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07100000009

第9章 朱延丰及中印学会

1941年快到年底的时候,杨宪益的妻子怀孕了,那时他们在贵阳。戴乃迭写信给她时在成都教书的母亲,可能在信中谈及贵阳医疗条件不佳,对分娩有些担心,她母亲便回信劝她到成都去生产,又说成都有个从山东迁去的齐鲁大学,是教会学校,她认识校长,可以介绍女儿女婿到那里去执教,希望他们辞掉贵阳的工作,住到成都去。

杨宪益夫妻俩于是先后离开贵阳去了成都。可是成都的情况发生了变化,齐鲁大学换了校长,戴乃迭的母亲又离开成都到印度教书去了,入齐鲁大学的事也就萎了。幸好从上海迁来成都的另一所大学——光华大学急需师资,向杨宪益夫妇发出了邀请。

可是那里薪水低,而家有新生儿,佣人工资又高,许多家务只能夫妻俩自己做,加上在那个环境里,缺少相得的朋友,两人于是决定在光大待一学期就另找别的地方。

就在这时,杨宪益收到他的朋友朱延丰从重庆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印度很快就要宣布独立,中国重视与印度的关系,政府打算创建一个中印学会,他已被任命为该学会的会长,学会大楼正在重庆施工建设,年前可望建成,他希望杨宪益到学会去工作,做学会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研究员,他答应给他最高级教授的薪水,并可介绍戴乃迭到时在重庆的中央图书馆任研究员云云。这么好的机会杨宪益夫妇当然没有理由拒绝,于是在1943年元月,他们又回到了重庆。

中印学会的全称为“中国中印学会”,加个中国二字,是为了与印度先行成立的中印学会相区别。中国中印学会并非创建于抗战中的重庆,而是早在1933年,即由有“现代玄奘”之称的谭云山,与同人在南京开始学会发起组织工作,召开筹备会议,并于当年6月,出版了题为《中印学会:计划、总章、缘起》的小册子,1935年5月,中国中印学会在南京正式成立。

学会宣称以“研究中印学术,沟通中印文化,并融洽中印感情,联合中印人民,以创造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大同”为宗旨,明确表示“不涉及任何其他运动,如政治经济等”。其活动内容为:学术研究与讲演、文化考察、出版书报、创立学院、开设书局。

学会实行会员制,“凡中印两国人士,赞成本会宗旨,曾受过高深教育,对于中印学术文化有相当研究及热心者,皆得入会为本会会员。”

学会设综理学会会务的理事会与监察学会会务的监事会,两会各设主席一人;设干事部,有总干事一人、干事若干人, 承理事会之命,处理学会一切事务。学会不设会长,可推举中国与印度两国“有大德大望而于两国人民学术有特别贡献及于本会有特别勋劳者”一至三人为荣誉会长。

蔡元培、谭云山、叶楚伧、吴敬恒、陈立夫等曾任理事,蔡元培被推为理事会主席;戴传贤、许世英、徐悲鸿等曾任监事,戴传贤任监事会主席。

抗战时期,随着政治、文化中心内迁,一些学会、协会纷纷在重庆等地重建。中印学会新址在重庆新址浮图关下、中央团部一侧的一座新建的小洋楼内。1942年8月,中印学会举行会议,修改会章,改选领导,发展会员。鉴于蔡元培已于两年前逝世,遂推举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兼理事长。朱延丰因朱家骅的关系,到中印学会任总干事。

朱延丰又是一位跟国民党走的人,所以杨宪益在自传里提到他,也就一贯地不假辞色。对于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又经清华研究所深造、在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留学过,又曾在德国波恩大学及美国执教,先后任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教授的这样一位身份与经历吓死人,且一生基本上以“学者”立身的人,杨宪益却说他“并不是一位才气横溢的学者,没有做过真正的独创性研究。”

朱延丰读清华研究所时,拜在史学大师陈寅恪门下。陈寅恪对这位学生非常关心,以至当他失恋于北京女子篮球队的一位“白白胖胖”的女子而出走时,陈寅恪很着急,叫其他学生四处寻找。随后听说朱延丰想业余翻译以作精神寄托,马上写信给胡适,请他分派任务。胡适回信,请陈寅恪问朱君,愿不愿意译美国学者布雷斯特德写的古代史。

朱延丰毕业时,以《突厥通考》参加论文考试,考试委员有袁复礼、蒋廷黻、陈寅恪、钱稻孙、雷海宗、杨树达等人,给他论文打的成绩是“上”,应该说已经很不错了。随后朱延丰想把此论文发表,陈寅恪对他严格要求,说:“此文资料疑尚未备,论断或犹可商,请俟十年增改之后,出以与世相见,则如率精锐之卒,摧陷敌阵,可无敌于中原矣。”朱延丰悉听师言,十年后才将“详悉补正”了的《突厥通考》拿出出版,陈寅恪欣然作序。

可就是诞生在这么一段向来为人们所喜闻乐传的教坛佳话背景下的、经多位顶尖大学非庸常之辈的学者打了高分的、经过史学大师苛刻法眼的、作者花十年工夫增删修改的著作,杨宪益却评价不高,认为那不是“真正的独创性研究”,理由是朱延丰的论文依据的全都是法国汉学家沙畹的研究成果。

朱延丰在他清华研究所同学的眼里,本来就是一个口拙嘴笨、不善交际的人。所以他请杨宪益去,除了研究工作之外,还希望杨宪益能在与外国人打交道上对他有所帮助。

杨宪益对朱延丰的工作能力颇为鄙夷,说他“对于学会工作,心里毫无打算。他只知道整天奔走于各种国民党高官之门,申请更多的资金。”不仅如此,杨宪益还觉得朱延丰太怯懦,具体说来就是怕老婆,“常被自己的太太呵责”。朱延丰在痛苦的失恋之后找到的被同学称之为“最为美满的对象”,在杨宪益笔下,却是一个“可怕的泼辣货”,朱延丰家里因此时常吵得鸡犬不宁。有一次,杨宪益刚走进朱延丰的办公室,一只碗就朝他头顶上飞了过来,差点击中他。原来是那位太太要用碗砸她的丈夫。朱夫人姓王,在英国学的保育,也在中印学会工作。

杨宪益对于中印学会的印象,就是这样多的是无聊与笑料,所做的正经事举不出几件。他在那里,曾把一本介绍印度音乐的英文书译成中文,他说这件事也许是他对中印学会做了唯一的真正的贡献。

杨宪益在中印学会待了几个月后,就遇到了去国立编译馆工作的机会。相比之下,中印学会就像是一块鸡肋,而编译馆则如同一座酒窖,去还是留完全不成问题。于是就在1943年年底,杨宪益交卸了中印学会的工作。他对中印学会以及朱延丰的命运前途有两个推断,对于朱延丰,他说他无论怎样拼命钻营也成不了飞黄腾达的国民党官员。他似乎不知道朱延丰后来去了台湾。朱延丰在台湾曾被递补为第一届“立法院”立法委员,这大概是他在国民党政府的最高职务。

至于中印学会,杨宪益说它的寿命不会长。其实不然,杨宪益离去后的中印学会不仅一直存在到抗战胜利,而且在抗战胜利后一度还相当活跃,内部工作也在进行。抗战胜利当年年底中印学会即回迁首都,比杨宪益回南京还要早半年。在印度独立取得重大进展之时,学会还相应制定了《工作计划纲要》;1947年仲夏,学会还邀请印度驻华大使梅农演讲“印度独立的回顾与前瞻”;1948年夏秋,在印度宣布独立一周年之际,中印学会理事长朱家骅发表讲话,并与监事长戴季陶联名致电印度总理尼赫鲁,表示祝贺,同时邀请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演讲“印度独立的意义”,听众达数百人之多。

应该就在杨宪益离开前后,中印学会还举行过印度著名哲学家罗达克西兰爵士的招待会,朱家骅致欢迎词;次年即1945年11月25日,戴季陶主持了中印学会对印度美学教授甘歌利的欢迎会。

可是对这些,杨宪益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回到南京后,还与梅农“成了好朋友”,在频繁的来往中,怎么可能一点不提中印学会?甚至他说是“从来未曾听见有人提起过它”。而他对印度古代史和古代中印关系很感兴趣,他从梅农那里借来许多梅农私人收藏的有关古代印度和中亚历史的书籍包括剑桥古代史、奥里尔·斯坦因论古代中亚的著作等,杨宪益在写作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也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的阿育王、国土疆域在印度河流域一带的古帝国贵霜的君主迦腻色伽、公元六世纪前期在位的曾统治西北印度及中印度的嚈哒国王摩醯罗矩罗的评论时受益很多。

杨宪益只与研究西域文明、南海诸国古地理以及郑和下西洋的政治上左倾的向达相得,而与中印学会的一帮人则形同一河二流。本来中印学会就不是一个纯学术团体,头头脑脑并不由单纯的学者担任,而带有半官方或准官方色彩,朱家骅是国民党高官,戴传贤(字季陶)是国民党元老,加上抗战胜利后出任中国首任驻印度大使的又偏偏是杨宪益不喜欢的罗家伦,这些都注定他与中印学会好不长、和不久的了。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内战快结束的时候,有条件选择今后道路的人都面临着是留还是走、往哪里走的问题,杨宪益也是如此。有人劝他去台湾,他谢绝了;也有人劝他去印度。以他的英文功底以及对印度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研究,到印度去做一个学者是没有问题的,他却也放弃了。终于做了一个他自己并不满意的,只以翻译为职业的专家。

杨宪益与印度的缘分时隔三十多年才又续上,那是1983年初春,杨宪益夫妇受印度文教部和印度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访问印度,参加了在首都新德里举行的国际翻译工作会议,其间还曾出席文学研讨会,在会上做专题学术报告,然后又去南印度,做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访问讲学。

同类推荐
  • 秋瑾新传

    秋瑾新传

    秋瑾居京是她脱离封建家庭走向社会的开端。阅读新书新报、结交各种社会人士,使她大大开阔了视野,在思想上有了显著的提高。她开始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妇女的解放,必须从兴办女学、启迪女智开始,她的赴日留学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离湘赴京八国联军之役,以中国失败、签订《辛丑条约》而告终。《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又一条锁链,也是他们残酷掠夺中国人民财富的铁的见证。
  • 一个农民的手记

    一个农民的手记

    以往的个人自传多以幼年、童年、青年、壮年、老年为时间线索叙事,难免有叙事拖沓之嫌,经过苦心思索,接受朋友指点,别开生面,以无论是贵族富豪,还是寻常百姓皆不可或缺的衣食住行病......来架构和记述故事,经纬分明,脉络清晰。窃以为,是本传记的一大特色。
  • 新文新民新世界:梁启超家族

    新文新民新世界:梁启超家族

    在近代中国曙色初露的浩茫空际,曾升起一颗璀璨的启明星,那便是梁启超。这位诞生于南粤的旷世奇才,虽寿未满甲子,然而立德、立功、立言之宏大罕见其匹。他是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天才的启蒙思想家、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是一位德业双修、情感与理智并富的可敬可爱的哲人。本书着力探究梁启超家族独有的特色和长期积淀的文化内涵,写出了知识分子家庭的文化底蕴、文化品味和文化走向,阐述了梁氏家族的文化个性,解读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梁门传奇。
  • 萧统与《文选》

    萧统与《文选》

    萧统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太子,卒谥昭明,故世称昭明太子。萧统一生无甚重大政治成绩可言,但他却在做太子时主持编纂了许多诗文集,对保存和传承中国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中尤以《萧统与文选》最为著名。《萧统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文献价值,是学习和研究秦汉魏晋六朝文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 告白芭蕾:米斯蒂·科普兰传

    告白芭蕾:米斯蒂·科普兰传

    本书是是美国著名非裔芭蕾舞蹈家米斯蒂·科普兰的自传。在书中,她仔细讲述了自己如何在基本被白人所占据的芭蕾舞圈内取得惊人的成就,以及自己对于生命与芭蕾的感悟。新线影业已经获得了这部自传的电影版权。
热门推荐
  • 修炼是个骗局

    修炼是个骗局

    穿越异星球,意外收到来自上一个纪元的警示,修炼就是一个骗局。一不小心就承载了使命,苏生很矛盾,到底要不要修炼?没修为连工作都不好找。扫大街的大爷是修身强者。摆摊卖混沌的大妈是筑基强者。就连乞丐大哥都在拼了命要饭凑钱修炼。苏生掏掏比脸还干净的口袋。……去他么的骗局,关老子啥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清秋之城

    清秋之城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单亲妈妈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琐细、诗意、幽默。从不乏艰辛、不乏缺失的当代平民日常生活体验中产生的这部作品,融人性的光辉、时代的热力和文学书写明媚之美为一体。
  • 名卿绩纪

    名卿绩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余生有你十分甜

    余生有你十分甜

    乔晚穿越为总裁文里的恶毒女配。都说男主霍景深俊美无俦、禁欲矜贵,是最理想的结婚对象,却偏偏对自己的妻子乔晚很恶劣。直到有一天,有人看到他对乔晚视若珍宝,恨不得宠上天…从生到死,你是我唯一的情深。我愿为你俯首称臣。——霍景深致乔晚(1V1甜宠文)
  • 有一种智慧叫包容

    有一种智慧叫包容

    本书详细阐释了包容这一人生大智慧的深刻内涵,及其在为人处世、婚姻家庭、成就事业、面对成败、化解苦难等方面的广泛运用。阅读本书,你将明白:包容是灵活处世的哲学,是审时度势的大智慧,是成熟人生的自我完善。
  • 总裁非常不善

    总裁非常不善

    秋可沁十八岁成年礼喝醉了。喝醉之后的她,放下豪言,要扑倒帝都高不可攀,30岁都没有和任何一个女人或者男人传过绯闻的宫邢珩。扑倒是扑倒了。但事后,秋可沁就后悔了。可后悔没用,她被宫邢珩豢养了。成了宫邢珩的未婚妻,开始了隐藏而又害怕的未婚生活。可在某一天,秋可沁发现,宫邢珩竟然是因为这样才娶她的。
  • 西游八十一案:西域列王纪

    西游八十一案:西域列王纪

    贞观三年的冬月,一匹瘦马驮着一名僧人,踉踉跄跄地倒在沙漠边缘。玄奘,终于来到了西域。此时的西域,动荡不安。庞大的波斯帝国,深陷拜占庭与西突厥的围攻,引来西域诸国群狼环伺。危急时刻,波斯不惜以秘宝“大卫王瓶”换取大唐的援助。而在丝绸之路的起点,玄奘遇到了他的第二个弟子——高昌王子麴智盛。作为西游里“猪八戒”的原型,麴智盛早已深深陷入情网,爱上了敌国公主,日趋癫狂,竟截走波斯秘宝,以偿夙愿。卷入是非的玄奘浑然不知,他的到来正是大唐的一着妙棋,意图扰动四方。一时间,大唐、突厥、波斯、焉耆、高昌,诸多势力汇聚,劫杀、复仇、叛国各种罪案接踵而来,彼此纠缠,互为因果……茫茫大漠,一场颠覆西域格局、左右丝绸之路的阴谋诡局,离奇上演。
  • 恰到好处的孤独

    恰到好处的孤独

    《恰到好处的孤独》收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可能是散文,可能是杂文,也可能是小说,有些可能是真实的事情,有些可能是我做的梦,我的幻想。但所有的这一切,对于一个趋向于内心的人来说,都是真实的,是对自己内心的探索,嗯,我就是想要好好看看自己,想知道自己与世界是如何相处的,我想要自己所理解的生活是怎样的。如果你对一个孤独者的生活和臆想有兴趣,并且不嫌啰嗦的话,不妨一看,希望这些文字能带给你一些好的感受。
  • 魔刀天问

    魔刀天问

    仙女族一舞惊世间,恶魔族血战山河誓不休,天神族俯瞰日月星河,一个无比璀璨的世界,万灵争锋,百族竞渡。少年自恶魔岛浴血而出,提魔刀,踏天骄,战诸神。诸天万域,谁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