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68900000017

第17章 与其当孩子的保护伞,不如做个“避雷针”(2)

要告诉孩子,受欺负的时候,流泪只会让欺负他的人更加肆无忌惮,甚至变本加厉。学会镇定自若地面对嘲笑、捉弄,反而会让对方自讨没趣。

告诉孩子,仅仅对恃强欺弱的人视而不见,还不一定有效果。因为有些人会连续纠缠。这时,应该勇敢、理直气壮地训斥他的行为。

如果孩子由于性格懦弱或别的原因不敢反击,可以和孩子在家里轮流扮演欺负与被欺负的角色,教他学会斥责想欺负他的人,绝不能低着头或怯生生地吞吞吐吐。必要的时候,父母也可以陪伴孩子去解决问题,但切记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处理,父母不能包办代替。

此外,可以寻求老师和学校的支持。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意识到受人欺负时需要主动还击,但并非一定以牙还牙,而应该让主持“公道”的人去管。孩子接受这些观念,能够提高他的自立能力和规则意识,对他将来如何在一个有规范、秩序的社会中为人处事,也是很有帮助的。

总而言之,当孩子受到欺负时,父母应该会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勇敢地向欺负他的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不是软弱可欺的。

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有些父母为了避免孩子被欺负,往往会鼓励孩子的攻击行为,甚至夸奖孩子“全班的同学都怕他”或“谁都敢打”。有位妈妈为“自己的女儿打遍天下,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敢打”而自豪。但实际上,这不仅无法让他在同伴中获得尊重,恐怕还会引起更严重的问题。因为害怕并不意味着尊重,让孩子获得别人尊敬的最好方法,是教会他尊重别人。

从长期来看,为了提高孩子在交往圈中的地位,可以教孩子几个“绝活”。因为多数孩子往往崇拜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对于这样的同伴,他们比较少产生欺负的动机。因此,在业余时间教孩子一些技能,如折纸、变魔术等,有助于他们“震慑”住喜欢欺负人的同伴。

44

链状效应:孩子交上了“坏朋友”怎么办?

长篇的说教,远不如让事实说话来得有效。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好孩子交朋友,在良好的圈子里学到更多的东西。然而,孩子到底交什么样的朋友,却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这也是很多家长所头痛的事情。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有选择朋友的自由。由孩子自己选择,并在交朋友的实践中摸索经验,对他会有什么影响呢?

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Newcomb)曾在密执安大学做过一项实验,实验对象是17名大学生。实验者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4个月,交换条件是要求他们定期接受谈话和测验。

在被试进入宿舍前,先测定他们关于政治、经济、审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然后,将那些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房间里一起生活4个月。4个月后,定期测定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并让他们相互评定室内人,喜欢谁不喜欢谁。

实验结果表明,在这些学生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的邻近决定人际之间的吸引。但是到了后期,相互吸引的动力发生了变化,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学生,相互吸引力越强。

而且,只要对方和自己的态度相似,哪怕在其它方面有缺陷,同样也会产生很大吸引力。

这个实验说明,学生在交往中受到态度观点相似的人的吸引,而不注重对方的其它方面。伊索有一句名言:“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可见朋友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由于孩子的心智发展不成熟以及社会经验的欠缺,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比较弱的,父母不应该替孩子决定与什么人交往,但是有责任教给孩子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特别是男孩子,好动爱玩,很容易和那些爱打架的同学交朋友并模仿他们的行为,认为那是威风是勇敢。久而久之,无故旷课、夜不归家、抽烟、酗酒、打架骂街都有可能发生。

出现这种情况,要主动介入,帮助孩子提高辨别能力。

所谓的介入,并不是要气急败坏地谴责孩子,也不是一味“棒打友谊”,强制孩子与那些“坏朋友”割席绝交。而先要通过和孩子聊天、与老师沟通、约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玩等方式,了解一下那些“坏朋友”的具体情况,特别是他们为什么会吸引你的孩子,从而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

举个成功的案例来说吧。

曾经有一位父亲发现儿子的手指有烟熏的痕迹,再三追问才知道,原来儿子与一个小“烟民”交上了朋友,逐渐由一个“旁观者”发展成吞云吐雾的“实践者”。父亲多次讲解吸烟危害,甚至“动武”要他与小“烟民”保持距离,可儿子仍然与其藕断丝连。

后来,父亲和孩子的舅舅说起了这件事。舅舅在医院工作,很快就带这个孩子参观了医院的呼吸科病房,从窗外看着病人咳嗽不断、呼吸困难的样子,孩子顿感惊诧与恐惧。

舅舅只告诉孩子一句话:这些人患病的原因很多都是吸烟引起的。从此,孩子再也不与小“烟民”来往了。

长篇的说教,远不如让事实说话来得有效。你的孩子不是崇拜那个男孩儿会“拳脚”么,那就带他去看真正的武术训练,甚至可以让他参加一些武术训练班。我相信,当他见识到真正的功夫后,恐怕再也不会对那个男孩儿的花架子有什么崇拜,自然也就疏远他了。

此外,有些家长以成绩好坏作为给孩子定下的交友标准,也是值得商榷的。

诚然,与成绩好的学生交友会有利于提高成绩,但若所有父母都以此来干涉孩子交友,您的孩子相对于更优秀的学生也是“差生”,跟他交往自然会影响人家的成绩,人家怎么会跟他交朋友呢?

45

早恋现象:不要干涉,要八卦

孩子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并进行交往,这实际上是标志孩子在成长。

早恋,也有叫作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在中国,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

其实,“早恋”这个词,本来就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这个概念。严格来说,这个词只是用来压制孩子的一个经不起推敲的理由。

对于孩子来说,在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更愿意跟同龄人倾诉。有个比较谈得来的异性朋友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自然和值得开心的事情,而到了青春期以后,他们对异性产生兴趣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一些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只要男女生经常在一起,就先入为主地认为是“早恋”会影响学习成绩,就要采取“专政”,要么恫吓威胁,要么全面管制。然而,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

首先,压制打击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加糟糕。

您的女儿与一个男同学联系密切,可能只是一种友情和朦胧的好感。而她受到的高压,反而有可能使她真的把这种友情当作是爱情。

原因很简单,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好奇心和个性的互补,在与异性交往中获得友谊和满足感。但一旦这种交往受到外部干涉甚至明确反对,认知出现了不平衡,只好把内在的情感因素升级,以解释双方的交往,使自己的认知重新处于平衡状态。这时,孩子就可能把满足感解释为双方的“爱”,从而误认为自己已经坠入爱河。

其次,高压政策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莱姆在一个实验中,分别让被试面临A与B两个选项。在低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们选择的是A项。”在高压力条件下,另一个人告诉他:“我认为我们两个人都应该选择A项。”

结果发现,低压力条件下,被试实际选择A项的比例为70%,而在高压力条件下,只有40%的被试选择A项。

由此可见,无论是什么选择,在自愿条件下,人们会倾向于增加对这个选择的好感;反之,在被强迫的时候,便会降低对选择对象的好感。

包括孩子在内,每个人都愿意对自己的行为拥有控制权,而不喜欢有人限制他们的自由。当自由受到限制时,他们会采取对抗的方式来保持自由,消除不舒服的感觉。

你强迫自己的女儿与那男同学断绝关系,可能使孩子从本身还比较理智的状态变成不理智,触发子女和父母的一场战争,她在高度的心理抗拒之下,会倾向于做出相反的选择,不但不放弃,还会增加对对方的依恋程度。

早在1972年,美国心理学家德瑞斯科(R.Driscoll)曾经调查了91对夫妇和相恋8个月的41对恋人,发现父母干涉程度越高,恋人之间的关系反而更紧密。他们借用莎士比亚的戏剧名,把这种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theRomeoandJulieteffect)。

正确的做法是先冷静下来,不要说与男生交往一定会影响学习,或者对方有多么糟糕。如果这样告诉孩子,势必会使她的内心承受分裂性的痛苦。毕竟,孩子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并进行交往,这实际上标志孩子在成长。

然后,可以通过交流,帮助孩子分清对人的好感、友情、爱情和婚姻都是各不相同的事情,可以提醒她,爱情不仅会使女生在学习上退步,也会使男生的行为像个傻子,这都是为爱情让路。

新闻报道、电影片段甚至是广告,都可以引出这方面话题。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随时拈出这些例子,找到机会与他们讨论如何定义一段健康的恋爱关系,要向他们指出虚拟时空和现实世界不同的地方,并讨论不同的原因以及不同的后果。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OrhanPamuk),曾经向人们讲起过自己的一段“早恋”

经历。在这个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父亲如何成功处理这个问题。

奥罕·帕慕克年少时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学,与一位叫依丝米忒的女孩陷入了情网。

他的异常举止,使父亲察觉到儿子一定有了心上人。但是父亲并未急于“棒打鸳鸯”,而是挑选了一个晚上单独与帕慕克进行了交流。父亲直言不讳地问道:“告诉爸爸,你喜欢的那个女孩子叫什么?”

帕慕克怔了片刻,随即交代了整件事。父亲听了后说:

“还是到此为止吧,听爸爸的话。”

帕慕克辩解:“爸爸,是她主动……”

“奥罕,你还太小。”

帕慕克反抓住了父亲当年只有17岁就和妈妈恋爱的把柄,并得意地等着父亲妥协:“太小?爸爸,我已经是19岁的男子汉了,而你当年只有17岁不就和妈妈相爱了?”

“你说的没错。可是你知道吗?我17岁时已经在葡萄酒作坊当酿酒师了,每月能拿二万里拉。我是说,我当时已经能够为爱情埋单。你现在一个里拉都挣不到,凭什么心安理得地谈恋爱?”

帕慕克一声不吭。父亲继续说:“奥罕,你想想看,一个男人,如果没有经济基础,不能为他的爱人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如果你是女孩,你会怎么看待这样的男人?儿子,我告诉你,我一直认为,一个男人,如果不能自食其力,哪怕他40岁甚至50岁,都不配谈恋爱,谈了,就是早恋……

相反,只要他立业了,有了挣钱养家的本事,哪怕15岁恋爱也不算早恋。”

成名后的他多次提起当年这件事,并坦言感谢父亲当年“温柔地扼杀了一种愚蠢而羞赧的情绪”,让自己没有虚度青春年华。

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把握交往的对象,并教会孩子处理这种关系的具体策略。孩子如果交了一个家庭和睦、学习好的孩子,双方交往可能对学习还有促进作用。

但如果孩子交了不爱学习的朋友,无一例外,学习都变得退步起来。可以先了解一下:“有人开始追求我女儿了,做妈妈的很高兴,但是我不清楚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么来处理这种情感的?”出于对父母的依赖和取得谅解的考虑,相信孩子不会隐瞒双方的交往。

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多交往,多交流学习上的问题。因为在学校有老师,孩子之间相互聊聊天,缓解一下学习的压力,有一点亲密感,实际上是有益于学习的。如果放学后男孩再相约活动的话,可以了解一下活动的地点场合,保证孩子的安全。

46

心理断乳:孩子为什么会成为“啃老族”?

父母独立意识的缺乏,或者说对孩子的依赖意识,培养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意识。

邻居家有个儿子,大学毕业一年多了,却不上班,长期住在父母这儿,吃用都是拿父母的。父母对此很焦虑,知道不是长久之计,但是却无计可施。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啃老”。

说到“啃老”,其实并非中国独有。在法国,1998年就已经出现了“袋鼠族”的说法。在美国,根据哈佛大学住房研究联合中心(JointCenterforHousingStudies)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1年,约有400万年龄在25至34岁的年轻人仍与父母住在一起。

有一个笑话形容了这些人的心态。有一对白领夫妻工作没几个月就辞职把家还。他的朋友问他们:“回去咋办?”

丈夫回答:“啃老。”朋友再问:“将来生了孩子谁养?”

妻子说:“老的养。”

朋友继续追问:“老的过世了咋办?”

丈夫和妻子对视一眼,齐声回答:“啃小。”

这股遍及世界的“啃老”潮流之所以产生,大家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经济的发展,使父母拥有充裕的经济能力和相对宽敞的住房,可以让子女来“啃”。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断乳”障碍却是最关键的因素。

一个人的成熟,需要经过两次断乳:第一次是生理上脱离对母乳的依赖;第二次则是摆脱家庭的照管和扶持,成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后一种脱离被称为“心理断乳”。它不像实际断乳那样有明显的界限,具体时间可从童年期一直延续到成年期。

在目前中国的很多家庭里,尽管孩子与母亲的连接脐带一出生就已切断,但是孩子与父母间的那根心理“脐带”却长期存在,结果让双方成了心理上的“连体人”,彼此的权利与责任界限模糊,变成“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方面,父母认为自己一生的努力目标就是孩子的幸福,心甘情愿被“啃”;另一方面,孩子心安理得地“啃老”,视之为理所当然。这就是出现“心理断乳”障碍的根本原因。

严格来说,出现这种障碍,父母应该要负相当一部分责任:是他们独立意识的缺乏,或者说对孩子的依赖意识,培养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意识。“啃老”,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结局。

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成熟的神话》一书作者特里·阿普特(TerriApter)指出,欧洲的研究表明,获得父母大力支持的年轻人往往更加乐观、更有抱负,在事业选择上更大胆。但是,如果父母给予了太多的支持,最后的结果也许是子女们依赖成性,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最终父母只能是毁了自己的退休计划。

要解决“啃老”问题,必须要两代人共同进行心理自救和互救。

同类推荐
  • 我们怎样做父亲

    我们怎样做父亲

    这是一本现代文化名人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文集。书中所收的文章,有散文、杂文、随笔、论文,还有讲演稿、书信。作者中有作家、艺术家,也有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他们都是中国现代史上成就不凡的文化名人,如鲁迅、蔡元培、陶行知、徐志摩、丰子恺、老舍、叶圣陶等。他们的文章中蕴含着对孩子赤诚的爱、谆谆的苦心、人生的智慧,以及对国家的抱负、对社会的责任、对理想的坚持、对进步的追求。
  • 做个快乐的甩手家长(社科精品书)

    做个快乐的甩手家长(社科精品书)

    学生平时在学习当中要少考、多学、知识面要宽,学校要特别注意学生自由发展兴趣,甚至鼓励“偏才”。循规蹈矩的孩子缺乏创造力,“全才”不见得都会发展,有些书呆子,没有什么戏唱。
  • 如何明智培养孩子成长

    如何明智培养孩子成长

    本书是一本有关于培养孩子成长的经典著作,主题全面深刻,囊括了孩子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安全感受、心理需求、快乐成长等方面的内容,广泛适用于家庭培养和学校教育,旨在启发和引导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避免与孩子形成对抗的关系,却要努力帮助孩子选择并从事正确的事。
  • 你的困惑我来解:避孕节育知识

    你的困惑我来解:避孕节育知识

    为了帮助朋友们选择恰当的避孕方法,减少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的伤害,我们组织专家编写了本书。全书重点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各种避孕节育方法和给不同人群的避孕措施建议,对各类人群适应的避孕方法进行了推荐。本书可供育龄人群阅读、参考,也可供致力于避孕节育研究与临床应用的人员借鉴、参考。
  • 父母一定和孩子做的80件事

    父母一定和孩子做的80件事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这一点必须明确。为人父母要多给孩子些自信,多些鼓励,少些埋怨;要多些倾听,少些攀比;要多些身教,少些言传;要多些沟通,少些诋毁。每个孩子都是骄傲,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愿天下父母共同努力,满怀爱心、信心、耐心与智慧之心,培养出更多健康、快乐而优秀的孩子吧!
热门推荐
  • 穿回古代当农妃

    穿回古代当农妃

    脑洞大的出奇的都市少女阮果,一朝穿越却悲催的成为草根,纳尼,竟然穿越也是门艺术,为何别人不是将门之女就是尚书嫡女,邂逅的男主不是王爷就是皇帝,后来不是成为王妃就是皇后,为何到了自己这里却只能是村姑,隔壁的男人也只是个村夫……
  • 零落星辰

    零落星辰

    【嘉木出品★必属精品】一个行走在江湖边缘的奇异少年,高调现身京城。在功法与功力的世界里,谁是真正的强者。一桩简单的复仇引出惊天秘密。神玄联盟与魔幻联盟的恩怨纠葛。千奇百怪的修炼法门,眼花缭乱的异兽猛禽。在交织的现实与幻景中,寻找迷失的自我,我还是我吗?当一切都指向轮回,存在的唯一证明只能是毁灭!
  • 圣武战魂

    圣武战魂

    林枫意外来到圣武大陆,随着境界的提升才发现自己的穿越并不是偶然,自己也不是唯一的穿越人员,林枫能否带领其余穿越人员守护自己的家乡.
  • 暗恋者的救赎

    暗恋者的救赎

    凌晨5点,荒芜的拆迁区,竟同时出现3+1个人,归国不到12小时的少女被杀害,有犯罪前科的嫌疑人手握凶器却自称无罪,都市女白领成为唯一目击者,还有一个有待证实男人的背影……案情扑朔迷离,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调查不断深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对人性的考验却刚刚开始。
  • 茶解

    茶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万域最强宗

    万域最强宗

    天不生我李乘风,贱道万古如长夜。游戏大神得最强门派系统,在异界御剑逍遥,浪遍人间。“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 猫恋起源

    猫恋起源

    前期铺垫后期慢慢解答,有现文部分有古文部分,穿插进行。女主只爱男主一人,男主有的时候跟女主比较欠。纯爱治愈,互相治愈,暖心。剧情发展待定哦。
  • 相爱是劫,谁又成了谁的劫

    相爱是劫,谁又成了谁的劫

    她穿越到这个朝代,一来就是女扮男装生活,她很纳闷为什么要她女扮男装,问了父母也不说,可有了疼爱她的家人她也就不管那么多了。她本以为这是上苍对她上一世悲惨命运的补偿,可最后她却又遭受家破人亡。她又失去了家的温暖,她一心想着报仇。阴差阳错之下她遇见了他爱上了他,可最后才发现一切都是她错了。倾雨痛苦的半弯着腰,双手捂着肚子,某男过来关心她,突然,他指着她的裤子说“倾雨,你,你怎么了,你是PP受伤了吗?你的衣袍后面有血迹。”倾雨一脸尴尬。太夫看过病之后,说:“这位姑娘,你是月事来了,这是第一次所以才会难受,老夫给你开个方子就行了”某男一脸惊讶“倾雨,你你你剧然是女的,你不是男的吗?”
  • 落日余晖(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落日余晖(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相爱相杀

    相爱相杀

    一份合同扔在眼前,闵筱雨被迫和相爱的男友分手。而为了留住她,邵俊文将她摁倒在床上,强行占有了她。“你就这么怕我?我说过,让你跟我在一起!”“我只是想对你好。跟着我,你应有尽有,比跟着那个人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