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9700000014

第14章 可方可圆,处世的最大智慧(3)

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就需要装“傻”了,这就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明知故问,给别人一个表现的机会;明明知道他不如自己,也去向他请教;明明自己懂得很多,但把它埋藏在心底,表面上做出一副什么都不懂的样子。有了这些,再加上人家冒犯了自己也不针锋相对地去计较,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就不会对他人构成威慑了,反过来,自己也就可以减少一些他人的攻击和中伤了。

当然,这样做的结果,你也会失去很多,至少是谨小慎微,活得不那么潇洒自如了罢。更何况,对很多人来说,天性注定如此。所谓“才华横溢”,才华多了它就是要“溢”出来;所谓“锋芒毕露”,既有锋芒,它就是要“露”,要“脱颖而出”。

这样看来,“傻”也不是人人可以装得出的,要装“傻”,也的确要掌握装傻的艺术才行啊!

一个人可以利用这种别人以为他“笨拙”、“愚蠢”来完成在“智慧”、“巧妙”的情况下不容易办成的事情。比如说,你太聪明了、太精明了,别人防着你,你要了解一些真实情况就不太容易。你如果是高官,或是高级管理者,那么在人际交往中装“傻”有时给你很大的帮助。中国人向来对“智”与“愚”持辩证的观点,《列子·汤问》里愚公与智叟的故事,就是我们理解智愚的范本。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里明白就足够了。

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宁武子即宁俞,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他辅佐卫文公时而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但到了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执政后,国家则出现内乱,卫成公出奔陈国。宁俞则留在国内,一面仍是为国忠心耿耿,表面上却是一副糊里糊涂的样子,这是明哲保身的处世方法。因为身为国家重臣,不会保身怎能治国?后来周天子出面,请诸侯霸主晋文公率师入卫,诛杀佞臣,重立卫成公,宁俞依然身居大夫之位。这是孔子对“愚”欣赏的典故,他很敬佩宁俞“邦无道则愚”的处世方法,认为一般人可以像宁俞那么聪明,但很难像宁俞那样糊涂。在古代上层社会的政治倾轧中,糊涂是官场权力杂耍的基本功。我们来举个例子。

春秋时代的楚庄王(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在位)很厉害,最后成为霸主。可是,他开始上台时没有像我们普通人所设想的那样,上任先来放三把火,不要说三把,他一把火也没有。他执政三年中没有发过政令,也没有治理过国家大事,看上去尽是不干正事。

他的负责主持军事的右司马着急啦,有一次在边上侍候,终于忍不住了,要规劝楚庄王。他很会说话,他说:“有一只鸟停在南方的一座山上,三年啦,不展翅飞翔,也一声不叫,默默无声。请问这种鸟叫什么鸟?”

楚庄王说:“那只鸟三年不展翅飞翔,是用这段时间生长羽毛翅膀;不飞也不叫,是用这段时间观察民众的办事原则。你别看他没有飞,一旦飞起来必定会冲天而去,一旦鸣叫起来必定惊人。你放心吧!我知道这件事了!”大家知道,这就是成语“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来历。

过了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政,废除了十件旧事,兴办了九件新事,诛罚了五个大臣,提拔了六个隐士,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后来国力大盛,又有个成语“问鼎中原”,说的就是他。他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郊,派人去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的轻重。后来有许多国家,像鲁、宋、郑、陈等国归附楚国,他成了霸主。

不过生活中也很有趣味,有时大智者也真有糊涂的时候。爱因斯坦一生最后的住所是在普林斯顿的高级研究所,有一天研究所办公室的电话响了,电话里有一个人在问:“请问我能否跟主任谈话?”

当时一位女秘书告诉他,主任不在,那个人又问:“那么你能否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住哪里?”

秘书说,她不能奉告,因为要尊重爱因斯坦博士的意愿,他不愿意自己的住所受到打扰。

这时候电话里的声音降得很低很低,说:“请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我就是爱因斯坦博士,我正要回家,可是忘记了自己住在哪里了。”这大约是真的有些糊涂了。这就是大师的“难得糊涂”了。

“难得糊涂”是糊涂学集大成者郑板桥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将此体系晋升为:“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做人过于聪明,无非想占点小便宜;遇事装糊涂,只不过吃点小亏。吃亏是福不是祸,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饶人不是痴,过后得便宜”,歪打正着,“吃小亏占大便宜”。有些人只想处处占便宜,不肯吃一点亏,总是“斤斤计较”,到后来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在《颜渊》篇里,当仲弓向孔子问什么是仁时,孔子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向仲弓推荐。

当子贡向孔子讨教,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圣人又把“恕道”作为终身奉行的座右铭推荐给他的高材生子贡。

孔子对子贡的答复是有切实的针对性的,对子贡这种才高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句可以终身行之而受益的话。才高的人,懂得比别人多,往往自视甚高,最容易犯不能饶恕别人的毛病,看到别人犯错误就难以容忍。“恕”在生活中施行起来是很困难的,人们常会犯这个错误。就拿才高的人来说,他们常会教训别人,指手画脚地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结果妨害了别人,惹人讨厌。但只要存有仁心,恕道终是能行的,人们就可以在实现自我时,因尊重自己的存在价值而尊重他人的存在价值,因考虑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而考虑他人的利益和要求,甚至为满足他人的需要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孔子在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想上,始终贯穿着一个推己及人的思想方法。这就是儒家常说的恕道。做一切事情都必须从自身开始,自身是根本。达到仁的办法是近取诸身,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推而体会到别人之所需。以己欲之私而行全人之公,这就达到了“仁”。由此可知,“仁”是体,“恕”是用。

“恕”道是合乎人的心理规律的。儿童在心智刚启时很难明白事理时,往往已能体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五、六岁的幼童打人,你若对他说:“别人打你,你愿意吗?”多半会自觉不妥而住手,效果自然比讲君子动口不动手之类的大道理好得多。这个“恕”很妙,妙就妙在虽然奠基于儿童心理之上,却可以说服中国的“大人”。三国时,吕布当初同刘备很要好,后来发生了矛盾。吕布就让名士袁涣写信去骂刘备,袁涣不屑于干这种差事。吕布几次要求他都没有用,甚至用刀架在袁涣的脖子上说,再不写就杀了他。袁涣坦然而笑道:“我只听说以德羞人的,没有听说以辱骂折磨人的。如果说刘备是君子,就不会由于将军的辱骂而感到羞耻;如果他是小人,就一定会用同样的办法来回报你,那么辱没就会落到你头上。而且,我说不准哪一天也会为刘备效力,也会像今天给将军效力一样。假若我一离开将军,就来辱没你,行不行呢?”吕布听了这一通话后,想想就罢休了。

人们遇事常说:“将心比心。”又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实际上正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

问题在于,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让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巴不得卖给别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不那么愿意与别人分享了。所以,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是“己所不欲,千方百计施于人”或“己所欲,施于人”。之所以会如此,其基本原因在于凡事都很少为他人着想,而是为自己着想。说到底还是一个私字在作怪。

相传有一个偏僻的山村,村民们每天起早贪黑种植稻谷,可年年收成很少,不能养家糊口。有一聪明的农夫就想到山外寻找一些优质的稻种,终于如愿以偿。第一年试种,果然产量颇丰,得到一笔不薄的收入,左邻右舍就想从他那里换取一些稻种,可这位农夫想,如果产量都提高了,自己不就不能发财了?于是拒绝了乡亲们的请求。第二年,他更加辛勤劳作,期盼能有更好的收成,但始料不及的是,稻子又恢复了原来的产量。原来,在稻谷授粉的时候,蜜蜂使他家的稻子接种了别家的花粉。

与这位农夫的自私自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位盲人宽阔的心胸。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夜间走路时,总是提着灯笼,点上蜡烛。路人不解,就问他,你眼睛看不见,这么做不是多余的吗?这位老人正色道:“我打灯笼是为了给别人照路,这样别人就不会撞到我了。”

照亮别人等于照亮自己,为他人着想实际上亦能惠及自身,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就是这个道理。诚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情操很多人难以做到,但在为人处世时,又岂能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和社会?不可否认的是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信奉“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哲学,有的甚至一味追求各人利益,置道德、法纪于不顾,干出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勾当。在他们看来,受损的是别人,得利的是自己,却全然忘了“害人终会害己”的教训。社会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利益相关,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自身的利益也难保不受损失。

其实,我们也看到,在《公冶长》篇里,子贡自己曾经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当即孔子就说:“子贡啊,这不是你做到了的。”可这里又要子贡终身这样做。这一方面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说明它的确很难做到,就是连孔门的高足之一子贡也如此。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是孔门儒学中的顶上功夫之一。

我们已经知道,子贡是孔子的高材生。作为这样一个高材生,又抓住了老师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来谈体会,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给别人。”按理说该得到赞许,却不料被老师一盆冷水迎面泼下来,说:“赐呀,这不是你做到了的。”

连子贡都没能做到,又有谁做到了呢?恐怕就只有颜回了吧。可惜我们在《论语》中还没有看到孔子对颜回这方面的评价。

或许,就是在孔子自己的心目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所以要作终身的努力。

既然如此,不仅子贡没能做到这一点不足为怪,就是我们大家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又有什么可怪的呢?

只能说,“恕”道(不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

青天虽不能上,但心向往之,努力追求还是可以的!

9.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这句话在“文化大革命”中听得最多的含血喷天的“造反派”语言却原来出自于温良恭俭让的孔圣人之口,只不过是作的另一种通俗理解罢了,即“这样的事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样的事不能容忍呢?”

那就非要血战到底不可了罢!

回到圣人的话上来,原来是在谈到季氏时说的。一向温文尔雅的孔老夫子,对季氏的深恶痛绝之情都是溢于言表的:季氏真是不像话,居然在家庭舞会上玩起了天子的排场,那他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做得出来呢?换句话说,季氏的所作所为,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要造反夺权,取代国君的地位了。

孔子一生为维护周朝礼制而努力,面对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怎不令他痛心疾首,发出沉重的感叹呢?

但是,再作深一层的推敲,这又何尝不是对“忍”的一种阐释。也就是所谓的“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很有些阴谋哲学的味道,其核心就是一个“忍”字。

所谓“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所谓“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

忍什么?

“忍小忿而就大谋。”(苏拭《留侯论》)

这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闯祸而败坏大事。

忍小利而成大业。

这是“毋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忍辱负重。

勾践忍不得会稽之耻,怎能卧薪尝胆,兴越灭吴?韩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阴侯?

甚至也包括忍“妇人之仁”。

“蜕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陆龟蒙《别离》)舍不了孩子打不了狼。没有螫手断腕的勇气,儿女情长,成不了大事业。

好一个忍字功夫了得!

可惜一般人多停留在“忍小忿”的初级层次上,未能深入理解“忍”字的多层次内涵。

不过,就连楚霸王项羽尚且过不了“妇人之仁”一关,又有几人能真正参透呢?

人们常说,忍字头上一把刀,真的是这样。这把刀,让你痛,也会让你痛定思痛;这把刀,可以磨平你的锐气,但是也可以雕琢出你的勇气。

面对强大敌手的迫害,一个人只知道屈忍保全还不够,还要忍得像样子,忍得让对方感到高兴,才可能彻底逃脱难关。否则,虽则你做出了逆来顺受的样了,却又表现出另外的不在乎,就透出了对敌手的藐视,还可能招来危害!

西汉的杨恽,为人重仁义轻财物,为官廉洁奉法,大公无私。可是正当他官运亨通,春风得意之时,有人嫉妒他,在皇帝面前说他对皇帝陛下心怀不满,表现得那么廉正只是为了笼络人心,以便图谋不轨。

皇帝虽然不喜欢贪官,但更害怕有人和他唱对台戏,哪怕你才干再好,品德再好,你如果敢对皇帝不满,便会招来灾祸。经人这么一告发,皇帝勃然大怒就把他贬为平民。看来没有让他身首离异,就已经是大慈大悲了。

杨恽本来官瘾不大,又乐得清闲,虽丢了官却也并不感到十分难过。原先做官时添置家产多有不便,现在添置一些家当,与廉政并无瓜葛,谁也抓不到什么把柄。于是他以置办财产为乐,在每天忙忙碌碌的劳动中得到许多平凡生活的乐趣。

他的一个好朋友,听说这件事后,预感到他这样下去可能会闹出大事来,就连忙给杨恽写了一封信说:“大臣被免掉了,应该关起门来表示心怀惶恐,装出可怜兮兮的样子,以免别人怀疑。你这样置办家产,搞公共关系,很容易引起人们的非议。让皇帝知道了,不会轻易放过你的。”

杨恽心里不以为然,回信给朋友说:“我认为自己确实有很大的过错,德行也有很大的污点,应该一辈子做农夫。农夫虽然没有什么快乐,但在过年过节杀牛宰羊,喝酒唱歌,来犒劳自己,总不会犯法吧!”

怪不得杨恽做不好官,他竟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常识也不懂。有人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又向皇帝诬告说,杨恽被免官后,不思悔改,生活腐化,而且最近出现的那次不吉利的日食,也是由他造成的。皇帝不问青红皂白命令迅速将杨恽缉拿归案,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他腰斩了,他的妻儿子女也被流放到酒泉。

同类推荐
  • 德国哲学(2017年上半年卷)

    德国哲学(2017年上半年卷)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为国内外热爱德国哲学、热衷于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界同人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理论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在业内具有极好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 沉思录

    沉思录

    《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他把一切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并且可以由自己的内心加以消除。书中记录了他摆脱激情和欲望、希望获得冷静而达观的生活态度,阐述了理性与死亡的关系,分析了个人德行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同时要求人们常常自省,并付诸行动。
  • 禅的气场

    禅的气场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有容乃大”“大智若愚”等观点,寄寓着丰厚的做人哲理,凝结着深邃的处世智慧。心中有“道”,所以气度非凡,凭借强大的正能量震慑场面、影响他人,左右事态的发展。漫步人生,以道来处事,以气场来应对各种形形色色的人,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轻松和愉快,走到哪里都是如鱼得水的感觉。人生即是道场,想要活得精彩,活出洒脱,可以修炼道的气场,从自在中修身、养性、助人、成事。
  •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将《周易》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力求能引导读者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孟子与离娄

    孟子与离娄

    《离娄》重点论述了君臣之道、父子家人相处之道,说明了为君王者治国施政的最高修养境界—--至诚,为人臣者。高官厚禄者的责任——能格君心之非,为人师者的文化修养和教育的职责——促成完整的人格,为人子女者事亲尽孝之道——守身,即坚持一种人格、行为的标准。此外,还讨论了君子修养的目标,即“自得”以恢复“赤子之心”。南先生特别指出,后世学者对《孟子》多有误读,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两不孝是什么,朱熹认为是“贫不仕”,“陷父母于不义”,他则反对此说,认为应依《孟子》本文,理解为不能事亲、不能从兄。
热门推荐
  • 辛辛苦苦三五年,风风光光五十年

    辛辛苦苦三五年,风风光光五十年

    现在的你,也许正为养家糊口忙得焦头烂额;也许还“蜗居”在几平米的小房间里,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也许还在朝九晚五,重复着枯燥的工作……要知道,即使是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李开复这样的成功大师也经历过这样的苦日子,他们的成功之路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成功没有捷径,但可以走直线。
  • 星河战国

    星河战国

    人类步入星空之后随着进一步的探索人类开始接触外星文明。。。。。。。。
  • 简·爱

    简·爱

    《简·爱》是英国著名女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出生贫寒的简·爱自幼失去父母,寄人篱下饱受欺凌,寄宿学校的艰苦生活,让她变得倔强而又坚强。当她在桑菲尔德任家庭教师时,爱上了脾气古怪的男主人罗切斯特。而就在他们举行婚礼的时候,她发现罗切斯特还有一个患有遗传精神病的妻子,一直被关在阁楼里。绝望的简·爱离开了桑菲尔德,而当她重新正视自己的内心,回到桑菲尔德时,却发现这里已是一片废墟。
  • 茶神传

    茶神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家庭第一:创建完美和谐的两性世界

    家庭第一:创建完美和谐的两性世界

    本书结合大量富有哲理的故事,对两性关系中的是是非非及产其产生的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它主张两性之间应该互信互爱、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提出了促进两性间美满和谐的“四大基石”和“五大守则”,并具体介绍了处理两性关系的一些实用技巧。阅读本书,对于完善两性关系、保持美满婚姻,使夫妻结伴走完幸福人生,相信会有开卷有益之效。
  • 丑后训帝

    丑后训帝

    秦舞衣,天耀皇朝丞相之女,当年身为储君的他一句“此女无颜”,让她从此多了一个“无颜女”的称号!京都有打油诗曰:秦家有女是无颜,样貌丑陋人人嫌,二十来岁无人娶,回眸一笑吓哭人,半夜照镜鬼见愁。这样的一个女人,某天被当年嫌弃她无颜的男人纳入了后宫……姓名:秦舞衣职位:贵人当前目标:1.保住贵人职位,不被升职!2.努力让自己完全被冷落!最终目标:离开这座天下最大的院子!【精彩片段一】“你……”看着突然出现在屋内的男子,她惊魂未定,连忙用手掩住脂粉未施的脸,仓惶道:“妾身素颜未着妆,恐惊了陛下,还请……啊——”话没说完,男人已经来到身前一把拉下她的手,捏起她的下巴“朕的贵人,你是第一个敢将朕戏耍得团团转的人!”她身体僵硬,面若白纸,努力稳住心神:“妾身惶恐!不知皇上口中戏耍意为何?”他突然松开她的下巴,唇上噙着一抹深意的笑:“是朕太小看你了,以后朕会好好宠爱你的!”**============严重,强力,推荐【名门呆女】她,是道上赫赫有名的“阴将军”,统领麾下鬼将鬼兵,叱咤妖鬼魔道。奉家百年奇才,却敌不过“阴将军”的宿命——短命。英年早逝,遗愿未了,死不瞑目。这一世,她叫奉绯,是太和国古传世家奉家的小女儿。天生呆子。十七年来,呆得没心没肺,呆得无情无欲,呆得不喜不怒。十七年来,奉家呆女顽固地坚持着如出生时的最高静默状态。十七年来,惜字如金,一句话都未说过。(丫的,体内只有一个魂让她想不呆点也不可能啊!)当其余六魂六魄,六情六欲再度归来,“阴将军”觉醒,必将风华万丈。很好,很劲,很强大!于是乎——啥?奉家呆女笑了?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笑得死人诈尸,葬礼都举行不下去了。啥?奉家呆女哭了?梨花带雨惹人怜,玉容挂泪让人惜,哭得鸡飞狗跳,哭得鬼泣神愁,这喜宴……看来是举行不下去了。啥?奉家呆女生气了?怒目切齿,气势汹汹地指着湛老板,当众宣布:“这男人是我的,谁也不许染指!”再啥……“嘿嘿!湛,我回来了!”觉醒后,她笑得贼兮兮的,拉着老情人,准备找个好地方,花前月下,良辰美景,你侬我侬,共度春宵去。“赫!!奉绯在这,快逃!”刚要恶羊扑狼偷香一记,却被不速之客打断……胆敢打断她奉绯与老情人谈情说爱,找死!!**片段之【遗愿篇】“湛!”“恩?”湛的视线,一直未离开过她。“亲个!”她嘟起小嘴。
  • 晴空开裂

    晴空开裂

    空间有碎片。被碎片击中,是幸还是不幸?会利用的,足可乘长风破万里浪,功业无限;不会利用,则先蒙其害,飞流直下三千尺,如堕阿鼻地狱。白思孟,风华少年,一介书生。恶运缠身,处处坎坷;一朝醒悟,左右逢源。且看他纵横两界,踏遍青山,如何打出他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 全能世子妃

    全能世子妃

    昔日特工之王,穿越成相府最不受待见的庶出小姐!亲爹不疼,嫡母暗害,还有一个白莲花姐姐想把她送给病痨鬼!没有人同情,还都说她是庶女,牺牲是应该的!可是她偏偏不服。开商铺,办秘营,八方来财,势震天下……世人都说庶女卑贱,她偏偏要以庶女之身,俯视这天下!但……谁能告诉她,当病痨王爷化身总爱壁咚她的大灰狼该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朝遗民的大清岁月

    明朝遗民的大清岁月

    历史上,每一新旧朝代的更替,都会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有以新朝为“天命人旧”而顶礼膜拜者;有为旧朝尽忠殉难死节者;也有藏身于残山剩水之间,拒不合作者。他们头上顶着“义愤”、“责任”、“建设”,同时也在心中存着故朝归来的期待,但等到的却永远是泪尽胡尘里。他们,就是一群最可怜的帝国遗孤。被故朝抛弃,又不融于新朝的遗民们。
  • 男人的世界你不懂

    男人的世界你不懂

    凭借上古秘术进入世界的中心妙高山脚下,游览东冥、南冥、西冥、北冥之四大海。妙高山下,海角天涯,不仅能够得到无尽的宝藏,还能找到可令青春长驻的玫瑰雨露……若想成功驾驭上古秘术,须存心善而正之,做到知行合一,人定方能胜天。