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1400000022

第22章 海洋探秘(1)

征服海洋的深渊

“万丈深渊”是用来形容深之过极的一句俗语。世界上真有这等深的地方?从数学上讲,万丈就是3万米。当今世界,如此深之莫及的地方,显然没有。不过,要说“万米深渊”却有几处,世界上著名的六大海沟就可称为万米之渊,其中,位于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可为“万米深渊”之最。这是一条长2550千米,宽70千米,大部分地方在万米以上的海沟,它像一段弧形的弓,深嵌在马里亚纳群岛东侧的地壳之中。它的最大深度为11034米,被命名为“挑战者深坑”,以号召那些英勇无畏的探险家们向它挑战。

随着“挑战者深坑”的发现,世界上探测最深之渊的工作,也像极地探险那样,掀起一场“探深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的“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的首次载入深潜活动。这是一次出生入死的冒险行动,尽管潜水者有着12厘米厚的硬壁潜水舱“保驾”,但要闯过万米以下、每平方厘米都要承受11000多个大气压的威胁,的确令人心惊胆颤。万一出一点纰漏,轻者潜艇损坏,重者连人带物都会压成“肉饼”。美国的两位科学家比卡特和华尔什于1960年1月23日,乘“的里雅斯特”号开始水下探险。通过小心翼翼的长时潜行,最后到达了世界的最深点——挑战者深坑的底部,然后又安全返回海面。这是世界海洋探险史上的重大事件,成为人类揭示深海秘密的开端。然而,你可知道,这一刻的到来,又是多少探险家的艰辛努力与牺牲换来的呢?

海底难测在地理知识丰富、科技发达的今天,大海的边界和深度是不难回答的。可对我们的祖先来说,这却是个难题。唐朝诗人白居易以传奇式手笔描绘大好河山,面对神秘莫测的海洋,却只能迷茫地感叹:“海漫漫,直下无底旁无边!”其实,何止一个白居易,几千年来,多少人发出呼喊:茫茫沧海,界在哪里?底在何方?

为此,又流传着多少诱人的传说,“海底龙宫”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一些勇敢的智士,曾为此进行过千百次的探险,当他们失败时,往往又给海洋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直到15世纪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地球上掀起一股海洋探险热,证实了地圆说,海洋是有界的。但对于它的内心世界,因隔着一层海水,还难以看透。

在轰动世界的地理大发现时期,许多海洋探险家企图弄清海洋究竟有多深,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收效甚微。他们使用的方法很简陋,人站在船头上,手拿很长的绳索,一端系有锤状的铁块或铅块,当重锤触及海底的一刹那,记下绳索的长度,即为海深。此法很不准确,有时绳索已被鲨鱼咬断,测量者还在下放。这种方法测得的最大海深要数英国“挑战者”号探险船1875年在马里亚纳群岛海域的记录,测到了8148米。

后来,发明了用声波来测量海深的仪器,称为回声探测仪。把这种仪器放在船上,向海洋深处发出一个声讯号,当声波穿过海水到达海底后,沿原路返回,测深仪接收声波。由于海洋深浅不一,声波来回的距离就不一样。如今,各种地图上标出的海洋深度,全是用回声探测法记录的。通过它,海底的高山峡谷、丘陵平原都跃然纸上,纠正了过去种种错误的遐想。

但这些对于追根求源的探索者来说,是不解渴的。生物学家想知道万米深渊有没有生物?地质学家想知道那里有没有矿物和石油?探索自然的奥秘愿望,使他们产生了共同的理想,亲自到深渊去看一看。多少年来,向深海进军的口号一直激励着探索者们前进,留下许多动人且惊险的故事。

难如登天

古代的潜水员——蛙人,大都是赤条条地以其非凡的水下活动能力,憋足一口气潜入海洋采集珍珠或海产,然后回到水面换气休息。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他们至多能在20~30米的水深中作业。有人说,潜水员遇到的困难,要比宇航员碰到的问题严重,这话一点不假。因为,宇航员乘坐航天器,最不舒适的,莫过于脱离地球引力后的失重。而潜水员在海水世界里,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人要直接进入海洋深处,必须闯过几道难关:第一是呼吸。

我们都知道,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关键在于鱼是用腮呼吸水中的氧气,而人只能在陆地生活,用肺来呼吸空气。除非有特制的人工鳃,使人同鱼一样,用鳃呼吸水中的氧气,才能使人自由地进入海洋。一些科学家企图从这方面去努力,并用老鼠和狗进行实验,虽证明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效果不大。看来,要完全实现人工鳃呼吸,还要走很长一段路程。

另一种办法,是把供人呼吸的气体带到水下去。我们知道,空气是由氮和氧组成的,所以最早给潜水者配备的是氮氧混合气体。实践证明,氮氧混合气体对潜水者来说,也是不保险的。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加,潜水者肺中的氧气含量逐渐下降,相反,氮气增多。而氮气一旦进入人体组织和血液,会对潜水者产生麻醉作用,使潜水者像醉酒似的病态一样,失去知觉和控制能力,这种病态称为“氮麻醉”或深水麻醉。大量的潜水经验表明:潜水员呼吸空气,一旦潜水深度超50米,氮麻醉的中毒程度就加剧,转入危险状态或造成死亡。为保障裸潜安全,许多国家把“空气潜水”深度极限规定为50米。就算是竞技运动员,裸潜的世界记录也不过是101米,这是法国53岁的马约耳于1981年创造的。这种深潜方法的突出弱点是:水下停留时间短,人还活受罪,不幸碰上鲨鱼,连命都赔上。显然,凭这种办法到万米深渊是行不通的,就好比不能要求徒步去月宫旅行一样。

后来,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氦氧混合气体。使用这种气体,借助潜水装置,使人类的潜海深度突破了300米大关。到了1970年,法国人竟下潜到501米的海底,并逗留了4小时。看来,从解决潜水者的海下呼吸气体入手,比仿制人工鳃要现实一些。第二是压力。

我们生活在陆地上的人,通常只受一个大气压的压力,一旦进入水下,每超过10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若在300米深海处,将要承受30个大气压的重压。在这种特殊的重压环境里,人呼吸的氦、氮等气体已溶解在人体组织内部。假如潜水者从300米深海重压环境中,突然浮到海面,人身体所受的重压就会突然减弱。这种压力的迅速降低,使潜水者血液中和身体细胞内溶解的气体,马上施放出来,形成小气泡,这就是减压病。

患有这种病的特征是:气泡在皮肤内形成,就会产生奇痒的感觉;气泡停留在关节处,往往出现关节痛、头痛、呕吐等症状;气泡在神经组织内出现,就会使全身瘫痪,甚至死亡。而如果缓慢上升,逐步达到适应陆地上的环境,就不会得减压病了。

裸潜是行不通的,深海探险必须借助更可靠、更完善的装置来完成。探海的好奇心,促使了人们去探索发明各种利于深潜的装置,经历了一条由潜水钟到潜水服、深潜器问世的漫长过程。

公元332年,古希腊的发明家亚里士多德曾把一个水桶倒置,让潜水者把桶顶在头上,整个身体被罩在桶内,然后直立地潜入深海。这样,桶内的空气供潜水者呼吸,比憋一口气时间长得多。由于他描绘的潜水桶像寺院里钟的形状,故称为潜水钟而沿用至今。

不幸的是,这种潜水方式直到16世纪才被重视并加以发展。1531年,意大利的洛雷达教授设计了一个桶状的潜水钟。潜水成功后,激发了许多科学家的热情,有的给潜水钟扩大外罩,有的在罩的顶部开些小窗口供观察用。在众多改进中,最大的要数法国物理学家邓尼斯·蓓平。他想,以往钟内空气储量有限,潜水者呼出的二氧化碳排不出去,常使人窒息。若能不断给潜水钟供气,危险就解除了。于是,他发明了在钟的顶部安装一根长长的管子,一直连接到海面船只的风箱口的供气法。后来又有人发明了用抽气泵供气的潜水钟,这大大增加了潜水深度。

然而,很快潜水者感到在潜水钟内的活动是不自由的,若能随身携带供气装置,不受约束地在海底行动就好了。各种斯库巴的问世,使这种幻想成为现实。

请你不要误会,斯库巴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潜水者自带供气装置一词的英文字母缩写。

中国人将计就计,将其英文字母读音用汉语标出来,就读出了斯库巴。16世纪研制出的各式斯库巴潜水服,虽延长了潜水者在海底停留的时间,可它靠海面供气的通气管存在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通气管长度有限,限制了下潜深度;二是通气管易被障碍物划破,潜水者将发生生命危险。以后的许多发明家都试图甩掉“供气管的尾巴”。

直到1865年,法国研制出的“自容式”潜水服才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设计一个耐压的金属筒,用泵将空气压入筒内达40个大气压,将圆筒空气存贮器与呼吸面罩间用根软管连接,中间有个空气量调节阀。在调节器的内侧,装有一片薄膜,承受外面海水的压力。这种潜水服可使潜水者在水下自由地活动,成为人类潜海史上一个不朽的事件。

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之间,人类无论是乘坐潜水钟,还是穿潜水服,都因水下呼吸气体的氮中毒和深水压力两大障碍,限制了深潜的深度。各种潜水器的问世,对于想到海洋深处的人来说,真是一个福音。1929年,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深潜器”——“进步世纪”号问世,这是一个壁厚32毫米、直径145厘米的钢球。第二年,几位科学家乘坐它潜入了435米的深海。1934年又潜到923米的深度。尽管这深度离人们要探索的海洋深渊还差很远,但它还是鼓舞人心的。1949年,新研制的潜水球能下潜到1375米的深处,至今仍是用钢索系着的深潜装置的最高记录。

可人们发现,这种深潜器仍然达不到目的,因为所有的这种深潜装置有着共同的弱点:就是依靠粗笨的钢索与水面船相联系,以致无法自由运动,不能克服深度增加而带来的钢索增长的困难,它的深潜距离难以超过2000米。就在深潜器发展进退维谷之际,著名的大气层探险家、瑞士的物理学家阿·比卡特,决心转向深海探奇,制造一种不带钢索且能独立行走的、适于海洋深渊的潜水器。

“探险者二号”

阿·比卡特在1884年生于瑞士的巴塞尔,毕业于苏黎世专科学校,20岁时成为布鲁塞尔大学教授。比卡特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发明创造的时代,是科学上充满冒险和奇迹的时代,而他不愧是这个时代的闯将。他的格言是:“生活中应该有冒险!”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无所畏惧地向当代科学的顶峰冲去。

当时,他对欧洲盛行的大气层探险感兴趣,刚涉足这一领域,正值吊篮式升空气球遇到技术上的困扰,高空的严寒和空气的稀薄堵住了升空的道路。比卡特以其独特的才能创造了一种铝制的密封舱代替吊篮,克服了严寒和稀薄气体对乘员的威胁,推进了升空高度。1913年,他乘坐亲自设计的气球创造了垂直升空16千米的记录,在密闭舱内舒适又安全地度过了16个小时,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考察。这一成功使他在这能人辈出的时代一举成名。

勇于探索的比卡特,自幼就有进军海洋的梦想,就在他进行大气层探险时,也未放弃叩开海底龙门的念头。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的一次展览会上,他遇到了从事深海探险的毕比,毕比向他介绍了深海奇观及自己的深潜球所面临的困难。比卡特既为这位探险家的成就而高兴,又为眼前提高下潜深度的困难而担忧。从此,他决定尽早转向海洋深潜器的研究。

当时的深潜器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随深度增加,球壳增厚增重,因此深潜球自身不再有正浮力,必须用绳索吊着;二是深度增加,缆索变长变重,下潜深度受缆索强度的限制。发明家与探险家的双重性格,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使他在深海探索中重现了高空探险时创造的世界奇迹。

他大胆地把气球加密封舱的原理移植到深潜器的技术改进中心,形成了上浮和压舱原理,创造出新一代的自航深潜器即水下气球。它的原理是:把一个钢制的潜水球和一个像船一样的浮筒连在一起,在浮筒里充满比海水比重小得多的轻汽油,为深潜器产生浮力;同时,在深潜球内放进铁砂作压舱物,帮它下沉,当它需上浮时,只要打开电磁阀门,扔掉一些压载物就行了。采取这两个措施,深潜器就可在任何深度的海洋里自主沉浮。它第一次扔掉头上的拖缆和供气的管子,成为在深海中自由航行的特制潜水器。

二战的爆发,推迟了比卡特的深潜计划,直到1948年,他的第一艘深潜器才建成,命名为“探险者二号”,成为著名的探空气球号的孪生姐妹。“探险者二号”壁厚9厘米,耐压直径2米。它的浮筒可装80立方米汽油,能提供足够的浮力。深潜器的首次试航冒着巨大的风险,因为这是人类首次不依赖系缆下潜,一旦出故障,便永远葬沉大海。立志献身科学探险的比卡特,又一次把生死置之度外,亲自乘坐“探险者二号”下潜,到达25米深度后,安全返回海面。

1948年11月3日,西非外海的佛得角群岛附近,“探险者二号”正准备首次深潜试验。由于风浪太大,试验不得不推迟到下午进行。这是一次无人下潜,深潜器上安装一套自动导航设备进行定时操纵,当它到达预定深度后自动弃载上浮。15点45分,“探险者二号”被吊放到蔚蓝的海水中,解开绳索后慢慢下沉,不一会就消失在波涛中。比卡特与所有参加试验的人都带着不安的心情凝视着水面,等待它的返回。44分钟后,船上响起一片欢呼声,成功了,深潜器重新出现在海面,深度指示器示数为1373米。

由于风浪的折腾,装汽油的浮体有部分受损,观察窗轻微漏水,耐压舱里也进了几滴水。

因此,有些报道说比卡特的试验失败了。比卡特清醒地分析道:浮体的部分受损是强度不够,不能抵挡海浪的冲击,以后应加强浮体结构;观察窗少量漏水,是密封还不严密;但耐压舱却经受住了高压的考验。成功使比卡特增强了深海探险的信心,不足则成了他攻关的新起点。

比卡特对未来的深潜器有了新蓝图,他研制了改进型的“探险者三号”,在法国的土伦市建造。1953年,它载着比卡特父子达到3048米的深度。1954年,又创造了4050米的深潜记录,为人类到达海底深渊开辟了道路。

“的里雅斯特”大显神威

比卡特父子并未满足突破4000米大关的深潜记录,而是乘胜向世界的深渊进发。经几年的苦心设计,终于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深潜器。

同类推荐
  •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著名的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有264个故事,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的“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中文早年被译为《天方夜谭》。“天方”是中国古代对阿拉伯的称呼,仅凭这名字,就足以把人带到神秘的异域世界中。它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最负盛名,拥有最多读者和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同时,它以民间文学的朴素身份却能跻身于世界古典名著之列,也堪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
  • 想变老虎的兔子

    想变老虎的兔子

    一只小兔子想变成老虎,是什么促使它有这样的想法呢?想让自己变的更强大,不光是外表的变化,内心也需要更强大。
  • 少年儿童不可不知的80种文明礼仪

    少年儿童不可不知的80种文明礼仪

    本书从家庭、学校、公共场合、人际交往四个方面介绍少年儿童成长中应该注意和学习的各种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全书设置80个小节,每节都配有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小案例,贴近实际生活,融入了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每个小节又设置了实践小课堂,教授你具体的注意事项,解决你“怎么做”的问题,方便你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些知识进行具体的实际操作。
  • 给孩子们看的防灾避险故事

    给孩子们看的防灾避险故事

    为灾害篇主要包含空中灾难,海上冤魂,地底噩梦,可怕大火等十一篇,另有机场巨灾,飞来横祸,空中噩梦等故事。自然灾害篇主要包含大地震撼,烈焰冲天,海滩灾难,暴雨肆虐等十一篇,另有“敲”出来的地震,可怕的噩梦,逃生经验等故事。
  • 白马可心的星空

    白马可心的星空

    热情善良独立又有迷糊的小女孩白马可心上小学啦。从一年级对上学充满美好憧憬始,白马可心和她的小伙伴们经历着成长带来的未知的惊喜和随之而来的挫折与烦恼。
热门推荐
  • 唐朝小庄主

    唐朝小庄主

    在一个诗仙、诗圣、诗佛并立的时代,在一个豪放与腹黑到了极致的时代,穿越过去的吴天发现自己啥也不是,只能看着别人风骚显摆,自己默默的转身种田、赚钱
  • 锦绣良缘,夫君无限宠

    锦绣良缘,夫君无限宠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 Agamemnon

    Agamemno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异种骑士团

    异种骑士团

    生命工程专业的副教授,穿越至中世纪欧洲的异世界,利用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发现人类历史上早已灭绝的病毒、细菌、寄生虫,居然是异能力的来源。他挽救并整合了被俗世称为“异种”的人群,建立起横扫千军的异种骑士团,在中世纪里掀起了一场革命的狂潮。架空世界、奇幻背景、称霸主线、剧情稍稍严肃、略微涉及生化知识。前面的章节有些沉闷,越往后越精彩。
  • 戒掉你的温柔

    戒掉你的温柔

    婚前失贞,却连对方是谁都不知道。她在惶恐不安中成为了有名无实的莫太太,被老公嘲讽她给自己戴绿帽子。“容安安,我从未碰过你,这个野种是谁的?”抱着赎罪的姿态,她默默守着这段支离破碎的婚姻。直到孩子的生父出现,她才明白,原来一切这错位的婚姻不是意外。
  • 从入门到改行

    从入门到改行

    莫名穿越,觉醒玄魂,踏上修行一道!是玄幻还是仙侠?三皇五帝,隐匿世间的古董,谁能与之一战?封神榜、人皇笔、生死薄主宰阴阳。昆仑镜、女娲石、昊天塔逆乱乾坤。时间之眼,生死之眸望穿虚无。雷罚之体,五行神体,混沌之体尽相争霸。探古墓,闯遗迹。世上纷扰,风云变幻,天道奈何?有兴趣的可以加qq群:654759851
  • 无上魔尊

    无上魔尊

    天域最强魔王于本源大战中遭遇背叛,大战十万神魔之后力竭而亡,仅剩一缕元魂穿越天玄大陆,转世重生。十八年后,魔王觉醒,天下震动!主宰九天十地,纵横诸天万界。神魔辟易,万族臣服,我为无上至尊!
  • 为神工作的日常

    为神工作的日常

    [每日两更]我叫叶小灵,一位大学毕业的“有业”青年,跨年那一天,我打游戏打到穿越了!穿越咱认了,为什么穿越还附带一位上司?好吧,附带上司咱也认了,为什么这上司还如此坑爹?好吧,上司坑爹咱也认了,为什么上司的上司更坑爹?好吧,这些咱都认了,谁让咱心地善良呢?……叶小灵:“卧槽!叶哥,我错了,快住手……”叶落:“说啥?我没听清楚?”叶小灵:“叶哥,你最帅……”叶落:“这才对嘛!(满意的点了点头.JPG)”就这样,我——叶小灵,由一位“有业”青年,光荣的转职为一位为神打工的神职人员,开启了热血澎湃(坑爹)的生活……
  • 软萌巨星有点萌

    软萌巨星有点萌

    天赋,演技炸裂,被看好,被授予高度评价,看过她的作品便会期待她的未来,然而还是个孩子的她,突然遭遇不测,她离开了,彻底离开了,星光璀璨的地方还会再次拥有这样的未来巨星吗?八年后,一个看似软萌软萌,似乎还有些憨憨的年轻女孩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命运的蹉跎又将会给大众一个怎样的惊喜呢?安静,不争不抢,内向的性格,似乎没有存在感,但却又每一部作品都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她适合娱乐圈的生存法则吗?
  • 中老年食疗养生一本全

    中老年食疗养生一本全

    中老年人的饮食和营养平衡,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不仅可能加速衰老的步伐,还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本书系统介绍了中老年食疗养生的知识和方法,既有中老年食疗养生的基础知识,也有针对各种中老年常见病的对症食疗药膳,还有各种常见食物的养病、治病功效。读者通过本书可以对中老年食疗养生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