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6800000042

第42章 思想家(7)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最终是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根据。他认为,天不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而且天给人类社会设定了一个最高权威皇帝,皇帝有代天实行赏罚的至上权威。他说:“天者承天意以从事”,“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皇帝秉承天的意志统治人民。那么,天的意志是什么呢?董仲舒认为天的根本特性是德,而德的根本观念就是作为儒家道德最高境界的“仁”,也就是说天的意志是“仁”。所以他说:“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皇帝是“天子”,是接受“天命”而治理万民的,但是如果皇帝“不仁”,品行有亏,政事有缺的话,天就会通过大小不同的“灾异”现象,对皇帝提出“谴告”,希望皇帝能够改过自新,如果皇帝仍不知悔改,那么就会受到天的严厉惩治。以至于改朝换代。

汉代谶纬思想

经学与谶纬,都是汉代学术界出现的特殊现象。经学主要是讲人生和治国的大道理,所以不断流传,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谶纬是讲迷信的,统治者也只是暂时利用一下就抛弃了,所以也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所谓谶纬是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指预决吉凶的隐语和图记,是一种神秘的预言。这种谶出现得比较早,例如秦始皇时有“亡秦者胡也”的预言,秦始皇就下大力气修筑长城以防“胡”人入侵。谶流行,天下民众信者甚多,于是,许多人都开始制造谶,利用谶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陈胜以鱼腹中藏“陈胜王”而揭竿而起。

明代“洪武通宝”背牧牛图厌胜钱纬,指纬书,针对经书而言。是以神学附会儒家经典的著作总名。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和《孝经》七经的纬书总称“七纬”。产生于西汉末年。

谶的宣传者都力图证明它的预言事后有“征信”,所以又叫做“符”(符合神意)。由于这种“符”出自天命,所以又叫“符命”。这些宗教迷信著作为了便于普及宣传,有图有字,又称“图书”。这些谶书“侯望星气与灾祥”(占星术),又称“侯”。

纬书把帝王圣人神化。以孔子为例,纬书中说:仲尼海口、牛唇、舌理七重、虎掌、龟脊、辅喉,又说:首类尼丘山,长十尺,大九围,这里的孔子被描述成十分怪诞的形象。谶纬中的孔子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神。既然是神,就必然有与凡人不同的特征。

纬书是谶言与经学合流的产物,谶纬合一,标志着一种包罗万象的神学体系的形成。西汉后期,许多学者都研究儒家经书,一些人阐述新见解,附会于经书,成为经学支流,并托名孔子,以神其说。经为织布的纵线,纬为织布的横线。“五经”已经确定,难以作伪,而另编新书,称为纬书,表示与经书是相配合的,托名孔子,便于流行。西汉末期到东汉前期,编纬书成为一种学术时尚,图谶附会于经书,纬书也附会于经书,于是,图谶与纬书合流,成为一种思潮,后代合称谶纬。

谶纬思想之所以在西汉末期开始盛行,是有它的社会政治根源的。汉王朝的统治已不容易继续维持下去,在天灾和农民起义的压力下,统治者只有乞灵于宗教迷信的宣传,希望假借“天命”、“神的启示”来延缓刘氏王朝的寿命;而一些政治野心家,也利用这种宗教迷信,给自己篡夺政权制造“神意”的借口。

纬书宣扬宗教预言,它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帝王将相的出世,都是由神和天命安排好了的。其兴必有祯祥,其亡必有妖孽。为了制造西汉政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孝经·援神契》说: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演孔图》中有:“有人卯金兴起丰”。所谓“卯金刀”是“到”(刘)字,禾子是“季”字。丰是高祖刘季的故乡。这是说汉朝的兴起,上天已经预先告诉世人了。

王莽在摄政、代汉的过程中,大量利用谶纬。如有一个叫夏贺良的大臣向哀帝上奏“赤精子之谶”,公开宣称“汉家历运中衰,当再受命”,竟然得到满朝大臣儒士的共鸣,哀帝在这种风潮的裹胁下,上演了一出改元易号、自我禅让的闹剧,加剧了汉朝的思想危机,为王莽废汉自立作了舆论上的准备,最后王莽以白石丹书“告安汉公莽为皇帝”而篡汉自立,从而使自己的权力来源的神圣性和合法性得到肯定。但是反莽势力也同样借助谶纬,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当时利用谶纬谋乱、起兵者连绵不绝。

《谶记》中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道为天子。”刘秀也是根据当时流行的谶语“刘秀做天子”登基当上皇帝的。这种以谶纬作为政治活动决策的依据,在后人看来似乎很荒唐,但当时的政治家们却是很认真的,因为当时社会已经形成了谶纬崇拜的风尚。东汉政权的建立,得益于谶纬之处实多,推崇谶纬也就成了自然的选择。光武帝刘秀虽为一代英主明君,但唯独在崇信谶纬的问题上,表现得近乎不可理喻。他每遇到重大国事疑难,竟然要用谶纬之言来做决策。大臣恒谭,针对光武帝迷信谶纬之术上疏指出:儒家治国,以仁义正道为本,没有奇虚荒诞之事,而谶纬之术,托名孔子,增改经书,用以欺世惑众,误导君主,应该痛加贬抑。但是光武帝听后却勃然大怒,认为恒谭反对谶纬是“非圣无法”。对光武帝来说,对谶纬的批判,不是学术之争,而是关系到国家根基的政治原则,是根本不允许持任何非议的。由于皇帝信赖谶纬之术,使许多学者出于功利的考虑而传习谶纬,一般儒生也以通晓谶纬为荣耀,以至于尊称谶纬为“内学”、“秘经”,其地位已超出于经学之上。

谶纬书对汉朝兴起的解释十分浅薄和荒诞。但由于它用的是一种比较隐晦的、歌谣式的语言,以神话的形式、夸张的手法强调了预言的神秘性和可信性,因此可以作为封建统治者欺骗、麻痹人民以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

“天道自然”观

王充(27—97),字仲任,今浙江上虞人,出身平民家庭,曾做过县上小吏。晚年失官在家,生活贫困,但他“居贫苦而志不倦”。著有《论衡》一书,该书以“疾虚妄”而著称。

王充敢于批判孔孟的言行是“上下多相违”,“前后多相伐”,文理不通,自相矛盾,而且他的批判从客观出发,很有说服力。例如王充批判了《论语·雍也》的一条记载,孔子曾对天发誓说:我要是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就让上天处死我。王充毫不留情地加以揭露:人世间只有雷电击死人、火烧死人、水淹死人,而从来没有过天把人弄死的。拿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来诅咒发誓,就连普通人也骗不了。但王充并不反对儒家以德治国的学说,他说:“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兼用道德和武力两手,做到“王霸杂用”,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王充的“天道自然”论,在我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王充打破了关于“天”的神学观念。王充认为天是可以看得见的自然之天、实在之天、物质之天,而“天道”就是自然规律的代名词。他说:“天,体也,于地无异”,“天道自然也”,“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这就是说,天地都是由物质性的“元气”构成的,是一种物质实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万物的生长都是自然而然的,万物按照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根本不存在能够创造和安排世界万物的主宰。天是由元气构成的,“天无口目”,当然就不可能有感觉和欲望;同时不具备精神属性,更不具备道德属性,只不过是一种物质存在,更不会有什么意志。王充的天道自然观彻底批判了当时把天说成为“百神之大君”的神秘主义观点。

王充把天看成一种物质,把无意志的天与有意志的人区别开来。而“天人感应”论认为,“天是人间的主宰”,人类是天有意制造出来的。王充认为:“天不能故生人”,“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这就是说,天不能有目的地生产人类,只是由于天地的气互相交合,人类就自然生长出来。王充用男女匹配孕育子女的常见现象类比人类的出现,认为完全是出自气的运动,与上天的意志无关。

董仲舒在谈到自然界的运动时说:“其实非自然也,有使之然者也”。他认为不是物质自己运动,而是有一个外因(天的意志)使它运动的。王充则说:“自然之道,非或为之也”。“物自生”,“气自变”,“地固将自动”。总之,天地万物都是自己运动,没有在自然之外的神秘推动力。王充的天道自然论,论证了天是按着自己的客观规律运行发展的,不存在某种神秘力量。而且天与人以及人类社会没有关联,从而批判了天造人的迷信思想。

王充的天道自然论是针对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论而发的,他说:“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他把国家出现灾异与人体出现疾病作了恰当的类比,“血脉不调,人生疾病;风气不和,岁生灾异”,认为其中自有原因、规律可循,与所谓的天意无关。他认为天与人之间根本无法沟通,“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灾变时至,气自为之”。人无法知道天的举动,天不能了解人的行为,天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所谓灾异出现,不过是自然规律变化的结果,从而批判了“天人感应”的荒唐可笑。

王充用当时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自然科学知识来批判“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他说:“日月行有常度”,日食、月食、地震、雷雨等等都是自然现象,其发生都是有自然规律可循的,与国家政治的好坏没有关系,所以它们的发生绝非是什么上天的谴告。董仲舒一面把阴阳灾异说成是“谴告”,一面又把凤凰、嘉禾、麒麟、赤雀、白鱼等出现称为“符瑞”,是帝王受天命的象征。王充则指出,文王看见赤雀、武王碰到白鱼,都不过是偶然巧合,并非什么上天的指使。所谓“符瑞”都是牵强附会,没有任何事实依据。这样王充把沟通天人关系的“谴告”、“符瑞”这条绳索斩断了,有力地冲击了天人感应论。

王充的天道自然论是对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和发挥。王充主张“天道自然”、“人道有为”,反对把主观认识强加于客观世界,反对把自然界拟人化。天人感应论认为:“人君喜则温,怒则寒”,认为人君的喜气以及随之而来的赏赐属阳,阳气温;怒气以及随之而来的刑罚属阴,阴气寒,天人之间“以类相致”,所以统治者的喜怒、赏罚可以直接引起气温的变化。王充则指出,春温、夏暑、秋凉、冬寒都是自然变化,“而谓寒温独应政治”,这是根本说不通的。“然而寒温之至,遭与赏罚同至,变复之家因缘名之矣。”这是说,赏与温,罚与寒,曾经偶然地同时发生,而神秘主义却加以因果联系,把偶然遭遇当做必然联系,以此来论证天人之间具有同类相应当的关系,这不过是封建统治者为了震慑臣民,以利于思想统治的惯用手法。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是相当深刻的。他的天道自然论,可以说是当时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提高的体现。

玄学

魏晋时期,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豪强地主(又称门阀士族),凭借特殊的门第长期垄断政权,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聚敛、荒淫奢侈等恶行。他们越是保守和腐朽,便越感到维护礼教的重要性,这就需要给礼教找个哲学根据。而两汉之间的谶纬神学和天人感应论,经过农民战争的冲击和王充等唯物主义思想的批判后已不那么灵了,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修补。于是,那些试图维护现存制度和既得利益的思想家们打起道家的旗号,把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糅合在一起,创立了“儒道合一”的唯心主义的玄学,以此来论证封建礼教的合理性。

“玄学”一词,源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玄的意思是指玄远、玄妙。玄学家把《老子》、《庄子》和《易经》这几本书总称为“三玄”。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曹魏正始年间的何晏与王弼,竹林时期的阮籍、嵇康,以及元康时期的向秀、郭象。

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是玄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名教”即礼教,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等封建文化的总称;“自然”即魏晋玄学所讲的总规律(道),包括自然观和人生观。魏晋玄学要打破两汉以来封建传统礼教的拘束,主张放任自由的生活态度。他们认为这才是符合自然原则、符合人性的。但是,门阀士族阶级为了维护其自身的政治地位和封建统治,对于伦理规范(名教)就不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这在现实生活中,的确给门阀士族带来了一种矛盾:如果完全过着蔑视礼法、放荡不羁的“自然”生活,必然会给封建社会秩序带来危机;如果严格遵守伦理规范,又达不到他们所追求的“自然”状态,即达不到个人极端自由的目的。因此,玄学家把门阀士族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概括为“名教”与“自然”的矛盾。

玄学家从哲学上解决这一矛盾,提出了“名教出于自然”的观点。他们认为,宇宙天地万物皆以自然为本、有自然之性,而人类社会包含于天地万物之中。一切法则,向样以合乎自然为出发点,所谓“圣人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而建立在国家基础上的一切秩序、制度、等级、道德、伦理等也都是自然的产物。所谓“圣人有则天之德”,“则天成化,道用自然”,要求统治者必须按照自然之性治理人事、协调社会中各种关系,使君臣、父子、夫妇这样一些等级尊卑关系,也能如天地自然一样和谐顺畅,最好地发挥其功用。玄学提倡“名教出于自然”,其实质是在理论上为封建门阀制度的继续存在寻找合理性。

王弼在《老子注》中说:“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所谓“朴”指“道”,为兰亭序原始的混沌阶段。其进一步发展,衍生出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等级差别,由此必须制定各种官位名号,建立统治阶级秩序,是为名器;以之为教化,则为名教。道法自然,器出于道,亦以自然为本,其存在的合理性取决于是否符合自然之道。既然名教出于自然,那么它的制定、推行,都必须从属于无形之道。与道、朴的社会理想相比,名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失去道之本而过度追求人为的道德美名乃至于刑法手段,就将开启人的名心、机心、争心,使人心充满伪饰贪鄙之欲念、是非利害之计较,使社会陷入追名逐利、巧诈蜂起的状态,从而使名实反错,国将大乱。

同类推荐
  • 衣的现象学

    衣的现象学

    人人都要穿衣服,可你是否想过,人为什么要穿衣服?选择衣服,就是选择理想中的自己衣服,是生活中确定自我的手段——“我”是谁?是男是女?是大人还是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着什么样的爱好?性别、职业、年龄、生活方式……衣服就这样演绎着我们的性别属性及社会属性,逐步地、具体地塑造出每个人的人格。穿衣服,界定着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有人着装低调朴素,有人偏爱奇装异服;有时我们希望通过衣服让自己备受瞩目,有时却希望隐身于人海之中。对衣服的选择,折射着他人眼中自我的形象,又体现着自我与他人的距离。某种程度上,衣服就代表着人本身。
  • 高风亮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高风亮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阿拜箴言集:哈萨克族哲理名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阿拜箴言集:哈萨克族哲理名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是哈萨克族文学家阿拜的散文集,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里,他详细记录了19世纪哈萨克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伦理和风俗习惯等诸多问题,表达了他的所思所想,倾注了他的爱与恨,是他留给世人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 日用与收藏(和谐教育丛书)

    日用与收藏(和谐教育丛书)

    本书介绍了生活中常见器具,如筷子、剪刀、梳子、镜子等的发展历史,也说明了如笔墨纸砚等文化收藏品的前世今生,读来贴近生活,妙趣横生。
  • 银河相会:七夕节

    银河相会:七夕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十分浪漫的节日,那就是七夕节,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常常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近年来也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本书中,编者全面整理了七夕节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它形式多变的“乞巧”方式,还有各地各民族不同的七夕节风俗,相信读者们将对七夕有不一样的了解。
热门推荐
  • 法医狂妃,别太凶!

    法医狂妃,别太凶!

    京城第一法医霍云,性格怪异,生人难近!一觉醒来穿越成病娇小萝莉,撞到最妖孽、最鬼畜禹国第一美男睿王周据马前,被他扛上马带到殿前许婚!“王爷,你家有凶案要验骨化尸吗?”“本王给你验……”“我只验死人,不验活人!”“本王都随你!”霍云想,这男人脑子有坑,是要验验!谁知一验,她自个儿肚子验大了,一大一小,一人执刀一人放毒,搅乱天下!
  • 斗破之传奇再起

    斗破之传奇再起

    萧炎:“纳兰嫣然,我是来退婚的。”纳兰嫣然:“三十年河...河...哎,不对哎,我、我怎么觉得这句话好像在哪里听过?!”
  • 观经

    观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古天演义

    古天演义

    科技宇宙探索黑洞奥秘,主角穿越异界,开创了科技成品与人类躯体融合的先河。这是一个诡异的世界,不仅有人族,还有奇异的存在。这是一个改命的主角,没有老爷爷,也没有系统。这是一部逻辑缜密的玄幻巨作,破开重重阴谋,真相又该如何?该书超有悬念,人物个性鲜明,总有你喜欢的亮点存在。各位读者大大!若是做好准备,那就与龙龟一同遨游神秘的世界吧。【书友群:575970389,大家多多投票即可】
  • 于这世界只有你

    于这世界只有你

    就是一个兜兜转转还是你的小甜文!!无虐无虐无虐,重要的事说三遍!!!文案一她说他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耀眼他看到她的第一眼他爱上了她是她赶走了赖在他身上的病魔他爱她爱的彻骨她本以为她永远只能在远处望着他直到那天晚上他跑到她家楼下“那我可以缠着你吗?”文案二你爱的那个人也爱着你的几率有多少他遇到了她一见钟情她也爱上了他他本想逃跑,但是跑不掉了他一把把她搂到怀里“如果有一天你逃跑了!天涯海角我都要把你抓回来!”文案三:婚礼上宣读誓词时申厉玔是这样说的“我将,穷尽一生去爱她……”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将变成黑暗——罗曼·罗兰申厉玔原本的世界是一片黑暗,可她突然就这样没有一丝预兆闯了进来有人说一见钟情只不过是见色起意罢了,可是两次呢……永远有多远?这是个不了计量的距离,它在人的心里,或许下一秒便是永远,也或许明天就是永远申厉玔的永远是卓萱,只有她在才叫永远……
  • 读医随笔

    读医随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秦医生好喜欢你

    秦医生好喜欢你

    秦子墨,家室背景令人羡慕,自己是优秀的外科医生;沈言欢就是个普通的小老百姓,家室普通,工作普通,就连长相也普通得让人记不住。书上说两个人相遇的概率是千万分之一,但他们两个的相遇却似命中注定。秦子墨遇见沈言欢时,她正在被分手......
  • 偷回来的段二夫人

    偷回来的段二夫人

    他是风流倜傥的段二爷,他腹黑,他忠犬,他被一个女人的厨艺绑住了胃她是穿越而来的沐秋罗,她洒脱,她任性,她也轻轻的把一个王爷推倒在梅子酒的闺房人生总是难以预测,与其悲天悯人,不如把握被宠爱的时光。
  • 帝少强势宠:娇妻,休想逃

    帝少强势宠:娇妻,休想逃

    “乖,吃太多肚子要吃坏的。”男人一脸宠溺地拿走她藏在怀里的螃蟹。被继母白莲花妹妹算计,夏知晚转身就随便找了一个男人结婚。婚前,老公坐轮椅没钱没地位,婚后,老公健步如飞开豪车住顶级别墅,连他家的狗都被人争着抢着拍马屁。某日,收礼物收到手软的夏知晚终于爆发了,“帝夜冥,你这个骗财骗色的大骗子。”送礼物的某人却一脸无辜淡定:“晚晚,我的财我的色都是你的。”【宠文,超甜,双洁1V1】
  • Julius Caesar

    Julius Caesa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