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89600000009

第9章 师恩难忘(9)

听说是三月梢头,一个春天的夜里,下弦月照着白鹤庄的校舍,照着校外的小河,和河边的新柳。乡村的月亮是很幽美的。忽然村里掀起了狗咬,咬得很厉害。接着是硼硼的敲门声,咯咯啰啰的说话声。先生的老朋友鞠思敏,那时的乡师校长,被叫了起来,全校的人也大半都被惊醒了;但被莫名的恐怖笼罩着,除了几句简单的对话,是怕人的寂静:

“图书馆住的是谁?”

“是一位快七十岁的老先生。”

就是他,老先生才更厉害。”

春天夜里还是很凉的,先生没穿好衣服就被绑了。连几个学生一起,集合在河边的操场上,他们当夜被运进了城里,押进了监狱。

“你不知道那些是赤化的书么?”

“不知道什么赤化,我看那些书说得很有道理,就愈看愈想看了。”

——审判的时候,有过这样的对话。

在狱里有人去看他,他说很舒服,坐它十年八年不要紧。反正。“人生七十古来稀”,也是该死的时候了。

——他劝学生们应该学史可法,而自比左光斗。那故事他是常常讲给人听的。说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左光斗,因为排斥宦官,被魏忠贤借故下狱。他的学生史可法扮作拾粪人去看他,扶着铁栏杆只是啼哭。左光斗因为酷刑熬煎,面额焦烂得已不能辨认了;屈膝倚墙坐在地上,左膝以下皮肉都已脱落,眼睛也血肉模糊睁不开来,等他听见呜咽声音,用手指拨开眼眦,认清是史可法的时候,就很生气地摸起地上刑械来打史可法,严责他:“你看国家到了什么时候,你不知自励,为国尽忠,在这里哭些什么?哭死算得了什么英雄!不要管我,我也不稀罕你的探望,你能赤心保国,我就死可瞑目了……”就这一番话,才造成了史可法后来抵抗清兵,督师扬州的壮烈史迹。

结束那故事,先生往往说:“那时还只左光斗下狱呵,可是现在连史可法也被捕了。”

先生底学生是很多的,在山东也有些说话“有力”的人;大家联名保他出来,那已是他受了半年铁窗生活的时候了。出狱那天,他对接他的人说:“保我干什么呢?狱里生活我还没过够,这是大学,应该让我多学学,也好知道我到底犯了些什么罪过!……”

是的,他认为坐狱并不是耻辱,是光荣。他曾训诫他的儿子说:“看你多没出息,你连被捕一次也没有,你今辈子会有什么成就呢!”——那是他剩下的唯一的一个儿子。三个大儿都是二十岁左右正当年富力强的时候死了的。一个学军事,一个学艺术,一个从事教育。都是他心爱的,然而都早死了。先生晚年,家境零落得很,三房寡妇儿媳,一个孙子,一个孙女而外,再说是那唯一的儿子了。孙子很聪明,很有志向。七岁的时候,看见人家开运动会跑长距离,他自己也瞒着祖父绕了操场跑圈了。往往累得满头大汗,见了人还偷偷的告诉:“不要给爷爷说。”

1936年春天,我和济南乡村师范的学生去爬泰山,曾在一个料峭的清晨去访问就住在泰山脚下的先生底家。没想到七点去叩门还是迟了。他的那个小孙女伶俐地答着我的问话:“爷爷六点钟就上山了。要找他就上山吧。”听了很令人惆怅,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触。其实那时先生过的还不是什么隐逸生活,倒是一天跑到晚,很忙碌的。那时他正替冯焕章先生在山上办了十多处小学,他是每天都要山上山下巡视一趟的。

泰山归来的次日,先生底信就来了。是一纸明信片,上边谆谆地写着:

年来山居僻处,日与松石为伍,都市风物,已成故实;若有青年朋友,相与话中外消息,岂非一太快事?不意与贤契况道中相左,噫,何缘之悭耶!……吾近于忙里讨生活,颇感乐趣。人世魑魅,已不复置意。……

济南乡师吾旧游地也,荷塘稻田,菜圃茅屋,至今犹栩栩脑际。海棠院东南树下,为吾被捕处,贤契应亲往抚慰。问海棠树别来无恙不?办公室前之芍药牡丹,及杂花数种,皆吾自汝母校所亲手移植,今亦曾着花未?花畦甬路,亦吾手砌,贤契务善为修葺,勿使荒芜。……

那时我们已经八年不见了。读着那信,我有些鼻酸。不知是难过,还是欢喜。盖世事沧桑,正有无限的感慨啊!

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那年,也是春天,我因事路过泰安,又上山拜望先生一次。那时冯焕章已到南京去了,山上留下小学,烈士祠,苗圃果园数处,就都由先生经理主持。访谒先生是上崖下坡赶了几处小学才碰到的。远远地望见就招手,多少年没见,仿佛还认识。“××么?”叫着我当学生时的名字,只两个字就把我的眼泪唤出来了。不是悲哀,是喜悦。看着他精神的焕发,步履的稳健,声音的謦欬爽利,谈笑的宏亮开扩,握手的时候,我说:“老师愈老愈年轻了,比十五年前还健康!”谁能相信那时是七十三岁高龄的老人呢?作这耄耄的表证的只有那后脑勺上雪也似的白发,胡须短脞脞的,剪得修齐修齐。一袭灰布便装罩着像一个四十岁中年人的身子。

那时我正在海边一个学校里同另一群青年人作伴,平日也只怕有暮气,只怕意识精神落在了青年人底后边;及至见到了先生,才晓得自己还是个孩子,怕什么呢?听了他老人家临别时嘱咐的话:“人生是有味道的,要好好的干啊!……十五里下山的坎坷路,我完全是跳着走的。

抗战第四年开头了。我又已经四年不见先生了。抗战期中先生是一直留在家乡的。在敌人踏入了山东、陷落了泰安时候,我曾担心着先生底安全,挂虑着先生底健康;等看到远从故乡来的电讯,详细地描写着“七六抗战老人”当选为山东临时参议会议长的时候,我才知道我底担心和挂虑是多余的!听说在游击部队里他穿着土布军装完全像一名老兵。部队出发作战,他也一定要跟着。

“接火了,老先生还是回去吧。”

“不,让我来观战。”

枪声密了。机关枪格格格叫着,战斗激烈起来的时候,别人劝他:

“老先生请回吧,战斗很快就要结束了。”

“不,让我看着胜利的到来!”

就这样一种镇静的态度,一种从容自若的谈吐,像小孩子跟前的慈母一样,给了战士们以莫大的感染与鼓励。往往有他在跟前,便可以更快的解决战斗,更快的获得胜利——须知在生死场上,是七十六岁的白发老人啊!

战地里联络,鼓动,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百姓。他冲着敌人底封锁线走来走去,唤起了群众,团结了军队,人人喊他“老救星”。有时平稳的地方他和年轻人走在一起,人们怕他累着要替他雇一辆车子,他会很生气地说:

“你们想干什么?想把我挤出青年人的队伍么?”

别人正有些歉意的当儿,半天他又追加一句:

“这简直对我是一种侮辱!”

他爱青年,不是把青年只看做学生,而几乎是把青年看作先生。抗战初期,每次和年轻人一起开会,他都看成是一种学习,袖珍记事册里记着的就常是年轻人的意见。人们见他听人发言,那样细心,仿佛一个字都不舍得漏掉似的。有时一句话没听清楚,他往往在散会的时候,紧赶上那发言的人,谦逊地问道:“你刚才说的什么?能不能再讲一遍我听听?……”

为这一切,我深深地怀念着这“老当益壮”的人民底议长,范明枢先生。

人的性情有的不需要教育就自然好的,有的始终教育也不会好的。

我所知道的张大千

叶浅予

张大千是1949年离开祖国的,他离开的时候带走了他的很多收藏的画,其中石涛的画,有一百多件,还有宋、元、明、清的画。对于他的收藏品,台湾的评论是:富可敌国,贫无立锥。也就是说,他收藏的画可以比得上一个博物馆的收藏品,价值是无法计算的,但是他平时并没有钱,因为虽然张大千的画卖出时得钱不少,但他也花得厉害,大进大出。我们现在故宫里有几件作品是他卖给我们的,一幅很有名的是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还有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宋朝刘道士的《万壑松风图》。这三幅画是张大千在香港卖出,由我们国家文物局收购下来的。那时文物局局长是郑振铎。在这以前,郑振铎对张大千有看法,认为张大千在敦煌期间,对敦煌壁画有破坏,自从张大千把这三张画卖给我们后,郑振铎对我讲过,张大千还不错,这几张画本来他可以卖给外国人,价钱还可以更高,但是他愿意卖给我们,给自己的祖国。像这样一张画五十年代能卖好几万,现在就更是无价之宝了。

这几张画原来就是故宫里的,是溥仪离开北京时从故宫里带出去的。日本投降后,溥仪当了俘虏,这几幅画就从长春宫廷里流出来,到了古董市场上。北平的古董商人到沈阳收购来,转卖给张大千。张大千是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坐美国空军飞机到北平的,他知道北京发现了这些东西。他花了多少钱我不清楚,大概除了多少金条,还搭进去不少自己的画。我是1947年到北平艺专的,1948年他到北平来,徐悲鸿家里,他把“夜宴图”拿出来给我们看了。自从他得到这张画后,一直带在身边,还特别刻了个图章,叫《昵宴楼》。张大千到国外以后,除了这几张画卖给我们外,还陆续卖了一些画。因为他在国外开支很大。据说卖这几张画是因为在巴西买地盖庄园,预备在巴西定居,为筹集旅费需要钱的时候卖给我们的。这所庄园名叫“八德园”。

张大千离开祖国的时候,北平已经解放,四川还没解放,从四川他的学生那儿传来消息,说他老师要走了。走了以后,头几年他在香港、印度、泰国、日本等地,当我们得知他在香港时,我和徐悲鸿二人给他写了一封信,把解放以后我们的情况和他谈了,讲我们在这儿很好,希望他能回来。他托一个从香港回来的学生带口信给我们,说他不想回来。张大千离开祖国后,先住在阿根廷,后又搬到巴西,又从巴西搬到美国,最后在台湾定居。他说,不管怎样,国外的生活对他在感情上是受不了的。所以还要回国。这个国他当然是指台湾。

他到处跑,每年要到法国和日本一趟,他的画在法国和日本都是有市场的。他到法国去的时候,我们有几个赴法的文化代表团和他联系过,表示欢迎他回来,他和我们见了面总是比较客气,但表示还不想回来。有一次,我们一个以夏衍为首的代表团到了日本。当时,张大千有一张画,说是唐画,要出卖。夏衍听到这个消息,就认为,如果真的是唐画,我们国家当然要买回来。夏衍就派人和他联系,表示我们国家要收购,希望他卖给我们。张大千说,这张画是假的,是骗外国人的,你们不要买了。夏衍回来跟我说,这个人还不错,告诉我们这是他造的假画。这幅画在日本印了复制品,夏衍带了一张回来。我看张大千的画看多了,一看就知道是张大千画的,画面上是几匹马,一个牧马人。从这些表现说,尽管张大千对共产党不了解,但他认为大陆也还是自己的祖国。他有些题画的诗里经常提到怀乡、怀国、怀旧、怀友之情,尽管他后来说,我的国家现在在台湾,并回台湾定居。但我们如果从对台湾的政策讲,回台湾定居也就是回到相国定居。从他的行动看,还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

我在几篇文章里,充分肯定张大千在艺术上的成就,认为张大千是继齐白石、徐悲鸿之后中国的又一大画家,是中国画大师。这个评价不算高。我们国内宣传张大千最起劲的地方是四川,因为他是四川人,为他出了许多画册,还让他的女儿到巴西去探亲。他的女儿张心瑞在巴西住了一年,我们都怕她回不来了,她还是回来了。

关于张大千的生平、历史,有很多现成的文献可以参考,我想谈炎我跟他的关系。

我和张大千认识是在1936年,那时我在南京住,张大千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课。这年,他在南京开了个画展。在那时以前,我在上海就认识他,但我们在南京时期来往较多,我对他的画是很喜欢的。和他熟悉以后,我们一直有来往。抗日战争以后,他从北平逃出来,到了香港,我那时也正在香港,见到了他,知道他要到成都去。抗日战争期间,我在重庆住了四、五年,大约是1942年至1946年吧。张大千1944年从敦煌回来,在成都开了个临摹敦煌壁画画展,后又到重庆开。我去看了,为他的新成就所吸引,想跟他学习国画方法。1945年端午节前后,我到成都住在他家里,住了两、三个月,天天看他画画。我原来是画漫画的,抗日战争那几年跟着郭沫若做了一些宣传工作,那时的报纸都是用土纸印,没有照相制版,没地方发表漫画,我就改画国画。在国画方面,张大千那人物、山水、花鸟,样样精通,除了向他学方法,看他画画也是一种享受。他有个习惯,画画时喜欢旁边坐个人和他说话,张大下很喜欢热闹。我就坐在旁边和他聊天。我刚到成都时,他正在准备一个画展,他完全是靠开画展卖画得钱过日子。那时候他家里妻子儿女连同亲戚有十几个人。他平常就靠借钱过日子,开个展览会,卖了画还债,还完债后接下去又借钱。张大千旧书读得多,思想里旧的封建东西也多,对家里人管得很严,其实孩子们在外面干什么他是不知道的,从这方面讲,他的思想比较闭塞。抗日战争时国共合作,成都地下党的活动很活跃,他的子女在外面也接触了一些新思想,他知道了就骂,说共产党不行。我们觉得很好笑,和他说也说不通,他看问题的标准当然是封建的标准。当时,国民党的很多大官都捧他,他和张群的关系密切,张群是蒋介石的重要决策人物,当时是四川省长。除了大官僚,还有大地主、大商人买他的画。有人支持他。他也不怕穷,他要花钱有人借给他,所以“贫无立锥”也就是那么回事。他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在成都解放时,他不得不走了,因为他依靠的力量、依靠的那个社会没有了。

张大千的人物、山水、花鸟画都画得很好,他的人物画主要是古装画。在我眼里看来,他的古代人物画有现代人的感觉,不完全是老里老气的。他有时也画现实的人物,妇女穿旗袍、高跟鞋,只是不常画就是了。他这个人的思想因为上过现代的中学,到日本留过学,对新事物也不是完全拒绝,而是有选择的接受,所以,尽管他的画的题材相当老,但是画本身的艺术风格我认为还是清新活泼有时代感的。我们所说的时代感,不是指你画的内容一定是现在有的那种生活现象,我们对时代感的看法不是那么机械的,即使画古装人物的画,你用现在人的感情画,那就跟古代人画的不一样。我感到,张大千很不平常,他接受的东西相当多,并且能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我对他的评价是继齐白石、徐悲鸿之后的又一大师。台湾通过张群把他从美国迁到台湾去,对台湾来讲是一大文化资本。因此,蒋经国对他非常尊敬。我们起初以为他在台湾的“摩耶精舍”是蒋经国送给他的,现在知道不是,是他自己花钱造的。他还在美国住的时候,就买了那块地请人修房子,修好后布置起来了才搬回去。他在美国的“环荜庵”现在还在,他有几个儿女在美国,有个儿子叫张保罗现在就住在那个房子里,成了那房子的主人。张保罗每年都要去台湾看望他的父亲,张大千的艺术基本上也都传给了这个儿子。

同类推荐
  • 现在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

    现在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

    写给迷茫、走过弯路的你,让你脑袋开窍,人生不再迷茫后悔。本书探讨了关于能力、选择、行动、情绪、人脉、心智六大最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问题:天赋和努力究竟哪个更重要?一万小时定律真的有效吗?到底应该加快脚步还是享受慢生活?抱怨就不对吗?不自信的人就不容易成功吗?人脉需要设计吗? 独特才有个人魅力吗......学会自己判断和选择,你才不会总为自己的错误追悔莫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没有走不直的弯路。平衡轮、时间轴、四象限、金字塔,四大思考工具帮助你真正掌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 给女人看的羊皮卷

    给女人看的羊皮卷

    女人,演绎生命的华彩乐章。展开一轴画卷,红颜从画中走来,如夏之百花,秋之圆月,冬之融雪,她是“三春晖”,她是“绕指柔”,她是“长恨歌”。千年一叹,岁月更迭,“红颜”随着时光的流转,增添了时代的光辉。她们和男人一同站在起跑线上;她们和男人牵起手风雨同舟;她们编织着各自亮丽的人生;她们用心装点着人世间的百媚千红。
  • 做人要“活”一点

    做人要“活”一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做人要“活”一点,容易流于庸俗,有些人可能会将其理解为一种世故,一种圆滑,一种伎俩。其实不然,“活”是做人的一种智慧和方式,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生存的状态,它是有原则的,当面对大是大非原则问题时,做人的底线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否则,那不叫“活”,只能算是乱来了,乱来就会超越底线而进入雷区。“活”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活”而不失原则“活”得有章有法,有节有度。希望本书能给带去一个全新的做人观念,帮助你造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 所谓绝境,不过是逼你走正确的路

    所谓绝境,不过是逼你走正确的路

    《所谓绝境,不过是逼你走正确的路》本书以成熟温婉的笔调,娓娓道来的语言和温和可亲的视角,写出了现代都市男女都会遇到的“心灵病症”,并以朋友的角度给出自己的抚慰和建议,给人以绝境中的出口,痛苦中的希望,黑暗中的温暖。
  •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只用一册白菜价的笔记本,一网打尽生活中易遗漏的宝贵信息,一系列简单实用的笔记小技巧,帮你提高记录效率,发动头脑风暴,营造创作氛围,调整日常心情,让每一天都过得更有含金量。
热门推荐
  • 青春斗之再见爱

    青春斗之再见爱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17岁奏响了青春的乐曲.花心的肖萧、不讨人喜欢的夏芝芝、心机王涵、仗义的姜尹沫、胸有城府的罗欣。五个叛逆然而性格截然不同的好姐妹。虽然他们在一起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可是最后因为种种原因都各自走散了。失恋后的肖萧重新振作起来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上后经过他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影视编剧,夏芝芝因为家庭原因回到老家为父母养老,王涵再次进入夜店重新开始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姜尹沫踏踏实实的在杂志公司立足,罗欣在一家银行做大堂咨询,几年后偶然间几人聚集在一起……
  • 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为了让读者从《三国演义》中更好地领悟如何做人,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典型故事,将其中人物形象简略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来揭示做人的方法和技巧,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以《三国演义》为引子,或以全局为立足点,提纲挈领,或以局部为落脚处,小中见大,剖析出了较为全面的做人智慧,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给读者带来更有价值的启迪。
  • 天战十二国

    天战十二国

    仙境分阴阳,外界四大陆。天道掌乾坤,永战十二国。
  • 小妾不得宠

    小妾不得宠

    白家千金嫁入王府为妾,如何从不得宠,慢慢虏获王爷的心,再是如何被设计赶出王府,要将其卖入妓院,险些丧命,所幸被救,成为了暗杀组织的头牌杀手,王爷和白家小妾的情缘将何去何从。
  • 仙君请留步

    仙君请留步

    前世,她是国破家亡的帝女凤凰,他是所向披靡的仙界主将。今生,她是自唱挽歌的亡国贵女,他是隐居世外的孤高谪仙。当命运让他们再次相遇,仰慕仙人的凡人女子,宁愿放下一身矜持高傲拾起杀人刀。纵然生死相隔,也不能阻止我追逐你的脚步。
  • 诵吟令

    诵吟令

    …………………………………………………………
  • 见喜

    见喜

    在这孤独的世间,总有一个人,将你当成生命中,那唯一值得千里迢迢去奔赴追寻的喜;当大地冰冻,山河褪色,繁华落尽,容颜枯萎,人生依然如初见般,惊心动魄,热烈痴缠。
  • 春鸠屋上鸣

    春鸠屋上鸣

    平淡的种田文,无穿越。男主隐藏吃货,金手指是一身不错的武功,女主是个普通的农家女,技能煮菜,绣花,裁衣。流水账似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中间有争斗但是篇幅减少且跟男主关系不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升仙阶

    升仙阶

    “我这一生中,走过许多的‘升仙阶’。每走一次,都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于队,别顾着瞎吹牛皮了,快点过来看看我们下次要做什么任务啊!”“好吧,我先去看看任务。有空再聊啊。”他重新戴上黑色兜帽,慢慢走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