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0100000003

第3章 ——兼与何国平商榷

电视的声画关系是近三十年来学术关注的一个焦点,在两者的权重问题上出现过激烈的争论,以致形成了主声说、主画说、合一说等不同的价值认定。这当然不是一种学术无聊。笔者认为,分析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人们更好运用声画不同的特性来加强电视的表现力,使电视按照自身规律日臻成熟。基于这一背景,我们将此问题再一次提出并在已有的观点上确立自身的看法。

一、主画说及其问题

“主画说”产生的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其背景是荷兰电影导演伊文思不断来华进行创作和文化交流后,中国影视界便开始产生“恋画情结”,因为电影的蒙太奇技术观念深深影响了当时中国电影电视界,“以画面为主体的电视观念成为80年代确信不移的真理。”①到了1991年,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洪民生便郑重宣布电视传播以“画面为主,声音加以配合的观点”。于是,“画面主体论”的观点成为学界和业界公认的权威性论调。这一观点固然充分认识到电视的画面在节目中的作用,但它还是会遇到反例而使论点难以站稳。比如,访谈、探讨、评论类节目,画面就不可能成为主体,“看”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时候是诉诸受众以“听”。人们主要是通过“听”才明晰事理,辨别真伪。即便节目制作人使用的一些画面,那也是为避免这些严肃深刻的话题陷于抽象,使其形式上略为活泼,但绝不是要将它整个导向活泼的视觉效果,因为过于灵动的画面只会使人思维随画面被动流动,干扰和冲淡人们对事件、现象、问题等思考的强度和深度。

主画说在访谈、评论类节目站不住脚,并不意味着其在观赏、轻松类型的电视节目中画面就绝对取胜,我们同样可以举出反例,例如MTV。这种电视节目本质上是音乐作品,由于音乐没有直接的视觉含义,所以观众从音乐中获取的图像就不需要有确切的含义,它不太可能会有视觉对等物。其图像的特点表现为非线性的,时断时续的,没有逻辑关联的意象叠加,如果我们关掉喇叭观看屏幕,会一头雾水,无从解读。但我们闭上眼睛,用耳倾听,就可以兑现音乐所带来的快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主要产生的是音响效果而非视觉效果。

二、主声说及其问题

“主声说”产生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初,其代表人为北京广播学院的朱光烈教授。他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了“电视传播是以语言为主”的观点。朱教授认为,电视里传播的声音(语言)和画面最普遍的关系不是“声画结合”和“声画不再分离”,而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声画同在”,“同在”即包括了“结合”、“不再分离”,也包括了“两张皮”,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不同程度的若即若离的状态。②③但是,朱教授的主声说在其论文发表的当年就遭到了其他人的批判,有人发表了题为《屏幕上的革命》一文,通过比较电影与电视摄制中技术上的差异,认为电影摄制的机械技术造成声画分离,而电视技术是电子技术,在制作中可以做到声画同步纪录,做到声画结合。且不说这种声画结合观点是否是对主声说最有力的否定,我们依然可以采用最简单的举例法来冲击主声说的阵角。在体育、风光类的电视节目中,声音(语言)似乎可以退居到次要的甚至是无用的地步。不用解说,我们可以自行观看一场体育赛事,可以欣赏屏幕上各种美丽的画面,而多余的、不恰当的声音语言反而是画蛇添足。同样即便一些严肃题材的电视节目有时依然可以“无声胜有声”,让画面本身的表征意义去激发观众的思考。尤其进入当今视觉时代,用电视镜头所捕捉的“奇观景象”更是所有理论家们一致认可和嘉许的首要原则,也是观众接受的心理期待。主声说似乎坚持了语言作为一切文本的首要存在这一传统,对视觉时代图像在许多方面对语言的凌越的现实,表现出不愿正视的姿态。

三、声画结合说及其问题

“声画结合说”的主要观点出自上面提及的《屏幕上的革命》一文,代表人物为该文作者朱羽君。其后这派所倡导的“声画结合”或“声画合一”论获得多数人认可,逐渐取得主导地位。尽管黄匡宇先生后来撰文《电视新闻:用语言叙述用画面证实》试图建立“电视新闻声画关系的双主体结构”的观点,但还是遭到“声画结合”论者的强烈反驳。学者凌燕于2000年在《南方电视学刊》第一期上发表了《强化画面意识,实现声画的最优化结合——兼与朱光烈、黄匡宇先生商榷》,文章既不认同朱光烈的“主声说”,也否定黄匡宇的“双主体结构说”。④总之,“声画结合说”既反对“主声”或“主画”的单边主义倾向,又反感于声画双主体的二元论调,它似乎破坏了自身派系辛苦建立起来的声画结合的一元论模式。不过这种中庸、调和的研究结论也留下了一个问题,即很可能消弭人们解构电视声音(语言)和画面的学术意愿,放弃分析两者各自不同的特性,从而导致放弃一条科学研究的路径,这显然不符合科学的精神。许多事物在客观上确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以文学艺术为例,但人们为了把握其规律,更好地指导作家创作,不免会将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进行分解,分析内容成分和形式因子的不同性状、成因以及权重关系。对电视而言,不同的节目形态会对声画有不同的要求,其权重关系会发生不断的变化,是一个非恒定的因素。如果我们不去解剖、分析这一非恒定因素在不同节目形态中产生的变量,归结出声画各自的特性、作用,更好地用它来丰富、强化电视的表现力,而是被一元化统领,捏合之后放任它的自行其是,即便不说是一种草率,也存在着学术的简单化问题。

四、形态说及其问题

声画关系的研究沸沸扬扬,论点百出。那么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多的牴牾?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何国平先生有一个恰切的评说,他认为是“论者对研究对象——电视新闻节目的分析都建立在节目形态的某一横截面上,由于理论的时间不同,所关注的电视节目形态不尽相同,更为关键的是他们都预设任何电视节目形态都是一个不加区分的同质整体,忽视电视节目形态的历史嬗变,静态地看待电视节目,自然各执一词,难以达成共识。”⑤在这一段具有结案性的论述中,何先生最切中肯綮的话语就在“论者对研究对象——电视新闻节目的分析都建立在节目形态的某一横截面上”,和“更为关键的是他们都预设任何电视节目形态都是一个不加区分的同质整体,”两句上。⑥的确,如果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只把目光落在某类电视节目横截面上,或不加区分把所有电视节目都是为同质的整体,形象地说,研究的视线要么太聚焦与某一点,要么太散光于一整片,必然导致片面性和笼统化。当然在这段的论述中,何国平先生也为自己的观点出台做了一定的铺垫并带我们进入他的历史发展论的研究领域中。

在《论电视新闻的五种节目形态》文章中,何先生认为,电视新闻节目历经了5个时期五种形态的发展路线,即:声画两分形态、政治化形态、娱乐化形态、民生形态、深度形态。⑥不可否认,文章从宏观视角论述了电视节目内容从第一性发展到今天的多元性的历史必然,符合电视发展的客观事实。可以说这篇文章与他的另一文是一种呼应,他为他的关于声画关系的论述构建了落脚点。

五、与形态说的商榷

综上,何先生把电视中的声画关系定位为电视发展的早期阶段呈现的一种形态,而其后它被政治化形态所取代,其后又有娱乐化、民生化等不断更替出现,笔者认为,这里出现了一个概念混淆的问题。

声画这两个因子是电视传播的一种形式和受众在视听两种感官的接受方式,而非节目形态或类型。它与生俱来,也从未改变。尽管早期的电视还被看作图像收音机,或类似的称呼如“可视无线电”(visualwireless)、“可视广播”(visualradio),那也是因为当时的摄像、后期剪辑技术以及设备的不发达,图像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只好让“声”大行其道,但作为可视的部分,不管是静态的图片,还是动态的影像,都是出现在屏幕上,因此本质上它就是有别于收音机的新兴媒体——电视。由于后来电子技术的发展,设备不断完善,其图像功能得到很好的凸显,逐渐形成了以画为主的电视形态,两者之间的变化是一种技术形态的变化。相对政治、娱乐、民生节目形态,前者是形式,甚至可以说是电视的终极形式,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电视节目,都要通过这两种视听形式来诉诸受众的感官;后者则为内容。从早期的政治性新闻到后来不断演进到娱乐、民生及多元化的新闻节目,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发达、社会文明等历史合力的结果,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变化。那么,技术形态和文化形态或者是内容与形式这两种不同质地事物如何能放在一起考察它的传承关系?可见当何先生引导我们用动态的眼光关注声画历史发展过程时,也同时暴露出了他的理论瑕疵。“形态说”并未带给声画关系的终极定论,只是证明了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节目形态,声画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正因此,他对声画关系的一个论述倒是很有启示意义:“电视节目文本本体的声音与画面在电视新闻元素的‘配方’中显示具体的非恒定的离合关系”⑦这里何先生虽然涉及的是电视新闻,但所有电视节目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据此将之改为:电视的声画是“一种恒定的形式在不同的电视节目形态表现出变得一种非恒定的离合关系”。这样我们对“声画双主体说”的观点便产生了认同。“双主体说”确立声音与画面在电视中总体上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是绝对意义上的概念。只是在具体的某一节目,声音或画面在表现为不同的作用。而声音(语言)最大的优势在于使节目“深刻”,画面最大优势则带来视觉的“奇观”,这就是这个综合媒体超越报纸和广播之处。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声画总是隐显不一,相辅相成,而且还将按照这样的非恒定的离合变化继续存在下去。

那么是否意味着作为技术形态的存在电视的声画一定是两个永不变化的因素,这倒未必如此绝对。电视节目形态历经70多年,发展至今内容已相当丰富,其技术手段自然也随之不断更新。科学界认为,电视技术进化的路径将会以更丰富的感官体验作用于受众,也就是说,今后的电视可能扩大我们的视听感知范围,在嗅觉、味觉和触觉上给我们带来新的全方位的体验。比如,当在画面上看到鲜花时,我们的嗅觉立刻就会闻到花香,看到佳肴,口中就会生出相应的味觉,当然这是后话。但是目前以声画为传播形式还是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所以,即便我们认同的声画双主体,也是以开放的形态走向未来,它不会是最终的形式。

电视发展至今已历半个多世纪,但与报纸广播比,它尚属新兴媒体,因此英国理论家豪厄尔斯认为:将它在今天社会中所处的中心地位与绘画所处的地位进行比较,图书馆有许多关于绘画研究的藏书空间,而电视进行研究的资料却十分匮乏。部分原因是由于电视是新兴媒体,但也反映了某种学术恐惧。因为电视是大众媒介,它不适合做严肃的学术研究。⑧但我们仅需透过国内对电视声画关系的研究现象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否定这位视觉文化学者的消极论调。首先是现在对电视研究的资料已经不能说匮乏,在信息爆炸时代,哪怕只间隔一年,图书馆信息资料就会呈天文数字的增长;其次,人们对研究电视这样一种新兴媒体并不存在着所谓“学术恐惧”,电视声画关系争论的热闹局面充分证明学者对它的贴近而不是远避;最后,决不能因为电视是大众媒体就将其判定为不适合做严肃的学术研究,因为至少我们对这个问题研究是非常严肃的。

参考资料:

①何国平.改革开放以来电视节目形态的演化及其声画关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5).

②朱光烈.“声画结合”论批评兼对《一个定论的异议》批评的回应(上).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9(4).

③朱光烈.“声画结合”论批评兼对《一个定论的异议》批评的回应(下).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9(5).

④凌燕.强化画面意识,实现声画的最优化结合——兼与朱光烈、黄匡宇先生商榷.南方电视学刊,2000(1).

⑤何国平.改革开放以来电视节目形态的演化及其声画关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5).

⑥何国平.论电视新闻的五种节目形态.新闻界,2007(2).

⑦何国平.改革开放以来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演化及其声画关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5).

⑧[英]豪厄尔斯.视觉文化.葛红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00.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化百科

    世界文化百科

    各民族的古老文化中都有解释自身起源的故事,并且无一例外地将人类的起源归功于神的创造。在欧洲和中东,人们对《圣经》里关于上帝“创世”,并创造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的神话深信不疑。
  • 前辈们的秘密

    前辈们的秘密

    本书所写的是中国文坛和学界的一流文化人。其中包括王元化、李泽厚、黎澍、施蜇存、金性尧、黄裳、范用、唐振常、曾卓、辛丰年、谷林、吴小如、周作人、张爱玲等,多为第一手材料,对这些人物作学术分析,写出他们真正的价值。这些人都是“专家之上的文人”,中国文化都是由这种“专家之上的文人”传承和推进的。此书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是一本具有深刻文化含量的大书。
  • 台州有意思

    台州有意思

    台州是个怎样的城市?这里的每个小地域都拥有不一样的城市表情,彼此之间略微差异的水土养出了个性十分不同的台州人。台州人的N种生活表情都那么有意思!不信?来翻翻这本书,保准能让你乐个开怀,还能让你更了解台州,这个南国大地上与众不同的城市。
  • 五味书

    五味书

    《五味书》关于书评,专家们有许多讲究,因而也有很多慨叹,以为真正的书评几乎没有或很少,支撑着书评版面的大量文字,或为人情,或为钞票。这种激愤之言我们姑妄听之,自当警惕,但何为真正的书评?从来没有人贡献过让所有人都认可的标准,不是不想,是真的没有。
  • 全民疯狂的欧洲

    全民疯狂的欧洲

    彻底打破对欧洲的固有印象,带你重新认识欧洲!游遍15个国家、37座城市,感受欧洲大陆别样而真实的风土人情!法国人似乎永远学不会排队、意大利的办事手续烦琐得要命、在瑞典逾期还书会惊动防暴警察……这个欧洲是如此立体生动、如此真实有趣、如此与众不同!畅销科普巨著《万物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代表作!比尔·布莱森是享誉世界的文化观察大师,作品入选《卫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100本书”书单,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狄更斯、简·奥斯丁、雨果、柯南·道尔、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乔治·奥威尔、勃朗特姐妹等文学大师比肩而列。
热门推荐
  •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本书结合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及个人的感悟等,详细剖析了为人处世、为学识人、为官为政等问题,对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的危机、人生的苦恼以及中国的前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于天下大同、在于人类可持续、在于超越阶级、民族、国家。因此孔子之学是天下学,论语不仅是中国人的圣经,更是人类的圣经。
  • 理财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理财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本书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家庭、个人财产进行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立足于成为理财高手,从理财观念、理财规划、理财工具三个方面人手,将家庭、个人理财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结合相关案例,由浅入深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具有知识性、通俗性和可操作性,是家庭和个人理财的指南。
  • 痴人妄想录

    痴人妄想录

    L十九岁的时候就从学校毕了业。经由朋友介绍,他找了一份短期工,头一次领到工资的那天,他觉得自己是真正成年了。十九岁的L,是个有大志的人,所以他看不上周遭的无数人。同事,邻里,甚至亲友。他每日从巷子里走过时,手上总是捧着一本书。他走路低头,神色只在盯着书上的某处,偶尔撞到了人,他也不道歉,因为别人先来斥责他了,骂他小子,长没长眼睛?他不回口,但心里很恼火,等骂的人过去时他才觉得需要反抗,可是他找不到反抗的言辞。他对着墙发狠,我操你娘!骂的是粗口。他觉得自己的面目污秽不堪。以后稍稍习惯了。
  • 凯瑟战神缘起

    凯瑟战神缘起

    九尺长枪踏遍天涯谁人与敌三尺长剑斩不断情仇愁满怀跌落凡尘,一身褴褛却叫那天地换颜色这世间,无了你留我又能如何金甲重燃,利刃出鞘捣穿苍穹,踏碎地府只为与你想朝暮纵使万劫不复仍只求生生世世斩不断的红线世世代代扯不散的情谊长厮守。
  • 叶罗丽精灵梦之雨落雪川

    叶罗丽精灵梦之雨落雪川

    雪不停地落下,在天空中勾勒出她的容颜,和从前一样,纤尘不染。有人说……她是上帝的宠儿,拥有强大的实力,高贵的地位,倾城的容颜,可是又有谁知道她所背负的使命?能够真正肆意妄为的日子,从来没有……时间在更替,岁月在流逝,她一旦回来,不管是仙境还是人类世界都等着她的救赎,轮回往复,毫无自由可言。那些曾经是她最珍视的亲人,无一不把她忘的一干二净。待记忆再次苏醒,她已经跌入使命的轮回……――“你还记得吗?”“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美丽的公主,因为使命,她抛却了天真烂漫,成了人人眼中高高在上,性子冷淡的王”“她是雪姬”“最后一任雪主。”――“我记得。”“她曾回来过,但还是走了”
  • 农家女的古代日常

    农家女的古代日常

    现代刺绣高手穿越古代清苦人家,靠一双巧手与聪明才智走上致富道路,整治奇葩亲戚,找到如意郎君,与心爱的人携手逆袭人生!
  • 小字录

    小字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仙帝归来c

    仙帝归来c

    仙帝林云,因在秘境中夺得至宝,而被九大仙帝围杀致死,一代天骄,就此陨落。或许是天不亡他,林云竟重生于异界。林云抬目望向天空,手持长剑而立,口中怒喝:“这一世,我照样登临巅峰!”
  • 奶糖式初恋

    奶糖式初恋

    初次见到他时,眼前人眼波含笑,长睫弯弯,眼底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薄唇如樱花般一张一合,语气沉稳温和地道:“郝萌同学,你哪个系的。”而后,单身了19年的郝萌,第一次,在男生面前脸红了。又名《我的教授不可能那么可爱》《坏坏老师霸宠小甜心》《小甜饼即是正义》《小芋儿与草无缺》……郝萌:苏教授,你要是长得丑一点就好了。苏遇:?郝萌:这样,别的姑娘就不会喜欢你了,你就是我一个人的啦。……腹黑伪高冷苏教授×优柔寡断萌系少女新人新作,还望各位看官多多包涵。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