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1400000010

第10章 作文法述略(1)

吴江薛凤昌述

或问余曰:“文有法乎?”曰:“无有也。”曰:“从来古文家之评点与其所以论文累牍而未已者,无非法也。父师之所以教其子弟,与夫子弟之所以则效者,亦无非法也。子顾以无法语余,是何说欤?”曰:“有。古语不云乎!‘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是文者所以达我意志,而代我口舌者也。我有如何意志,则宣之口舌者,即作如何言语;达之笔墨者,即作如何文字。我之语有伦脊,文有条理者,即意志之有伦脊条理者也。乌得揭一定之成规以束缚之哉!顾在古文家之论文,徒拘拘于字句间,曰某句起得奇,曰某句顿得住,曰某句提得妙,曰某句收得淡远,非不详尽得当。而学文者若执此以为可探文章之妙用,而尽其能事,非特学者不敢自信,即人亦莫之许也。试浏览古人文字,无一字一句不可以为法,却无一字一句便可以为法。徒觉其简则有简之妙,繁则有繁之妙;淡则有淡之妙,浓则有浓之妙;曲则有曲之妙,直则有直之妙。其他笔之轻重顺逆,句之刚柔长短,靡不适如其分。一若不如是,不足以为文者;即在古人行文下笔之时,亦岂有一定之成法存乎其间。一若不如是,不足以明我意者;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止。执古人之一字一句,日聒于学者之耳,以是为学文之规矩准绳,亦见其隘也。刘海峰曰:‘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要在自家于读时微会之。’是知法本无定,拘于法以示人者,人之所不得已也。揆之古人之作文,曷尝有法之见,往还胸际哉?无法之说,固非诬也。”曰:“然则子今以作文之法,诏告于人者何居?”曰:“余岂乐为是哉!余亦不得已也。余惟初学为文时,一题到手,恒苦意窘。是病在意志之不发展,即有意而苦于不得达,或达矣而不能尽。是病在笔之善用,有意与笔而文之为道,思过半矣。顾犹有不工者,则非谋篇布局之未尽善,即修辞炼句之未尽工也。是以掇拾陈言,分章杂述,强名以法。俾学文者知所轻重而趋舍焉,犹扶学步之儿,仅能蹒跚而已,不可谓为规行也。且自学校代兴,分科习业,呫毕之勤,远逊曩昔。四子五经,昔之所诵习不去口者,今且有瞠焉而不知云何。若杂糅并列,吾恐本义不明,而于所以引用之者,更茫乎未有得。”是以兹编所引,惟限于孟子一书。阅者童年所习,至今或未尽忘,即忘亦不难寻绎。况孟子文章无美不备,桂林吕月沧、宜兴吴仲伦,尝言之矣!果循此而玩索焉,循其门径而窥其奥窍,则今之所强名为法者,知后必以无法之法终焉。若死守之而不暇他求也,不惟海峰氏之所不与,宁岂余之本旨哉!故撮其大旨,缀之简端,以明乎纂是编者,迫于不得已而强为之者也。人有欲遂其实而晔其光者乎?则自有养根加膏之大本大原在,又焉用此寻章摘句为!戊午六月十日,吴江薛凤昌序。

立意

意者,文之干也。故必先有意而后有文,意之高下,文之工拙系焉。苟一题到手,茫无意致,何能成文?人尽知之,于不能成之境,欲强为成之,则非敷衍,即剿袭耳。虽洋洋数千百言,实无一字一句出之意中,不啻痴人说梦,喋喋焉腾于口,而无一由中之言。人谁乐闻而信之哉!是故作文之法,立意为先。

欲立意,先审题。一题到手,务须反复涵泳,将题境意境融化为一,乃得以题中因说事项,逐一开写,必使题无剩义而后已。复次其先后所宜,而逐层布置,或以意化之,或以情申之,或以实事纪之,或以古事彰之,或以景物叙之,或融合为一片,而一气道尽。或揭其要义为主,而馀事附见;或题义甚繁,而蹙之使简;或题境过窄,而衍之使宽,而后所成之文,无一意不从题境中生出,斯无一语不从意境中说来。所谓不能移置他题,又不能移置他人,此文之最要者也。

欲意境之高,必先积理富;欲积理之富,必先读书多。读书既多,则见解自超。昌黎所谓“沉浸醲郁,含英咀华,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渥者其光晔”。柳州所谓“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参之《穀梁》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以著其深”。近世曾文正亦曰:“长于《易》者,其言精深而奥洁;长于《诗》者,其言温雅而飘荡;长于《书》者,其言重硕而通达;长于《礼》者,其言严慎而暇愉;长于《春秋》者,其言浑朴而简峻;长于《史》者,其言恢奇而溥博;长于子者,其言纵厉而峭实。可知古人之文之不可及者,正其泽古之功深也。犹之布种于土,不经雨之润而日之暄者,吾未见其能有生长者也。枵腹而谈文字,其能有济者鲜矣。”

心思愈用则愈灵,愈濬则愈深。读书以濬之,作文以用之。少年握管构思,疾首蹙,苦无意致者,正坐其心不用思不濬耳。惟立意之程,亦有一定,最初为题之正面反面,如: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第六篇上十五章)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第四篇上十六章)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第一篇上二章)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第四篇上十九章)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第四篇下十八章)反正并见,虽非文之至者,而义则益显,进之则前后面之意义可得,如《孟子》见雪宫章,正意在乐民之乐数句,而前则曰: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此在同乐意之前也。而下则引晏子说景公事,颇得忧乐同民大意,以为题后之证。有题前而正意乃不突,有题后而正意乃不竭。又如齐人伐燕取之章,正齐王商所以待诸侯而止天下之兵也。其正文仅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数语,若径说入,苦无来历,故于正意之前,先说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倍地而不行仁政、以动天下之兵数语,以为反旄倪之由来。而复于其前引一诛君吊民之成汤,以见杀父兄之不当,反旄倪之不可缓。通篇文字,题前居多,故题前立意,文便纡缓不迫。又如天下大悦而将归已章,文至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已尽矣,忽又发出舜尽事亲之道一段题后文字,于以见舜之得亲顺亲,不特尽为子之道,所以化天下而定父子者,亦在于此。使前段文字,意义坚浑,故题后立意,文即宽绰有馀。此题前题后为不可少者。

又有题之对面,亦意思之最明显者。如: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第一篇上第五章)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第一篇下第一章)立意之最妙者,无过于旁面。意之出人意表,来去无端倪者,皆旁面也。正反前后及对面,皆可按乎题境而得,若旁面则千门万户,无方体之可言,非心思极灵活者,不易探得。然古人文字之妙,端在于此。孟子文中之具此者甚多,兹举一例如下:

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厄,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第五篇上第八章)是皆就题境言也。至立意之要,一忌浮浅,如记春景而曰风和日暖,柳绿桃红,论教育而曰开通风气,改良社会,是病在意之不能深入,故下笔行文无非通套;二忌晦昧,凡在见道说理,尤易犯此,作者虽竭意经营,阅者终莫明其故,是病在意之不显出。二者皆立意之不善者也。意之变化不测,吾不能详。请就其大者述之。

题境窄者意贵宽。凡题之无可发挥,或不能着笔者,皆窄题也。思路窄者,常为束手。然题境虽窄,必有至意寓乎其间,或从此推向题外,或别寓己意,括入题中,波澜富有,不露窘态,所谓于蚕丛鸟道而辟康庄者焉。如: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粮。于槖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第一篇下第五章)题境宽者意贵狭。凡题之意境宽广,摇笔即来者,不患文之不成,特患文之不精,如叙山景则林壑泉石,叙宴会则宾朋丝竹,几于千篇一律,所谓陈言是也。陈言务去,行文之要。故必寻得题之奥窍,一眼觑定,不稍放松。所成之文,自殊凡响。如: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第三篇上第三章)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同上)至意有不可明言者,则不可不出之以喻。盖《易》有象以尽其意,《诗》有比以达其情。文之用喻,亦犹是也。《孟子》之文,工于取譬,有全用喻意而正意自明者。如: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第四篇下第二十五章)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欤?(第二篇下第四章)有详写喻意而正意一点即醒者: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第四篇下第三十三章)有正喻对举者: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第六篇上第二章)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第四篇上第二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第四篇上第九章)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第四篇上第三章)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第二篇上第四章)有正喻交融者: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第七篇下第二十一章)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第二篇上第五章)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第七篇上第二十三章)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第二篇上第二章)有喻意复杂者: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第七篇上第二十四章)有喻意简明者:

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第四篇下第一章)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第二篇上第九章)仁人心也,义人路也。(第六篇上第十一章)

有以喻意引起正意者:

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第一篇下第九章)以相类之意而分数层,有自宾而主者: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第一篇下第六章)有自下而上者:

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第五篇下第三章)此立意之大概也。引而申之,触类而通之,是在好学深思者。然意之为境,辟则广,否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雕琢则不成瑰宝,故文可不常作,而意不可不常立。

运笔

文所以立言也。故文之至者,必适如其意之所欲言,而无过与不及。意之所欲言者,约有二端:曰理曰情。就一己所知之理,而宣之于口,笔之于书,称我喜怒哀乐之情,而缀辞以写之,若披肝胆以示人,令人之读我文者,亦无不明我之理,感我之情,此文之用也,亦即文之至也。然凡事凡物,莫不有理,处常处变,莫不有情,繁赜奥曲,其无不曲当。以适如乎意之所欲言,亦岂易为者。居今日而读古人文字,则于情理之达,觉近世不如唐宋,唐宋不如两汉,两汉不如周秦,愈古则愈澈,非文有古今之殊也,其所以运笔者异也。

笔之为用,达意而已。顾自孔氏有“辞达而已”一语,枵腹浅陋者,殆无不藉为口实,以为义法不足重也,辞采不足尚也,达而已矣,他何所求?不知孔子之所谓达者,果如斯而已乎!《易传》、《春秋》,孔子之文也。然其言玩之若近,寻之益远,陈之若肆,研之益深,不特当日游夏不能赞一辞,即统古今之能文者,亦莫赞一辞。此文之至也,亦即辞之达也。夫意有浅言之而不达,深言之而乃达者;详言之而不达,略言之而乃达者;正言之而不达,旁言之而乃达者;质言之而不达,文言之而乃达者;直言之而不达,曲言之而乃达者;重言之而不达,轻言之而乃达者;顺言之而不达,逆言之而乃达者;其深浅、详略与夫曲直、轻重、顺逆之致,皆笔为之也。故立意之后,次以运笔。

运笔之巧,半由天资,半由人力,得之天者笔多灵,得之人者笔多厚。其中之机栝,固不可于字句间求之也。惜抱氏谓文之所以为文者八,曰格律、声色、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视乎辞,神理、气味视乎笔,辞可以迹象求,笔岂拘于迹象哉!要在多读古书,读书多则古人之句法笔法,烂熟胸中,参伍错综,应用不穷,行文之时,不必有摹拟之见,自然骎骎而入于古,无一淫声哇响犯其笔端,既不可以迹象求,宁可以寻章摘句见乎?兹特择其最显者录之,以为运笔时之一参考焉。

笔宜突兀不宜平。如:

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第七篇下第七章)不仁哉梁惠王也。(第七篇下第一章)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第六篇上第九章)

同类推荐
  • 用均衡观念认识社会历史

    用均衡观念认识社会历史

    《用均衡观念认识社会历史》讲述了均衡规律指趋向平衡的规律;均衡观念指争取平衡的观念。《用均衡观念认识社会历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社会历史问题讨论》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说明均衡规律和均衡观念。第二部分《世界中古史讲义》是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历史来说明均衡规律和均衡观念。
  • 杜威实用社会知识论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杜威实用社会知识论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本书是对杜威与实用主义的基础理论进行哲学反思的探索。杜威是实用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理论全面地阐释了实用主义的形而上学。本书澄清了学术界(包括国际和国内)对实用主义的一些误解,以哲学深刻的反思视角,概述了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的杜威经验自然主义及其经验、自然、文化等基本概念,基于改造后的经验概念之上的两个重要发现,杜威哲学与美国实用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完整地构造出实用主义的要义,并联系到当前哲学发展的困境,对杜威的哲学思想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
  • 私人生活的变革

    私人生活的变革

    《私人生活的变革》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 实用行政文书写作大全(现代常用文体写作全书)

    实用行政文书写作大全(现代常用文体写作全书)

    本书内容包含:公文的起草、校核和签发;办公文书的写作,会议文书的写作,行政公文的写作,规章文体的写作、其他公文写作八章。
  • 中国教育(修订版)

    中国教育(修订版)

    本书从教育制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教师发展、教育科研、教育信息化、教育投入、教育开放13个方面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阐释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宝贵经验,并描绘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远景,集资料性与知识性于一身,具有权威性。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轮回之师傅有毒

    轮回之师傅有毒

    万物之生死,草木之荣枯。万千大道,何处不在?无处不在。冥曦,神族族长神煜的弟子,因神煜被人设计,为救他,她将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又被自己好友推入火海,灰飞烟灭。那么,冥曦是否真的死了呢?如果她死了,那这个在诸天万界留下一个个传说的人又是谁呢?
  • 顾先生,少来这一套

    顾先生,少来这一套

    据说顾总宠妻有三套:第一套,强吻,随时随地!第二套,情话绵绵,使劲撩,没底线!第三套,拿钱砸,砸晕为止!可惜夏小姐不吃这一套……是真的不吃吗?
  • 你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常识全集

    你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常识全集

    心理学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心理常识更是以其通俗易懂的特点贴近普通人。本书选取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常识,通过列举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权威专家的著名心理学试验以及对人的行为背后所隐含的心理常识进行阐释,达到让心理学改变生活的目的。本书无论是从知识的全面性上,还是从专业性上,都是那些渴望拥有成功人生的朋友的最佳选择。
  • 一场无疾而终的单恋

    一场无疾而终的单恋

    许多年以后,小泽问我:你当初为什么不去追求他?我讶然:难道男神不是用来仰视的吗?她想了想,说,你大概是对的。
  • 斗罗之再世剑仙

    斗罗之再世剑仙

    人与妖相恋,为世俗所不容。傅青轮带着爱人坠入山崖,却没想到竟转世到了斗罗大陆。昔日倩影魂归何处,傅青轮该怎样在茫茫大陆中寻找心中的她?蜀山剑修傅青轮,一段新的传奇即将开演。他日我若为青帝,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四章番外请酌情跳过)
  • 重生小甜妻:薄少,请低调!

    重生小甜妻:薄少,请低调!

    (超甜宠文,放心入坑)重生一世,顾熹微只想安静地做一朵白莲花。将伤害她的人亲手送下地狱,守护她爱的人。一纸婚约,传闻神秘多金的薄少成为了她的丈夫。婚后,本以为是取各自所需,她却渐渐沦陷。“这个花是送给夫人的。”“夫人要的东西,自然是全部都买了。”顾熹微惊恐状:“你,我们不是说了不能那啥吗!”薄少冷着脸甩出结婚证,欺身而上:“婚姻合法要求。”.......总感觉自己跳进了一个坑。
  • 大财神范蠡

    大财神范蠡

    亲爱的老师们!这是写的范蠡如何从穷光蛋到世界首富;范蠡为何得到了绝代美女西施的传奇故事……但愿精彩有趣的文文能陪伴您度过分分秒秒美好的时光!精彩的美文千万不要错过哦!*^_^*谢谢啦!!精彩小片断:“抓小偷——”“抓小偷——”这两人也是一丝一毫地没有放弃。街上的人先是一愣,接着大伙也跟着大声地喊了起来“抓小偷——”“抓小偷——”“抓小偷——”黑衣人迅速地朝着两边扫了一眼。便跑得更快了。街上做生意的,有棒的也拿着长木棒、长铁棒快速地跟着黑衣人追着。黑衣人飞速地跑着。满街的人都喊着抓小偷。黑衣人正跑间,一个长着满脸横肉、生得五大三粗的屠夫恶狠狠地、极端憎恶地望着黑衣人。浑身是劲地举着刀拦住了穿黑衣人的出路。黑衣人朝着后面一望,只见后面一群拿着长棒,长刀的人也是凶狠狠地、深恶痛绝地看着黑衣人。黑衣人为了自卫,连忙从腰间的剑鞘里抽出亮闪闪的长剑。街上的人看到了,都心情十分紧张地、心惊肉跳地、目不转睛地望着黑衣人。都十分担心黑衣人头脑发涨而血洗拦他追他的人。黑衣人机警地举着亮闪闪的看了看前面的仍面不改色的屠夫。然后又转过身来举着剑,看了看站在他身后一群拿着武器的虎视眈眈的男子。“上——”
  • 青玉案

    青玉案

    她一双纤手,剖尽世间冤魂!愿所有不公,终将沉冤昭雪,眼睛所见,云开月明。
  • 桂林往事

    桂林往事

    去年一年,在时间老人数以亿计的长胡须中,或许只是一根胡子的很小一段。在这一小段胡子上讨生活的我们,不得不随时感应到的,是老人绵延不绝的心跳。他是那样不骄不躁、不急不缓、不新不旧、不厌其烦地,拖着我们走向黑暗。在毫无自由可言地走向黑暗的途中,我的2007,倒也活得顺风顺水,一个有力的证明就是,腰围又胖了一圈。现在回想起来,2007年,也曾经有过两次闪电,它几乎就要照亮黑暗,却被我害怕睁开、睁大的眼睛,在眨眼之间,无意错过。去年夏天,几乎是在同时,我结识了两个QQ里都叫“小小”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