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8900000015

第15章 唐太宗心目中的王羲之

东晋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的书法,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有唐一代,特别是唐初,人们对王羲之书法的崇拜更是无以复加。许多大书法家,都是从学习王羲之书法开始起步的。欧阳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模焉”。(《旧唐书》卷一八九上《欧阳询传》)虞世南因为学习王羲之书法,“妙得其体,由是声名籍甚”。(《旧唐书》卷七十二《虞世南传》)魏征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体”。(《旧唐书》卷八十《褚遂良传》)由于褚遂良熟悉王羲之书法,所以,能准确地辨别混入王羲之遗作中的伪品。后来,文宗时的柳公权,也是“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唐会要》卷三十五《书法》)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唐太宗。唐太宗在做皇帝以前,主要是戎马生涯;做了皇帝后,他深感治国之道的重要,所以,命魏征等人编撰《群书治要》,以便他通过读书从历史上寻找治理国家的借鉴。他读了《群书治要》以后说:“朕少尚威武,不精学业,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览所撰书,博而且要,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大唐新语》卷九《著述》)可见他在戎马生涯后是迫切需要学习文化的。

唐太宗在热心读书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习书法。贞观十四年(640),他曾对朝臣说:“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异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惰,不能专精耳。”这就是说,正当他大力为创建唐朝而努力奋斗的时候,书法只是“小道”,也非“急务”,故而他仅是“时或留心”。他认为,不管什么业务,没有学而不成的。只要专心致之,必然有所收获。学习书法,也是如此。他说:“我今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唐会要》卷三十五《书法》)既然他认为学习书法主要是学习书法家的功力所在,而不是仅学习其外形,可见他已经掌握了学习书法的要领。正因为他掌握了学习书法的要领,所以,唐太宗也成了唐初的书法家。

唐太宗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也和唐初其他书法家一样,非常重视王羲之的书法。

购求王羲之书迹

唐太宗下令搜集散失在民间的王羲之书迹,许多人抱着各种目的,竞相把自己所藏古书迹进献朝廷。其中有真有假,难以识别。幸好被太宗命为侍书的褚遂良在这方面造诣颇深,“备论所出,一无舛误”。(《旧唐书》卷八十《褚遂良传》)

太宗大力购求王羲之书迹的结果,共得“人间真行凡二百九十纸,装为七十卷,草书二十纸,装为八十卷,每听政之暇,时阅之”。(《太平广记》卷二九《褚遂良》)在这次购求中,还有王羲之的后代进献了不少王羲之的真迹。武则天执政时,曾向王羲之的后代、凤阁侍郎王方庆索要王羲之的遗作,王方庆奏曰:“臣十代从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进之。”看来,唐太宗购王羲之的遗作是很多的。由于王羲之的大量遗作被太宗购求,所以,到武则天向王方庆索取时,王方庆说:“惟有一卷见今在”。除此而外,“又进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实、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旧唐书》卷八十九《王方庆传》)这就是说,到武则天时,再搜集王羲之的遗作已经非常困难了。也可以说,王羲之的遗作在唐太宗时都集中在皇室了。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初,贞观中,搜访王羲之等真迹。人间古本毕集。”(《唐会要》卷三十五《书法》)到开元年间,王羲之真迹还有130卷。由此可见,唐太宗是酷爱王羲之书法的。

唐太宗对《兰亭序》的追求,更是非同一般。所谓《兰亭序》,是指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志同道合者,宴集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之兰亭,王羲之作序,以表示其共同心情。王羲之作该序,用的是蚕茧纸、鼠须笔,在全文324字中有重文者,字体不同,后世又称《兰亭帖》。在隋以前,《兰亭序》还没有被人视为稀世珍宝,到了唐初,由于唐太宗的特别重视,大加推崇,更有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的备加赞颂,《兰亭序》就身价百倍,成为名副其实的绝无仅有之物了。

唐太宗是怎样追求《兰亭序》的呢?

东晋以后,《兰亭序》为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所存,智永临终前又交付其弟子辩才收藏。唐太宗在购求王羲之遗作时,知道了《兰亭序》的下落,但辩才矢口否认《兰亭序》在他手中,他只是说其师在世时他见过此物,其师去世后不知失落何处。为此,唐太宗征求左仆射房玄龄的意见,房玄龄建议道: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之曾孙,他智慧超人,可遣他出使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智取《兰亭序》。唐太宗召见萧翼,面授其使命。萧翼领受任务,脱去官服,带了几件王羲之的真迹,以书生身份前往越州。

萧翼于一天傍晚到了辩才所在寺院,见了辩才,自称是北方人,来此是为了销售蚕种。二人首先共谈文史,甚为投机。接着,萧翼常来寺内与辩才共同下棋、赋诗、弹琴,友谊日益深厚。后来,他们又谈到书法,萧翼说,他保存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楷书。第二天,辩才见到了萧翼带来的二王遗作,才说王羲之的佳作《兰亭序》在他手中。萧翼笑道:“数经乱离,真的《兰亭序》早不知去向了,你手中的必是仿制的伪品。”辩才自认为他可使萧翼大吃一惊,遂从屋梁上取出珍藏的《兰亭序》,要萧翼观看。萧翼故意吹毛求疵地说是仿制品,二人各持己见,当然不能达成共识。

自此以后,辩才不再把《兰亭序》藏于梁上,而是把它和萧翼带来的二王真迹都放在几案上。80多岁的辩才,每天都要临学数遍。

由于萧翼常常出入该寺,寺中的其他僧人也都不把萧翼视为外人,不加任何猜疑。有一天,辩才外出,萧翼单独前往辩才住处,对一个小和尚说,他是来取回遗在这里的物件。小和尚遂为其开门,萧翼顺手拿起几案上的《兰亭序》和自己从长安带来的二王真迹,扬长而去。萧翼到永安驿,说明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当地都督齐善行派人找来辩才。萧翼向辩才表示,自己是监察御史,奉皇帝之命来取《兰亭序》,现已完成任务,特以当面告别,回京复命。辩才如雷击顶,昏倒在地,久而复苏,但也无可奈何。太宗得了《兰亭序》,喜悦异常,对萧翼加官晋级,奖励丰厚。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是隋末《兰亭序》流失在广州(今广东广州)一僧人手中。该僧自称有三宝,《兰亭序》是其中之一。太宗闻知后,派人以欺骗的手段而得。

不管哪一种说法确切,都说明唐太宗对《兰亭序》的追求达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对王羲之的崇拜也堪称无与伦比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将其置于座侧,朝夕观览。在他临终时,又要求其子李治(高宗)允许《兰亭序》随他而去,李治当然遵命照办,把《兰亭序》当做殉葬品藏于昭陵。由此可见,唐太宗心目中的王羲之是无可比拟的书法家。

为《王羲之传》写《论》

贞观年间修撰的《晋书》,成书于房玄龄、褚遂良、令狐德等众人之手。唐太宗虽未参加修撰,但由于他为其中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各写了一篇《论》,故而《晋书》又题“御撰”。《晋书》130卷,纪、传很多,唐太宗仅为其中四篇纪、传写《论》,决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其用意的。

为《宣帝纪》、《武帝纪》写《论》,是因为西晋统一了三国的分裂局面,但西晋又是短命的王朝,仅仅30多年就又出现了战乱,继而形成南北对立的局面。唐太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非常重视从历史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所以,他为宣帝、武帝两《纪》写《论》,实际上是从司马懿、司马炎建立晋朝,统一全国,西晋又很快灭亡的经验教训中寻找治理国家的借鉴。为《陆机传》写《论》,是因为陆机的文学成就卓著。为《王羲之传》写《论》,是因为唐太宗崇拜王羲之的书法。

在《王羲之传》的《论》中,唐太宗对以前的著名书法家都有评论。在他看来,“逮乎钟王(指钟繇,王献之)以降,略可言焉。”可见他认为三国以前是无书法家可言的。他说:三国时的钟繇,“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因为“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至于王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故翰墨之病欤!”梁朝的萧子云,虽然“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还有东晋的王等人,“皆誉过其实”。也就是说,以上诸位书法家都是名实不符的。

唐太宗认为,最值得推崇的是王羲之的书法。他说:“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其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乎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论》)这就是说,王羲之是前所未有的大书法家,他的书法达到了“尽善尽美”的高度,不管怎样欣赏都不会厌倦,不管怎样看也难认清其妙处,值得羡慕学习的仅此一人,其他都是不入流者,何必谈起呢!不难看出,在唐太宗的心目中,王羲之是一个十全十美、不可逾越的书法家。

以王羲之女字为临川郡公主字

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无限崇敬表现在各个方面。王羲之的女儿字孟姜,他就以孟姜为自己第十二女的字。这又是崇敬王羲之的一个方面。

1972年春,在陕西礼泉出土的《大唐故临川郡长公主墓志铭并序》中,详细地记载了这件事情:“公主讳,字孟姜,高祖神尧皇帝之孙,太宗文武圣皇帝之女,今上(高宗)第十一姊,母曰韦贵妃……贞观初,圣皇避暑甘泉,公主随傅京邑,载怀温情,有切晨昏,乃自 表起居,兼手缮写。”太宗看了,欣喜万分,遂对长孙无忌道:“朕女年少,未多习学,词迹如此,足以 人。朕闻王羲之女字孟姜,颇工书艺,慕之为字,庶可齐。因字曰孟姜,大加恩赏。仍令宫官善书者侍书,兼遣女师侍读。”

王羲之的女儿字孟姜,“颇工书艺”,唐太宗也很想使自己的女儿在书法方面有所成就,故而就使自己的第十二女也以孟姜为字。太宗这样做,并非主观的梦想,而是有一定的根据。《新唐书》卷八十三《临川公主传》说:“主工籀隶,能属文。”这和其《墓志铭》中所载,她可“自 表起居,兼手缮写”,而且受到太宗与长孙无忌的重视,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说,唐太宗认为其第十二女在书法上有发展前途,才使她以孟姜为字的。这件事情说明,在唐太宗看来,王羲之书法不仅是他学习的楷模,而且也是下一代继续学习的典范。

重视整理王羲之遗作

唐太宗对王羲之的崇敬,是在他学习王羲之书法的过程中日益加深的。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日益提高了他对王羲之书法价值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书法水平,从而使他也成为著称于时的书法家。

贞观十四年(640),太宗写草书于屏风,由于“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太平广记》卷二八《唐太宗》)当然受到群臣的称道。后来,由于“太宗工王羲之书,尤善飞白,尝宴三品已上于玄武门”,他“操笔作飞白字赐群臣”,群臣都想争取到手,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座抢到手中。未取得飞白字的众臣当然不满,遂向太宗奏曰:“洎登御床,罪当死,请付法。”太宗笑道:“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旧唐书》卷七十四《刘洎传》)不了了之。

贞观十八年(644)五月,“太宗为飞白书,作鸾凤蟠龙等字,笔势惊绝,谓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道曰:‘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朕今各赐君飞白扇二枚,庶动清风,以增美德’”(《唐会要》卷三十五《书法》)。

既然唐太宗的草书“为一时之绝”,他的飞白字“笔势惊绝”,又被众臣视为难以到手的珍品,当然可以说,唐太宗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成绩卓著,而且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也是引人注目的。

因为唐太宗酷爱书法,特别是对王羲之的书法,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他不仅千方百计地购求王羲之的遗作,同时,还提倡学习书法,形成风气。例如,他“初置弘文馆,选贵臣子弟有性识者为学生,内出书,命之令学。又人间有善书,追徵入官,十数年间,海内从风”。为了促使学习书法的风气盛行,他还对搜集到的王羲之等人遗作进行了整理。

开元十六年(728)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旭等古迹,总一百六十卷,付集贤院依文榻四本进内,分赐诸王”。这些古籍,都是贞观年间太宗“令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定其真迹,及小王、张芝等,亦各随多少,勒为卷帙,以‘贞观’字为印,印缝及卷之首尾。其章迹,又令遂良真书小字贴纸,影其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梁则满骞、徐增、朱异等,隋则江总、姚察等署记。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书名记”。(《唐会要》卷三十五《书法》)非常明显,开元年间保存的二王真迹等书法珍品,都是在贞观年间经过鉴别、编排,整理过的。由此可见,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唐太宗对其遗作的整理、保存是起了重要作用的。这些情况,说明在唐太宗的心目中,王羲之不仅是前所未有的书法家,也是应该名垂青史的文化巨人。

同类推荐
  • 美学范畴与审美类型研究

    美学范畴与审美类型研究

    本书稿为沈阳工业大学卢福伟研究员多年在美学范畴及审美类型研究方面的论文的合集。其中包括美学范畴的概论、各种美学范畴及审美类型的具体研究以及中西方美学范畴的对比研究。本书稿论述精辟、观点独到,有一定的可读性、创新性,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 到南方去

    到南方去

    老雕和男孩第二天一清早就出发了。高尔果想,这一天他一定能够飞到维斯特尔堡登。在飞行过程中,他忽然听见男孩自言自语地说道,“现在他们穿越的这个地方是无人生活的地方。”他们的脚下是南麦德尔帕德。那里除了一片荒芜的森林,简直什么东西也没有。但是,当雕听见男孩这样说的时候,却立刻喊了起来:“在瑞典北部这个地方,森林就是人们的土地。”
  •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据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被誉为“民族活化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羌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这个历史上本就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勤劳善良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任务。本书集中介绍了羌族的音乐、舞蹈、刺绣与建筑。共分五章:羌族概况,羌族音乐,羌族舞蹈,羌族刺绣与建筑,羌族民歌、歌舞谱例分析。
  • 国宝

    国宝

    为了使广大读者对国宝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本书从各个领域选取了六十余件有代表性的国宝,进行系统的编排,力求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每件国宝都配有精美的图片,便于读者阅读和欣赏。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来激发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对国宝的关注和热爱,从国宝中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并自觉地去保护我们的国宝。包罗万象的名家字画、精美的陶瓷器、金银器……这一片片历史的残骸,它们记录了大量的文字信息,诉说着时代的变迁,自己也成为了传奇。不管是历史的残简碎片,还是体系完备的煌煌巨制,都是民族的魂魄,中华的瑰宝。本书中介绍的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它们向人们展示了我们国家辉煌灿烂的文化。
  • 陶艺:知道这些就够了

    陶艺:知道这些就够了

    配料调色细且精,塑形绘影艺超群。陶艺:知道这些就够了。作者戴尔·沃勒在圣路易斯长大,现居匹兹堡。他曾在海军服役,目前是一名核能工程师,写作是他的兼职工作之一。他自2013年开始自出版创作,至今已有百本涉及人文社科领域各类话题的作品与读者见面。
热门推荐
  • 诛魂重生很全能

    诛魂重生很全能

    浮星大陆:楚亦冉嫌弃的看了某人一眼:你走吧某男卖萌似得一笑:我不楚亦冉感觉脑中青筋暴跳:你走吧某男又是卖萌一笑:我不楚亦冉瞪眼看着他:为什么某男还是卖萌一笑:没有为什么楚亦冉扶额,无奈的看来看他:天知道她当初为什么要救他,美色误人啊!
  • 毒气

    毒气

    吃晌饭的时候,有人见他倒背着手,牵着牛从村央的大路上慢腾腾地往西走,便私下里嘀咕,一直嘀咕到天黑,嘀咕到望台村活着的、死去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彭老蒯买了一头牛。彭老蒯真的买了一头牛,一千八买的。早晨在集上,他一眼就相中了这头牛,黄底白花,干干净净,像艳阳天里白云彩飘过刚垦的地,透着一份爽气。虽然有几年没种地了,可彭老蒯知道,相牛和相人差不多,相的是精气神儿。有的牛高高大大,牙口也好,但一眼瞟过去脏兮兮的,不叫人待见。
  • 鲜妻送上门:老公,么么哒

    鲜妻送上门:老公,么么哒

    回国代替重病的姐姐对付小三,却不料惹上了大人物,然而没想到,她的身份被他识破……“乖乖听我的话,不然我当众揭穿你!”他威胁她,不准她和别的男人走得太近;要求她每天定时做饭给他吃;还必须乖乖喊老公,如有一点没做到……就把她逼到墙角:“女人,想知道惩罚是怎么样的吗?”……
  •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朝花夕拾·野草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朝花夕拾·野草

    本书收录了鲁迅先生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佳作,以及“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所著的《回忆鲁迅先生》。其中,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记述了鲁迅先生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颇具影响力的散文诗集《野草》,描写出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故事新编》是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则为读者重现出一个极具魅力的鲁迅来。
  • 仙凡恋·轮回劫

    仙凡恋·轮回劫

    女娲因鸷鸟攫老弱,降罪于鹏,并与鹏规约,将鹏之魂置于轮回之外,将鹏之体镇于罗门阵中,若鹏之魂与体相遇,且行天地重沌之礼,鹏可重返九天,复位鸟王……
  • 唐先生我要和你在一起

    唐先生我要和你在一起

    超甜,军婚宠文。女主男主绝对双商在线,毕竟是唐家百年最后一位“”王”。唐展枝,你记住,以后部队的事情要保密,我不问,其他的事情,你要和我说,我嫁给你不是为了受你保护的,我是要和你扶持走过一生的。我没那么善良,我也爱不那么善良的你。如果是你身体的原因,孩子不要也罢,唐家我不回就是,但是,媳妇你要知道,这世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威胁我的媳妇拿掉我的孩子。老公,谢谢你。媳妇,我爱你。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在开始的地方说再见

    在开始的地方说再见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座城,城里住着许多记忆,好的,坏的,浪漫的,忧伤的,值得铭记的或希望被遗弃的。濮玉心中的城市是巴黎,她的故事却在蓉北,在一个名叫林渊的人的身上。每个英雄的身体里都住着一段不堪的往事。属于濮玉的英雄记忆是曾经那么偏执地爱过一个人。明知爱却不能在一起,是命中注定的命定。明知不能爱却在一起,是明知故犯的冥冥。他把她打入万丈深渊,却又为她建起另一片天堂。
  • 经济学就要这么玩:看微博,每天学点经济学

    经济学就要这么玩:看微博,每天学点经济学

    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有人研究经济学,引经据典让人不知所云,以致让我们很多人一听见经济学三个字头就大。其实,经济学很简单,也很有趣——只要你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它。《经济学就要这么玩:看微博,每天学点经济学》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将一些经济学常识和生活现象融合起来以“微博体”的形式向读者进行了介绍,一定让你在捧腹之余,掌握经济学的知识。
  • 供诸天科仪

    供诸天科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开国功贼(全集)

    开国功贼(全集)

    主人公年少时家道中落,饱经苦难,被迫落草,但始终在心底有着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在他身上,有着很多中国人的特性,追求安定的生活,为了生存努力经营。中国的坚韧和软弱在主角身上展现无遗。他和所有老百姓一样,希望天下统一,四海升平,不要有战乱,每个人都能吃饱,不要再出现“好人活不下去,坏人却能生存”的现象。这本书更多的是体现中国人为了生存而不懈努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