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2500000019

第19章 发展型国家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实践(1)

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入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效率优先为首要目标的重大转型时期。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激活了国家内部治理主体的竞争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确立了以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治理机制,强调了市场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自此,传统的全能国家建设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种新形态的发展型国家建设逐渐形成“发展型国家”最早源于对东亚经济奇迹的特定解释。1982年,美国加州大学查默斯·约翰逊教授出版著作《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一书,书中通过对日本通产省历史和结构的考察,提出“发展型国家”概念……发展型国家将发展视为国家治理的第一要义,既强调市场的微观主体的作用,也强调国家在推动和组织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角色,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建立在经济发展的绩效合法性之上。

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主义的国家建设理论和实践下,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所建立起来的城乡隔离体制开始松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初步融合,产业结构在市场诱导下重新调整,城市化的市场主导机制开始萌发。在此背景下,从改革开放到2003年中央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要求之前,我国城市化进入了起飞阶段。具体的实践策略主要表现在如下四方面:一、乡镇企业的发展所推动的自下而上的“乡村城镇化”;二、对外开放政策与沿海沿江城市体系的形成;三、国企改制所引发的去单位化与城市社会结构与生活秩序重塑;四、浦东模式与大都市崛起。

需要指出的是,在全能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改革开放前中国学者认为城市化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规律,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存在城市化现象。无论是在政府的文件中,还是在学术著作中,几乎找不到“城市化”的相关语汇。1978年后,随着国家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城市向何处去,关系到城市发展方向,也是社会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才开始明确提出城市化及其道路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也不断铺开。(何念如,2006)1979年,南京大学的吴友仁先生率先发表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的论文,拉开了国内城市化讨论的序幕。1982年之后,在费孝通先生所写的《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再探索》、《继续开展江苏小城镇研究》等一系列文章的带动影响下,在全国掀起了小城镇研究的热潮。因此,发展小城镇也一度成为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方向”、“标志”、“特色”、“捷径”等。当然在对城市规模与城市化道路选择的讨论中,国内也出现了“大城市论”、“中等城市论”、“多元论”等其他不同的观点。这些争论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无论这些影响如何,客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型国家建设阶段(大致1978年—21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的历史实践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常缨征,2006;郭秀丽,2010)1978—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化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剩余产品逐渐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步显现。这一阶段的农村改革与农村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这主要表现在:农村承包制的实施使约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青、干部和技术人员因失去农活而返城就业;城乡集贸市场的开禁使大量有经营头脑的农村商业人士成为城市暂住人口;部分农民自带口粮,本着“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原则发展乡镇企业,并由此带动了部分建制镇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在部分大城市试行工商利润的5%用于城市维护和建设,国家每年拨一定的专款用于城市住房补贴”等规定。这些恢复性的城市建设措施使城市建设走出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

经验表明,这一时期,在农业大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城市建设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城市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1978—1984年间,我国城市由193个增长到300个;建制镇数由2173个增长到7186个1984年建制镇个数突然增多主要是由于1984年民政部调整了设镇标准。;市镇人口由17245万人增长到24017万人,年均增长567%,快于同时期全国总人口136%的年均增长率;城市化水平由改革之初的1792%上升到2301%,年均增长085个百分点,快于改革之前的任何一个时期。

1984—1992年城市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1984年10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城市经济体制在最初恢复“物质刺激”奖金制的基础上,引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承包制,开启了全面改革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进程。

在这一时期内,经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在沿海靠近大中城市的地区,乡镇企业率先迅速发展,通过聚集形成了大量的小城镇,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在这一时期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吸引农村人口进城和设立新城市的政策和标准。例如,继1984—1986年“撤社建乡”改革之后,1985年7月公安部出台的《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暂行规定》中的《寄住证》制度,以及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政策变革,都极大地推动了小城市和建制镇的发展。1984—1992年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建城市占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我国城市个数由300座增加到517座,建制镇由9140个增加到14539个,市镇人口由24017万人增加到32373万人,城市化水平由2301%进一步上升到了2763%,年均增长058个百分点。

1992—2002年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完善进程中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以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激发了经济主体的创造力,使中国经济开始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全国各地经济建设的热情高涨。开发区是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形式。而开发区建设基本上都是以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起步的,它的实质是在原有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区或对旧城区进行更新改造。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呈现出原有城市改造、开发区建设和建设国际大都市并行的趋势,城市化逐渐由量的扩张过渡到量与质共同提高的阶段。数据显示,1992—1999年间,我国城市数由517座增加到667座,建制镇由15805个增加到19756个,市镇人口由32372万人增加到38892万人,城市化水平由2736%增加到3089%,年均增长051个百分点。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则显示,到2000年左右,我国城市化水平猛增,2000年城镇人口为45594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61%,到2002年时,城市化水平又提升了近3个百分点,达到3904%。

一、乡镇企业的兴起与小城镇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释放出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按照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会使得从农业中走出来的劳动力流向城市,城市的工业化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理论上的结果是人口的集中和城市的扩张。然而,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开放后,从土地中走出来的农民劳动力在不同地方的流动仍然受到了种种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流动,即“离土”但不得“离乡”。总体上,改革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立即被彻底打破,户籍制度、粮食供给制度、住宅制度、教育制度、副食品及燃料供给制度、就业制度、兵役制度、婚姻制度等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仍然构筑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壁垒。

在这种情况下,小城镇却得到了意外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这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1984年,中央为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明确提出:“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随后,各地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启了小城镇接纳农民的大门,为小城镇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而之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更是为小城镇这辆滚滚向前的马车添加了“助推剂”。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小城镇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这就意味着,国家开始要制定和完善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并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一个大战略来抓。历史地看,这是中国经济改革20年来第一次把小城镇建设写进党的重要文件,小城镇被赋予了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决定》的贯彻,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兴起了城镇化建设的空前热潮。

应该说,这一时期内我国小城镇的发展以“数量扩张”为主,大多数主要靠“撤乡建镇”的行政建制变化,靠农民的就地转移实现,质量提高不够。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无序、过度密集,中西部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小城镇达不到设镇标准。据第一次全国小城镇抽样调查的1035个建制镇资料显示,平均镇区人口163万人,人口在5万—10万人的县城城关镇仅占所有建制镇比例的32%,非城关镇规模在1万人以下的占到66%。(王晓东,2002)此外,也正是在此期间,尽管我国乡镇企业突飞猛进,但这类企业的兴起并没有带来高水平、高质量的城镇化。根据农业普查资料,到1996年末,全国拥有各类非农乡镇企业1398万家,其中分布在县城和大中城市及工矿区的占56%,乡、镇所在地的占20%,村及村以下的占744%。这说明小城镇对乡镇企业的聚集功能较弱。以乡镇企业发达和农村建制镇密度较高的江苏、浙江、广东三省为例,1996年末,三省的乡镇企业总数分别为132784个、135255个、138096个,其中办在乡镇所在地及其以上城镇工矿区和大中城市的分别为36683个、30822个、39005个,分别占其乡镇企业总数的276%、228%、282%,这远低于其建制镇所占比例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中部地区乡镇企业85%则分散于自然村庄,不仅占地多,基础设施投资大,而且交通不便利,信息不灵,环境污染严重,难以治理,影响企业本身发展,严重制约了小城镇向更高水平的拓展。

乡镇企业与小城镇的发展代表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本质上,它是由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家庭或个人等民间力量发动的一种由市场力量诱导的自发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辜胜阻,1991)为此,著名城市研究学者蔡孝簌先生就曾指出:“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农村推动型’城市化。其反映出一个新特征,即是‘以市场化的经济动力取代非市场的行政动力’的结果。”(蔡孝簌,1993:300)著名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则将此种城市化模式形象地描述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二、对外开放与沿海沿江城市的崛起

中国政府在1978年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即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的厦门和海南省分别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后又陆续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河北、广西辟为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1990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并进一步开放一批长江沿岸城市,从而形成了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带。1992年以来,国家决定对外开放一批边疆城市和进一步开放内陆所有的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另外,国家还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15个保税区、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4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这样的改革与开放政策,中国基本上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

同类推荐
  • 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2018版)

    党委中心组学习参考(2018版)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是中央重要会议与文件,收录了对2018年党委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收录了2017年各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研究的内容;中南海讲座,收录了2017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并用主讲专家的一些论述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透视;2018政策热点解读,收录了一些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对2017年及2018年一些新的政策热点的阐释和解读;国际形势与对外开放,收录了一些领导干部和专家对2017年国际形势、中国外交和对外开放事业的阐述及对2018年国际形势、中国外交和对外开放事业的展望,有助于读者了解世界大势、把握世情。
  • 忧患百姓忧患党:毛泽东关于党不变质思想探寻(修订版·大字本)(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忧患百姓忧患党:毛泽东关于党不变质思想探寻(修订版·大字本)(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本书从“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权永不变质战略思想”概念的提出、产生的根源、发展脉络与最终形成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对于读者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权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等方面有着特殊意义,能够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加深对开国领袖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 政德:刘余莉精解《群书治要》

    政德:刘余莉精解《群书治要》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建设无疑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也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与中国传统“为政以德”思想一脉相承。本书从治国宝典《群书治要》中选取历代圣贤的政德实践智慧,由中央党校教授按“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三个体系,结合党政工作之需,进行精要解析。以古论今、古为今用,旨在帮助领导干部深入认识政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升综合素质,成就新作为。
  • 日子里的中国

    日子里的中国

    本书是袁岳协同他零点的同事,以及众多社会学专家、资深媒体人、企业家和普通民众,从零点公司积累20年的调查中精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数据,结合我们这20年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变迁的种种趣事、热点、辛酸,梳理清楚了这段人们无暇思想的时光。本书对影响中国人生活质量的现存的许多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其解决前景作了预判。全书围绕着“上紧发条的中国人”“向上奋斗的中国人”“等不及的中国人”“拆除藩篱的中国人”,还有“不离方圆的中国人”“‘花’儿怒放的中国人”“被网住的中国人”等话题,用翔实的数据、精辟的分析、生动的文字,勾勒了一串今日中国背后的足迹,这是一份既闪现着理性的光辉,又有着真实生动的触感的珍贵记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坚持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站在回顾和总结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高度,全面、简要和生动地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探索历程、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该书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完整性,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开放性,力求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双重探索的历史进程、重大成果及其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网游之最强造假商贩

    网游之最强造假商贩

    为了改写人类灭亡的命运,命运的第七使徒王浩,被23世纪的世界政府送到21世纪,去为人类争取那渺茫的生机。本想通过一款名为《九歌》的虚拟游戏寻找隐藏在人群之中的人体果实,但王浩却发现,这个游戏同样有着无数他必须去解开的秘密。如果能让现实和游戏结合就好了,王浩这样在心里想着……
  • 末世女尊:家有老公太嚣张

    末世女尊:家有老公太嚣张

    重生末世,云惊澜意外的发现这里居然是女尊世界,更让她不敢置信的是男人生子!而且自己也已经有了老公和儿子。只是这老公不疼,儿子不爱怎么办?!当然是宠!使劲宠!宠到让他们不能自理![小剧场]某一天,云惊澜醉酒一吐不快后:“别人家都是老婆最大,怎么到我这就反了?”“云惊澜!你给我再说一遍!”云惊澜看着虎视眈眈的老公,立马怂了:“我,我说……不宠老公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平时也只有宠宠老公,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老公~”ps:[女尊]慎入
  • 少年走失在1992

    少年走失在1992

    街的拐角处围了一圈人,那圈人中间,席地坐着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她的长发遮挡了她的脸,依稀可以看到她脸上一处处已经痊愈的疤痕。那个女子的右手上,一支笔正在不停转动,那是一支银灰色的钢笔。有人碰到她了,女子身子一侧,那支笔从她手上飞出去,掉在地上,女子爬过去捡,有人比她先捡到了,拿起来,说:这笔上还刻着名字哪——看看刻的是啥,徐——肖——那个人不念了,他把笔还给那女子,然后转身飞也似地逃遁。我知道,是秦伊蓝回来了!我听见有人在议论,他们说:徐肖鸣千里迢迢,怎么带回来一个疯女人!我想拨开那些人,然后告诉他们:这不是疯女人,她是秦伊蓝,秦伊蓝回来了!
  • 江湖有我名声在:残剑天下

    江湖有我名声在:残剑天下

    以北宋初年为背景,以契丹借道侵伐大理为始,引出主人公凌风与段铖,透过契丹密探北骑十八鹰,始出双子剑法;败契丹,负理宁,二人携手闯江湖,却怎成万众仇敌?为究明细,赴西南,怎与王小波结缘?步步而入,仇结四大魔王,练绝世神功,是因缘巧合还是被人算计?得入紫泉宫毁灭四魔,声名鹊起的背后又隐藏着何等天机?十六年前的血雨腥风、举世之仇,又将如何完结?凌风与林曦又如何生出情愫,如胶似漆是否终得鸳鸯双宿?段铖与赵妗又有怎样的羁绊,层层纠葛最终又将如何?
  • 网游之驭灵师

    网游之驭灵师

    我只是个普通的网游玩家,看着各种网游大神在游戏中风生水起,但是没办法,我手残走位渣,还是乖乖的玩召唤师让宠物替我打怪吧。
  • 涅槃

    涅槃

    一帮嫂子簇拥着凌芳,犹如五彩的波涛簇拥一艘轻帆,一波涌到这边,一波又涌到那边。凌芳像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脸上洋溢着飞扬的神采,偶尔也将目光向门口飞去,脸颊上浮光掠影地飘过一丝忧伤,那忧伤中有个声音一直在说,多希望你能来,能来啊!我建这里,纯粹是为了你啊!你怎么能不来看看呢?我这辈子就是为你活的啊!有一丁点儿成绩,都想让你知道,虽然我偶尔也恨你……
  • 西海岸笔记(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西海岸笔记(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一本关于游历远方征途,追寻自由人生的书。美国西部,只有这个词与之完美契合,那就是——自由。那里是自由的乐土,是个人主义的天堂。
  • 重生辣妻是神医

    重生辣妻是神医

    大唐医女郑贵妃,重生到一千多年后的时代。医术已经妙手回春,奈何没有这个时代的文凭。行,那就参加高考!反正她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本来只想当学霸、发家致富、打坏人。没想却遇到了冷面顾少。郑:“我怎么遇到你这种人呢?”顾少:“大概是你前世拯救了人类吧。”郑:“……”顾少:“噢,你这辈子是医生,也拯救着人类。那么,我们下辈子还得遇见。”郑:“……”欢迎加入QQ读者交流群互撩:455430529
  •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

    本书是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家书。洛克菲勒白手起家,成为历史上超级富有的人不是偶然,而他对于如何获得成功,如何在磨难中发展自己等,所思所想,句句精辟。本书的动人之处在于洛克菲勒不仅仅在教导儿子如何赚钱,更重要的是,他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活,怎样活得有尊严且能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 欧阳修词集评

    欧阳修词集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