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66600000006

第6章 生命是无价之宝(2)

七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经济尚不发达,要找个工作讨口饭吃并不容易。有一天,店面才开张不久,进来一个形容憔悴、头发散乱的人,直截了当地说要找老板。见着了我,有些腼腆地说明了来意。他说他是榆林人,到温州做生意,可是经营不善,本钱全赔了进去,如今在外无处容身,想回家乡去,却没钱理发,请我行行好发善心帮个忙,并且再三强调日后一定会还钱。

我也是因为家穷无以为继,才会被父母送去学理发,穷人的悲哀我很了解。帮他不过花点发油的成本,再加上手艺,就当做善事,我爽快答应。那时,原本没指望他会还钱,所以这件事过去就忘了。

半年后,他竟然来付钱,言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让他没有一身落魄地回去见乡亲。其实,他不来付钱我也追查不到他,因为连姓什名谁,家在榆林的哪儿都不知道。可是,事过境迁,他一直牢记这件事,只是地理位置记不清楚,着实花了许多时间,找了好几条巷子,最后询问过路人一家家理发店找到这里。

每个时代都有耍赖和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只是多少有所改变。有时我会对于不出名的慈善单位,或迎面而来请求小额援助的人施以援助,事后总被我的孩子取笑,说我太心软太容易受骗了。虽然我生活节俭且只算是过得去,但是,我仍然愿意付出。我担心他们真的是需要帮忙的人,如果像我的孩子,谁都不相信,那会不会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呢足食即美餐。

女士,您富有吗--汤姆

他们蜷缩在风门里面--是两个衣着破烂的孩子。

“有旧纸板吗,女士?”

我正在忙活着,我本想说没有--可是我看到了他们的脚。他们穿着瘦小的凉鞋,上面沾满了雪水。“进来,我给你们喝杯热可可奶。”他们没有答话,他们那湿透的凉鞋在炉边留下了痕迹。

我给他们端来可可奶、吐司面包和果酱,为的是让他们抵御外面的风寒。之后,我又返回厨房,接着做我的家庭预算……我觉得前面屋里很静,便向里面看了一眼。

那个女孩把空了的杯子拿在手上,看着它。那男孩用很平淡的语气问:“女士……您富有吗?”

“我富有吗?上帝,不!”我看着我寒酸的外衣说。

那个女孩把杯子放进盘子里,小心翼翼地,“您的杯子和盘子很配套。”她的声音带着嘶哑,带着并不是从胃中传来的饥饿感。

然后他们就走了,带着他们用以御寒的旧纸板。他们没有说一句谢谢。他们不需要说,他们已经做了比说谢谢还要多的事情。蓝色瓷杯和瓷盘虽然是俭朴的,但它们很配套。我捡出土豆并拌上肉汁,土豆和棕色的肉汁,有一间屋子住,我丈夫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些事情都很配套。

我把椅子移回炉边,打扫着卧室。那小凉鞋踩的泥印子依然留在炉边,我让它们留在那里。我希望它们在那里,以免我忘了我是多么富有。

我们首先要去做的事情不是去观望遥远的将来,而是去做手边的事。

改变人生--戴尔·卡耐基

一八七一年春天,一位年轻人在一本书里看到了一句话,这句话帮助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一生,也正是这句话,对他的前途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他是蒙特瑞尔综合医院的一位医科学生,他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忧虑:担心怎样通过期末考试,担心该做些什么事情,担心到哪里去,担心怎样才能开业,担心怎样才能生活……但是他看了那句话,在这句话的影响下,他成为同代人中最有名的医学家。他创建了世界知名的约翰斯霍金斯医学院,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客座教授--这是英国医学界的最高荣誉--他还被英国女王册封为爵士。在他去世以后,人们用两大卷书--厚达一千四百六十六页的篇幅--才能完整讲述他的一生。

这个人就是威廉·奥斯勒爵士。他在一八七一年春天所看到的那句话是由托马斯·卡莱里所写。这句话就是:我们首先要去做的事情不是去观望遥远的将来,而是去做手边的事。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要憧憬明天,不应该为明天而努力。相反,正如威廉·奥斯勒爵士所说,为明日作好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诚,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成功迎接未来的惟一办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医院里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床位都是留给神经或者精神有问题的人。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他们都是被累积起来的昨天和令人担心的明天联合起来所压垮的。而那些病人中,大多数只要能奉行耶稣的这句话:“不要为明天忧虑。”或者是威廉·奥斯勒爵士的那句话:“生活在一个只有今天的密封舱里。”他们也就能走在街上,过着快乐而有益的生活了。

在现在这一刹那,你和我都站在两个永恒的交汇之点--已经永远永远地过去,以及延伸到无穷无尽的未来。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活在这两个永恒之中,甚至连一秒钟也不行。若想那样做的话,我们就会毁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所以,我们应该以能活在现在这一时刻而感到满足--从现在一直到我们上床。

罗勃特·史蒂文森写道:“不论担子有多重,每个人都能支持到夜晚的来临;不论工作多么辛苦,每个人都能做完一天的工作,每个人都能很甜美、很有耐心、很可爱、很纯洁地活到太阳下山,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古罗马诗人霍勒斯写过这样一首诗:

这个人很快乐,也只有他能快乐,因为他把今天称之为自己的一天。

他在今天感到安全,能够说:

“不管明天怎么糟,我已经过了今天。”

人生中最可怜的一件事就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拖延着不去生活。我们都喜欢梦想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放在我们窗前的一枝玫瑰。

你大概还记得白雪皇后所说的:“这里的规矩是,明天可以吃果酱,昨天可以吃果酱,但今天不准吃果酱。”我们大多数人也是这样--为昨天的果酱发愁,为明天的果酱发愁,却不会在我们今天吃的面包上涂上厚厚的果酱。

就连那位伟大的法国哲学家蒙坦格尼也犯过同样的错误,他说:“我的生活中,曾充满可怕的不幸,而那些不幸大部分都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我的生活,你的生活,也都一样。

伟大的诗人但丁也说过:“想一想,这一天永远不会再来了。”生命正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飞快地溜过,我们的时间以每秒十九英里的速度飞驰,但只有今天才是我们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时间,也是我们惟一能够把握的时间。

所以,你对忧虑所应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如果你不希望忧虑侵入你的生活,就要像威廉·奥斯勒爵士那样去做,用铁门把过去和未来隔断,生活在只有今天的密封舱里。

热忱是一股力量,它和信心一起将逆境、失败和暂时的挫折转变成为行动。

生命的热忱--拿破仑·希尔

热忱和积极心态以及你成功过程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汽油和汽车引擎之间的关系一样:热忱是行动的动力。

你可运用积极心态来控制你的思想,同样,你也可以运用积极心态来控制你的热忱,以使它能不断地注入你心灵引擎的气缸中,并在气缸内被明确目标发出的火花点燃且爆炸,继而推动信心和个人进取心的活塞。

热忱是一股力量,它和信心一起将逆境、失败和暂时的挫折转变成为行动。然而此一变化的关键,在于你控制思维的能力,因为稍有不慎,你的思绪就会从积极转变成消极。借着控制热忱,你可以将任何消极表现和经验转变成积极表现和经验。

热忱对你潜意识的激励程度和积极心态的激励程度是一样的。当你的意识中充满热忱时,你的潜意识也同时烙上一个印象,那么你的强烈欲望和为达到欲望所拟定的计划是坚定不移的;当你对热忱的认识变得模糊不清,你的潜意识中仍然留存着对成功的丰富想像,并会再次点燃残存在意识中的热忱火花。

没有热忱的人,就好像没有发条的手表一样缺乏动力。一位神学教授说:“成功、效率和能力的一项绝对必要条件就是热忱。”热忱这个字源于希腊文,是“神在你心中”的意思,一个缺乏热忱的人别想赢得任何胜利。

为了使你对目标产生热忱,你应该每天都将思想集中在这个目标上,如此日复一日,你就会对目标产生高度的热忱,并愿意为它奉献。詹姆士说:“情绪未必会受理性的控制,但是必然会受到行动的控制。”积极心态和积极的行动可升高热忱的程度,你必须为你的热忱制订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一旦你将你的热忱导向成功的方向,它便会使你朝着目标前进。

真正的热忱是发自内心的热忱,发掘热忱就好像是从井中取水一样,你必须操作抽水机才能使水流出来,接着水便不断地自动流出。你可以对于你所知道或所做的任何事情付出热忱,它是积极心态的一种象征,会自然地从思想、感情和情绪中发展出来,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随心所欲地从内心唤起热忱。

热忱的力量真的很大!当这股力量被释放出来支持明确目标,并不断用信心补充它的能量时,它便会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并足以克服一切贫穷和不如意,你可以将这股力量传给任何需要它的人。这恐怕是你能够动用热忱所做的伟大工作了,激发他人的想像力,激励他们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和无穷智慧发生联系。

对未来的爱是不存在的,爱只能是现实的。一个人,如果在现实中没有表现出爱,他就根本没有爱。

生命与爱--托尔斯泰

众所周知,爱的感情之中有一种特有的解决生命所有矛盾的能力。它给人以巨大的幸福,而对这种幸福的向往构成了人的生命本身。然而,那些不懂生命的人叫嚷着:“但是要知道,这种爱是偶尔才发生的,是不能持久的,它的后果常常是更大的苦难。”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爱情不是理性意识所认为的那样--生命中惟一合乎规律的现象,而不过是一生中常常出现的各种数不清的偶然现象中的一种,人的一生中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人有时会夸耀,有时会迷上科学或艺术,有时热衷于工作、虚荣、收藏,有时会爱着某个人。

对于没有理性的人们来说,爱的情绪不是人类生命的本质,是一种偶然的情绪,一种独立于意志之外的情绪,同人的一生中会产生的其他情绪一样。更有甚者,我们还能常常听到或谈到这样的推论:爱情是某种不正确的破坏生命正常进行的折磨人的情绪。这种议论很像太阳升起来的时候,猫头鹰所产生的眩晕感觉。

尽管如此,在爱的状态中,这些人也感觉到了一种特别的、比起所有别的情绪来都更重要的东西。但是,不理解生命,人们也就不会理解爱情。而对于这些不懂生命的人来说,爱的状态和其他所有情绪一样,充满苦难,充满欺骗。

“去爱,可是去爱谁呢?

暂时爱一下不值得,而永远爱又不可能……”

这些话准确地表现了人们的模糊不清的认识:爱情之中有着摆脱生命苦难的东西,有某种类似真正幸福的东西。与此同时,人们也承认,对于不理解生命的人来说,爱情也不可能是灵魂得救之方。

既然无人可爱,任何爱情也就都自然流逝。因此只有当有人可以爱的时候,只有当有人可以永远爱着的时候,爱情才成为幸福。而由于没有这个人,那么爱情之中也就没有拯救之方,爱情也是骗局,也是苦难,同所有别的东西一样。这些人只能如此理解爱情,而不会有别的理解。

不懂生命的人认为,生命不是别的,只是动物性存在的人。他们不但自己跟别人学会了这一点,而且也以此教导着他人。

在这些人的眼中,爱情简直不能有我们大家通常赋予这个概念的内涵。它不是给爱的人和被爱的人带来了幸福的好的活动。在认为生命在于动物性的人们的观念中,爱情常常是这样的感情。由于这种感情,一个父亲尽管感到良心的折磨,却仍然会从饥饿的人那里抢来最后一块面包来喂养自己的孩子;由于这种感情,一个母亲会为了自己孩子的幸福,而从别的饥饿的孩子那里夺走他母亲的奶;由于这种感情,爱着一个女人的男人会为这爱情而痛苦,并迫使这个女人也痛苦,或者出于忌妒而毁灭自己和她;由于这种感情,经常发生人们为了爱情而残害妇女;由于这种感情,一个集团为维护自己而损害另一个集团;由于这种感情,人们在所爱的事业上--这个事业只能给周围人带来灾难和痛苦--自己折磨自己;由于这种感情,人们不能忍受对自己祖国的侮辱,而让死尸和伤兵铺满荒野。

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承认生命在于动物性躯体的人来说,爱情活动是如此困难,以致它的表现不只是痛苦的,并且常常是不可能的。不理解生命的人们常说,不应当去讨论爱情,而应当沉入在那种真正的爱情中--你所感觉到的对人们直接喜欢和偏爱的感情。

他们说得没错,不应当去讨论爱情,因为任何对爱情的讨论都是在毁灭爱情。但是问题在于能不讨论爱情的只有那种已经把理智用于对生命理解的人,只有那种抛弃了个人生命幸福的人;而对于那种不理解生命、只为了动物性躯体幸福而生存的人来说,是不能不去讨论爱情的。他们必然要讨论,以便能沉浸于那种被他们称之为爱情的感情。对于他们来说,不讨论、不解决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种感情就不可能出现。

事实上,人们喜欢自己的小孩、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妻子、自己的祖国远胜于别的任何孩子、妻子、朋友、国家。人们把这种感情称之为爱情。

一般来说,爱意味着希望,渴望行善。我们只能这样理解爱情而不能有别的理解。换句话说,我爱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妻子、自己的祖国,也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妻子、祖国比别的孩子、妻子、祖国更幸福。任何时候没有过,也不可能有这种情况,我爱的只是我的孩子,或者只爱我的妻子,或者只爱我的祖国。任何人都是在同时爱着孩子、妻子、祖国和人们,同时人们出于爱情而希望他所爱的各个对象能获得幸福,其条件是相互联系的。

因而,人为了所爱的生命中的一个所进行的爱的活动,不仅妨碍为其他人而进行的活动,而且常常是有害于其他人。

对祖国的爱,对选中的职业的爱,对所有人的爱,也完全如此。如果一个人为了以后的最大的爱而拒绝眼前最小的爱,那么十分清楚,这个人,尽管他全心地希望,却永远也不能权衡,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了将来的要求而拒绝眼前的要求,因而他也就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总是挑选那些会给他带来愉快的爱的表现,也就是说,他的行动不是为了爱,而只是为了他个人。如果一个人打定主意,为了未来另一个较大的爱,他最好放弃眼前最小的爱,那么他这是在欺骗自己,或者欺骗别人,他是谁都不爱,而只爱他自己。

对未来的爱是不存在的,爱只能是现实的。一个人,如果在现实中没有表现出爱,他就根本没有爱。

那种被不理解生命的人称作爱情的东西,只是对自己个人幸福的某一些条件的偏爱;当不理解生命的人说他爱自己的妻子、或者孩子、或者朋友的时候,他说的只是由于他妻子、孩子、朋友的存在增添了他个人生命的幸福。

同类推荐
  • 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

    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20世纪初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北地区创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但是“左”倾机会主义者却将他们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关进了监狱。同时,又牵连了军队营以上、地方县以上许多中高级干部被逮捕,其中200多名被活埋和杀害。就在这十分危险、千钧一发的关键时期,毛泽东和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及时纠正了陕北的错误肃反,挽救了陕北危局。
  • 民国国学文库:三苏文

    民国国学文库:三苏文

    《民国国学文库》丛书原名《学生国学文库》,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之子系,为突显其时代印记现易名为《民国国学文库》,奉献给广大国学爱好者。原丛书共60种,考虑到难易程度、四部平衡、篇幅等因素,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现删减为34种46册,基本保留了原书的篇章结构。因应时势有极少量的删节。原文部分,均选用通用、权威版本全文校核,参以校订者己见做了必要的校核和改订。为阅读的通顺、便利,未一一标注版本出处。注释根据原文的结构分别采用段后注、文后注,以便读者省览。原注作了适当增删,基本上保持原文字风格,之乎者也等虚词适当剔除,增删力求通畅、易懂,避免枝蔓。典实、注引做了力所能及的查证,但因才学有限疏漏可能在所难免。原书为繁体竖排,现转简体横排……
  • 流动的飨宴

    流动的飨宴

    《流动的飨宴/海明威全集》是海明威生前写成并经他亲自修改的后一部作品。在书中,海明威回忆了1921-1926年他和一任妻子在巴黎的一段艰辛而又愉悦的生活:初涉作家生涯、窝咖啡馆写作、与文友闲扯、赌马、忍饥受饿、逛塞纳河畔旧书摊、在莎士比亚书店借书,与菲茨杰拉德邂逅并和乔伊斯、庞德等人擦身而过……
  • 最搜奇·萌萌小志怪

    最搜奇·萌萌小志怪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从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天仙配》《窦娥冤》到我们儿时熟悉的《田螺姑娘》《崂山道士》,其实都源自志怪小说。在古代,写小说一般会被看成不入流的行为。然而上至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魏文帝曹丕,下到低调奢华有内涵的一代名臣纪晓岚,都曾忍不住寄情于志怪,可见它的魅力有多大。志怪小说不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先人托物言志的工具,体现了世间百态,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特色。透过魏晋时代的故事,我们体会到的是令人倾慕的魏晋风流;在唐朝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大国气象;而到了清朝,故事则变得更加多样也更加世俗。
  • 历史的真相

    历史的真相

    《历史的真相》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之一,这套丛书共收入了8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8部散文集,包括李国文的《历史的真相》、陈忠实的《俯仰关中》、刘心武的《人情似纸》、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迟子建的《我对黑暗的柔情》、周大新的《我们会遇到什么》、熊召政的《醉里挑灯看剑》和刘玉民的《爱你生命的每一天》。这套丛书是国内第一次将多位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的散文以丛书的形式集中呈现,反映了他们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和独特风格。书中不仅包括他们过去的散文佳作,也酌选了每人最新的散文名篇。
热门推荐
  • 修士记

    修士记

    无善恶之心,何以为人 无是非之心,何以为人 修真者纵逆天而行,亦为人也,须持善秉义,方能印证大道 修士记!
  • 欲驾云鹤游星辰

    欲驾云鹤游星辰

    荷家有小女,名为禾禾,待字闺中。夜起步虚,遇一金光仙人。忆起旧时曾找算命先生,先生有言:“姑娘,你这八字,嫁不了人了!”“也罢,”禾禾看着面前面泛着金光的仙人,抿嘴一笑:“看来只能嫁个仙人了。”
  • 重阳分梨十化集

    重阳分梨十化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如既往天真无邪

    一如既往天真无邪

    南谷市是著名的文化艺术先锋城市,女主华可卿高中毕业后,留学荷兰途中因成绩优异被学校派遣回家乡南谷市,在此期间女主经历了友谊的变革与爱情的洗礼,直到多年后,痛与爱交织的故事依然在继续…
  • 美女的惊悚直播

    美女的惊悚直播

    我本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在一次意外中,我成为了修仙者的一员,我在直播中捉鬼,在现实中修炼,在修仙者中强大,曾经欺我,辱我之人,我必将全部奉还
  • 重生之媚妻来撩

    重生之媚妻来撩

    上一世,自己与他商业联姻,只想拼命的远离他……这一世,我只想好好的撩某人,抱住某人的大腿……顺路在找出当年囚禁自己的那个人。我恼羞成怒,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却不想在男人眼里成了欲拒还迎,我眉头微蹙,有些生气的紧咬着唇:“陆锦怀,你要带我去哪里。”“吃饭。”男人欲望未减,嘴唇微微上翘,一副似笑非笑的样子。我:……我的神情茫然无措,一会儿憋得满脸通红,忐忑不安极了。
  • 犹记旧相逢

    犹记旧相逢

    “天地絪缊,化生万物”,所以他叫“縕华”,赵縕华;“桃李自开无人问,岁月静好枕风眠”,所以她叫“风眠”,沈风眠。他温柔却内敛,她体贴却理智。他知道她不爱他,却依旧用尽一整颗心毫无保留地爱她。她知道自己不能爱他,却依旧在深夜落寞,问自己是否能相信他。可他是天子,天子之爱,是庇护江山,福泽万物……
  • 皇清书史

    皇清书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英文版)

    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英文版)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不惑之年,本来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子女双全,但是为了追求自己内心的绘画梦想,抛妻弃子,离家跑到巴黎开始画画。最后去到了一座孤岛—塔希提岛,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并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惊世杰作,完成了自己对“月亮”的追逐。
  • 住进神鬼舍

    住进神鬼舍

    一个不爱学习的女生,在高考来临前被姥姥带去烧高香。因此无意中被带到了另一个空间,住进了神鬼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