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14900000002

第2章 楹联史话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我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回目,有一个完全相同的表现形式。《三国演义》从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到一百二十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水浒传》从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到一百二十回“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西游记》从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到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红楼梦》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到“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它们相同的地方,就在于通篇回目,无不是由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相应的上下两句成双组成,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楹联。

《辞海》中对“楹联”一词的解释是:“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对“对联”一词的定义:“即楹联”——楹联与对联,实际上是一回事,楹联就是对联的雅称,只不过更加强调其文学性质上的意味。对联是楹联的泛称和俗称。此外,楹联还有许多五花八门的别称如对子、门对、春联、春帖等,达数十种之多。我们顾名思义来看一下,楹,也就是房柱或者门柱;过去对联经常刻写在楹柱上,楹联名称由此得来。而要谈起它的历史,就要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上古时代了。

(一)楹联与桃符(上古先秦)

关于楹联始于桃符这一说法,可以参照清代学者、楹联大师梁章钜先生的《楹联丛话》:“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965年)之前,一年岁除夕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谶,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相传上古时候,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虬曲蜿蜒三千里,这棵桃树东北端有一条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直抵地面,形成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桃枝门。清晨金鸡报晓之时,前一天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这扇通往鬼域的桃枝门两边有一对神将把守,名叫神荼、郁垒。这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的恶鬼,就用芒苇编成的网子去捆住他们,并丢去喂一只老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从周朝起,每逢年节,百姓就在大门两旁悬挂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刻制两位神将的图像,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桃符的由来。后来人们嫌年年在桃木板上绘制神像过于麻烦,改为直接在桃木板上题字。在桃符上画门神的习俗,发展到后来,便成了门神年画,而在桃符上题字这一形式,则与文学结合起来,成了春联的前身。

先秦以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端萌芽时期,早在这一时期的中华文化,就潜在着偏爱对称的传统。具体到文学中,体现为口头上的对对子,诗文中的对偶句法,可谓源远流长。如《尚书》中有“满招损,谦受益”;《诗经》有《小雅·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雅·早麓》之“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易经》有“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论语》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乱世之音怨以怒,治世之音安以乐”;《道德经》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都是工整的对偶句。此外,在建筑和日常用具中,人们也注重这种对称性和平衡性,秦汉瓦当上镌刻的“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字样,对工精巧,令人叹为观止。当然这时候的对仗还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朴素修辞观,并非出于强制性的格律和严格的要求。

(二)楹联与骈文(两汉魏晋)

到了两汉魏晋,人们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将这种具有整齐美、对比美、音乐美的修辞手法应用于创作作品中。整个汉代文坛,恢弘大气繁复华丽的赋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这是一种半文半诗的文体,讲究文采和韵律,尤其是骈偶对仗。以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为例,文中堆砌罗列了大量如“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一类的句子;再者如淮南小山《招隐士》:“山气 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班固《两都赋》:“雕玉瑱以居楹,裁金璧以饰珰。”张衡《归田赋》:“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这些对仗较工整的句子,较之单行散句有着独特的美感形态。

魏晋以来,由于对语言工整华丽的进一步追求,一种更为新颖的文体开始流行——骈文,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字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为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又因常用四字、六字句,所以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如庾信的《哀江南赋》:“既倾蠡而酌海,遂测管而窥天。方塘水白,钓渚池圆。侍戎韬于武帐,听雅曲于文弦。乃解悬而通籍,遂崇文而会武。居笠毂而掌兵,出兰池而典午。论兵于江汉之君,拭玉于西河之主。”曹植《与杨德祖书》:“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其断割。”陆机《吊魏武帝文》:“资高明之资,而不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我们管窥蠡测,可以由此得知当时文坛注重对仗到了怎样的地步。这种习气甚至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口头交际中,《晋书》中记载:陆云与荀隐鹤第一次见面时,互报姓名也要字数相当、一一对应:“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隐鹤。”

到了南朝,诗人以做诗工稳为胜。齐、梁时期,著名诗人沈约创造了“永明体”。“永明体”严格要求对仗和声律,并有了“四声八病”之说(“四声”即平、上、去、入四声;“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曾说道:“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些都为以后楹联走向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这种文学上的传统还只能说明对偶是我国诗文的特色,尚不能说楹联起源于那个时代。

(三)楹联与律诗(唐宋五代)

隋唐时期,格律诗日渐兴盛。律诗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评定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此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奠定了音韵学中的反切法。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句读、平仄、意思都要求一一相对,平行对仗,这就是标准的律偶。文人墨客们热衷将点睛之笔凝注于律偶的对句中,一时形成“摘句评品”的时风。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等,上下句之间,无不一词一对应。因而有人说楹联最直接的渊源是律诗。

晚唐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人们一般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关于“楹联始祖”最为通行的版本,是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的桃符题词。关于孟昶桃符题版一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梼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以及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识》等都有所载。《蜀梼杌》一书记载:“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夕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个中玄妙,恐非天意。又据《宋代楹联辑要》所载,孟昶花园中有百花潭,兵部尚书王瑶题句曰:“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可说是我国史册见诸最早的园林楹联。

不过,在追求严谨的历史研究者眼中,关于“最早的楹联”又有了更多不同的看法。1991年第4期《文史知识》上《我国最早的楹联》中认为,根据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谭婵雪在敦煌遗书《斯坦因劫经》0610卷背面的文字记录:“岁曰: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始,四序来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曰: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百殃/ 立春□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初开/ □□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书门左右,吾傥康哉。”从“三阳始布”“书门左右”等字可以推断出,这是当时春联所用的吉语,由此可见楹联至少产生于晚唐以前。

此外,还有学者推断,五代时期除夕题联业已成为习俗。事实上,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间段,应该就产生了楹联男欢。”至今民间流传的苏轼巧对的故事相当多。《朱子全集》所载朱熹题写的对联也不少,如“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很能反映朱熹的哲学见解。元代楹联已悬于殿堂酒楼。据载,元世祖忽必烈召北宋王室后裔,大画家赵孟頫北上京师,过扬州明月楼的时候,主人请赵孟頫题联,他挥笔而就:“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究竟谁才是天下之先已经不重要了,可以确定的是,楹联最晚诞生于隋唐,发展成熟时期在北宋至五代,这是毋庸置疑的。

(四)楹联与春联(明代以降)

楹联家族中最为庞大的一个世系,莫过于春联了。春联之设自明太祖朱元璋始。根据梁章钜《楹联丛话》对《簪云楼杂说》中民间故事的引用:朱元璋初登这一文化形式,并有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其妹刘令娴所作楹联为证。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记》记述,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一联于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妹也作一联:“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虽然联句欠工,但语句皆为骈俪,又题于门上,比起后蜀孟昶的桃符题词要早四五百年,因此有人说它们才是我国最早的楹联。

到了宋代,联语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开始推广张贴于楹柱上,“楹联”之名由此流传,被作为点缀园林景观或人文建筑的艺术作品,被文人学士们广泛接受和喜爱,并形成了题联的风气。文人们纷纷题联以显示自己的情趣和风范,有的题书于自家厅堂宅院,有的则题写在书院、寺庙、园林。北宋大文人苏轼和南宋理学家朱熹都很喜欢题联。相传当年苏轼被贬黄州,除夕访友时,曾在友人门上题联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大宝,定都金陵(南京),除夕之夜命令公卿士庶在宅府门口贴春联一副。朱元璋自己则微行出游,寻访乐趣。突然见到有一家门上没有春联,朱元璋就亲自书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令这家人贴在门上。据说朱元璋还数次题联赐给大将徐达,其中有一联云:“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这个故事说明,明朝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除夕贴春联已经成为举国风俗。

清朝康熙帝六十寿辰和乾隆八十寿辰时,两次祝寿盛宴成为宫廷楹联创作的高潮。虽然多数是“润色洪业,鼓吹承平”之作,但由于“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而且要求严格,因此必然有利于楹联结构的规范化。有清一代是楹联文学的全盛时期。南怀瑾先生早已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楹联丛话》(1840年)是楹联发展史上的转折性里程碑,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分庭抗礼、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从此,文人学士以楹联赠答,用对联作文字游戏,成为一时风尚。此时楹联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形式上看,出现了许多长联,一联多达数百字,有的甚至达千余字;从内容上看,它可以表示志趣,表示喜庆,也可以表示哀悼,表示讽刺,以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各种形式百花齐放,楹联已成为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文化形式,经历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直至今日,流风之盛丝毫未减。

同类推荐
  • 君子必修课目

    君子必修课目

    《君子必修课目》内容简介: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科技教育。科技方面包括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纺织、冶铸等,教育方面包括官学、私塾以及科举制度等,都取得了伟大成就,极大地推动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 古文观止(精粹)

    古文观止(精粹)

    《古文观止》是自清代以来极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该书是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二人所选编,是一部优秀的古文读物,所选文章注重题材和文体风格的多样性,不仅有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一些应用文。除此之外,还编选了少量历代传诵的著名骈文和韵文,反映出我国古代文章绚丽多姿的面貌。本书是在《古文观止》原著的基础上,精心选文一百余篇而成。本书将原文、注释、译文融为一体,附以简明扼要的题解和评析,全面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方便读者阅读,可从中领略古代文言散文的丰采,了解古文发展的源流和各个作家的不同风格。
  • 江中月:长江流域中秋文化研究

    江中月:长江流域中秋文化研究

    本书将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对长江流域中秋节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存续状态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详细分析。团圆安康是中国社会亘古不变的主题,这种愿望在中秋节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人们将许多的感情与希冀积聚在这一节日中,它的意义被人们不断丰富。中秋节最初是个祭祀月神的日子,其后演变成玩乐赏月的节日,后来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因素,如诗歌、戏剧、传说以及各种民间文化活动,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 山西民间舞蹈

    山西民间舞蹈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乡村拾遗

    乡村拾遗

    本故事集共有185篇故事,分为花草动物篇、风土人物篇、奇珍异物篇、乡俗玩物篇、民间传说篇等五篇,主要叙写了乡村业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花草树木野生家养动物,乡土风情人物,以及许多奇闻异事珍物,乡村人吃穿住行趣闻异事,民间传说亲历等,是一幅幅乡村民俗画,是一部乡村民俗民风史,是典型的非遗文化遗产,弥足珍贵。
热门推荐
  • 新世纪神话传说

    新世纪神话传说

    曾经仰望星空,感叹星空的无穷,曾经翻越人海,只为探寻那最初的一个梦。曾经失去的,没有经历的,便重新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慢慢成长,或许与其他人不同,但我是千里,我有我自己的风采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明日方舟之晶源魔戒

    明日方舟之晶源魔戒

    前期可以说是一个“反派”视角的一部小说。一个神秘人出现在移动城市的废墟中,在经过一场激烈的枪战之后,痛苦,悲惨的叫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倒在地上的都是“整合运动”的武装分子,血迹从他们包裹严实的衣服中渗透出来。即使哀嚎边野,血流成河!这些“整合运动”的武装分子却是毅然决然,因为这是一场为了自由的争斗。神秘人全身覆盖着紫色的源石,一双血红色的双眼淡然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杀死同伴,这件事它决不能忍受。它抬起了自己的右手,覆盖在皮肤表面的紫色原石发出深沉暗淡的紫光。右手的中指上有一颗精致小巧的钻石戒指,周围的黑暗气流渐渐地向戒指靠拢……我一定会替你们完成……神秘人小声道。总得来说就是博士与鹰角在现实世界和游戏世界的交叉螺旋式上升!《明日方舟》衍生类同人文,亲们多多支持!
  • 痛风百问百答

    痛风百问百答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和“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 无限轮回识织海

    无限轮回识织海

    [你我犹如隔镜视物,所见无非虚幻迷离。]
  • 冷酷兵王回归都市

    冷酷兵王回归都市

    一次意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兄弟,自责的他选择了逃避回归都市,师傅却让他做一名学生,在校园里又会出现怎样的故事,但,当他知道那次意外是一场阴谋,他,又如何力挽狂澜。
  • 女配总是被抢戏

    女配总是被抢戏

    意外穿进书里莫悠然为了找寻回去的路,使劲浑身招式修复bug。然,当她修复了bug才知道,这是个崩坏的世界。所谓崩坏的世界,崩坏的当然不止是世界,还有……俊美的神经病?!
  • 快穿系统:boss,有点甜

    快穿系统:boss,有点甜

    “我叶云殇,从来没有对您撒过谎,所以阿姨您相信我吧!我们的产品绝对放心。”打了无数电话……
  • 快穿:站住,前面那个路人甲!

    快穿:站住,前面那个路人甲!

    某落魄总裁:站住,前面那个路人甲!苏楹:没钱,不爱,不约!某落魄前任武林盟主:站住,前面那个路人甲!苏楹:我娘不让我跟陌生人说话(微笑)某落魄皇帝:站住,前面那个路人甲!苏楹:……一个两个的都以为自己好欺负是不是?女主强大,但是懒!超级无敌懒!有男主(1v1)入坑声明:易弃坑,因为总觉得没人看,所以没信心写下去,所以,喜欢看的小可爱们可以留言支持,希望可以增加点信心,谢谢!
  • 名门病娇:顾少撩你三千遍

    名门病娇:顾少撩你三千遍

    “我,或许,永远都不会生育自己的孩子。”“我想赶快长大,以后,会好好保护你,永远都不会抛下你一个人。”五年后,当安然牵着小包子被一只人行大尾巴狼挡在路上质问:“永远陪着我?永远不会抛下我一个人?”?“我当时,还差三个月零十天才成年,处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合同无效。”女声优雅磁性,一字一顿,慵懒如波斯猫。?“你这辈子都不会生孩子?”顾清绥早做好了和她打持久战的准备,长身如玉,脸上依旧挂着那招牌式的温柔笑容。?“哦,纯属意外。”无赖的像个女流氓,嘴角依旧弯着恰到好处的笑意,仿佛踩到人一般的礼貌致歉。说完,牵着包子,无视眼前的人形立牌,踩着恨天高,将机场走出了T台的效果。?“安然,我,不年轻了。”男人脸上依旧挂着那样无害的笑容,桃花眼里却是深深的疲倦和缱绻的爱意。?干练的女人脚步微微一顿,仍旧头也不回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