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10800000020

第20章 我的童年

一言引

如今,自传这一种文学的体裁,好像是极其时髦。虽说我近来所看的新文学的书籍、杂志、附刊,是很少数的;不过,在这少数的印刷品之内,到处都是自传的文章以及广告。

这也是一时的风尚。并且,在新文学内,这些自传体的文章,无疑的,是要成为一种可珍的文献的。

从前,先秦时代的哲理文,汉朝的赋,唐朝的律诗、绝句,五代与宋朝的词,元朝的曲,明朝的小品文,清朝的训诂,这些岂不也都是一时的风尚么?

《论语》、《孟子》、《庄子》之内,那些关于孔丘、孟轲、庄周的生活方面的记载,只能说是传记体裁的。它们究竟有多少自传的性质,在如今,我们确是难以断言。

以著作我国的第一部正式历史的人,司马迁,来作成我国的第一篇正式的自传,《太史公自序》,这可以说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当然,他的那篇《自序》,与我们心目中所有的关于自传这种文学体裁的标准,是相差很远的。

不过,由他那时候起,一直到清朝,我国的自传体文,似乎都是遵循了他的《自序》所采取的途径而进行的。

在新文学里面,来写自传体文,大概总存有两个目标,指引后学与抚今追昔。后学可以是自己的家人、学生,也可以是自己所研究的学问之内的后进,也可以是任何人。

我是一个作新诗的人。虽说也有些人喜欢我的诗,不过要说是,我如今是预备来作一篇诗的自传,指引后学,那我是决不敢当的。至于我的一般的生活,那只是一个失败,一个笑话——就作诗的人的生活这一个立场看来,那当然还要算是极为平凡;就一般的立场看来,我之不能适应环境这一点,便可以被说是不足为训了。

要说是抚今追昔,那本来是老年人的一种特权;如今,按照我国的算法,我不过是一个三十岁开外的人。

不过,文学便只是一种高声的自语,何况是自传体的文章?作者像写日记那样来写,读者像看日记那样来看。就是自己的日记,隔了十年、二十年来看,都有一种趣味——更何况是旁人的日记呢?并且,文人就是老小孩子,孩子脾气的老头子;就他们说来,年龄简直是不存在的。

二旧文学与新文学

记得我之皈依新文学,是十三年前的事。那时候,正是文学革命初起的时代;在各学校内,很剧烈的分成了两派,赞成的以及反对的。辩论是极其热烈,甚至于动口角。那许多次,许多次的辩论,可以说是意气用事,毫无立论的根据。有人劝我,最好是去读《新青年》,当时的文学革命的中军,是刘半农的那封《答王敬轩书》,把我完全赢到新文学这方面来了。现在回想起来,刘氏与王氏还不也是有些意气用事,不过刘氏说来,道理更为多些,笔端更为带有情感,所以,有许多的人,连我也在内,便被他说服了。将来有人要编新文学史,这封刘答王信的价值,我想,一定是很大。

大概,新文学与旧文学,在当初看来,虽然是势不两立;在现在看来,它们之间,却也未尝没有一贯的道理。新文学不过是我国文学的最后一个浪头罢了。只是因为它来得剧烈许多又加之我们是身临其境的人,于是,在我们看来,它便自然而然的成为一种与旧文学内任何潮流是迥不相同的文学潮流了。

它们之间的歧异。与其说是质地上的,倒不如说是对象上的。

三作小说

这还是十一二岁时候的事情。

那时候,在高小,上课完了以后,除去从事于幼年时代的各种娱乐以外,便是乱看些书。在这些书里,最喜欢的便是侠义小说。记得和一个同班曾经有过一种合作一部《彭公案》式的侠义小说的计划;虽说彼此很兴奋的互相磋商了许多次,到底是因为计划太大了。没有写……在那个时候,我们两个都是不出十四岁的少年。

除了旧小说以外,孙毓修所节编的《童话》也看得上劲。一定就是在这些故事的影响之下,我写成了我的第一篇小说创作。如今隔了有十七年左右,那篇,不单是详细的内容,就是连题目,我都记不清楚了,仿佛是说的一只鹦鹉在一个人家里面的所见所闻。

以后,也曾经想作过《桃花源记》式的文章,可是屡次都没有写成。

在新文学运动的这十几年之内,小说虽是看得很多,也翻译了一些短篇,不过这方面的创作却是一篇也没有。

据我看来,作小说的人是必得个性活动的,而我的个性恰巧是执滞,一点也不活动。

一定就是为了这个缘故,我在编剧、演剧两方面也失败了。

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和两个同班私下里演剧;准备,化装,排演,真是十分热闹——其实,那与其说是演剧,还不如说呛猛妗在这一次的排演里面,我还记得,我是扮的一个女子。七年以后,学校里面正式的演剧,我由一个女子而改扮一个老太婆了!

扮演老太婆的那次,我是一个失败的。一上了剧台,身子好像是一根木棍;面部好像是一个面具;背熟了的剧词,在许多时刻,整段的不告而别。居然有一个先生,他说我的老太婆的台步走得还像,也不知道他是安慰我,还是确有其事;因为,我的行步的姿态向来是极不优美的,身材不高而脚步却跨得很远,走路之时,是匆忙得很——我仿佛是对于四肢并没有多少筋节的控制力那样。至于我的两条臂膀,在走路的时候,摔出去很远,那更是同学之间的一种谈笑资料。

有时候,我勉强还可以演说,不料演剧的时候,居然是一塌糊涂到那种田地。这或者与我所以有时候可以写些短篇小说性质的小品文而却作不了短篇小说,是根源于同一种性格上的缺陷。

周启明所译的《点滴》,里面有一些散文诗性质的短篇小说;那一种的短篇小说,我看,或许便是像我这样性格的作诗的人所惟一的能作得了的。

四读书我是六岁启蒙的;家里请的老师;第一部书是读的《龙文鞭影》。只记得这是一部四字一句的韵丈史事书籍——关于它,我现在已经不记得其他的内容了。

书房在花园里;花园的那边是客厅。书房前面的院子里,有一个亭子。

老师大概是一个举人。我还记得,他在夏天里,是穿着一件细竹管编成的汗褂。

背不出书来,打手心的事情,大概是有——不过现在我是已经忘记了。只记得,有一次,那是读完了《龙文鞭影》以后,读《诗经》的当口,我不知道是那一页书,再也背不出来,老师罚我,非得要背出来,才放我下学。只剩下我一个人,在书房里面;听见自己的声音,更加伤心,淌眼泪。大概是到底也没有背得出来,有家里大人讨保放我下学了。

十几年以后,我每逢想起《诗经》这一部书的时候,总是在心头逗引起了一种凄凉的情调,想必便是为了这个缘故。

八九岁,读完了《四书》,以及《左传》的一小部分。就是在这个时候,学着作文了。

这是在离家有几里远的一个书馆里的事情。有一次,只剩下我一个人在馆里,心里忽然涌起了寂寞,孤单的恐惧,忙着独自沿了路途,向家里走去……这里是土地庙与庙前的一棵大树与树下的茶摊,这里是路旁的一条小河,这里是我家里田亩旁的山坡,终于,在家里前院的场地上,看见了有庄丁在那里打谷,这时候,我的心便放下了,舒畅了。

我的蒙馆生活是在十岁左右终止的。

我在学校生活的期间,在小学,在大学期间,都曾经停过学。在一个工业学校的预科里面读过一年书。在青年会里读过英文。

说起来很有趣味:我后来又有机会看到我在工业学校里所作的一篇《言志》课卷,那里面说,将来学业完成了,除去从事于职业以外,闲暇的时候,要作一点诗,读一些诗文——这诗,不用说,是旧诗的意思;这诗文,不用说,也是旧诗文的意思。

在工业学校里,教国文的先生是豪放一派的;他喜欢喝酒,有一个酒糟鼻子,魏禧的《大铁椎传》是他所特别赞颂的一篇文章。

后来,我又有过一个国文先生,有“老虎”之称;不过他谨饬些。便是在他的课堂上,在自由交卷的时候,我学着作新诗。虽说他是一个旧学者,眼光倒还算是开明的,对于我的新诗课卷,并不拒绝。

听说他,像教我《四书》,《左传》的那个书馆先生那样,结局很是潦倒。

我读书,是决不能按部就班的。课本,无论先生是多么好,我对于它们总不能感觉到一种特殊的兴趣,便是那种我自己读我自己所选读的书籍,那时候所感觉到的兴趣。

大概,书的种类虽然是数不尽的多,不过,简单的说来,它们却只有两个。它们便是,不得不读的,以及自己爱读的书籍。由报纸一直到学校内的课本,就是不得不读的书籍。至于自己爱读的书籍,那就要看“自己”是谁了。譬如,我是一个作文、教书的人,我自己所爱读的书,要是与一个工程师所爱读的来对照,恐怕是会大不相同的。不过,普天下的大我,它却是有一种书籍决无不爱读之理的;那一种便是小说。

我也是一个人,当然逃不出这定例。十二岁到十四岁,爱读侠义小说。十五岁左右,爱读侦探小说。二十岁左右,爱读爱情小说。

侠义小说的嗜好一直延续到十几年以后,英国的司各德,苏格兰的史蒂文生,波兰的显克微支,他们的侠义小说,我为了慕名、机缘等的缘故,曾经看了不少;实在是爱不忍释。

司各德各书,据我所看过的说来,它们足以使我越看越爱的地方,便是一种古远的氛围气,以及一种家庭之乐。家庭之乐这个词语,用来形容这些小说之内的那一种情调,骤看来或许要嫌不妥当,不过,仔细一想,我却觉得它要算是我所能找到的惟一的妥当的摹状之词了。

这一种家庭之乐的情调,并不须在大团圆的时候,我简直可以独断的说,是由开卷的第一字起,便已经洋溢于纸上了。或许,作者所以能永远留念于世人的心上的缘故,便在于他能够把这种乐居的情调与那种古远的氛围气有机的融合史蒂文生的各部小说之内,我最爱读的一部是The Master of Ballantrae。这篇长篇小说,与作者的一篇中篇小说,Dr.Jekyll and Mr.Hyde 以及一篇短篇小说《马克汉》,在精神上,似乎有孪生的关系。这三篇文章,我臆断的看来,或许便是作者对于他在一生之内所最感到兴趣的那个问题的一个叙述与分析。

显克微支的人物创造,Zagloba,与莎士比亚的Falstaff同属于一个人物类型,而并不雷同。

上举的各种侠义小说,有些可以叫作历史小说、心理小说,以及其他的名字;各书之内,除去侠义之部分以外,还有言情,社会描写等等成份。这实在是一切小说的常例。因为小说,与生活相似,是复杂的。小说之能引起共同的爱好,其故亦即在此。

侦探小说,我除去柯南道尔的各部著作以外,看的不多。至于他的各部侦探小说,中译本我是差不多全看完了,在十五岁的时候,原文本我也看过一些,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年龄的增加并不曾减退过我对于它们的爱好。

至于言情小说,我只说一部本国的,《红楼梦》。这部小说,坦白的说来,影响于人民思想,不差似《四书》、《五经》。胡适之关于本书的考证,只就我个人来说,并不曾减少了我对于本书的嗜好;潜意识的,我个人还有点嫌他是多事。这是十年前,我在看亚东图书馆本的《红楼梦》那时候所发生的感想。至于这十年以来,整年的忙着受课,教书,谋生,并不曾再看过这部小说。我看我将来也不会教到“中国小说”这种课程,所以,我只有把十年前的那点感想坦白的说出来;至于本书的评价,那自然有在这一方面专门研究的人可以发言。

杜甫的诗我是爱读的。不过,正式的说来,他的诗我只读过两次;并且,每次,我都不曾读完。第一次是由《唐诗别裁集》里读的一个选辑,第二次是读了,熟诵了全集的很少一部分,第三次是上“杜诗”课,第四次是看了全集的一大半。十五岁以后,喜欢杜诗的音调;二十岁左右,揣摹杜诗的描写;三十岁的时候,深刻的受感于社的情调。我买书虽是买的不多,十年以来,合计也在一千圆以上,比上虽是差的不可以道里计,比下却总是有余;说起来可以令人惊讶,便是,杜诗我只买过石印一部,要是照了如今我对于杜诗的爱好说来,一买书,我必定会先把习见的各种杜诗版本一起买到。

只要是诗,无论是直行的还是横行的,只要是直抒情臆的诗,无论作得好与不好,我都爱。

爱诗并不一定要整天的读诗。从前,在十八岁到二十岁的时候,曾经有过几个时期,我发过呆气,要除去诗歌以外,不读其他的书籍;现在回想起来,倒觉得有趣——不过,或许,我现在之所以能写成一点诗,我的诗歌培养便是完成于那几个时期之内。我是一个爱读诗,爱作诗的人,而在我所购置的已经是少量的一些书籍之内,诗集居然是更少;这个,说给那些还喜欢我的新诗而并不与我熟识的读者听来,他们一定是会诧异的。

我曾经作过一首题名荷马的十四行,算是自己所喜欢的一些自作之一……其实,这个希腊诗人的两部巨著,我只是潦草的看过,并不曾仔细的研究一番。在我写那首诗的时候,并不曾有原文的节奏、音调澎湃在我耳旁,我的心目之前只有 Elson Grammer School Reader里面的这两篇史诗的节略。这个,说出来了,一定会教读者失笑的,如其他是一个一般的读者;或是教他看不起,如其他是一个学者。

我是一个极好读选本的人。选本我可读了又读,一点也不疲倦;至于全集,我虽说在各方面也都看过一些,不过,大半,我只是匆促的看过一遍,就不看第二遍了。社甫与莎士比亚是例外。这两个诗人,读上了味道,真是百读不厌;从前,现在的无穷数的读者所说的话,我到现在已经恳切的感觉到,并非人云亦云的一种慕名语,我并且自己的欣幸,我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可以真诚的,深切的欣赏他们的诗歌的时期。他们的确是情性之正声。

说到不得不读的书籍,我是一个度过了二十年学校生活的人,当然,它们是课本了。在学生时期之内,我对于课本,无论是必修科还是选修科,是很不喜欢读的。现在回想起来,教育与生活一样,也是一种人为的磨练……我当初既是不能适应学校的环境,自然而然的,到了现在,我也便不能适应社会的环境了。

我真是一个畸零的人,既不曾作成一个书呆子,又不能作为一个懂世故的人。

同类推荐
  • 马恩列斯诗文选(孙更俊译丛)

    马恩列斯诗文选(孙更俊译丛)

    收集了马克思、恩克斯、列宁、斯大林的全集及选集等。主要有《我》、《绝望》、《夜行》、《智慧》、《答列宁之抗议》等。
  • 大轰炸 昆明血海记忆

    大轰炸 昆明血海记忆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发生了一件令我终生难忘的事情。一个偶然又偶合的际遇,不可思议地触碰到尘封岁月中那神秘的暗道机关,历史沉重的幕布,唰一下在我眼前猛地拉开,貌似沉睡但仍悄悄流淌着的苦难长河,顿如火山爆发,狂浪汹涌。惨烈,严酷,血腥……飕飕扑面而来。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55年初春的一天,当时,我正读小学五年级。和所有同龄的男孩子一样,春风一起,我们最疯魔、最快乐、最魂牵梦萦的游戏,便是放风筝。我所居住的青云街老宅毗邻翠湖,一到放学时间,大伙便涌向翠湖边各显神通。
  • 奇零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奇零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南侨回忆录

    南侨回忆录

    《南侨回忆录》是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至1945年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难时所写的回忆录,他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以真诚质朴的笔调,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做出的贡献,并陈述了他为发展教育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种种艰苦卓绝的奋斗。书中所记叙的事实,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历史。身处南洋,心向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日子,他领导南洋侨界筹款,抵制日货,并动员南洋侨界参与抗日运动。
  • 儿童诗园

    儿童诗园

    《儿童诗园》是英国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史蒂文斯森的一部优秀作品,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它是一部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诗歌,颇富童心童趣,清新活泼,天真纯朴。阅读这样的诗,可以使孩子们拥有一颗纯真、欢乐和向上的心。
热门推荐
  • 弃夫大翻身

    弃夫大翻身

    “曾经你对我爱答不理,如今我叫你高攀不起!”跪,“相公,人家错了,救救咱们的爹吧~~”--------------------------------------------------------男不情,女不愿,奈何指婚人的一句“天定姻缘”。逃不掉,碰不了,乱世中找到了彼此心中的火光。相府庶女任紫嫣,从小艰难负重的长大,遇到了同样人生不太顺遂的解丰,两人为着各自的人生而努力,到头来,尝遍了人间冷暖,唯有儿时的温暖和当下的救赎,成就了彼此这一世的风光与温情。--------------------------------------------------------任紫嫣x解丰,1v1,sc。女主性格慢热,学识丰富,善舞,从小被家族培养,使命感强。男主天资聪颖,处事圆滑,混世不争,乱世不慌,擅长扮猪吃老虎。原本想看两厌的一对,在经历了争权、战乱、清缴之后发现,再没有更适合彼此的人。
  • 霸道温情一点更好

    霸道温情一点更好

    她黎言兮大概怎么也没有想到,她会为了一个扳指嫁给他。楚斯曜那个神秘而熟悉的男人。一次意外,她成了顾夕然,s国十大家族顾家大小姐,原本以为会过上常人的生活,却陷入扑朔迷离之中。而楚斯曜原本与顾夕然并无交际,却因顾夕然换了一个芯子而纠缠。来自楚斯曜的喜欢,她不知从何而来。拨开迷雾之后的又会是怎样世界?
  • 夜路十年

    夜路十年

    本书的作者,童年丧父,又逢抗日战争,逃难、被困、饥饿一样不少,好不容易挨到新中国成立,参加了解放军,成为空军卫生员,后来转业到地方医院,成为交口称赞的好医生。他的一生,悲喜交加,起伏跌宕,不啻成大时代的一个缩影。在“民国范儿”成为流行语的今天,一位穿越民国漫漫长夜的老人却以亲身经历,讲述那个时代真实的颠沛流离、兵荒马乱。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修订版)

    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修订版)

    在新农村建设、乡村城镇化过程之中,“社区营造”之理念也随之回流中国。在文化保护的问题上,强调空间、呼吁居民享有知情权甚或参与权的社区(community)保护观念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正如人文区位学(Human Ecology)强调的那样,空间、人口和文化是一个社区的三个基本要素。
  • 我的老婆是一本书

    我的老婆是一本书

    突发好心的乔岚在救了落水之人过后阴差阳错的得到了一张纸“那张纸居然会说话,而且开口就叫我夫君!!”夫君,我帮你……夫君我们不如……夫君……“够了!我乔岚只想过平静的生活……”新书《全职城主》,欢迎光临
  • 不要糖,多放醋

    不要糖,多放醋

    俞虞在全校面前表白,结果只是一个赌约。陆风在全校面前表白,付出了一整颗真心。俞虞本来以为自己已经一无所有的时候,陆风强势的闯了进来。陆强:“回来继承公司,这一切都是你的,要什么有什么”陆风:“想都不用想,不可能”俞虞:“我想当陆太太”陆风:“爸,我回来了,公司交给我你就放心吧”陆强:“……”他爱惨了她,她深爱着他。他步步紧逼,纳她入怀,却不知其实她早就对他动心
  • 教育何为?

    教育何为?

    尼采唯一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周国平翻译并撰写长篇精彩导读。为了生存,人必须学习,但任何只把谋生方式树为前景的教育,绝对不是真正的教育,而只是一份指导人们进行生存斗争的“说明书”。尼采150年前的教育观点,成为全球现代教育的超级预言,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
  • 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8年11月23日,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 伊泽瑞尔的成神之路

    伊泽瑞尔的成神之路

    《伊泽瑞尔的成神之路》是一部史诗级英雄联盟背景玄幻题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