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37300000002

第2章 论语

东方圣经,千古哲理

敬重自己最好的方式是敬重他人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如何获得他人的尊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许多人会这样认为:只有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钱、更硬的拳头,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使自己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敬畏。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对于青少年来说,到底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为自己赢得别人的尊敬?让我们来看看南怀瑾老师是怎么理解的。

“君子不重则不威”看起来似乎是说你自己不庄重,那么你在别人面前也就没有了权威、威信。如果这样理解,那么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一群“伪君子”:几个“老夫子”式的人物在谈天说地,忽然走进来一个晚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老夫子”们赶紧收敛了笑容,正襟危坐。这就是受到朱熹影响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如果孔子知道了后世他的学问是这样被注解,肯定要着急坏了。

之所以会有如此的错解,南怀瑾老师认为这是我们受了朱熹的影响。

南怀瑾老师认为这是孔子在告诉世人关于自重与尊重他人的处世哲学。“君子不重则不威”就是说一个不知道自重、没有自尊心的人是做不好事情的。不仅“不重”则“不威”,而且做学问也不牢靠。而“无友不如己者”的解读就更有特点了,从前的宿儒们告诉我们:“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如果这样理解那就错了,孔子也就太势利了,我们的祖先又何以称之为“圣人”呢?

根据南怀瑾老师的解释,我们得以窥见孔子的真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以要学会敬重他人。如此说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连贯的意思,做人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别总是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轻视他人的人也会被他人轻视。

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交往都是互相映照的,你敬我一分,我还你三分。

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那么最好的方式便是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三国名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擂鼓三通斩蔡阳,“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耳”。

然而,这位叱咤风云、威震三军的一世之雄,下场却很悲惨,居然被吕蒙一个奇袭,兵败地失,被人割了脑袋。

关羽兵败被斩的最根本原因是蜀吴联盟破裂,吴主兴兵奇袭荆州。

吴蜀联盟的破裂,原因很复杂,但与关羽其人的骄傲,不懂得尊重他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诸葛亮离开荆州之前,曾反复叮嘱关羽,要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但关羽对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瞧不起东吴,也瞧不起孙权,致使吴蜀关系紧张起来。

关羽驻守荆州期间,孙权派诸葛瑾到他那里,替孙权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求结两家之好”,“并力破曹”。

这本来是件好事,以婚姻关系维系补充政治联盟,历史上多有先例。如果放下高傲的架子,认真考虑一番,利用这一良机,进一步巩固蜀吴的联盟,将是很有益处的。但是,关羽竟然狂傲地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嘛,又何如此出口伤人?试想这话传到孙权那里,孙权的面子如何挂得住?又怎能不使双方关系破裂?

关羽的骄傲,使自己吃了一个大大的苦果,被自己的盟友结束了生命。

俗话说: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

以尖酸刻薄之言讽刺别人,只图自己嘴巴一时痛快,殊不知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

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那么多的矛盾纠葛,往往只是因为有人逞一时之快,说话不加考虑,只言片语伤害了别人的自尊,让人下不来台,别人心中怎能不燃起一股邪火?

有了机会,反咬一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孔子的大弟子子贡曾形容他的老师“温、良、恭、俭、让”,这五字真经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修行。其中的“恭”就是恭敬,对任何人都怀有恭敬之心,自然别人也就对你敬让,更少有被人记恨在心的事情发生。

对于年轻气盛的青少年来说,学会敬人,才是敬己的最好方式。

应该缓行的“特立独行”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为政》

特立独行,张扬个性,是青少年们最多的呼声。跟别人穿不一样的衣服,留不一样的发型,说不一样的话,做不一样的事——仿佛只有与众不同,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行为真的是明智的吗?听听南怀瑾老师的解释。

孔子一向提倡做人要讲分寸,不能剑走偏锋。他在《论语·为政》篇中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从前的学者认为孔子所说的“异端”就是老子的思想,认为你要是走老子的那条路就将要受害啦。其实不然。在春秋时代,那时候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并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它只是“百花”中的一朵亮丽之花。而且孔子在《论语》中还说过这样的话:“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在这里孔子提到了自己尊敬的两个人——“老子”和“彭祖”(传说中的一个长寿老人),历史上更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记载。所以过去一些学者对于“异端”的解释是不正确的。在南怀瑾老师看来,孔子的意思是这样的:做官也和做人一样,做人不要太走极端,不能表现得过于“特立独行”。做任何事都要合乎“礼仪”,有合适的言行举止,否则“斯害也已”。

这样看来我们明白了,这和孔子一向主张的“中庸”思想比较一致、可信。不过时下一些年轻人可不这样想,他们最喜欢谈的就是张扬个性。他们最喜欢引用的格言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如今的种种媒体,包括图书、杂志、电视等也都在宣扬个性的重要性。曾几何时,个性已经成为独特、怪异的代名词,过度张扬的个性在不知不觉间伤害了别人,更毁灭了自己的前途。

人活着确实该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不过如果为了个性而个性那就得不偿失了。如果你显示出自己要逆潮流而行,神气活现地炫耀你反传统的观念和怪异的行为方式,那么,人们会认为你只是想哗众取宠,而且他们还会因此而轻视你。他们会找出一种办法惩罚你,因为你让他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如你。过分“特立独行”是危险的,不妨让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差不多,你就不会受到太多的阻力。

《庄子》中有一段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只特立独行的猕猴,它非常喜欢表现自己,处处都要显得与众不同。

有一日,吴王乘船在长江中游玩,登上猕猴山。原来聚在一起戏耍的猕猴,看到吴王前呼后拥地来了,立即一哄而散,躲到森林与荆棘丛中去了。

但这只“特别”的猕猴,想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它在地上得意地旋转,旋转够了,又纵身到树上,攀援腾荡。吴王看了不舒服,就展弓搭箭射它,它从容地拨开射来的利箭,又敏捷地把箭接住。它并不清楚,这种炫耀对掌握天下生杀大权的君王是种侮辱,吴王脸都气红了,命令左右一齐动手,箭如风卷,猕猴无可逃脱,立即被射死。

吴王回头对他的友人说,这灵猴夸耀自己的聪明,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视本王,以致丢了性命,这完全是它咎由自取。

可悲的猕猴过于迷恋出头冒尖的感觉,一味张扬,表现自我,浑然不觉自己的行为是多么怪异、幼稚。它的目的达到了,它的确引起了所有人甚至一位君王的注意,可惜这种注意带来的是负面看法和评价。这只猕猴成了众人反感、厌恶的对象。

“与众不同”造成了它的命运悲剧,这不得不使我们引以为戒。

俗话说得好,“出头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以卖弄、炫耀为爱好的人必将品尝自酿的苦果。这就是孔子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意义。“烦恼皆由强出头”,这个“强”,一指“勉强”,也就是说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却勉强去做某些事,固然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成功,但这可能性实在太低,结果往往不但失败了,还会招来嘲笑和白眼。“强”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指你的能力虽强,但外部环境、条件尚未成熟,“大势”不和,机会不来,此时出头,必将遭到别人的排挤和打压,仇恨的种子从此栽下,冤冤相报却又何苦来哉?你我本一般,为何独露脸?纵有千般术,难躲暗中箭……

成功做人是要“外圆内方”,而不是为了表面的“个性”,肤浅地表演自己的不随潮流,这样只会让自己吃尽苦头。为逞一时之快而不顾后果真是个危险游戏,青少年们一定要记住这个道理。

远离他人不满的良方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论语·宪问》

现代社会讲求合作,也讲求个性。对于许多青少年来说,先要满足自我才是最大的真理,他们发明这样的“名言”: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别人不管不顾,是许多青少年的通病。这样的后果是招致别人的不满,最终影响自己的发展。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是一个性格比较清高的人,悟性也好,最突出的特点是口才好,有才气。但是有才华的人通常会有一个毛病,就是对人求全责备,总是以很高的标准去要求他人。而且因为自己才华横溢,往往就对很多人看不上眼,口出狂言、妄言也是常有的事。子贡大概也有点说话爱刻薄的习惯,不懂得委婉、含蓄,这样脱口而出的话伤人也是在所难免。《红楼梦》中林黛玉才高八斗,但是说话就有点得理不饶人。南怀瑾老师认为子贡也这样,他爱“方人”,就是说话刻薄,不够婉转。所以孔子听说了以后,就说:“子贡对人说话这样,他还能成为贤人吗?换作我,我就没时间去对人吹毛求疵。”

有人说最快能到达终点的不是最直接的方法,而是迂回曲折的道路。说话也是这样,最柔软的话才能让人听进去。如此说话,就能减少因为过于直接而让人心生不满的概率。老子也曾说过“上善若水”的名言,就是说水是天下至柔之物,却也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事物,几乎无所不克、无所不摧。说话最好也要像流水一样,轻柔的东西最能获得他人的心。

人到老年时,柔软的舌头尚在,但坚硬的牙齿却脱落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柔软的东西比刚强的事物更有生命力啊!

商容疾据说是纣王时的大夫,因屡次直谏荒淫无道的纣王,结果遭到贬谪。后来纣王剖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商容疾感到心寒,便躲进深山之中,避世隐居,不问世事。武王灭亡商朝后,天下大定。周室表彰商容疾,想召他出山,商容疾婉言谢绝。他遗世独立,静心养性,修得一副道骨仙颜,虽然年岁已过数百,仍然精神矍铄,面色如童。到了春秋末年,老子降世,商容疾知道他不是平凡人物,便收他为弟子,传授他天地玄机、处事妙道,所以老子后来成为一代圣人。

却说有一次,商容疾得了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老子匆匆赶来问候老师。他先询问了老师的病情,然后对老师说:“先生的病确实很重了,有什么教导要嘱咐弟子的吗?”

商容疾说:“乘车经过故乡的时候要下车,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过故乡而下车,大概是表示要不忘故乡吧?”

商容疾说:“对了!那么,经过高大的古树的时候,要快速地走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子说:“经过高大的古树要快速地走过,这大概是说要尊敬德高望重的长者吧?”

商容疾说:“是啊!”

他又张开嘴给老子看,说:“我的舌头在吗?”

老子说:“在。”

商容疾又说:“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不在了。”

商容疾说:“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说:“舌存而齿亡,这不是说刚强的东西已经消亡了,而柔弱的东西还存在吗?”

商容疾说:“说得好啊!天下的事理正是这样。你没看见那水吗?天下万物,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积水为海,则广阔无际,深不可测,大至于无穷,远极于无涯。百川灌之,无所增加;风吹日晒,没有减少。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没有它不能生长,百事离开它不能成功。奔流起来不可遏止,无形无状不可把握。剑刺不能伤害它,棒击无法打碎它。刀斩不会断,火烧不能燃。锋利无比,可以磨灭金石;强健至极,可以承载舟船。深可渗进无形之域,高可翱翔于缥缈之间。涓涓细流回旋于川谷之中,滔滔巨浪翻腾于大荒之野。水为什么能够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因为它柔软润滑,所以能够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攻坚克强,无可匹敌。弱而胜强,柔而克刚,世上没人不知,然而无人能行。你明白了吗?”

老子说:“先生说得太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确实是万世不易的定理。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脆弱,死后尸体就变得僵硬坚挺。草木活着的时候,又柔又软,一死就变得枯槁坚硬。所以,刚强的东西是走向死亡的东西,柔弱的东西是生机勃勃的东西。军队太强大,容易被消灭;树木太坚硬,容易被吹折。两国相争,弱国胜;两仇争利,柔者得。皮革太坚固,容易破裂;牙齿比舌头硬,所以先消亡。坚强的东西能胜不如自己的东西,柔弱的东西则克超过自己的东西。所以强大的东西处于劣势,柔弱的东西居于上风。积弱可以为强,积柔也可变成刚。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商容疾面露慰藉的笑容,说:“你已经得到大道了。天下之理都已被你说尽了,我还有什么需要留给你的呢?”

其实圣贤的道理有很多都是相通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易经》中也谈到了太刚易折的道理,所以天下最厉害的事物往往不是最刚强的,而是看起来最柔软的,因而才有柔能克刚之说。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和众多的人交往,借助语言的沟通人们才得以互相了解与帮助,而说话就显得尤为重要,稍微不慎就会引起他人的不满。语言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会伤人伤己。有一则寓言可以教会青少年这样一个道理——能让人甘心脱下衣服的不是寒冷的北风,而是温暖的南风。

真正的行善不留痕迹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论语·先进》

行善是一种艺术,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施舍,也不是一种虚伪的作秀。如果没有选择正确的方式,往往会伤及别人的自尊心,好心也会办成坏事。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善心起到好的作用?让我们来看看大师怎么说。

子张问怎样算是一个好人,怎样做才叫行善。孔子的答复是“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如果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讲就是这样的:不踏一丝痕迹,也不进入房门,走进屋内。如果照字面这样解释,那做个好人太不容易了。什么叫“不践迹”呢?南怀瑾老师认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用道家中庄子所说的“灭迹易,无形地难”来加以理解。古人的文字非常简练,但是解释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大概这也是后来的人常常有不同理解的缘故。南怀瑾老师对此的理解是这样的:好比一个小人干坏事,我们在电影中也时常看到那些坏人的做法。他们一般在作案的时候要戴上手套,做了之后还要搞个毁尸灭迹之类的,这就是“灭迹易”。但是他们在躲避警方追捕的时候却心生恐惧、不安,虽然他们在外表上让你一点也看不出来他们内心的脆弱,没准儿嘴巴还很硬气,这也是孔子说的“小人,色厉内荏”。不管在外在上显得如何天衣无缝,但是内心总是有负罪感,只有自己才清楚那种惶恐不安的感觉,这就是“无形地难”。解释了庄子的这一句话,也就懂得了孔子所说的“不践迹,亦不入于室”的深意。孔子是说一个真正行善的人是不会让人感觉到他的痕迹的,换句话说孔子是针对有的人做好事是希望别人对他感恩戴德,或者总是希望别人能看见他做了好事,那么这样的人其实并不算是真的好人。孔子对于行善的标准还是很高,有点像今天我们所说的“做好事不留名”的味道,但是比这个的标准又要强一点,孔子还强调了做好事应注意方法,比如你伤害了别人的自尊,那你的行善就不能算是行善,起码在孔子那里是通不过的。

有一家卖布丁的商店,每年到圣诞节的时候就将许多美味布丁摆放成一排。你可以选择最适合你口味的布丁,他们甚至还允许你先品尝,然后再做决定。

海特常常想,会不会有些根本不打算买布丁的人利用这个优惠的机会白吃呢?有一天,他向女店员提出了这个问题,才得知的确有这样的事情。

“有这样一位老先生,”她说,“他几乎每星期都来这儿尝一尝每一种布丁,尽管他从来不买什么,而且,我怀疑他永远也不会买。我从去年,甚至前年就记住他了。唉,如果他想来就让他来吧,我们也欢迎。而且,我希望有更多商店可让他去品尝布丁。他看上去好像确实需要这样,我想大家都不会在乎的。”

就在她跟海特说着话的时候,一位上了年纪的先生一瘸一拐地来到柜台前,开始兴致勃勃地仔细打量起那一排布丁。

“哎,那就是我刚刚跟你说的那位先生,”女店员轻轻地对海特说,“现在你就看着他好了。”说完,又转身对老先生说:“您想尝尝这些布丁吗,先生?您就用这把调羹好了!”

这位老先生衣着破旧,但很整洁。他接过调羹,开始急切地一个接一个地品尝布丁,只是偶尔停下来,用一块大大的手绢擦擦他发红的眼睛。

海特看到他的手绢已经完全破了。

“这种不错。”

“这种也很好,但稍稍油腻了一点。”

海特想:看起来,他真诚地相信自己最终会买下一个布丁。他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是在欺骗商店。可怜的老头!也许他过去有钱来挑选自己最爱吃的布丁,如今他已家境破落,所能做到的也只是这样品尝品尝了。

海特突然动了同情心,走到老人跟前说:“对不起,先生,能赏个脸吗?让我为您买一只布丁吧。这会让我深感欣慰的。”

听完海特的话,老先生好像被刺了一下似的往后一跳,热血冲上他那布满皱纹的脸。

“对不起,”他说,他的神态比海特根据其外表想象出的要高傲得多,“我想我跟您并不相识。您肯定是认错人了。”

说完,老先生转身对女店员大声说道:“劳驾,把这只布丁替我包好,我要带走。”他指了指最大的也是最贵的一只布丁。

女店员从架子上取下布丁,开始打包。这时,他掏出一只破旧的黑色小皮夹子,开始数起他那些零散而少得可怜的钱来,然后将它们放到柜台上。

不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就好像一颗经不住阳光的宝石。一个真正会助人的人,在帮助他人时绝不会表现得像一个高高在上的施予者,这是对他人人格的一种尊重。由此可见,做一个好人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关于行善积德,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一段故事很值得我们今人一读。

一次,白居易向鸟巢禅师请教:“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这个,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八十岁的老翁未必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正因为做一次善事容易,但终生行善很难,所以真正算得上是善人的寥若晨星。套用刘晓庆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说: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做一个从未做过坏事的好人难上加难,做一辈子的好人最难!能够做到做了好事不张扬,并且把做好事坚持一生,这是青少年朋友应努力追求的境界。

宽容并不是纵容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宽容与纵容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却相差万里——宽容是一种美德,而纵容则是一种恶性了。要如何去把握宽容与纵容的尺度,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是一大难题,在这里听听南怀瑾老师的意见。

有人问孔子:“你说如果有个人得罪了我,而我不但不记仇反而对他非常好,期望能感化他,怎么样?”孔子回答他:“没有这个必要。如果那个人德行很好,他对你也很好,那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倘若那个人的德行很糟糕,而且他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你用坦荡的胸怀对待他就可以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赞成宽容而并不纵容的处世态度,大人有时也记小人过。

南怀瑾老师认为儒家思想里有一点狭义的色彩,你如果打我一巴掌,那么我对你也绝对不会客气,但是如果你对我很好,我对你也就报之以德。至于像唐代娄师德那样的涵养是道家思想中的以德报怨。

娄师德的弟弟要出任官员,临行前他来问哥哥为人处世之道,也就是为官之道。

娄师德问他:“如果有人骂你,并且往你的脸上吐吐沫,你打算怎么对他呢?”他的弟弟大概以为自己的修为很好,非常自信说到:“他无论怎么骂我,我都不还口。他吐吐沫我也不骂他,我把吐沫抹掉就是了。”娄师德一听觉得弟弟的涵养还没有那么高,于是告诉他:“别人往你的脸上吐吐沫就是对你有怨恨,他是借吐沫来泄愤。如果你把吐沫给抹掉了,那么他泄愤的目的就没有达到,你不但不能抹去,还应该把你的另外半边脸伸过去。”

我们看娄师德的想法绝对和孔子不同。如果是儒家中人,你要是吐他一口吐沫,他肯定不会把另外半边脸伸过去。儒家的人多半是擦干净,然后一言不发地走开——不理你。没准儿遇到他心情不好,或者遇到像子路这样性格的还要和你大干一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以直报怨”。

孔子为什么不赞成以德报怨呢?我们的人生经验会告诉我们,有的人德行不够,无论你怎么感化,恐怕他也难以修成正果。人们常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个人如果他已经坏到底了,那么我们又何苦把宝贵的精力浪费在他的身上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在快节奏的社会中生存,用自己珍贵的时光做出最有价值的判断、选择。你在那里耗费半天的时间,没准儿人家还不领情,既然如此,就不用再做徒劳的事情了。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我们的孔子是大圣人,所以他来拯救众人的灵魂,而我们都是平凡的人,能够做到自救就已经很不错了。青少年拥有兼济天下的心怀是好的,但是总把自己当作一个圣人来看待,指望自己能够拯救别人的灵魂,这样做的结果多半是徒劳无益的,何不将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呢?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

做一件事时,如果你希望能有个好结果,那么你就要有个好的开始。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做人做事都要有这样的观念。这样就能少一点后悔的情况发生,同时也能让我们少走一点弯路。

南怀瑾老师说古人解释“慎终追远”是孝道。所以,过去人家大厅里的祖宗牌位上面,总是“慎终追远”四个字,这就是因为古人解释“慎终追远”只对孝道而言的。他们解释:慎其终者,是说对过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们要怀念他。“民德归厚矣”,他们解释,如果大家都能孝顺父母,孝于祖宗的话,社会风气就趋于厚道了。

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是南怀瑾老师觉得它有点牵强附会的意思,不是很顺。他认为用现代的观念来讲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佛学里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萨,大致相当于中国儒家的圣人,圣人们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比如有一个朋友来约你做生意,这个动机,也就是这个初因,我们要注意,也许是善因,也许是恶因。如果是恶因,即使叫你当他的老板你也不能干,因为将来倒霉的也会是你,所以菩萨是怕这个因。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果,像死刑犯到执行时才后悔,这个后果来了他才怕。因此我们这些“凡夫”在做事情的时候最好从一开始就要想到将来的后果,从源头上就要保证以后没有恶果。在这一点上宋朝的宰相吕夷简就做得不错。

宋真宗时,后宫李妃生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当时正得宠的刘皇后无子,宋真宗便命刘皇后认仁宗为子。

仁宗长大后,以为自己是皇后亲生。宫中人畏于皇后威严,没人敢对他说明真相,仁宗对刘皇后也极为孝顺。

宋真宗去世,仁宗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大家更没人敢对仁宗讲明,李妃身处真宗的众多嫔妃中,对仁宗也不敢露出与众不同之处。

后来李妃病死,刘太后想把葬礼办得简单些,以免引起别人的疑心,万一传到仁宗耳中,就拆穿这副西洋镜了。

宰相吕夷简却反对,在帘前争执说:“李妃应该厚葬。”

当时仁宗正在太后身边,刘太后吓了一跳。她忙令人把仁宗领出去,然后厉声问吕夷简:“李妃不过是先帝的普通嫔妃,为何要厚葬?况且这是宫里的事务,你身为宰相,多什么嘴?”

吕夷简平淡地说:“臣身为宰相,所有的事都该管。如果太后为刘氏宗族着想,李妃就应厚葬;如果您不为刘氏着想,臣就无话可说了。”刘太后沉思许久,明白了吕夷简的用心,下旨厚葬了李妃。

吕夷简出宫后,找到总管罗崇勋,告诉他:“李妃一定要用太后的礼仪厚葬,丝毫不能有缺。棺木一定要用水银实棺,可别说我没告诉你。”

罗崇勋见宰相少有的庄重与严厉,唯有听命,于葬礼用物丝毫不敢轻视。

刘太后死后,燕王为了讨好皇上,便告诉仁宗:“陛下不是太后所生,而是李妃所生,可怜李妃遭刘氏一族陷害,死于非命。”

仁宗大惊,忙传讯老宫人。刘太后已死,无人再隐瞒此事,便如实禀告。

仁宗知道后,痛不欲生。他在宫中痛哭多日,也不上朝,一想到亲生母亲朝夕在左右,自己却不知道。母亲在世之时,自己从未孝养过一日,最后竟然不得善终。他越思越痛,自己下诏宣布自己为子不孝的大罪,改封母亲为皇太后,并准备为母亲以太后之礼改葬。待改葬后再查实、清算刘太后一族的罪过。

宫闱秘事本来就是无法查实,也无法说明。刘氏宗族的人知道后惶惶不可终日,无法申辩,只能坐待灭族大祸了。大臣们见皇上已激愤到极点,便没人敢为刘太后一族说上一句话。

改葬李妃时,仁宗抚棺痛哭,却见李妃因有水银保护,面目如生,肌体完好,所用的葬器都严格遵照皇后的礼仪。

仁宗大喜过望,哀痛也减少许多,他对左右侍臣说:“小人的话真是不能信啊!”改葬完后,仁宗非但不追究刘氏一族的罪过,反而待之更为优厚。

青少年做事情,往往凭借一股冲劲,不会考虑到后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哪能不失败呢?一件事只有从一开始我们就思考到它的发展方向,那么我们才好在宏观上把握它们。否则自己明明种了豆子的种子却还希望能收获一个“瓜”,这不是从根本上犯错了吗?

不患无位,患无以立

子曰:不患无位,患无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人类的毛病之一就是相信自己很了不起,自信过了头也就容易骄傲自大。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不能忍受,大发感慨“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孔子就是要提醒大家不要怨天尤人,而要从自身努力做起。

那些抱怨没有伯乐的人多半自己根本就不是一匹千里马。所以孔子说一个人不怕自己没地位——他是说不要忧虑自己将来没有用武之地,而要忧虑人家拿什么来立你呢。这问话一针见血,你不要老说人家不赏识你,你自己有没有真本事呢?是千里马就会有伯乐,是珍珠就会发光。

“不患无位,患无以立”,南怀瑾老师说孔子的这句话比较好理解,但是要自己做有点难度。

范雎是战国末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出生在魏国,原想在魏国求职,由于家境贫寒,没有钱打通关节,连魏王的影子也见不到,只好投在中大夫须贾的门下。

一次,范雎随须贾一道出使齐国。齐王见他能言善辩,才华过人,就派人送给他十斤金子和一些牛肉。范雎坚绝谢绝而不敢接受。须贾听说此事,以为范雎把机密泄露给齐国了。回国后,不由分辩就把范雎抓来毒打。范雎肋骨被打断,牙齿被打落,血肉模糊,似乎已经死去。于是,须贾让手下人用芦席把他的尸体包着丢在厕所的坑里,轮流把小便撒在范雎身上。可是世界上的事情很奇妙,也可能是尿刺激了范雎,他居然苏醒过来,并轻轻地对看守他的人说:“请你把我运出去,我一定重重地谢你。”看守同情范雎,向须贾等人谎称已经把尸体扔到山里去了。范雎就这样奇迹般地脱险了。

范雎躲进朋友家里,并且改名为张禄。不久,经过几番周折,范雎被秦国使者带到秦国。当时,秦君主昭王在位,大权被太后控制。范雎了解到秦王同太后之间的矛盾,看准机会上书自白,果然被昭王诏见。秦王还很恭敬地再三向他求教。看到昭王诚恳的态度,范雎畅所欲言,尽陈己见。在谈到秦国的外交政策时,范雎着重分析连横策略已经过时,远攻齐国尤其大错特错,指出秦国的外交方针应该是远交近攻。他对秦王说:“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到一寸土地则王之寸也,得到一尺土地亦王之尺也。”昭王采纳了他的政策,拜范雎为相。

范雎做了秦的相国,还是叫张禄。魏国人不知道,还以为范雎老早就死了。魏国听说秦国远交近攻的方针,准备攻打韩、魏两国,急忙商议对策。第一步就是派人去对秦国的决策人张禄行贿,请求停止对魏国采取军事行动。这位使者正是当年迫害范雎的须贾。范雎听说须贾来了,庆幸自己有了报仇的机会。他换上破旧不堪的衣裳,到须贾下榻的地方。须贾看见范雎,吃了一惊。但眼前的范雎寒酸、潦倒,也就没有紧张的必要了。

范雎的穷酸样子一点破绽也没露出来,反倒引起须贾的怜悯和同情,范雎还替须贾找来四匹马驾的高大车子,亲自为须贾执辔赶车,一直把车赶进相国公馆。当守门人告诉须贾,张禄就是范雎时,须贾吓得魂不附体,膝盖一软跪在地上,边叩头边求饶命。戏弄须贾一番后,范雎决定不杀他,打发他返回魏国。

范雎相秦期间,大举进攻三晋。在攻打赵国时范雎派间谍带黄金万两到赵国进行离间,放出谣言说:“秦国最担心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将军,廉颇老了很容易对付。”我们都知道赵括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纸上谈兵”的主角,根本不会领兵打仗。谣言传到赵王耳朵里,赵王正对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不满,一气之下就做出决定,派赵括接替廉颇为将与秦国交战,赵王落入范雎的圈套。秦国秘密命令白起为将,开始佯作撤退,出其不意地切断赵军退路和粮食供应线,迫使赵军断粮四十六天。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军四十万人被活埋。

范雎在秦国十余年,纵横捭阖,百千谋略信手拈来,一直受到尊重,是一位非常厉害的谋略家。

历史上这样的人物还很多,比如淮阴侯韩信,起初在项羽部下得不到重用,后来投靠刘邦得以发挥他的才智。

很多青少年怀揣着伟大的雄心抱负,却苦于没有机会施展。

这里要奉劝你们了:只要你有聪明才智就有你展现才华的机会,你的智慧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

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不妨想一想,到底是别人贬低了你的价值,还是你自己本身就没有那么高的价值。

依靠自己去成功最可靠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论语·述而》

真实人生的风风雨雨,只有靠自己去体会、感受,任何人都不能为你提供永远的庇荫。你应该掌握前进的方向,把握住目标,让目标似灯塔般在高远处闪光;你应该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懂得自己解决问题。你不应相信有什么救世主,不该信奉什么神仙或皇帝,你的品格、你的作为,你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己行为的产物,并不能靠其他什么东西来改变。

孔子有一次生病了,子路很着急,去为孔子求神拜佛。孔子后来听说了,就问子路:“我听说你为我求神去了?有没有这回事啊?”子路回答他:“有这么一回事,老师。”孔子说:“要是这样就能让我不生病的话,那么我在神面前已经求了很久了!”

南怀瑾老师解释说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求神能管用的话,那么我还会生病吗?每个人都跑到神的面前跪拜,要自己不生病,还要让自己平安、发财、升官、婚姻美满,神应该怎么做?每个人都答应吗?显然不能。如果张三去求神把李四给拉下水,李四再去求神让张三下马,那么神应该听谁的呢?既然他不能每求必应,那么也就无所谓神与不神了。这就是孔子要告诫子路的地方。

在《论语》中还有说孔子的一段话:子不语怪、力、乱、神。也就是说孔子平时不爱谈这些鬼神的东西,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就是我们的圣人,他不说自己是否相信有鬼神,而是避而不谈,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依靠自己,而不是靠烧香拜神就能解决的。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佛印禅师合掌礼拜。

忽然,苏东坡问了一个问题:“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为何菩萨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

佛印禅师:“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为何亦念观世音菩萨?”

佛印禅师:“菩萨比我们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想成功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是这个愿望的实现非要借助自己的信念不可。因而,一个人养成独立自主的坚强意志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谁能施舍给你一个机会或一只手。人活着就应该自立自强,有人认为可以依靠父母,还有人认为可以依靠自己的伴侣,可是没有哪一种依赖是能安全长久的,只有你自己才能陪伴你自己走完一生。依靠别人的施舍最不可靠,因为别人能给你的也就能随时拿走。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人是孤独的、只靠自己站着的人。”这是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对于人生做出的一个断言。穿越世纪的风尘,这句话依然掷地有声,因为它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你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从小就注意对儿子独立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培养。有一次他赶着马车带儿子出去游玩。在一个拐弯处,因为马车速度很快,猛地把小肯尼迪甩了出去。当马车停住时,儿子以为父亲会下来把他扶起来,但父亲却坐在车上悠闲地掏出烟吸起来。儿子叫道:“爸爸,快来扶我。”

“你摔疼了吗?”

“是的,我自己感觉已站不起来了。”儿子带着哭腔说。

“那也要坚持站起来,重新爬上马车。”

儿子挣扎着自己站了起来,摇摇晃晃地走近马车,艰难地爬了上来。

父亲摇动着鞭子问:“你知道为什么让你这么做吗?”

儿子摇了摇头。

父亲接着说:“人生就是这样,跌倒,爬起来,奔跑,再跌倒,再爬起来,再奔跑。在任何时候都要全靠自己,没人会去扶你的。”

从那时起,父亲就更加注重对儿子的培养,如经常带着他参加一些大的社交活动,教他如何向客人打招呼、道别,与不同身份的客人应该怎样交谈,如何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气质和风度,如何坚定自己的信仰等。有人问他:“你每天要做的事情那么多,怎么有耐心教孩子做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谁料约翰·肯尼迪的父亲一语惊人:“这些怎么能算是无足轻重的事呢?我是在训练他做总统。”

雨果曾经写道:“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只要一个人是活着的,他的前途就永远取决于自己,成功与失败,都只系于自己身上。而依赖作为对生命的一种束缚,是一种寄生状态。

英国历史学家弗劳德说:“一棵树如果要结出果实,必须先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样,一个人首先需要学会依靠自己、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运的馈赠。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出成就。”

将希望寄托于他人的帮助,便会形成惰性,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将希望寄托于某种强大的外力上,意志力就会被无情地吞噬掉。

为了训练小狮子的自强自立,母狮子故意将它推入深谷,使其在困境中挣扎求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小狮子挣扎着一步一步从深谷之中走了出来。它体会到了“不依靠别人,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前进”,它逐渐成熟了。

像孔子那样的圣人几千年才有一位,但强者在每个时代都有。勇敢地扔掉那根让你依赖的拐杖,你才能学会奔跑!自立自强的人生,才是值得我们向往与崇敬的人生。

美国石油大亨老洛克菲勒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有一天,他把孩子抱上一张桌子,鼓励他跳下来,孩子以为有爸爸的保护,就放心地往下跳。谁知往下跳的时候,爸爸却走开了,小洛克菲勒摔得很重,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老洛克菲勒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孩子,不要哭了,以后要记住,凡事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有时连爸爸也是靠不住的!从现在就开始学会独立地生活吧!”

洛克菲勒家族中的孩子,从小就不准乱花钱,每一个孩子可支配的少量零花钱也要记账。在学校读书时,一律在学校住宿,大学毕业后,都是自己去找工作。直到他们在社会中锻炼到能经得起风浪以后,上一辈人才把家产逐步交给他们。

正是因为洛克菲勒家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使孩子养成独立、自强的习惯,所以洛克菲勒家族里没有出过“败家子”,其家族历经几个世纪而依然繁盛如初,没有像美国其他的跨国财团、亿万富翁仅仅经历几十年或一二百年就衰落了。

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可是洛克菲勒家族改写了这条定理,那些守不住先辈打拼下来的家业和财富的都是懦弱无能的后代。

人,要靠自己活着,而且必须靠自己活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尽力达到理应达到的自立水平,拥有与之相适应的独立精神。这是当代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基础,也是形成自身“生存支援系统”的基石。因为缺乏独立自主个性和自立能力的人,连自己都管不了,还能谈发展、成功吗?

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却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青少年朋友们,千万不要为自己的出生不如别人而苦恼。因为要想获得自己的独立,就必得先降到凡尘大地,从头爬起,以平生之力练就自立自行的能力。

匹夫不可夺志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对于一个人来讲,志气是最重要的,不论处在什么境地,只要志气不灭,就不会完全失败。大到一个民族而言,它要有自己的民族信仰与信念,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文化都失去了,那么这个国度也就危险了。

“匹夫不可夺志”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南怀瑾老师认为这句话可以有很多的意思,最深层次的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信仰与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不能被摧垮的。我们小的时候就学习过这样的诗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为什么要“先擒王”呢?就是孔子说的“三军可夺帅也”,一个部队的士气、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就是靠一个将帅的作用。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另外和行军打仗相同的是人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思想,如果你把自己的东西都掏空了,那么你也就很快面临着灭亡的危险。对于一个民族也如此,所以我们看历史上那些占领他人国家与家园的人,他们总是想法设法要把自己的文化灌输给对方,目的就是要让弱小方的文化微弱、消失。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任何外来的文化不但没有将我们自己的文化夺走,反而都被我们的文化同化。一个民族也好,一个人也罢,三军打仗也好,最要紧的是有自己的信念。

拿破仑曾经说:“一支军队的实力,四分之三是由士气构成的。”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士气是构成战斗力的基本要素,一支军队士气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胜负。古今中外的军事家,都把挫伤敌人的锐气,激励己方的士气,作为运筹决策的重要内容。

公元前279年,齐国田单所率军队被燕军围于即墨。田单首先派间谍向外宣传说:“我最怕燕军俘虏齐军士兵后,把他们的鼻子割掉,再把他们放到攻击部队的前头,那样即墨就要被击破了!”燕军听说后,果真这样去做,令人将俘虏的鼻子全割掉,推到阵前恐吓齐军。城中军民看到被俘的士兵被割去鼻子,异常愤怒,死守不屈。

田单又派出间谍四处散布言论说:“我最怕燕军挖即墨城外的坟墓,那会使城中军民人人寒心,失去斗志。”燕军将领听说后,不仅下令挖掉齐人的坟墓,还焚烧掉骸骨,威逼齐人投降。城中齐国军民见此情景,悲痛涕零,义愤填膺,决心同燕军决一死战。田单看到高昂的士气上来了,便率领军民大举反攻。燕军溃败,齐军很快收复了所有失地。

就像历史上著名的“四面楚歌”,项羽这个人有勇少谋,听到楚歌声就认为自己大势已去,拒绝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信心东山再起,还高声叫着“天亡我也”!他认为这是老天爷要他灭亡,他一个主帅都抱着这样的信念又如何能不败呢?所以项羽可谓是一个英雄,一代枭雄,但是终究不是做皇帝的料。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从这句话我们还能看出孔子认为比三军主帅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心里的信念,这个中心思想给丢失了,那么就是玉皇大帝来了也拯救不了这个人。青少年当有一股永不服输、自信向上的志气,这样才能百折不挠,走向成功。

求人更要求己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有时候我们责怪我们的朋友,抱怨没有人喜欢自己,难道这仅仅是我们友人的过错吗?恐怕未必吧。

《里仁》篇中多半是孔子和弟子阐述心中的“仁”的境界和修养,但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仁”又谈何容易?也许我们追寻了许久那“仁”还在灯火阑珊处。孔子在这里说“德不孤,必有邻”是什么意思呢?古人对这一段的解释多半是要我们找寻到一个“仁爱”的地方居住,像孟母三迁的道理一样。如果是照这样的解释,那么我们圣人的修养恐怕就要被打折扣了。因为真正修养高的人不会去要求外界的环境适应他,更不会去要求别人,而是反躬自省!也不是说圣人就不喜欢住在一个不仁义的地方,而是指他能够在要求别人的同时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这就是南怀瑾老师对此的理解,他认为孔子是要我们做人处世有很高的修养和德行,这样,周围的事物和人就会被你所感化。这样的解读符合孔子常常内省而求诸己身的性格特征以及道德修养。

马戏团团长克莱特,一连好几天都在为一群猴子烦恼不已。原因是:这些猴子是刚从山上捕获的,野性难改,不好驯服,已有好几个驯兽师被这些猴子气坏了。驯兽师纷纷抱怨,那些野猴子实在太难对付了,不如放弃对它们的驯服吧。驯兽师还举实例来说明,他们说的都是实话。

他们曾经用了许多方法来驯服这些野猴子。比如,给它们东西吃,可是它们光吃不干活。要它们学骑自行车,或者做些简单的倒立、爬竹竿等动作,再或者就是对着观众们乐一乐也行啊,可是它们一见驯兽师的面便躲得远远的。后来驯兽师只得将它们和家猴关在一起,希望家猴能够和它们沟通,引导它们学习表演。可是,那些野猴子竟然将家猴打得遍体鳞伤,家猴们也不敢跟它们待在一起。

就在克莱特决定听从驯兽师们的建议,放弃对这些野猴的驯服工作时,他突然觉得还是亲自去看一看再下决定的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克莱特竟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为了测试出这个发现是否正确,他召集了所有驯兽师来到现场见证。克莱特首先让人将所有驯兽师的仿真照拿出来,仿真照跟真人差不多高,每人都有两张照片,一张面带怒色,一张笑容满面。这些仿真照一拿出来,便在驯兽师中引起了一阵骚动。但是为了看清团长克莱特的真正意图,他们没有吭声,而是静静地站在一边观望。

克莱特首先将驯兽师们那些面带怒色的照片,一张张地拿去跟猴子们见面。结果猴子们一个个吓得连滚带爬地逃走了,有的还试图用爪子去撕碎那些照片。然后,克莱特将驯兽师们那些笑容满面的照片一张张地拿去跟猴子们见面。结果奇迹出现了,只见那些平时野性难改的猴子,竟然安静了下来,并且还冲那些照片笑了笑,尽管猴子们笑得很难看,但那滑稽的样子还是将在场的所有人都逗乐了。

最后,克莱特团长转向满腹狐疑的驯兽师们,慢慢地说:“你们现在都看到了吧,猴子们需要的是你们真诚的笑脸,而不是你们的满脸怒色。也许你们不明白,我是怎样弄到这些照片的。这些照片是我暗中让人拍下来的,那些满脸怒色的照片是你们在驯猴子时的模样,而那些满面笑容的照片,则是你们从我这里领取薪水时的模样。现在的问题已经十分明确了,如果你怀着领薪水时的心情去工作的话,工作起来就没那么困难了。”

生活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两张照片,当获益时,就满面笑容;当需要自己付出时,便满脸怒色。如果我们以获益时的笑脸去对周围人报以微笑,那么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笑容。这就是要我们先反省自己本身的德行,再去要求他人的回报。青少年朋友,请你想想:如果一个人对别人根本毫无爱心,就像那群驯兽师一样,连动物们都讨厌这样的人,更何况我们人类自身呢?

只有成熟的稻穗才会往下弯腰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论语·泰伯》

曾子夸赞他昔日同窗颜回的美德道:“我的同学颜回那才是真的有学问的人,明明自己的修养与知识都在很多人之上,但是他每次总是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做到了老师说的不耻下问。”这一点很难得,因为通常人们都比较自恋,认为自己就是最优秀的,哪里能放下身份向他人请教呢?尤其对于一些有才华的人那就更不肯放下身份了,何况是让他向一个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个做起来有点难度。也正因为此,所以他才夸赞颜回的品德。

南怀瑾老师认为一个人越是学问高的时候反而会表现得越谦恭,这是知识与修养给他带来的改变。当年大哲学家柏拉图就是这样。

有人问他:“像您这样的大哲学家为什么还要那么谦虚呢?”柏拉图说:“据我所知,人的知识就像是一个圆圈,圆圈里面的是你已经知道的知识,圆圈外面代表的是你的未知。你会发现圆圈越大的人就越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很不足。”

这一点就像我们说的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是往下弯腰,一个人的学问越高也就越发显得谦虚。

明媚的阳光像少女的手抚摸着浓密的树叶,树下留下了一块大大的凉爽绿荫,绿荫中的石几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几位小朋友正在兴高采烈地举行着一次别开生面的“笔会”。

“大家看,这个‘飞’字多么有力。”一位小朋友得意洋洋地说。

“我写的‘凤’也非常流畅圆润。”另一位小朋友看着自己的字也不住地摇头晃脑。

这时,面色微红、目光炯炯的小公权手持狼尾笔神气十足地说:“大家看我的。”于是在铺好的宣纸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的大字。写完傲气十足地把笔一丢,站在那里撅着小嘴颇有些得意忘形的样子。

正在这时,一位卖豆腐的老人正好路过便好奇地走过来,端详了一会儿小公权的字,又看了看小公权,皱了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太无力了,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绵绵的,没有筋骨。”

小公权一听,心里有些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有本事,你给写几个字,让我们也来见识见识。”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慢腾腾地说:“不敢,不敢,我是个粗人。”老人边说边敲了敲手中的梆子:“我只是个卖豆腐的,不会写字,可是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城里看看吧。”

说完老人敲着卖豆腐的梆子就走了。柳公权听了有些怀疑:“用脚写的字有那么好吗?”

第二天,小公权特意起了个大早,急匆匆地独自去了城里。

刚一进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挤满了围观的人,从人群中不时地传出阵阵喝彩声。小公权好不容易挤进了人群,只见失去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书写着对联,娴熟的用笔如数家珍,笔下的字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围观的人们无不为之震惊,拍手称快。

小公权沉浸在老人精彩绝妙的书写之中,要不是刚才的哗然赞叹声,竟忘记了周围的围观者。看到眼前的这一切,回想着昨天卖豆腐老人的话语,小公权心里泛起一阵阵的酸楚。

他跑向前去“扑通”一声跪在这位老人的面前,诚恳地对那位无臂老人说:“柳公权愿拜您为师,请老师告诉学生写字的秘诀。”

老人慌忙地示意小公权起来,沉思了片刻,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个孤苦的人,没有双手,只得靠双脚来生活,怎能为人师表呢?”说完老人在地上铺上了一张纸,然后用右脚写下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又慈祥地解释说:“孩子,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用脚写字已经50多个年头了。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可是天外有天,楼外有楼,我的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听了老人的一席话,顿时恍然大悟,心里感到十分的内疚和不安,向这位老人道谢后,便启程回家。

从此以后,他更加勤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他还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让朋友、陌生人指出自己书法中的不足之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了流芳千古的书法家。

学问高时意气平,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要有“空杯”的心态。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一点,但也是必须学会的一点。你只有将自己的姿态放低,才能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智慧。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就因为它总是在最低处,因而所有的溪流都汇集到大海的怀抱中。知识越是渊博的人胸怀就会变得越宽广,这样他获取的东西会越多。

要自信,但不要自傲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一般来说聪明人都容易骄傲,觉得自己就是天下第一,从来不肯低头。这是人类的通病,更是聪慧者常犯的错误。所以能做到谦虚,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

孔子最喜欢颜回,几次表示像颜回这样的人早死真是老天爷不公。是以我们常说“由来才命两相妨”也是不无道理的,有很多天才都是英年早逝,否则还会有更大的成就才是。

孔子有一天大概很清闲,和子贡聊天。他说:“子贡,你说老实话,你自己觉得你和颜回哪一个厉害?”

南怀瑾老师认为这是孔子在问子贡他和同窗颜回哪个人的学业好。

子贡是一个非常聪明而且有自知之明的人,他说:“哎呀,老师你饶了我吧。我哪里敢和他相提并论啊?你告诉我们一,颜回就能参悟到十,而我也就知道二而已。”

孔子说:“你啊,在学业上还真不如他。不仅你是这样的,连我也不如他。”

当然这是孔子的自谦语,但是不得不说颜回一定是一个悟性极高、道德极好的学生,做人家老师的人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子贡的精神,他自己也是成就很高的,非常有才华,品行也不错,但是他没有骄傲。这在很多事情上都有反映,比如还有几次他对孔子声誉的维护,他不允许人家说他比孔子的学问要好。换了今天的人,没准有人恭维自己还巴不得呢!正好顺水推舟,让自己得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名。只要自己能出名,哪里还管得了老师的死活啊?

乾隆三十八年,毕秋帆任陕西巡抚。赴任的时候,经过一座古庙,毕秋帆进庙内休息。一个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经。人报巡抚毕大人来了,这个和尚既不起身,也不开口,只顾念经。毕秋帆当时只有40出头,英年得志,自己又中过状元,名满天下,见老和尚这样傲慢,心里很不高兴。

老和尚念完一卷经之后,离座起身,合掌施礼,说道:“老衲适才佛事未毕,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毕秋帆说:“佛家有三宝,老法师为三宝之一,何言疏慢?”

随即,毕秋帆上坐,老和尚侧坐相陪。

交谈中,毕秋帆问:“老法师诵的何经?”

老和尚说:“《法华经》。”

毕秋帆说:“老法师一心向佛,摒除俗务,诵经不辍,这部《法华经》想来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个‘阿弥陀佛’?”

老和尚听了,知道毕秋帆心中不满,有意出这道题为难他,于是不慌不忙,从容地答道:“老衲资质鲁钝,随诵随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屡考屡中,“四书”想来也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个‘子曰’?”

毕秋帆听了不觉大笑,对老和尚的回答极为赞赏。

献茶之后,老和尚陪毕秋帆观赏菩萨殿宇,来到一尊欢喜佛的佛像前,毕秋帆指着欢喜佛的大肚子对老和尚说:“你知道他这个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老和尚马上回答:“满腹经纶,人间乐事。”

毕秋帆不由连声称好,因而问他:“老法师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为什么要抛却红尘,皈依三宝?”

老和尚回答说:“富贵如过眼烟云,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净土?”

两人又一同来到罗汉殿,殿中18尊罗汉各种表情,各种姿态,栩栩如生。毕秋帆指着一尊笑罗汉问老和尚:“他笑什么呢?”

老和尚回答说:“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毕秋帆一顿,又问:“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说:“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贪恋富贵的人,可笑;倚势凌人的人,可笑;钻营求宠的人,可笑;阿谀逢迎的人,可笑;不学无术的人,可笑;自作聪明的人,可笑……”

毕秋帆越听越不是滋味,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老法师妙语连珠,针砭俗子,下官领教了。”说完深深一揖,便带领仆从离寺而去。

著名的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学识渊博,然而他从来不会自满,他流传下来的名言警句之一就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一个人到了这样的成就还能谦虚如几岁的孩童,真是难得。

“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是名言,理解起来都很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青少年要自信,但不要自傲,保持谦虚,才能不断进步,否则就会固步自封,变成井底之蛙。

谦虚与自信的二重唱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肯定有超过我的人。我学习他们的优点,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如果我也有,那么就改掉它。”保持谦虚,向他人学习,才能使自己更加完善,从而更加自信。

《论语》中还有另外一段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这是谦虚的学问,我们很难诚心向他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哪里还要向别人学习?这是人类的劣根。诚然做人是应当有自信的,但是自信的时候别忘记了谦虚。现代人都是自信有余而谦逊不足。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倾斜地放在祠庙里,那时候把这种倾斜的器皿叫欹器。

孔子便向守庙的人问道:“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的,如‘座右铭’,是一种用来伴坐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

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

孔子不愧为千古圣人,就连告诉学生人生道理也那么形象、生动,不会有说教,在这一点上我们或许更应该学习他的方法。

水满自溢,人自满会跌倒,这是自然规律。命运是极其公正的,它不会因为人的不同而有所偏颇。

日中就得西斜,月圆就要亏缺,物盛必衰,这是天地的道理。

人体验到了天地的道理,高就会自卑,盈就会自谦。

所以孔子又说:“君子做人不向大,有功不自傲。”

“君子不以他所能做到的而瞧不起别人,不以自己不能做到的而自愧于人。”

虚己对人是仁德的基础,自谦是受人尊敬的阶梯。念念不忘“谦虚”两字,自然是高风可仰,心光可掬。

适人自抑,就能广造福用。

王阳明说:“现在人们最大的缺点,就是一个‘傲’字,千万种罪恶,都是从傲里孳生出来的。

“傲就自高自大,不肯屈人之下。所以,身为学子骄傲,就不能孝敬长辈;身为弟弟骄傲,就不能尊敬兄长;身为臣子骄傲,就不能做个忠臣。”

以财势傲人固然不应该,以学问傲人也不应该,以俸禄傲人更不应该;以气色傲人固然不应该,以态度傲人也不应该,以言语傲人更不应该。人的傲骨傲性,只能针对占据上位的卑鄙小人、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混蛋,对于其他的任何人,都不能存有半点的傲气。

傲的反面就是谦,谦是傲的对症良药。不但外貌要恭敬谦逊,心中更要敬让。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对之处,就能虚己受人。尧、舜之所以称为圣人,就是谦虚到了至极的境地,也就是允恭克让,温恭允塞。

做到了谦就能虚,虚就能受。

《礼记》上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谦恭自守,必然会大得人心;虚下自处,必然会受人尊敬。谦虚必须常伴在自信身边,青少年一定要重视这两个好朋友,让他们帮助自己矫正前进的方向。

“刺猬哲学”:友谊应保持安全的距离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论语·公冶长》

孔子说:晏子这个人了不起,是个善于和人交往的人,他的交往之道就在于“久而敬之”。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晏子和老朋友交往,越是相处得久的人越是“相敬如宾”。我们现代人乍听这句话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会认为,这个就算会交友了吗?

好朋友不是更亲密无间吗?在南怀瑾老师看来这句话蕴藏着很深的交往艺术。比如有的人因为和老朋友交情深厚,相处起来无所顾忌,明间久了,一对“死党”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孔子非常敬重晏子,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描写他的《管晏列传》。像晏子这样的大政治家都推崇“久而敬之”的交友之道,或许它确有深刻的道理。

在文坛,流传着两位世界级文学大师的故事,不幸从反面印证了晏子的正确: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尔加斯·略萨则是近年来被人们说成是随时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西班牙籍秘鲁裔作家。他们堪称当今世界文坛最令人瞩目的一对冤家。

他俩第一次见面是在1967年。那年冬天,刚刚摆脱“百年孤独”

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应邀赴委内瑞拉参加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文学奖项的颁奖典礼。

当时,两架飞机几乎同时在加拉加斯机场降落。一架来自伦敦,载着巴尔加斯·略萨,另一架来自墨西哥城,它几乎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专机,两位文坛巨匠就这样完成了他们的历史性会面。

因为同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主帅,他们彼此仰慕、神交已久,所以除了相见恨晚,便是一见如故。巴尔加斯·略萨是作为首届罗慕洛·加列戈斯奖的获奖者来加拉加斯参加授奖仪式的,而马尔克斯则专程前来捧场。

所谓殊途同归,他们几乎手拉着手登上了同一辆汽车。他们不停地交谈,几乎将世界置之度外。马尔克斯称略萨是“世界文学的最后一位游侠骑士”,略萨回称马尔克斯是“美洲的阿马迪斯”;马尔克斯真诚地祝贺略萨荣获“美洲诺贝尔文学奖”,而略萨则盛赞《百年孤独》是“美洲的《圣经》”。

此后,他们形影不离地在加拉加斯度过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4天”,制订了联合探讨拉丁美洲文学的大纲和联合创作一部有关哥伦比亚—秘鲁关系的小说。略萨还对马尔克斯进行了长达30个小时的“不间断采访”,并决定以此为基础撰写自己的博士论文,这篇论文也就是后来那部砖头似的《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

基于情势,拉美权威报刊及时推出了《拉美文学二人谈》等专题报道,从此两人会面频繁、笔交甚密。于是,全世界所有文学爱好者几乎都知道:他俩都是在外祖母的照看下长大的,青年时代都曾流亡巴黎,都信奉马克思主义,都是古巴革命政府的支持者,现在又有共同的事业。

作为友谊的黄金插曲,略萨邀请马尔克斯拜访秘鲁,后者谓之求之不得。在秘鲁期间,略萨和妻子乘机为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举行了洗礼;马尔克斯自告奋勇,做了孩子的干爹。孩子取名加夫列尔·罗德里戈·贡萨洛,即马尔克斯外加他两个儿子的名字。

但是,正所谓太亲易疏。多年以后,这两位文坛宿将终因不可究诘的原因反目成仇、势不两立,以至于1982年瑞典文学院不得不取消把诺贝尔文学奖同时授予马尔克斯和略萨的决定,以免发生其中一人拒绝领奖的尴尬。当然,这只是传说之一。有人说他俩之所以闹翻是因为一山难容二虎,有人说他俩在文学观上发生了分歧或者原本就不是同路。更有甚者说略萨怀疑马尔克斯看上了他的妻子。这听起来荒唐,但绝非完全没有可能。后来,没有人能再把他们撮合在一起。

当我们怀着无比遗憾的心情看完了他们的故事,不得不感慨“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是多么正确,而孔子之所以推崇晏子也有其深刻的人生体悟在里面。

青少年缺乏人生体悟,或许不能很好理解这句话的真理所在。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会懂得友情不能一气用光,用心经营才是首选,而方法就是文火慢炖。

四海之内皆兄弟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颜渊》

一个人之所以会偶感寂寞,多半是因为内心苦闷,苦于没有人了解自己,甚至没有一个能倾诉的对象,总觉得别人都不能了解自己的心。其实,每个人生活在世上必定会有一位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我们不用忧患这个人在哪里,终究他会出现的,不在此时就在彼时,不在此地就在彼地。

司马牛神情很忧伤地说:“唉,别人都有兄弟,就我没有。”

子夏听了以后就说:“我听说一个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一个君子受他人敬重,懂得尊重别人,没有做什么不符合礼仪的事情,那么四海之内皆是兄弟。这样的人害怕没有人喜欢自己、了解自己吗?”

子夏是安慰他同学司马牛放宽心,只要你自己是一个君子,何患四海之内无人懂你呢。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

有一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

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

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

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

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子期不在对谁弹?这是对知音的叩问,我们能感受到那种无限哀伤的情愫。四海之内皆兄弟,即使没有血缘,也可以成为生死至交的知音。

现在的青少年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不能享受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如果能够广交朋友,觅得一二知音,那就无需遗憾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有一天问他的老师说:“老师,你说齐桓公这个人不错,但是我想起了一件事。齐桓公(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是敌人,而管仲起初是辅佐公子纠的,后来公子纠被杀,管仲却没有为他殉职,反而投靠齐桓公,你说管仲能算‘仁’吗?”

孔子说:“齐桓公能够雄霸天下却不动用兵车,不靠武力,这就是管仲的贡献啊。这样的人还不算‘仁’,那什么样的算是‘仁’呢?”

提到管仲就不能不提鲍叔牙这个人,他既是管仲的知己,又是推荐管仲的人。我们看一段他们交往的故事: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每次分东西,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里穷。”

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斗而三次逃跑,人们讥笑地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却为齐国另一个公子纠效力。在两位公子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辞相国之位,他说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相位,并且力荐管仲,在鲍叔牙看来管仲的能力远远超过自己。于是他力劝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

齐桓公对鲍叔牙说:“可是他还用箭射过我呢!”

对此,鲍叔牙这样劝说齐桓公:“他那时射你,是应该的。因为他当时效力于公子纠,各为其主。这正说明了管仲的为人。”

听罢,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相信我们在看了这样一段故事后,一定会为管仲感到高兴,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是后来有一个小插曲更加说明了真正的知己难求。

在管仲临死前,桓公问他什么人可以接替他的相位,桓公说:“你看你的老朋友鲍叔牙怎么样啊?”管仲说:“不行啊。鲍叔牙是个君子,但是他眼睛里揉不进沙子,是非黑白太过分明,不适合做宰相。”

看到这里,我们如果是鲍叔牙心里会怎么想呢?有人肯定会认为管仲太过分了,真是不像话。我推荐了你,你却在临死前还说我“坏话”!但是,真正的知己不会这样,所以后来管仲就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朋友很多,知己却不容易寻找。很多人一生都没有遇到过真正的知音,因为它寥若晨星,正因为这样,才显出知音的可贵。

青少年们一定要拥有正确的交友观,不要轻易跟人称兄道弟,因为真正的知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论语·子罕》

朋友有很多种,有泛泛之交,也有知心密友,还有合作伙伴等,孔子说,有的人和你的目标不一样,思想也差异太大,那么就没有必要在一起谋事。大家各走各的道,没有什么冲突,这样也好。切莫硬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朋友,例如你要开店做生意,而你的朋友热衷其他事情,那么就不要拉着他一起了。这是有原因的,弄不好连朋友也没得做,大家反目成仇了。

南怀瑾老师讲,这是做人做事最要注意的。讲到这种人生的经验,孔子真是圣者,实在是了不起。孔子觉得有的人你和他做同学就好,但是不一定能一起开创事业。这样的事情很多,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在创业的时候要拉上自己的好友,稍微不慎就会成为冤家,这样做真是将友谊放在一个火山口上,说不定火山爆发友情就要中止。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有些人可以共同谋事,但是没有办法共同创业。我们如果已经经历了几十个春秋,再回过来看孔子的这些话就会感到他真的是一个圣人,太了不起了。人间的道理都被他说遍了,也全被他说中了。当然这些都是要有自己的经验才能感受得到,否则只会如隔靴搔痒。

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起初很反对孟子,他觉得孟子是看不起贫苦出身的人的,于是要打倒孟子。可是后来他经历了一些事之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觉得圣人之言还真有道理。我们看《论语》也一样,当时不觉得他有多了不起,走过了人生的一些春秋后自然就会心生敬畏。这一点就好像自己小时候不听话一样,父母要我们好好学习,我们觉得他们很唠叨、烦人,于是不听,最终学业无成,悔恨终生。到这个时候才体会到父母言论的正确,也才体会到他们的良苦用心。但是此时悔恨已经晚了,只好用来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但是他们能不能听还是另外一码事,你用自己血的教训来对他们谆谆教诲,人家未必领情,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可与立,未可与权。”有些人可以共同创业,但不能给他权力,无法和他共享权力。这在历史上很多故事中可以看到,有些人学问、道德都不错,做别人的部下很好,但是一旦你放大权到他的手里就坏事。

说到这些,南怀瑾老师给我们举了王安石和赞元禅师的故事。

王安石与赞元禅师交情犹如兄弟,一个出家当了和尚,一个做了宰相。王安石每个月都要写信给赞元,而赞元始终不打开来看。

有一天王安石问他能不能学道,赞元禅师说:“你只有一个条件可以学道。但有三个障碍永远去不了,只好再等一世,来生再说学道的事吧!”

王安石听了很不痛快,要他说明。赞元禅师便说:“你‘秉气刚大,世缘深’。你的气大,又热心于人世的功名事业,成功与失败,没有绝对的把握,你心里永远不会平静,哪里能够学道呢?并且你脾气大,又容易发怒。做学问,重理解,对学道来说,是‘所知障’,你有这三个大毛病,怎么可以学道?不过,不大重视名利,而且生活习惯很淡泊,很像一个苦行僧,只有这一点比较近道而已。所以说你可以先研究修道的理论,等来生再说吧!”

我们看了这一段对话,再研究一下王安石的一生与宋神宗时代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便可以了解孔子所说的这三句话的分量了。朋友对于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有句话说得好:要想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只需看你跟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就可以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青少年朋友们在交友时一定要谨慎。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孔子说,有三种朋友我们和他相处会受益匪浅。第一种是他很正直,这种人就像是他的弟子子路一样,多半很有点侠气,对朋友讲义气;第二种是性格宽厚的人,这样的人多半心地善良,很仁慈,不会对人吹毛求疵,比如孔子的弟子曾子和颜回;第三种是学问很好的人,他们知识渊博,能带给你很多你学不到的智慧,他们能提升你的眼界,比如孔子的弟子冉求和子贡。

交上一个好的朋友,就像是遇到一位好老师,这是让你怡情悦性的一件美事。遇上一个理解自己、相处愉快的朋友,会让你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上面讲的是益者三友,可是孔子紧接着还告诉我们损者三友,交友也是宁缺毋滥。遇到君子,双方都有进益,皆大欢喜的场面;遇人不淑,被人拉下水或吃了哑巴亏,只好自认倒霉。那么,是不是只能被动接受,毫无预防和还击之力呢?

非也。他告诉我们三种人万不可接近,谨防上当——“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首先是友便辟,这种朋友指的是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他知道你喜欢什么,他就对你投其所好。

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人,尤其当你是他的上司,或者你对他还有点利用价值,那么你的什么话,他都会说“所言极是”;你做的任何事情,他都会说“太棒了”,其实有可能他打心眼里还瞧不起你的这一套。他从来不会对你说个“不”字,反而会顺着你的思路、接着你的话茬,称赞你,夸奖你。

这种人特别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细心体会你的心情,以免违逆了你的心意。就像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写的“变色龙”一样,他们是骑墙之草,永远都会顺风跑。你得意时他追随你,不离左右,你一旦失意,他立刻让你感受什么叫人走茶凉与世态炎凉。

如果大家稍微留心,便会发现像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比如大贪官和。他对乾隆皇帝百般逢迎,奴颜谄媚,几乎无所不用其极。他就是一个典型的“便辟”之人。

孔夫子说,和这种人交朋友,太有害!

为什么?和这种人交朋友,你会感到特别舒服、愉快,就像电视剧里的乾隆皇帝一样,明知道和贪赃枉法,却还是离不开他。

人性的一大弱点是爱听恭维话,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要讨厌那些奉承我们的人真是太难了。连伟大的人物尚且有如此感叹,平凡如你我者就更不必说了。但就是因为这样的人危害最大,所以才值得我们关注。

第二种叫友善柔。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

他们当着你的面,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但是,在背后呢,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比如像唐朝大奸臣李林甫,他口蜜腹剑,绵里藏针,就好比是独门暗器一样,让我们防不胜防,招架不住。对这种人的招儿就是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第三种叫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其中这个“佞”就是指口才好但不诚实、不正直,也就是所谓“假、大、空”。

这种人生就一副伶牙俐齿,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没有他不懂的道理,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气势逼人,不由得人不相信。可实际上呢,除了一张好嘴,别的什么也没有。巧舌如簧,却腹内空空,“吹牛不打草稿”的主儿,你敢和他做朋友吗?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孔子说:“一个君子你看他表面好像是很笨拙,不会说话,但是他做起事情来却很敏捷。”

所以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会过多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人家以为他很笨,这才是他过人的地方。否则你滔滔不绝地胡侃,别人却从你的话语中看透你的一切信息,你等于自己把自己的命运拱手交给他人。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人心是最复杂的东西,把心腹之言都掏出来,固然真诚可敬,但往往会触犯别人身上的逆鳞。把话说得太满,就会印证那句“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金玉良言,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

“马有失蹄,人有失言”,把话说满了往往会掐断自己的退路,就无法保证每一句话都说得滴水不漏,从而在交际场上招来误会,为自己留下隐患。

所以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说话的时候多思量一下,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这是处世中很重要的一项原则。

“说理三分”,讲的其实是一种技巧。你若有理,聪明人一点就通,不用十分,三分足够了,不必画蛇添足;碰到蠢人(或一时走进死胡同的人),你多费口舌也无用,何必执著,不妨假以时日,让他自己慢慢去悟;至于蛮汉,他本不讲理,你即使讲上十二分,也无异于是对牛弹琴——岂止是对“牛”呢,说不定是在对“虎”弹琴,弹得“老虎”上了火,“啊呜”一声要了你的小命!

人总有缺点,或多或少总有不周全的地方,他或许并不明白,你巧妙地说上几句,点到为止,确是与人为善,让他心存感激;若是穷追猛打,非要弄得人家连面子都留不住,只怕会两败俱伤。

古人讲写作时有一大诀窍,“含而不露,便是好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见风雅;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

其实这也是做人一大诀窍,做人不能太露,太露了就是“晚唐之作”,不可取。含蓄是一种大气、一种教养、一种风度,真正会做人的,总是含蓄的,总是懂得明明占理十分却只说三分,总是记着“得理也让人”。

不过,这是很难的。人性的弱点之一是“一吐为快”,何况在理儿上的,常常会不知不觉“理直气壮”起来。因此,许多人虽然有“热心肠一副”,也自认为不乏“温柔二片”,等等,却总成不了气候——常常就在这多说几句之中,将功劳一笔勾销了……

“说理三分”,实在是大智慧、大修养、大气度、大学问。现代人多半都“敏于行”却很少有人“讷于言”,大概都以为“木讷”是不够聪慧的表现吧?

青少年们一定要树立这样的价值观:只说不做,这是虚伪的表现;说到做到,这是一种美德;把做放在说的前面,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行。

失言与失人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该你提醒别人的时候,你没有把话说到,这是失人。不应该你说的时候,你却跟人家说了,这就是失言。一个智者,既不会失言也不会失人。”

我们看,是不是很难做到?

有人天生一副热心肠,对谁的问题都爱过问,这样的人常常犯了失言的错误;有的人很谨慎,说话生怕得罪他人,怕说得造次,于是对什么人、什么事都不开口,明知道自己该提醒对方注意,但是就是因为自己的这一点自私而迟迟不肯开口,这样的人容易犯失人的错误。这个分寸怎么拿捏才较好呢?见仁见智,真的很难。有时候我们知道自己应该提示他人的时候,还是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否则失人比起失言来讲更可怕。

远在1909年,风度优雅的布洛亲王就觉得交往中的谦卑、赞扬和关怀极有必要。

布洛亲王当时是德国的总理大臣,而傲慢自大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说了一些狂言和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话,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引起了世界各地一连串的风潮。更为糟糕的是,这位德国皇帝竟然公开这些愚蠢自大、荒谬无理的话。他在英国做客时就这么说,同时不允许伦敦的《每日电讯报》刊登他所说的话。例如,他宣称他是和英国友好的唯一的德国人;他说,他建立一支海军对抗日本的威胁;他说,他独自一人挽救了英国,使英国免于臣服于苏俄和法国;他说,由于他的策划,使得英国罗伯特爵士得以在南非打败波尔人,等等。

在那个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从没有一位欧洲君主说过如此令人愤怒的话。整个欧洲大陆立即愤怒起来,英国尤其愤怒,德国政治家惊恐万分。在这种狼狈的情况下,德国皇帝自己也慌张了,并向身为帝国总理大臣的布洛亲王建议,由他来承担一切的责难,希望布洛亲王宣布这全是他的责任,是他建议君王说出这些令人难以相信的话。

“但是,陛下,”布洛亲王说,“这对我来说几乎不可能。全德国和英国,没有人会相信我有能力建议陛下说出这些话。”

布洛话一说出口,就明白自己犯了大错。

皇帝大为恼火:“你认为我是一个蠢人,”他叫起来,“只会做些你都不会犯的错事!”

布洛亲王知道他应该先恭维几句,然后再提出批评,但既然已经太迟了,他只好采取另一种方法:在批评之后,再予称赞。这种称赞经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绝没有这种意思,”他尊敬地回答,“陛下在许多方面皆胜我许多,而且最重要的是自然科学方面。在陛下解释晴雨计,或是无线电报,或是伦琴射线的时候,我经常是注意倾听。内心十分佩服,并觉得十分惭愧,自己对自然科学的每一门皆茫然无知,对物理学或化学毫无概念,甚至连解释最简单的自然现象的能力也没有。”

布洛亲王继续说,“为了补偿这方面的缺点,我学习了某些历史知识,以及一些可能在政治上,特别是外交上有帮助的学识。”

皇帝脸上露出微笑。

布洛亲王赞扬他,并使自己显得谦卑,这已值得皇帝原谅一切。

“我不是经常告诉你,”他热诚地宣称,“我们两人互补长短,就可闻名于世吗?我们应该团结在一起,我们应该如此!”

他和布洛亲王握手,并十分激动地握紧双拳说:“如果任何人对我说布洛亲王的坏话,我就一拳头打在他的鼻子上。”

看看这位聪明的亲王,他所做的事完全是在他的职责范围内,如果他不提出皇帝的错误那么他就犯了失人的错误。做人千万不要自作聪明,用自己想当然的想法去理解别人的心理。

无论是失言还是失人,都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因而“说话”是今天人们社交中最难的事。但是,归结起来,说话的道理和艺术无非就是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别说。什么是该说的,什么是不该说的,分清楚这些很难,青少年们需要好好把握。

谣言止于智者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子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一个智者应该达到这样的修养:背后不胡乱说他人是非,而且让谣言止于智者。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空前一致。

南子是卫国国君的宠妃,她是个倾国倾城的美人,但是外面的名声不太好。这里子路生气的事就是关于这个美人的。

从前的一些学者是这样解读这一段的:孔子去会见了南子,子路很不高兴。(我们都知道子路是个急性子,而且耿直)这一次他大概是劈头盖脸地质问他的老师了,一点也不给孔子面子。急得孔子赌咒发誓说:“我要是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那真是要天打五雷轰!”

乍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合适的,但是南怀瑾老师对此却有不同的理解。

在南怀瑾老师看来是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子路听说孔子去见了南子,很着急也很生气,主要是担心老师的声誉被毁。

但是孔子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子路啊,你不要人云亦云。难道你不知道人言可畏吗?别人说南子不好——是个天厌之的人,但是我见了她,觉得她很好,并不是外面所传说的那样。”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苏格拉底那儿,对苏格拉底说道:“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3个筛子筛过了吗?”

“3个筛子?哪3个筛子?”那人不解地问。

“第一个筛子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确实是真的吗?”

“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现在再用第二个筛子审查吧。”苏格拉底接着说,“你要告诉我的消息就算不是真实的,也应该是善意的吧。”

那人踌躇地回答:“不,刚好相反……”

苏格拉底再次打断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请问,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很重要吗?”

“并不怎么重要。”那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苏格拉底说:“既然你要告诉我的事,既不真实,也非善意,更不重要,那么就请你别说了吧!这样的话,它就不会困扰你和我了。”

这就是智者的胸怀,让扰乱人心的谣言到我们这里戛然而止。否则口口相传,三人成虎,众口就能烁金。

在上个世纪的旧上海,阮玲玉可以说是名噪一时的名角。但是这位才华卓绝的女演员却因为不堪忍受流言蜚语而自杀,在25岁的花样年华香销玉殒。她走得匆忙,也留给我们诸多教训,难道她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还不能让世人惊醒吗?

面对闲言闲语我们要有足够的理性,千万不能火上浇油,也不要轻易相信这些人云亦云的事物。就像孔子这位千古圣人的理智,他用自身的言行给子路上了一课,也给广大青少年朋友们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愿意为他的事业献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愿意为他的事业苟且地活着。我们身边成功的人士,哪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人际关系运用的结果呢?

所以在好莱坞也有一句名言:成功不在于你会什么,而在于你认识什么人。这就是孔子的意思,为了你心中的仁义,必须先结识能帮助你的人,否则一个自身难保的人又如何能带给他人福祉呢?

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那么为仁是用什么工具呢?住在这个国家,想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上流社会的人,乃至政坛上的大员,政府的中坚;和这个国家社会上各种贤达的人,都要交成朋友。换句话说,就是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情,有了良好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机会,完成仁的目的。

孔子怎么突然间显得那么狡猾了?其实不是,南怀瑾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是他在教子贡为人处世之道。

商场有句俗语是“天大的面子,地大的本钱”,道出了人脉资源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古往今来最熟知个中滋味,并且运用自如的,恐怕当数金融界大亨罗思柴尔德家族了。

19世纪20年代初期,罗思柴尔德在巴黎发迹。不久之后他就面对最棘手的问题:一名犹太人,法国上流社会的圈外人,如何才能赢得仇视外国人的法国上层阶级的尊敬呢?罗思柴尔德是了解权力的人,他知道他的财富会带给他地位,但是他会因此在社交上被疏离,最后地位与财富都将不保。因此他仔细观察当时的社会,思考如何受人欢迎。

慈善事业?法国人一点也不在乎。政治影响力?他已经拥有,结果只会让人们更加猜疑。他终于找到一个缺口,那就是无聊。

在君主复辟时期,法国上层阶级非常无聊,因此罗思柴尔德开始花费惊人的巨款娱乐他们。他雇用法国最好的建筑师设计他的庭园和舞厅,他雇用最著名的法国厨师卡雷梅准备了全巴黎人未曾目睹过的奢华宴会。

没有任何法国人能够抗拒,即使这些宴会是德国犹太人举办的,罗思柴尔德每周的晚会吸引来越来越多的客人。

罗思柴尔德的晚会反映出他渴望与法国社会打成一片,而不是混迹于商界的形象。透过在“夸富宴”中挥霍金钱,他希望展现出他的权力不只在金钱方面,而是进入更珍贵的文化领域。罗思柴尔德或许通过花钱赢得社会接纳,但是他所获得的支持基础不是金钱本身就可以买到的。以后几年他一直受惠于这些贵族客人,并将事业做得越来越大。

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就知道他是怎样的人,以及将会有何作为。大多数人的成功,都源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青少年朋友,应该从小就开始“利器”了,平时用心去磨炼你的利器,关键时刻才能亮剑。

你的身份由你自己决定

子曰: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减?

——《论语·子罕》

我们的身份是什么样的不依靠别人来评价,而在于我们自己的看法。一个君子不会因为别人说他一文不值,他就真的一文不值;一个小人不会因为有人拍他的马屁,说他很高洁,他就真的高洁了。可以说你的身份就由你自己决定,做人要有这样的自信和气度。

孔子说,在他的弟子当中,只有子路一个人能做到这样的气度——站在一个穿着高级皮衣的人面前,他丝毫不会觉得自己寒酸。

南怀瑾老师认为这个气度太难养成了。我们说说容易,但是如果真的要自己从心理上做到恐怕绝非易事。比如你穿得很寒酸去参加一个派对,恐怕你心里不会很好受,就像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写到的一样,女主人还是从朋友那里借来了一条项链。也许我们自己也不能让自己那样穷酸地去和一帮珠光宝气的人站在一起。

其实“穷酸”这个词汇很有讲究,人一旦受穷就容易变得“酸”。那么子路这个人的气度高贵在什么地方呢?他很穷,当然后来他做官了,也发达了,但是子路可以站在那些达官贵人的面前丝毫不改变自己的面色!这样的气质绝非一般人能有。

13岁那年。他在学校主办的一场叫作“卓别林模仿大赛”的模仿秀上获得了一等奖,回家后他立即兴致勃勃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母亲。兴奋之余,他忍不住还贴起了表演时的那撇小胡子,拿起雨伞,学着卓别林的模样在母亲跟前走起了八字步。末了,他还得意洋洋地对母亲说:“评委们都说我的模仿惟妙惟肖,简直就是卓别林重生呢!”

他等待着母亲的夸奖,母亲却反而问了他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你是谁?”他一下子愕在了当地,良久他才回答:“我是您儿子呀,妈妈!”接着他便听见母亲冷冷地说了声:“哦,原来你不是卓别林啊!”

母亲的神情与语气无疑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让他一瞬间从洋洋自得里清醒过来。“哦,原来你不是卓别林啊!”他细细揣摩着这句话,他知道母亲话里有话。

几年之后,美国好莱坞冉冉升起了一颗新星,他因独特的表演风格在演艺界崭露头角并逐渐走向成熟。2006年3月5日,他因在《卡波特》里成功地扮演了作家杜鲁门·卡波特一角而问鼎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在他获奖后的私人日记里,他还这样写道:“我要感谢我的母亲,是她,在我13岁那年改变了我,要不然,恐怕直到今天我还将踌躇在对前人的模仿里。她的话让我明白,我不应该去做世界上第二个卓别林,而应该去做世界上第一个菲利普。”

他,就是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获得者: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

每个青少年朋友都要有这样的勇气,不甘于平庸。要时时告诉自己:我的存在自然有我的价值与意义,我不会因为和某个有身份的人相似就感到沾沾自喜,完全没有必要。

当年一个伯爵态度傲慢地对待贝多芬,贝多芬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你的身份不过是因为你偶然的出身,而在这个世界上让人知道贝多芬这个名字的只有我一个人!”

人活着就要有这样的气度,对所有人都一样,不卑不亢,这是很高的人生修养。

安贫乐道为真君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古人讲究安贫乐道,现代人认为这句话有点不思进取的味道。其实细思量,安贫乐道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这里是孔子在称赞他最得意的大弟子颜回:“颜回这个人真是难得的贤良之人啊。每天就吃一顿煮好的饭,喝一点水,住在很破的地方。别人在他那样的条件下都怨声载道,然而颜回却能自得其乐,真是了不起。颜回这样的君子到哪里才能找到啊?”

以前我们读刘禹锡的《陋室铭》也许不能理解其深意,现在来看他说的也就是颜回这样的君子的德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南怀瑾老师认为这里面有两层含义,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的膳食和住宿条件,对此,他在《论语》中另外还有论述;另一层意思是,一个地方尽管再怎么简陋,只要他是君子住的,那么这个地方也就不再显得简陋了。这和现代人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有很大区别,因而才更让我们感觉到颜回的德行之高,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有些人可能还不服气,觉得自己也能做到,这有什么难的?恐怕让你去过一天这样的生活你还觉得新鲜,过两天就不行了。就像冯小刚导演的一部作品——《甲方乙方》里面的那个大款一样,自己过惯了奢华的生活,忽然间想返璞归真,哪里有那么容易?最后不到一个月就忍受不了了。

从这一点来讲,也就更能体会出上文中“贫而无怨,难”的意义,人们忍受贫穷的本事就不大,不要说还乐在其中,这样的难度太大了,只有修养非常高的君子才可以做到安贫乐道。

近代有一个人很有名气,而且很受世人的敬仰,他就是李叔同,出家后法号称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当时修的是佛法中最严格的密宗。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

一天,他的老友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

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么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弘一法师本来出身富贵之乡,能有这样的修为更显难得。所谓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也和贫富一样。如果你能看透人生,看透得失成败,那么你对于贫富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感慨,你就能做到安贫乐道,贫贱不移、富贵能仁。

青少年可能缺乏这样的经历,也就缺少了这样的心态。但是生活中许多小事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心态,例如不追求名牌服饰,生活贫困但能坚持自己的内心追求,要能做到这些,就已经领悟了安贫乐道的真理。

看得破,忍不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南怀瑾说世上的人只有两种:“想得到,做不到;看得破,忍不过”。想想还确实如此,尤其是后半句“看得破,忍不过”。很多人看似把人间的一切名利得失都看透了,可是临了他还是要怨天尤人,还是要抱怨命不好。这就是“看得破,忍不过”。

谁都知道不义之财不可取,可是如果现在摆许多金钱在你面前,没有人看到你的作为,这个时候你会怎么想呢?也许看第一眼的时候还有理智,告诉自己这不是自己的,所以不能要;慢慢地,再看第二眼的时候,眼睛就红了,就会想着如果我拿到了这笔钱有多么大的用处啊;再看一会儿,你就会两眼发直,觉得不拿白不拿,反正是神不知鬼不觉。这就是“看得破,忍不过”的情况。

一个人独自出门旅行,在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迷了路。路遇沟涧,肚腹空空的他意外地抓到一条大鱼。

惊喜交加的旅客燃起一堆火,想将鱼烤熟饱餐一顿。火刚燃起,鱼还没开始烤,突然出现一只山猫飞快地叼跑了鱼。又饥又饿的游客憋足劲儿追赶那只山猫,追不上,随手捡起一块石头砸过去。实在巧,石头结结实实地敲在山猫头上,将山猫砸晕了。

欢天喜地的游客用野藤捆住山猫,重新开始烤鱼。不料,烤鱼的香气飘得太远,竟招来一群野狼,但狼不稀罕鱼的美味,虎视眈眈地盯着孤身一人的游客。急中生智的游客拎着捆绑好的山猫赶紧攀上一棵大树。狼在下,人在上,对峙了半天,饿得头昏眼花的游客不得不决定用牙齿撕咬山猫来充饥。正准备下嘴,几声枪响,几只狼应声倒地,其余的狼则落荒而逃。原来,是几个猎人听到了狼嚎赶了过来。

绝境逢生的游客下了树,望着一堆猎物,猎人很高兴,不但当场给游客烤狼腿吃,还细心给他指明了方向。

游客踏上回程,没走多远,就遇上了一支考察队。考察队看中了游客抱着的那只山猫,想买回去做标本。游客暗自庆幸没将山猫扔掉,喜滋滋地收了两枚金币。

怀揣金币的游客脚步轻盈地继续前进,不幸再次发生了——他与两名强盗狭路相逢。强盗抢走了他的金币,万幸的是,因为他的苦苦哀求,强盗没要他的小命,只是将他揍了一顿。

强盗走了,鼻青脸肿的游客在山溪边清洗伤口时,几个警察出现了,游客赶紧领着警察朝强盗逃窜的地方追赶。强盗落网了,竟是罪行累累犯下不少重案的大盗。正因为如此,游客获得了一笔不菲的奖金。

游客辗转回到了家,得意洋洋地拿出奖金向太太炫耀。却在这时,电话响了,他的父亲突发急症。他匆匆忙忙赶到医院,奖金变成了医药费。

他对太太抱怨:“折腾一番后发了一笔横财,却在一瞬间两手空空。”

太太说:“你出门去旅游时不也是两手空空吗?”

这个人想了想,咧嘴笑了。

这个人是有名字的,他的名字叫你、我、他。每个人的一生,就是一段段的旅程,我们踏上这段旅程时两手空空,那么在路途上的一切收获都是额外,一切失去都不是损失。

青少年朋友们要学会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这样就会发现:无论幸与不幸,其实都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真的看得破了,也就能忍得过了。

欲速则不达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当官的人为了政绩而不顾子孙后代的生活,于是演出了一系列GDP神话。但是为了短暂的经济发展破坏了生态平衡,现在大自然正在向人类讨回公道,这些都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感忧虑的问题。而作为个人来讲也是如此,如果一切都为了快速达到目的,我们也就做不好任何事情。

孔子的弟子中数子夏的文学好,他在莒父(今天的山东莒县一带)这个地方做官。他来向他的老师问,怎么样从政算合格呢。

南怀瑾老师对孔子的话作了这样的解释:“做行政长官的最怕急功近利,你如果只追求速度,只看见眼前的蝇头小利,那么你就不可能做好。你越希望快见成效,你就越是离它越远。”其实这是孔子告诉子夏做官做人目光要远大,不要因为眼前的一点利益就蠢蠢欲动,还要为将来的长远大计考虑。孔子的这一段话如今对我们每个人都无疑是当头棒喝。

道一十二岁时到南岳衡山,拜怀让禅师为师,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怀让禅师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

道一说:“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拿起一块砖,在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道一被这种噪音吵得不能入静,就问:“师父,您磨砖做什么呀?”

怀让禅师:“我磨砖做镜子啊。”

道一:“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

怀让禅师:“磨砖不能做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禅师:“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

道一沉默,没有回答。

怀让禅师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著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听了怀让禅师的教诲,如醍醐灌顶,通身舒畅。

你如果只追求速度,那么难免就流于形式,表面上看起来你是达到了,但其实距离你真正的目标还很遥远。无论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在生活中,青少年朋友们一定要记住这样的道理:人一旦有了急功近利的名利之心,就不能做好任何事。所以说“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做好人,但不做滥好人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孔子是要求世人做好人的,但是他也不是一个不知变通的人,他教育子路的时候就用了几个原则,其中一个叫“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你要做一个好人,但不能没有原则,那样你就会沦为一个滥好人。滥好人孔子是反对的,那样不仅不能感化他人,反而把自己也害了。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在这里列举了六大人生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点影子,姑且看一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东郭先生的故事我们都听过,他就犯了做滥好人的错。不要以为他很可笑,其实那只“狼”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他们不值得我们如此对待。

晋国大夫赵简子率领众随从到中山去打猎,途中遇见一只像人一样直立的狼狂叫着挡住了去路。赵简子立即拉弓搭箭,只听得弦响狼嚎,飞箭射穿了狼的前腿。那狼中箭不死,落荒而逃,使赵简子非常恼怒。他驾起猎车穷追不舍,车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这时候,东郭先生正站在驮着一大袋书简的毛驴旁边四处张望。原来,他前往中山国求官,走到这里迷了路。正当他面对岔路犹豫不决的时候,突然窜出了一只狼。那狼哀怜地对他说:“现在我遇难了,请赶快把我藏进你的那条口袋吧!如果我能够活命,今后一定会报答您。”

东郭先生看着赵简子的人马卷起的尘烟越来越近,惶恐地说:“我隐藏世卿追杀的狼,岂不是要触怒权贵?然而墨家兼爱的宗旨不容我见死不救,那么你就往口袋里躲吧!”

说着他便拿出书简,腾空口袋,往袋中装狼。他既怕狼的脚爪踩着狼颔下的垂肉,又怕狼的身子压住了狼的尾巴,装来装去三次都没有成功。危急之下,狼蜷曲起身躯,把头低弯到尾巴上,恳求东郭先生先绑好四只脚再装。这一次很顺利。东郭先生把装狼的袋子扛到驴背上以后就退缩到路旁去了。

不一会儿,赵简子来到东郭先生跟前,但是没有从他那里打听到狼的去向,因此愤怒地斩断了车辕,并威胁说:“谁敢知情不报,下场就跟这车辕一样!”

东郭先生匍匐在地上说:“虽说我是个蠢人,但还认得狼。人常说岔道多了连驯服的羊也会走失,而这中山的岔道把我都搞迷了路,更何况一只凶狠的狼呢?”赵简子听了这话,调转车头就走了。

当人唤马嘶的声音远去之后,狼在口袋里说:“多谢先生救了我。请放我出来,受我一拜吧!”可是狼一出袋子却改口说:“刚才亏你救我,使我大难不死。现在我饿得要死,你为什么不把身躯送给我吃,将我救到底呢?”说着它就张牙舞爪地向东郭先生扑去。东郭先生慌忙躲闪,围着毛驴兜圈子与狼周旋起来。

太阳快下山的时候,东郭先生怕天黑遇到狼群,于是对狼说:“我们还是按民间的规矩办吧!如果有三位老人说你应该吃我,我就让你吃。”狼高兴地答应了。

但前面没有行人,于是狼逼他去问杏树。老杏树说:“种树人只费一颗杏核种我,20年来他一家人吃我的果实、卖我的果实。尽管我贡献很大,到老了,却要被他卖到木匠铺换钱。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

狼正要扑向东郭先生,这时正好又看见了一头母牛,于是又逼东郭先生去问牛。那牛说:“当初我被老农用一把刀换回。他用我拉车帮套、犁田耕地,养活了全家人。现在我老了,他却想杀我,从我的皮肉筋骨中获利。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听了又嚣张起来。

就在这时来了一位拄着藜杖的老人,东郭先生急忙请老人主持公道。老人听了事情的经过,叹息地用藜杖敲着狼说:“你不是知道虎狼也讲父子之情吗?为什么还背叛对你有恩德的人呢?”狼狡辩说:“他用绳子捆绑我的手脚,用诗书压住我的身躯,分明是想把我闷死在不透气的口袋里,我为什么不能吃掉这种人呢?”

老人说:“你们各说各有理,我难以裁决。俗话说‘眼见为实’。如果你能让东郭先生再把你往口袋里装一次,我就可以依据他谋害你的事实为你作证,这样你岂不有了吃他的充分理由?”狼高兴地听从了老人的建议,然而却没有想到在束手就缚、落入袋中之后,等待它的是老人和东郭先生的利剑。

很难想像如果没有那个老人,东郭先生是不是就要落入狼口。

做好人不能这样没有原则,滥用我们的善意。坚持原则,是青少年必须要学会的一个人生准则。儒家和佛教都提倡我们要有一颗善心,但是,我们一定不能不加原则地滥用自己的善意,否则很容易给自己造成困扰。

如果说《论语》是清泉的话,那么《孟子》就像烈火。《论语》讲述的更多是人生哲理,而《孟子》却把视角投向了广大的社会。

孟子,名轲,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他效仿孔子,收徒讲学、周游列国,以“王道”“仁政”学说游说诸侯。孟子正直笃行,气宇轩昂,与君主对论,论辩滔滔,宏大深刻。

《孟子》是孟子及他的弟子记录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的儒家经典。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雄辩口才、学说主张和个人魅力。孟子推行仁政学说,主张以德政争取人心,统一天下。他那种“说大人,则藐之”的狂狷之气,那种“圣人与我同类,万物皆备于我”的主体意识,那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那种“民贵君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千古流芳的豪言,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确实气贯长虹!

孟子生于春秋战国的乱世,心系天下,游说诸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令人感动敬佩。他对于精神世界的坚守,使他成就圣人风范,可称万世之师表。

南怀瑾老师的解读,没有生硬刻板,没有简单说教,没有不近人情,而是还原了孟子的本来面目,把这位耿直方正、正义凛然的老夫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南老师的语言生动幽默、平实易懂,且内涵深远。听南老师娓娓讲来孟子,令人心神放松,如坐春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获得感悟。

自强不息,笑傲人生

同类推荐
  • 照着做,你就能掌控情绪

    照着做,你就能掌控情绪

    情绪是对事物的一种最浅显、最直观、最不动脑筋的情感反应,它往往只从维护情感主体的自尊和利益出发,不对事物作智谋上的考虑,这样会使自己处在很不利的位置,为他人所利用。本来,情感离智谋距离就已很远了,情绪更是情感的最表面、最浮躁部分。《照着做,你就能掌控情绪》一书从实用角度介绍掌控情绪的基本方法,告诉读者如何修身养性,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表现自我,如何平衡生活,如何获得重视,可读性强。
  • 优秀员工有效执行的24堂课

    优秀员工有效执行的24堂课

    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想成为与麦当劳、IBM、苹果、微软比肩的优秀企业吗?在汹涌的职场大军中,想成为与杨元庆、卫哲、戈恩等比肩的优秀员工吗?有效执行,树立务实的职业精神;高效多赢,寻找卓越的工作之道。本书专为职场员工打造有效的执行力,从而脱颖而出。
  • 口才圣经

    口才圣经

    “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至少有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美国人类行为科学研究学者汤姆森如此断言。在很大程度上,口才甚至能够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盛安之编著的《口才圣经》广征博引,从求职到升迁,从交际到办事,从营销到谈判,从恋爱到婚姻,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口才训练教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练就口才的基本要领以及提升说话能力的技巧和方法。掌握这些要领,学会这些技巧,你将迅速突破语言障碍,大幅提高口才能力;你将在各个领域挥洒自如,无往不利,征服人生,改变命运!
  • 最有影响力的斯坦福演讲

    最有影响力的斯坦福演讲

    名人的话语总是饱含智慧,励志的演讲总是激荡人心,相信我们精心选编的这套双语阅读材料,能帮你找到学习英语的兴趣所在,也能让你在英语学习之余,对人生有所领悟。
  • 情商改变你的一生:培养中学生最好的情商

    情商改变你的一生:培养中学生最好的情商

    本书运用了大量生动的事例和故事进行阐述,是全面了解情商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希望你能从一个又一个故事中感受到情商的重要性,更希望你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提升你的情商值。
热门推荐
  • 年少有味

    年少有味

    当众人与你都不同,你是否会感到孤独;当星光璀璨时,你是否会卑微。自幼在异地成长的赵茹熙骤然回到故乡读书,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有悲伤有成长,有好友有暗恋,一切又会怎样发展......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控线

    控线

    一只被穿越的普通蝴蝶,却掌握着奇怪的力量。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在这个危机重重的世界上,安全平稳地活下去呢?张强发出了他的疑问。
  • 纵横剑尊

    纵横剑尊

    我有一剑,可破苍穹,可逆岁月,可斩神话!
  • 灵异录之骗子小天师

    灵异录之骗子小天师

    我祖爷爷是个农村老骗子,靠着一身神棍本事把我养大;在我和别人眼里,我和祖爷爷就是一个封建老骗子带着一个小骗子招摇撞骗;一个电话,让本以为开始新生活的沈倾倾,重新认识了祖爷爷,重头开始审视这个世界,也对自己一直坚信的人生观有了改变,一些列诡异的事情在她身边接踵而生……祖爷爷的离奇失踪,让我逐渐卷入了一个有一个谜团……
  • Lend Me Your Ears

    Lend Me Your Ears

    The third edition of an internationally best-selling collection of classic and modern oratory, Lend Me Your Ears offers numerous examples of the greatest speeches ever delivered—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modern. Speeches in this edition span a broad stretch of history, from General George Patton inspiring Allied troops on the eve of D-Day to Pericles' impassioned eulogy for fallen Greek soldiers during the Peloponnesian War; and from Jesus of Nazareth's greatest sermons to Ruth Bader Ginsburg's fiery speech in response to the Bush vs. Gore decision that changed the landscape of American politics in our time.Editor William Safire has collected a diverse range of speeches from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from people of many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political affiliations, and from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history's greatest battles and events. This book provides a wealth of valuable examples of great oratory for writers, speakers, and history aficionados.
  • 影帝今天公布了吗

    影帝今天公布了吗

    传闻秦男神拍戏主要看编剧。某天,经纪人憋着笑递给他一个剧本:“宋编剧新写的。”某人定睛一看:死皮赖脸小白脸霸王硬上弓。当晚,秦男神把小编剧按在沙发上。“小白脸?”小编剧灵机一动:“秀色可餐!”“还霸王硬上弓?”小编剧立马识趣的搂住他的脖子:“我自愿。”初见惊鸿,其实最开始,我最想拿到的,是你的心。这是一个很温暖的的故事。
  • 上天途

    上天途

    女娲造就了人类,盘古开天辟地,上有天下有地,天上有神仙,地上有凡人,地下有阎王猛鬼。有道是,人都想成道修仙。孔子发现了糊涂取名中庸,庄子发现了糊涂取名逍遥。天有九重天,地下有十八层地狱。道家叛逆杜始祖偷宝修仙不成变恶魔,道祖派徒追宝遇害,玩世不恭的遗子道逍遥背负父命,追逐恶魔夺回道家宝物,意外得道成仙,唯我独尊战群魔,斩群妖,号令天下群雄承救天下沧桑,挥手逆转天河只为美人一笑,几度血染天地,只为天下众生。道逍遥,往前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闻明上人逝寄友人

    闻明上人逝寄友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