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4400000001

第1章 第1讲 心与心理学: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

多谢院长先生的引介。很荣幸作为富布莱特学者来到内布拉斯加大学,在这里做关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演讲。

(这时,听众中有一位美国学者举手站了起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中国有心理学吗?我们大家都知道,心理学是由德国的冯特所建立的。这也就是我们的心理学。你们中国在这之前有心理学吗?你说你要讲的是中国文化心理学,那么你们的心理学与我们的心理学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大家都愣了片刻。主持人似乎是想站起来做些什么,但仍然是由我最先做了回应。我平静地说:至于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是否有心理学,这种心理学与你们的心理学是否有不同之处,这便是我要借此机会所传达给大家的,要等我演讲之后才能有答案。但若是现在就要一个答复的话,那么,我可以这样说,作为由冯特所创立的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包括当代的认知心理学,可称之为一种头或脑的心理学;而我们中国文化的心理学,则是关于心的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heart。我当时在提到“我们”和“你们”的时候,也略微加重了一些语气,大概是由提问者的“挑战”所引发的自然反应。

听到了我这样的回答,提问者安静地坐了下来。

等我的讲座结束,这位提问者过来邀请我吃晚饭……从那以后,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他叫Gordon Becker,是在美国第一位开设“东方心理学”课程的教授。)

感谢刚才这位教授的提问,严肃而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你们中国有心理学吗?

大家也听到了我的回答,这回答是肯定的。我们中国的心理学,以心为本。这种以心为本的心理学是一种境界,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

借用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的一句话:“心有心的理由,只是这种理由并不被理性所认识。心有心的理由,只是这种理由并不被理性所认识。”

当我作为研究生开始心理学的学习的时候,那是十多年以前,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为什么把西方的“psychology”翻译成为中文的“心理学”。

中文的“心理学”这三个字:第一个是“心”,第二个是“理”,第三个是“学”;而“词根”是“心”(the heart)。

心者,人之本性也。我们中国的医学经典,把心称之为生之本,神之变(“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心中所包含的,正是天之所赋,虚灵不昧之灵性。于是,我们古代的哲人,把心作为智慧之舍,灵性之源,认为“总包万虑谓之心”。同时,心者,心灵之谓也,心灵具有超越性或超越之功能。我们的心不仅属于个体的范畴,而且被喻为道之本原或天地之心。源自尧舜禹的十六字心传中有“人心惟危”,还有“道心惟微”。传统的中国学者总是不忘“继绝学”,要为“天地立心”。

理者,理心也。我们的《说文解字》把“理”注解为“治玉者也”。在我们中国文化中,“玉”包含着五种特性:“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显然,这是借“玉”来说理,借“玉”来说心;仁义智勇洁,是心性,是人格。治玉者,治愈也。我们的古人说,医之上者,理于未然。于是,我们有我们的“理学”。理学中便包含着一种深刻的心理学体系。

学者,学心也。在我们的道家传统中,有“师心不师圣”之说,把你的“心”作为老师,而不仅仅是把圣贤作为老师。圣贤是外在的,而自己的心是内在的。这是关尹子的思想,关尹子是当年留住老子为我们留下五千言《道德经》的人。我们的“學”字本来包含着与《易经》有关的意象,上面是双手持爻,下面是受保护的学习者。孔子说:“洁净精微,易之教也。”《易经·系辞》云:“圣人以此洗心”。这便是学中之心。于是,我们有我们的“心学”传统。心学本来便是一种深刻的心理学体系。

于是,对我来说,我们中国文化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

不过,我仍然要面对这样一种疑问或顾虑:“心”与我们的心理学或psychology有关吗?

就西方的心理学知识来说,显然并没有太多的关系。但是对于我们中国文化心理学来说,却是至关重要,正是关键之所在。可以这样说,若是不懂得“心”及其内涵,那么你就谈不上真正理解中国文化背景中的“心理学”。不能理解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也便不能深入理解中国的文化。

就在上个周末,我与几个朋友在奥马哈市博物馆参观了罗丹的作品展。其中最吸引人的,当属那著名的“思想者”了。我站在那里很久,等到朋友在远处叫我的时候,才回过神来。于是,匆忙记下了罗丹在完成这传世作品之后,写在作品底座上的几行文字。

罗丹称这作品为“我的思想者”。他说:“我的思想者,是用什么来思想的呢?我的思想者,不是用他突出的前额来思想的,也不是用他的嘴巴,也不是用他顶住嘴巴的拳头……我的思想者,是用他的全身来思想的,用他全身的每一块肌肉来思想的……”当时看得我好不激动,我心中充满感激地说,罗丹先生泉下有知,若是用我们中国的说法,这思想者也是用他的“心”来思想的。

用心来思想,不知在西方是否听起来有些怪异。但是在我们中国,却是十分的自然。这不仅是在描述“形象的思维”,而是包含与衬托一种充满心灵意义的思维境界。

这是我们中国的“思”字,可以表达英文的“思想”、“思维”和“思考”。

在我们的甲骨文中已有此字,它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样一个象形的文字要表达什么呢?

大家所看到的我们汉字的“思”的象形,上面是“头”(囟门),下面是“心”。按照《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约公元58~148年)编撰,是中国早期最具权威的字典之一——我们的“思”既包含了头,也包容了心:“从心(xīn),囟(xìn)声;……自囟至心,如丝相贯不绝……”从发音上来说,这“心”与“囟”是十分接近的。显然,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本来是认为当我们思想的时候,我们既需要头,也需要心。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真正思想的时候,我们同时需要头和心。而这种“同时”,也包含了一种超越性或超越的机制,或称之为“中庸之道”或“中和之道”,当同时把握两端的时候,就会有新的整合性意义的涌现。

于是,在我们中国古代,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中,我们并非只是认为由心来思考,而是认为“思考”或“思想”需要头和心的共同作用,我们可称之为“思维的心”或“心的思维”,来凸显这种被忽视了的“心”的作用,尤其是其原型和象征性的意义。若是将头比喻为理性,那么,心中自有情感;若是把理性比喻为意识,那么心中包含着无意识。正如《六书总要》中注解“思”字时的阐释:“(思)念也、虑也、绎理为思,又愿也。”“以意之所思必情之所愿”。而这几个关键的心理学词汇:意、思、情、愿,在我们汉语构字中均以“心”为本。

不仅如此,在我们汉字中,大凡与当代西方心理学有关的词汇,基本上都由“心”构成。比如:思想、意志、情感、愛、恨、情、愁、慈悲、忠恕……在我们中国汉初的《尔雅》中,有百余条关于包含心之意符的汉字的注解,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收入心部的汉字有二百七十多个,而在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归之于心部的汉字已有一千一百七十之多。

每一个心部的汉字,也都包含着特殊的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原型意象。比如,“忍”,其汉字字形为心之头上一把刀,坚忍之意象凸现;“忐忑”,其意象为心之上下不安,衬托得是七上八下心神不定之情景;“愁”,其意象为心上之秋,秋天即临,万物萧瑟,惆怅之意境顿生。而中文的“秋”字,在甲骨文中原形为蟋蟀之类昆虫的象形。蟋蟀属于一种秋虫,只活于秋季,其叫声愀愀然,以其秋去而身死故。高树藩在其《中文形音义大字典》中总结说:“古人造‘秋’字,文以象其形,声以肖其音,更借以名其所鸣之季节曰秋。”因而,“秋”字所包含的原型意义,也就有了生命衰微走向死亡的信息,包含着凄凉和悲哀的意境。叶舒宪在其《中国神话哲学》一书中讨论秋天的神话时总结说:“如果说原型便是‘具有人类意义的自然意象’,那么与秋天相关的自然意象正是这样一种具有人类意义的原型。”古人也正是这样来描述秋天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了解了“秋”字所包含的这种原型意义,我们也就可以进一步来理解“愁”字的含义了。用秋天的自然景象来抒写伤感凄凉的心境,悲哀与失意的情绪,早已铸就一种源远流长的表现传统,因此也可以见到“原型”所发挥的深远的影响作用。

实际上,许多汉字本身都可以溯源,也即都可以追溯到一种基本的象形或象意,追溯到其原始的意象表达,或者是追溯到其所包含的原型意义。每一个汉字都是经过创造而得来的,而这种创造,主要是一种心理和精神性的创造;汉字所包括与包容的天地万象,总是以人为基点所看到的,包含了人对事物的概括与理解,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原型的意义。

大凡西方心理学中的基本范畴,如感知、思维、情感、态度、性格、意志等,汉语心部中的汉字与心词无一不涉及,尤为可贵的是,心部汉字在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意义的同时,还包含着一种文化的心理学,包含着我们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对人之心理乃至心灵的认识和理解。心部汉字在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意义的同时,还包含着一种文化的心理学,包含着我们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对人之心理乃至心灵的认识和理解。许多年前,我曾撰文对汉字“心”之特有的整合性做过这样的总结:“……无心便不会有‘情’,无心便也不会生‘恨’,思、虑、恩、怨、惊、恐、悟、悔都源于心,有心可以表达意志、情感、态度、性情。事实上,这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一种心理学,一种传统文化的杰作,一种得天独厚的智慧。”

“心”在作为部首的同时,还具有另外一种原型性的意义和作用,那就是“心”字的组词功能。比如,由“心”可以组成许多词汇,如心理、心意、心情、心态、心思、心灵、心神、心性等,以及良心、善心、贪心、欺心等。我们把汉字的这种构词现象称之为原型构词,它是汉字原型意义的一种特殊体现。与汉字部首的原型意义相类似,在这种原型性的构词和组词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原型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据当代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言,人的发展需要一种整合。尤其是从心理分析的理论角度来看,这种整合性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与健全所必需的。因为人需要将自身的意识和潜意识整合起来,需要将意识自我和潜意识的自性结合起来。许多心理疾病、人格与行为障碍的根源,也便在于其心理未能得到这种整合性发展,因而导致心理分裂、人格分裂,甚至精神分裂等。

我在研究“汉字中的心理学”的过程中,曾经由衷地赞叹我们中国“心”的整合性与超越性作用或功能。首先,像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思想”、“意志”、“情感”,甚至是“忧愁”、“慈悲”、“恩愛”,都有“心”作为其整合性的核心结构;因而我们也就知道凡是有“心”的汉字,总与“心”或“心理”有关。其次,由“心”可以组成许多词汇,如心理、心意、心情、心态、心思、心灵、心神、心性等,以及良心、善心、贪心、欺心等。我们可以把“心”的这种构词与英文略作比较:英语的“心”是“heart”,但“心理”是“psychology”,“心意”是“will”,“心态”是“attitude”,“心思”是“think”或“thinking”。其中都不具有汉字“心”构词的整体性与统一性。钱穆先生,当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家,曾经对汉字“人”所作的分析以及与英语的比较。在汉字“人”的构词中,不管是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其中的关键是,他们都是“人”;而英语中则不然,“男人”是“man”,“女人”是“woman”,“中国人”是“Chinese”“外国人”是“foreigner”,其中没有“人”的统一与整体性,也即没有汉字中表示人的整体概念并且具有统一性的“人”。我把汉字的这种构词现象称之为原型构词。

我从事心理分析已有多年,既包括西方心理分析的专业性学习与训练,也包含着我所期望的在中国文化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心理分析构建。我的老师高觉敷先生是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翻译引进中国的主要贡献者,那是在20世纪20年代,他翻译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93年我第一次来到美国,接触了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的主要负责人默瑞·斯丹(Murray Stein)和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作为资深的荣格分析心理学家,默瑞·斯丹毫不犹豫地把心理分析的目的,定义为“心理的整合性发展”。在这种心理的整合性中,包含着意识与潜意识的整合,自我与自性的整合,甚至是“社会化”与“自然本性”的整合,其目的和意义是为了实现自性化的完整的或整体的人格。如果心理分析成功地实现了其各种目标和最终目的的话,那么一个人在其生活中将会有这样的机遇,那些阻碍个人以一种热情、深切、诚恳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情结和防御机制,就会被削弱;而这个人就会获得对心灵现实及其深刻含蕴的无限欣赏,其天赋就会得到充分地培育和发展。在这种意义上,我也把心理分析称之为一种境界。它之所以吸引我,或许正是应合了我们中国文化心理学中本来所包含的同样的心灵境界。

在我们国内,人们往往认为把西方的“psychology”翻译为“心理学”是由于一种“误解”,也即是由于所谓的中国古代的人不知道“脑”或“头”的作用,而误用于“心”。其实不然,单从汉字的“思”字中便可以获得一种不同的理解。显而易见,中国古人对脑之作用早已有所认识,反倒是我们现代人,需要重新认识来理解心的意义和作用。这心可为人之灵性,正所谓心者,灵之舍也。而这种更为寓意深远的灵性及其象征性的意义,也正是心之本质内涵。

一位近代的哲人说,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一种人。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一种人。

所有文字的起源,都包含着一种心灵的注入;所有文字现象,也都是一种心理文化现象。正如爱默生所总结的那样,所有的自然物也都是某种心灵事实的象征,包含着一种心理文化的存在。尤其是我们的汉字,在其象形、象意、拟诸形容之中,更是包含了这种心性与心灵的作用。

我们的心理学,不仅只是表现在汉字以及汉字的构词上,而且也是我们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精髓之所在。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以心为本的心理学包含着原型意象的体现,是一种具像性的心理学(Paycholagy of embodiment)。在这里,我可以用几个汉字,来呈现这种“心”的内涵,及其在我们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在孔子的《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的记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所强调的正是这有心的“恕”字。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恕”字本心,有将心比心,如同一心的意境;有以心度物,以己量人的共情(empathy)的内涵。因而,“恕”也包含了“仁”的意义。如在我们汉语中,恕直为宽仁正直,恕心为仁爱之心,恕实为忠实、老实,恕道为宽仁之道等。

“忠”也惟心,所表达的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因而,忠恕之道是儒学之道;舍身处地,将心比心,也是一种朴素而自然的心理学原则。忠恕之中包含着文化的内涵,包含着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深刻意义。忠恕之中包含着文化的内涵,包含着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深刻意义。实际上,当孟子把儒学之“四端”:“仁义礼智”皆归之于心的时候(“仁义礼智根于心”),便已经是以“心”来注解儒学的根本了。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

老子留给我们的经典取名为《道德经》。道之为首,德(得)之为心。正如关尹子所说“心既未萌,道亦假之”。这道德本来是不能分开的。而一旦合起,正如头与心的思,便是一种新(心)的境界,一种特殊的心灵的境界。

在“德”之象形之中,有从真和从心之意蕴。毛公鼎中的“德”字,上面是眼睛,下面是心与行旁。其中,上面的眼睛是与下面的心相连,正如头脑与心的结合谓之思的道理。而“德”中亦有身体力行,听从真心的内含。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这或许也就是“德”之于道的内涵了。正如《老子》之五十一章的总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说“心善渊”,所反映的也正是这样一种道德意境。

中国佛教和禅宗的教诲,凸显的是一个“悟”字。悟字从心从吾,表现着发自本心,出之本性的象征。当年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成佛,所表现的便是一种“悟”的境界;广为传颂的佛祖与迦叶之“拈花微笑”,也正是这种悟性的表现,形成了以心传心的法门;在中国禅宗的传承中,有达摩与慧可之“安心禅法”,也是同样的觉悟。六祖慧能闻《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感悟出“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道理,也正是这种以心传心的觉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始自“观自在菩萨”,也有觉悟自性本心的启迪。称其为《心经》名副其实。正如五祖所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真正的禅宗的觉悟,正是这种识自本心的学问和功夫。

由此可见,这种“中国文化心理学”,不仅是发扬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意义,同时也是从心理学入手来理解中国文化本身的一种基本思路。这种“中国文化心理学”,不仅是发扬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意义,同时也是从心理学入手来理解中国文化本身的一种基本思路。在我的理解中,中国之“心”,既是尧舜禹流传之《心传》之心,也是甲骨文与《尚书》中的“王心”与“帝心”,也是《诗经》中的“我心”与“他心”,自然也是《易经》中的“天人之心”和“圣人所洗之心”;同时,中国之“心”,也是儒学仁义礼智之根本,诸多儒说之核心;也是道家“心斋”之本义,修德悟道之真情;也是禅宗万法之归一,自性之本心。由此,汇聚着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精蕴,昭示着一个古老民族千万年的智慧,呈现出人类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

答问

“提问”多谢你精彩的报告,呈现了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独特意义,使人耳目一新。那么,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又能从这样一种心理学中获得怎样的影响呢,或者说,这种以心为本的心理学,对于中国人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和作用。

“申荷永”谢谢你的提问。在今天的中国,人们所接受的心理学,至少在所谓的学术和知识体系层面,基本上都是西方的心理学,包括了行为主义和当代的认知心理学。对于中国文化中固有的这种心理学及其意义,人们也许早已陌生了,甚至可以说几乎已经失去了与它的联系。

于是,即使是在实际的生活层面,随着当代西方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也逐渐隐退。似乎人们只须用头,只知道有关头和大脑的心理学;已不知道如何用心,不知道心与心理学的联系了。

不过,它的意义依然存在。这种以心为本的心理学的意义依然存在。

既然有意义,就会有影响。不管这种影响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还是通过无意识;不管是通过人们的认知,还是通过人们的情感。正如我们汉字“思”的内涵,以意之所思必情之所愿;正如罗丹对他的“思想者”的解读,我们不仅仅是用头来思考。所有的中国人,至今仍然相信,说话要说“真心”话,做事要凭“良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同为大家所呈现的诸多寓心汉字,凡是使用这汉字的,在不知不觉之中,都必然会受到这种以心为本的心理学的影响。

“提问”请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这种心与心理学的联系的呢?

“申荷永”我现在记得的我所读的第一本以心理学命名的书籍是在1978年,这是一位中国学者,是一位既有西方的知识,又有中国文化基础的学者所撰写的心理学书籍。由于我上小学的时候便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我的学习主要是靠自己读书,或许在这之前也接触过心理学的书籍,但即使接触过也没有留下多少记忆,而这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心理学书籍,给我留下了最初的印象。比如,这位作者用“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样一个中国谚语,来介绍西方的人格心理学理论。我甚至都不知道这书的作者是谁,因为那是一本已经没有了封面的书。1984年开始,我跟随高觉敷老师和刘恩久老师学习心理学,他们都是既熟悉西方的心理学,又有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基础的学者,我深受他们的影响。而作为研究生的我,所常常思考的问题之一,便是心与心理学的联系。我1989年博士毕业之后,采访了国内许多知名的心理学家,“为什么把西方的‘psychology’翻译成中文的‘心理学’”是当时我向他们所有的人都要提问的保留性问题,并且借此“心与心理学”的联系,求教了这些中国当代心理学的主要奠基者。大概是在1991年前后,我便开始发表有关“心与心理学”和“汉字中的心理学”的论文。

我出生在一个很重视梦及其意义的家庭,尤其是我的母亲,她十分相信梦的意义和作用。我自己从1982年开始正式记录我的梦,在这之前只是在日记中偶尔记录一些梦,但从此之后,便开始专门做梦的日记,包括追溯与整理我自己所能记得的最早的梦。后来我逐渐发现,我的许多学习是从梦中获得的,包括以心为本的心理学。比如,我曾梦到庄子,我们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他曾在梦中给我讲述其“心斋”的道理,“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也就是如何用心去看,用心去听。我也曾有过在梦中的“头与心”的对话,那是1993年从圣路易斯前往洛杉矶的火车上,我的这些梦以及在梦中的体验,大大加强了这种以心为本的心理学的信念。

对我来说,这“心与心理学”的联系及其意义,是一种持续的探索,一直到现在,我仍然在这种努力和求索之中。

“提问”可否请你来介绍一下,目前中国学院派的心理学发展状况如何?

“申荷永”目前应该是中国学院派或主流的心理学获得重要发展的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心理学获得重新发展的机会。之所以说重新发展,是因为在漫长的文革期间,甚至是文革之前的各种政治运动中,中国的心理学逐渐进入了“冬眠期”。

有这样一个具体的例子,1978年中国的心理学恢复,但直到1994年,全国也只有5个大学拥有心理系。但是在中国的台湾,中国的一个省,便有10多个心理系;在中国的香港,也有七八个心理系。近两年来,中国大陆一些大学会陆续恢复或建立心理学系。这是社会发展本身的需要所形成的必然趋势。我曾预计,在最近的5年内,大陆将会增加到20~30个心理学系,而在未来的10年内,将会增加到100个以上的心理系。

就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心理学的研究也将逐渐深入。当我做学生的时候,10多年前,中国大陆的心理学刚恢复不久,心理学的学术还基本上是翻译为主,翻译引进美国的心理学为主;或者是以“理论性研究”为主,比如心理学史的研究在中国大陆便十分受重视。但是随着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实证的研究、系统的研究和原创性的研究将逐渐增加。

但是相对来说,对于目前的中国社会大众,甚至是政府,大家仍然是过多的关注经济建设和物质层面的运作,对于“心理”层面的问题,甚至是随着经济发展逐渐积累起来的心理问题,尚未能有充分的认识。而中国大陆从事心理学工作的学者们,也大多未能关注社会和生活问题本身,仍然是追求“学术水平”的学术研究,未能有效触及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层面的真实的心理学问题。

同时,对我来说,中国学院派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割裂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忽视了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当然,这也是我提出寻求心理学“心”的内涵,强调中国文化心理学意义的缘由。汉字的“心”,发音与“新”相同,这种以心为本的新的心理学,是我的一种追求和努力。汉字的“心”,发音与“新”相同,这种以心为本的新的心理学,是我的一种追求和努力。

“提问”你认为中国文化的心理学与当代西方的心理学有很大的不同吗?

“申荷永”是的,至少就目前所呈现的形式而言,至少就其所表现的意义而言。我开始时的表白,若是能用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做比喻的话,西方的心理学是一种大脑的心理学,而我们中国文化的心理学,则是以心为本的心理学。

西方的心理学,若是从冯特算起的话,是一种强调实证,强调生理基础,强调内容的心理学。尽管这100余年的发展,已是包容并蓄,发展的十分完善,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包括目前认知心理学所主导的发展。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西方心理学有着坚实的生理基础,好比人的两条腿;行为主义和应用心理学的发展,使得心理学四肢健全,并且也有了强调认知的头颅。但是,西方的心理学似乎还没有“心”,或者说还没有意识到这“心”的意义和作用。

我可以用刚才给大家看的我们汉字的“思”字来做一个比喻,西方的心理学,就好比那“思”的上半部,单纯的以“大脑”为主。而中国文化心理学则突显出“心”的作用,如同中国先哲们的洞见,在创造这样一个汉字的时候,真正的思维或者是完整的思维和思想,是需要心的;不管你怎样理解这“心”的作用,尤其是在象征的意义上。

中国文化心理学可为我们的心理学“立心”,但是中国文化的心理学并不局限于心。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中庸,是整体,是超越。而心理学一旦拥有了心,也就必然会有一种全新的意义。心理学一旦拥有了心,也就必然会有一种全新的意义。于是,这样的心理学就不需要再区别东方和西方。透过东方和西方的差异,在人性的深处,包含着内在的统一性。一旦有了这样的一种理解,实际上,西方心理学和中国文化心理学也并非有很大的差别或不同。

“提问”你所讲述的这种强调心的心理学,对于你自己又意味着什么呢?

“申荷永”实际上,我本来也是学习西方心理学的,主攻西方心理学史,尽管是在中国。而当代中国的学院派心理学,到目前为止,也基本上就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不太成功或尚未完全成功的翻版。但是,几年前,我第一次来到美国的时候,那是在南伊利诺伊大学附近的爱德华镇,经历了由头至心的转变,实现了多年思索的心愿,发现了这种以心为本的心理学的意义。对我个人来说,这不仅是学术的改变,而且是内心的转化。

可以说,这“心”对我来说是一种引导,一种内在的指引。

于是,对我来说,这种以心为本的心理学,不仅是一种学术的追求,而且是一种生活的实践;不仅是个人心理的发展,而且是社会与文化的心灵体现;不仅是可见的社会层面的表现或文化的差异;而且是潜在的人类内在本性的必然。这种以心为本的心理学,不仅是一种学术的追求,而且是一种生活的实践;不仅是个人心理的发展,而且是社会与文化的心灵体现;不仅是可见的社会层面的表现或文化的差异;而且是潜在的人类内在本性的必然。

在我们中国,在我们中国的宋代,有一位叫张载的学者,曾这样来抒发其心中的志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我自己而言,虽不能有此宏愿,但心向往之。作为一位心理学家,我的追求是要为心理学立心,重新寻回与建立心理学之心的意义。

同类推荐
  • 觉察力

    觉察力

    对事物的精准的判断和把握,离不开觉察力。觉察力是洞悉彻悟事物的发展规律、方向的高度预见性的一种本领和能力,是能够以小见大、以心见性、见微知著、敏捷独到的一种超前的感悟能力,觉察力是自身体验、内心关注的结果。觉察力是超前思维的具体体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迹象可循,没有无因果的事物,更没有毫无联系的事物,觉察者善于运用心理、思维的力量去解开这些因果关系、相关环节,从细节看到整体,从琐碎看到简明,从表象看到本性,抽丝剥茧地将事物铺垫展开,明晰事物的脉络,从而或取精去糙,或去伪存真,或未雨绸缪,或相机而动……
  • 与自己相处

    与自己相处

    《与自己相处》指出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加大、网络科技的发达等因素,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交流沟通方式、交友方式等都在发生着巨变,人与人之间的感觉也越发疏离,于是很多人都产生了一种孤独感。事实上,“人生而孤独”。在孤独的人生旅程,人们往往寻找安慰,寄托渴望,将人生依附于他人,也因此迷失自我,深感空虚和痛苦。本书通过对家庭生活、职场,婚姻、人际关系等日常生活的多个维度进行心理解析,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处理孤独感,更好地与自己相处。
  • 自控心理学

    自控心理学

    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诱惑。那些自控力差,无法拒绝诱惑的人,只能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也许你也曾因为无法拒绝诱惑而陷入一个又一个陷阱中。只有当你识破那些诱惑的诡计时,你才能提高自控力,从而轻松摆脱他人的摆布。通过阅读此书,你会对“自控心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你能将书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那今后的一切都将改变。你也能成为一个控制情绪和欲望的高手。
  • 狼道的秘密

    狼道的秘密

    狼族在草原上纵横了百万年,以自己桀骜不驯的性格,不屈不挠地生存着、繁衍着。自古以来,人们对狼颇多贬斥。一提起狼,人们便会想起“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等一些关于狼的负面词语。事实上,狼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很好品质,譬如:勇敢,狼能在关键时刻奋力一搏;坚忍不屈,狼既懂得进攻又懂得退守;沉着冷静,无论形势多么险恶,从狼的眼睛里都看不到一丝一毫的慌乱与紧张;善于交流,更善于独立思考;既懂得遵守狼群纪律,又发扬团队合作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无论遭遇多么恶劣的自然环境,面临多么强壮的狮虎、凶狠的人类,狼始终占据在食物链的顶端,顽强地生存下来。
  • 达·芬奇及其童年的回忆

    达·芬奇及其童年的回忆

    《达·芬奇及其童年的回忆》是2006年1月1日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奥)弗洛伊德。本书是佛洛伊德有关达·芬奇童年记忆的心理史学经典著作,利用临床精神分析法对达·芬奇的自恋症、同性恋、恋母倾向、性启蒙与性冲动都作了手术刀般的剖析,都无例外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嫡女谋后:邪王太腹黑

    嫡女谋后:邪王太腹黑

    传言世家嫡女林蘅芜出生时有不祥之兆,从此背负鬼胎之名,深受家族嫌恶。本以为一世无期无盼,却因为一道懿旨,她嫁入了王爷府,成了三王爷的王妃。恩爱相加,令人羡妒,万千方式加害于她,邪王力护她周全。十年倾心相付,她以为邪王对她是深情,却不料这深情的背后竟是惊天的阴谋……
  • 财迷小医妃

    财迷小医妃

    穿越成为京城第一名门秀媛,拥有全国最大银号和一手逆天医术。莲花婊继母和妹妹想要逼她离开齐家?本姑娘一针让你们变哑巴!伪闺蜜联合负心男要抢夺她的银号?活该贱死!齐妍灵的理想:把那些想干掉她的人干掉,然后带着金山银山,周游列国。不过……那个救了她两次的腹黑男拿着欠条,笑得一脸优雅邪魅,是肿么回事?让她当王妃?哦,不好意思,男人和牙刷一样,被用过的本姑娘都不稀罕。予方新文《神医灵泉:贵女弃妃》火热发布,不一样的穿越言情,欢迎收藏!
  • 天虎修仙传

    天虎修仙传

    李天虎,未断奶时就被白虎叼走和抚养,因为他特殊的体质,竟然拥有了老虎身上的特殊能力,力量强大,身手敏捷,视觉、嗅觉和听力远超常人,七岁时就虎啸山林,占山为王,拥有了自己的地盘。然而,他的身上却毫无人性,有的,只有嗜血的兽性和狂放的野性。当他被村里人救回后,才让他逐渐恢复了人性,实现了蜕变,并走出了条不一样的修仙之路。
  • 致青春之白鹭晴空

    致青春之白鹭晴空

    我叫白路,1999年4月16日凌晨四点出生,那一年没有什么好人死去,所以只有坏人出生,至于我,也不是什么好鸟!
  • 冬境领主

    冬境领主

    这里是一片极寒之地,林立的冰之巨剑不规则的斜插在这片萧索的冻土之上,像是古老的守护者一般层层围绕在最中心的冰座四周。落座在冰之王座上的是一个黑发黑瞳的人类少年,他和眼前的这片冰之领域一样面如冰霜,唯一能给他送去些许温暖的是蹲坐在他肩上的一只黑猫和那如烟火一般明艳的赤发。阴谋、诡计、迷局,一切都隐藏在看似简单的表象之下,诈欺者露出得逞的冷笑。坚信着“一无所有就不会失去”的魔王候选人最终学会了握紧手中的剑,他要守护自己仅有的珍视之物……
  • 红字

    红字

    《红字》是由美国著名作家霍桑写于1850年的经典作品,被世界认为是其代表作。本作品的内容是17世纪美国麻省清教徒为背景而写。透过残忍的故事内容,作者试图探索合法性、原罪和犯罪等社会意识形态里的深层意义。
  • 猴子·罗汉池(袁哲生中篇小说合辑)

    猴子·罗汉池(袁哲生中篇小说合辑)

    雨水不断降下,被隔绝在朦胧雨景中的爱情,让安静的眷村少年无数次来到心仪女孩梁羽玲的家门前。月亮重复升起,被笼罩在残存黄昏里的爱情,令雕刻匠建兴仔一直无法成功打造出庄严的佛像。他刻出的雕像轮廓始终近似倾心的对象小月娘,过于艳丽。他们都是深情的人,但一往而深之后的爱情,究竟能多美好?若注定无法寻得,又能如何靠近?
  • 总裁,非诚请勿扰(大结局)

    总裁,非诚请勿扰(大结局)

    话说,她遭遇车祸了。车祸就车祸吧,可是该死的……她竟然失忆了,连自己是谁也不知道。据说,她是那个帅得不像话的首席总裁的未婚妻?据说,她曾经是个不安分的女人,做了对不起那位首席总裁的事情,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据说,他现在还愿意娶她,但是只是为了有个已婚的名分,其余的,她丝毫不能干涉?……好吧,她相信。她忏悔。那么,就战战兢兢地做这个名不副实的总裁夫人。虽然憋屈得很,可是,谁叫自己曾经是那么坏的女人?你说,每天受着自己空白记忆的折磨,是不是很难受?你说,每天对着一张冷冰冰的脸孔,是不是很难熬?你说,每天看着那个帅老公搂着不一样的各路美女,是不是很难堪?没事,她忍。这叫,自作孽,不可活。忽然有一天,她被告知:她和那个帅帅的酷老公,根本是陌生人……
  • 半世碧云间

    半世碧云间

    人生一梦几多情,半世碧云间。命中注定,我不是第一个深爱你的人,但我要成为——你最后一个深爱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