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14800000030

第30章 附录(1)

附录一体育与博弈

体育

1.先秦时期的体育

①远古体育的萌芽

远古时期,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大量的生产用具,如石球、石镞、网罟等。人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生产工具,不断加强使用生产工具的能力,就必须锻炼本身的技能,如奔跑、跳跃、攀爬、投掷、射箭、游泳等。这些活动技能的内容和方式,就是早期体育活动产生的根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年人开始以游戏的形式传授儿童各种生产、生活方面的技能,如追逐、跳跃、投射、游水、角力等,这样,远古时代的体育活动萌芽便产生了。

原始社会后期,一些较为发达的部落中开始出现各种形式的舞蹈。人们为庆祝或祭神,以各种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吕氏春秋·古乐》中曾记载:“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青海大通县出土了一个新石器时期的陶盆,盆内壁画有3组舞人,他们手牵手,整齐划一地翩翩起舞。

这一时期,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械斗。《世本》中记载:“蚩尤造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这些兵器就是后来武艺器械的雏形。《述异记》中记载:“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操干戈,用五兵练角抵,这都属于军事技术范畴,也可以说是早期军事体育的萌芽。

②夏、商、西周时期体育的发展

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并对这一时期的体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说的是夏启带领部下在大乐之野进行叫“九代”的武舞。商朝时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射、御两字。西周时期,统治者十分重视武艺,对百姓习武也有明确要求,即“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夏、商、周三代还有专门的习武学校,分别叫“校”、“序”、“庠”。周代的学校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规定根据年龄不同而学习不同内容。商代和西周时期的体育活动,与军事和田猎等有联系,就是学校教育中的射、御、舞等也均有明显的体育特征。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体育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现带动了农业、商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科学文化和体育的发展。这一时期,除军事训练和学校教育外,社会上开始流行各种具有养生和保健性质的游戏,并初具规模。这时期与军事技术相关的体育活动有拳斗、剑术、举鼎、赛马、钩强、射箭等。

举鼎是以举起重物来比赛力量大小的活动。鼎由金属铸造,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举鼎活动一般都是用中小型鼎。

钩强是当时配合水战的一种军事技能。《墨子·鲁问》中记载:“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逆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逆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后来我们的拔河运动就是由此发展演变而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健身活动丰富,蹴鞠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鞠”就是皮球,“以革为囊,实为毛发”。《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甚富而实,……斗鸡走狗云博蹴鞠者。”这记载了蹴鞠是当时齐国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疾病也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这一时期还产生了为求健身长寿的导引术。导引亦称行令。郭沫若曾将战国时期的石刻文《行令玉佩铭》诠释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萌,天几春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段文字说的就是行令的要领和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很多思想家对体育也有一定的见解。如荀子就提出了“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备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的体育观,他破除了对“天命”的迷信,表明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秦汉三国时期的体育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焚书坑儒、销毁兵器等政策,极大地阻碍了体育的发展。

西汉武帝时期,体育全面复兴,导引、蹴鞠、投壶、百戏等民间游戏体育活动开始盛行不衰。而东汉时期的体育运动项目之多、难度之高,均超过了西汉时期。

①导引与五禽戏

秦汉时期,随着医学的进步,导引术在养生方面的应用也有了新的进展。在老子学派和方士中有不少人积极利用导引作养生的方法。如李少君、东方朔等人的“导气养性”;矫慎的“仰慕松、乔导引之术”。《后汉书·方术列传》里说到的很多方士都是精于此道的养生家。

西汉时代还出现了以动物姿态命名的导引术。《淮南子·精神训》中曾记录了“熊经”、“鸟伸”、“凫浴”、“篪蠼”、“鸱视”、“虎顾”六个名目,被后人称为“六禽戏”。东汉末年,华陀在总结前人有关导引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编了一套“五禽戏”。可惜华陀编的“五禽戏”早已失传,今天的“五禽戏”为后人所编。

②百戏中的体育活动

百戏又叫“角抵戏”、“角抵奇戏”。其内容形式多样,如杂技魔术、歌舞杂奏、角力较武等。西汉中期之后,百戏十分盛行。百戏丰富的内容当中,有许多项目都属于体育活动,如绳技、爬竿、扛鼎、冲狭等,对身体素质要求相当高,还有如舞蹈中的七盘舞、折腰舞、巴渝舞等,是体操、武术与舞蹈的结合。角抵的形象在很多秦汉时期的文物上都能见到,河南密县打虎亭2号东汉晚期墓壁画上就有角抵形象,后来日本的相扑就和这种角抵十分相似。湖北江陵县凤凰山出土的木篦,其上部的弧形就绘有彩色的角抵漆画。

秦汉三国时期,除以上体育项目外,史料记载较多的还有手搏、剑术、射法、投壶、击鞠以及一些民间节日体育活动,如踏青、观灯舞龙、赛龙舟、登高等。

秦汉三国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各种体育活动在这一时期均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体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战乱频繁的时代,这时期的体育活动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因果报应”、“神不灭”等唯心主义宗教观念得到推崇,从根本上否定了体育强身健体的意义。

这一时期,导引被认为是“小术”,被广为传播的是服药静养,但还是有很多人非常重视导引之术。《养性延命录》一书的编著者陶弘景就曾明确提出用导引术医疗疾病的观点。他的《养性延命录》中还记载了“五禽戏”的练法:“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这是对华陀所编的“五禽戏”最早最详细的记载。

这一时期的舞蹈艺术倒是在各方面有较为广泛的发展,当时宫廷和豪门世族有专门的歌舞艺伎。

汉晋时期,舞蹈传到了北朝,西北少数民族的“龟兹乐”、“西凉乐”、“西戎伎”等乐舞也被带进了中原,促进了各民族间舞蹈的大交流。优美的舞蹈活动也出现在佛教艺术当中,如敦煌壁画中的“天宫伎乐”。《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得往观者,以为至天堂。”反映了北魏京城洛阳景乐寺大斋时的舞蹈场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体育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还有杂技、相扑以及投壶等项目。从整体角度看,这一时期观赏性的活动已畸形发展,运动健身的项目明显衰退了。

4.隋唐五代时期的体育

隋唐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的时期,这大大地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体育出现了鼎盛的局面,如武艺、球戏、角抵以及民间体育活动等在南北朝衰落的情况下得到复兴,且有明显的发展。

隋唐时期推行的府兵制和武则天设置的武进制,使武艺得到了普及和发展,而且武术运动正逐渐向健身和娱乐的方向发展。《新唐书·兵志》中记载,隋唐的府兵制规定,府兵“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其能骑而射者为越骑,其余为步兵、武骑、排攒手、步射”。而武则天“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由此可见武科考试要求之高。这期间,涌现出大批的武勇之士,如尉迟敬德,《资治通鉴·唐纪四》中记载他与李元吉比武:“齐王元吉以善马稍自负,闻敬德之能,请务去刃相与校胜负。元吉操稍跃马,志在刺之,敬德须臾三夺其稍。”这其中就有浓重的武术运动色彩。

南北朝时期衰落的击鞠、蹴鞠活动到了唐朝再度流行。《资治通鉴·唐纪十五》中就记载永徽三年,高宗李治登安福门楼,看宫外“有群胡击鞠”。中宗李显也喜爱击鞠,说明击鞠在当时宫廷、府第间蔚然成风。在唐代皇室墓葬壁画中就绘有击球图。女子击球活动也是在唐朝开始的。五代时,后蜀花蕊夫人《宫词》中就有“自教宫娥学打球,五鞍初跨柳腰系”的说法。

乐舞在隋唐时期也达到极盛,这时还有了专门的机构“太常寺”、“教坊”来管理其事。丰富多彩的舞蹈大致可分为健舞和软舞。大型舞蹈创作在宫廷里风行一时。唐太宗李世民曾令人编制《破阵乐》,据记载,共舞者达到128人,与《九功舞》、《上元舞》属于有名的三大舞。武则天时又创编了多达140人的《圣寿乐》,《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变而毕”。可以想见这是类似于现代团体操形式的组字舞。小型舞蹈也有软舞、健舞之分。这些舞蹈均在民间非常流行。

隋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各类体育活动不断创新,更加丰富多彩了。而这时期的最大特色就是女子体育活动的开展。除杂技、舞蹈等历代多为妇女参加的种类外,各种球戏、射箭等也开始有女性参与。另外,中国与外国的体育交流活动也比前代更加频繁和突出。

5.宋辽金元时期的体育

宋辽金元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以健身、娱乐为主的体育活动的发展。随着印刷术的进步,古代各种体育活动的规则和形式自宋朝起就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宋朝统治者出于军事考虑,将射术和武艺视为重中之重。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宋神宗亲自定下《元丰格法》作为考核士卒武艺的标准,对步射、马射、弩射要达到的标准有详细的规定。由于加强了弓弩技术的训练,武卒的能力比战国时期大大增强。

辽金元的统治者都一贯重视骑射,一到重要节日都要举行各种骑射活动。特别是元以骑射立国,以弓矢作为作战的主要武器,其骑技、射术是其他王朝比不了的。

宋朝时期的养生术在摆脱魏晋以来“长生不死”等迷信观念后,找到了切合实际的养生之道。宋代道士蒲处贯总结出一套包括四肢运动、头部运动和转体、弯腰的古代健身操。流传至今的著名的八段锦就是在宋代出现的。

蹴鞠到宋代得到宋徽宗的酷爱,他的两个宰相李邦彦和高俅都是蹴鞠高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记录了当时的盛况:“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从宋辽金元这一时期的体育史实我们可以看出,除了骑射、养生术、球戏外,还流行相扑、长跑、水上活动、投壶等体育活动。特别是民间弓箭社、齐云社、相扑社的出现,标志着城市民间体育进入了有组织的阶段。这一时期还有一个比前代更为丰富的,就是很多体育著作得以流传后世。

6.明清时期的体育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经济高速发展并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从明初到清中期,体育活动如武术、摔跤、冰嬉、导引等空前活跃。但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日益衰败,传统的体育活动也慢慢衰落。

明朝,随着民间武艺的广泛开展,其健身、娱乐的作用日益明显,最后分化出一个专门的运动形式——武术。明清武术高度发展的典型代表就是嵩山少林寺的武术。明正德年间,少林寺就已“以搏名天下”。少林寺至今还遗存有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立的一座“少林观武”碑,碑上刻有“暂息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的诗句,说的就是该寺以武术表演见长。由于少林武术影响较大,最后逐渐形成著名的“少林派”。

武术发展到明代,建立了有特定内容的武术系统。这些复杂的拳械之术又统称为十八般武艺,此时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武术理论。

摔跤和冰嬉在清朝被列为军事训练项目,并设立相应的机构和管理人员,使这两项传统体育项目得到飞速的发展。

导引传至明清,又有了创新和发展。有关导引的著作很多,而且大多还形象地绘图说明,以利于传播。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易筋经》出现了,它将导引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易筋经》中提出“内壮神勇”和“外壮神勇”之说,在以前主要练“内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外功”。原来多为文人修炼的导引后来也被武术家们开始研习了,并且还出现了用气功为人治病的情况。

在清代,因为满族习俗善骑射、溜冰、摔跤,所以各种球戏被逐渐取代,除拍球、踢石球等还在民间流行外,一些大型球戏逐渐衰落了。

博弈

1.围棋

围棋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棋类游戏之一,传说它起源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中国。

①围棋的规格与规则

围棋在古时称为弈,由棋盘和棋子组成围棋的棋盘在古时称为“局”,是由纵横各19条直线交叉构成的一幅坐标图。19条直线交叉共有361个点,其中有9个带有明显黑点的交叉点叫作“星”。中心的一个星叫“天元”,它的上下左右和四个角各有一“星”。围棋盘面这些坐标与中国古代易学中的洛书非常相似,它的361个交叉点、8个方位星、四边72个交叉点与古代天文地理中的360天、八卦、72候相对应,说明棋盘还蕴含着古代天文地理观念。围棋的棋子有黑白之分,象征着阴阳,其中黑子181个,白子180个,共361个。

围棋棋盘在古代时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三国时期魏国邯郸淳的《艺经》中曾记载:“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南北朝时期北周甄鸾的《孙子算经》上记录:“今有棋局方一十九道。”1954年河北望都汉墓出土了一个东汉时期的石棋盘,棋局为17道。1971年湖南湘阴唐墓出土的棋盘为15道。由此可知汉代之前15、17、19道棋盘是并存的。

围棋的基本规则为执黑子者先行,在交叉点上落子,落子后不得移动,随后白方落子,双方交互轮流下子,一步棋只能下一子,“禁着点”不能下子。终局时以黑白方占据盘上交叉点的多少决定胜负,黑胜要占184个交叉点以上,白胜需占178个交叉点以上。弈棋过程可分为布局、中盘和官子三个阶段。

②围棋的发展史

目前,发现最早的关于围棋的文字记录资料是战国时期的《世本》,上面提到:“尧造围棋,丹朱善之。”随后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也有记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文子用下围棋比喻立君,说明了围棋在当时已是人们很熟悉的东西了。《世本》中说到的“尧造围棋”只是一个传说,围棋不应该是由一个人造出来的,它应该是借助很多人的智慧,在经过了漫长时期的积累而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同类推荐
  • 钢琴欣赏十八讲

    钢琴欣赏十八讲

    《钢琴欣赏十八讲》从17世纪巴洛克时代开始,记述了钢琴音乐三百年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性格各异,但彼此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钢琴音乐史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现象,一种是传承,另一种则是颠覆。这两种现象影响了音乐的发展轨迹,也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当中,音乐才层层演进,成为今天我们听到或看到的模样。
  • 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

    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

    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本书中美轮美奂的美术经典,会给大家带来怎样的视觉享受?其内容包括了《拉斯科洞窟壁画》、《梅杜萨之筏》、《马拉之死》等的美术经典。
  • 塞上论乐谈艺文论选

    塞上论乐谈艺文论选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余年来,在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收获丰富,成就显著,《朔方》《黄河文学》《六盘山》等文学期刊,《宁夏艺术》《民族艺林》《宁夏群众文艺》《塞上文谈》《宁夏歌声》《民族之歌》等专业性、综合性文艺刊物,以及省、市级报刊学报等发表的文艺作品和具有一定学术性的述评文论成千累万。
  • 难忘的记忆:国家京剧院艺术家口述史

    难忘的记忆:国家京剧院艺术家口述史

    本书收录了国家京剧院75岁以上的10位代表性艺术家的口述回忆:包括张春华(92岁)、吕瑞明(91岁)、江新蓉(89岁)、李世济(83岁)、杜近芳(83岁)、张建民(82岁)、刘秀荣(81岁)、张春孝(81岁)、邹忆青(78岁),涵盖表演、编剧、导演、音乐创作各个方面。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娓娓诉说着前辈们传奇的从艺经历,梳理着国家京剧院六十余年的荣光历史,总结着行内最实用的戏曲理论。
  • 日本电影110年

    日本电影110年

    《日本电影110年》将日本的文化传统、电影技术的发展、日本与东亚乃至世界的关系史、日本社会意识的演变等多维度交织在一起,围绕日本电影的兴起与发展,娓娓道来。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电影的新进展,从方法论的意义上,它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与日本社会近来呈现出的各种新特征。比如对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民族主义、环保主义、东方主义、全球化、日本社会的保守化与内向化等问题的关注视角就拓宽了对电影本身考察的视野。一部日本电影发展简史也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
热门推荐
  • 佛母般泥洹经

    佛母般泥洹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王水鉴海和尚住金粟语录

    天王水鉴海和尚住金粟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岁月不及暗恋你的那些年

    岁月不及暗恋你的那些年

    每个人都有自己坚持的事情,而姜梓坚持的最久的事情大概就是喜欢王络铭了。”姜梓,大家都说你等我很多年了,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我能遇到你已经历尽心血了。”姜梓放下手上的遥控器,看着坐在自己旁边的丈夫说”所以我很感谢自己当初的坚持和奋不顾身。“
  • 在华五十年

    在华五十年

    司徒雷登的《在华五十年》,记录了中国近现代最风云激荡的历史,对于毛泽东、蒋介石等历史人物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画和分析。从当今的视角去审视那段历史,会有一种别样的体会。
  • 森林变奏曲

    森林变奏曲

    我们站在钢筋水泥森林里仰望天空,看着灰色低沉的天空,听着森林里动物们变调的歌声,那一曲曲或忧伤或愤怒或不甘或寂寞的声调,汇成了一首奇妙的森林变奏曲,留下了一个个细思极恐的都市传说。嘘……静下心来,我们现在就走入森林了……
  • 千里之盛世枭雄

    千里之盛世枭雄

    黑火究竟有多强?黑火为什么要私吞战利品?世界在为谁疯狂?风鹰要如何行动,找恐怖组织复仇?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世界充满了傲慢与偏见,贪婪与伤害。但是,人性的光辉,总能拉住风鹰悬崖勒马。这是一场骨灰级的演出。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别让情绪失控害了你

    别让情绪失控害了你

    人人都有小情绪,每天在喜怒哀乐忧思中不断转换。情绪虽小,力量却大。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坏脾气,无疑成为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情。本书将结合不同类型的负面情绪,来解读各种情境下的坏脾气。通过反面的案例来揭示坏脾气的消极影响,通过正面的案例来提供管理情绪的成功经验。在此希望诸位亲爱的朋友,有朝一日能成为有良好修养的情绪掌控者。
  • 股票作手回忆录

    股票作手回忆录

    《股票作手回忆录》根据1923年出版的原版著作进行翻译,由经济金融领域专业翻译团队译科(ECO)翻译完成。《股票作手回忆录》注重保持原著风貌,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背景,对书中提到的多个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注解。
  • 阿拉德的第五剑圣

    阿拉德的第五剑圣

    “我所做的一切,转移使徒也好,操纵艾丽丝也罢,都不过是为了复兴泰拉。”赫尔德声情并茂的说“给爸爸我闪!”这是宣言。贪婪的冒险家,朝着前方迈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