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37300000004

第4章 道德经

道,妙不可言

道可道,非常道。

究竟何为“道”?

《老子》洋洋洒洒五千言,信手拈来,淋漓尽致,道的真相,自在其中。

《老子》开篇便言:“道可道,非常道。”南怀瑾老师这样解释,老子将“道”这一名词提出,同时又强调,不可将“道”看为一般的常道,不可执著于名相而寻道。

有一则小故事,讲的是五代时的一位宰相冯道请一位学识渊博的门客为其讲解《老子》,对于开篇的这句“道可道,非常道”,门客大伤脑筋。因为古代忌讳颇多,对于冯道的名讳,门客是要避讳的,无可奈何之中,门客在解释这句话时只好说:“不可说,不可说,非常不可说。”门客的无奈之举恰恰点出了道的本质——不可说。

“道”是一种看不到、听不见、抓不住的东西,恍恍惚惚,无形无状,混而有一。它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母”,是终极所在,是万物根源。“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是天地万物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品质。它是整体性的,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将其特性有限地表达出来。

南怀瑾老师意味深长地说,《老子》一开始便提出“道”与“名”的含义,自己提出了一个道的名词,而后又推翻了道的表述,仿佛一粒浑圆的珍珠在一个圆盘中滚动,没有一个固定的方位。老子之所以给所谓的“道”一个固定的名称,只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姑且名之为“道”而已。正如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而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和象征,是人为意识的设定,“道”也是如此。

“道”有时也可以叫作“无”“朴”“一”。它是一种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朴的总体。“道”不是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道是整体与过程的统一,具有否定性和潜在性,它创造和维持了每一个肯定的和实在的事物,在此过程中,潜在变为现实,否定变为肯定,空无变为实有,单一变为多样。

归根究底,究竟什么是道,恐怕只言片语难以讲清。

后世常“老庄”并称,两位先古圣贤作为道家的集大成者,许多观点异曲同工,在这里便借庄子之口说说道之难以言传。《庄子》一书中记载了许多“其艺通神”的工艺巧匠的寓言故事,借以抒发庄子内心的情怀和艰难思索后的哲学结论。有这样一则意味深远的故事,读来让人回味良久。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木匠在堂下做车轮子。

木匠停住手中的活问桓公:“您读的是什么?”桓公漫不经心地说:“圣人之言。”“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那么说您读的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了!”桓公听了大怒,说道:“我在这里读书,你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今天如果说出个子丑寅卯倒还罢了,否则就处你极刑。”

木匠不慌不忙地来到堂上,对齐桓公说:“我这道理是从做车轮中体会出来的。榫眼松了,省力而不坚固,紧了则半天敲打不进去。我可以让榫眼不松不紧,然后不慌不忙地敲进去,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嘴里虽然说不出这松紧的尺寸,心里却是非常有数的。我心里这个‘数’,无法传给我的儿子,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继承下去。所以我都60岁了,还在这里为您做车轮子。圣人已经死了,他所悟出来的最深刻的道理也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了,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能是浅层次的道理。所以我说您读的书只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齐桓公听了若有所思。

道,妙不可言,需要自己慢慢领悟,能说出来的,便已与大道有所偏差了。因此,正如南怀瑾老师所说,修道不可执著于道的名相,不然便只会流于表面。

道就一个悟字,悟透了才是“悟”,否则就是“误”,做人做事,也是如此。青少年们要学会释放自己的天性,过于执著于表面的形式,只会走进生活的误区。

无为之中的大有所为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所谓“处无为之事”是说为而无为的原则,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应为,做应当做的事。做过了,如雁过长空,不着丝毫痕迹,不有纤芥在心,正如泰戈尔诗中所写,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无为而无所不为,对于青少年,这样的道理似乎太过艰深,我们来听听南怀瑾老师的讲解。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南怀瑾老师将自然的法则与处世之道融会贯通,娓娓道来。天地间的万物,不辞劳苦,生生不息,但并不将成果据为己有,不自恃有功于人,如此包容豁达,反而使得人们更能体认自然的伟大,并始终不能离开它而另谋生存。所以上古圣人,悟到此理,便效法自然法则,用来处理人事。

做人处世,效法天道,尽量做贡献,不辞劳苦,不计较名利,不居功,秉承天地生生不已、长养万物万类的精神,只有施出,而没有丝毫占为己有的倾向,更没有相对地要求回报。效法天地存心而做人处事,这才是最高道德的风范。计较名利得失,怨天尤人,便是与天道自然的精神相违背。

三国时曹魏阵营有两个著名谋士,一是杨修,一是荀攸。杨修自恃才高,处处点出曹操的心事,经常搞得曹操下不了台,曹操“虽嘻笑,心甚恶之”,终于借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杀了。而荀攸则完全是另一种下场。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始终地位稳定,立于不败之地。

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曹操虽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铲除功高盖主和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犹豫和手软。荀攸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确保个人安危的方面。那么,荀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可见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判若两人。参与谋划军机,他智慧过人,迭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他对曹操,对同僚,却注意不露锋芒、不争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劳尽量掩藏起来,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

荀攸大智若愚、随机应变的处世方略,使得其在与曹操相处二十年中,关系融洽,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也几乎从未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建安十九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对他的品行推崇备至,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这都是荀攸无为而作、明哲保身的结果。

荀攸深谙老子“无为”之道,无为而为,反而能够有所作为。世间法则,均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徘徊,例如:以柔克刚,“木”虽钝,但削成“矛”状,或许比真正的矛还要锋利。

孔子一心向老子问“礼”,于是便带着弟子们来到了洛阳。老子把孔子师徒引入大堂,入座之后,孔子表明来意,老子点头微笑。孔子师徒正准备洗耳恭听之时,不想老子却张开嘴巴:“你们看我这些牙齿如何?”孔子师徒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七零八落的牙齿,不知何意。随后,老子又伸出舌头问:“那么,我这舌头呢?”孔子又仔细看了看老子的舌头,灵光乍现,醍醐灌顶,孔子顿悟,微笑着答道:“先生学识渊博,果然名不虚传!”

后来,师徒几人辞别老子,起身返回鲁国。弟子子路疑云重重,不得释然。颜回问其何故,子路说:“我们大老远跑到洛阳,原本想求学于老子,没想到他什么也不肯教给我们,只让看了看他的嘴巴,这也太无礼了吧?”颜回答道:“我们这次来不枉此行,老子先生传授了我们别处学不来的大智慧。他张开嘴让我们看他牙齿,意在告诉我们,牙齿虽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难免残缺不全;他又让我们看他舌头,意思是说,舌头虽软,但能以柔克刚,所以至今完整无缺。”子路听后恍然大悟。

颜回继续道:“这恰如征途中的流水虽然柔软,但面对当道的山石,它却能穿山破石,最终把山石都抛在身后;穿行的风虽然虚无,但它发起脾气来,也能撼倒大树,把它连根拔起……”孔子听后称赞说:“颜回果然窥一斑而知全豹,闻一言而通万里呀!”

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无为而作,才能完成“义”所当为之事。青少年朋友们,想必现在已经领悟到了许多吧!

拈花微笑的不言之教

老子认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为上智。不言之教的确是人生智慧的最高境界,但却很难做到。

圣人以不束缚、不歪曲、不干涉的无为态度来为人处事,以自己具体的无为的行动来影响教化人民,使人民不知不觉地处于浑厚的淳风之中。同样,如果处身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之中,青少年们就会自然而然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使自己得到完善。

南怀瑾老师说,所谓“行不言之教”,是说万事以言教不如身教,光说不做,或做而后说,往往都是徒费唇舌而已。推崇道家、善学老子之教的司马迁,在其自序中,便引用孔子之意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老子认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为上智。不言之教的确是人生智慧的最高境界,但却很难做到。唐朝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以一首七言绝句,讽喻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南怀瑾老师风趣地说,白居易的这首诗是打趣老子最为诙谐的一个,一语中的。老子既然推崇“不言之教”,为何又洋洋洒洒写了《道德经》呢?关于此,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老子原本为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后见周王朝日趋衰败,不可救药,便抽身离去。他骑着一匹青牛,只身前往西域。

要到西域去,必须经过一个关口,即函谷关,两面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对峙,中间有一条深险波折的羊肠小道。守关的长官叫关令尹喜,又叫令尹喜,是一个学识渊博、颇有见地之人。这日,他到城头望,见辽阔碧空中一团紫气自东冉冉而来,尹喜料定今日必会有圣人到来。果然,没过多久,他在关上望,看见一个人骑着青牛缓缓而来,风度非凡,细看原来是名重一时的伟大思想家老子。

令尹喜亲自打开城楼上的大厅,请老子坐下,端茶倒水,忙个不停。老子不卑不亢地坐下,朝窗外一望,只见黄土平原延伸到天际,苍苍茫茫,没有尽头。函谷关地势险要,路上人来车往,一目了然。令尹喜恭敬地对老子说:“我仰慕您的道德学问,想拜您老为师。”老子道:“我已老了,腹中空空,没有什么学问,怎么好意思开口教人呢?”令尹喜见他推脱,便半开玩笑半正经地说:“您满腹经纶,如果不留下些东西来,恐怕很难走出这个函谷关的。”老子知道无法推脱,便接过令尹喜递上的笔,一口气在竹简上洋洋洒洒写下了五千个字,这就是后世称为《老子》的一部书。因为这书上篇开卷谈“道”,下篇首章谈“德”,所以又称《道德经》。老子之所以自著五千文,一方面由于关令尹喜的“胁迫”,另一方面也是知音难觅。令尹喜拿起老子写好的书稿,认真拜读,最后决定放弃官职,与老子一同出走西域,后来人们还看到他们二人一起在流沙里行走。

虽然只是传说,但也可以看出老子著书立说并非为了沽名钓誉,白乐天自是错解了圣人了。提及“不言之教”,便又联想起佛经中一则异曲同工的故事——拈花微笑。这则如诗般的动人故事,将心灵修养觉悟妙不可言的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上,手里拈着一朵花,对着大众微笑,听说就在那拈花示众和微笑之间,已经把所有的佛法都道尽了,把生活的智慧和艺术说得清晰明澈。然而,法会上的大众,都面面相觑,不知道佛祖说的是什么。这时座中有一位叫大迦叶的弟子,却对佛陀报以会心的微笑,就这样发生了禅宗的第一次传灯。师徒之间心领神会,释迦牟尼便对大迦叶说:“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大迦叶。”

这一拈一笑间便传递了一切,也包容了一切,它绽放着心灵的和谐、完美与圆融。觉悟是一种智慧,它是长时间思考后灵感在一瞬间迸发出的光芒,它也是历经人生后那无言的微笑。

世间的道理大多相同。

古代有位宰相的妻子非常重视儿子的前途发展,她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要讲信用,要忠于国君。而宰相却是早上离开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则博览群书,处理政务。爱儿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你别只顾你的公务和书本,你也该好好地教化指点自己的儿子啊!”宰相眼不离书地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言传不如身教,身体力行,更能将自己所要讲述的道理形象深刻地表达出来。

拈花微笑,不言之教,一切尽在不言之中,又何必一字一句地点明?知道了这个道理,青少年们就要提醒自己与高尚之人为友,使自己受到好的影响;同时也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成为影响感化他人的春风。

时时长拂拭,莫使惹尘埃

“道”本来便是一个离名离相的东西,修与不修,都说不上对与错,但只有时时反省感悟,才能让自己的思绪清静明晰。

老子在形容“道”的永恒玄妙之时,提出一个“用之不勤”的说法,何为“用之不勤”呢?

南怀瑾老师用临济义玄禅师的一首诗偈给我们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诗云:“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要了解这首诗的意义,可以从“吹毛立断”这个成语入手。将毛发置于刀或剑刃上,用力一吹即可削断毛发,形容刀剑极为锋利。

沿流不止,是指人的思想情绪、知觉感觉素来都是随波逐流的,被外境牵引着顺流而去,自己无法把握中止。如果能虚怀若谷,对境无心,反求诸己,便能照见心绪的波动起灭。

“道”本来便是一个离名离相的东西,修与不修,都说不上对与错,但只有时时反省感悟,才能让自己的思绪清静明晰。一把极其锋利的宝剑,拿一根毫毛,捱着它的锋刃吹一口气,这根毫毛立刻就可截断。然而,虽说其锋刃快利,无以复加,但无论如何,一旦动用,即便只是借锋断毛,也必然会有些微的磨损。用得太勤,便是多用、常用、久用,如此一来,便会违反“绵绵若存”的绵密妙用了。如若久用、勤用、常用、多用,那利剑也会慢慢变成钝铁。因此,即便是吹毛可断的利剑,也要一用便加修整。随时保养,才能使它万古常新,“绵绵若存”。这就是“用之不勤”的最好说明。

五祖弘忍的上座弟子神秀曾有一首诗偈,虽不如当时充役火头僧的六祖慧能之作,但用在“用之不勤,绵绵若存”上却极有深意。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与“吹毛用了急须磨”有异曲同工之妙。

做人如此,做事也是如此。不管做任何事,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功夫。一种技术、技巧都需要花工夫学会,还要再花更多工夫学精。投机取巧的事是不会长久的,即使是巧门或捷径,也是功夫和经验积累达到熟能生巧的结果。一个人想要修养内心,更需要功夫,功夫到了,你就会在一瞬间获得开悟。

有一个传说,一个老道碰到一个拿着木棍的小叫花子,告诉他怎样画一个方框,勤加练习,他日有缘,再相见时就可不必要饭了。老道走后,小叫花子闲来无事,便用木棍刻画那个方框,极尽方框之变化。

时隔不久,老道又碰到一个放牛的牧童,告诉他用那木棍从上到下拉那么一下,若能勤加练习,日后有缘,也就可以不用放牛了。于是牧童山间放牛闲散之余便用那木棍在地上或宽或窄、或疾或徐拉那一画。

四十年后,老道临终前,把这两个人叫到了一起,合写了一个中字,两人此时顿悟,这个中字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成就了书法史上两位传奇人物。

每个人都有一盏心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才能明亮如新,观照自我。但要谨记,拂拭之人只能是自己,假借别人之手,永远无法了悟。

禅宗典籍《五灯会元》上曾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德山禅师在尚未得道之时曾跟着龙潭大师学习,日复一日地诵经苦读让德山有些忍耐不住。一天,他跑来问师父:“我就是师父翼下正在孵化的一只小鸡,真希望师父能从外面尽快地啄破蛋壳,让我早日破壳而出啊!”龙潭笑着说:“被别人剥开蛋壳而出的小鸡,没有一个能活下来的。母鸡的羽翼只能提供让小鸡成熟和有破壳力的环境,你突破不了自我,最后只能胎死腹中。不要指望师父能给你什么帮助。”德山听后,满脸迷惑,还想开口说些什么,龙潭说:“天不早了,你也该回去休息了。”德山撩开门帘走出去时,看到外面非常黑,就说:“师父,天太黑了。”龙潭便给了他一支点燃的蜡烛,他刚接过来,龙潭就把蜡烛熄灭,并对德山说:“如果你心头一片黑暗,那么,什么样的蜡烛也无法将其照亮啊!即使我不把蜡烛吹灭,说不定哪阵风也要将其吹灭啊!只有点亮心灯一盏,天地自然成了一片光明。”德山听后,如醍醐灌顶,后来果然青出于蓝,成了一代大师。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时时拂拭,才能绵绵若存,真照无边。

这里给青少年们一个忠告:无论对于一门技艺,还是对于一种品德,每时每刻都要记得提醒自己注意,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大师”。

一水三面镜,观水学做人

一水犹如三面古镜,观照人生的不同趋向,何时何地应当何去何从,某时某刻应当如何运用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保持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道法自然,大自然中蕴含了很多哲理,青少年们要善于发现和学习。

“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南怀瑾老师十分推崇水的厚德载物。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使万物得其润泽,而不与万物争利。永远不居高位,不把持要津,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世界中,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正所谓“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几于道”的“几”字,值得推敲,并非说若水的德性,便合于道了。老子只是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而已。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所谓“居善地”;心境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所谓“心善渊”;行为举止同水一般助长万物生灵,所谓“与善仁”;言语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所谓“言善信”;立身处世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所谓“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所谓“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所谓“动善时”;遵循水的基本原则,与物无争,与世无争,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这便是掌握了天地之道的妙用了。

古代,一位官员被革职遣返,他心中苦闷无处排解,便来到一位禅师的法堂。禅师静静听完了此人的倾诉,将他带入自己的禅房之中,桌上放着一瓶水。禅师微笑着说:“你看这只花瓶,它已经放置在这里许久了,几乎每天都有尘埃灰烬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这是何故吗?”此人思索良久,仿佛要将水瓶看穿,忽然他似有所悟:“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瓶底了。”

禅师点点头:“世间烦恼之事数之不尽,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挥之不去,那就索性记住它好了。就像瓶中水,如果你厌恶地振荡自己,会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了。”官员恍然大悟。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说明水性至洁,表面藏垢纳污,实质却水净沙明,晶莹剔透,至净至刚,不为外物所染。儒家观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其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有义;浩大无尽,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正直;无孔不入,明察;发源必自西,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善于变化。

南怀瑾老师逐一解读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的赞语,读出了不同的深意:儒家精进利生,道家谦下养生,佛家圣净无生。一水犹如三面古镜,观照人生的不同趋向,何时何地应当何去何从,某时某刻应当如何运用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观水学做人。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和其光,同其尘,愈深邃愈安静;至柔而有骨,执著能穿石,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齐心合力,激浊扬清,义无反顾;灵活处世,不拘泥于形式,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器而变,因机而动,生机无限;清澈透明,洁身自好,纤尘不染;一视同仁,不平则鸣;润泽万物,有容乃大,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从水中可以领会人生的许多道理。青少年们如果能将水的特性移植到自身的品德修养方面,就可以达到“上善”的境界。

莫让身边的幸福悄悄溜走

善于利用生命中原有的真实,应对于现实生活,就能够优游余裕而知足常乐。

清心寡欲,安于现实,知足常乐,道家的智慧可以帮助青少年们摆脱烦恼忧愁,活出最真的自我。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南怀瑾老师解释,一个人,如果真正能够对天道自然的法则有所认识,那么,天赋人生,已够充实。善于利用生命中原有的真实,应对于现实生活,就能够优游余裕而知足常乐。但是,如果忘记了原有生命的真善美,任欲望膨胀,希求永无止境的满足,那么,必定会招来无限的苦果。

有一则《乌鸦喝水》的寓言故事的人生演绎,读来发人深思。一个小孩子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乌鸦喝水》,妈妈告诉他,爸爸就是家里的乌鸦,每月给家中寄钱,就像乌鸦叼起的小石子,一颗一颗,攒多了,家里就有水喝了。后来,爸爸在矿上出事了,妈妈就变成了攒小石子的乌鸦。他长大了,大学毕业后,来到了爸爸生前工作的煤矿,几年后,他当上了矿长。他不满足每月的那几颗“小石子”,就和别人合伙开了个私人小煤窑。肥水不流外人田,小煤窑日渐壮大。灾难降临了,他工作的煤窑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发生了大规模的冒顶事故,工人伤亡惨重。当他即将被行刑时,他想到了一只口渴的乌鸦,一只急功近利的、不愿等水慢慢涨高的乌鸦,丢入瓶中一块大石头,结果瓶被砸碎了,水也没有喝到。

现实社会,纷繁复杂,人们若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便是最现实、最大的幸福。如果不安于现实,让欲望主宰自我,在原已持有的成就上,要求更多乃至无穷,最后终归得不偿失,还不如就此保持已得的本位,持赢保泰。重点在于一个“持”字,因此便有“揣而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等引申之意。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人性总有一道底线,越过道德的边境,走入的必将是人生的禁区。有许多底线是不能碰触的,一旦越过,必会抱恨终生。

一只饥饿的狗无精打采地走在路上,从早晨到现在,连一点儿面包渣都没找到,肚子干瘪干瘪的,两只耳朵也无力地耷拉着,着实可怜。突然,另有一只小狗嘴里叼着一块肉骨头出现在它的面前,饥饿的狗真是喜出望外,铆足了劲冲着小狗狂吠,接着恶狠狠地向小狗扑过去。小狗吓出了一身冷汗,丢下骨头仓皇逃走了。抢到骨头的狗为了能独享美餐,决定寻找一个安全、偏僻的地方。它来到一条小河边,河水清澈透明,忍不住小心翼翼地向河中看了看。这一看可不得了,原来水中也有一只狗,一样叼着一块肉骨头,也在瞪着大眼睛瞧着它。贪心的狗心想:“这只狗长得傻头傻脑的,一副饿死鬼的样子,它怎能配吃这么大一块肉骨头?我非把它嘴里的那块骨头抢过来不可,那样吃起来多过瘾啊!”想着想着,它再也忍不住了,也忘记了自己站在河边,嘴里正叼着骨头。它张开嘴,想故伎重演,用它的吠声吓走那只狗。不料,还没有叫出来,嘴里的肉骨头就掉到河里去了。骨头掉到了水里,打碎了饿狗在水里的倒影。贪心的狗眨巴眨巴眼睛,哪里还有什么傻狗和骨头?

这个故事或许大家早已听过,但人总在不知不觉中犯了与这只狗同样的错误。对于已经拥有的感觉不到满足,贪婪地想索取更多,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原有的美好事物,这不正是我们人性中表现出的常态吗?有时,生活就像一场赌博,投注之后总想赢钱。然而,游戏无常,我们的结局常常是输。之后,我们想保住本钱,想赚取更多,便投下更大的赌注,却不知,下一次也许会输得更惨。

《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又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有道的圣人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因此才能充分享受生命的快乐。

持盈保泰、守柔不争是修身的原则,人生在世,争的无非是两样东西,一是争气,一是争利。争气,值得,但不可太盛;争利,无尽,永远没有满足。名利皆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与其放纵欲望,不如享受生命。青少年如果能学会这些,就超越了一般人的境界,使自己得到解脱。

如何保住人生宝剑的锋刃

对于聪明才智、财富权势等,都要知时知量,自保自持。

一个人如果已经握有一把锋锐的利器,但却仍然不满于现状,反要在锋刃上更加一重锐利,俗谚所谓“矢上加尖”,那么连原有的锋刃恐怕都不能保全了。这就告诫人们,对于聪明才智、财富权势等,都要知时知量,自保自持。如果已有聪慧而不知谦虚涵容,已有权势而不知隐遁退让,已有财富而不知适可而止,最后将自取灭亡。青少年若能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轻易迷失在种种诱惑之中。

古语道:“创业难,守业更难。”千万不要犯“矢上加尖,锋刃不保”的错误。财富到了金玉满堂的程度,要透彻了解陶朱公三聚三散的哲学艺术。

陶朱公即范蠡,春秋时越国被吴国灭亡时,他提出了降吴复国的计策,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当勾践复国之后,范蠡深知勾践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享乐,于是急流勇退。隐姓归野后的十九年间三次赚了千金之多,三聚三散。

财富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一生中所耗费的钱财是有限的,因此当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陶朱公便散尽家财,正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才是真正的“保锋”的智慧。

“一家富贵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一个人在既有的富贵之中,如果不懂得自保自持,持富而骄,便会自招恶果,后患无穷。要想长保“金玉满堂”的富贵光景,必须深知“揣而锐之”的不得当以及“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自取速亡的可畏。

对待财富如此,对待功名亦如此。

汉高祖时,吕后采用萧何之计,诛杀了韩信。人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高祖正带兵征剿叛军,闻讯后派使者还朝,封他为萧相国,加赐五千户,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卫做护卫。百官都向萧何祝贺,唯陈平表示担心,暗地里对萧何说:“大祸由现在开始了。皇上在外作战,您掌管国政。您没有冒着箭雨滚石的危险,皇上却增加您的俸薪和护卫,这并非表示宠信。如今淮阴侯韩信谋反被诛,皇上心有余悸,他也有怀疑您的心理。我劝您辞封赏,拿所有家产去辅助作战,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虑。”萧何依计而行,变卖家产犒军。高祖果然喜悦,疑虑顿减。

这年秋天,英布谋反,高祖御驾亲征,其间派遣使者数次问候萧何。回报说:“因为皇上在军中,相国正鼓励百姓拿出家财辅助军队征战,正如上次所做。”这时有个门客对萧何说:“您不久就会被灭族了,你身居高位,功劳第一,便不可再得到皇上的恩宠。可是自您进入关中,一直得到百姓拥护,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数次派人问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关中百姓的拥戴。现在您为何不多买田地,少抚恤百姓,来自损名声呢?皇上必定会因此解除疑心的。”萧何认为有理,又依此计行事。高祖得胜回朝,有百姓拦路控诉相国。高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异常,也没对萧何进行任何处分。

萧何两次不同的做法实则异曲同工,都是为了避免“矢上加尖”,惹来杀身之祸。此外,深谙此道的还有南宋将军韩世忠。

南宋初年,韩世忠与岳飞、张浚都是高宗赵构手下著名的抗金将领,号称“三杰”。精忠报国的岳飞为赵构、秦桧陷害入狱,韩世忠知道岳飞的赤胆忠心和无辜,就从前线赶回来,想为囚禁在狱的岳飞鸣冤叫屈。他质问秦桧:“岳飞所犯何罪?”秦桧竟然以“莫须有”三字相对,使得韩世忠惊惧不已,知道昏君、奸相当道,忠良必遭陷害,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于是他就准备给自己寻找后路。当时抗金名将均将自己统领的军队冠以岳家军、张家军,使宋帝非常疑忌,韩世忠就严禁部将打出韩氏旗号,并到处宣扬自己想买新淦县的官田作为子孙的产业。宋朝是一个相当重视封建道德的朝代,将领在前方打仗总是将自家私事挂在嘴上,实在是非公非忠,但宋高宗听后,却非常高兴,亲自下诏,将新淦县官田赏赐给他,并说:“爱卿遇敌必克,每有威名。现在听说爱卿想为子孙买些田产,朕就将它赏赐给你,以表彰你的忠心。就将这块田庄定名为‘旌忠’吧。”韩世忠以自污其身,避免功高震主,最终得以善终。

矢上加尖,犹如高处不胜寒,一着不慎,全盘皆输——青少年朋友们,戒之慎勿忘。

真诚做人

虽然有时说话需要婉转,但真理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唯唯诺诺实乃小人之举。

“绝学无忧”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著,人生只凭自然,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以一种清明客观的态度,深刻独到的见解,独立于世。这样的境界恐怕是很多青少年心向往之却无法达到的吧?

在讲述“绝学无忧”的学问时,老子谈到了道德最高修养的标准。他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唯”与“阿”两字,是指人们讲话对人的态度,将二者译成白话,在语言的表达上都是“是的”。但同样一句话,“唯”是诚恳接受,“阿”是阿谀逢迎。虽然有时说话需要婉转,但真理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唯唯诺诺实乃小人之举。

南怀瑾老师告诫世人,老子说这些道理,并非教人们以尖刻的眼光,专门去分析周围人的言行举止,不要误读了老子的苦心,处处吹毛求疵,应该反求诸己,时时警醒,学习真诚不佞的“唯”,避免虚伪造作的“阿”。

《韩非子》里记载了两则有关阿谀奉承、献媚取宠的历史故事,借以警戒世人。

春秋时,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国大将子反出任中军统帅,酣战之际,口中干渴,想要喝水。子反平素嗜酒如命,身边的侍从竖毂阳知道他好杯中物,便乘机讨好他,奉上一大杯酒。子反见后,既高兴又担心,说了一句:“嘻!拿下去吧,这是酒嘛。”竖毂阳不但不替换,还替他掩饰道:“这不是酒。”子反将错就错顺势一饮而进,竖毂阳又连续奉杯,使子反喝得酩酊大醉。结果由于子反指挥失误,楚师溃不成军,楚王也被晋军射伤了眼睛。楚王得知内情,勃然大怒,将子反斩首示众。

与此相同的还有晋国大臣文子,文子嗜好声色玩物,其手下一个小官吏便处处投其所好,献媚取宠。文子喜欢音乐,他立即送上鸣琴;文子喜欢佩饰,他就奉上玉环。由于该小吏一味谄谀,助长了文子的恶习,结果文子被驱逐出宫。此二人皆是失足于身边的阿谀奉承之中。

荀子说过:“谀我者,吾贼也。”从另一个角度说,为人处世,一味阿谀逢迎,虚伪造作,终将为人所不齿。

学习真诚不佞,避免阿谀献媚,历史上有一位标杆似的人物,即唐朝一代直臣魏征。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无疑是最善于纳谏的封建帝王之一,而魏征也是最善于进谏和敢于进谏的名臣之一。

魏征喜逢唐太宗这一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力争,从不委曲求全,唯唯诺诺。一次,唐太宗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魏征被擢升为尚书左丞,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为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实据,太宗派人转告魏征:“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任人唯亲,以免惹出同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唐太宗要使自己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唐太宗问及忠臣和良臣的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唐太宗听了也点头称是。

魏征进谏之时,常常不顾自己的实际利益乃至名誉性命,直言进谏,决不苟且偷安、沽名钓誉。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他思念不已,曾对左右大臣言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然而,魏征又过于耿直,未能深谙“曲则全”的处世艺术,因此,即便被后世称之为一代良臣名相,最终还是难逃晚年唐太宗的积恨爆发,墓碑被砸,一段君臣佳话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读史学做人,我们可以从历史人物身上学到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进言的角度看,真诚不佞,即便点头称是,也不是唯唯诺诺;阿谀献媚,即便自作聪明的批评,也是虚伪的变相奉迎。从纳言的角度看,喜忠直,耳畔便多逆耳忠言;耳根软,听到的便多是献媚之词。

坚持正确的原则,学会真诚做人。堂堂正正,清清白白,这是青少年们应坚持的准则。

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己所依仗的聪明才智有时是你身边的工具,或许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让你走得更顺畅,但不要忘了,过分依仗工具有时反而有害无益。

老子反对标榜圣人,反对卖弄世智辩聪。春秋战国时期世局特别动荡不安,人命危如累卵,随时都有被毁灭的可能。老子对此深深感到痛苦和不满,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意思是如果没有这些标榜圣人、标榜智慧的“才智之士”,人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好。自恃聪明的人,听不进良言相劝,经常会做出一些危害不浅的行为。青少年们千万要注意,不可聪明反被聪明误。

《庄子·天地》篇中有尧和他老师对话的一则寓言:尧的老师是许由,许由的老师是啮缺,啮缺的老师是王倪,王倪的老师是被衣。尧请教许由说:“啮缺可以担任天子吗?我想通过王倪邀请他。”许由回答说:“这样恐怕会危害天下呀!啮缺这个人,为人聪明睿智、机警敏捷,天赋过人,又能以人力去成就天然。他懂得去防堵过失,但却不能知道过失从哪里产生。要他担任天子,他就会凭借人力而摒弃自然。他将会以人为本体而区分人我,将会看中智巧而急着使用,将会被小事而役使,被外物所牵绊,四处张望而应接不暇,事事苛求完美,随着外物的变幻而不能保持常态。他哪有资格担任天子呢……”此处真正体现出了老子的担忧。

世人常因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自命不凡,投机取巧,最后葬送的却是自己。

自己所依仗的聪明才智有时是你身边的工具,或许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让你走得更顺畅,但不要忘了,过分依仗工具有时反而有害无益。

三个旅行者早上出门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晚上归来,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

于是,前两个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么会没有事呢?”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没有摔伤呢?”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就被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小心,专拣平稳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摔伤。”

然后,第三个旅行者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拿拐杖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有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跌跤。”

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人的聪明才智总是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一切都规划妥当,人生本来就拥有无穷变数。

《庄子》杂篇《外物》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寓言:

宋元君半夜里梦见有人披散着头发在侧门旁窥视,说:“我来自名叫宰路的深渊,我作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渔夫余且捕捉了我。”宋元君醒来,派人占卜,说:“这是一只神龟。”宋元君问:“渔夫有名叫余且的吗?”左右侍臣回答:“有。”宋元君说:“叫余且来朝见我。”第二天,余且来朝。宋元君问:“你捕捞到了什么?”余且回答:“我的网捕捉到一只白龟,周长五尺。”宋元君说:“献出你捕获的白龟。”白龟送到,宋元君一会儿想杀掉,一会儿又想养起来,心里正犯疑惑,卜问吉凶,说:“杀掉白龟用来占卜,一定大吉。”于是把白龟剖开挖空,用龟板占卜数十次也没有一点失误。

孔子知道后说:“神龟能显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渔网;才智能占卜数十次也没有一点失误,却不能逃脱剖腹挖肠的祸患。如此说来,才智也有困窘的时候,神灵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即使存在最高超的智慧,也匹敌不了万人的谋算。鱼儿即使不畏惧渔网却也会害怕鹈鹕。摒弃小聪明方才显示大智慧,除去矫饰的善行方才能使自己真正回到自然的善性。婴儿生下来没有高明的老师指教也能学会说话,只因为跟会说话的人自然相处。”

在音乐的世界中,技巧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过多的花哨技巧只会减弱情感的表达。人生也是如此,人人都玩弄聪明才智,只会让世界繁杂凌乱,绝圣弃智,才能朴实安然地生活。

“见素抱朴”的人生至境

见素抱朴正是圣人超凡脱俗的生命情操,佳质深藏,光华内敛,一切本自天成,没有后天人工的刻意造作。

人需抛弃自己引以为傲的聪明机巧,抛弃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如果人人皆能如此,便不会有作奸犯科的盗贼,即所谓的“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南怀瑾老师说,如果将绝圣弃智的观念归纳到生命理想中,便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指见地、观念、思想;“素”乃纯洁、干净;“朴”是未经雕刻、质地优良的原木。见素抱朴正是圣人超凡脱俗的生命情操,佳质深藏,光华内敛,一切本自天成,没有后天人工的刻意造作。

老子主张“绝仁弃义”,不以圣人为标榜,不以修行为口号,只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做人,那便是真修道。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其为人处世堪称难得。他常对家人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他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将其视作惜福保泰之法,常存冰渊惴惴之心,处处谨言慎行。他的处世原则是: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奴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长久。

关于曾国藩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曾国藩天赋不高,少时在家苦读,一篇文章不知重复多少遍了,还没能诵出。时下有一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他睡觉之后行窃。无奈听他翻来覆去地读同一篇文章,却无法记诵。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还读书做甚?”随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比曾先生聪明,却依旧是个无名小贼,曾国藩以规矩之道为人处世,功成名就又全身而退,实乃真修道之人。

孔子在《论语》中说,“素”如一张白纸,毫不沾染任何颜色,人的思想观念要随时保持纯净无杂,即佛家禅宗所说“不思善,不思恶”。心地胸襟,应该随时怀抱原始天然的朴素,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个人拥有这种修养,人生一世便是最大的幸福;如果人人秉有这种生活态度,天下自然太平和谐。

《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孟子也提倡“性本善”,曾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见到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子摇摇摆摆走向井边,无论何人,都会走上前去将他抱开。然而,善性存于心,往往受环境的影响,丧失了原本的善意。对此,荀子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性恶篇》开篇就说:“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人性本是恶的,其善是人为的,人有为善的可能,就在于后天的学习修为。对于本性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老子的观点则更为深刻,即本性无善恶。

人性之初,本没有善恶之分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善恶只不过是在周边环境影响下依据本性而产生的,有善恶之分的不是本性而是习惯。本性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平时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在暗中操控着你。它决定着你的大部分习惯,决定着你的性格,甚至决定着你的人生。人本来生下来都很朴素,很自然的,由于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种种原因,把圆满的自然的人性雕琢了,自己刻上了许多的花纹雕饰,反而破坏了原本的朴实。因此,人不要刻意雕琢自己本性的棱角,要保持住生命中最朴素的东西。

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尽之时见真金,大多数人都在浮华过后才意识到本色的可贵。质本洁来还洁去,不要让尘世浮华沾染了原本纯洁的心灵。青少年们应该做一块拒绝雕琢的“原木”,保留人性中单纯、善良、朴实的东西,不要让外在的雕饰破坏自然的本质。

图难于易的成功要诀

凡事都是看似容易,做来艰难,“图难于易”,正是成功的要诀。

《老子》里面有一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也就是说对于一切事物来说,相反的两种属性总是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的。南怀瑾老师在解释“难易相成”时说,难与易,互为成功的原则,其重点在于难易相成的“成”字。天下没有容易成就的事,但天下事在成功的一刹那,都会显得十分容易,凡事都是看似容易,做来艰难,“图难于易”,正是成功的要诀。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生中所有伟大的成功,都是由于做到了看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取得的。

3岁时,莫扎特已经学会弹奏古钢琴,并能记住只听过一次的乐段。

7岁时,波兰钢琴家肖邦创作了《G小调波罗乃兹舞曲》。

10岁时,爱迪生建立起一个实验室,开始他的发明事业。

12岁时,格特鲁德·埃德成为女子800米自由泳最年轻的世界纪录创造者。

15岁时,鲍比·费希尔获得“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大师”称号。

21岁时,珍妮·奥斯汀开始写她的第一部名著《傲慢与偏见》。

22岁时,海伦·凯勒出版了她的自传。

25岁时,查理斯·林德析格首次单人不间断飞越了大西洋。

40岁时,芭蕾舞蹈家玛戈特·芳廷才开始与芭蕾舞著名男演员鲁道夫·纳勒耶夫合作,同登舞台。

43岁时,约翰·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最年轻的总统。

50岁时,亨利·福特采用“流水装配线”,首次实现了价格低廉汽车的大规模生产。

53岁时,玛格丽特·撒切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女首相。

64岁时,弗朗西斯·奇切斯特独自乘53英尺长的游艇周游世界。

65岁时,丘吉尔首次成为英国首相。

76岁时,红衣主教安吉洛·龙卡利成为约翰二十三世教皇,于5年内进行了重要改革,为罗马天主教廷开创了新纪元。

80岁时,摩西“奶奶”(安娜·玛丽·罗伯逊)举行了首次女画家个人画展。

81岁时,本杰明·富兰克林巧妙地协调了议会众代表的分歧意见,使美国宪法得以通过。

84岁时,丘吉尔二任首相告退,回到下议院,又一次获得议会选举,并展出他的画作。

88岁时,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照常举行音乐会,于96岁逝世。

1983年,美国黑人早期爵士音乐的钢琴演奏家兼作曲家尤比·布莱克逝世,圆满地走过了他的100岁人生。他在去世前5天时说:“如果早知道我能活这么长,我一定会更好地努力奋斗。”

人生是一个追求成功的过程,人们总是给自己设置许多障碍,却忘记了难与易总是相对而言的。

1968年,加州的一位牧师想要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一位朋友描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一座人间的伊甸园。”朋友问他预算多少,他开朗地说:“我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我需要用教堂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大家的捐款。”

最后,牧师粗略地估算教堂大概需要700万美元,他在心里盘算着得到捐款的系列途径: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寻找28笔25万美元的捐款;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寻找140笔5万美元的捐款;寻找280笔2.5万美元的捐款;寻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卖掉1万扇窗,每扇700美元。

40天后,牧师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说服了一位富商,他捐出了第一笔100万美元。第50天,一对倾听了牧师演讲的农民夫妇,捐出了1000美元。70天时,一位被牧师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感动的陌生人,在生日的当天寄给牧师一张100万美元的银行支票。6个月后,一名捐款者对牧师说:“如果你的诚意与努力能筹到600万美元,剩下的100万美元由我来支付。”第二年,牧师以每扇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认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付款的办法为每月50美元,10个月分期付清。6个月内,一万多扇窗户全部售出。

1980年9月,总造价为2000万美元的水晶大教堂竣工了,成为世界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奇迹,而这一切是靠身无分文的牧师一点一点筹集资金做到的。

成功总是由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少到多,这中间需要一个想成功的人不断地努力与争取,这便是“图难于易”的成功要诀。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图难于易”还具有一层更深的寓意。历史学家司马迁对汉初三杰之一张良赞誉有加:“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难易相成,万事开头难,事成之后,人们往往关注结果,而忽视了奋斗的过程,不能谦逊以对,最终难免惹祸上身。张良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获得了真正的成功。

张良在汉朝建立后的封赏会上的表现使包括刘邦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到吃惊:他谢绝了刘邦对他的万户侯的封赏(包括属地随便挑选的特权)。在刘邦的一再劝说下,他只挑了一个没人要的偏远贫穷的小县城留县。张良说:“陛下实在要封赏我,就把我和陛下相识的地方留县封给我做个纪念吧,我哪里当得起万户侯。我昔日刺杀暴君秦始皇,天下震动;现在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得到封万户侯的荣誉,这对我这个平民百姓来说太过分了,我真心地愿意放弃人间的富贵,过老百姓的日子。”而且张良说到做到,不但不做万户侯,连这个小小的留县县令也找了个机会放弃了。

陕南留坝有张良庙,庙有一联,上为“送秦一椎”,下为“辞汉万钟”,堪称杰作。张良少时率大力士以铁椎掷向秦始皇,浩气回荡古今;天下既安,又辞万钟之禄,归隐山林。张良所求,并非多数人看重的高官厚禄,按现时的话讲,无非是实现人生价值。送秦一椎,投身“革命”;暴秦灭,天下平,功成身退,高洁而明智,抓住了人生的本质。

不想结果,关注过程,只要一步一步踏实前进,把握好每一个人生阶段,心中所期的结果,自然而然就会来到。学会这个道理对于青少年朋友们至关重要,因为它教会大家:再大的困难,一步一步去拆解,也会变得容易,这就是图难于易的真理了。

低头便见水中天

站在山顶的人和居于山脚的人,在对方眼中,同样渺小。

万事万物,都存在辩证的两面。高下相倾,高高在上,低低在下,表面看来,绝对不是齐一平等的,但它们二者却可以相互转化。人生也莫不如此,你所处位置的高低,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青少年们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自身和世界,不虚妄,不自哀。

一位闻名遐迩的画家每逢青年画家登门求教,总是很耐心地给人看画指点;对于有潜力的青年才俊,更是尽心尽力,不惜耗费自己作画的时间。一次,一位后辈画家对于前辈的关爱有加感激涕零,老画家微笑着讲了一个故事:

40年前,一个青年拿了自己的画作到京都,想请一位自己敬仰的前辈画家指点一下。那画家看这青年是个无名小卒,连画轴都没让青年打开,便推托私务缠身,下了逐客令。青年走到门口,转过身说了一句话:“大师,您现在站在山顶,往下俯视我辈无名小卒,的确十分渺小;但您也应该知道,我从山下往上看您,您同样也十分渺小!”说完转身扬长而去。青年后来发愤学艺,终于在艺术界有所成就,他时刻记得那一次冷遇,也时刻提醒自己,一个人是否形象高大,并不在于他所处的位置,而在于他的人格、胸襟、修养。

的确,站在山顶的人和居于山脚的人,在对方眼中,同样渺小。

高高的山峰终于被一群登山者踩在了脚下,极目四望,一切都离他们那么远。“你们看,山下的人都如蚂蚁一般!”其中一人兴奋地嚷着。“可是,他们也许根本就没觉着山上有人。”一位同伴在一旁轻轻地说。大家霎时冷静下来:是啊,巍峨的只是脚下的山峰,我们还和过去一样普通,并不因位置的升高而高大。

提起高下的问题,不由使人想起苗家人房屋建筑的特点。一个不大的屋子里面可以有几十个房檐和门槛,平日里,苗寨里的乡亲们就背着沉甸甸的大背篓从外面穿过这些房檐和门槛走进来。虽然障碍如此之多,可从来没有人因此撞到房檐或者是被门槛绊倒,而外乡人初至,即使是空手走在这样的屋子里也会经常碰头跌跤。一位苗家老人常常告诫初来的外乡人,要想在这样的建筑里行走自如,就必须牢记: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低头是为了避开上面的障碍,看清楚脚下的门槛。而不弯腰则是为了有足够的力气承担起身上的背负。

老人的告诫又何尝不是对人生的形象比喻,苗家建筑好比人生,一路上充满了房檐和门槛,一个不大的空间里到处都是磕磕绊绊,而人们肩膀上那个沉沉的背篓里装满了做人的尊严。背负着尊严走在高低不同、起伏不定的道路上,必须时刻提防四周的危险,还要时刻提醒自己:头要低,腰须挺。

最后用一个禅宗故事再次点明“高下相倾”蕴含的深意。

明心禅师游方归来,见苦心禅院的学僧们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描绘一幅龙虎斗的画像。画面上巨龙于云端盘旋而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众僧多次修改,总觉不尽如人意,却不知问题所在。明心禅师见状,微笑言道:“动态不足。”学僧们欲闻其详,禅师道:“龙于攻击之前,头须向后退缩;虎作上扑之时,头必自下压低。龙颈愈屈,虎头愈低,冲势愈猛,扑劲愈大,此乃常性。”学僧们点头受教。明心禅师进一步指点迷津:“为人处世,参禅修道的道理也是如此啊。”学僧们闻言恍然大悟。

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只有低下头来!”人生在世,有时应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应虚怀若谷,有如龙退缩,虎低头。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高下相倾,进退有据,才能独立于世。

唐朝一位布袋和尚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波澜壮阔的大海之所以能够包容万物,笑纳百川,深远伟大,关键在于其位置最低。位置放得低,所以能从容不迫,能悟透世事沧桑。学会把自己放低,你才会得到更多,青少年们要铭记这个道理。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抱一为天下式,兼济天下苍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才能心中无憾。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孟子的观点。老子也说,自古以来,悟道的人——圣人,必是“抱一为天下式”,遵循“曲全、枉直、洼盈、敝新”的处世方法,确然而不可拔,固守一个原则以自处。怎样处理自己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长久以来困扰人们的哲学命题,从道家的哲学里,青少年们可以学到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

有一个学僧有名,一心向佛,但苦心修行了15年,却始终悟不出什么禅理。眼看着师弟们一个个悟道出师了,自己却没有多大的进步,不由心急如焚。有名心想,自己头脑太笨了,所以始终入不了门。他不想再这样苦苦修炼下去,认为既然到头来不会有什么结果,还不如早早抽身,做个苦行僧算了。于是,有名打点好行装,决定出去云游。

临走前,他来到法堂,向广元禅师辞行。有名跪在广元禅师面前,说:“师傅,学僧辜负您的教导,自从皈依座下,习禅已有15年之久,却始终无所顿悟。我实在不是一块学禅的料,因此,想到四方云游,特来向您老人家辞行。”

广元禅师非常惊讶,问道:“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在这里悟不出来,到别处就可以开悟吗?”

有名诚恳地说:“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将自己的全部时间与精力都花在参禅悟道上了,这么用功还是不能开悟,我想我和禅可能是无缘吧。看着师弟们一个个都出师了,我心里难受。师傅,还是让我去做个苦行僧吧,这样,我心里就会好受一点。”广元禅师说道:“别人有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本来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为什么非要混为一谈呢?”有名非常沮丧,辩解道:“师傅,您不知道,我跟师弟们一比,就好像小麻雀见到了大鹏鸟,心里惭愧极了。”广元禅师又问道:“那么你说说看,大鹏鸟怎样的大?小麻雀又怎样的小?”有名答道:“大鹏鸟轻轻一展翅,就能飞越几百里,而我无论怎样努力,也只能飞出几丈而已。”

广元禅师听了他的话,微微一笑说道:“大鹏鸟一展翅就能飞出几百里,它能不能飞越生死界呢?”有名至此恍然大悟,收起自己的行李,再也不提云游之事了。

神秘家巴雅季曾经如此自述:“我年轻时是个革命者,我对神的唯一祷词是:神啊!给我力量去改变世界。当我到了中年时,发觉自己虚度了半辈子,并没有改变过一个人灵,我改变了我的祷词,说:神啊!赐给我恩宠,去改变所有与我有接触的人,即使只是我的家人和朋友,我也就此满足。如今我是个老人,我的日子屈指可数,才认识自己是多么的愚蠢。现在我唯一的祷词是:神啊!赐给我改变我自己的恩宠。”

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自己没有什么东西站得起来,心中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抱一为天下式,兼济天下苍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才能心中无憾。

庙中进香的施主都已散去,小和尚洒扫庭院,换衣整理,照镜洗脸,一遍又一遍。师父不解,问他:“你在干什么?洗来洗去,已经很久了。”

“师父,我有洁癖!”小和尚说:“我容不得一点脏,每个施主走后,我都把他坐过的椅子擦一遍。”

“这叫洁癖吗?”师父笑笑:“你嫌天脏、嫌地脏、嫌人脏,外表虽然干净,内心反而不洁。洁癖其实是要帮助每个不洁的人,使他洁净,这样才对啊。”

人们很多时候,都像那个有洁癖的小和尚,没有找寻到洁净的真谛。与其嫌弃别人的肮脏,不如帮助其他人变得干净。正如一位哲人告诫门徒的话:“雨后走在土路上,新布鞋上沾了许多泥点儿。与其换双鞋,不如带领大家,硬化路面,一劳永逸,换鞋不如换路啊。”

由自己的不便,而想到众人的不便,这就是一种兼济天下的胸怀。其实,“兼济天下”不是非得以“达”为基础的,青少年们若能够时时处处有关爱他人的心,这就已经做到了老子倡导的境界。

大地讲授的一堂课

衡量一个人,除了看他做些什么之外,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看他付出了什么。

老子说“人法地”。人如何效法大地呢?大地承载万物,维持着所有生命的成长,一切生灵所用所需都仰仗大地母亲的给养。然而,她所得来的回报不过是污物废弃与腐朽尸骨。大地毫无怨言,不但生生不息滋长了万物,而且还承载了一切万物的罪过。推物及人,想想我们自己,不应当效法大地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吗?

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人终身可以奉行的原则?”孔子回答说:“恕。”大地便是宽恕了万事万物的罪过,无怨无悔地付出着自己的一切,所以许多文学作品中将大地比作母亲。

人应该学习大地宽容的胸怀,富兰克林曾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中包含着人生的大道至理,没有宽容的生活,就如同行走于刀锋。

《史记》中记载的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流传千古的故事,就是对宽容的最佳诠释。

管仲对鲍叔牙的宽容善德是这样评价的:“当初我贫困的时候,同鲍叔牙做生意,财利多占,鲍叔牙并没有把我看成贪心鬼;我曾为鲍叔牙献谋略,结果弄得更糟,鲍叔牙也不认为我愚笨,他认为时机有利和不利之分;我三次做官又三次被贬,鲍叔牙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鲍叔牙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同僚召忽为此自杀,而我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愧,却会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辱。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当一个人的胸怀堪比大地,自然能够得到别人由衷的敬重,正所谓“有容乃大”。此外,在大地给我们讲述的这堂课中我们还应该学会感恩。

有则笑话讽喻了世人在奉献时的虚伪。有位教友告诉牧师,他愿意将自己完全奉献给上帝。牧师问他说:“如果你有两辆汽车,你愿意奉献一辆吗?”他说:“愿意。”牧师又问:“如果你有两栋房子,你愿意奉献一栋吗?”他又说:“愿意。”牧师又再问一个更简单的问题:“如果你有两双皮鞋,你愿意奉献一双吗?”他却说:“不愿意!”牧师非常惊讶地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我没有两辆汽车,也没有两栋房子,皮鞋却真有两双。”

人要答应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很容易,真要把自己所拥有的拿出来,就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了。衡量一个人,除了看他做些什么之外,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看他付出了什么。大地总是不吝惜于自己所拥有的,她慷慨地赠与人们,又把人们丢弃的东西收回自己手中。

有一首歌中这样唱道:“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了黎明,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感谢生活赠友谊爱情,感谢苍穹藏理想幻梦,感谢时光长留永恒公正。感谢你,我衷心谢谢你,我忠诚的爱人和朋友;感谢你,我衷心谢谢你,这旋转不息蔚蓝色的星球。感谢生活,感谢和平,感谢这一切,这所有,感谢这美好的所有。”

小沙弥在庭院中,将一桶水倾倒在地上,老和尚刚好路过,于是便问道:“你为什么把水倒在地上呢?”

“师父!这是我刚才洗菜用剩下的一点水,我把它倒掉。”

“哦!你知道吗?一滴水浇在花草上,花草受了滴水的滋润,就可以吐露芬芳;一滴水送给干渴的旅人,旅人可能因此得救;一滴水可以汇聚成澎湃的江海,也可以使森林生长茂盛,绝不可因滴水的微小而轻视它啊。你能领悟吗?”

“师父,我懂了。”小和尚想了想,又说:“点滴因缘、万种恩情都聚集在我们身上,因此,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丝一缕,恒念物力惟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老子让大地为我们讲授了一堂课,无言之教,却意义深远。

我们永远无法与大地比肩,青少年朋友只要能效法其中一二,便不失为一个好人。

莫以身轻失天下

生而为人,应效法大地,有为世人众生挑负起一切痛苦重担的心愿,不可一日失却这种负重致远的责任心。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句话的意思是,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青少年最容易急躁冒进,一定要好好听听这堂课。

“重为轻根”的“重”字,可以牵强作为重厚沉静的意义来解释,重是轻的根源,静是躁的主宰。“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并非简单指旅途之中一定要有所承重,而是要学习大地负重载物的精神。

大地负载,生生不已,终日运行不息而毫无怨言,也不向万物索取任何代价。生而为人,应效法大地,有为世人众生挑负起一切痛苦重担的心愿,不可一日失却这种负重致远的责任心。南怀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便是“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的本意。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还有一种,就是蜗牛。鹰矫健、敏捷、锐利;蜗牛弱小、迟钝、笨拙。鹰残忍、凶狠,杀害同类从不迟疑;蜗牛善良、厚道,从不伤害任何生命。鹰有一对飞翔的翅膀,蜗牛背着一个厚重的壳。与鹰不同,蜗牛到达金字塔顶,主观上是靠它永不停息的执著精神,客观上则应归功于它厚厚的壳。蜗牛的壳,非常坚硬,它是蜗牛的保护器官。据说,有一次,一个人看见蜗牛顶着厚重的壳艰难爬行,就好心地替它把壳去掉,让它轻装上阵,结果,蜗牛很快就死了。正是这看上去又粗又笨、有些负重的壳,让小小的蜗牛得以万里长征,到达金字塔顶。有时,有所背负,反而能够走得更远。

志在圣贤的人们,始终要戒慎畏惧,随时随地存着济世救人的责任感。倘使能做到功在天下、万民载德,自然荣光无限,正如隋炀帝杨广所说的:“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迫人来。”道家老子的哲学,看透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和“祸者福之所倚,福者祸之所伏”自然反复演变的法则,所以才提出“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告诫。

虽然处在“荣观”之中,仍然恬淡虚无,不改本来的素朴;虽然燕然安处在荣华富贵之中,依然超然物外,不以功名富贵而累其心。能够到此境界,方为真正悟道之士。奈何世上少有人及,老子感叹:“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有两个空布袋,想能够站起来,便一同去请教上帝。上帝对它们说,要想站起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得自己肚里有东西;另一种是让别人看上你,一手把你提起来。于是,一个空布袋选择了第一种方法,高高兴兴地往袋里装东西,等袋里的东西快装满时,袋子稳稳当当地站了起来。另一个空布袋想,往袋里装东西,多辛苦,还不如等人把自己提起来,于是它舒舒服服地躺了下来,等着有人看上它。它等啊等啊,终于有一个人在它身边停了下来。那人弯了一下腰,用手把空布袋提起来。空布袋兴奋极了,心想,我终于可以轻轻松松地站起来了。那人见布袋里什么东西也没有,便一手把它扔了。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们不能自知修身涵养的重要,犯了不知自重的错误,不择手段,只图眼前攫取功利,不但轻易失去了天下,同时也戕杀了自己,触犯了“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大病。

提及身轻失天下,不由想到了新朝王莽。当了15年新朝皇帝的王莽王巨君,是近两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有人把他比作“周公再世”,是忠臣孝子的楷模,有人把他看成“曹瞒前身”,是奸雄贼子的榜首。白居易一语道破天机:“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王莽是皇太后王政君弟弟王曼的儿子,父辈中九人封侯,父亲早死,孤苦伶仃。与同族同辈中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相比,王莽聪明伶俐,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他曾几个月衣不解带地悉心侍候伯父王凤,深得这位大司马大将军的疼爱。加官晋爵后的王莽依旧行为恭谨,生活俭朴,深得赞誉。正当王莽踌躇满志之时,成帝去世,哀帝即位,王莽的靠山王政君被尊为太皇太后,失去了权力,王莽下野,并一度回到了自己的封国。这段期间,王莽依然克己节俭,结交儒生,韬光养晦。为了堵住悠悠之口,哀帝以侍候王太后的名义,把王莽重新召回到京师。随着年仅9岁的汉平帝即位,王莽将军国大政独揽一身,其野心也急剧膨胀。而后,一心想当帝王的王莽,假借天命,征集天下通今博古之士及吏民48万人齐集京师,“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天书应运而生,王莽也理所应当地由“安汉公”而变为摄皇帝、假皇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平定了几多叛乱之后,王莽宣布接受天命,改国号为“新”,走完了代汉的最后一幕。

称帝后,他仿照周朝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力,引发豪强不满;他鄙夷边疆藩属,将其削王为侯,导致边疆战乱不断;赋役繁重,刑政苛暴,加之黄河改道,以致饿殍遍野。王莽最终在绿林军攻入长安之时于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新朝随之覆灭。

老子所谓:“及吾无身,又有何患。”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其身存。志在天下,建丰功伟业者,正是因为身有所存。青少年们只有做到不以一己私利而谋天下大众的大利,立大业于天下,才不会辜负生命的价值。

老子对于人生价值的解答

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将“天、地、人”三者并排共列,此处的“王”便代表人。“人”何以得与“天”“地”并行,说明老子是极看重人之价值的。那么这里青少年可能要问了: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到府衙找他。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106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大量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棱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老翁说:“当然石头了。”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老翁顿然大惭。

“参赞天地之化育”,正是人道价值之所在。人生于天地之间,忽而数十年的生命,仿如过客,晃眼即逝,到底它的意义何在?佛学将天地称作婆娑世界,意为“堪忍”,人类生活其上,勉勉强强过得去。因为天地并不完备,缺陷丛生,但是人类可以通过合理运用自身的智慧与能力,创造一个圆满和谐的人生,弥补天地的缺憾。

有人说,如果人生是一种痛苦,那么,为了夕阳西下那动人心魄的美,我宁愿选择痛苦。究竟怎样才能找到人生的价值,怎样才能不让生命在“堪忍”中终了?下面这个故事可以帮你找到答案。

古时候,有一位老员外娶了四个妻子。第四个妻子最得员外的疼爱,他不管去哪儿都带着她。而她每天沐浴更衣、饮食起居,都要丈夫亲手照顾,她想吃什么、喜欢什么衣服,员外都肯买给她,对她真是百般呵护,非常宠爱。第三个妻子是众多人追求的对象,员外可是很辛苦地花了好大的力气,才打败众人得到她的。所以,员外每天都去关心她,常常在她身边甜言蜜语,又造了漂亮的房子给她住。第二个妻子和员外可说是最有话聊的了,每当员外有什么心事或困扰,他总是来找第二位妻子为他分忧解劳,互相安慰,只要和她在一块儿就觉得很满足。至于员外的第一个妻子,员外几乎忘了她似的,根本很少去看她。可是家中一切繁重的工作都由她处理,她身负各种责任烦恼,却得不到员外的注意和重视。

一天,员外必须离开故乡,到遥远的地方去。他对第四个妻子说:“我现在有急事非离开不可,你跟我一块儿走吧?”第四个妻子回答:“我可不愿跟你去。”员外惊异万分,不解地问:“我最疼爱你,对你言听计从,我们也没有分开过,怎么现在不愿陪我一块儿去呢?”“不论你怎么说,我都不可能陪你去!”第四个妻子坚决地说。员外恨她的无情,就把第三个妻子叫来问到:“那你能陪我一块儿去吗?”第三个妻子回答:“连你最心爱的第四个妻子都不情愿陪你去,我为什么要陪你去?”员外只好把第二个妻子叫过来说:“你总愿意陪我去吧?”第二个妻子说:“嗯,你要离开我也很难过,但我也只能陪你到城外,之后的路你就自己走吧!”员外没想到第二个妻子也不愿陪他去,这才想起第一个妻子,把她叫来问一样的话。第一个妻子回答:“不论你去哪里,不论苦乐或生死,我都不会离开你的身边。你去多远我都陪你去。”

这时员外才知道,真正可以和他永不分离的只有第一个妻子啊!员外要去的地方是死亡的世界。第四个妻子,是人的身体。人对自己的身体倍加珍惜,为满足这个身体的物质欲望所做的一切,不亚于员外体贴第四个妻子的情形;但死时你为之不惜一切的身体,却不会追随着你。第三个妻子,是人间的财富。不论你多么辛苦追求来的财富、储存起来的财宝,死时都不能带走一分一毫。第二个妻子,是亲朋好友。人活在世上,彼此关爱是应该的,但是人往往为了人情而忘了做人的目的。亲朋好友在人死后,会伤心一段时间,但是百年之后却谁也不认识谁。第一个妻子,则是人的心灵。

心灵和我们形影相随,生死不离,但人们也最容易忽略它,反而全神贯注于物质和欲望,其实只有心灵才是永生永世与我们同在的。追求自己心灵的高尚和完美,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

人生不过是路过,用心享受沿途风景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前后相随。前与后,相随而来,相随而去,没有界限,无论是时间的或空间的前后,都是人为的界别。时空人物的脚步,永远是不断地追随回转,无休无止。时间像流水一样,永不歇止,最终会带走人类的一切活动痕迹。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短暂的旅途,路边的风景,才是最重要的财富。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一切事情刹那之间都会有所变化,不会永恒存在。生命如莲,次第开放;人生不过一次旅行,漫步在时空的长廊;富贵名利,不过过眼云烟。老子的“前后相随”其实是看透生死的洒脱,正如其思想继承者庄子临终时的淡然态度。

庄子临终时,弟子们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庄子知道后笑了笑,幽了一默:“我死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连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够丰厚?你们还能再增加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地说:“老师呀!若要如此,只怕乌鸦、老鹰会把老师吃掉啊!”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飞禽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吗?把我从飞禽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你们可真是有些偏心啊!”

一位思想深邃而敏锐的哲人,一位仪态万方的散文大师,就这样以一种浪漫达观的态度和无所畏惧的心情,从容地走向了死亡,走向了在一般人看来令人万般惶恐的无限的虚无。其实这就是生命。

在上个世纪,一位美国的旅行者去拜访著名的波兰籍经师赫菲茨。他惊讶地发现,经师住的只是一个放满了书的简单房间,唯一的家具就是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大师,你的家具在哪里?”旅行者问。“你的呢?”赫菲茨回问。“我的?我只是在这里做客,我只是路过呀!”这美国人说。“我也一样!”经师轻轻地说。

既然人生不过是路过,便用心享受旅途中的风景吧。

有一则广告让人印象深刻,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说到这里不由想起人们常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一位银行家与一个渔夫的对话。银行家问渔夫,“捕到这些金枪鱼需要多长时间?”渔夫说,“要不了多长时间。”银行家又问,“为什么不多捕一些鱼呢?”渔夫说,“这些鱼足够一家人吃了。”银行家又问道:“那你剩下的时间都做些什么呢?”渔夫说:“睡个好觉,钓鱼,陪孩子玩耍,陪妻子散步,和朋友聊天。”银行家说:“你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捕鱼,挣钱买一艘更大的渔船,用这艘渔船挣来的钱再买更多的渔船,从而拥有一支船队。这样,你就不用再把自己打来的鱼卖给中间商,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商,或者自己做批发零售。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村子,到大城市,让公司的业务发展壮大。”渔夫问道:“这要花多长时间呢?”银行家回答:“大约15至20年吧。”“然后怎么样呢?”银行家笑着解释:“到时你就可以申请上市,向公众出售公司的股份。你会成为富翁,家财万贯。”“然后怎么样呢?”银行家说:“这样你就可以什么都不干了,搬到海边的一个小镇上,可以一觉睡到下午,钓鱼,陪孩子玩耍,陪妻子散步,跟朋友聊天。”渔夫不解地问:“难道这些不是我现在就已经在做的事吗?”银行家无言以对。

对于这则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企业家或许会说:“银行家真是多此一举,忙活了一辈子,绕了一大圈,干吗还要回到村子里?”社会学家说:“那不是绕了一个圈,而是螺旋式上升,人那样活一辈子,既推动了社会进步,又实现了人生价值。”

人们无法阻止时空的脚步,但是却可以自己决定走到哪里去,前后相随而至,不同的只是选择的方向。

隆冬之际,一位樵夫砍樵归来,冒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挑着两担柴吃力地往山上爬,他必须翻过眼前的大山才能到家。樵夫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在山地的雪路上,寂静的山头只听见脚踩着雪发出的吱吱响声。肩挑沉重的柴禾,头顶凛冽的北风,樵夫每走一步都十分费力。艰难行走了许久,满以为离山顶近了,可是抬头仰望,前方仍是没有尽头。樵夫不由万分沮丧,跪在雪地上,双手合十,乞求佛祖现身帮忙。

一道金光中,佛祖现身:“你有什么困难?”“我请求佛祖帮我想个办法,让我尽快离开这鬼地方,我累得实在是不行了。”樵夫疲惫地坐在地上。“好吧,我教你一个办法。”说完,佛祖把手向农夫身后一指说:“你往身后瞧去,看见的是什么?”“身后是一片茫茫白雪,只有我上山时留下的脚印。”樵夫不解地说。“你是站在脚印的前方还是后方?”“当然是站在脚印的前方,因为每一个脚印都是我踩下去后才留下的。”樵夫理所当然地回答。

“孺子可教!如此即是说,你永远站在自己走过的路途的顶端。只是这个顶端会随着你脚步的移动而变化。你只需记住一点,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多么坎坷,你永远是走在自己路途的顶端,至于其他的问题你无须理会。”说完,佛祖便消失了。樵夫照着佛祖的指示,果然轻松愉快地翻过山头回到家。

时空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瞬间,无论前后,但人在生命的旅程中,却不能停滞不前。人生脚步太匆匆,正在急行的青少年朋友们,你们是否注意到了人生路旁的风景?不要为了一个目标而忽视了许多的美好!

生命中不可言说的“道”

人类愚不可及之处便在于,总希望什么事情都能永久地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是原则。

老子曰,“希言自然”。“希言”,佛曰“不可说”。“道”究竟是什么,该如何描述?青少年朋友们,你们有答案吗?

南怀瑾老师说,人生的规律,逃不过一个法则,有生必有灭。人类愚不可及之处便在于,总希望什么事情,都能永久地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是原则。原则归根究底,便是所希言的自然之道。南怀瑾老师一直告诫世人,不要企图将任何事都抓在手中。

天道不可说,所以屈原才向天提出疑问:“请问:关于远古的开头,谁能够传授?那时天地未分,能根据什么来考究?那时浑浑沌沌,谁能够弄清?有什么在回旋浮动,如何可以分明?无底的黑暗生出光明,这样为的何故?阴阳二气,渗合而生,它们的来历又在何处?穹的天盖共有九层,是谁动手经营?这样一个工程何等伟大,谁是最初的工人?这天盖的伞把子,到底插在什么地方?绳子,究竟拴在何处,来扯着这个篷帐?八方有八根擎天柱,指的究竟是什么山……”

天问,就是屈原对于客观世界一切不可解、不合理的现象的问难,正如郭沫若所说:“是屈原把自己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批判,采用问难的方式提出。”

有人笑言:“算命之人命运都很坎坷,不是孤单一人无亲无故,便是身有残疾病魔侵扰。上天要么是怨你泄露天机惩罚你,要么怨你信口开河惩戒你。天机不可泄漏,泄露绝非天机。”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得道升天,涅成佛,在上天的考试中,必有一道题是保密的。

芸芸众生,一切皆有道。春暖时节,花开正艳,生命的灿烂一览无余,但花开之后就有凋谢的那一天,就像生命必有终结之时一样。可是生命的灿烂平息之时,生命并不会停止,就像庄子所说的那样,“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生命会继续生生不息地存在下去。正如白居易的一首诗所写得那样: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有一个人搭船到英国,途中风暴来袭,全船的人惊慌失措,只有一个老太太非常平静地祷告,神情安详。等到风浪过去,大家脱离了险境,这人很好奇地问这位老太太,为什么风暴袭击之时一点都不惶恐畏惧。老太太回答:“我有两个孩子,女儿已经被上帝接走,儿子住在伦敦。刚才风暴肆虐时,我就向上帝祷告,如果接我回天国,我就去看我的女儿,如果让我留在人世,我就去看我的儿子,其实到哪里去都一样,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把命运交托上苍,充实而用心地过好生命中每一天,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不会惧怕。

王国维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之境界,“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当人们跳出了前两重境界,便会发现人生蓦然回首间的幸福,那种体悟便是道的真谛。

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好比那一次的回眸,又像是迦叶尊者的拈花一笑,只有听者懂,说者明,心领神会。真正的真理往往难以用一个答案来界定,那就用心来体验吧!

志在利他的寂寞者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老子所说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与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道理相似。修道的人,自然会与修道的人在一起,因为志同道合。所以,真正为道德而努力,不要怕寂寞、怕凄凉,纵然不得之于一时,也得之于万古。南怀瑾老师笑言,做人做学问,也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才行啊!

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做表面功夫,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要被外在的事物所影响。因为,真正为道德做学问的人,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节操不移,才能出世入世,志在利他。

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他枪法极准但总捕猎不到大雁,苦恼的他找一位长者求教。

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往往是很困难的。但我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做了。

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栖息的雁群闻讯后纷纷出逃,但没发现什么,便又飞回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雁奴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

“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了芦苇地,雁奴虽瞧在眼里但也懒得再管,年轻人举枪……人生常常会这样,忠诚的人被误解,被误解的人不能坚持到底。

说到志在利他的寂寞者,便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魏连殳”,一个最终没能坚持自我的孤独者,一个在孤独中悲哀死去的理想破灭者。曾经历过辛亥革命风暴,接受过五四新思潮洗礼的魏连殳原是一个正直、善良、不满现实的知识分子,在贫困的境遇里遍尝人间辛酸,饱尝世态炎凉。生活经历使他一度成为旧势力面前的叛逆者、旧习俗笼罩之下的异路人。看透了旧制度所特有的产物——虚伪、冷酷,所以“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但他冰冷面容下仍未失去火热、善良之心——愿给失意者和小孩子以温暖。魏连殳为社会所不容,不得不在嘲笑、咒骂、排挤中打发时光,在冰冷凄苦的环境中忍受着被侮辱、欺凌的精神苦刑,咀嚼着不可排遣的孤独、寂寞。当流言追逐他,失业打击他,数千年传统的灰色人生逼迫他走向绝境时,他终于向残酷的现实低头,投进军阀怀抱乞求“实际”,躬行起“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实际上,他是在“胜利”的喧闹中独饮悲哀痛苦的冷酒,最终背负着不可愈合的内心创伤悲惨死去。魏连殳是个失败的、迷失自我的寂寞者,无法在与现实的博弈中保全自己的理想与尊严,一时的妥协也换来了心灵的沉沦。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有一句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屈原在所处的时代,也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不过寂寞了一时,依然赢得了一世盛名,忠心高洁,世人皆知,可谓了无遗憾了。

寺院中都有不可违背的清规戒律,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些和尚屡屡犯戒。这天,刚刚做完日常佛事,僧侣们正要走出禅房时,方丈守心法师扬手碰落了供台上的一个瓷瓶,摔了个粉碎。

众弟子一下愣在那里,不知方丈的这一举动,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所致。

守心法师见学僧都以探询的眼光看着自己,便语气凝重地说:“一杯泥土,不知经历了多少工序,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煅烧,才超脱成珍贵的瓷瓶,被我们摆上了神圣的供桌,成为一件高贵圣洁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千百年都不会损坏,可以万世流传。可是,扬手之间,它就坠落于地,一文不值了。同理,一个人,尤其是敛德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号,悟出个境界,不是件易事!若不珍惜、不自律,堕落起来与瓷瓶无异!”

僧侣都默默无语,有些人忽然有所顿悟,合掌跪地,深表忏悔。

戒律如此,本心也是如此,志在利他的寂寞者总是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别人的口舌,实是不易,一不小心,打碎的便不只是寂寞了。

不论怎样,都能坚持自己的内心不为所动,如果青少年朋友能达到这样的人生境界,便能成为圣人了。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代思想、哲学、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开创了先秦庄子学派,因此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是一个十分浪漫的人,他的故事有“梦迷蝴蝶”的天人合一,有“相忘江湖”的超然自处。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他的思想如汪洋般浩瀚,如青竹般出类拔萃,可谓是诗化的哲学。

《庄子》是我们了解庄子思想的一道门,走进这扇门,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思想世界。《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相传《外篇》和《杂篇》是其弟子假借庄子之名所著。庄子在书中用了许多生动形象、幽默深刻的寓言故事来阐发自己的思想,其中有许多故事是我们十分熟知的,如越俎代庖、井底之蛙、朝三暮四、井底之蛙等等。《庄子》的文字如行云流水,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他用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以高度文学化的笔调,结合其艺术化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人生图画。

逍遥齐物以全天地精神,养生人间以备万世道德。庄子为人们设计了悠然自得的自处之道,不为外物所困,不为现实所扰,怡然自适,超然达观。庄子的思想深入人性,切中时弊,洞察动乱的根由,不一味固守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为人们构建了一片朴素自然的自由天地。

南怀瑾老师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解读庄子,解释了人如何才能使身心内外达到“齐一”之道,如何自在地为人处世,如何充实自己的德行,如何成为有道之士,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

青少年朋友应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社会?如何在纷繁世界中发现人生的快乐?读一读《庄子》,会给你很大的启发。

相忘江湖,自在人生

同类推荐
  • 青年演讲技能训练

    青年演讲技能训练

    以排山倒海的微笑,用动人心弦的声音、和谐悦耳的语调、优雅自信的风度,去征服听众。正如当年盟军司令蒙哥马利元帅,在诺曼底登陆前对担负突击任务的士兵讲道:“你们在干一件无与论比的伟大事业。世界将通过你们变一番模样,历史将为你们树立一座丰碑,写上:你们是迄今最伟大的军人!这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壮举,将要由你们来完成。你们最终将成为英雄回到家里,同你们的亲人团聚。”
  • 情绪平定术:不失控的人生

    情绪平定术:不失控的人生

    人生路上的风景也许总是山重水复,却不见柳暗花明;前行的旅程也许总是步履蹒跚、举步维艰;你也许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虔诚的信念也许会被世俗的尘雾所缠绕……这诸多的不如意,都可能导致你情绪起伏不定,甚至情绪失控。本书从平定抱怨、自卑、自负、愤怒、焦虑、疲惫、忧郁、后悔、挫败等方面详细讲述了如何平定这些情绪的方法,以使人们迅速摆脱这些消极情绪的困扰,摆脱所处的困境,并最终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 你好,我亲爱的独居时光

    你好,我亲爱的独居时光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一个人”的状态似乎有些凄凉,但却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人生历练。不管你现在是单身还是热恋,是分手还是新婚,都要明白:女人,不管何时,都要做好一个人生活的准备。其实,幸福根本和一个人还是成双成对无关,两个人时悦他,一个人时悦己,一个人的生活不等于寂寥乏味、兵荒马乱;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有诗和远方。本书以清新流畅的文字,介绍了独居女性如何过得精致、温暖,拥有更加精彩而自信的人生。只要用心打造你的专属时光,一个人也能把日子过成诗。
  • 精准表达

    精准表达

    为什么有的人讲话别人不爱听?为什么有的人谈判常常失利?掌握说话的本领,世界必将被你征服。精准的表达就能在让你职场中能言善辩,应付自如;在交际中幽默诙谐,备受关注;在商场中妙语连珠,左右逢源,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从而达到人生目的。本书内容古今鉴用,中外融通,知识面广、可读性强,旨在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精力,做到把话说到心坎上,为成功插翅,为事业奠基,为幸福添彩。在工作和生活中无往而不利,无战而不胜。
  • 办事艺术模板

    办事艺术模板

    把握好办事的艺术与分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本书从求人办事、帮人办事、办事素质、办事原则等诸多方面,对办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解悟,以大量的实例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双重推演与论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读者朋友定能通过本书更好地把握办事艺术,从办事艺术模板中感悟办事的技巧和策略,从而使你的人生之旅一帆风顺,使你的事业大厦流光溢彩。
热门推荐
  • 打工吧,穷神

    打工吧,穷神

    张楚这辈子做过最后悔的事,就是在当初穿越的时候选择了修仙。自从抽中“穷神传承”以后,他就彻底和“钱”这种东西说再见了。从小到大,压岁钱归父母,零花钱一分没有,好不容易打个暑假工,竟然遇上工厂倒闭,老板带着小姨子跑了……回顾他穿越以来的这十八年人生,他可以自豪的说上一句:“我从来没碰过钱,我对钱没有兴趣!”
  • 俏书生

    俏书生

    三流演员一朝穿越女扮男装为族复仇,进而牵扯几国纷争,明争暗斗。
  • 娱乐圈教母

    娱乐圈教母

    1994年柏林电影节上一晕,林清茶从这个电影黄金年代来到了一个陌生时空的2014年,变成了一个家里破产,负债累累的导演系学生,还恰巧赶上流量时代的开启……
  • 无限吞噬之万兽无疆

    无限吞噬之万兽无疆

    大家好,我叫苏烈!简单介绍下我的情况,我本是华夏的一名生物学家,在一次实验事故后我重生成为了野生动物。然后得到了一个系统,它说可以帮我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但条件是要我加入到他们清洗人类的行动中,不然就将我抹杀并分分钟找人取代我!我该怎么办呢?在线求解,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局外人·鼠疫(全译本)

    局外人·鼠疫(全译本)

    《局外人·鼠疫》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的两部小说代表作。《局外人》讲述了一位普通的年轻职员,终日麻木地生活在漫无目的惯性中,某日去海边度假,卷进一宗冲突,犯下案,最后因“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流一滴泪”的理由,被法庭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死刑的故事,深刻地讽刺了现代法律的虚伪和愚弄的实质。《鼠疫》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勇者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 光明奇幻录之陨落的太阳

    光明奇幻录之陨落的太阳

    主宰万物的光明,每隔千年又将有一个人被选上,被世人遗忘,被囚禁于苍穹之上做那个令万物生长的太阳......
  • 你的大神队友已上线

    你的大神队友已上线

    身为时空管理局的主神,却被个病毒坑到了位面里。倾黛表示,没关系,不就是网游嘛,不就穿成了跟宠嘛,不就被挖了墙角嘛。左手智能系统,右手无敌外挂,抽死穿越,打死逆袭,摁死翻天。就是...看着眼前摇着尾巴一脸求抚摸求抱抱的病毒。嗯?病毒...什么鬼(ノ`Д)ノ某病毒:媳妇别闹,我不是鬼,是你老公(づ ̄3 ̄)づ╭?~倾黛:...【PS:双洁,1V1,绝宠,端游转全息治愈系小萌文,换地图虐渣打脸!】推荐旧文《快穿女配逆袭:男神请上钩》
  • 血液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血液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本丛书共8册,包括《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绝招》、《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绝招》、《循环系统疾病诊治绝招》、《泌尿系统疾病诊治绝招》、《内分泌系统疾病诊治绝招》、《血液系统疾病诊治绝招》、《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绝招》、《风湿性疾病诊治绝招》。每书均以现代医学病名为纲,以病统方,意在切合临床实际。每病先介绍该病的基本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内容,而后顺序介绍全国各地的老中医经效验方,以供辨证选用,每首方剂均注明【处方】、【主治】、【用法】等内容。本书旨在总结临证有效方剂,而不以学术探讨为目的,因此,药物组成、用量或比例均严格忠实于原方创制者,不做任何调整或补充。
  • 逆斗九霄

    逆斗九霄

    意外的传承改变了杜明宇的人生,看似坦荡的道路布满荆棘,情人的背叛,未知的危险,怎奈何,凌云壮志荡心胸,逆踏云梯斗九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