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如孙膑所料,庞涓所率骑兵果真于黄昏时分追到了马陵。庞涓隐约看见一树上砍白处有字迹但看不清楚,于是命兵士点火把照明,只见此树上清晰地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退兵,齐军万名弓箭手一见火光立刻万箭齐发,喊声四起。魏军阵容大乱,被齐军四面围住,进退两难,死伤无数。庞涓自知厄运难逃,身中数箭,大叫一声“吾恨不杀此刖夫,遂成竖子之名!”说完拔剑自刎而死。齐军乘胜追击,大败魏军主力,并俘获魏军主将太子申,歼灭魏军10万。魏军轻重军器、车马粮草尽归于齐,齐军大获全胜。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虽然魏国的实力要胜过齐国一筹,但是齐军终在交战中重创了魏军。原因无他,就是齐国的作战方针的正确和孙膑指挥艺术的高明。军事家孙膑创造性地运用了孙武的“避实而击虚”“、攻其所必救”“、示形动敌”等作战指导思想,发展成为减灶诱敌这一高明战术,诱使对手庞涓收到了虚假的齐军逃亡的信息,进而做出了错误的谋略,导致了自己的惨败。
有一种计谋叫“离间”
信息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量,而是一个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的变量,既然如此,我们就应把握住和利用好它的这个特点,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信息策略,让对手对自己的信息无从掌握,更谈不上跟上自己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手永远无法知道自己下一步将要如何行动,从而让自己永远处于主动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一方面掌握对手的信息和策略,另一方面隐藏自己的信息和真实意图。这似乎有点不按规矩出牌的意思,但这恰恰是十分有效的信息博弈方式。
公元前265年,范雎为秦国客卿,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秦兵连续四年不间断地攻韩。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阳),使韩国上党郡(今山西长子西南)完全和以韩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市)为中心的韩本土隔绝。
韩桓惠王在秦军凌厉的攻势之下焦头烂额,想献出孤悬的上党郡向秦求和。韩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但又无力抗秦,为促成与赵国联合抗秦的局面,就把韩上党郡十七县献与了赵国。赵接受了上党郡的降附之后,遣名将廉颇麾重兵进驻战略重镇长平(今山西高平市),以便镇抚上党之民。赵国虎口夺食置秦国霸权于不顾,深深激怒了强秦。于是秦以此为借口派左庶长王龁率大军转而进攻长平。于是,秦、赵长平大战爆发了。
老将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后,立即向秦军发起攻击。由于秦军势大,赵军连战不利,二鄣四尉皆失,损失颇大。极富实战经验而老成持重的廉颇鉴于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及时改变战略方针,决定转攻为守,将军队有组织地撤回了丹河东岸,准备依靠占据的有利地形——除有水宽谷深的丹河可凭外,还有大粮山、韩王山两大制高点,可鸟瞰数十里丹河两岸,敌我动静,了如指掌,构筑城垒固守,以图挫动秦军锐气,使其陷入疲惫之中。
秦兵虽然勇武善战,多次挑战,怎奈廉颇行军持重,坚筑营垒,迟迟不与秦兵决战。两军对峙于长平近三年,仍难分胜负,大大削弱了秦军的进攻势头,秦国君臣将士各个焦躁万分,却又束手无策。
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辎重补给维艰,难以持久;而赵军则以逸待劳,补给可源源而来,又有上党吏民的全力合作与支持。这就决定了秦军最好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赵军则以打持久战为上策。
秦相应侯范雎清醒地认识到了两军继续相持下去的严重性,作为出色的谋略家,他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秦军若想打破僵局,速战速决,必须设计除掉老将廉颇。
于是,范睢遣一心腹门客,从便道进入赵国都城邯郸,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且散布流言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意思是:秦军最惧怕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如若拜他为将,秦恐难胜之。廉颇老而怯,容易对付,现已不敢出战,就快要投降了。)从这时起,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信息博弈便开始了。
赵孝成王年少气躁,军事知识贫乏,对于先前廉颇连吃败仗,损兵折将早已不满,又认为廉颇后发制敌、坚壁固守的战略为不敢战,更加怒不可奈,因而听信于秦所施反间计的谣言,疑心大起,竟不辨真伪走马换将,派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了老将廉颇。
局势正式进入了信息博弈的对局中,赵王所接受的信息是:为战胜秦军,应该任用赵括为上将,成为了不对称信息博弈中虚假信息的承受者。而这正是范雎所用反间计要达到的效果,秦国实际上是真实信息的掌握者:赵国若继续任用廉颇为上将,则秦国的取胜之路将十分艰辛。因此,就要想方设法让赵国改易将帅。
赵括虽精通兵法,但徒读经文书传不知变通,只会空谈兵法,毫无实战经验,而且赵括本身就是刚愎自用、好胜逞强之辈。他刚上任,就一反老将廉颇的部署,全盘放弃了廉颇坚壁固守的战略战术,而且还任意更换了将校,调换防位,一时弄得全军上下人心浮动,战斗力下降。
范睢探知赵国已入圈套:命赵括为赵将,便与昭王奏议,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表面统帅王龁却为尉裨将,并约令军中:“有敢泄露武安君为将者斩!”范睢之所以要秘密调换将帅,目的就是使敌松懈其志,以期出奇制胜。
白起是战国时期无与伦比的、久经沙场的名将,一向能征惯战、智勇双全。这样,战争形势就由以久经沙场、老成持重的廉颇为主将的赵军,对以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的王龁为主将的秦军的格局,转变为了由以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为主将的赵军,对以久经沙场、老成持重的白起为主将的秦军的格局。这就注定了战局向着利于秦而不利于赵的方向急转直下,弱赵与强秦三年僵持、平衡的局面终将被打破。
白起到任后,面对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又鲁莽轻敌、听信谣言、高傲自恃的对手赵括,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困敌聚歼的战略方针。他特做了如下部署:
——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向主阵地长壁撤退,诱敌深入;——利用长壁地形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将主力配置于此,准备抵挡赵军的进攻;——组织一只精锐突击队,楔入敌人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以消耗赵军有生力量和挫伤其锐气;——另以精兵二万五千人埋伏在两侧翼,插到出击赵军的后方,切断其退路,完成对其的合围;——最后用骑兵五千秘密潜入赵军防御阵地中,很好地牵制和监视留守军士。
两军交战,战争态势果然按着白起预计的方向进行。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出兵攻击秦军。秦军佯败后退,赵括大喜过望,穷追不舍,当前进到秦军的预定阵地——长壁后,遭到了秦军主力的顽强抵抗,攻势大大受挫。赵括见中了歼计,打算退兵,但被秦军暗中所设的两翼奇兵胁制,断了粮草,被团团围困于长平。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连战不利,战势十分危急,被迫就地构筑营垒,等待救援。秦昭王闻报,亲临河内督战,把全国15岁以上的壮丁悉数调往长平,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赵军陷于重围达46天,饥饿不堪,士兵甚至割死尸,宰战马,自相杀戮以取食,惨不忍睹。赵括迫不得已,重新集结部队,集中所有精锐部队分成四队,轮番突围不遂,赵括本人也被乱箭射死。
长平一战,赵括军队大败,40万士兵投降白起。但白起使诈,认为“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除年老年幼者240人放还赵国报信外,其余全部坑杀,用以震慑赵人之心。这恐怕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
统兵打仗不仅是力量的交锋,更是两军主将智力的对峙。为了取得胜利,每一方都会想方设下各种各样的陷阱,若稍有疏忽,便会使你全军覆没,赵王正是中了范雎所施的离间计,改换老将廉颇为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领军,在关键的信息一环上输给了秦国,战争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