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2100000036

第36章 中国音乐评论现况判断

本文原系《中国乐评人手记》前言,邵奇青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近年来,不时听到议论甚至抱怨,认为中国的音乐生活中,缺乏音乐评论的声音。为何如此?

笔者不揣浅陋,尝试对原因归纳如下。

首先,音乐生活尚欠发达。音乐评论作为一种特定的著述类型,其兴旺与音乐生活的发达共生共荣。或者更准确地说,音乐评论的发展内置于音乐生活的发展之中。正如肥沃的土壤才能养育参天的大树,只有多样和多元的音乐生活,才能孕育活跃而活泼的音乐评论。而中国当前的音乐生活,即便是在京、沪、港、穗这样的“大城市”,似乎也还不能用“丰富多彩”来形容。因此,汉语世界中音乐评论的羸弱,看来有其必然。

其次,一般公众对音乐的文化含量与精神品格尚没有足够认同。音乐评论的存在理由是,公众希望通过评论文字,进一步了解和知晓音乐现象、音乐作品和音乐演出的品质与意义。为此,尽管音乐评论的写作似乎是评家的个人行为,但音乐评论的指向却具有明显的公众性。就中国的当下状况而言,由于一般公众对音乐(特别是所谓的“严肃音乐”或“古典音乐”)的卷入不足,对音乐中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关注不够,从而导致音乐评论滑向“边缘”。

又次,公共媒介和出版领域在音乐评论方面尚缺乏有效的制度建设。究其源头,音乐评论作为一种“现代性”产物,并非自古就天然存在,而是随着十八世纪以来近现代“公共舆论空间”(特别以报纸、杂志等公共媒体为代表)的产生,顺应社会音乐生活的需要,逐渐生成的一种特殊“职业行当”,并已在发达国家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作体制。例如,重要的综合性大报(如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英国的《泰晤士报》,美国的《纽约时报》等等)和主要的文化杂志(如美国的《纽约客》、《新标准》等等)都会特邀具有专业水准的职业评家担任特约专栏作者,并辟出定期的专门版面。这种体制在保证音乐评论的质量、效率和特色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在中国眼下的报刊体系中,能否实施这种制度,目前似乎还无法预见。

再次,具有全面素养和广泛影响的音乐评论家群体尚待形成。从广义角度看,音乐评论家的社会身份,其实是特定社会中音乐意识的公共代言者。在理想的和健康的音乐生活中,公众期待音乐评论家对音乐实践和音乐事件提出权威、公正的论断与意见,并通过这些论断和意见,进一步获得精神引导和文化滋养。反过来,音乐评论家有义务对公众负责,通过自己的识见和判断匡正是非、辨别高下,并借此影响公众趣味与审美导向。在这其中,音乐评论家的个人资质就成为关键性的指标。而在当前的中国,同时具备音乐素养、审美敏感、深厚学识、辛辣文笔、广阔视野、文化理想和社会关怀的音乐评论家,确乎还为数太少。

最后,音乐评论的内在理路和理念尚待廓清。在这一方面,摆在人们面前的更多是疑问,而不是答案。例如,一般所言的“音乐评论”,和似乎具有学术意味的“音乐批评”,以及近来已经成为大众用语的“乐评”,这几个术语概念之间,到底是同一关系,还是相异近邻?西方国家中所谓“学院式批评”(academic criticism)和“报刊式批评”(journalistic criticism)之间的分野,是否有必要在中国的语境中重申?事件回顾式的“报道”(review)与深度解读式的“批评”(criticism),两方之间应该合作,抑或分离?新作首演,旧作重温,表演诠释,这几个日常音乐生活中最多见的类目,在音乐评论的天平上究竟孰轻孰重?至于音乐评论的对象、任务、目的、方法、文风、要求、指向……可以说,针对所有这些问题,都还需要进行思索、对话、商讨和论辩。

在上述的背景框架中,《中国乐评人手记》一书面世的意义就凸显出来。在某种意义上,此书实际上是对中国当前音乐评论现状的扫描和概览。尽管选入的评家和篇目并不见得完备和完整,但其中所论、所谈、所议、所思却大致代表着当今中国音乐评论的风向、风尚、风气和风格。有意思的是,纵观书中的评家,似乎还无一人堪称是“职业的”正式音乐评论家——他们或是媒体“老记”,或是学院教师,或是专业乐手,或是业余“票友”。但也就是这些“业余的”音乐评论家,在当今的中国乐坛中,充当着第一线的音乐评论“专业”前锋,以他们各自迥然不同的角度和文笔,关心中国音乐的进程,审视音乐事件的得失,提升音乐听众的乐感,改善音乐生活的质量。

中国的音乐评论,尚任重道远。

同类推荐
  • 视觉艺术欣赏

    视觉艺术欣赏

    孙殿武编著的《视觉艺术欣赏》从细节入手,以作者的审美经验,对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篆刻艺术进行结构,分析解读美,传达给读者更多的是审美感受,从而更贴近读者,让读者更快捷、更清晰地感受视觉艺术的魅力。本书向读者展示的数百件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篆刻作品,都是世界级的经典艺术精品,堪称视觉艺术的盛宴。
  • 从生活到艺术

    从生活到艺术

    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美术发展的概况,谈从生活到艺术的创作规律。期待艺术家以十年磨一剑的心态,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真正能够传至久远的好作品。我的主要标题是谈“从生活到艺术”。大家知道关于生活我们已经有约定俗成的理解,但是对于艺术的理解可以有无数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像我们一些哲人说的:“艺术是第二自然,艺术是艺术家所做的白日梦”等等。
  • 评剧

    评剧

    《评剧》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昆曲

    昆曲

    这本《昆曲》由金开诚主编,吴风华、张海新编著,适合大众阅读: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等表演艺术。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渐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 海鸥颂

    海鸥颂

    本书是一本戏剧集。包含《海鸥颂》《生命的琴声》《山月新传》等六篇黄梅戏和《春眠不觉晓》《金屋藏娇》《黄金的枷锁》三篇话剧。
热门推荐
  • 孤舟太阳行

    孤舟太阳行

    为了保卫地球,唐猴沙猪和寒老师准备飞往太阳系边缘。第一站他们要去太阳,太阳会以一副什么样的面目迎接他们呢?飞船具备什么样的的神奇功能,使他们见证了天文学史上的一场悲剧?《孤舟太阳行》——一次惊心动魄的太阳之旅!
  • 阴灵棺

    阴灵棺

    舅舅为了救表妹,求我给她制作阴灵棺,但却由于阴灵棺的关系,我摊上了无数的大事!算计和算计,谁的计谋更加高深?身为阴灵棺制作者的我,被一步步的引导入,阴灵棺的深渊……
  • 代理主神

    代理主神

    稀里糊涂地被主神雇佣了…我真的不会绘制地图…也不懂怎么培养出三好轮回者…
  • 修德养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修德养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初恋的借口

    初恋的借口

    初恋的美好,只是拿来作为借口去下一步的恋情
  • 因你的到来

    因你的到来

    无论从诗的立意,还是意象、意境、语言而论,本书都不失为近年壮乡推出的又一部好诗集。如果说有什么瑕疵可指的话,那么,由于诗人思维的跳跃性,意蕴的隐晦性,往往有“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之嫌。有些篇什,专业人士解读尚且困难,罔论中低水平的读者群。因此,当代诗歌要赢得较大市场份额,不能不考虑“下里巴人”的阅读心理和欣赏习惯。
  • 来自未来的科技巨头

    来自未来的科技巨头

    一个拥有未来记忆的科技巨头,利用未来知识走自己的科技霸主之路,让其他人无路可走。为种花家崛起努力,兔子们加油!(非科技文!)
  • 七日的惬意

    七日的惬意

    七日的幸福,人生的最美时光。普通上班族的人生最后时光。
  • 这不是我认识的爱情公寓

    这不是我认识的爱情公寓

    熬夜猝死,乱入爱情公寓。但,这是什么鬼,智能机器,丧尸,异生物。还有,你确定这是美人鱼。
  • 废材要逆天:狂妃傲行天下

    废材要逆天:狂妃傲行天下

    被唯一的亲妹妹背叛,男友劈腿,诱灌毒酒,含恨穿越。一朝醒来,凤眸凌厉。废物?花痴?简直欺人!玲珑灵体,全系同修,外加个便宜空间助阵,哪一样不是傲天大陆炙手可得的东西?呵!什么?圣兽求包养,神兽求到碗里来?不要,血统太低,她嫌!什么?一群渣渣要来挑战她?踹飞罢了!什么?你们家尊主要来娶我?不要脸,打不过,拽不过,她溜!宠文~~逗趣~~撒花收藏哦^^么么哒~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