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2500000027

第27章 参考文献(1)

阿塔克·帕塞尔:《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罗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白涛:《试论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导因素》,《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7期。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保罗·皮尔逊:《拆散福利国家——里根、撒切尔和紧缩政治学》,舒绍福译,吉林出版社,2007年。

彼得·埃文斯等:《找回国家》,方力维等译,三联书店,2009年。

毕志强:《国有企业的双重属性和国企改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布赖恩·贝利:《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商务印书馆,2008年。

蔡孝簌:《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常缨征:《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模式的选择》,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

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美国研究》2006年第2期。

仇保兴:《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2010年第1期。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邓清:《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第5期。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丁力:《美国西进运动的制度变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丁艳:《19世纪末美国市政腐败及其根源探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董卫:《城市制度、城市更新与单位社会——市场经济以及当代中国城市制度的变迁》,《建筑学报》1996年第12期。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费孝通:《社区自理开篇》,《社会》2000年第10期。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

高柏:《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构性风险》,《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高民政、郭圣莉:《1958—1966居民委员会功能的变异与恢复——以上海市为例的历史考察与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3期。

高新才:《区域经济整合: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5期。

格林沃德:《现代经济词典》,《现代经济词典》翻译组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顾龙生:《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1921—1997)》,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

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台湾书店,1997年。

关信平:《社会政策目标中的“以人为本”》,《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6期。

郭秀丽:《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国云丹:《从威权控制到体制吸纳:国家与上海邻里空间(1949—2008)》,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韩乾:《浦东新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何念如:《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1979—2005)》,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胡训垊:《上海帮会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华盛顿:《华盛顿选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

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黄安年:《美国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从罗斯福新政到约翰逊“伟大社会”时期》,《山东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

黄亦君:《中共对贵阳的接管与政权建设(1949—1952)》,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贾根良:《美国学派:推进美国经济崛起的国民经济学说》,《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简·雅各布斯:《城市与国家财富——经济生活的基本准则》,金洁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

拉铁摩尔等:《历史上的边疆问题》,《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65年第1期。

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崛起》,李惠斌、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公民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雷·艾伦·比林顿:《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下册)》,周小松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李彬:《约翰逊政府的反贫困政策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商务印书馆,1999年。

李桂秋:《尼克松政府新联邦主义探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李慧凤:《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李克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求是》2012(a)年第4期。

李克强:《要研究制定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东方早报》,2012(b)年7月15日。

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猛等:《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第16期。

李友梅:《关于社会体制基本问题的若干思考》,《探索与争鸣》2008年8期。

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上册)》,伍任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

梁茂信:《当代美国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困境》,《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梁茂信:《都市化时代:20世纪美国人口流动与城市社会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梁茂信:《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政策的形成》,《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6期。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刘敏:《浅析1970年以来美国中心城市的发展》,《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

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刘绪贻:《战后美国社会阶级斗争新探——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原理需要发展》,《社会科学》1986年第8期。

刘祚昌:《论美国第一次革命的成就》,《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三联书店,1983年。

陆大道:《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

陆镜生:《关于罗斯福“新政”时期劳工立法的探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第4期。

罗思东:《美国大都市地区的政府与治理——地方政府间关系与区域主义改革》,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罗思东:《美国地方政府体制的“碎片化”评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4期。

马翠军:《1949—1960中国国家政权建设的政治社会学分析》,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景天魁主编:《社会学原著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迈克尔·哈林顿:《另一个美国:美国的贫困》,卜君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谢量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上)》,杜蒲、李玉玲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潘汉年:《在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上海解放一年》,解放日报出版社,1950年。

潘嘉:《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彭鑫:《谁拯救了美国:大萧条中的罗斯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

戚义明:《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形成和发展》,新华网,2009年7月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907/14/content_11706896.htm。

钱纳里:《发展的形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邱志勇:《群体性涉访事件处置教程》,群众出版社,2008年。

阮清华:《上海游民改造研究(1949—1958)》,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邵晨钟:《中国新型城镇化六大命题》,金融时报中国网,2013年1月11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8419。

唐忠新:《社区建设:中国城市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陶建强:《土地开发模式与浦东新区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发展研究》1998年第1期。

田毅鹏等:《“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汪仕凯:《政治运动与国家建设——城市社会主义改造研究(1949—1956)》,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王安庆:《伟大社会改革:美国20世纪60年代反贫困运动及其影响》,新华出版社,2008年。

王丹、王士君:《美国“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发展观解读》,《国际城市规划》2007年第2期。

王海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3期。

王娟:《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1890—1920年美国城市转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王军:《城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王名:《走向公民社会——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趋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王同旦:《上海浦东新区的规划和建设》,《城市发展研究》1995年第1期。

王小鲁、夏小琳:《城市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王小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王晓东:《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发展及对策》,《经济师》2002年第5期。

王旭:《美国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王章辉等:《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魏立华等:《1949—1987年(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下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治理》,井敏、陈幽泓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吴家浩等:《我国城市规模政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3期。

夏建中:《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

杨开忠:《论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城市化驱动的区域经济累积性增长》,《中国城市化战略高级国际研讨会资料汇编》,2000年5月。

杨开忠:《中国城市化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与概念模型》,《城市问题》2001年第3期。

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杨团:《社会政策的理论与思索》,《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杨重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回顾与问题》,《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2004年。

叶涯剑、张光海:《作为现代化手段的中国城市治理(1949—2009)——以城市社会微观控制体系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余志森:《美国史纲——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郁建兴、石德金:《超越发展型国家与中国的国家转型》,《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

约翰·纳尔逊:《自由与财产:1789年至1812年新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政策制定》,巴尔的摩,1987年。

张静:《基层政权》,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张楠:《1948—1953年郑州市社会改造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张少华:《汉密尔顿“工商立国”与杰斐逊“农业立国”之争》,《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张庭伟:《1950—2050年美国城市变化的因素分析及借鉴》,《城市规划》2010年第8期。

张友伦:《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张卓元:《以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人民日报》,2010年1月25日。

赵红、王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自然资源保护运动的历史思考》,《榆林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郑海航:《中国企业理论五十年》,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周劲:《“三化”与“三业”:试议新兴产业对城市布局结构的影响》,《城市规划》2004年第4期。

周晓虹:《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贡献与局限》,《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

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过程》,《城市规划》1999年第12期。

朱传一等:《美国的强制退休问题》,《美国研究》1987年第3期。

同类推荐
  • 八项规定改变中国

    八项规定改变中国

    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对八项规定出台的背景,八项规定给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八项规定昭示的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治国方略以及中国梦蓝图进行了梳理和论述。既是一本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也是一本在党的建设方面起教育、普及作用的通俗理论读物。
  • 新民说

    新民说

    《梁启超:新民说》以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的《新民说》为原本,结合编者搜集甄选研究《新民说》问世百年来的影响的学术论文集、社会舆论关于梁启超于中国启蒙思想史上的贡献,依据全书20节文字,在体例上精心设计了发表背景、社会反响、原文赏析、今日看点四个栏目,以求在保留梁任公“笔端常带感情”、催人奋进、令人热血沸腾的文字韵味的同时,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消化这些跨过百年,仍然具有强劲生命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宝贵文化遗产。《新民说》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国社会要实现近代化,首先应当实现中国人的近代化。
  • 西方世界中的社会主义思潮

    西方世界中的社会主义思潮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及其力量最先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诞生和发展起来,虽然其中历经波折起伏,特别是在苏东剧变之后更是进入低潮时期。但是经过共产党及其他社会主义力量数十年的反思、蛰伏与探索,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一部分,什么是西方社会主义?西方社会主义主要关注和探索哪些问题?西方国家共产党做出了什么样的理论创建和实践探索?有哪些类型的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西方社会主义及左翼力量做出了什么样的联合活动与斗争?西方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意义及发展趋势如何?本书将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 中国进入世界舞台中心(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国进入世界舞台中心(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解读中国发展之书。过去不到40年的时间里,中国不仅成为全球化的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更重要的是走进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成为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增长、投资增长、创新增长、信息增长的发动机。不仅我们在期待,世界在期待,我们的竞争对手也在关注。到底中国为世界做了什么?未来将会做什么?
  •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探析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探析

    关于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特征、价值取向、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政治制度文明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的根本手段、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中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等等。
热门推荐
  • 山河遇

    山河遇

    本文人物选材于《山海经》考究党慎入!你可知我这生遇见过无数山川河流,唯独你是最惊艳的风景。“愿我的神明保佑能跃过山林游动海浪的灵力,愿我的神明常驻此地,眼里有我。”风吹铃动,偌大的神寺仅有少女虔诚祈愿的声音伴着风铃的铃声。殊不知那突然穿堂的清风已然撩动谁家少女的心弦。山复山,河隔河,桃花源的仙境总是像潘多拉的魔盒一般吸引着无数生灵踏步葬身。“我曾做过一个荒诞至极的梦,”“我梦到我坠入了一个绝望的深渊,”“一句话也没说。”男孩抬头看着夜空中璀璨的星星淡淡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可那眉目中分明郁积着悲伤。“那你为什么不喊救命?”女孩偏过头看着男孩疑惑不解,她所以为的世界是不会有男孩活的如此艰辛的。“不会有人来救我的。”男孩神情姿势未变依旧望着星空,对女孩的问题答得干脆,连带着女孩当时望着他微楞的目光镌刻进那个十六岁的夜。“我在此发誓,我将违背我的天性,忤逆我的本能,永远爱你。”你是我的开元盛世,带我走进极乐世界,给我看遍世间繁华。
  • 致命魔装

    致命魔装

    在一个神秘的星球上,古老的魔法文明大陆法尔兰斯,拥有着神奇的魔法原能,以及许多神奇的生物,百年前一艘来自外太空世界坠毁的坠落飞船,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科技和异能此后在这个世界开始了疯狂的生长蔓延,最终融合成为一个崭新的世界以及格局。
  • 辛亥革命:启蒙、光荣与梦想

    辛亥革命:启蒙、光荣与梦想

    1911年,清朝即将灭亡的那一年,华丽帝国的遮羞布下,满是能致它死地的痼疾和菌群。看似平静的表层下面,涌动着一股强大的、不可逆转的潮流:革命!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高喊“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强烈呼吁改革。手无寸权的光绪帝,书生气的维新臣,赤手空拳地与老迈而阴奸的慈禧及其羽翼争斗。辛亥革命的枪声脆然一响,二百六十多年的大清龙旗,应声而落……无数坚忍不拔的革命士兵、知识分子,抛头颅,洒热血,以身殉志,以命酬国。“自立军”首领唐才常率先倒下;史坚如、吴樾、徐锡麟赤血横流;一生戎马倥偬的民族英雄赵尔丰,摇身一变成为成都“赵屠户”;袁世凯养敌自重,“篡夺”胜利果实……辛亥革命,是一首个人英雄主义的伟大史诗,也是一首民族主义的雄浑交响曲!铁血华年,革命早夭。近百年的岁月已恍如云烟,革命的激进者翘首企盼的苦涩,在辛亥革命枪响后,长久萦绕于我们的心头。
  • 王阳明:向内心光明致敬

    王阳明:向内心光明致敬

    作者在汲取中外王学研究的基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举重若轻地将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的形成、发展贯穿其中,使心学思想的脉络有迹可循。其间穿插将王阳明几起几落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力图全景式地展现阳明先生荡气回肠的一生。
  • 今夕何夕,吾君可好

    今夕何夕,吾君可好

    玄灵大陆,明曦国,落日森林。傍晚,今日的落日森林天色不同于往常的昏暗,而是异常的明亮。……
  • 一千零一夜(下)

    一千零一夜(下)

    《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不是某个作家独创的,也不是在一时一地形成的,而是中近东地区的广大市井艺人、文人学士经过几百年搜集、提炼、加工形成的,是阿拉伯和波斯湾地区各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 A Millionaire of Yesterday

    A Millionaire of Yesterda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杂着

    杂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补续高僧传

    补续高僧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