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19900000005

第5章 起名文化与风俗演变(1)

起名历史轨迹

名、字、号是一定时代的文化现象,它们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特征。相传,原始人在夜晚相遇,无法辨清对方,便要用口喊一个代号,以证实对方的身份,故“名”是从“夕”从“口”会意而来的字。名的作用是区别“我”和“他”。

在中国的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它与众不同的命名方法和规范。商殷帝王是取地方名商辛为自己的名。

西汉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整个社会充满雄阔宏大、蓬勃向上的气象,这种向上的社会意识反映在命名上,就出现了用“超”、“彪”、“雄”、“霸”、“胜”、“武”等充满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的词语来命名的现象。如班超、班彪、杨雄、黄霸、夏侯胜、苏武等。

当张道陵的道教盛行时,上层贵族和文人又沉迷其中,所以在起名上多用“之”、“道”等字,甚至父子三四代人的名中都用“之”字。如大书法家王羲之家族的成员,名为晏之、羲之、献之、胡之、耆之、羡之、彪之、彭之等。魏晋六朝人名常选用“之”字,如司马让之,刘式之,顾恺之、孔遥之。由当时士大夫对“之”字的毫不避讳,可窥出那时流行“之”字名的社会风气。

在王莽执政时,王莽实行双字名之禁,提倡单字名,在人们的观念中存在着对双字名的鄙视,当时的人认为起双字名给人以低贱的印象。王莽政权垮台后,取单字名的习惯一直延续了300多年,因此《后汉书》和《三国志》里面的人名几乎是清一色的单字名。

唐朝又流行表示排行的名字,如张十三建封,卫十八处士,朱十二娘,因此,杜甫的《草堂诗笺》中的称呼满眼都是行第名字。而唐代的女名多用“娘”字,如姜三娘,江十二娘,刘一娘,胡二娘,朱十二娘。

宋代,许多人都喜欢故作老气横秋之态。这种故作成熟稳健、悠然自得的社会心理影响到起名上,使得社会上流行表示老态意蕴的名字,具体表现在起名时多用“老”字、“叟”字和“翁”字等,如孟元老,刘辰翁,徐荣叟等。就连号称独步诗林的陆游,也得一时风气之先,自号“放翁”。

宋代时已有运用五行理论起名的方法。此法影响深远,鲁迅有一篇小说《故乡》,曾涉及用五行起名的方式。鲁迅在小说中描写道: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胯下逃走了。这少年便是闰土。

历史之水滚滚流进20世纪,清朝严复翻译的《天演论》风行一时,为知识界广泛接受,一时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了最时髦的话题。这也明显影响到当时人们在起名上的倾向,如陈明字“竞存”,秋瑾字“竞雄”,胡适字“适之”,此外,还有李天择、张竞生等名字。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余年,起名之道也是五花八门,常常新式、旧式、半新半旧式同时并存。虽然如此,不同时期的名字依然有其“典型名字”,这是由时代特色所赋予和决定的。

1949年以来,中国人命名可以归纳成迥然有异的四种主要的类型:一种为传统式的人名;一种为标语口号式的人名;一种为诗意化的人名;一种为中西合璧式的人名。

从以上各代的起名习俗上,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潮流对起名有巨大的影响。

古人起名的习俗

古人总是试图通过名字来承载自己的志趣、追求、希望、抱负、排行、地位、吉祥、长寿等多方面的信息,因此,古人在起名字时,都尽量从字的音、形、义、阴阳五行、八卦等多方面考虑,从而能使自己的名字在他人的视觉、听觉和意念上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他人能领悟到当事人姓名的深刻蕴意。

古人起名的习俗,大概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光宗耀祖与强调道德规范

中国人在起名时非常看重伦理道德和功业,常以强调道德规范与建功立业的字入名,以“德”命名者有曹孟德、刘玄德、朱德;以“仁”命名者有曹仁、耿庆仁、王守仁、李宗仁;以“义”命名者有李义府、李义山、刘义隆、刘义庆等;以“忠”命名者如杨国忠、韩世忠、张献忠等;以“孝”命名者有郭奉孝、方孝孺等;以“信”命名者有韩信、李信等;以“谦”命名者有吕祖谦、于谦等;还有起字义为光宗耀祖的名字,如汤显祖、宗敬先等。

2.祈福

选择表示吉祥、福禄和预兆事业发达的字起名。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的,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所以古人在起名字时,具有强烈的情绪意义,借助命名表达对优裕生活和高贵地位的祈求,或者抒发命名者的情感,如李广利、刘传富、李开富、罗福寿、范新科、李福厚、唐殿魁、黄知榜、李秉贵、钱运高、孙寿康、孙元发等。

3.尊古敬宗

古人命名时也“信而好古”,表达出对古代文化制度和人物的敬仰,其具体方式是在名字前加上如希、尊、学、宗、敬等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如曹子舆,字希孟,此名来源于对孟子的景仰(孟子,名柯,字子舆);吴中旦,字希周,此名因仰慕周公旦而起;范学朱,字用晦,由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字“用晦”而来;雷渊,字希颜,由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中的“颜回”之名而来。有些仰慕先贤古圣者,则直接在名字中间加仰、慕、宗等字,如钱宗尼,张慕渊,李敬舆,鲁希良,聂景白等。在敬宗方面,避讳自己的先祖与上司的名号,其一是汉族传统极讲辈分,故各家族都有谱辈口诀,以供后代排辈起名。其二是由汉族文化特殊性决定,汉姓承继父姓,然后再起一个本人的名字,在封建制度下,别说不能与自己的祖宗、上司同名,甚至连称呼的权利都受到限制。

据《清稗类钞》记载,慈禧垂帘听政时,一次新科进士廷考的试题为“麦天晨气润”,于是一个进士诗中用了“翠浪”二字。阅卷者见后,大为惊恐,原来慈禧小名叫翠妞儿,馆阁中应试,均避“翠”字。这份考卷诗文俱佳,所以有人拟为其周全,但京城俗语“浪”指妇女风骚,用“翠”字已犯忌讳,何况“翠”“浪”合用呢!倘进呈太后,恐触“圣怒”,没有人敢于担当,此卷遂被摈弃。为避慈禧之名的“国讳”,一个新科进士的前程就此断送。

4.消灾

通过起名表达消灾去病、逢凶化吉的愿望,如霍去病、洪秀全、辛弃疾等。咸丰年间,在广东花县诞生了一个男婴,起名为洪仁坤。洪仁坤长大后参加科举考试,接连三次名落孙山,第三次落榜后,他就病倒在家,卧床不起,久治不愈,为了使身体得以康复,改名叫洪秀全,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太平天国革命的领导者。

5.添寿

人总是希望生命越长越好。古时生产力低下,人的平均寿命比今人短几十年。于是,古人对生命的执著和祝愿,有时也通过命名表现出来。所以在起名时喜用“寿”字,如毛延寿、张承寿、徐增寿、潘天寿等。另外,喜以延年、万年、永年、龟年,万龄、松龄、鹤龄为名字的人也很多。

6.双名制、多名制

在传统上,实用性的双名制和多名制广泛应用于中国汉族文人和少数民族中,成为人们的一种习俗。一些雅士、谋士、文人在著书立说,往来于社会各界时,常用笔名、艺名、别号;与亲朋好家交往时,多用诨号、小名;在官场上多以官职相称。在中国古代,汉族具有事实上的文化优势,少数民族不仅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等方面与汉族融合,而且还在起名时实行汉族—本族双名制或多名制。双名制或多名制的使用,主要与适应环境、方便交际有关,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名字以达到方便社会活动的实用性目的。

古人也有择“字”习惯。

古人的字与名有着密切的联系,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二者互为表里。《颜氏家训》中有“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之说。

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字或二字作为名就算完事。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

但是,在中国古代,名字包括“名”、“字”两部分,“名”与“字”各有各的功能和作用,既可各自独立,又可相互依存,不可混为一谈。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周礼·檀弓》称:“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这一礼制,秦汉以后没有严格继承下来,不过在汉语系统里却影响深远。直到今天,说年轻女子尚未定亲者,人们还习惯用“待字闺中”的成语,就是这种古制的文化遗存。

中国人取字习俗从“五四”运动以后开始走向衰退,其原因是新文化运动对陈腐观念的冲击,人际交往中称名逐渐被人接受。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取字习俗便自然消亡了,现在的人们对“字”逐渐陌生了。

人一出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有什么顾忌;但直呼成年人的名,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之一。

什么是姓名

姓名是代表人的符号,是人们彼此相区别联系的代号,现代中国人的姓名,是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的。

姓,又叫姓氏。姓氏是血缘关系的标志,是表示家族系统的称号,为一个家族或部分有血缘关系的人所公用。但姓氏本身很复杂,有的姓氏出现很早,有的姓氏出现较迟,新的姓氏还在不断产生。

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约四千余年。中国人的姓名,在文字创立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诞生。那时的人名,仅是个人的语言代号。文字产生之后,姓名才具有了个人文字标志的功能。

神话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的英雄、创世的巨人,他们的名字早在文字创立之前就流传在民间,只是到了文字产生之后,这些神话传说的名字才被整理出来,载入史册,如盘古、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等。

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姓,属于会意字,即利用已有的字,依据一定的逻辑加以组合,表示一个新的概念。在甲骨文、诅楚文(战国时秦国刻石文字)中,“姓”字即由女、生组合而成。在金文中,姓字由人、生组合而成。

可见,古代“姓”和“生”通用,有时还特指生子。东汉刘熙的《释名》说:“女生为姓,谓子也。”三国魏张揖的《广雅·释亲》说:“姓,子也。”清朝的王念孙对此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姓者,生也,子孙之通称也。”就是说一个人生而有姓,同一血统的子孙同姓。

关于“姓”字的原始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大意是说“姓”是与“生”俱来的,即人一生下来就有了“姓”。“姓”这个字是由“女”与“生”两部分构成的。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这里的“女”,即“母”,“女”“生”,就是“生母”。人的生命是“生母”给予的,人的“姓”也要从“生母”,即“生母”姓什么,子女就是姓什么。姓名学的研究者一致认为,华夏之“姓”产生于远古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时期,“姓”字的创造,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特点。

那时候,几个有血缘关系的成员组合成了原始集体——氏族。氏族就是同姓同祖的大家族。氏族里的男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当时“母亲”是最神圣的,而始祖母则是氏族的主持者和领导者,起着维系氏族血缘团结的重要作用。生活在母权制时代,“姓”自然要与母亲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姓从“生母”的历史根源,也是“姓”产生子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印记。

上古时期创立姓氏的主导思想是以生母为本位,以女性为核心。许多有关姓氏起源的传说以及最古老的一批姓氏用字,都是这个基本意识的反映或体现。

中国古人的名非常复杂。刚出生的孩子有小名,又叫乳名;以后要取正式名,或者叫大名、官名、学名;成年后又要取一个与名互为表里的字,又叫表字。一些学者或者有身份的人又有号,称为自号、别号;有的人还有绰号;和尚、道士有法号,道号;作家有笔名;搞戏剧舞蹈的有艺名;做大官的活着有封号、官号,死后有谥号;皇帝有尊号、徽号、年号、庙号、陵号。说到具体的人名,有一个字的单名,有两个字的双名,还有多字的名。又有表示辈分、支派、长幼的专门用字或偏旁。

各种各样的名字都有着各自的意义。中国人名是一种艺术学和心理学的完善结晶。

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人的名字渐渐成为一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有着深刻的含义。中国人的名字(包括姓氏),多数是由二至四个汉字组成的。这些汉字,可以组词,连词成句;可以摹状,抒情,言志;可以比喻,象征,用典;可以美声,造型,斗智,其表达功能是丰富多彩的。

因此,在中国,人的名字绝对不是单纯的“称谓”、“符号”或“代号”。好的名字可以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歌,一篇座右铭,一声美好的祝福;也可以是一片理想的彩云,一道真理的闪电,一阵夏日凉风,一场心灵的春雨。有的名字凝结着伟人之志;有的名字深含着哲人之思;有的名字构思巧妙,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好的名字音、形、义俱佳,智趣隽永,是具有千古不朽的魅力的艺术品。

同类推荐
  • 遇见快乐的自己

    遇见快乐的自己

    结合当代社会现状,从心理学的角度,赢视人们的内心世界,在一个个经典故事中聆听心灵的声音,让你遇见快乐的自己,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我,帮助人们打开快乐的心门,点亮快乐的十盏灯。
  • 赢在追求卓越

    赢在追求卓越

    同样的精彩,不同的传奇。《赢在追求卓越》中12个不同的领域,12名成功企业家,他们的起伏经历、人生态度、经营方略、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帮你点亮管理智慧,重振创业梦想,让你的人生告别平凡。
  • 改变自己习惯上的弱点

    改变自己习惯上的弱点

    《改变自己习惯上的弱点》是由布德编著的《改变自己习惯上的弱点(习惯能够成就你的未来)》。《改变自己习惯上的弱点(习惯能够成就你的未来)》认为:其实,成功人士不见得比其他人更聪明,而是习惯上的优点使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天赋,但是,习惯上的优点却让他们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准备充分;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不成功者更有决心或更加努力,但是,习惯上的优点却放大了他们的决心和努力,并让他们更有效率、更具条理。
  • 姑娘,你有权活得体面

    姑娘,你有权活得体面

    林一芙的观点:《打败爱情的,是我们的想象力》:因为“想象”而结束爱情的人,远比因为爱情本身已不存在而分手的人多得多。何必因为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磨难,去否定苦心孤诣经营而来的爱情?又何必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就提前宣布爱情的夭折?《在爱里妥协,才不是怂呢》:强求他人爱屋及乌本身就是另类的“道德绑架”,但不爱亦可以尊重。但真正的爱情会成为契约,让相爱的人互相接受与理解。《如何才能拥有恋爱力》:有了“恋爱力”,你不一定马上能谈一场美好的恋爱,但可以收获一个在任何一种感情中最美好的自己。
  • 优秀的人从来不会输在表达上

    优秀的人从来不会输在表达上

    本书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和深厚的理论,深层挖掘不会表达的原因,打破不会沟通的障碍,帮助你建立强大的表达能力,迅速从不会说到言之有物,从说话枯燥无味到妙趣横生,从“被人说服”到“说服别人”,从少言寡语到谈判高手……帮助你打造属于自己的说话之道,使你在生活中获得幸福感,在工作中获得认同感,成为一个优秀的表达者。
热门推荐
  • 超行尸走肉

    超行尸走肉

    在这个满目行尸的世界,人性的阴暗面在大灾难前暴露无遗,人类在其中苟延残喘,带来毁灭和灾难的不仅仅是那些行尸走肉,还有活人间的相互争斗,这才是如临末世的绝望。——行尸走肉
  • 花娇

    花娇

    郁棠前世家破人亡,今生只想帮着大堂兄振兴家业。裴宴(冷眼睨视):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这小姑娘的总在我面前晃来晃去的,难道是觊觎裴家宗妇的位置?郁棠(默默流泪):不,这完全是误会!我只是想在您家的船队出海的时候让我参那么一小股,赚点小钱钱……
  • 末日里的死亡通知

    末日里的死亡通知

    世界末日来临,所有精英人类已搬去GJ536b星球居住,利用磁场控制拉近了GJ536b与主恒星GJ536的距离,改变轨道,使得GJ536b星球的自转周期更接近于地球。地球上的高科技也因此跟着全部搬去了GJ536b星球,如今的地球苟延残喘,丧尸病毒也在精英们搬走的同时爆发。世界末日已然降临,而那些搬去GJ536b星球的精英们,却在那颗崭新的星球上或者优渥惬意的日子,他们是传说中的神仙在世,招手一桌美食,出门腾云驾雾,他们俯瞰地球指指点点,地球不再是他们的家园,眷恋的故土,而是沦为了可以娱乐的游戏空间,提供发泄斗兽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神明来到崩坏世界

    神明来到崩坏世界

    我叫程星浩,我是一位普通的游戏宅。突然有一天一个穿黑衣斗篷的奇怪的人,他说他是一个神时日已不多还说要让我传承他的意志,然后就一言不合就捅了我,然后我就死了。醒来时一位穿白色长袍留长发男子自称那把剑的剑灵,还称我为主上。但在只是发生的事之中,我瞬间知道了一些事情,也知道这份属于神的力量背后的代价是什么。是终结还是继续了……Ps:群号720231597PS:友情提示本书带毒,谨慎阅读。PS:算是作者的黑历史了,毕竟是第一次写书,文笔和逻辑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的。
  • 毒牙魂

    毒牙魂

    毒牙,是军魂。毒牙,也是舒凡心中的羁绊。
  • 我是超级优等生

    我是超级优等生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就会主动地学习,改变老师和家长“要我学”的被动情景,变成渴望求知的“我要学”的积极心态,从而为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且为达到目标而专注努力。
  • 大荒虚神

    大荒虚神

    那一声惊雷,打破星海深域,被封锁的命运,束缚众生规则再次降世。
  • 四福晋之死

    四福晋之死

    作为一个80岁的老太太,赵云表示穿越什么的最无趣了,只是她不得不穿越在不同世界里,对付各路渣人。第一次穿成四福晋,赵云果断地坑了四阿哥一把……穿成顺治,康熙,乾隆娘,八爷……现在进入帝王版图,穿成秦始皇,汉武帝,刘秀,曹操,孙权……混乱了啊!
  • 统万城

    统万城

    老赫在靖边县界上接我。这是陕北的礼节,送人和接人都在县界完成。我和老赫多次通电话,见面后没有任何陌生感。但他的样子,与我想象的却完全不一样,电话里的老赫给人感觉土里土气,应该穿一身“中山装”,或是羊皮袄、“羊肚肚”,但真实的老赫却是西装笔挺,扎着一条耀眼的红色领带,金丝眼镜在阳光下高傲地闪亮,再加上打理得体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政府部门的接待干部,极像是西北地区的一位学者型的老板。米脂县上的人跟老赫打完招呼,正式说,我们把老武交给你了。老赫扶了扶眼镜,笑说,回吧。我发现老赫爱笑,笑起来的老赫看上去和蔼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