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3400000012

第12章 北京平民

北京人一生下来便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很历史了。天子脚下,家住皇城根,北京人没有理由不优越。

外地人初到北京,对北京人的目光和口气一定很不满意,甚至有些吃惊。北京人在外地人面前目光是散淡的,散淡得过了头,就变成了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了。说起北京人的口气,常常让初来乍到的外省人有些吃惊,说起中南海、钓鱼台,北京人就像说自家后院菜园子那样随意。这不能不让初来的外省人感到吃惊。

北京人喜欢谈论政治,随便在大街上抓一个北京人,让他说说政治局、国务院,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说中央高层的事儿,仿佛说的就是自家的邻居。平日里人们可以很容易见到三五成群的人们,从衣着和神情上一眼便可以断定这些退休的老人以前也就是一般的工人或基层干部,他们闲来无事,提着鸟笼,三五成群地聚在街心花园里。话题从笼里的鸟说起,然后就说到自己的身体,一个人猛不丁地就想起了一件事,惊惊乍乍地冲众人说了,众人一通摇头后,就有人说了:昨儿还好好的,怎么人说去就去了。众人就感叹生命无常,越发觉得保重身体的重要,琢磨着得把烟量减了,酒也少喝了。他们意识到,活着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蓝天,白云……这一切不都是为活着的人们所享受的吗?

说完周围的事,接下来就要谈政治了。政治局的长,国务院的短,从总书记说到北京市长,仿佛自己也参政议政了一遭,郁闷抑惑浮躁的心绪渐渐平静了下来。这一时刻,国家感觉就是这几个人的了,这份感觉一直延续到四下里散了,走进楼门口闻到自家的炸酱面味,他们才恍然回过神来。

上面说的是些退休的老人们,事实上就是那些仍在工作着的各色平民,也无一不在关注着国内外的政治和经济。这里先不说各大机关、部委的公务员,单说工厂、商店里的普通职工,在北京午休时间段,随处可见人们一边吃着饭,一边抽空埋头看报,报纸可能是单位订的大报,也可能是自己买的小报。报纸被人按版面撕开了,有限的报纸这时就会有众多人看。报纸看完了,饭也吃完了,等不及洗碗,就以报纸上的话题议论起来,中间也会夹杂着一些争论,观点上的不同,时常让人争得脸红脖子粗,敲盆打碗的。于是,争执的两个人,可以几天不说话,认真的程度,似乎是他们相互抢了对方的奖金。话题自然也都和政治有关,无非是谁领导当得好,谁的水平差些,仿佛中央领导就是自家的亲戚,一通飞短流长。

这几年,北京下岗的人也不少,人们也都争着抢着去寻找再就业的机会,机会一次又一次出现在面前时,又心不甘、情不愿地一次次放弃,理由是工作不合适。什么样的工作不合适呢?无外乎清洁工、餐饮业的服务员罢了,人们仿佛受到了天大的羞辱,心里发着狠道:再怎么着,自己也曾在国营单位干过,哪里能沦落到给人端盘子去。

在北京很少有纯正的北京人去扫大街、端盘子,在这些人中间,你听到的大多是外省人的口音。于是,这些下岗的工人,宁可在家里受穷,每个月领失业保险金,也不愿去干他们瞧不上眼的工作。

轻易地可以看见,胡同口里走一个赤背的男人,原来装咖啡的瓶子现在成了水杯,里面浓浓地泡了花茶,趿着拖鞋,一步三晃地来到街口树阴下。那里聚着或多或少的闲人,正在地上画着的棋盘上争争吵吵地下象棋。有人凑过去,往棋局看一眼,又看一眼,然后隔着众人,去支招:跳马,该跳了。怎么样,没听我的,将死了吧。

场面很热闹,一圈人都很投入的样子。

不远处,一个老者在冲一棵很通俗的树在吊嗓子,终于找到感觉了,便甩几句马连良唱腔。人们听到了,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翻翻眼皮,该支招支招,该喝茶喝茶。热热闹闹,争争吵吵,马路上车流、人流就多了起来。天渐渐就晚了。

一杯茶早就见底了,赤背男人提着空茶杯,又一摇三晃地往回走去,远远地就闻见了炸黄酱的味道。晚上又是一顿炸酱面。平平淡淡的,就有了北京平民的日子。

前国营工厂的工人走进自家,心里就多了份感叹,生活好也好,差也好,还不是得笑呵呵地往下过不是。

同类推荐
  • 许是人间多情恼:纳兰容若的词与情

    许是人间多情恼:纳兰容若的词与情

    冬郎元是月中身,憔悴三生碧海邻。一样名香惆怅句,不如侧帽照词人。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却享有鼎盛的词名。 纳兰容若的一生,仿佛一出华丽而悲情的戏剧。本书以纳兰的生平为主线,从出身、仕途、情感、友人等方面,将纳兰容若的词与情细细道来,向您呈现出一个鲜活的纳兰容若。
  • 浮生

    浮生

    本书中,作者借散文之笔,通过描写和记述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给作者带来震动与思考的事件,写出的一部用诗心对生活不懈的追问。作者疑怀世俗,却又透出对世俗无限的衷爱。病痛、孤独、乡愁、自然、田埂,哪怕是作家自己无奈中替老姑父在北京的医院高价挂号,而病人千里迢迢到来之后,专家医生又无端地休息歇班,还是作家在文中写到故里,站在村头,对田野、村落、物景、人事的点点滴滴,都有一种浓到化不开的爱,有一颗对庸常生活的感谢心。甚至作家写到这些细碎的日常,有一种不愿停笔的渴望,仿佛不画出生活落叶的筋脉,就不足以在一幅油画中表现林地树木的繁华和更替。作者的叙事十分从容,笔尖的脚步,从来都不因风雨到来而凌乱、而急迫。
  • 《止学》知止的人生智慧

    《止学》知止的人生智慧

    本书对历代名家关于《止学》的多种解读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并将“止”的内涵更多地与现代社会生存环境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做到志有定向、外急不动、不急于求成,在充满诱惑的尘世中,怀有一颗安定从容之心。无论是为政者还是从商者,或者学生,乃至为人父母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有所感悟。
  • 月夜孤舟:庐隐作品精选

    月夜孤舟:庐隐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巴别塔下:维多利亚时代文人的词语焦虑与道德重构

    巴别塔下:维多利亚时代文人的词语焦虑与道德重构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十九世纪英国文人的词语焦虑与道德重构研究》的结项成果。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正经历着“现代化”过程,经历着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面对前所未有的变革,文人在思考道德时,意识到了彼此之间在理念、概念和词语上的分歧并不断论争,导致了思想和话语层面众声喧哗的状态。他们对词语的无序状态可能造成的危害深感不安。这种焦虑不仅出现在用词语思考和写作的时候,还出现在对词语本身进行反思的时候。本书分析了这种“词语焦虑”的表现和原因,通过对关键词语和代表人物的个案研究,还原道德思考的社会史和思想史语境,指出文人重构意义体系的尝试也是转型时期抵制种种焦虑并重构道德的手段,反思现代化过程中伦理建构和文化调整的困境与出路。
热门推荐
  • 重置1992

    重置1992

    大梦初醒,回到1992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 清穿之坏脾气

    清穿之坏脾气

    穿越成胤禟,还荣获未来九爷的记忆,是不是从此便走上了人生巅峰?穿越九表示,那是不存在的。他生而为人,便没想过真正做个人。那他是什么?——他有着无可比拟的坏脾气,却又是别人的掌中宝啊。PS:赚君一笑,娱乐之作,私设如山,考据党及不适者请点差逃生
  • 白水心

    白水心

    我只想过平凡的生活,这也成了一种奢望吗?
  • 佛说文殊菩萨最胜真实名义经

    佛说文殊菩萨最胜真实名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小羊和大鱼儿的奇幻之旅

    小羊和大鱼儿的奇幻之旅

    一座古老神秘的湖,湖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这湖里的鱼虾千百年来居然通了人性,岸上的人们敬畏湖神,从不敢轻举妄动
  • 宠妻如命:墨少,轻轻吻

    宠妻如命:墨少,轻轻吻

    她目睹了他最肮脏的黑色交易,为了活命笨拙生涩的将第一次给了他,可曾想这男人吃干抹净后第一个字竟然是杀?夏芷若黑人问号脸,连包袱都没收拾好就连夜跑路,可当现实版的98k瞄准在她的脑袋时,夏芷若吓的腿都软了。“做我的情人。”男人轻启薄唇,嗓音倨傲不可一世。为了活命,她又忍。可曾想到这男人的战斗力这么强的?!“不要……不要……停”夏芷若意乱情迷的连连求饶,只看就要翻到地上。男人霸道狂傲的气息卷席过来,将她捞起:“不要?还是不要停?”
  • 燥门

    燥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净业知津

    净业知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斗罗之归寻

    斗罗之归寻

    开局地狱模式,杀戮之都!“我只想给自己的身体找个家,给自己的心找个家,给自己的同伴找个家,不要拦我,要不,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