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15600000016

第16章 演化三国(1)

三国故事的虚与实,自有本源。史家如陈寿、裴松之等或撰或注三国历史,一国之史实得以流传。魏晋之笔记、唐宋之说唱,宋元之平话则是三国之虚的源头。加之罗贯中的生花妙笔,毛纶、毛宗岗的精彩增补,《三国演义》终于成为不朽经典。

【一、三国时的孙坚、孙策传】

江东有著名的“二张”,孙权敬重他们,不直呼其名,一称“张公”,一称“东部”。

孙坚、孙策父子是江东创业的奠基者。但不幸的是两人都英年早逝。孙坚寿37岁,孙策寿26岁。孙权继承父兄的事业,春秋方富。他与身边的两位旧臣,关系不同一般。一是张昭,一是张纮。对其他群臣,孙权称呼其字。唯对二张,称呼特别敬重。张昭年老,孙权叫他“张公”,张纮做过会稽东部都尉,孙权因而称他“东部”(《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裴注引《江表传》)

就是这位张纮,最早写过孙坚、孙策的传颂文字。他和张昭一起担任孙权的重要书记官员。张纮认为,孙坚“有破走董卓,扶持汉室之勋”,孙策“平定江外,建立大业”,“宜有纪颂,以昭公义”。他将孙坚、孙策的传记及颂扬文字写成后,“呈(孙)权,权省读悲感,日:‘君真识孤家门阀阅也。’”(《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裴注引《吴书》)

据史料看,张纮写成两位创业人物的传颂,时间很早,就在孙权掌权不久。可以说,写三国名人传,又是当时人手笔,张纮此举,不仅让孙权感动,而且当视作最早写三国当代史的一位作者。韦昭等人编写《吴书》,虽说也是当代的,但比张纮要迟得多。

张纮活到60岁,孙权活到71岁。孙权读到张纮临死时留给儿子的家诫遗书,感动得流下眼泪。(《三国志·吴书张纮·传》)

张纮和陈琳都是广陵即今江苏人,也可能都是射阳人。两人彼此都很赞赏对方的文采。张练曾喜爱一只枘榴枕,写了一篇赋文,陈琳见了,高兴地对人说:“此吾乡里张子纲(纮字)所作也。”张纮见了陈琳的《武库赋》、《应机论》,也深表赞美。尽管各谋其事,一南一北,二人仍常通信交流。(《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裴注引《吴书》)

张纪不但有文学才能,还善楷篆,写得一手好字。孔融收到张纹给他亲自写的书信,就在回信中说:“前劳手笔,多篆书。每举篇见字,欣然独笑,如复睹其人也。”(《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裴注引《吴书》)

《三国志》说张纮著有诗赋铭诔十余篇。很可惜,这些连同他写的孙坚,孙策传颂文字,都未能流传至今。

不过,以当时人写三国人物传记,现在看来实在有些超前,完全应该特地记上一笔的。

【二、吴国史】

在陈寿《三国志》之前,吴国的一些文人、史官已经写了关于吴国的史书。

当时人写吴国史传,最早可能是张纮,但他只写了孙坚和孙策的传颂文字,他是孙权时代的人,吴国后来的史传他就无法预知了。

韦昭的《吴书》很有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少好学,能属文,后担任吴国的尚书郎,孙亮即位,诸葛恪辅政。韦昭为太史令。编撰《吴书》,由他主要负责。凤凰二年(273年),孙皓因对韦昭深有不满,将他投入牢狱,后又加以诛杀。韦昭死时70岁,《吴书》已具规模,但“叙赞未述”,尚未完稿。(《三国志·吴书·韦昭传》)

同时代人里面,与韦昭一起写《吴书》的,还有周昭(字恭远),颖川人,任中书郎,后因事入狱,被处死。(《三国志·吴书·步骘传》)

薛莹和华覈二人也都是《吴书》的编撰人。

薛莹字道言,是薛综的儿子,起初为秘府中书郎。孙休即位,为散骑中常侍,几年后因病离职。孙皓时,和韦昭等一起撰《吴书》。他“涉学既博,文章尤妙”,在同僚中被称为“冠首”。他死于晋太康三年(282年)。(《三国志·吴书·薛综传》)

华覈字永先,吴郡武进人。始为上虞尉,善于作文,担任秘府郎,迁中书丞。和韦昭、薛莹等一起撰《吴书》。陈寿《三国志·吴书·华覈传》有评语,说他“文赋之才,有过于(韦)昭,而典诰不及也”。

除了从陈寿《三国志》中可以找出上述人物,即韦昭,周昭、薛莹、华霰等人是当时代人写《吴书》的以外,还可以从裴注引书中找见别的一些人。例如,张勃的《吴录》,环氏的《吴纪》,胡冲的《吴历》,无名氏的《会稽典录》等等。

由于许多类似人物的共同努力,吴国史事得以有较好的保留和编撰。特别是韦昭等人合作撰成的《昊书》,后被陈寿写《三国志》时作为主要依据的重要典籍之一。陈寿未采纳收人到书中的《吴书》许多内容,裴松之作注时又进一步做了较全面而广泛的引用。

因此,读《三国志》时,仔细对照陈寿的正文和裴注所引有关吴国史事的史书,如《吴书》,就能够看清楚彼此差异的地方,也不难推知当时人对于同样人物或事件,为何会有差异和区别的原因了。

当然,从正史的角度看,具有代表性的还是陈寿的《三国志》。

【三、陈寿著《三国志》】

陈寿研治《尚书》、“春秋三传”,精通《史记》、《汉书》,聪明而有识见,以文章富艳而简扼著称于世。

陈寿,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东北)人。自幼好学,师从大学者谯周。蜀汉时,陈寿担任卫将军姜维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人晋后,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在此前后,陈寿搜集魏、蜀、吴三国的史料,就在太康六年(285年)写成《三国志》。

在陈寿之前,魏国和吴国都己出现本朝入写的史书。王沈《魏书》48卷,鱼豢《魏略》89卷,韦昭《吴书》55卷等等,就是已有的成书。陈寿写《三国志》时,主要依据这些已有的史书,并作了汰选和抉择。

蜀国当时还没有专史出现。陈寿必须直接搜集资料。他自己曾经撰写有《益都耆旧传》十篇,还编辑有蜀相《诸葛亮集》。陈寿写蜀史眉材料不足,故而简要。《三国志》是国别断代史纪传体裁,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蜀书》篇幅少,早期人物如关羽、张飞、黄忠等的传文都很简短。

另外,《三国志》不同于《史记》、《汉书》这两部以前的正史。它只有纪、传,而没有志、表,也是因为陈寿所依据的材料有限。所以、三国时期的经济状况、地理状况、职官状况等等,许多重要领域的内容,均因《三国志》没有类似《食货志》,《舆地志》,《职官表》的专题,后人想了解就很不容易。

陈寿在宦官黄皓专权的阶段,别人都曲意附阿,陈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晋书陈寿传》)。当年,老师谯周曾对陈寿说过这样的话:“你必然会以才学成名,但要遭到别人损折,宜深慎之。”

在写成《三国志》后十二年,即元康七年(297年),陈寿因病去世,享年65岁。

那么,《三国志》体裁又有什么特点呢?

众所周知,《史记》体裁是通史式纪传体,而《汉书》等都是断代史式纪传体。版图统一的王朝各有正史记载,如《后汉书》、《晋书》、《朱史》,《元史》等,即使对峙的王朝也各有专一的正史记载。如《宋书》、《南齐书》、《粱书》、《陈书》、《魏书》、《周书》等。那么,《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有什么特点呢?

无一例外,二十四史的体裁都是纪传体。不论通史式,还是断代史式,都是主要记载帝王(“本纪”,“纪”)和其余人物(“世家”、“列传”、“传”,以传为主)的一生业绩。《三国志》和别的正史在体裁上都不一样,称为“断代+国别+纪传”体。

陈寿《三国志》总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这种将三国分成三大块再合成为一书的体裁,在断代史中是别创一格的。

其实,从《三国志》的成书来由看,在陈寿写成之前,已经有别人的《魏书》和《吴书》等三国的国别史了。陈寿写魏、吴二国史书时,就用当时官修的王沈《魏书》、韦昭《吴书》,以及私修的鱼豢《魏略》,作为基本材料。蜀国史书当时还没有,陈寿自行采集有关材料,撰成蜀史。这样,也就使得《三国志》跟别的正史都有所区别。

从《旧唐书经籍志》分类来看,《魏书》作为正史,《蜀书》、《吴书》有不同类别,即说明两宋以前,这三大块曾经独立传世。后来,这三大块才合刻成为《三国志》。

【四、后人如何评价陈寿《三国志》】

陈寿《三国志》除了典雅、质直等优点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大的缺憾呢?

陈寿生于公元233@,死于公元297年,享寿65岁。他在世时。主要担任晋武帝时期的著作郎。时人评论《三国志》,说是“品藻典雅”、词章粲丽”(《华阳国志·陈寿传》),当时人还称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司马)相如,而质直过之。”(《晋书·陈寿传》)

然而,陈寿《三国志》过于简单,若无裴松之后来作注引用大量史料,那么三国这段重要历史就不可能像如今这样足堪品味,这样影响深远。

陈寿还有一些写作态度方面的问题,引起后人对他不满。例如:

魏国时有丁仪、丁虞,和曹植关系很好,担任过曹魏要职。陈寿写书时,曾对丁氏子辈说道:“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对方没有给他索要的米,他就不为丁仪、丁虞立传。

陈寿的父亲因罪被诸葛亮加刑。陈寿写《诸葛亮传》,评语说是,“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最后又加上19字的评语:“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当年陈寿曾在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手下做过事,受过处分。陈寿写诸葛瞻传时,说他只懂写字,名过其实。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晋书陈寿传》中有记载的。其实,也正是对陈寿的一种批评。

有趣的是,《晋书·陈寿传》中还提到另一件事:有个叫夏侯湛的人,正在写着他的《魏书》,见到陈寿的书以后,他就将自己的书稿舍弃而不再继续写了。

在陈寿死后,过了130多年,裴松之评价陈寿;“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裴松之《上<三国志>汪表》)

后来,到了宋代,司马光在编年体的《资治通鉴》中,将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两者合成,纳入三国编年叙事之中。陈寿关于诸葛亮的最后那几句字评语,就是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话被司马光删去不用。由此也可得知,司马光对陈寿的一种看法。

如果说,陈寿写《三国志》,从正吏角度看,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三国史书,那么,裴松之所作的大量注文以及所引用的大量史料,就给后人打开了真正了解三国史实的全新的天地。

裴松之将自己比作画师作画、蜜蜂采蜜。确实,有了裴注,三国历史的色彩和味道显然醇厚得多了。

【五、裴松之注《三国志》】

裴松之补缺漏,备异闻,正其妄,加论辩,丰富和张大了《三国志》。

陈寿当年写《三国志》,所见史料有限,加上选用的框架结构的条件限制,使全书的内容显得不够充实。在以前的两部正史《史记》和《汉书》中,都有纪传以外的志和表,《三国志》没有志表,就是由于材料不足。

到了南朝宋时的元嘉年间,裴松之受命为《三国志》作注。此时距离陈寿死去已有130多年,东晋以后,有关三国的史料发现已经渐渐增多。裴松之于是“绘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利用广泛搜辑的史料,充实丰富陈寿的原著。

根据裴松之的《进书表》上所说,他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补缺漏。裴的原文是:“(陈)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这里的“毕取”二字,值得关注。裴注中引书时,有些都是较完整的取用的,不像别的人作注时往往零散切割。

第二,备异闻。裴指出:“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奉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不同的传事,不同的说法,让它们并存。

第三,正其妄。即所谓“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也就是说,陈寿有明显错误的地方,不合理的说法,对于这些都作了纠正。

第四,加论辩。裴指出:“时事当否及(陈)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读《三国志》的裴注,可以按裴松之如何加论辩这样一条线进行。单看凡有“臣松之以为”,“臣松之案”等起首的注文,可以得知裴松之的史识如何,对待史实的考辨功夫如何,等等。

例如,《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写曹操如何对待关羽的去留,裴松之有注,加以论辩,说道:“曹公知(关)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

类似这种加以论辩的拄文有很多,值得读者仔细看阅并思考一番。由此可见,裴松之做《三国志》注时,除了增加大量重要史料,加以补缺,并存异闻之外,还在一些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上,用案语的方法表述自己的见解和态度。这些思辨性的注文,正是裴松之对三国史事和三国人物的独特考察的结晶。

裴注所引的几百种史料,值得重视。

裴松之拄《三国志》问世后,当时就被称誉为“不朽”之作。三国史研究中,裴松之是一大功臣。

【六、裴注《三国志》印书有哪些?】

打开《三国志》第一篇的《武帝纪》,裴松之注所引的书,就有《曹瞒传》:“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还有王沈所撰的《魏书》等。无名氏的《曹瞒传》,王沈的《魏书》,还有许多别的书,都有着丰富而详细的材料。

裴松之引用众多书籍中的材料,文字总量要超过陈寿的《三国志》,这就给后人留下了比较全面而且富有细节的宝贵资料。可以说,要没有裴注引用这么多材料的话,后人无从了解三国史事的那么多原原本本的生动故事,那么有益有趣的活灵活现的精彩细节。

裴松之堪称三国史的一大功臣。他作注时所引用的材料,其中很多后来被宋代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用编年形式,将陈寿原书和裴注所引史书,合并到了一起,作为较完整的史书传之后世。

那么,裴注引书有哪些呢?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陈寿写《三国志》时,已经问世的三国史书。例如:韦昭的《吴书》、王沈的《魏书》、谯周的《蜀本纪》等。

曹操、曹丕、曹植、王粲、陈琳等人的文章,还有钟会为其母所作传文,何劭为王弼所作传文,傅玄为马钧所作传文等等,这些都是当时人写的东西。陈寿应也看到过。但他可能因为写书的整体格局和文字简扼的需要。对许多材料未加选用。同时。也可能有些材料原本陈寿就未曾顾及。

第二,陈寿死后,直到裴拄的时候,其间相隔130多年。这期间,裴松之所见而陈寿无法得知的材料,如张瑶的《后汉纪》、虞溥的《江表传》、郭颁的《魏晋世语》等,加上魏晋以来的轶闻逸事,众多的人物别传和人物文集,裴往时都加以精心的钩沉。就是因为裴松之“鸠集传记,增广异闻”,给《三国志》增加了血肉。他的注才被后世重视。鲁迅曾称裴注与后来的平话,都为《三国演义》的加大推演力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小说史略》)

裴注引书究竟有多少种?清代考据家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十五中称,其引书共有140多种。现今流传广泛的《三国志》中华书局排印本,前有出版说明,称裴注引书多达210种。这种差异,可能因计算同一作者的不同书名所致。裴注引书,后来有许多均未能流传下来。裴注是唯一载体。

【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

三国故事自西晋时起就是热门话题。

同类推荐
  • 机关

    机关

    本书收作者《一位公务员的风流案》、《官道》、《夏日机关》、《无法潇洒》、《机关军人》、《乐园》、《父亲和他的警卫员》7篇中短篇小说。
  • 午夜风筝(长篇连载一)

    午夜风筝(长篇连载一)

    北城的什坊库教堂,是十八世纪末英国传教士在上京修建的第一座教堂,当年金碧辉煌,蔚为壮观。闹义和团的时候,这里是全城老外的最后一个据点。后来赶到的英军,曾和义和团在这里反复拉锯,战斗惨烈异常。破败的教堂在漫长的岁月里慢慢荒芜了。
  • 现代恶魔女

    现代恶魔女

    “喂,和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再来接我,以后你和你那个小奥拓离我远点!”这就是我发誓要爱一辈子的那个傻丫头嘴里说出来的话。你说我能不生气嘛!这样的女孩子,简直太没有良心了,对她那么好,竟然一点感觉都没有,还说我自讨苦吃,就应该让她找不到男朋友……
  • 曼哈顿情缘

    曼哈顿情缘

    本书一共十二篇,一年之中每月一篇,记录了以曼哈顿为背景的十二个小故事。本书与马修斯的《曼哈顿花絮》是姊妹篇,是又一本记录时节的纽约城市月历。本书与《曼哈顿花絮》是姊妹篇,都是以曼哈顿为背景的12个月里的12个小故事,故遵循上本书命名原则《曼哈顿**》,不按原名翻译。再者,本书言情较多,故名“情缘”。
  • 开在手指上的花

    开在手指上的花

    吴雁把手伸向刘超的时候,有一缕阳光正好照在她伸出来的手指上。于是刘超就看到了她手指上的花瓣。吴雁说,刘超,你看看我的手指,你看看它们是不是很漂亮?刘超看吴雁手指的时候,吴雁就说,刘超你也太原始了吧你,你怎么不拿起来看呢。刘超笑笑,你们女人的手可不是随便可以拿起来的呀。刘超说这话的时候,刘超当然就拿起了吴雁的手,拿起那只软绵绵的手。长长的指甲上散落着一些小巧的银色小花瓣儿,就像漫天纷飞的雪花悄然飘落在了吴雁的手指上,然后又经过了吴雁的精工细琢。左看右看,都像是开在吴雁手指上的一朵朵小梅花。刘超数不清是六瓣还是五瓣。刘超说,是梅花吧雁儿。
热门推荐
  • 孤军结世

    孤军结世

    火擦过的地方,即为战场。烟闪过的地方,大战定开。这迷茫的世界,陈寒之该如何?一代将才陈寒之因父被冤杀而改名换姓,&quot;两年来的准备,尔等必于我杀!&quot;且看孤军如何与天下为敌,让华夏再次安宁!
  • 陆先生,请到碗里来

    陆先生,请到碗里来

    文艺版: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给你一种安心的感觉,他会告诉你,不用怕,想做什么就放手去做,就算是错的他也会陪着你,只愿你回头就能看见他,如果你遇上了这么一个人,那么不用想了,就是他了沙雕版:谁规定的女主就只能是小白花,只能善良,人见人爱,就不能恶毒了,我偏不,这里有一个坏坏的女主,喜欢的进,不喜欢可以绕路走!!!
  • 主神的订制服务

    主神的订制服务

    别人重生回到高考前,林梓直接重生到了高考考场上。林梓表示,“这道题看起来挺眼熟的,emmm,我现在有点慌,想抽支烟冷静一下,主神大佬帮帮忙,小弟在线等,挺急的。”“滴,滴,滴!”“系统绑定成功,请宿主做好准备,五秒后即将穿越,穿越世界《爱情公寓?》。”林梓∶,,,。。。建了个群,976500597,一起聊聊吧
  • 回望那一年蝉鸣

    回望那一年蝉鸣

    高三的备考生活也许就是我们大多数学生所要经历的事。正如长辈所说,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其实高三不只是埋头苦读的生活,也不是只有作业和学习。无论是学渣还是学霸,都会忙里偷闲,寻找快乐。柏霖,章璋,段念…闺蜜的快乐,闺蜜情也许也才刚刚开始在高三的生活里皮皮打打,一起欢乐一起伤心。没有女主光环,没有金手指,更不会突然逆天改命~以平常的心过普通的生活。(本书与起点阅读中预估的小说《邂逅那一场流年》联动)本书前期无男主(也有可能一直没男主)男女生之间有纯友谊(瞎想的放顾奕了)(ノ=Д=)ノ┻━┻
  • 你是人间七月的风

    你是人间七月的风

    七月份的风,是梦想的启航,还是分手的季节?七月份的风,是与新知的相遇,还是和挚友的离别?七月份风,也许是凉爽的,但也许也是苦涩的。也许以后,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还能相遇,但,我们熟悉的那三年,再也不会重来。
  • 无敌小皇叔

    无敌小皇叔

    小皇叔翻了翻一本佛经,突然觉得任督二脉已经打通,想来其中定然是夹着什么玄奇功法。再刺出了毁灭天地的一戟,但是神隐天赋发动,所以别人眼里成了轻飘飘的一刺,戟出,山河破碎。回到田里摘了颗番茄,大口大口吃着,体内突然多出一百年内力。前世模糊,午夜时停,白莲内乱,佛魔灯下黑,除夕夜紫禁巅,怪异灭世,识海异界,原型会,十万铁骑踏穿江湖....这是一个无敌小皇叔从武侠世界,走到玄幻世界,直到掌控超越永恒的故事。PS:尽量支持正版群:106347301 PS:自推新书:《无敌天子》
  • 余生与你的每一刻

    余生与你的每一刻

    她机灵古怪,成绩优异,一直都是担任别人家孩子的角色他淡漠寡言,从不对任何事上心,唯独她……——“叫什么名字?”——“时非非”——“哪个非?”——“对你想入非非的‘非’”——“……”
  • 风波江湖录

    风波江湖录

    給各位看倌的閱前叮嚀:小弟寫的是「傳統」武俠小說,不是遊戲小說,因此可能不符合現今速食網文爽度,裡頭沒有rpg般的升級情節,沒有練功打怪,沒有穿越,也沒有充滿狼性的荷爾蒙散發機主角,只有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爾虞我詐的陰謀詭計、腥風血雨的江湖鬥爭。正如金庸大師所說,小說是寫給人看的,武俠小說則寫是一群生活在古代,而且有武功的人,進行一場情節激烈的鬥爭,因此,武俠小說是表現「人情」的一種形式,所以本部作品,是著重在人物的刻劃,以及劇情的推展本作總共有三部曲,由一武林秘笈的爭奪作為開端,一個被赴予重任的小和尚,必須在這場腥風血雨的漩渦中解救蒼生。第二部則是延續結尾,武林中人為了爭奪秘笈,死傷慘重,在歸家途中,不幸遇上對中原虎視眈眈的瓦剌軍隊,因而被囚禁北方十五年,主角是個江湖千金,以及一個平凡無奇的男孩,看兩人如何為了家國安危,放下個人生死,一步步的成長茁壯。第三部是一群海外孤島子弟,承師父遺命,來到中土要將本門武學發揚光大,卻不幸捲上一場詭譎多變的武林世家內鬥
  • 穿越与另类卷(全球华语小说大系)

    穿越与另类卷(全球华语小说大系)

    本卷《穿越与另类》,既包括最近几年非常流行的穿越小说这一类型,也收入了一些题材比较“另类”的小说。穿越小说中,既有典型的网络穿越小说,也有发表于流行阅读杂志的穿越作品,还有“另类”的穿越小说。“另类”小说中,既收入了贾平凹、莫言等纯文学作家的作品,也选入了耽美和奇幻这两种类型的网络小说。既有文坛巨匠,也有文学新人;既有成名已久的传统作家,也有人气旺盛的网络作家,超越雅俗界限。将穿越小说和“另类”小说汇集于一册,是本卷的特色,而“另类”中,纯文学与网络小说的并行不悖也是本卷选目的特点。
  •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