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14100000002

第2章 血脉亲情(1)

孝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最基本的情感标准,是做人的开始,通常不孝顺的人很难自觉成为一个好儿子、好父亲、好朋友、好员工。

孝子最宜当官

【原文】

【1.2】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第一》)

【2.21】或②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为政第二》)

【注释】

①有子:子,古代对人的一种尊称,类似于今天人们讲的“先生”。“有子”指孔子弟子有若。②或:有一人。

【译文】

有子说:“一个既孝顺父母又讲究兄弟情意的人,通常很少冒犯自己的上司和尊长,更不会做叛逆谋反的事。正人君子以孝顺父母、敬爱兄弟为做人的根本。只有确立了这个根本,才能逐渐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谈得上了解这个世界,进而安身立命。由此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弟实在是做人的根本啊。”

有人对孔子说:“先生您如此多才多艺,为什么不从政当官呢?”孔子说:“《尚书》上说:‘竭力孝顺父母,兄弟相亲相敬,为政之道即在于此。’由此可见,遵行孝悌之道也就是从事政务,不必非要当官不可,而且除此以外,还有什么算是政务呢?”

舜,中国古代圣王的一个重要典范。在他称王前,他的家庭环境是比较恶劣的。《史记》记载说,舜的父亲、舜的后母及后母所生的小弟这三个人都很仇视舜,屡次想致其死地而未果。但舜本人对此一直不加计较,反而愈发善待他们。《孟子》一书还记载说舜在称王后曾册封要害他性命的小弟,并表示假如父亲犯罪,那么他自愿放弃王位,背着父亲逃命。古往今来,许多人对于舜的这些做法都有所质疑,不大理解——认为舜宽待残害他的家人乃是过愚了,至于册封小弟、私放老父则有利用职权、以权谋私、包庇家人的腐败含义;更有甚者,直接将此视为现代腐败现象的起源。那么舜为什么要如此处理家庭关系呢?他究竟是彪炳天下的一代圣王,还是一个愚傻昏聩、率先腐败的贪官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古代儒家学者的思想来获得相应的启示。古代儒家学者对于“什么是人”以及“如何做人”有着一系列深刻的认识。

《礼记·中庸》讲“仁者爱人”,意思是说为人之道根本在于懂得彼此关爱,为此,人需要约束自己的各种私欲。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人。由此出发,古人斥责那些一心为己谋私、道德良心泯灭之辈时往往称其为“沐猴而冠”“衣冠禽兽”。因为古人以为,只有禽兽才会终日只为自己的生存而经营打算。这表明古人很看重人与禽兽的区分,并由此确立做人的人格,体现人之为人的价值(现代科学证明,许多动物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忠诚的信念)。那么人又是如何来相互关爱的呢?

古代儒家学者以为,为人之道虽然在于彼此关爱,但是这种关爱是有着先后、远近、亲疏差别的。对于这一点我们比较好理解。因为人们通常是最先对自己的父母妻子、亲戚朋友表现出自己的关爱,并且这种关爱又总是要超越对陌生人乃至对外物的关注。古人认为这属于人之常情,并认为做人、持家,乃至治国都应当以这个“仁者爱人”、“爱有差等,施由亲始”的人之常情作为基础,绝对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那么做人与持家、治国又是什么关系呢?

《礼记·大学》曾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做好人、打理好家政才能逐步拓展到治理好国家,乃至平定天下。做人不行,家庭问题处理不好,那也就谈不上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了。这和古人讲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一个道理。由此可见,做人、持家乃是为官、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这亦是人情日常之理。孔子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所以他干脆说“家事即是国事”。这体现了古人一种“见微知著”的人生智慧。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人、持好家呢?古时《四书》中曾有一篇文章,叫《中庸》,相传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做。这篇文章提到,人生在世需要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即: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今天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上司与下属的关系)。除去后面朋友和君臣关系,前三者都是一般家庭关系。处理好这三方面关系,便是做人与治家的根本。

关于处理父子与兄弟之间的关系,孔子的弟子曾子以为关键在于做到孝与悌。所谓“孝”即是指孝顺父母,所谓“悌”即是指尊从兄长。曾子以为做好这两点,可谓是把握住做人与持家的根本。由此即可打理好家庭伦理关系、实现上下有别、尊卑有序、自然亲敬、家庭和睦。而曾子所提倡的孝悌亦不过是人之常情的自然表现。至于夫妇之道,古人则有“相敬如宾”的说法,古人于宾主间重在行礼,所谓“相敬如宾”即是指夫妇之间也要持之以礼,不能因为常日里厮熟而彼此慢怠。在三种家庭关系中,孝悌之道是最根本的,这主要因为它有血缘之亲。故孝悌乃成为做人与持家的根本,不能孝悌不足以称之为人。

孝悌之道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一直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尊奉。并成为历史上人们衡量自身修养、选拔人才、任用贤良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标准。在古人眼里,一个人如果自身不能做到孝悌,则他也就算不上一个健康的人,更谈不上能成为一个好的官员,乃至治理好天下了。比如吴起,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在做人上却有很大的问题——好大喜功。这主要表现在两件事上。

一件事发生在他青年时期。当时他败光家产杀人逃命后求学于曾子。不久,其母去世。吴起只因自己功业未就而拒不奔丧。试想一下,对待亲母尚且如此薄情寡义,对他人又能如何呢?故曾子作为吴起当时的老师一气之下与其绝交。

另一件事发生在吴起在鲁国做官时。当时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本想启用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因此犹豫不决。吴起知道内情后,为成就自己的功名,便杀了妻子向鲁王表明自己的心迹。由此可见,吴起利令智昏到了何等地步。

试想一下,这样一个自私为己、忘母杀妻的人物又怎么可能为他人着想。即便他违背人之常情地去关爱他人,其背后也往往怀有特定的目的。如吴起曾亲自为士兵吸伤口里的脓血,士兵的母亲闻听后便痛哭不已,因为她洞察了这是吴起收买人心、激励士气的手段。后来老人的孩子果然战死。在这种人眼里,别人只能是他可以随意利用的工具——没了利用价值,也就没了存在的必要。这等人物即便再有才干,也不能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相反其才干愈出众,其祸害可能愈深远。因为他根本就不具备一个基本的健康人格。这样的人做了官又怎能造福一方、平定天下呢?

历史上不同时代的统治者在识人、用人的过程中也都深谙此道。例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在打天下时发布文告,广招天下有一技之长的才士,无论其品行如何;而清朝开国时期也曾广纳明朝降将。但这只是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亦是一种权谋手段。一旦天下稳定下来,真正开始从事建设时,则统治者必定要转变他的策略。曹操之所以要大力表彰关羽的忠勇,清朝统治者之所以在利用明朝降将统一天下后又将其贬为叛臣贼子,大力歌颂明朝忠臣死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只有品行端正、忠孝节义之人才可能持家有道,才可能当一个好官,乃至平治天下,而不会干出以私欲祸乱天下、卖友求荣、叛国求荣的龌龊勾当。

再回过头来看舜的做法,我们也许可以真切体会到其为圣王的可贵之处。西方有一句很经典的格言,大意是说:“狗咬人一口,人却不能反咬狗一下。”舜以赤子之心善待心怀叵测的家人,乃正是其人格魅力的显现。至于他册封小弟、背父逃罪的做法也正反映了他珍视亲情的人性一面。只有怀着这样的仁爱之心,才能进一步善待他人乃至平治天下。

虽然古人也讲一视同仁、大义灭亲,这颇似于现代人所说的民主、公正的观念。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切都不能背离人之常情。背离基本的人情而去抽象地谈论民主、公正,则民主与公正只能是为空中楼阁——情、理、法三者间,情是核心。

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充分实现人情,其法理要么不完备,要么不合理。而一个不重亲情、友情的官员要么人情味很差,要么是大奸大恶之徒。我们可以从避嫌的制度建设上来完善法律、民主,但不能因此而违背基本的人情伦理。否则即便口号喊的再响、理论再完善,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说惩治腐败、维护公正需要的是制度保障,而并非意味着要违背基本的人情事理。相反,只有顺应人情事理,才可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这个角度说,一个人只有明白了人伦之道、处理好了家庭关系,他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即:有爱人之心,方可行爱人之道。如此一来,自然是孝子最宜做好官了。

有钱也买不到孝心

【原文】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①。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②,何以别乎?”

(《为政第二》)

【注释】

①养:指向父母提供衣食生活之物。②敬:怀有尊敬之情。

【译文】

孔子的弟子子游向孔子询问行孝之道。孔子说:“今天人们所说的尽孝,只是说能够向父母提供衣食生活之物。如果是这样,那和养狗养马差不多。如果向父母尽孝却又不恭敬他们,那又如何与养犬马区别对待呢?”

《论语》中有许多话虽然写在几千年前,但今天人们看起来仍然是回味悠长,意韵深远。孔子与子游的这番对话对许多现代家庭而言,具有相当的警醒作用。

对于尽孝而言,为父母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以使父母衣食无忧,这是很必要的。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次战乱、动荡曾经导致老百姓衣不蔽体,流离失所,甚至易子而食,在基本生存都成问题的前提下,哪里还谈得上奉养老人呢。当然也有孝心迫切,乃至采取非常手段的。

唐代一个官员在审理一起盗窃案的时候,罪犯供认因自身能力有限,又年关将近,只好偷点东西,以表孝心。那位官员深受感动,就把这名罪犯放了。即使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就业困难而导致物质贫乏,进而难以奉养老人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由此亦可见成人立业、尽心行孝并不容易。当然还有一种人则是完全有能力奉养但却不肯为之的道德沦丧之徒。这一点在权力争夺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炀帝杨广就是如此。在他被册封为太子之前,他对老爹老妈极尽曲迎恭敬奉养之事,而在他被册封为太子,迫不及待决心谋取皇位时则义无反顾地将其老爹杀掉,至于他老妈则幸运地提前死掉了,不然也怕是难逃厄运。由此可见,自私的贪欲可以使人成为一个“智商优良”的魔鬼与禽兽。

那么尽孝是否就是向父母提供衣食呢?当然不是。当年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社会上就曾经流行过这种观点,孔子对此很不满,并由此说了一番发人深省的话。孔子以为如果尽孝只是向父母提供一些衣食,仅保证他们不挨饿受冻的话,那么这种赡养与养牛养马、养猫养狗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由此看出,孔子所说的尽孝并不是仅仅要满足父母衣食等物质方面的需求,还要有一颗切实“恭敬”的心。

人不同于禽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有自己的尊严。人虽然本能地具有饮食男女这些方面的需求,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可以有效地限制自己的这些欲望。所以一个人即便是去乞讨,他也会有自己的尊严。故而《孟子》中讲虽乞者亦有不受嗟来之食的志气。乞丐尚且如此,何况正常人呢?所以待人最基本的在于衣食,而最重要的则在于恭敬。二者的区别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曾子父子两代人的不同行孝做法中获得启示。

曾子的父亲是曾皙,父子二人皆是孔子的弟子。曾皙年纪大了,曾子便奉养他。每顿饭都是有酒有肉。将要撤桌时,曾子一定会询问父亲剩下的饭菜如何处理。如果父亲问是否还有剩余的酒肉,则曾子一定回答说“有”,以免父亲失望。由此可见,曾子侍奉父亲是尽心又尽力呀。不过轮到曾子的儿子曾元来侍奉曾子的时候,情形又有了变化。曾元侍奉曾子也是每餐必定提供酒肉,不过曾元不再询问曾子每餐剩余的东西如何处理。曾子问是否有剩余酒肉时,曾元则不理会老父感受如何而直接回答说“没有”。其目的在于留下以后慢慢享用。由此可见,曾元侍奉父亲仅仅是满足衣食方面的需求,却不真正具有恭敬关爱之心。因而从孔子的角度来看,曾元的做法算不上是在尽孝。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的物质、金钱是买不来真正的孝心的。

现代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愈来愈崇尚金钱与物质,有些人甚至以为它们无所不能。殊不知,金钱与物质是换不来一个人的亲情与孝心的。我们的父母往往并不在意子女的物质财富有多少,而更关注他们能够几点下班回家。因此尽孝首先要有一颗时刻关爱老人的心!

父母身上无对错

【原文】

【4.18】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第四》)

【注释】

①几:略微。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的时候,如果发现父母言行有什么不妥之处,要委婉地进行劝说,如果父母不肯听从的话,那也应当保持恭敬之心,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来顺从自己的意思。如果父母让自己去做不妥之事,那也要尽力为之,不要对父母有所怨言。”

很多时候,我们和父母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会出现差异,于是作为矛盾,代沟也就产生了,这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形成代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子女与父母的各自成长、生活以及工作背景不同外,还有一层更隐秘的原因,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方法不同。许多人习惯用对错是非来区分事物,而不习惯以理解的方式来包容差异。他们往往认为世上凡事都有一个对错是非。因此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与选择也只能是唯一的。殊不知,这种唯一式的真理观在自然科学领域或许可以成立,但在具体生活中是很难成立的。

同类推荐
  • 理学与意趣:宋元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理学与意趣:宋元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本套书稿是一部按朝代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历史类普及读物,分为春秋战国、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共4卷。本书是本套书中的一卷,内容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文化。全书体例规范、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一套中国古代文化入门级的读物,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 观相百家:古典中国文化之春夏秋冬

    观相百家:古典中国文化之春夏秋冬

    郭智勇先生的前一本书《被遗忘与曲解的古典中国——<吕氏春秋>对传统学术的投诉》提出了“古典中国”这一全新的概念,而这本书《观相百家:古典中国文化之春夏秋冬》则进一步展示了古典中国的全景和真相。何为“仁”?何为“义”?“礼”从何来?等等这些,本书都会用一个全新的故事来告诉你。孔子是一个宗教改革家!墨子是对孔子的承接!儒家竟是对墨家的反对!秦始皇不可能焚烧诗书!《吕氏春秋》才是中国文化的最高成就!……总之,就让本书带你进入真正的文化中国吧。
  • 移风易俗(中华美德)

    移风易俗(中华美德)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的风俗和节日,大家知道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指什么吗?在这些节日中需要准备什么?有什么样的禁忌吗?大家想了解少数民族的婚礼是怎么的一种场面吗?他们的服饰丰富多彩,有着怎么的来历吗?一年分为四季,有二十四个节气,这些节气是怎么形成的呢,他们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妈祖祭典、成吉思汗祭典、黄帝陵祭典是人们对先祖们表示尊敬的仪式,想了解他们有着怎样的传奇的经历吗?打开本书吧,它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
  • 菊与刀

    菊与刀

    本书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为美国政府提供对日决策而作的研究报告,但出版后,却引起轰动,被译成30多种语言,行销100多个国家,成为现代日本学的开山鼻祖。是了解日本人的最佳读本,解析日本民族根性的权威著作,全球人销量超过3000万册,历任美国总统的必读之书。《菊与刀》 解析日本民族根性的权威著作,历任美国总统的必读之书。
  • 多元视角下的日语研究

    多元视角下的日语研究

    本书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对日语语言的特殊文化内涵进行明确、清晰的表述,既有对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宏观分析,又有从民族文化心理、交际习惯等不同侧面对日语文化内涵的具体介绍,强调了学科建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原则,旨在帮助日语学习者树立跨语言、跨文化意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并使读者获得更广泛的学科内容。
热门推荐
  •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

    海明威凭此作品荣获第54届诺贝尔文学奖,出版后引发巨大轰动。有个老人独自在海上捕鱼,接连几个月没有收获,后来他钓到一条很大的旗鱼,跟它缠斗了两天两夜,用鱼枪把它刺死;但在返回的途中遇到鲨鱼的袭击,缺乏帮手和工具的老人虽然杀了几条鲨鱼,但旗鱼被其他鲨鱼吃光了,等他进港时,旗鱼只剩下一副骨头。
  • 文娱之国风大匠

    文娱之国风大匠

    苏然一觉睡过去,第二天醒来,已经处于一个文娱匮乏的平行世界。没想到这个世界音乐鬼裁层出不穷,把华语乐坛搞的乌烟瘴气。 苏然只好挺身而出,将国风歌曲与网文在平行世界发扬光大。 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国风!若干年后……流传着一个传说,华语乐坛的巅峰,国风歌曲的巅峰,音乐鬼才,网文界的巅峰。
  • 武道狂神

    武道狂神

    耿直带着神秘武道之书穿越到异界,从此废物变天才,张狂昂扬,纵横不败!底层功法?刷选最给力神功,完美契合!武技意境领悟起来太困难?进化成盖世神功就不用领悟了!炼丹救命?我炼丹只用来医天疗地!就这样,耿直打碎风云大陆,打破三千世界,打穿十方维度,打遍满天神灵,打出一条金光灿灿的武道之路!
  • 爱的百万种可能

    爱的百万种可能

    “燕靳陌,你有没有想过或许我们很早以前就见过”“你记得芩筝,也记得离幕,却唯独记不起我了吗?”当我放下一切靠近你,却只能更清楚的看见你偏爱他的执着。如果能重新开始,我希望自己是最后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
  • 牌坊

    牌坊

    “牌坊”是一个地名,这里面住着有钱和没钱的普通百姓,每天都在发生着民间常有的琐事。“牌坊”是文化家族的一个招牌,这里面上演着传统文化的仁义礼廉耻与人性弱点的矛盾。“牌坊”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脸面,然而当生存需求与私欲膨胀遇到文化和文明缺失的时候人们是丢弃了陋习还是丢弃了“牌坊”呢?
  • 快穿:宿主你男人又黑化了

    快穿:宿主你男人又黑化了

    岑予一吐槽自家系统太垃圾,别人快穿不是公主,就是豪门贵女,再不济也是个人吧!怎么到她这儿,就变成了得了癌症的猪和妨碍道路建设的树呢?
  • 指尖的泪痕有点甜

    指尖的泪痕有点甜

    我本善良,奈何是你让我举起屠刀。我心为你,家国世仇近乎皆可抛。我负的了天下,独独不负你,可你却不信我。
  • 结怨

    结怨

    普通市民马一城,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不得不接触些特殊的东西。直到后来连自己也变得越来越特殊,阳气耗尽。是的阳气,不是阳寿。他还没死!还可以抢救一下。快穿系统文,聊天群,搞笑风格,真的是搞笑风格!!15章出宿灵,16章出系统。第三卷开始时空穿梭。
  • 我的职业真无敌

    我的职业真无敌

    【精品网游,日更万字】虽然我输出不高防御还低,技术垃圾,又没装备,杀不死野怪,带不动妹子,但我的职业真无敌!——————七减一新作,书友群:187816727。
  • 逍遥农庄主

    逍遥农庄主

    壁画上画的是一幅风水图。事故中负了重伤,回村养病得到画壁上神农相助。一万,十万,百万,千万都不是梦;建一座山庄种菜种药种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