泼。从南宋到清朝五百年间,一直盛行。

解放后,灯谜形式更为广泛,广大群众也积极参与灯谜制作。制作者开动脑筋,大力创新,命名其更具生命力。每当节日和周末到来,都有猜谜活动。谜语已成为我国独有的富于民族色彩和风格的一种文艺形式和文艺活动项目了。

元宵夜观灯赏月已成为一种习俗。我国人民一般都在此夜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比赛,如南方有舞狮比赛“抢彩”的活动。人们还总结了很多的谚语,如“灯笼被雨浇,早稻一束篙”“云遮中秋月,雪打上元灯”。

清明节礼俗

清明节是寒食节的前一天或两天。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十分受重视的礼俗。

我国的清明节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从节气来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不同位置而制定的。由于它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依据它安排农事活动。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冻地开化,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清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清明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祭祖日,人们祭祖扫墓,追忆先人,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我们每到清明节,群众都要到烈士墓前扫墓,就是继承了这个传统。

清明正值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人们把扫墓和郊游结合起来,到野外作春日之游,然后围坐宴饮,傍晚而归,于是便形成了遍及全国的踏青之俗,故又称踏青节,唐代最为盛行。踏青时,还进行射柳、拔河、蹴鞠、扑蝶、采百草、放风筝、斗鸡、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元代此俗最盛。明清以来,民间还有“吃清明团”、“送百虫”、“水嬉”等风俗。现在,各学校都组织青少年进行春游、野营、野炊,以及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并组织到烈士陵园送花圈缅怀先烈。在农村,儿童们还以柳条制成圈戴在头上,也喜欢用嫩绿的柳枝拧下皮筒,做支音色俱佳的柳笛吹着玩。由于“清明”与“聪明”谐音,民间把此日生的孩子称为“聪明儿”,并有抱婴儿向邻里乞讨“清明团”的习俗,说是“讨聪明”,讨了“聪明”的孩子最聪明。

每逢清明节时,人们很自然地要想起寒食节。唐代以来,寒食节禁止烟火要吃冷食,盛行各地,并与祭奠祖先亡灵以及郊游扫墓活动结合,便逐渐与紧相连的清明节融合成为一个节日了。寒食节又叫禁烟火节、禁烟节、冷烟节、熟食节、冷节等,曾一度流行全国各地,尤以山西为盛。这是与《焚绵山》的历史故事有关。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君主献公,十分宠爱他的妃子骊姬,要把君位传给骊姬的小儿子奚齐,便把太子申生杀害了。申生的弟弟,即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逃到了外国,流亡了十九年才回国做了君主,即晋文公。而晋文公在落难流亡时,历尽了千辛万苦,原先跟着他的人,吃不起苦头,大都各自逃生去了,只剩下五六个忠心的人,一直跟着晋文公,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在粮绝无援的流亡中,重耳饿得头晕眼花,于是介子推偷偷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为重耳充饥。可重耳做了晋文公君主后,对和他同甘共苦的人,都赏了官职,单单就是没有封赏介子推。晋国人民对晋文公表示不满,编了一首歌谣,替介子推打抱不平。歌谣传到了晋文公耳朵里,他一面看到百姓有意见,一面也感念介子推的功劳,便召唤介子推,想封他做官。介子推与母亲商量,认为还是不贪图升官发财好,于是便同母亲一起隐居到绵山里。晋文公几次派人找他,他都不出来。晋文公便采取烧山的办法,想把他逼出山。可介子推是个硬脾气,宁可烧死,也不肯下山。这样,他被烧死在绵山上了。当地人民可怜他的遭遇,尊敬他的品德,每逢这天,大家都禁止烟火,来表示对介子推的纪念。晋文公闻介子推抱火焚亡,即令将其葬于绵山,修寺立庙,并改山名为介山,今日山西介休县也由此而得名。当地老百姓还用面粉和着枣泥做饼,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来祭奠他。这便是后人所说的“子推燕”。直到现在,寒食节家门口还有插杨柳条的风俗。今日已演变为小孩在清明节用柳条编织成圈戴在头上的娱乐,而清明节的射柳比赛也源于此。

有趣的是,寒食节的插柳习俗,原本为禁火,但总不能老禁火,于是到了次日清明节,就重新用柳枝取火。后来又发展到檐上插柳,以柳枝是否青焦来占验晴雨天气;妇女还用柳条插于鬓旁,以为能驱毒和明目。以后又演变成在这一天植树,所以,古时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然而,沿袭了很长时间的民俗,直到1915年才正式规定下来。由于孙中山先生提倡植树,后于1929年又把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3月12日(阳历)改为植树节。到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现在,清明节的礼俗主要是去扫墓、植树。但有部分南方少数民族也有去走亲访友,出外踏青,接长辈过清明节吃青团子的习俗。

端午节礼俗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之一,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有些地区又将五月十五称为端午节。为了区分,便将初五定为小端午,五月十五定为大端午。端午节又叫端五节、重午节、端阳节、蒲节、天长节、解粽节、五月节、龙船节、粽包节、女娲节。古人于这天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道教又称此日为“地腊节”。唐宋时此日午时为天中节。抗日战争时,曾被称为诗人节。在古代,又是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祖先的祭祖活动日。吃粽子便是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其起源就有十种说法:一说是源于三代的兰浴。

所以周代以来,有朱索桃即饰门。艾人悬户、系五彩缕、桂赤灵符等攘灾避邪风俗,至今民间尚在流行。二说是源于春秋越国,勾践在这天操练水军。三说是纪念介子推。四说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并命舟楫拯之。后来前者演变为吃粽子,后者演变为龙舟竞渡。五说为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尽忠于吴国,后被吴王夫差所杀,抛尸于江,化为涛神。在民间传说中,伍子胥死于五月初五,所以江浙一带至今仍有“迎涛神”之俗。六说为纪念曹娥。女子曹娥,是浙江会稽上虞人。其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沂涛迎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沿江号哭,七个昼夜不绝声,遂投江而死,所以浙江一带有五月五日纪念曹娥之事。七说是祭“地腊”。八说是龙的节日。九说是源于“恶日”。十说是有文学可考的端午始源于夏至。正因为上述诸多说法,使得端午节名称众多,各本其源,习俗殊异。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则起源于北方。由于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及其诗词的深刻影响,秦汉以后,屈原一说由楚地逐渐传播到全国,并为我国人民所公认。因此,端午节成为一个风俗活动十分丰富的传统节日,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又不断注入了新内容。这可从以下诸多的端午习俗中看到。

龙舟竞渡

最早记载龙舟竞渡的是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说五月初五这天举行竞渡。明朝以后,这种习俗更加盛行,不仅宫廷举行竞渡,民间各地也都举行竞渡,其场面极为壮观。关于龙舟的起源,据说是为了祭吊屈原。其实,从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龙形玉器,就知道我国原始先民对龙的认识是一种马头蛇身、无角无须、无鳞无足的动物。传说原始人能在山口或山槽处用石头垒坝,砌成山函,引龙进入捕捉后进行驯养,作为水上交通工具。但这种办法十分冒险,于是人们就用独木剜制成小舟代替了龙。到了战国时期,《穆天子传》和屈原的《东君》,才将舟正名为“龙舟”。从这种传说中可以看出龙舟也是与屈原有关。今日的龙舟竞渡,又由纪念的、娱乐的习俗,发展为体育活动了。从1991年起,在湖南岳阳市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国际龙舟竞赛,已闻名遐迩。

吃端午粽

包粽子过端午节这一习俗盛行全国,粽子的种类也颇多,有湖州肉粽、八宝肉粽、台湾肉粽、豆沙粽、咸粽等。苏州粽子、广东粽子、北京粽子、宁波粽子和台湾八宝粽等被视为我国的名粽。其中苏州粽子为四角形,有鲜肉、枣泥、猪肉、豆沙等品种;广东粽子用荷叶包裹,个头大,正面方形,后背隆起一只尖角,以蛋黄做成的肉黄粽和什锦粽风味独特;北京粽分糯米粽和大黄米粽,大黄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别有风味。至于古代的粽子,从诗人的笔下也可见一斑。唐代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玉云浆”,描绘了粽子的大小和质量;而唐代郑谷的“渚闹渔歌响,风动角粽香”,就表明了粽子在那时已成为民间过端午节的普及食品。

击钵吟诗

古代诗人雅士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都在端午节这天举行集会,并击钵吟诗,颇有情趣。在抗战时期,广大知识分子抗日爱国激情高涨,诗人集会,团结抗日,并将五月初五定为诗人节。

饮雄黄酒

把雄黄研成末和酒,为雄黄酒,具有消毒作用。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古人以为晨属龙,晨时正是群龙形雨之时,故在端午节早晨设雄黄酒以饮宴祈雨,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们还喜欢把雄黄酒或雄黄水洒在屋子外,涂在小孩耳、鼻、头额和面颊上,以避除毒虫、蚊蝇叮咬,驱散瘟疫毒气。关于雄黄酒的功效,在我国还流传着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五月初五,许仙设雄黄酒与爱妻白娘子饮宴,共度端午佳节,蛇精白娘子因饮了雄黄药酒而原形毕露,许仙见了被吓得魂不附体,气息奄奄,几乎丧命。事后,方知朝夕相处的妻子原来是一条白蛇精变化的美女。雄黄药酒实际没有这样大的“神威”。不过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房内特别是食物贮藏室、厨房洒上雄黄水,却能杀死或防止毒虫、消灭病菌。

挂钟馗像

钟馗是捉鬼的鬼王。唐宋以后,钟馗一直是人们快过年时张挂的门神,大约从清乾隆二十二年起,人们开始在端午节挂钟馗像。这可能是因为五月气候湿热,病毒细菌易繁殖,人们想请钟馗来减灾抗灾吧。

同类推荐
  • 看不懂的日本人

    看不懂的日本人

    “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次。对于日本,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今天,不论你喜欢日本也好,讨厌日本也好,你都应该了解她。因为中国和日本不可能不接触,只有更好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才能在联系与合作,矛盾与斗争中取得主动。
  • 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

    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

    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系列”之第一本《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数年里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如今终于得以付梓出版,作为本书编撰者,为此感到非常高兴,并向大家表示感谢。此书稿因为是编撰,在成书过程中,我通过多方渠道,搜集并参考了大量一手或二手文献资料,均一一注明了出处,在此向众多原作者们表示衷心感谢。如您觉得我应该给您支付一些稿酬,就请尽管同我联系吧。
  • 婚丧喜庆指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婚丧喜庆指南(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的新旧习俗对比来介绍中国的婚丧喜庆文化:结婚、丧葬、寿诞、节日。
  •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世界各国的文化与教育各有所长,如何汇集国外文化与教育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先进的文化与教育体系和模式?《西方文化与教育史》就是致力于这一目的的研究成果。我国文化与教育的深刻变革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需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想真正地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必须要有一个大的跨越,必须对西方几千年来文化与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整体的梳理,对与孔子齐名的一大批教育思想家及其教育理论进行认真的分析、批判和总结,必须通过对其整体脉络的发展变化的把握来对国人进行思路的创新,才能够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 陶唐氏之论

    陶唐氏之论

    《陶唐氏之论》以期实现完善社会管理的目的。从夏商周时期,古代国家管理者都十分重视对人民言论的征集和采纳,专门设立负责采风的官员收集民间歌谣,用做国家对人民心声的倾听,类似于现代社会中对基层的调查研究工作。季札称赞的《唐风》中有一首《蟋蟀》,其情真挚,其思殷切,当称季札之赞美。
热门推荐
  • 雨后的彩虹

    雨后的彩虹

    这是一部动人的青春校园爱情小说,唯美又不失真,全文风格轻快活泼,故事娓娓动人,人物性格鲜明,情节引人入胜。女主角叶予凌长相平凡,性格倔强单纯,对朋友非常仗义,自卑又自尊心强。男主角杜可风则高大英俊,霸道中不失温柔。面对如此帅气的痞气男,面对自己暗恋的美男,叶予凌该何去何从……
  • 天后来袭之傅先生超甜

    天后来袭之傅先生超甜

    【重生,娱乐圈,1V1互宠爽文,甜度五颗星】上一世,姜绾是娱乐圈三次陪跑最佳女配的笑话,是国民眼里倒贴影帝的白莲,是低学历的文盲女演员,殊不知她只是不愿在名利场中迷失自己,却落得尸骨无存的下场!重生后,她成了人丑作妖的学渣太妹,还要被渣爹扔到偏野山村进行“改造变形”?姜绾表示——学渣?别闹,让我告诉你们,什么是真正的天才!人丑?她有着少女的颜值,天后的气场,美貌与实力并存!扔她去山村?她顺便成为国民女儿,出道即巅峰!作妖?傅爷冷笑一声:姜绾就算把天作塌,也有爷宠着!这一世,她一跃成为国民天后,征服了整个世界,也不小心征服了某人。多年后,记者采访姜绾:关于傅先生潜规则你的传言,你怎么看待?姜绾:传言说得对,只是,他是被潜的那个。本书又名《天后养成手册》、《傅先生追妻攻略》、《每天都在打脸黑粉的路上》!——新文《穿书后我和摄政王结拜了》求收,感谢!
  • 吾名雷恩

    吾名雷恩

    权、利,纠缠不休。欲望与理智相爱相杀。战火在远处升腾,旌旗随风飘扬,号角声激昂的吹响,刀剑相交组成华美的乐章。我高举着权杖,站在神圣面前,真理为我加冕,万族匍匐在脚下。你问我是谁?吾名雷恩!
  • 高情商,掌控完美情感

    高情商,掌控完美情感

    女人情商越高,活得越恣意。这是一本专为处在情感、婚姻迷茫期的女性打造的高情商情感修炼手册。本书对众多案例进行深度剖析解读,精心凝练出高情商情感技巧,手把手教你解决关于冷暴力、情感保鲜、安全感缺失、喜新厌旧、忽冷忽热等一系列的情感问题,是每个女人都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幸福情感指南。只有提高情商,做一个聪明的女人,从容面对爱情和婚姻,才能收获完美爱情和婚姻。
  • 王妃你穿错剧本了

    王妃你穿错剧本了

    谁能想到小透明居然穿进本虐文书,得,既然老天都看不惯无良作者胡乱开虐,那就让她好好改写下剧本。她说:“我与你相识?”他答:“唯愿再相识”一本没有完结的虐文,一个穿进书里的灵魂,一次改写结局的机会,一段挣脱不开的虐缘。
  • 六星社的少年们:前往宝石秘境

    六星社的少年们:前往宝石秘境

    生活在长白山林区的男孩泽帛,因为自己心爱的小鹿被偷猎者杀害而对世界和生命产生了疑问。为安抚男孩的伤痛,父母将他带回出生地深圳,使之接受学龄教育。九岁时,父母送给他一套拼装玩具,玩具实际是来自遥远国度中被魔法所困的拿撒亚人。在二年级结束的暑假,泽帛带着苏醒的拿撒亚人乘坐纸飞机离开深圳,一路上遭遇了风暴,险些被漂荡在海上的神秘船长窃取记忆;穿过草原,来到聚集着人类做过的梦的沙漠,在沙漠中同沉睡了两千多年的波斯部队的梦交战;为拯救被扣押在城堡中的拿撒亚人眷属和城堡领主身患重病的女儿,前往神圣的“生命之树”探险,寻找一枚可以挽救公主生命的无花果;最后,设法通过一座含义深邃的山中迷宫。
  • 家有贤妻,夫人请落座

    家有贤妻,夫人请落座

    一睁开眼,蓝雨晴就懵逼地发现自己赶上了穿越的潮流,然而不同的是,别人家的穿越的设定是名门闺秀,貌美如花,美男倾心,各路痴情男主男配为她争风吃醋,大打出手。可是为什么设定道她这里就变成了,侯府毒妇,残害夫君,虐待孩儿,人人喊打。臭名远扬!蓝雨晴很崩溃,原主这是想让她死呢死呢还是死呢?然而事实证明,原身既然连自己都能搞死,搞死她又有什么奇怪的呢?于是蓝雨晴只能挑起革命的大旗,与反派小叔斗智斗勇,为自己的苦逼夫君寻医问药,智斗各路突然跳出的牛鬼蛇神,调教自己的便宜娃子,誓要将自己的日子过得像朵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是诡异之源

    我是诡异之源

    祂于竹林中苏醒。内心的恶被封印。是最终成为诡异之神?毁灭,还是创造?
  • 只是你,只为你

    只是你,只为你

    放弃自由追逐权利,为了你!放弃权利地位,也是为了你!愿用十年寿命换一机会,更是为了你!失去一身修为,还是为了你!值不值?值!傻不傻?不傻!
  • 帝王将死

    帝王将死

    人生的最后时刻,帝王的遗嘱势必会在瞬间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其间伴随着政治的交锋、权力的角逐、家族的争斗、亲人的反目、现实的走向与帝王遗愿的碰撞,充满着忠诚与背叛、阴谋与杀戮、残酷与无奈……冲出传统的历史视野,用文字细刀,剖析帝王遗嘱的密码,解开重重历史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