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7300000012

第12章 为什么需要和需要什么——对当今文学存在理由的若干思索一(1)

今天,我们几乎每隔一段时日就情不自禁地思索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还需要文学吗?如果需要,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文学是否陷入了现代传媒的重重围困之中,正在夹缝中求生?作为纸媒体,它的前景如何?怎样看待边缘化与中心化的关系?等等。这些原本无须证明,至少以千年为单元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现在被如此频繁地提了出来,这本身就构成耐人寻味的问题。

有朋友指出,“读者”是整个文学创作的关键词,否则一切无从谈起,一个作家是否接受了挑战,在创作上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关键全在于自己的作品是否赢得了读者。一般来说,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任何事物都必须在对象化中确立自身。但我们这样说的时候似乎忘了,读者本身也在变化,而且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姑且不谈不同读者层面的变化,仅就抽象的“读者”这一概念而言,“读者”与文学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位移,对此不可不察。

比如,过去的人,读文学作品总要寻找深刻的思想教益,或者讲究意境韵味,一唱三叹,陶冶性灵;现在这种人越来越少了,而读文学是为了找开心、看热闹、寻刺激,把文学当作消费对象,甚至一次性的,这样的人多起来了。过去的人,想抒情,首选诗歌,林黛玉就终生以诗为伴,她临死前焚稿断痴情,焚的就是诗稿。笔记小说中还记载过,有个大商人的女儿,明艳工诗,酷嗜《红楼梦》,得了忧郁症,父母认为全是《红楼梦》祸害了他们的女儿,就当她的面烧《红楼梦》,女儿在床上看见宝哥被烧,大哭,说“奈何杀我宝玉”,遂气绝而亡。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歌朗诵会上,常有人痛哭流涕,有次朗诵“将军不能这样做”,有人突然跪下了。现在的人,想抒情了,点个流行曲,什么《同桌的你》,《真的好想你》、《潮湿的心》、《你那里下雪了吗》,觉得心里好感动,无形中诗歌的地位被顶替了。过去的人,想看历史和故事,总是先找小说;现在的人,想消遣、想做梦,找个光盘,看部大片,觉得很过瘾。过去,都是先看名著,对照改编影视来做判断;现在大都先看影视,才找名著来读,眼中的名著面目已被影视扭曲了,造成误读,现在许多书都是从影视套改的,这已成为发行秘诀。过去宣称“书城之外我无家”的清高读书种子很多,把文学作为传道、授业、解惑娱乐的主要工具的人也很多,现在就不好这样说了。这就告诉我们,时代变了,读者与文学的传统意义上的互惠互动关系变了,文学的地位和功能跟着也发生了变异。由此观之,“读者”本身在今天发生了空前复杂微妙的变化,倘若单拿是否“赢得读者”作为衡量文学上成功的重要标志,未免失之简单。

第二,与之相联系的,是文学作品的产品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此我们同样不可不察。对文学作品来说,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在审美特性之上不得不加上商品属性,且后者的分量越来越重。这自然是人人皆知的常识,问题在于由此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波及创作。这就是市场化、都市化、时尚化对文学的控制,市场、时尚、广告诱导着人们的阅读。一般来说,文学必须尽可能屈就大众的社会理想、道德范式、审美惰性、阅读习惯,才能占到较大份额。另一方面,现在不做广告几乎没法儿生存。谁无视市场的存在,谁将意味着遭淘汰。我们经常尴尬地发现,某些喧哗一时发行量惊人的作品,事后连翻动一页的欲望都没有了,这时人们总发誓说,我们不再受骗了,然而话音未落,人们又不由自主地继续跟着广告和时尚的指挥棒转悠了,仿佛着了魔似的。在发行量上,鲁迅恐怕敌不住金庸和琼瑶。像余秋雨和贾平凹等人的著作,目下已形成品牌效应和条件反射,人们见了就手痒想买,哪怕是他们比较差的东西。市面上,“宝贝”系列、“贪官”系列、“在纽约”系列、以“三重门”打头的“少年写手系列”,一出一大堆,大都是模式化、复制化的产品,它们占据着书市书摊的主要空间。在一片低、俗、浅、浮、闹的氛围中,缺乏创新意识也就毫不足怪。正如有人指出的,对于“由书商和某些出版社共同制造的繁荣景象”,不要盲目叫好,要加分析。为什么是书商与出版社联手制造?出版业自负盈亏以来,生存和赚钱上升为根本问题,卖书号属无奈之举,书商如雨后蘑菇应运而生,书商的眼光盯着书背后的经济效益,文学的品位不可能很高。现在诗歌集子除了自费的已基本不出了,小说出什么得首先看市场行情。能说这一切对文学的写作影响不大吗?

第三点是传媒手段和方式多样化、现代化、电子化对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这同样不可低估。从历史上看,传媒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口传媒、纸传媒和电子传媒。这一工具变化对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曾有人认为,是纸媒体引发了马丁·路德的新教革命,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同样,认为纸媒体成就了伟大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现在人们花费在电脑上、电视上、网络上的时间真不知有多少。工具变了。问题在于,媒体大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手段的便利,而且是人类感知世界和把握世界方式的变化,当然也包含审美方式的变化。比如,经电脑处理的文本跟手写的文本就有很大不同。现在的出版量这么大,与电脑写作肯定有极大关系。至于好莱坞这种大型的文化工业梦幻工厂,与传媒方式的关系就更大了。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学文本内容的潜在影响,非一句话可以说清。再比如,网络文学——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发表文学作品的空间,越来越不可小瞧了。现在的人想写作了,上网,往上一贴就行了,用不着审查,用不着求编辑老师提意见。人人都可以是作家。由于其隐匿性,人可藏在网络深处,文风显得泼辣直率,没什么不好意思说的,不再受前文本的压抑。这对文学语言的影响相当大,有利有弊,弊大于利。现在出现了不少神秘的网络文学青年,“网恋”的发生率也在提高。《北京娃娃》、《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都是先在网络上发布的。写作者是不是作协会员不重要了。文学也不再那么呕心沥血、追求传世了,而是稍纵即逝,有的只几天寿命。当然,网络目前主要还是用来看消息,利用其传播的迅速,尚不是用于写作或阅读大部头文学作品,故而暂时对文学的影响还不特别的大。

关于文学受外部环境挤压或影响的事实,以上只例举了读者、市场和传媒工具三点,基本可窥知文学的生态环境和历史语境变迁之剧烈。当然,重要的问题还在于文学自身,在于文学内部环境和在此内部环境下文学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发展状况,归根结底,一个时代的文学能否满足该时代的精神需求,提升该时代的精神需求,要靠文学自身来解决问题。

我对当今文学的现状归纳了五个“化”:杂多化;分化化;世俗化;日常化;个人化。不能说只有这“五化”,但它们确是突出的特点。我不想停留在现象的展示上,还想对每种特点加以评述和辨析,以靠近“文学存在理由”这个话题。

一是杂多化。不用多说即可感到,当今文坛,通俗、严肃、纪实、科幻、历史、家族、乡土、精英、女权、都市、官场、战争、侦破、言情、性爱、恐怖、暴力、私密、怀旧、反讽、调侃、魔幻、变形、跨文体、超文本,无奇不有,无所不包。真可谓多元共生,众声喧哗。事物总是从一到多,再从多到一,无限循环。多总比少好。由于某种意义上意识形态淡化的大气候,闲暇时间增多和休闲情趣上升,助长了文学功能的扩延和风格形态的多样。当今多样的文学是多样需求的反映。对是否需要文学这个问题,已是不证自明。但目前泡沫与石头共存,泡沫多,石头少,朝生暮死,昙花一现者多多。文学从来没有这么眼花缭乱过,语言的垃圾也从来没有这么多过。

二是分化化:方法与形态上的分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家,其价值立场具有内在的整一性、共同性,即便手法缭乱、借鉴多门,其价值和方法大致如一。那时真现代主义的东西有,但少。我以为现在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并存的时期。当然写实主义仍雄踞首位,占压倒优势。那么我们有没有后现代作品呢?当然有。杰姆逊说,资本主义的三个时期:市场、垄断、跨国(晚期)资本主义相对应的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大致不错。但在这个问题上,不宜与经济发展阶段保持僵硬的对应关系。后现代的特点是平面化、零散化、非中心化等等。如果说,现代主义是抽象化的、精英化的、晦涩化的,追求深度,不无痛苦,那么后现代则是生活化的,消费化的,向日常生活扩张化的,往往混淆生活和艺术的界限,从深度浮上平面,它是以解构性、戏谑性、消费性为上。在一些肥皂剧、室内剧、音乐剧、即兴小品里,即有充分的后现代因素。这些作品的空间狭小固定,人物动作幅度小,主要靠语言的膨胀、反讽、冷幽默、装傻充愣、调侃耍贫嘴来吸引人,基本没有悲剧意识,以解脱痛苦轻松一笑为目的,人物不重要了,符号化了,可随时抽换,人在话语中游戏,并被话语所游戏。其实人们老在批评的戏说乾隆、还珠格格、宰相刘罗锅们,就带有后现代味,它与历史其实没关系,不过是穿皇帝的衣服,追求好玩。王朔的一些小说及题目,如《玩的就是心跳》,一点正经没有;《过把瘾就死》,即含“后”味;王朔一旦写《看上去很美》,正经起来,就没意思了。再如于坚的《0档案》、伊沙的《车过黄河》都带有很强的解构性。

同样,作家的叙述立场和人文态度也发生了深刻而微妙的变化,他们观察生活的眼光和审美意识,特别是价值系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创作一言以蔽之,跳不出新启蒙主义话语。现在不同了,理想主义的、激进主义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女性主义的、宽容的现世主义的,甚至准宗教的价值观,杂然并存着。依照如此缤纷的眼光处理题材,可以想见会带来怎样复杂的面貌。

同类推荐
  • 天使路过

    天使路过

    本书是备受国内读者喜爱、以散文随笔著称的新锐女作家乔叶的心灵励志书。乔叶为国内发行量最大杂志《读者》的签约作家,其作品在诸多的报刊杂志中有很高的转载率。本书由70篇左右短小精悍的美文和随笔组成,文字犀利而凄美,直面所有女性读者敏感而纤弱的内心和情感世界。在书中传达了作者对生命、对生活、对爱情的独到见解,让人们在感动之余生出无限的慨叹。
  • 古文观止演义

    古文观止演义

    《古文观止演义》是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散文大家王鼎钧先生对《古文观止》中二十四篇文章的精彩“化讲”。王鼎钧先生以作家和学者的双重身份,以中国古代文论为根基,以欧美新批评“细读法”为参照,对作品进行了由点到线、由释义到还原、由二维到多维、由学问到创作、由作品到人生、由文化到哲学、由文学到宗教的精彩“化讲”,由此将文字构成的精神世界化开,把文学接受推升到了“参天地化育”的高度。
  • 我的金黄时代

    我的金黄时代

    本书为季羡林1946年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至“文化大革命”发生前的作品精华集,收录了作者这一人生阶段中颇具代表性的散文、学术论文以及随笔数十篇,不仅有展示作者个人生活情趣的散文,如《马缨花》《香橼》等;也有多篇记录出国访问及与外国故人友谊的文章,如《到达印度》《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等;还有展现其深厚的治学功力的文章,如《把学术还给人民大众》《东方语文范围内的科学研究问题》等;更有满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如《纪念开国后第一个国庆日》《为我们伟大的节日而欢呼》等。
  • 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

    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30年代文学洛神”,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然红颜薄命。“萧军”与“萧红”相配,合起来是“小小红军”的意思。萧军和萧红都出生于民国时期,青年时期结识后曾同居过一段时间。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萧红的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他二人曾1933年合著发表过《跋涉》,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萧军去了延安,萧红随后东渡日本求学,两人就此分开。在日本期间,萧红与萧军进行了长期的通信,本书辑录两人这期间的往来信件内容。萧红在信中曾说:“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的确,这也是萧红一生中最安稳幸福的一段生活。
  • 赵丽宏语文课

    赵丽宏语文课

    这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一部短篇作品合集。赵丽宏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内涵丰富,语言细腻流畅,思想深邃,向读者传递了无数的正能量,特别适合中学生阅读和学习。他的很多作品被收入中学生语文课本,是中学生学习作文的典范之作。赵丽宏也是作品被选入教材课文最多的作家之一。本书编选了赵丽宏多年来被选入课文的文章,为广大中学生读者提供了优质、便捷的阅读文本。
热门推荐
  • 子决川

    子决川

    辅音又称子音。顾名思义,辅音依元音而存在,辅音与元音配合,产生音节。前世得不到的缘,在异世居然能完美的诠释了,异世中主人公子决川在山音川尽心的辅助下,开辟了属于他们的传说,在这个异世的历史长河中画上了浓重的一笔,成就了异世万年美好的传说。异世中那标志性的八卦城也成了后人所一心向往的神圣之地。情节一:“前世我与你差身而过,今生我不会再错过一丝一毫,哪怕万劫不复,我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山音川对着子决川说着,两行清泪已经滚滚而落。情节二:“引用前世一位枭雄的话,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也不负你山音川,这辈子你就是唯一,我不会放手,哪怕是我粉身碎骨,我也情愿做一堆天地尘土,随风飘荡围绕在你的足下,陪你走过任何艰难困苦。”子决川死死的抓着山音川的手不敢有丝毫的松懈,背后虽然已被异兽千年魔蛛弄的伤痕累累,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决心。
  • 家有一个兵

    家有一个兵

    大清早,九兰刚进茅房解裤带还未蹲下,低矮的土墙外发出一声凄厉的嚎叫:家有一个兵,我是光荣军属呢……是疯家公老木在嚎!九兰差点尿了裤子,胡乱系紧裤带飞奔出茅房就傻眼了,已疯十余年的家公独自住在老木屋里,近几日感冒卧床不起,昨晚还大病恹恹的,今早行动奔走怎么就如常人?况且,他怀里还抱着红木箱子。红木箱子可是小牛的命根子,谁也不能乱动,包括九兰。小牛用油布把箱子包裹起来塞进床底,自己也从未打开过,挂在扣皮上的那把锁已生了锈。九兰惊魂未定,她刚从房间出来进茅厕,老木轻飘飘的就来了,鬼神一样。
  • 重生神医超甜的

    重生神医超甜的

    前世韩冬凌一心只想要逃离时弈哲给她设置的囚笼,她作天作地就要离婚,最后时弈哲为她而死她才知道她到底错过了什么,可是已经来不及了。重生之后她看着清贵无双的老公,只想和总裁老公一起生活,顺便秀秀恩爱,闪瞎其余人的双眼。“韩冬凌,不管你怎么做,我都不会同意离婚的,你这辈子只能在这座宫殿里面安安稳稳的呆着,做时太太。”“这可是你说的,这辈子都不会离婚的!我不会离开这里的,你也不离开的。”前世离开只是不喜欢而已,而现在爱的就在这宫殿里面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因为爱,所以甘愿被你锁着,一生只为你,情愿为你画地为牢。韩冬凌站在手术室面前她手里拿着一把手术刀有些嚣张的说着“我从来是不会失败的。““这世上只有我不想治的病人,还没有我治不了的病人。”“阎王让你三更死,只要我想我就能留你到五更。”
  • 鄂温克人与电视

    鄂温克人与电视

    本书以态度与行为的微观视角为切入点,重点研究电视对鄂温克人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向以及行为变化的影响,并且就电视影响鄂温克人态度与行为改变的因素作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适读对象:新闻传播、心理、教育等专业的师生、研究者及爱好者。
  • 灵蛇剑法

    灵蛇剑法

    本人迷恋金庸古龙两位大侠,所以选择写并不热门的传统武侠。前年开始写此书时自知没有足够的时间写全本,所以写得极其简略,本想把故事梗概尽可能全部写出来,但还是没能做到就其他事情缠住。现在想来确实不够负责任。现在将尽可能抽时间完成故事。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暴宠小毒妃

    暴宠小毒妃

    药灵谷毒医苏小沫隐藏毒医身份选秀入宫,被皇上送给翊王,入翊王府第一天就被翊王送给府里的侍卫和暗卫。特么的老娘是好心来给你解毒的,你就这样对我?苏小沫只好联手和姐妹一起杀了侍卫,为自己争出一条生路。苏小沫费劲千辛万苦的给翊王解毒,却只被册为侍妾,见谁都要矮三分?不可能!连王妃都要绕着她走。解完毒,翊王深情款款:“沫儿,留下来做本王的王妃吧,与本王一生一世一双人。”
  • 心静的力量

    心静的力量

    卡耐基先生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成人教育训练经验,探究了人内心浮躁、忧虑的原因,总结出了消除忧虑,让人心静的具体方案,指导人们如何打造平和且强大的内心,如何与人良好的相处,获得快乐美好的人生。《心静的力量》是一本汇聚了卡耐基毕生思想精华,极具心灵激励和实用指导价值的永不过时的心理自助宝典。
  • 千年旖旎

    千年旖旎

    “吾辈将永存于世!”她又一次在梦中听到了那个女人的哀嚎……不谙世事的青鸾意外魂穿变成了幽虞的亡国公主爱上了大权在握的太子黎川而黎川对她最终养成后却将其拱手让与西落部族……终有一日,我要这星月王朝被铁蹄所践踏!终有一日,我要黎川跪倒在我的脚下!黎川os:为她大改朝纲,为她机关算尽,为她彻底放权。可到头来,也只能匍匐在这位女帝脚下,轻唤一声:婵儿!
  • 食为贵

    食为贵

    对于茌好来说,没有什么事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茌好好不容易出了山,就遇到了末世,为了口吃的丢掉了小命。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身处山清水秀,食材纯天然无污染的古代,这简直是吃货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